添加剂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流体相行为与相图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流体相行为与相图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独特化学结构的物质,能够在溶液中降低表面或界面的张力。
在物理化学教案中,了解表面活性剂的流体相行为与相图对理解其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表面活性剂流体相行为与相图的相关知识。
一、表面活性剂的流体相行为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体相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浓度、温度和添加剂等。
1. 浓度对流体相行为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越高,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的胶束结构。
当浓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形式是游离形式,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弱。
随着浓度的升高,表面活性剂会形成胶束结构,其中疏水部分相互聚集在一起,疏水尾部分则朝向溶液中心。
2. 温度对流体相行为的影响温度是影响表面活性剂流体相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形成能力增强,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降低。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间的热运动能量,使得表面活性剂分子更容易形成胶束结构。
3. 添加剂对流体相行为的影响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添加其他物质,如盐类、有机溶剂或聚合物等,会对其流体相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添加剂可以改变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和胶束结构,从而改变其性能。
例如,添加盐类可以增加表面活性剂的胶束的聚集数,从而影响其分散能力和稳定性。
二、表面活性剂的相图相图可以用来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浓度条件下的相态转变关系,对于研究表面活性剂的流体相行为十分重要。
1. 温度-浓度相图温度-浓度相图是描述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和浓度条件下的相行为的图表。
在相图中,一般会标出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临界胶束温度(CMT),它们分别表示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结构的浓度和温度。
通过相图的分析,可以确定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胶束临界浓度等重要参数。
2. 稳定性相图稳定性相图描述了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稳定性可以通过浊度、胶束直径、胶束电荷等参数来定义。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表面活性剂具有亲水和亲油的双重特性,当其溶于水后,其疏水基 受到水的排斥而力图将整个分子“逃离”水溶液,而亲水部分则 力图使整个分子留在水中,正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易从水溶 液中“逃离”的趋势,使其容易富集于溶液表面,且在溶液表面 进行定向排列,这就是表面吸附现象。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氧乙烯基-CH2CH2O-
-CONH-(CH2CH2OH)2
表面张力定义
f l2
定义:表面张力系数为垂直液体表面
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
l
表面的力,简称表面张力。
f
U
A S,V ,nj
物理意义:恒容、恒熵的封闭体系中, 增加单位面积,体系内能的增加。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内容
表面活性剂概况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常用表面活性剂介绍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内容
表面活性剂概况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常用表面活性剂介绍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表面活性剂定义
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类物质,当
所需HLB值 14
油酸钠
13
十八醇
硬脂醇醚(2)
4.9 棕榈酸异丙酯
硬脂醇醚(21)
15.5 蓖麻油
失水山梨醇月桂酸酯
8.6 凡士林
失水山梨醇油酸酯
4.3 甲基苯基硅氧烷
聚氧乙稀失水山梨醇月 桂酸酯
聚氧乙稀山梨醇油酸酯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16.7 15.0
牛油 巴西棕榈腊
15~16 11~12
吸附是物质在界面上富集的现象
NaBr对杂双子表面活性剂CmOhpNC8水溶液吸附和聚集的影响
21 0 0年 3月
应 用 化 学
C NE E J URNAL O P I D CHE S RY HI S 0 F AP L E MI T
Vo . 7 No 3 12 .
M a . 0性 剂 C Oh N 8 溶 液 B m p C 水
限公司)均为化学纯试剂 , , 环氧氯丙烷为分析纯。 Ⅳ 二甲基辛胺氢溴酸盐 ( Ⅳ, 一 自制 ) 溴化钠 ( a r上 。 N B, 海 化学 试剂 有 限公 司 , 5 0o灼 烧 6h , 析纯 。芘 ( yFu a在 乙醇 中重结 晶 3次 )分 析纯 。 在 0 C )分 P ,lk , , 用 C h C l anD A 35型表 面张力 仪, d oy ( tr 以 uN t 环 P- 合金 ) i I 法测 定溶 液 的表 面张力。环周 长 590c 环外 径 与环丝 径 比 ( /)3 1 1 , 验 误 差 ± . / .3 m, R r5 .28 实 0 1mN m。移 取 5 P y的 丙 酮溶 液 于 试 管
八烷基 三 甲基 溴化 铵 C T B 与 烷基 氧 乙烯 醚非 离子 表面 活性 剂 C E 的等摩 尔混 合 。无 机盐 是 常见 的 A r
添加剂 , 过屏 蔽离 子头基 电荷 可 以大 大促进 表 面活性 剂 的吸附 和聚集 , 著提 高 其表 面 活性 ¨ 但 迄 通 显 引, 今还很 少研 究无 机盐 对 G mii 面 活性剂 的影 响 。前期 工作 表 明 , ar e n表 N B 强烈 促进 了对称 结 构 的季 铵 盐 G mn 表 面活性 剂 C sC 2 r e ii — ・B 的吸 附和 聚 集 , 由于联 接 链 的导 人 集 中 了 C s ・B — 2 r的头 基 电荷 , C 其表 面活性 对盐 的敏 感性 尚可 以预 期 。本 文对 只有 一个 季铵 头 基 的 C O p C , h N 添加 N B a r同样 强 烈 促 进 了它们 的 自组 织 , 这显然 与 杂双子 的特 殊分 子 结 构有 关 。研究 结 果 不 仅 可 以积 累无 机 电解 质影 响 表
阐述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
阐述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一、引言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临界胶束浓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临界胶束浓度指的是溶液中所添加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会自发形成胶束结构。
胶束由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可以在溶液中形成胶体稳定相,用于分散、吸附、乳化等多种应用。
了解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对于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胶束形成原理要理解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了解胶束形成的原理。
在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由疏水部分(亲油基)和亲水部分(亲水基)组成。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小于其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会以单体形式存在。
然而,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疏水基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结构。
