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数据传送实验
数据快传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据传送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 掌握数据块传送指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 熟悉汇编语言编程,实现数据快速传送。
二、实验原理数据传送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一项基本操作,主要涉及内存与寄存器、寄存器与寄存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数据传送指令包括传送指令、数据块传送指令等。
数据块传送指令能够实现内存与寄存器、寄存器与寄存器之间的一组数据的快速传送。
三、实验设备1. 实验箱2. 电脑3. 汇编语言编程软件(如:MASM、TASM等)四、实验内容1. 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实现数据块传送。
2. 通过程序观察数据传送的结果,分析数据传送指令的执行过程。
五、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程序,实现数据块传送。
2. 编译实验程序,生成可执行文件。
3. 在实验箱上运行实验程序,观察数据传送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数据传送指令的正确性。
六、实验程序以下为实验程序示例:```assembly; 数据块传送实验程序DATA SEGMENT; 定义源数据段source DB 1,2,3,4,5,6,7,8DATA ENDSCODE SEGMENTSTART:; 初始化数据段寄存器MOV AX, DATAMOV DS, AX; 初始化数据块传送指令参数MOV CX, 8 ; 传送字节数MOV SI, OFFSET source ; 源数据段偏移地址 MOV DI, OFFSET dest ; 目标数据段偏移地址 ; 执行数据块传送指令CLDMOVSB; 传送结果分析; ...; 程序结束MOV AX, 4C00HINT 21HCODE ENDSEND START```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箱上运行实验程序,观察数据传送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数据传送指令的正确性。
3. 比较不同数据传送指令的执行时间,分析数据块传送指令的效率。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数据传送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掌握了数据块传送指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数据传递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数据传递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0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人员:[姓名]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据在不同系统、设备之间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2. 掌握使用常见的数据传递协议和方法。
3. 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数据传递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数据传递是指在不同系统、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过程。
数据传递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定的协议和方法,以确保数据的正确、完整和高效传输。
三、实验内容1. 使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递2. 使用串口通信进行数据传递3. 使用Modbus协议进行数据传递四、实验步骤1. 使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递(1)搭建实验环境:两台计算机,一台作为服务器,一台作为客户端。
(2)编写服务器端程序:使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TCP服务器程序,监听指定端口,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数据。
(3)编写客户端程序:使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TCP客户端程序,连接到服务器,发送数据。
(4)测试:在客户端发送数据,观察服务器端是否接收到数据。
2. 使用串口通信进行数据传递(1)搭建实验环境:一台计算机,一台具有串口功能的设备(如Arduino)。
(2)编写设备端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设备端程序,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发送。
(3)编写计算机端程序:使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端程序,通过串口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数据。
(4)测试:在设备端发送数据,观察计算机端是否接收到数据。
3. 使用Modbus协议进行数据传递(1)搭建实验环境:一台计算机,一台具有Modbus接口的设备(如PLC)。
(2)编写设备端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设备端程序,实现Modbus协议的数据读取和发送。
(3)编写计算机端程序:使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端程序,通过Modbus协议与设备端通信。
(4)测试:在设备端发送数据,观察计算机端是否接收到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使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递实验结果:客户端发送数据后,服务器端成功接收到数据。
实验二数据传送(RAM-XRAM)
实验二数据传送(RAM–>XRAM)一、实验目的熟悉星研集成环境软件或熟悉Keil C51集成环境软件的使用方法。
