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反馈自控课程设计要点

合集下载

单位负反馈课程设计

单位负反馈课程设计

单位负反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位负反馈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2. 学生能描述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分析单位负反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如稳定性、响应速度和稳态误差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并进行性能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或仿真软件观察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动态响应,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运用数学软件对单位负反馈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自动控制理论产生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

2.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课程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关注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单位负反馈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电路基础知识,但对自动控制理论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单位负反馈基本概念:介绍负反馈的定义、分类和作用,以课本第三章第一节为基础,使学生理解单位负反馈的原理。

2. 单位负反馈数学模型:讲解单位负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图和状态空间表达式,以课本第三章第二节为参考,让学生掌握相关数学表达方法。

3. 单位负反馈性能分析:分析稳定性、响应速度和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以课本第三章第三节为依据,让学生了解单位负反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 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介绍设计方法和步骤,结合课本第三章第四节,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

5. 单位负反馈实验与仿真:通过实验和仿真软件,观察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实验结果,以课本第三章第五节为参考。

自控课设_精品文档

自控课设_精品文档

目录1.课程设计基本内容 (2)1.1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内容 (1)1.2课程设计目的 (2)1.3校正后系统的参数验证 (3)2.设计环境或器材、原理与说明 (2)3.设计过程(步骤)、程序代码 (2)3.1 构建系统的整体Simulink模型 (2)3.2计算校正环节增益系数 (2)3.3绘制校正前开环bode图 (3)3.4求得闭环传递函数进行相关计算 (4)3.4.1计算校正前闭环函数 (4)3.4.2绘制校正前闭环阶跃响应和相关参数 (4)3.5计算校正函数 (6)3.6校正装置的Bode图 (7)3.7确定校正后的结构图 (7)3.8绘制校正后的Bode图进行参数计算 (8)3.8.1编写校正主要程序及子程序 (8)3.8.2运行所得相关参数 (10)3.8.3校正前后各图像对比 (10)3.8.4校正结果分析 (11)4.设计总结 (12)5.参考文献 (13)1.课程设计基本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对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G0(s)=400/s(s2+30s=200),进行串联校正设计,要求校正后速度误差常数=10;Wn=13.5rad/s;阻尼比为0.5。

图一系统的Simulink模型1.1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内容1)构建系统的整体Simulink模型。

计算校正环节增益系数Kc。

计算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2)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在时域,用阶跃响应测试原系统的稳定性;在频域,分别用至少2种以上的方法,如根轨迹方法、BODE图法、奈奎斯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3)设计设计校正器:若系统不稳定,进行超前校正器的设计,要求校正后速度误差常数=10;Wn=13.5rad/s;阻尼比为0.5。

1.2课程设计目的1、熟悉MATLAB语言环境和编程方法及SIMULINK仿真软件。

2、熟悉MATLAB在经典控制系统分析中常用命令,进行控制系统地分析。

3、应用SIMULINK对控制系统建立其方块图并进行动态仿真。

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武汉科技大学自动化.

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武汉科技大学自动化.

武汉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班级:自动化2010级1006班学号:20100*****姓名:王立指导教师:熊凌2013年1月2日目录1课程设计内容以及要求 (1)1.1设计内容 ............................................................................................................................. 1 1.2 内容 .................................................................................................................................... 1 1.3设计要求 ............................................................................................................................. 2 2系统的分析 (2)2-1原系统的分析 .................................................................................................................... 2 2-2 超前校正系统 ................................................................................................................... 4 2-3 滞后校正系统分析 ........................................................................................................... 6 3 系统滞后超前分析 .. (9)3-1系统滞后超前校正 ............................................................................................................ 9 3﹣2校正系统的实现方式 .................................................................................................... 11 实验小结.. (13)1课程设计内容以及要求1.1设计内容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1)(1)10100k G s Ks s s =++用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电流截止负反馈课程设计