三、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1. 表面活性剂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有着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疏水基的长度和分支度越大,临界胶束浓度越低。
这是因为较长的疏水基能够提供更多的疏水表面积,增加疏水相互作用的强度,促进胶束的形成。
分支度的增加也能提高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降低临界胶束浓度。
2. 温度温度变化也会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胶束浓度会减小。
这是由于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热运动更为剧烈,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使得胶束形成更容易。
温度的变化对临界胶束浓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3. pH值pH值是指溶液的酸碱性程度。
pH值的变化也会对临界胶束浓度造成影响。
对于具有酸碱性的表面活性剂,pH值的变化可以改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电荷状态。
当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电荷状态发生改变时,其相互作用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4. 添加剂在某些情况下,添加剂也可以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添加盐类可以改变溶液中的离子强度,从而影响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相互作用。
添加剂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的影响
添加剂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的影响范拴喜【摘要】研究了醇类、聚合物、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机复配物等添加剂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的影响,总结出几类添加剂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有机醇对浊点的影响比较复杂,聚合物随着分子链的长短对浊点的影响而不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会有效提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期刊名称】《化学工程师》【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5页(P54-57,60)【关键词】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添加剂【作者】范拴喜【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陕西,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3.1浊点(cloud point,CP)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均匀胶束溶液发生相分离的温度,是NS特性参数之一。
这主要由NS的结构决定,当NS溶解于水时,它的某些亲水键可以和水分子形成氢键,使表面活性剂具有亲水性,溶液受热后氢键结合力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温度高于某一值时,NS不再与水结合,胶束聚集数增加,溶液出现浑浊,分离为富集胶束和贫胶束的两相,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当温度降低时溶液又恢复为透明,把NS的水溶液由透明变浑浊和由浑浊变透明时的平均温度称为NS的CP,CP表示NS亲水性能的高低。
CP不仅与表面活性剂本身结构有关,还受胶束溶液中是否存在其他添加剂的影响。
研究NS的CP可指导NS的质量控制和拓宽应用范围。
随着浊点萃取(Cloud Point Extration,CPE)技术的广泛应用[1-3],研究 NS的 CP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研究总结了有机醇、聚合物、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物等添加剂对NS的CP影响规律,探讨了NS的CP影响因素。
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仪器聚乙二醇 200、400、2000、6000 为进口分装;乳化剂SF、聚醚F-6、聚醚F-68、AEO-7均为工业级;十二烷基磺酸钠、甲醇、无水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己醇、异戊醇、丙二醇、丙三醇、乙二醇、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环己醇均为分析纯;所配溶液用超纯水。
表面活性剂复习问答题
表面活性剂复习问答题问答题1.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点及亲水亲油基的组成?答:表面活性剂由两部分构成:a.疏水基团,由疏水亲油的非极性碳氢链、硅烷基、硅氧烷基、或碳氟链构成; b.亲水基团,由亲水疏油的极性基团构成。
2. 表面活性剂按离子类型分类,常见类型有哪些?答:表面活性剂按离子分类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甜菜碱)。
3.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结构?答: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浓度较低时零散地分布在液体表面,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分子疏松的定向排列在表面,当浓度接近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紧密地定向排列在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单分子界面膜,并在内部开始形成胶束。
4. 影响表面活性剂吸附界面的物理化学因素?答:(1)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亲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2)疏水基:疏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3)同系物:一般规律是随碳链增长,饱和吸附量有所增加,但疏水链过长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
(4)温度:饱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但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低浓度时吸附剂量往往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5)无机电解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无机电解质对吸附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的功能?答: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增加气液界面的过程容易进行;二是形成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紧密定向排列的表面吸附层。
6.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稀溶液吸附的因素?答:A.吸附质影响(吸附质分子结构与性质将影响它们分子间及其与溶剂、吸附剂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吸附性质)(1)吸附质为同系物若为极性分子,随有机物碳原子数增加吸附量增加;非极性的物质在水中易吸附非极性的或极性小的。
大学表面活性剂复习资料(考试用)
大学表面活性剂复习资料(考试用)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题目第一章表面活性剂的概述1.表面:液体或固体和气体的接触面。
(物质和它产生的蒸汽或者真空接触的面)2. 界面: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或液体的接触面。
(物质相与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之为界面)3. 表面张力:指垂直通过液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N/m)。