熟悉MCS51汇编指令,能自己编写简单的程序,掌握数据传输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熟悉星研集成环境软件或熟悉Keil C51集成环境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2、编写程序,实现内外部数据段的传送、校验。
三、程序框图数据传送程序框图四、实验步骤在内部RAM 30H ~3FH中输入数据;使用单步、断点方式调试程序,检测外部数据RAM 的1000H ~100FH中的内容。
熟悉查看特殊功能寄存器、内部数据RAM、外部数据空间的各种方法。
五、程序清单;将内部RAM Address1 开始的16个字节送到外部RAM从Address2开始的单元里,再作比较。
Address1 DATA 30HAddress2 XDATA 1000HORG 0000HLJMP STARORG 0100HSTAR: MOV SP,#60HSJMP $ ;传送正确STAR3: SJMP $ ;传送错误END如果读者使用星研集成环境软件,请考虑以下问题:1、运行程序前,打开变量窗、二个存贮器窗(一个选择片内数据;一个选择片外数据,起始地址选择1000H),每个存贮器窗有四个标签,有何好处?;2、使用单步进入命令,运行到第十四行后,运行过程中变量窗有何变化?将鼠标停留在A、SP、@R0、@DPTR上一秒后,出现什么?,它与变量窗使用场合的区别?3、将光标移到第十四行上,使用运行到光标处命令,观察运行结果,体会它与单步进入命令的不同处。
4、在二十行上,设置一个断点,使用全速断点命令运行几次,观察运行结果,它与运行到光标处命令有何区别?5、使用全速运行命令,稍后,点击工具条上停止运行命令按钮,当前执行箭头停在哪一行?运行结果是否正确?它与全速断点运行命令有何区别?6、观察寄存器,有哪几种方法?1)在工作区窗的通用寄存器标签视中;2)变量窗3)鼠标停留在寄存器上4)观察窗5)寄存器窗7、查看CPU内部数据RAM、CPU片外数据RAM:1)存贮器窗 2)变量窗3)鼠标停留在CPU内部数据RAM、CPU片外数据RAM的地址、@R0、@DPTR上六、思考题编写一个程序,将外部数据RAM中的数据传送到内部数据RAM中。
试验二 数据传送试验
mov r0,#30h mov dptr,#1000h mov r7,#48 loop: mov a,@r0 movx @dptr,a inc r0 inc dptr djnz r7,loop ljmp$ end
移动片内RAM 移动片内 30H—>片外 片外RAM 片外 1000H,48字节长 , 字节长 度。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启动计算机,打开伟福仿真软件,进入仿真环境。 、启动计算机,打开伟福仿真软件,进入仿真环境。 2、移动片内 片外RAM 1000H,48字 、移动片内RAM 30H—>片外 片外 , 字 节长度。设计程序进行编译,编译无误后, 节长度。设计程序进行编译,编译无误后,打开 数据窗口(DATA,XDATA),观察 数据窗口 , ,观察DATA窗口中地 窗口中地 开始的48个单元 址30H开始的 个单元,XDATA窗口中地址 开始的 个单元, 窗口中地址 1000H起始的 个单元;若各单元内数据对应相 起始的48个单元 起始的 个单元; 则用键盘输入改变其中一块的数据, 同,则用键盘输入改变其中一块的数据,全速运 行程序。点击暂停按钮,观察两个存储块的数据, 行程序。点击暂停按钮,观察两个存储块的数据, 可以看到两块数据已相同, 可以看到两块数据已相同,说明存储块内数据已 传送。 传送。
初始化 循环体 否 循环结 束? 结束
3、移动片外 、 移动片外RAM 1000H-->2000H,256字节 , 字节 长度。设计程序进行编译,编译无误后, 长度 。 设计程序进行编译 , 编译无误后 , 打 开数据窗口(XDATA), 观察地址 开数据窗口 , 观察地址1000H起始 起始 个字节存储块和2000H起始的 起始的256个字 的256个字节存储块和 个字节存储块和 起始的 个字 节存储块,若各单元内数据对应相同, 节存储块 , 若各单元内数据对应相同 , 则用 键盘输入改变其中一块的数据, 键盘输入改变其中一块的数据 , 全速运行程 点击暂停按钮,观察两个存储块的数据, 序 。 点击暂停按钮 , 观察两个存储块的数据 , 可以看到两块数据已相同, 可以看到两块数据已相同 , 说明存储块内数 据已传送。 据已传送。
数据传送实验报告
数据传送实验报告引言在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中,数据传输是指从一个设备或系统向另一个设备或系统传输信息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电缆、光纤、无线电波或红外线等方式进行。
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通过控制台打印实现数据的简单传递。
实验目的1.掌握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熟悉控制台打印的方法。
3.掌握数据传输的简单实现。
实验设备与材料1.电脑B转串口线3.串口转接板4.示波器5.杜邦线若干实验原理串口通讯,又称为异步串行通讯,是利用电缆,连接两个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例如在计算机领域内,串口通信是一种双向通信方式。
在此方式下,计算机通过执行串行通信协议从另一个串行通信设备那里接收信息,并通过执行该协议向该设备发出信息。
控制台打印是指将程序的运行结果打印到控制台的窗口中,可以方便开发人员进行调试。
数据传输是指通过通信线路将一个设备上的数据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上。
实验步骤1.将USB转串口线连接到电脑上并安装驱动程序。
3.使用杜邦线将串口转接板上的RXD引脚连接到示波器上。
4.打开控制台程序,设置波特率为115200,数据位为8,停止位为1,校验位为无,然后打印Hello World!6.通过控制台向串口转接板发送一组数据,检查示波器上是否有响应。
7.将RXD引脚与TXD引脚连接,实现自发自收,检查数据是否能够传输成功。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连接了串口,并通过控制台和示波器实现了数据传输。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也了解了串口通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了控制台打印的方法,掌握了数据传输的简单实现。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串口通讯是一种通过电缆连接两个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方式。
2.控制台打印可以方便地输出程序的运行结果。
参考文献1.《计算机组成原理》2.《电气工程基础》。
实验二数据块传送实验