电流截止负反馈课程设计

电流截止负反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电流截止负反馈电路的组成,了解各部分功能;3. 学生能解释电流截止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如稳定性、线性度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流截止负反馈现象;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电流截止负反馈放大器电路,并进行性能分析;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电流截止负反馈的作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电流截止负反馈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兴趣;2. 学生能够养成团队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增强问题解决能力;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对电流截止负反馈的理解和应用尚不深入。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电流截止负反馈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回顾放大器的基本概念,引入电流截止负反馈的概念;- 讲解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工作原理,结合教材第3章第2节内容进行分析;- 解释电流截止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如稳定性、线性度等。

2. 电流截止负反馈电路组成及功能- 介绍电流截止负反馈电路的组成部分,如输入级、反馈级、输出级等;- 分析各部分的作用,结合教材第3章第3节内容进行讲解;- 示例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流截止负反馈应用。

3. 电流截止负反馈实验及性能分析-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动手搭建电流截止负反馈放大器电路;- 指导学生进行性能测试,分析实验结果,理解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实际作用;- 结合教材第3章第4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教案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教案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负反馈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4. 负反馈的应用实例5. 负反馈的调试与维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通过分析实际电路,使学生掌握负反馈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放大电路实验器材。

3. 负反馈电路图及实物展示。

4. 相关问题讨论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负反馈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负反馈是指将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从而影响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的一种现象。

负反馈分为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根据反馈信号的相位关系,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主要有:稳定放大倍数、减小失真、扩展频带、提高线性范围等。

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判断负反馈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反馈信号的相位关系、分析反馈电路的组成部分、利用反馈方程进行计算等。

4. 负反馈的应用实例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实例有: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

5. 负反馈的调试与维护负反馈的调试与维护主要包括:调整反馈电阻、检查反馈电路的连接、检测反馈信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单位负反馈系统校正——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单位负反馈系统校正——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1.设计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摘要 (2)3、未校正系统的分析 (3)3.1.系统分析 (3)3.2.单位阶跃信号下系统输出响应 (4)4、系统校正设计 (7)4.1.校正方法 (7)4.2.设计总体思路 (7)4.3.参数确定 (8)4.4.校正装置 (9)4.5.校正后系统 (10)4.6.验算结果 (11)5、结果 (13)5.1.校正前后阶跃响应对比图 (13)5.2.结果分析 (14)6、总结体会 (15)7、参考文献 (16)1.设计题目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1.0)(1(/()(++=sssKsG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1)相角裕度45≥γ;2)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0625.0≥sse;3)系统的穿越频率大于2rad/s。

要求: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 超前校正);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校正装置的Bode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3)用Matlab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4)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2.摘要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实质是将超前网络的最大超前角补在校正后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处,提高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为此,要求校正网络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处。

只要正确地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和1/T设置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Wc的两边,就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Wc和相裕量满足性能指标要求,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串联超前校正主要是对未校正系统在中频段的频率特性进行校正。

确保校正后系统中频段斜率等于-20dB/dec,使系统具有45°~60°的相角裕量。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学生姓名丁超然班级四院别机电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号631224060402 指导老师杜健荣设计时间2014.12目录一、设计题目 (3)二、设计目的和要求 (3)1、设计目的 (3)2、设计要求 (3)三、设计总体思路 (4)四、详细设计步骤 (4)五、设计总结 (12)六、参考文献 (12)一、设计题目: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0)(11.0()(0++=s s s K s G 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 (1) 相角裕度045≥γ;(2)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05.0<ss e ; (3) 系统的剪切频率s /rad 3<c ω。

题目要求:(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 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二、设计目的和要求1、设计目的(1)、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系统。

(3)、理解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剪切频率等参数的含义。

(4)、学习MATLAB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会利用MATLAB提供的函数求出所需要得到的实验结果。

(5)、从总体上把握对系统进行校正的思路,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2、设计要求(1)、能用MATLAB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能用MATLAB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