4. 表面自由能:指液体增加单位表面上所需做的可逆功,或恒温恒压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体系自由能的增值,或单位表面上的分子比体相内部同分子量所具有的自由能过剩值,称为表面自由能(J/m2)。
5. 表面活性:在液体中加入某种物质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叫表面活性。
如肥皂中的脂肪酸钠,洗衣粉中的烷基苯磺酸钠等。
6. 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某液体中加入少量某物质时就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急剧降低,并且产生一系列应用功能,该物质即为表面活性剂。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1. 吸附:表面上活性剂这种从水内部迁至表面,在表面富集的过程叫吸附。
2. 低表面能固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能<100mJ/m2的物质3. 高表面能固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能>100mJ/m2的物质。
4. 胶束: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减小了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2)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极性头向内,非极性头尾朝外的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聚集体,称为反胶团。
(3)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地降低,但是当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此时表面活性剂从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缔合成稳定的胶束,从而引起溶液的高频电导、渗透压、电导率等各种性能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个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4)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系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
添加剂对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界面性能的影响
中 国 化 工 贸 易 C h i n a C h e mi c a l T r a d e
2 0 午 6/ a
6月
添 加剂 对 驱油 用 表面 活性 剂 界面 性 能 的影 响
张向宇
( 中国石油 辽河油 田分公 司勘探 开发研 究院 ,辽 宁盘锦 1 2 4 01 0 )
类化 合物 。
3 . 极性 小分 子的加入对 界面张 力的影 响 我们考 察 了表面 活性 剂 6 5 0 1 与短 链醇 复合 使 用对 正烷烃 的 影响 如表 4 所 示 ,正丁 醇 的加入 对 降低短 链 的正庚 烷 的油水 界面 张 力较 显 ,对正十 二烷和 正十六 烷效果 较差 。正 己醇 的情况 与正丁 醇较 相似 正 癸醇 的加 入则情 况 明显不 同 ,正 十二 烷和 正十六 烷 的界 面张 力降 低 效 果明 显要好 于正 庚烷 。这 些说 明极 性分 子 的亲水 亲油 性 、表 面活 性
分 别利 用红 外 、紫 外光 谱 、G C — MS和 核磁 共 振仪 分 析方 法 ,测 定 分析原 油组分 、特征 基团 、 碳 链分布 及结构特 征 。 二 、原 油 分 析 目前 化学 驱用 表面 活性 剂 与不 同区块 原油 间 的界面 张 力性能 差 异 很 大 。这 和 原油 的酸 值 、原 油结 构 、原 油 中的极 性 物质 的多少 有 关 , 因此 需要 对原油进 行分析 。下面 是对辽 河油 田某区块 原油分析 的结果 。 1 . 原 油烃分 子链 的分布测定 分析 结果 表 明 ,原 油 中主要 成分 为饱 和链 状碳 氢化 合 物 ,碳 原 子 数在 1 2 — 3 o 之 间 ,其 中 l 9 — 2 0 碳 数 的烃含 量 最 高 ,碳 原子 数 超过 3 o 以上的化 合物 量较 少 。 由于同 系物之 间还 有 一些色 谱 峰 ,说明 存在较 多 的同分 异构体 ,或者说 有较多 的支链 结构 。 2 . 原 油中的 酸性成 分分析 在 实验 过程 中 ,我 们观 察 到原 油样 品在 氢氧 化 钠水 溶 液 中搅 拌 , 会 产生很 明显 的乳 化作 用 。与此 形成 鲜 明对照 地是 ,在 碳 酸氢钠 水溶 液 中搅拌 ,原 油样 品基 本 上未 产生 明显 的乳化 作 用 。根 据 上述 实验结 果 ,我 们认 为原 油 中的羧 酸含 量度 比较 低 ,其酸性 物 质主 要为 烷基 酚
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的成分及性能
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的成分及性能表面活性剂洗涤剂又称水剂清洗剂,一般是由表面活性剂、洗涤助剂和添加剂组成的;一、表面活性剂1.主要表面活性剂品种表面活性剂是水剂清洗剂中的主要成分,通常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品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目前洗涤剂中仍大量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正在日益增加,阳离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使用量较少。
这主要是由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和经济成本决定的最早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肥皂,曲于它对硬水比较敏感,生成的钙、镁皂会沉积在织物和洗涤用具的器壁上影响清洗效果,因此已被其他表面活性剂所取代。
目前肥皂主要在粉状洗涤剂做泡抹调节剂使用,由于它易于与碱土金属离子结合,所以在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结合使用时,可起到“牺牲剂”作用,以保证其他表面活性剂作用充分发挥。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盐(LAS) 由于有良好的水溶性,较好的去污和泡沫性,比四聚丙烯烷基苯磺酸盐(ABS)的生物降解性好,而且价格较低,所以是目前洗涤剂配方中使用最多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他一些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仲烷基磺酸盐(SAS)、α—烯烃磺酸盐(AOS)、醇硫酸盐(FAS)、—磺基脂肪酸酯盐(MES)、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虽然可以渭单独作为洗涤剂主成分,但通常是与直链烷基苯磺酸盐配合使用。
其中仲烷基磺酸盐(SAS)水溶性比LAS好,不会水解广陛能稳定,常用于配制液体浙溜α—烯烃磺酸盐(AOS)抗硬水性、泡沫性、去污性好,对皮肤刺激性低牛因此多用于皮肤清洁剂。
其中尤以含碳原子数在14~18的α—烯烃磺酸盐性能最好。
脂肪醇硫酸盐(FAS)是重垢洗涤剂中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去污力强的优点厂它的缺点是对硬水比较敏感,因此使用的配方中必须加螯合剂。
d—磺基脂肪酸酯盐(MES)是以油脂等天然原料制成的,生物降解性好,对人体安全,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品种,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二MES是一种对硬水敏感性低、钙皂分散力好,洗涤性能优良的新品种,缺点是会水解,使用时要加入适当稳定剂。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与溶液性质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与溶液性质一、引言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在溶液中具有特殊表面活性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
在教学中,深入了解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与溶液性质的关系对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与溶液性质,并提供一些实验案例和示意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
二、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1. 溶解度的定义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指的是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表面活性剂的量。