重庆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班级:计科专业 07 级 2 班实验项目名称:数据块传送实验实验所属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名:**学号: ******** 实验室(中心):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一、实验目的掌握8051内部RAM和外部RAM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它们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
二、实验内容编写并调试一个数据传送程序1.将30H~3FH数据传送到数据存储器7E00~7E0FH中;2.将数据存储器7E00~7E0FH中的数据传送到8051内部RAM 40~4F中;3.将以(R2,R3)为源RAM区首地址内的(R6,R7)个字节数据,传送到以(R4,R5)为末地址的RAM区。
三、实验调试步骤打开Keil软件,执行菜单命令“Project”->“New Project”创建“片内外清零置位”项目,并选择单片机型号为AT89C1。
执行菜单命令“File”->“New”创建文件,输入源程序,保存为“数据块传送.A51”。
在“Project”栏的File项目管理窗口中右击文件组,选择“Add Files to Group‘Source Group1’”将源程序“数据块传送.A51”添加到项目中。
执行菜单命令“Project”->“Options for ‘Target 1’”,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Output”选项卡,选中“Create HEX File”。
执行菜单命令“Project”->“Build Target”,编译源程序。
如果编译成功,则在“Output Window”窗口中显示没有错误,并创建了“数据块传送.HEX”文件。
执行菜单命令“Debug”->“Start/Stop Debug Seesion”,按F11键,单步运行程序。
将在30H~3FH数据单元中分别送数,例如:1,2,3,4,…等16个数据。
单步运行(设置断点在BP1,程序运行至断点),检查外部RAM(7E00~7E0FH)数据是16个数据传送到30~3F,单元(30)~(3FH)传送到7E00~7E0FH是否与30~3FH数据一一对应。
实验 数据传送的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传送的实验报告
《数据传送的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数据传送方式对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比较直接连接、Wi-Fi连接和蓝牙连接三种传送方式的实际传输速度和稳定性,得出了数据传送的实验报告。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据传送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不同的数据传送方式对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数据传送方式的实际传输速度和稳定性,为用户选择最适合的传输方式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设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
2. 实验软件:文件传输软件
3. 实验环境:室内、无干扰环境
4. 实验步骤:
a. 分别使用直接连接、Wi-Fi连接和蓝牙连接三种方式进行文件传输
b. 记录每种方式的传输速度和传输稳定性
c. 对比分析实验结果
结果与讨论:
经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直接连接方式传输速度最快,但稳定性较差;
2. Wi-Fi连接方式传输速度较快,稳定性较好;
3. 蓝牙连接方式传输速度最慢,但稳定性较好。
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数据传送方式。
如果对传输
速度要求较高,可以选择直接连接方式;如果对传输稳定性要求较高,可以选
择Wi-Fi连接方式;如果对传输速度和稳定性都有一定要求,可以选择蓝牙连
接方式。
结语: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不同数据传送方式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用户选择合适的数据传送方式提供了参考。
希望本实验报告能对相关领域的
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通信原理实验二FSK传输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FSK传输实验⼀、实验⽬的1、熟悉FSK调制和解调基本⼯作原理2、掌握FSK数据传输过程3、掌握FSK正交调制的基本⼯作原理与实现⽅法4、掌握FSK性能的测试5、了解FSK在噪声下的基本性能⼆、实验仪器1、ZH7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台2、20MHz双踪⽰波器⼀台3、ZH9001型误码测试仪(或GZ9001型)⼀台4、频谱分析仪⼀台三、实验原理(⼀)FSK调制在⼆进制频移键控中,幅度恒定不变的载波信号的频率随着输⼊码流的变化⽽切换(称为⾼⾳和低⾳,代表⼆进制的1和0)。
通常,FSK信号的表达式为:其中2πΔf代表信号载波的恒定偏移。
产⽣FSK信号最简单的⽅法是根据输⼊的数据⽐特是0还是1,在两个独⽴的振荡器中切换。
采⽤这种⽅法产⽣的波形在切换的时刻相位是不连续的,因此这种FSK信号称为不连续FSK信号。
由于相位的不连续会造频谱扩展,这种FSK的调制⽅式在传统的通信设备中采⽤较多。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地采⽤连续相位FSK调制技术。
⽬前较常⽤产⽣FSK信号的⽅法是,⾸先产⽣FSK基带信号,利⽤基带信号对单⼀载波振荡器进⾏频率调制。
因此,FSK可表⽰如下:应当注意,尽管调制波形m(t)在⽐特转换时不连续,但相位函数θ(t)是与m(t)的积分成⽐例的,因⽽是连续的,其相应波形如图4.1.2所⽰:在通信信道FSK模式的基带信号中传号采⽤Hf 频率,空号采⽤Lf 频率。
在FSK模式下,不采⽤汉明纠错编译码技术。
调制器提供的数据源有:1、外部数据输⼊:可来⾃同步数据接⼝、异步数据接⼝和m序列;2、全1码:可测试传号时的发送频率(⾼);3、全0码:可测试空号时的发送频率(低);4、0/1码:0101…交替码型,⽤作⼀般测试;5、特殊码序列:周期为7的码序列,以便于常规⽰波器进⾏观察;6、m序列:⽤于对通道性能进⾏测试;(⼆)FSK解调对于FSK信号的解调⽅式很多:相⼲解调、滤波⾮相⼲解调、正交相乘⾮相⼲解调。
实验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总线传送技术一.实验目的1、掌握计算机总线工作原理和数据传送技术。
2、熟悉建立和使用计算机总线的方法及所用器件特性。
二.实验器材74LS244 (八三态驱动/缓冲器)74LS273是带公共时钟端和公共清除端的八D触发器实验箱电源导线三.实验原理信息传送在机器内部极为频繁,为减少机器中的信息传输线、节省器件,提高传送能力及可靠性,必须采用总线方式传送各种信息。