(3)、能灵活应用MATLAB分析系统的性能。

三、设计总体思路(1)、根据稳态误差sse的值,确定开环增益K。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单位负反馈设计实现系统输出相应的数值,以达到超调和补偿
的目的。

实验中参与的设备具体有:计算机、数据采集卡、DC机器电源、被测系统、LED
装置等。

二、实验原理
单位负反馈是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方法,在实验中,单位负反馈会利用系统的输出信号
作为正反馈信号与理想信号做比较,当输出信号与理想信号不一致时,就会把误差反馈到
控制系统中,从而实现控制系统的超调和补偿。

三、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1、首先,将数据采集卡连接计算机,并使用VC语言编写实验程序,以设置系统的
控制级;
2、将DC机器电源连接被测系统,并利用数据采集卡采集被测系统的输出数据;
3、连接LED装置,它会根据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产生不同的颜色,从而实现系统的
颜色显示;
4、运行实验程序,观察被测系统的运行情况,检查输出的颜色,注意观察是否达到
理想超调和补偿的效果;
5、最后,记录实验结果并存档,进行实验的总结。

四、实验结果
实验运行后得到的颜色结果如下:
绿色:说明系统输出值处于可接受范围;
本次实验通过使用单位负反馈,使用数据采集卡以及VC语言编写实验程序来实现系
统的超调和补偿,并通过改变系统的控制参数来实现输出结果的调节。

通过本次实验,可
以使我们了解单位负反馈的工作原理,从而掌握使用单位负反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单位负反馈系统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将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进行比较、控制,从而达到调节系统性能的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缩小输入量的波动对输出量的影响,保持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增强系统的鲁棒性。

系统的校正是保证其良好性能的前提,系统校正理论是所有反馈控制系统的基础之一,是实现系统自动控制的根本。

一、系统校正要点
1、调节器模式:调节器的类型是校正的核心,调节器的模式决定着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能。

常用的调节器有PI、PD、PID参数调节器,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2、参数校正:选择调节器模式后,需要进行具体参数的校正,校正的过程一般有两种:经验法和数学模型法可以采用。

3、现场校正:现场校正过程主要是现场对参数进行实践调整,包括检查输入信号校正等,此类校正只能通过仪器进行,由于仪器的精度不同,校正效果也会有所不一样。

二、系统校正实施
1、系统检查:在校正实施前需要进行系统检查,检查项包括仪表精度以及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结构,检查后才能确定最佳的参数;
2、参数设置:在校正过程中,参数设置是提高反馈控制系统可用性的关键,特别是PID参数的调节,这要求改变参数时,要结合理论,灵活调整,以保证系统满足要求;
3、系统性能:在系统校正完成后,对系统性能进行检查,要求系统要满足设定的所有参数,结果必须与预期的结果保持一致,否则可以继续微调参数设置,以更好的满足需要。

总之,系统校正是自动控制原理中重要的一环,它既涉及到调整调节器参数,也涉及到系统调试等过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层层检查,从而实现反馈控制系统的良好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课程设计地点 C214课程设计学时1周指导教师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目录1. 绪论 (3)1.1相关背景知识 (3)1.2课程设计目的 (3)1.3课程设计任务 (3)2设计过程 (4)2.1确定K及校正传递函数 (4)2.1.1确定K及校正数 (4)2.1.2.校正前系统bode图 (6)2.1.3.校正后系统bode图 (7)2.2校正前后分析对比 (8)2.2.1特征根 (9)2.2.2三种响应曲线 (10)2.2.3动态性能指标 (13)2.2.4根轨迹图 (15)2.2.5奈奎斯特图 (20)3 课程设计总结 (21)4. 参考文献 (22)1.绪论1.1相关背景知识自动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工业、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国防建设。

指导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控制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的概念、方法、和体系已经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

在20世纪40和50年代中发展起来的经典控制理论至今仍然被成功的应用于单变量定常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