溶解度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溶剂性质以及分子结构等。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对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具有正相关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以提高溶剂的分子活动性,促使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溶解于溶液中。
(2)溶剂性质:不同的溶剂对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极性溶剂一般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而非极性溶剂的溶解度较低。
(3)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溶解度有一定影响。
通常情况下,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亲水基团的表面活性剂溶解度较高。
3. 溶解度与关键参数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与溶液性质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一些关键参数的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
例如,随着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链长的增加,溶解度会减小;而随着亲水基团的增加,溶解度则会增加。
三、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1. 表面活性剂的胶团形成当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溶液中时,其分子会通过有序排列形成胶团结构。
这种胶团结构可以维持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稳定性并发挥其特殊功能。
2. 表面张力的改变表面活性剂的添加会改变溶液中的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会吸附在液体表面,降低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更容易形成薄膜状,增加液体与其他物质的接触面积。
3. 乳化作用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还可以发生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是指表面活性剂能够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形成乳状溶液。
这种乳状溶液能够稳定存在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四、实验案例与示意图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对表面活性剂溶解度与溶液性质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案例。
表面活性剂期末复习有答案
第一章表面活性剂绪论1 基本概念:(1)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作用于液体表面单位长度上使表面收缩的力(N/m)(2)表面活性物质能使水的表面张力明显降低的溶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3)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指在加入少量时就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并改变体系界面状态的物质。
(4)表面活性剂有效值能够把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的最小值。
显然,能把水的表面张力降得愈低,该表面活性剂愈有效。
(5) C20C20:降低溶液表面张力20mN·m-1 时所需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该值愈小表明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的吸附能力愈强。
(6)cmc临界胶束浓度简称CMC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7)胶束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减小了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随着亲水基不同和浓度不同,形成的胶束可呈现棒状、层状或球状等多种形状。
(8)胶束聚集数胶束聚集数:指缔和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的数量,可度量胶束的大小。
疏水性↑,胶束聚集数↑胶束聚集数=胶束量(胶束的分子量)/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9)Krafft 点Krafft 点:1%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加热时由浑浊变澄清,溶解度急剧增加时的温度。
Krafft 点低,表面活性剂的低温水溶性越好;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常在Krafft 点以上使用(10)浊点浊点:1%的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澄清变浑浊时的温度。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常在浊点以下使用浊点越高,溶解度越好,使用范围越广2 基本数值(1)水在20℃时的表面张力为72.8mN/m(2)大部分表面活性剂的cmc在10-6~10-1mol/l3 重要关系(1)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一般规律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分子间力有关温度对表面张力的影响:随温度升高,分子间力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降低;压力对表面张力的影响:随压力升高,气相密度升高,液体表面的内向合力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降低;(2)cmc的影响因素及其一般规律内因:(1)碳氢链的长度:碳数↑,cmc↓(2)碳氢链的分支:分支↑,cmc↑(3)极性基团位置:极性基团居中,cmc↑(4)碳氢链中引入双键、极性基团,cmc↑(5)疏水链的性质:CH链→CF链,cmc↓(6)亲水基团的种类:n-SAA <<ionic-SAA≈amphionics –SAA外因:温度:ionic-SAA在其Krafft point 以上使用nonionic-SAA在其cloud point 以下使用无机强电解质:加入使ionic-SAA的cmc↓,对nonionic-SAA影响不大无机盐和有机添加剂:影响胶束的形状(3)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一般规律γ极性的碳氢化合物>γ非极性碳氢化合物;γ芳环或共轭双键化合物>饱和碳氢化合物;同系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者表面张力较高4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类型表面活性剂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表面活性剂与合成表面活性剂;根据溶解性质可分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与油溶性表面活性剂;根据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大类;再根据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分为阳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添加剂对喷墨印花用液态活性染料性质的影响
将一定量的助剂 与适 量 的去离 子水混 合 , 完 待
和粘度等 ; 助溶剂 的作 用主要是增加染料在水 中的 全 溶解 后加 入 2 0/ 0 gg的染 料 , 利用 电磁 搅 拌 器 搅 拌 溶解度以提高液态染料的稳定性 化、 分散 、 助溶和增溶等作用 。 ; 表面活性剂是 l 小时使染料完全溶解 , 然后加入少量 的酸碱调节剂
中图分 类号 :S9 . T 1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19 20 )2— 06— 17 17 ( 0 7 0 0 3 5
并将 溶剂 进行 回收 ) 。 数码喷墨印花技术 自2 O世纪 9 O年代 向织物 印 干得 到 , 试 剂 : 酸 二 氢 钠 ( R) 磷 酸 氢 二 钠 ( R) 氯 磷 A , A , 花领域推广 以来 , 取得了可喜进展 , 当前阻碍它迅速
维普资讯
第4 4卷第 2期
20 0 7年 4月
染料与染色
DYE T F AND C OR I S UF S OL AT ON
Vo . 4 No 2 14 .