建立总线的基本原则是:⑴、互斥性,即挂总线的各总线驱动器(发送端)必须具有分时操作的可能性。
在同一总线上,不允许同时有两个(或以上的)发送源发送信息。
⑵、一致性,即同一总线中用来挂接总线的器件类型要一致。
如图1所示,是一个小型总线传送系统。
图中,共有5个部件挂接在同一总线上。
其中A、C为总线的发送部件,D、E为接收部件,B部件可双向传送,既可作发送端,也可作接受端。
虽然在同一总线上挂接了三个传送源,但在同一时间只允许总线传送一个发送端发送的信息。
本实验,由于地址值及内容数据,都是通过数据开关人工加载,因此区分总线上的地址和数据信息,必须人为地操作总线上的某些芯片,对其打入或读出信息。
如图2所示四.逻辑电路图用开关K0,K1,K2和单脉冲A1,A2来进行控制K0控制对各寄存器的清零,K1控制输入端的总线的获取和释放,K2控制RAM数据缓冲器的总线的获取和释放,A1,A2控制将总线的数据存入寄存器。
五.实验操作1. 关闭实验箱电源,按图5组装实验电路。
(断电操作。
)2. 检查无误后,K0=K1=K2=1。
打开电源开关。
K0=1↘0↗1,完成对各寄存器清零。
显示灯全部熄灭。
3. 开关数据→RAM数据缓冲器:⑴、数据开关D3~D0=0101,K1=1↘0。
{准备第一个数据,获取总线。
}⑵、按A1按钮。
第一个数据“0101”存入RAM数据缓冲器(第1片`273)中,显示灯不亮。
⑶、K1=0↗1。
{释放总线。
}4. 开关数据→输出显示:⑴、数据开关D3~D0=1010,K1=1↘0。
微机原理实验: 数据传送
实验二数据传送一、实验目的1.熟悉8086指令系统的数据传送指令及8086的寻址方式。
2.利用Emulator仿真器来调试汇编语言程序。
二、实验预习要求1.复习8086指令系统中的数据传送类指令和8086的寻址方式。
2.按照题目要求预先编写好实验中的程序段。
三、实验任务1.通过下述程序段的输入和执行来熟悉Emulator仿真器的使用,并通过显示器屏幕观察程序的执行情况。
练习程序段如下:MOV BL,08HMOV CL,BLMOV AX,03FFHMOV BX,AXMOV DS:[0020H],BX2.用以下程序段将一组数据压入(PUSH)堆栈区,然后通过不同的出栈顺序出栈,观察出栈后数据的变化情况。
压栈程序段如下:MOV AX,0102HMOV BX,0304HMOV CX,0506HMOV DX,0708HPUSH AXPUSH BXPUSH CXPUSH DX出栈程序段请自行编写(用不同的出栈顺序)。
3.指出下列指令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上机验证之。
(1) MOV [BX],[SI](2) MOV AH,BX(3) MOV AX,[SI][DI](4) MOV BYTE PTR[BX],2000H(5) MOV CS,AX(6) MOV DS,2000H4.①编写程序设置各寄存器及存储单元为如下内容:(BX)=0010H,(SI)=0001H(10010H)=12H,(10011H)=34H,(10012H)=56H,(10013H)=78H(10120H)=0ABH,(10121H)=0CDH,(10122H)=0EFH②根据①中设置说明下列各条指令执行完后AX寄存器中的内容,并上机验证。
(1) MOV AX,1200H(2) MOV AX,BX(3) MOV AX,[0120H](4) MOV AX,[BX](5) MOV AX,0110H[BX](6) MOV AX,[BX][SI](7) MOV AX,0110H[BX][SI]5. 将DS:1000H字节存储单元中的内容送到DS:2020H单元中存放。
计组实验二总线传送技术
<总线传送技术>学生姓名:文超周李旭班级学号:1138019 1138033 指导老师:潘秀琴实验二总线传送技术一、实验名称:总线传送技术二、实验学时:3 学时三、实验目的:1. 利用Verilog建立4位总线模型2. 对所设计的总线模型进行功能验证四、实验内容:设计一个总线传送实验方案,保证其能实现数据信息正确传送。
具体要求如下:1. 在理解总线原理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条四位总线的运行机制和记录表格,表格设计可参考表4.12. 选取4个拨码开关作为输入A,另外4个拨码开关作为输入B。
3.设定输入A和输入B的优先级,如A的优先级大于B,则发生冲突时优先传输A的数据。
4.选取4个LED灯作为接收器件(可选取另外4个LED灯作为另一组接收器件)五、实验原理:1. 总线原理总线(Bus)这个词语翻译成中文听起来比较抽象,我们不妨从它的原意”BUS”来理解它。
大家都知道”公共汽车”是这样运转的:上图中,公路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总线”,而汽车就是在总线上传输的“数据”,各个车站就是总线上传送的数据的“发送器件”和“接受器件”,而各个车站的站台号则是发送器件和接受器件的“地址”。
不过,当今计算机中的总线远比这个公共汽车的运转原理要复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公共汽车会堵车,但是总线是永远不会“堵车”的!总线的奥妙就在于,如何控制总线上的发送器件和接受器件,以不至于出现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器件同时向总线上“发车”而造成拥堵。
一些更高级的功能,比如:数据的双向传输控制,器件发送数据的优先级控制等,都要遵守这一条基本的规律。
当然,总线和公交车并不完全一样。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公交车是不可能“同时”停靠在两个站点的,但是在总线中,由发送方发出的数据却是可以由多个接收方同时受到,不过只有“地址”符合发送方要求的接受方才会作出相应的动作。
如果按照汽车理论,我们的实验内容即人为地控制总线上的数据,使它们不堵车。
在实际的计算机中,这种控制要么是由CPU 中的控制器完成的,要么是由专用的总线控制器完成的,为了简化实验,突出主要矛盾,对总线的自动控制原理将在控制器实验中深入讨论,我们这次试验主要是通过三态门来人为控制总线。
数据传送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据传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数据传送的方法和步骤。
3. 熟悉数据传送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数据压缩、加密等。
4.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据传送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PC一台、网络连接设备、数据传送软件(如FTP、TFTP等)。
2. 实验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连接工具、数据传送软件。
三、实验内容1. 数据传送实验概述数据传送实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本地数据传送和远程数据传送。
(1)本地数据传送:将本地计算机上的数据传输到另一台本地计算机。
(2)远程数据传送:将本地计算机上的数据传输到远程服务器。