在20世纪50、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状态空间方法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MATLAB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发布的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

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

1.2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电流并联负反馈课程设计

电流并联负反馈课程设计

电流并联负反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联负反馈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并联负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包括对输入/输出电阻、增益和频率响应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公式进行简单的电路计算。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中的并联负反馈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测试并联负反馈电路参数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探索并联负反馈电路的过程中,培养对电子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负反馈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学基础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并联负反馈的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理论知识:- 并联负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 并联负反馈的工作原理及其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 相关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第3章第2节:负反馈放大电路。

2. 实践操作:- 并联负反馈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 测试并联负反馈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增益和频率响应。

- 分析实际电路中的并联负反馈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第3章第3节: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实验。

3. 教学大纲与进度安排:- 第一周:理论知识学习,讲解并联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

- 第二周:实践操作,搭建并联负反馈电路,学习测试方法。

- 第三周:分析实际电路中的并联负反馈问题,总结并联负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负反馈自控课程设计

负反馈自控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院部名称专业M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M0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Ⅱ班学生姓名学号课程设计地点课程设计学时指导教师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目录绪论 (1)第一章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2)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1.2课程设计的题目 (2)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3)2.1课程设计的任务 (3)2.2课程设计的要求 (3)第三章校正函数的设计 (2)3.1理论分析 (2)3.2具体设计值 (3)第四章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7)4.1校正前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7)4.2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系统稳定性 (7)第五章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8)5.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8)5.2校正前及校正后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12)5.3校正前及校正后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14)第六章绘制根轨迹图及Nyquist图 (16)6.1校正前 (16)6.2校正后 (17)第七章系统Bode图及其分析 (20)7.1校正前 (20)7.2校正后 (21)第八章课程设计总结 (22)第九章参考文献 (23)绪论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是附加校正装置。

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不同,系统校正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按校正装置的特性不同,又可分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串联校正。

一般来说,串联校正设计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的形式变化。

在直流控制系统中,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适于采用串联校正;在交流载波控制系统中,如果采用串联校正,一般应接在解调器和滤波器之后,否则由于参数变化和载频漂移,校正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很差。

串联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增大,从而闭环系统带宽也增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实现的,使开环系统截止频率c大,使响应速度加快。

单位负反馈系统校正——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单位负反馈系统校正——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1.设计题目 12.摘要 23、未校正系统的分析 33.1.系统分析 33.2.单位阶跃信号下系统输出响应 44、系统校正设计 74.1.校正方法 74.2.设计总体思路 74.3.参数确定 74.4.校正装置 94.5.校正后系统 104.6.验算结果 115、结果 135.1.校正前后阶跃响应对比图 135.2.结果分析 146、总结体会 157、参考文献 161.设计题目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1)相角裕度;2)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3)系统的穿越频率大于2rad/s。

要求: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校正装置的Bode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3)用Matlab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4)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2.摘要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实质是将超前网络的最大超前角补在校正后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处,提高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为此,要求校正网络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处。

只要正确地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和1/T设置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Wc 的两边,就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Wc和相裕量满足性能指标要求,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串联超前校正主要是对未校正系统在中频段的频率特性进行校正。

确保校正后系统中频段斜率等于-20dB/dec,使系统具有45°~60°的相角裕量。

以加快系统的反应速度,但同时它也削弱了系统抗干扰的能力。

在工程实践中一般不希望系数a值很大,当a=20时,最大超前角为60°,如果需要60°以上的超前相角时,可以考虑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串联超前校正网络由隔离放大器串联在一起使用。