AD l 2 07 l i 0
研 究 论 文
添 加 剂 对 喷 墨 印 花 用 液 态 活 性 染 料 性 质 的 影 响
态染料性质 的影响 。结果表 明, 对于有机溶剂 , 浓度 适 当时 , 当其 不会影 响染料 的溶解度 , 能改善液 态染 的上染 并 和 固色性 能; 而助溶剂及表面 活性剂对液 态染料性质 的影响则随助剂种类及用量的不 同而不 同。
关键词 : 喷墨印花 ; 态活性 染料 ; 液 溶解性 ; 上染性 ; 固色性
G 5型砂芯 漏 斗过滤 两次 即得 液 态染料 。 助 剂 的主要 成 分 , 他们 的 加 入 能 起 到 润 湿 、 透 、 渗 乳 调节液态染料 的 p H值 至 67左右 , . 最后利用 6 m 0L
表面活性剂及其一般相行为
¾胺氧化物: R N O
CH3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头基分类
z 两性型表面活性剂 两个亲水基团,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¾氨基丙酸型:RN+H2CH2CH2COO– ¾甜菜碱型: RN+(CH3)2CH2COO– ¾牛磺酸型: RN+(CH3)2(CH2)xSO3–
R'
N CH2
¾ 咪唑啉型: R C CH2 N
Br
(DDAB)
特殊的表面活性剂
1. Gemini型表面活性剂: 2. Bola型表面活性剂: 3. 氟表面活性剂: 4. 硅表面活性剂: 5. 大分子表面活性剂:
H3C N Br- + CH3
N CH3 H3C +Br-
O K+ -O
O K+ -O
CF3(CF2)nCOO– Na+
CH3 CH3 (Si O)n(C2H4O)xR
R–NH–CHR–CO–NH–CHR’–CO–...–CO2H R–(OCH2CH[CH2OH]CH2)n –...–OCH2CH[CH2OH]CH2OH
典型的表面活性剂疏水基团
Group Natural fatty acids Petroleum paraffins Olefins Alkylbenzenes
γ
z 溶液至少由两种分子组成。
I
γ0
z 水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
II
规律大致有如右图所示的三
III
种类型。
c
z 类型I: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线性增大,多数 为无机盐。这类物质常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
dγ > 0
dc
z 类型II: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如 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极性有机物。
表面活性剂复习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在造纸中表面活性剂用作蒸煮剂、施胶剂、柔软剂和[ D ]A.助悬剂B.染色剂C.润湿剂D .消泡剂2.没有外力的影响液体总是趋向于成为[ A ]A.球体B.正方体C. 长方体D. 四面体3.对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越小,达到表面吸附饱和所需浓度[ A ]A.越低B.越高C.不能定性判断D.可以定量判断4.亲油基相同,聚氧乙烯链越长,其亲水性[ B ]A.越弱B.越强C.不变D.无法预测5.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 B ]A.越少B.越多C.越大D.越小6.乳状液的类型包括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和[ C ]A.园圈型B.哑铃型C.复合型D.套圈型7. 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D ]A.浸润B.涂布C. 扩展D. 铺展8. 天然稳泡剂主要有明胶和[ C ]A.蛋白胶B.凝胶C.皂素D.硅胶9. 粉状洗涤剂可分为民用洗涤剂和[ C ]A.商用洗涤剂B.军用洗涤剂C.工业洗涤剂D.农业洗涤剂1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度大,导致增容作用强,并具有良好的乳化和[ A ]A.润湿能力B.吸附能力C.稳定能力D.去稳定能力11. 在医药行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杀菌剂、助悬剂和[ C ]A.蒸煮剂B.施胶剂C. 增溶剂D. 柔软剂12.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这类物质被称为[ B ] 1A. 非表面活性物质B.表面活性物质C. 活性溶剂D.非活性溶剂13.只适用于测定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是[B ]A.表面张力法B.电导法C.染料法D.光散射法14.亲水基相同,亲油基的链越长,亲油性[A ]A.越大B.越小C.不发生变D.发生突变15.增溶作用属于[ C ]A.非热力学稳定体系B.动力学稳定体系C.热力学稳定体系D.化学变化16. 破乳的方法有机械法,物理法和[ D ]A. 实践法B.生物法C.理论法D. 化学法17.通常人们习惯将润湿角大于90度的叫做[ B ]A.浸湿B.润湿C.乳化D.不润湿18.泡沫是分散体系,气体是[A ]A.分散相B.连续相C.分散介质D.均相19.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保养、维护过程中使用的洗涤剂属于[ A ]A.工业洗涤剂B.设备洗涤剂C.配方洗涤剂D.民用洗涤剂2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 D ]A.水解B.不水解C.电离D. 不电离21. 在食品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分散剂和[ C ]A.蒸煮剂B.施胶剂C.稳定剂D.润湿剂22.乙醇、丁醇和乙酸[C ]A. 不属于表面活性物质B.属于表面活性剂C.属于表面活性物质D. 属于特种表面活性剂23.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水溶液临界胶束浓度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B ]A.升高B.降低C.不变D.不能确定24.一般而然,分子量越大,乳化性能力[A ]A.越好B.越差C.不发生变D.无法判断25.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该过程是[ D]A.与水溶助长作用相同B.非自发进行的C.与乳化相同D.自发进行的26. 破乳剂的种类主要包括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 ]A.负离子表面活性剂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正离子表面活性剂D.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27.浮选过程使用的浮选剂包含捕集剂、调整剂和[A ]A.起泡剂B.消泡剂C.乳化剂D.破乳剂28.小气泡内的压力与大气泡内的压力相比[ A ]A.小气泡内的压力大于大气泡内的压力B.小气泡内的压力小于大气泡内的压力C.小气泡内的压力等于大气泡内的压力D.无法判断29.重购洗涤剂的主要成分一般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C ]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B.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D.特种表面活性剂30.存在等电点的电离平衡的表面活性剂是[ A]A.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 阳离子D. 阴离子二、填空题3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具有阴离子亲水集团的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复习问答题
问答题1.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点及亲水亲油基的组成?答:表面活性剂由两部分构成:a.疏水基团,由疏水亲油的非极性碳氢链、硅烷基、硅氧烷基、或碳氟链构成; b.亲水基团,由亲水疏油的极性基团构成。
2. 表面活性剂按离子类型分类,常见类型有哪些?答:表面活性剂按离子分类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甜菜碱)。
3.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结构?答: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浓度较低时零散地分布在液体表面,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分子疏松的定向排列在表面,当浓度接近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紧密地定向排列在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单分子界面膜,并在内部开始形成胶束。
4. 影响表面活性剂吸附界面的物理化学因素?答:(1)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亲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2)疏水基:疏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3)同系物:一般规律是随碳链增长,饱和吸附量有所增加,但疏水链过长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