2. 实验步骤(1)本地数据传送1)准备实验数据:选择需要传送的文件,并确保目标计算机已连接到同一网络。
2)启动数据传送软件:打开FTP或TFTP等数据传送软件。
3)配置数据传送参数:设置源文件路径、目标文件路径、传输模式(上传或下载)等。
4)开始数据传送:点击“开始”按钮,软件开始进行数据传送。
5)检查传送结果:传送完成后,检查目标计算机上的文件是否已成功接收。
(2)远程数据传送1)准备实验数据:选择需要传送的文件,并确保远程服务器已连接到网络。
2)启动数据传送软件:打开FTP或TFTP等数据传送软件。
3)配置数据传送参数:设置源文件路径、目标服务器地址、目标文件路径、传输模式(上传或下载)等。
4)开始数据传送:点击“开始”按钮,软件开始进行数据传送。
5)检查传送结果:传送完成后,检查远程服务器上的文件是否已成功接收。
3. 实验关键技术(1)数据压缩:为了提高数据传送效率,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压缩。
常用的数据压缩算法有Huffman编码、LZ77、LZ78等。
(2)数据加密:为了确保数据传送的安全性,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
常用的数据加密算法有DES、AES、RSA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本地数据传送实验结果:成功将源文件传输到目标计算机,文件大小、传输速度等符合预期。
数据传送实验报告
数据传送实验报告数据传送实验报告引言: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传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通过互联网传输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还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电话信号,数据传送技术的发展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数据传送的原理和性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串行传送与并行传送的对比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串行传送和并行传送作为对比对象。
首先,我们使用了两台计算机,一台作为发送端,一台作为接收端。
我们分别通过串口和并口连接两台计算机,并编写了相应的程序来进行数据传送。
结果显示,串行传送相比并行传送,传输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串行传送是按位逐个传输数据,而并行传送是同时传输多个位的数据。
虽然串行传送的速度较慢,但它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为每个位的传输都经过了严格的校验和纠错处理。
实验二: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的对比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作为对比对象。
我们使用了两台手机,一台作为发送端,一台作为接收端。
通过有线连接和无线连接分别进行数据传输,并记录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
结果显示,有线传输相比无线传输,传输速度更快。
这是因为有线传输不受信号干扰和传输距离限制,而无线传输需要经过信号传播和接收的过程,容易受到干扰和信号衰减的影响。
然而,无线传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便携性,适用于移动设备和远程通信。
实验三:不同传输介质的对比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光纤传输和铜线传输作为对比对象。
我们使用了两台计算机,一台作为发送端,一台作为接收端。
通过光纤连接和铜线连接分别进行数据传输,并记录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
结果显示,光纤传输相比铜线传输,传输速度更快且传输质量更好。
这是因为光纤传输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信号传输,不受电磁干扰和信号衰减的影响。
而铜线传输则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和信号衰减的影响,导致传输速度较慢且传输质量较差。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串行传送相比并行传送,虽然速度较慢,但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验二数据传输与运算
实验二:数据传输与运算一、实验目的:1.熟悉汇编语言编程;2.八位二进制码转换BCD码;3.掌握编译软件的使用,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4.熟悉Proteus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给定的一个单字节二进制数,转换成非压缩的二—十进制(BCD)码。
2.将给定的一个单字节二进制数,转换成压缩的二—十进制(BCD)码。
三、实验说明:基本要求:将内部RAM的20H单元中的8位无符号二进制数转换为三位BCD码,并将结果存放在21H(百位)和22H(十位、个位)两单元中。
发挥部分:将转换结果用3位数码管显示,并在Proteus软件下仿真。
四、实验仪器和设备PC机、Keil软件、Proteus软件。
五、实验步骤:提示:可将被转换数除以100,得百位数;余数再除以10得十位数;最后余数即为个位数。
参考程序框图,如图1所示。
图1单字节二进制数转换成非压缩BCD码框图1.根据提示编写程序,在汇编软件下调试程序,在Keil软件中查看程序存储器,使用单步运行查看数据存储器、查看SFR,查看P1口输出,观察结果是否正确。
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
2.改变(20H)单元中的内容,运行程序,检验程序是否正确,查看并记录结果。
3.编写3位显示程序,并在Proteus软件下设计电路,并仿真。
要求画出复位、振荡电路,EA非接高电平,实际上在仿真时,这部分电路可以不用画。
六、思考题:3个数码管(百十个),显示程序应该如何编写?你所用的数码管是共阴极的还是共阳极的?电路、编码和程序设计有什么区别?八、实验心得:(给大家发的LED是共阴极的)。
数据传送实验报告程序(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据传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数据传送的常用方法。
