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第16课《明朝的科技巨著》课件1 川教版(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哪些特点?
(1)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 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 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从人的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 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
(4)从部分内容看: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如《农政 全书》和《天工开物》。
李时珍
(1518——1593),字 东壁,明代蕲州(今湖 北省蕲春县)人。明代 著名医药学家。
背景资料
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 本草书籍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是可以“久服延年” 的,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 籍。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 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 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思考:明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 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 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一些科学家,积极投 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 和总结,写出一批优秀的 科技著作。
探究 《本草纲目》
一
思考:图中人物是谁?他的代表作是? 他的药物学巨著是什么?此书地位如 何?
作者:李时珍。 内容:《本草纲目》收入药物1 800多种 ,医方11000多个。绘制插图1 000多幅, 内容丰富,考订详细。 地位: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是 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
探究 《天工开物》
二
思考:此书的作者是谁?
其内容是什么?地位如 何?
作者:宋应星 内容: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反 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 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 地位: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 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你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吗?它的内容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医药学领域有怎样的地位呢? 通过本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吧。
1
《本草纲目》
2
《天工开物》
3
《农政全书》
掌握明朝的科学名著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 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 书》的主要内容及地位等。
1.《_本__草__纲__目__》_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这本书收录了药物_1_8_0_0__多种,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 成就。 2.明朝末年,_宋__应__星____写成了他的代表作《天工开物》。这本 书被外国人评为_“__1_7_世__纪__的__工__艺__百__科__全__书__”___。 3.明末杰出科学家_徐__光__启__编著了农学名著《农政全书》,是一 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
姓名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年代 类别
明代
医学 医药学
明末
科技
明末
农学
著作 成就
《本草纲目》东典方医学巨 17世纪中国
《天工开物》科技的工艺 百科全书 一部重要的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 书
【1】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叙述,正确的 是( C ) A.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B.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书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D.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为什么在世界上落伍了?
(1)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 (2)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腐朽的封建剥削制 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这就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 基础和动力。 (3)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 国”政策。 (4)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文化政策日益反动。
宋应星
(1587——?)字 长庚,江西奉新县 人。有“中国的狄 德罗”美誉。
纺纱图 没水探珠图
探究主题: 《本草纲目》和《天工开 物》都是总结性的科技巨 著,并且都被译成多种外 文,在当时却未受到朝廷 的重视,这是为什么?
探究 《农政全书》
三
思考:此书的作者是谁? 其内容是什么?地位如何?
作者:徐光启 内容: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 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 养、制造、荒政等大类。b.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 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 的创新研究成果。 地位: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
【2】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的是( C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