(4)温度:饱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但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低浓度时吸附剂量往往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5)无机电解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无机电解质对吸附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的功能?答: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增加气液界面的过程容易进行;二是形成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紧密定向排列的表面吸附层。
6.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稀溶液吸附的因素?答:A.吸附质影响(吸附质分子结构与性质将影响它们分子间及其与溶剂、吸附剂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吸附性质)(1)吸附质为同系物若为极性分子,随有机物碳原子数增加吸附量增加;非极性的物质在水中易吸附非极性的或极性小的。
(2)异构体的影响直链易被吸附,异构体易于溶解。
表面活性剂复习资料
表面活性剂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表面活性: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
2.表面:把一个相和它本身蒸汽接触的分界面称之。
3.界面:把一相与另一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称之。
4.表面(界面)现象:处于任何相态的任何物质的表面与其体相相比较, 二者在组成、结构、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和受力情况等方面均有差别,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现象。
5.表面张力:垂直通过液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简称为表面张力,其单位为mN/m.。
6.表面活性剂:能吸附在表(界)面上,在加入量很少时即可显著改变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应用功能.7.吸附:表面活性剂从水内部迁至表面,在表面富集的过程8.表面过剩:其意义是若自1cm2的溶液表面和内部各取一部分,其中溶剂的数目一样多,则表面部分的组分i比内部所多的摩尔数,记为Γi (1)。
9.胶束;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以减少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10. 双水相体系;是指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分离形成的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
11.表面能小于100mJ/m2的固体称为低表面能固体,聚合物和固态有机物。
12.无机固体和金属的表面能多大于100mJ/m2,称为高表面能固体。
13.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简写为cmc)。
14.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亲水基和疏水基之间在大小和力量上的平衡程度的量度。
15.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温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一般都较小,当达到某一温度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突然增大,这一温度被称为krafft点16.浊点;即一定浓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加热过程中,活性剂突然析出使溶液浑浊的温度点。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应用研究进展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应用研究进展王建军;苏学军【摘要】本文综述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预测的各种模型,阐述了实用配方中添加剂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的影响因素及浊点测定的新方法.【期刊名称】《天津化工》【年(卷),期】2010(024)003【总页数】3页(P15-16,27)【关键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添加剂;测定【作者】王建军;苏学军【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3.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升温时因相分离而出现浑浊时的温度叫浊点(CP)。
浊点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一种特征属性,直接影响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优良的乳化剂,若温度低于浊点则有利于形成O/W 型乳液;若温度高于浊点,则有利于形成W/O型乳液。
在浊点附近,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污力随温度变化明显不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重要的纺织染整助剂,提高浊点可以提高高温染色时的分散性和匀染性[1]。
所以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及其影响因素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Gu[2]通过实验得出线性烷基乙氧基化合物浊点与乙氧基数目ne和烷基碳原子数目nc之间的经验公式其中,A和B为经验常数。
该式可以直观地表明浊点随亲水基团的增加而升高,随着憎水基的增加而降低。
Huibers[3]对上式进行了一些修正,通过41种拓扑学参数的不同组合,导出了一个更普遍适用的回归方程:式中,3k是疏水链的三阶Kier形状指数,0ABIC是疏水链的零阶平均粘合信息容量,1SIC表示疏水链的一阶结构信息容量。
由于公式中的拓扑学参数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且这些参数的获得又需要通过其它公式推导获得,所以应用式(2)预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有一定的难度。
苑世领等[4]通过选择12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描述符,直观地得到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宏观浊点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表面活性剂复习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造纸中表面活性剂用作蒸煮剂、施胶剂、柔软剂和[D]A.助悬剂B.染色剂C.润湿剂D.消泡剂2.没有外力的影响液体总是趋向于成为[A]A.球体B.正方体C.长方体D.四面体3.对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越小,达到表面吸附饱和所需浓度[A]A.越低B.越高C.不能定性判断D.可以定量判断4.亲油基相同,聚氧乙烯链越长,其亲水性[B]A.越弱B.越强C.不变D.无法预测5.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B]A.越少B.越多C.越大D.越小6.乳状液的类型包括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和[C]A.园圈型B.哑铃型C.复合型D.套圈型7.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D]A.浸润B.涂布C.扩展D.铺展8.天然稳泡剂主要有明胶和[C]A.蛋白胶B.凝胶C.皂素D.硅胶9.粉状洗涤剂可分为民用洗涤剂和[C]A.商用洗涤剂B.军用洗涤剂C.工业洗涤剂D.农业洗涤剂1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度大,导致增容作用强,并具有良好的乳化和[A]A.润湿能力B.吸附能力C.稳定能力D.去稳定能力11.在医药行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杀菌剂、助悬剂和[C]A.蒸煮剂B.施胶剂C.增溶剂D.柔软剂12.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这类物质被称为[B]1A.非表面活性物质B.表面活性物质C.活性溶剂D.非活性溶剂13.只适用于测定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是[B]A.