3. 学会使用数据传送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4. 分析数据传送过程中的性能指标。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软件环境:Python3.83. 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设备三、实验内容1. 数据传送方法的选择2. 数据传送工具的使用3. 数据传送性能分析四、实验步骤1. 数据传送方法的选择(1)选择数据传送方法:本实验选择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进行数据传送。
(2)分析FTP的特点:FTP是一种常用的数据传送方法,具有以下特点:a. 简单易用:FTP协议简单,易于实现;b. 传输速度快:FTP协议支持断点续传,传输速度快;c. 安全性较高:FTP支持加密传输,安全性较高。
2. 数据传送工具的使用(1)安装FTP服务器:在实验计算机上安装FTP服务器,例如:Serv-U。
(2)配置FTP服务器:配置FTP服务器,包括设置用户、权限、共享目录等。
(3)安装FTP客户端:在另一台计算机上安装FTP客户端,例如:FileZilla。
(4)连接FTP服务器:使用FTP客户端连接到FTP服务器。
(5)上传/下载文件:在FTP客户端选择要上传/下载的文件,然后点击上传/下载按钮。
3. 数据传送性能分析(1)传输速度:使用网络测试工具(如:Fluke Network)测试FTP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传输速度。
(2)稳定性:观察数据传送过程中的连接稳定性,包括连接断开、重连等情况。
(3)安全性:使用安全测试工具(如:Wireshark)分析FTP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传输速度:根据测试结果,FTP数据传送的传输速度为10Mbps,满足实验要求。
2. 稳定性:在实验过程中,FTP连接稳定,未出现断开、重连等情况。
3. 安全性:通过Wireshark分析,FTP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了SSL加密,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数据传输实验(Logisim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
广州xx学院专业班级计算机实验日期2020.6.11姓名李学号实验名称数据传输实验指导老师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及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图表及曲线处理、实验小结等)。
实验名称:数据传输实验实验场地:计算机仿真实验设备:Logisim实验平台1实验目的1)熟悉和了解总线的数据通路互递原理及寻址方式。
2)掌握缓冲器、三态缓冲器、三态非门、奇偶校验、数据选择器、解复用器、解码器、位选择器及优先编码器等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2 实验要求1)三态缓冲器及三态非门三态门也称为三态缓冲器,是指逻辑门的输出除有高、低电平两种状态外,还有第三种高阻状态的门电路,高阻态相当于隔断状态。
三态缓冲器都有一个EN控制使能端,来控制门电路的通断。
如图1和图2所示,三态缓冲器及三态非门可用以总线方向控制。
图1 三态缓冲器三种控制状态图图2 三态非门三种控制状态图图3 使能端为1的多路选择器2)多路选择器多路选择器是数据选择器的别称,是组成原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组件。
在多路数据传送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将其中任意一路选出来的电路,也称多路选择器或多路开关。
图4 使能端为0的多路选择器图3和图4分别为使能端为1和为0的多路选择器。
选择端位宽为n,则可选择的输入源的数目为2n。
3)解复用器解复用器是一个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用于将一条公共输入线切换到多条单独输出线中的一条数据分配器,通常称为解复用器或多输出选择器,简称为“Demux”或“DMX”,与多路选择器刚好相反。
图5 使能端为1的解复用器图6 使能端为1的解复用器图5和图6分别为使能端为1和为0的解复用器。
选择端位宽为n,则可选择的输出通道数目为2n。
4)解码器解码器又称为译码器,是一类多输入多输出组合逻辑电路器件,可用于地址译码。
其能将输入二进制代码的各种状态,按照其原意翻译成对应的输出信号。
如,74138是一种3线—8线译码器,三个输入端CBA共有8种状态组合(000—111),可译出8个输出信号Y0—Y7。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数据传送实验
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数据传送实验二、实验目的1、理解总线的概念及其特性:三态控制,单向双向传送等。
2、掌握总线传输控制特性。
三、实验设备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套,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总线是多个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送的公共同路,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骨架。
借助总线连接,计算机在系统各部件之间实现传送地址、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操作。
因此,总线就是指能为多个功能部件服务的一组公用信息线。
本实验所用总线传输实验框图如图4-1所示,需要用排线连接,使几种不同的设备挂至总线上,有存储器、输入设备、寄存器。
这些设备都需要有三态控制,按照传输要求恰当有序的控制它们,就可实线总线信息的传输。
图4-1总线传送实验框图五、实验内容1.输入设备将一个数打入RO寄存器。
2.输入设备将另一个数(存储器地址)打入地址寄存器AR。
3.将RO寄存器中的数写入到地址寄存器制定的存储器地址单元中。
4.将存储器制定地址单元中的读书出用LED数码管显示。
六、实验步骤(1)、按下图连接实验线路,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图4—2数据传送接线图(2)、设置初始状态:①先将全部开关设为1②再设置:关闭所有的三态门:LDAR = 0LDPC = 0(3)、从输入开关向RO中输入数据63H,设置:①从输入开关输入:01100011②打开输入三态门:SW—B = 0③将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寄存器,发LDRO脉冲【方法:改变LDPC: 0→1→0】(4)、从输入开关将存储器地址20H输入AR中:(5)、将RO中的数据63H 读出,送入到AR 指定的存储器单元20H 中,设置:(6)、将AR 中指定的RAM 地址单元20H 中的数据63H 读出,送入到数码显示管中显示,设置:(7)、按同样的方式重复步骤(3)~(7),输入数据64到存储蓄单元21中。