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课题: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姓名:学号:专业:自动化班级: 1班指导教师:任务书一 设计目的1. 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和剪切频率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设计要求设单位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ksm2))2(4)(+=s s Ks G k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20s -1; (2)相位裕量γ≥50° (3)幅值裕量K g ≥10dB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目录第一章 校正前系统分析 (5)1.1 校正前系统分析..............................5 1.2 系统稳定性. (6)1.3 根轨迹图....................................7 第二章 系统的校正..................................92.1 校正的概念..................................9 2.2 系统的校正..................................9 2.3 校正后系统检验.............................14 第三章 课程设计小结...............................18 致谢 参考文献第一章 校正前系统分析1.1 校正前参数确定第一步 设单位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ksm2))2(4)(+=s s Ks G k(1)首先将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化为标准形式,即 2G=(0.51)ks s +1lim 020(051)s k Kv sG k s -→====+(2)确定频率范围,画出对数坐标系,如图1.1所示。

单回路负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

单回路负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

单回路负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单回路负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通常用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的提升。

该方法利用负反馈原理,将系统输出信号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并通过调节控制器输入信号,来实现系统的稳定和性能要求。

设计单回路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关键步骤如下:1.确定系统要素:首先需要确定要控制的系统以及所需控制的指标。

该指标可以是位置、速度、温度等物理量。

此外,还需要了解系统的功能和特性,如系统的非线性、时变性等。

2.搭建模型:接下来,根据系统要素,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可以使用框图、状态空间方程或传递函数等形式,对系统进行描述。

这个模型是设计控制器的基础。

3.设计控制器:根据系统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常见的控制器有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以及它们的组合,如PID控制器。

选择适当的控制器类型和参数,以满足系统性能指标。

4.进行仿真:通过仿真软件,将设计的控制器与系统模型进行连接,并输入期望值进行仿真。

通过分析仿真结果,评估控制系统的性能,并根据需要调整控制器参数。

5.实际实施:在设计好控制器后,将其实施到实际系统中。

通常需要采集系统反馈信号,并与期望信号进行比较,通过调整控制器输出信号,实现系统的期望控制效果。

6.对系统进行调优:实施控制系统后,可能需要对控制器进行调优,以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

这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反馈信号来实现,根据实际反馈情况,优化控制器参数。

设计单回路负反馈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性和动态响应等因素。

稳定性是指在系统工作过程中,输出是否会发散或震荡。

鲁棒性是指在系统受到扰动或参数变化时,控制系统仍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

动态响应是指系统的输出对输入变化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器的选取: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和参数,以满足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比例控制器可以提供稳定性,积分控制器可以消除静差,微分控制器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电流负反馈电路课程设计

电流负反馈电路课程设计

电流负反馈电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流负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组成部分及工作过程。

2. 学生能掌握电流负反馈电路的数学模型,并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3. 学生能了解电流负反馈电路在实际电子电路中的应用,并解释其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搭建和调试电流负反馈电路。

2. 学生能通过计算和分析,判断电流负反馈电路的性能特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3. 学生能运用电流负反馈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电子技术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2.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认识到电流负反馈电路在电子技术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技进步的认同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电流负反馈电路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预期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流负反馈电路基本原理- 理解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 掌握电流负反馈的基本工作原理2. 电流负反馈电路的数学模型与计算- 学习并运用电流负反馈电路的数学模型- 掌握相关公式,进行电路性能的计算和分析3. 电流负反馈电路的组成与实际应用- 分析电流负反馈电路的组成部分- 了解其在实际电子电路中的应用,如放大器、稳压器等4. 电流负反馈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学习电路搭建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掌握调试技巧,优化电路性能5. 电流负反馈电路的性能分析及改进- 分析电路性能,识别存在的问题- 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提高电路性能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周:电流负反馈电路基本原理第2周:电流负反馈电路的数学模型与计算第3周:电流负反馈电路的组成与实际应用第4周:电流负反馈电路的搭建与调试第5周:电流负反馈电路的性能分析及改进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第3章“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相关,涵盖了第3章的3.1节、3.2节、3.3节内容,重点讲解电流负反馈电路的原理、数学模型、实际应用和操作实践。