表面张力法B.电导法C.染料法D.光散射法14.亲水基相同,亲油基的链越长,亲油性[A]A.越大B.越小C.不发生变D.发生突变15.增溶作用属于[C]A.非热力学稳定体系B.动力学稳定体系C.热力学稳定体系D.化学变化16.破乳的方法有机械法,物理法和[D]A.实践法B.生物法C.理论法D.化学法17.通常人们习惯将润湿角大于90度的叫做[B]A.浸湿B.润湿C.乳化D.不润湿18.泡沫是分散体系,气体是[A]A.分散相B.连续相C.分散介质D.均相19.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保养、维护过程中使用的洗涤剂属于[A]A.工业洗涤剂B.设备洗涤剂C.配方洗涤剂D.民用洗涤剂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D]A.水解B.不水解C.电离D.不电离21.在食品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分散剂和[C]A.蒸煮剂B.施胶剂C.稳定剂D.润湿剂22.乙醇、丁醇和乙酸[C]A.不属于表面活性物质B.属于表面活性剂C.属于表面活性物质D.属于特种表面活性剂23.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水溶液临界胶束浓度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B]A.升高B.降低C.不变D.不能确定24.一般而然,分子量越大,乳化性能力[A]A.越好B.越差C.不发生变D.无法判断25.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该过程是[D]A.与水溶助长作用相同8.非自发进行的C.与乳化相同口.自发进行的26.破乳剂的种类主要包括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A.负离子表面活性剂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正离子表面活性剂D.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27.浮选过程使用的浮选剂包含捕集剂、调整剂和人]A.起泡剂B.消泡剂C.乳化剂D.破乳剂28.小气泡内的压力与大气泡内的压力相比[A]A.小气泡内的压力大于大气泡内的压力B.小气泡内的压力小于大气泡内的压力C.小气泡内的压力等于大气泡内的压力D.无法判断29.重购洗涤剂的主要成分一般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C]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B.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D.特种表面活性剂30.存在等电点的电离平衡的表面活性剂是[A]A.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阳离子D,阴离子二、填空题3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具有阴离子亲水集团的表面活性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同系物cmc的计算 同系物cmc的计算 cmc
计算混合物cmc的目的可知道, 计算混合物cmc的目的可知道,哪几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效果最好 cmc的目的可知道 计算混合物cmc的目的可知道哪几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效果最好 cmc的目的 计算混合物cmc的目的可知道哪几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效果最好
混合物的表面活性介于两纯化合物之间。自表面张力~ 混合物的表面活性介于两纯化合物之间。自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 介于两纯化合物之间 的转折点,可求出混合体系的临界胶团浓度 的转折点,可求出混合体系的临界胶团浓度(cmc)。混合表面活性剂的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cmc 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cmc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单一表面活性剂的 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影响机理分析分析
一般认为碳原子数少脂肪醇也有破坏水结构的作用。 碳原子数少脂肪醇也有破坏水结构的作用 一般认为碳原子数少脂肪醇也有破坏水结构的作用。醇浓度较 应该注意的是, 应该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极性有机物都使表面活性剂溶液的 的是 小时,醇分子本身的氢键周围即有“冰山”结构, 小时,醇分子本身的氢键周围即有“冰山”结构,所以醇分子参与 的这类添加剂尿素、 甲基乙酰胺、 表面张力降低,cmc减少 最常见的这类添加剂尿素 减少, 表面张力降低,cmc减少,最常见的这类添加剂尿素、N-甲基乙酰胺、 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的过程是容易发生的, 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的过程是容易发生的,此过程是自由能降低的 乙二醇、 二氧六环等。 乙二醇、1,4-二氧六环等。 过程,溶液中有醇存在就使胶团容易形成,cmc降低 在浓度高时, 降低。 过程,溶液中有醇存在就使胶团容易形成,cmc降低。在浓度高时, cmc随浓度变大而增加,此时脂肪醇也起着与尿素类相似的破坏水结 cmc随浓度变大而增加, 随浓度变大而增加 构的作用。 构的作用。来自 ③减少表面活性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用量降低等于减少了废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用量降低等于减少了废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对一些生物降解性能较差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复配较好生物降解性的表面活性剂。 对一些生物降解性能较差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复配较好生物降解性的表面活性剂。 如:C-F表面活性剂难于降解,许多应用领域均不能缺少,不可取代(由于其表面活 表面活性剂难于降解,许多应用领域均不能缺少,不可取代( 难于降解 性剂极高);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杀菌作用,很多单一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难于降解, 性剂极高);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杀菌作用,很多单一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难于降解,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杀菌作用 复配后,易于降解。 复配后,易于降解。
另外一类强极性的、水溶液性的添加物,如果糖、木糖以及山 另外一类强极性的、水溶液性的添加物,如果糖、 强极性的 梨糖醇、环乙六醇,使表面活性剂的cmc降低。山梨糖醇与环乙六醇 梨糖醇、环乙六醇,使表面活性剂的cmc降低。 cmc降低 的主要作用是使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在水中的稳定性降低,于 的主要作用是使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在水中的稳定性降低, 是易于形成胶团。 是易于形成胶团。
表面活性剂复配
通过复配表面活性剂希望达到如下目的: 通过复配表面活性剂希望达到如下目的:
①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②降低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成本
通过复配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用量; 通过复配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用量; 利用价格低廉的表面活性剂(或添加剂)与成本较高的表面活性剂复配可 利用价格低廉的表面活性剂(或添加剂) 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
ln cmc = A − ko ln Ci′
式中,A对于一定的表面活性剂为常数; C i′ 为表面活性剂反离子的 对于一定的表面活性剂为常数; 式中, 对于一定的表面活性剂为常数 浓度。 浓度。
公式物理意义: 公式物理意义:反离子浓度的 增加, 增加,影响表面活性剂离子胶团的 扩散双电层,从而使胶团较易形成, 扩散双电层,从而使胶团较易形成, cmc降低。公式中k0胶团反离子结 降低。公式中 降低 合度常数是直线斜率。 合度常数是直线斜率。