(8)、检查数据是否写入到指定的存储单元中,步骤如下:七、实验结果1、输入过程:2、检验结果:数码显示管与总线数据灯显示一致,实验结果和预期结果一样。
实验 数据传送的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传送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传送的实验报告引言数据传送是现代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商业领域,数据传送的速度和稳定性都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探究数据传送的性能和稳定性,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网络环境,测试不同传输方式下数据传送的速度和稳定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材料与方法1.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两台计算机,分别作为发送端和接收端。
发送端计算机配置为Intel Core i7处理器、8GB内存和1TB硬盘;接收端计算机配置为Intel Core i5处理器、4GB内存和500GB硬盘。
2. 网络环境:使用了模拟网络环境的软件进行实验,可以模拟不同网络速度和延迟。
3. 实验数据:通过实验软件记录数据传送的速度和稳定性,包括传输速度、丢包率和延迟。
实验过程1. 首先,我们设置了两台计算机的网络连接,并确保网络连接正常。
2. 接着,我们使用实验软件模拟了不同的网络环境,包括高速网络、低速网络和高延迟网络。
3. 在每种网络环境下,我们进行了多次数据传送实验,记录了每次实验的传输速度、丢包率和延迟。
4. 最后,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得出了结论。
实验结果在高速网络环境下,数据传送速度较快且稳定,丢包率较低,延迟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表明高速网络环境下,数据传送的性能较好,适用于大规模数据传输和实时通信等应用场景。
在低速网络环境下,数据传送速度明显下降,且丢包率增加,延迟时间也有所增加。
这可能会对大规模数据传输和实时通信等应用场景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和传输方式。
在高延迟网络环境下,数据传送速度较慢,且丢包率较高,延迟时间较长。
这对于实时通信和大规模数据传输等应用场景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和传输算法来改善传输性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速网络环境下,数据传送速度快且稳定,适用于大规模数据传输和实时通信等应用场景。
数字传输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字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数字调制和解调的基本方法;3. 学习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特性;4. 评估数字传输系统的性能,包括误码率等指标。
二、实验原理数字传输系统是将数字信号通过信道传输的过程。
实验中,我们将模拟数字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和解调过程,以验证数字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
1. 数字信号的产生:通过数字信号发生器产生数字序列,作为输入信号;2. 数字调制:将数字序列映射为模拟信号,以便在信道中传输;3. 传输:将模拟信号通过信道传输,信道可能引入噪声和干扰;4. 数字解调: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恢复为数字序列;5. 性能评估:计算误码率等指标,评估数字传输系统的性能。
三、实验设备1. 数字信号发生器;2. 数字调制器;3. 信道模拟器;4. 数字解调器;5. 计算机及相应软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设置实验参数,如采样频率、码元速率等;2. 数字信号产生:使用数字信号发生器产生数字序列;3. 数字调制:将数字序列映射为模拟信号,进行调制;4. 信道传输:通过信道模拟器模拟信道传输过程,引入噪声和干扰;5. 数字解调:对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进行解调,恢复数字序列;6. 性能评估:计算误码率等指标,评估数字传输系统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字信号产生:实验中产生的数字序列满足实验要求;2. 数字调制:调制后的模拟信号满足实验要求;3. 信道传输:信道模拟器引入的噪声和干扰符合实验预期;4. 数字解调:解调后的数字序列与原始数字序列基本一致;5. 性能评估:误码率等指标满足实验要求。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数字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了解了数字调制和解调的基本方法,学会了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特性。
同时,我们评估了数字传输系统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点:1. 采样频率的选择对数字信号产生和传输至关重要;2. 数字调制和解调方法的选择对误码率有较大影响;3. 信道模拟器的噪声和干扰设置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数据传送实验报告
数据传送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汇编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2、掌握单片机的存储器体系结构。
3、熟悉keil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设计要求1、编写程序将00H~0FH 16个数据分别传送到单片机内部RAM 30H~3FH单元中。
2、编写程序将片内RAM 30H~3FH的内容传送至片内RAM 40H~4FH单元中。
3、编写程序将片内RAM 40H~4FH的内容传送至片外RAM 4800H~480FH单元中。
4、编写程序将片内RAM 4800H~480FH的内容传送至片外RAM 5800H~580FH单元中。
5、编写程序将片内RAM 5800H~580FH的内容传送至片内RAM 50H~5FH单元中。
三、程序流程图#30H →R0#40H →R1送数R0加1R1加1(R0)=40H?#40H →R0#4800→DPTR送数R0加1DPTR 加1开始#00H →A #30H →R1(A)→(R1)A 加1R1加1(A)=10H?(R0)=50H #48H →R0,#00H →R1(R1)→DPL,(R0)→DPH,(DPTR)→A,#58H →DPH,(A)→(DPTR)R1加1R1=10H?#5800→DPTR #50H →R0送数DPTR 加1R0加1R0=60H?结束NOYESNOYESYESNOYESNOYESNO程序流程框图四、程序清单ORG 0000HMOV A, #00HMOV R1, #30H LOOP1: MOV @R1, AINC AINC R1CJNE A, #10H, LOOP1MOV R0, #30HMOV R1, #40H LOOP2: MOV A, @R0MOV @R1, AINC R0INC R1CJNE R0, #40H, LOOP2MOV R0, #40HMOV DPTR, #4800H LOOP3: MOV A, @R0MOVX @DPTR, AINC R0INC DPTRCJNE R0, #50H,LOOP3MOV R0, #48HMOV R1, #00H LOOP4: MOV DPL,R1MOV DPH,R0MOVX A, @DPTRMOV DPH, #58HMOVX @DPTR, AINC R1CJNE R1, #10H, LOOP4MOV DPTR, #5800HMOV R0, #50H LOOP5: MOVX A, @DPTR MOV @R0, AINC DPTRINC R0CJNE R0, #60H, LOOP5END五、数据清单内部RAM单元30H 30H 32H 33H 34H 35H 36H 37H 数据00H 01H 02H 03H 04H 05H 06H 07H 内部RAM单元38H 39H 3AH 3BH 3CH 3DH 3EH 3FH 数据08H 09H 0AH 0BH 0CH 0DH 0EH 0FH 内部RAM单元40H 41H 42H 43H 44H 45H 46H 47H 数据00H 01H 02H 03H 04H 05H 06H 07H 内部RAM单元48H 49H 5AH 5BH 5CH 5DH 5EH 5FH 数据08H 09H 0AH 0BH 0CH 0DH 0EH 0FH 外部RAM单元4800H 4801H 4802H 4803H 4804H 4805H 4806H 4807H 数据00H 01H 02H 03H 04H 05H 06H 07H外部RAM单元4808H 4809H 480AH 480BH 480CH480DH 480EH 480FH数据08H 09H 0AH 0BH 0CH 0DH 0EH 0FH 外部RAM单元5800H 5801H 5802H 5803H 5804H 5805H 5806H 5807H 数据00H 01H 02H 03H 04H 05H 06H 07H外部RAM单元5808H 5809H 580AH 580BH 580CH580DH 580EH 580FH数据08H 09H 0AH 0BH 0CH 0DH 0EH 0FH 内部RAM单元50H 51H 52H 53H 54H 55H 56H 57H 数据00H 01H 02H 03H 04H 05H 06H 07H 内部RAM单元58H 59H 5AH 5BH 5CH 5DH 5EH 5FH数据08H 09H 0AH 0BH 0CH 0DH 0EH 0FH六、总结经过这次实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数据传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89S52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送方法;
2.掌握指针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实验内容
在KEIL环境中编写并调试一个数据传送程序,并完成下面操作。
①将40~4FH 数据送到数据存贮器7E00H~7E0FH中,②将数据存贮器7E00~7E0FH中的数据送到89S52内部RAM 50~5FH中。
该实验无需将程序下载到实验系统中,只需在KEIL环境中完成仿真。
实验参考流程图
(注意:流程图中的
BP3表示断点)
BP1
BP21
BP3
图7-1 数据传送实验程序框图
调试方法:
⑴打开仿真软件中内部数据空间和外部数据空间,在40~4Fh数据单元中分别送
数,例如:1,2,3,4,…等16个数据。
⑵单步运行(断点设在BP2,程序运行至断点),检查外部RAM(7E00H~7F0FH)
数据是否与40H~4FH数据一一对应。
⑶如果程序运行不能进入某一断点,则应单步、断点分段检查程序,排除错误直
至正确为止。
三、参考程序
汇编程序:
ORG 0000H
AJMP MAIN
MAIN:
MOV R6,#16 /*数据个数*/
MOV R0,#40H /*设置数据首地址*/
TRANDA TA1: /*将40~4FH 数据送到数据存贮器7E00~7E0FH中*/
MOV @R0,P1 /*通过P1口传送数据*/
INC R0 /*下一个地址*/
DJNZ R6,TRANDA TA1 /*直到16个数据送完*/
MOV R6,#16
MOV DPH,#7EH /*设置存放数据的RAM地址*/
MOV DPL,#00H
MOV R0,#40H
LOOP:
MOV A,@R0
MOVX @DPTR,A
INC DPTR
INC R0
DJNZ R7,LOOP
TRANDATA2: /*数据存贮器7E00~7E0FH内容送到内部RAM 50~5FH中*/ MOV R1,#50H /*设置数据首地址*/
MOV R7,#16 /*数据个数*/
MOV DPH,#7EH
MOV DPL,#00H
LOOP1:
MOVX A,@DPTR
MOV @R1,A
INC DPTR
INC R1
DJNZ R7,LOOP1
END
C语言程序
#include<reg52.h>
#include<intrins.h>
main()
{
unsigned char data *point1 ; //片内存储器地址指针
unsigned char xdata *point2 ; //片外存储器地址指针
unsigned char i; //个数计数
point1 = 0x40;
for(i=0;i<16;i++){*point1 = i+1;point1++;} //给0x40开始地址赋值1~0x10 point1 = 0x40;
point2 = 0x7E00;
for(i=0;i<16;i++)//将地址0x40开始的数据送给0x7E00开始的16个地址
{
*point2 = *point1;
point1++;
point2++;
}
point1 = 0x50;
point2 = 0x7E00;
for(i=0;i<16;i++)//将地址0x7E00开始的数据送给0x50开始的16个地址
{
*point1 = *point2;
point1++;
point2++;
}
while(1)
{ ; }
}
四、实验仪器和设备
Keil软件;
五、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问题:1、试编写将外部的数据存贮区6030H~607FH的内容写入外部RAM 0x3030~0x307FH中。
2、说明在C语言中对地址操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