加到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盐,在降低溶液cmc的同时,也使其表面张力 的同时, 加到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盐,在降低溶液 的同时 大大下降。加入无机盐可以使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 时之表面张力)降 大大下降。加入无机盐可以使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cmc时之表面张力 降 最低表面张力 时之表面张力 得最低值。 最低值。
表面活性剂的一般规律
同系物混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常介于各个化合物之间(虽然 各个化合物之间( 同系物混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介于各个化合物之间 的物理化学性质 与成分比例并非直线关系),表面活性也是如此。表面活性一般直 与成分比例并非直线关系) 表面活性也是如此。 也是如此 接表现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降低上。表面活性剂同系物的表面活性 接表现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降低上。表面活性剂同系物的表面活性 与基碳氢链长密切相关,碳原子数越大,则越易于在溶液表(界)面 与基碳氢链长密切相关,碳原子数越大,则越易于在溶液表( 吸附,亦即表面活性越高。在胶团形成性质上亦有相似情况:同系 吸附,亦即表面活性越高。在胶团形成性质上亦有相似情况: 物中碳原子数越大者,越易于在溶液中形成胶团,其胶团浓度越低。 物中碳原子数越大者,越易于在溶液中形成胶团,其胶团浓度越低。
1.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混合物 1.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混合物
①表面活性
一般商品表面活性剂都是同系物的混合物。如疏水基中碳数不同或者聚氧乙烯型 一般商品表面活性剂都是同系物的混合物。 疏水基中碳数不同或者聚氧乙烯型 不同或者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EO)数目不同的混合物。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EO)数目不同的混合物。 的混合物
对于一种表面活性离子,反离子不同时(即使价数相同 ,会有不同的 即使价数相同), 对于一种表面活性离子,反离子不同时 即使价数相同 表面活性离子 cmc;因而,不同反离子的浓度与cmc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例如,对于 ;因而,不同反离子的浓度与 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 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 例如, C12H25SO4Na,关系式为 ,
ln cmc = −3.6 − 0.66 lg[ Na + ]
对于C12H25SO4N(CH3)4,则为 对于
ln cmc = −3.65 − 0.57 lg[ N + (CH 3 )]
2.无机盐电解质对非离子性表面活性的影响 2.无机盐电解质对非离子性表面活性的影响
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对其性质的影响较小。当盐浓度较小 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对其性质的影响较小。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影响较小 时(例如小于 例如小于0.1mol/L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几乎没有显著变 例如小于 时, 化,只是在盐浓度较大时,表面活性才显示出来,但也较离子表面活性剂 只是在盐浓度较大时,表面活性才显示出来, 变化小得多。 变化小得多。 无机盐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影响是正负离子的总和 正负离子降低cmc 无机盐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影响是正负离子的总和,正负离子降低cmc 非离子表面活性影响是正负离子的总和, 效率秩序为: 效率秩序为:
脂肪醇的存在对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 对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 cmc很大的变化 少量有机物的存在,能导致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cmc很大的变化, 少量有机物的存在,能导致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cmc很大的变化, 脂肪醇的存在对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临界胶团浓度及其 的存在
同时也常常增加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出现了溶液表面张力有最低值现 同时也常常增加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乳化性能及加溶作用等) 最低值 它性质(如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出现了溶液表面张力有最低值现 它性质(如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性能及加溶作用等)皆有 象。在实际应用的表面活性剂配方中,为了调节配方的应用性质,也常常 在实际应用的表面活性剂配方中,为了调节配方的应用性质,
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溶液进行电导测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溶液进行电导测 与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溶液进行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加入离子表面活性剂, 浊点升高,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加入离子表面活性剂 将使浊点升高 量时发现,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越来越多时,电导性质随溶液 时发现,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越来越多时,将使浊点升高, 表面活性剂含量越来越多时, 但是这种混合物的浊点不清楚,界限不够分明,实际上常有一段较 但是这种混合物的浊点不清楚,界限不够分明, 转折点 表征胶团形成)就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浓度变化的转折 浓度变化的转折点(表征胶团形成)就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而趋于消 宽的温度范围。在辛基酚聚氧乙烯醚中加入2%的烷基苯磺酸盐其浊 2%的烷基苯磺酸盐其浊 宽的温度范围。在辛基酚聚氧乙烯醚中加入2% 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只要有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 只要有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 失。在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只要有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即可 点提高20℃ 点提高20℃。 ;另外,当聚氧乙烯链的环氧乙烷数增至7以上时, 20℃。 cmc大为降低 大为降低; 使cmc大为降低 另外,当聚氧乙烯链的环氧乙烷数增至7以上时, cmc-x(摩尔分数)曲线的形式与环氧乙烷数小于7时不同。 cmc-x(摩尔分数)曲线的形式与环氧乙烷数小于7时不同。 摩尔分数
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二组分混合水溶液, 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二组分混合水溶液,则上式或写为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二组分混合水溶液
1.无机盐电解质对离子性表面活性的影响 1.无机盐电解质对离子性表面活性的影响
存在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无机电解质 一般为无机盐 ,往往使溶液的 存在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无机电解质(一般为无机盐 无机电解质 一般为无机盐), 表面活性提高。对于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其溶液中加入与表面活性剂有相同 表面活性提高。对于离子表面活性剂, 离子表面活性剂 离子的无机盐时(如在 溶液中加入Na 离子的无机盐时 如在RSO4-Na+溶液中加入 +Cl-),表面活性得到提高, 如在 ,表面活性得到提高, cmc降低。cmc与所加盐浓度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 降低。 降低 与所加盐浓度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