单位负反馈系统校正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单位负反馈系统校正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单位负反馈系统校正⾃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录1.设计题⽬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15.0()(0+=s s K s G ⽤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法对系统进⾏校正设计,使系统满⾜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1)选取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法(2)在斜坡信号t t r 2)(=作⽤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2.0≤ss e ;(3)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050)(>''cωγ。

(4)当 cωω'<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不应有斜率超过dB 40-/⼗低频的线段。

要求:(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滞后校正,超前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4)校正实现的电路图及结果(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图);2.设计报告正⽂2.1摘要利⽤超前⽹络或PD 控制器进⾏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超前⽹络和PD 控制器的相⾓超前特性。

只要正确的将超前⽹络的交接频率1/aT 和1/T 选在待校正系统截⽌频率的两旁,并适当选取a 和T ,就可以是已校正系统的截⽌频率和相⾓裕度满⾜性能指标的要求,从⽽改善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

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要求,可通过选择已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来保证。

关键词:稳态误差ss e ,相位裕量γ',超前校正2.2设计思路1)根据稳态误差ss e 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2)利⽤已确定的开环增益K ,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r 。

3)根据截⽌频率wc "的要求,计算超前⽹络参数a 和T 。

在本步骤中,关键是选择最⼤超前⾓频率等于要求的系统截⽌频率,即wm=wc ",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充分利⽤⽹络的相⾓超前特性。

显然,wm=wc "成⽴的条件是-L '(wm ")= Lc (wm )=10lga根据上式不难求出a 值,然后由 T=a wm 1确定T 。

交流负反馈课程设计

交流负反馈课程设计

交流负反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负反馈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应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负反馈的基本概念1.1 负反馈的定义与分类1.2 负反馈在自然界和工程中的应用2.第二章:负反馈的原理2.1 负反馈的数学模型2.2 负反馈的传递函数和稳定性分析3.第三章:负反馈的设计与分析3.1 负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3.2 负反馈系统的性能评估4.第四章:负反馈在工程中的应用4.1 负反馈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4.2 负反馈在电子电路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上所示,教材的章节与列举内容相对应。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阐述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负反馈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负反馈在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进行负反馈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国内外优秀的负反馈相关著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电流负反馈课程设计

电流负反馈课程设计

电流负反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流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电流负反馈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理解电流负反馈在电路中的作用和应用;–熟悉电流负反馈的基本分析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电流负反馈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电流负反馈的基本原理进行电路设计;–能够运用电流负反馈的分析方法对电路性能进行评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流负反馈的基本概念:电流负反馈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电流负反馈的作用和应用:电流负反馈在电路中的作用、优点和局限性;3.电流负反馈的基本分析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电流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电流负反馈的相关问题;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流负反馈在电路中的应用和实际效果;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验证电流负反馈的原理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案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通过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电流负反馈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电流负反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院部名称专业M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M0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Ⅱ班学生姓名学号课程设计地点课程设计学时指导教师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目录绪论 (1)第一章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2)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1.2课程设计的题目 (2)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3)2.1课程设计的任务 (3)2.2课程设计的要求 (3)第三章校正函数的设计 (2)3.1理论分析 (2)3.2具体设计值 (3)第四章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7)4.1校正前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7)4.2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系统稳定性 (7)第五章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8)5.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8)5.2校正前及校正后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12)5.3校正前及校正后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14)第六章绘制根轨迹图及Nyquist图 (16)6.1校正前 (16)6.2校正后 (17)第七章系统Bode图及其分析 (20)7.1校正前 (20)7.2校正后 (21)第八章课程设计总结 (22)第九章参考文献 (23)绪论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是附加校正装置。

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不同,系统校正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按校正装置的特性不同,又可分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串联校正。

一般来说,串联校正设计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的形式变化。

在直流控制系统中,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适于采用串联校正;在交流载波控制系统中,如果采用串联校正,一般应接在解调器和滤波器之后,否则由于参数变化和载频漂移,校正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很差。

串联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增大,从而闭环系统带宽也增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实现的,使开环系统截止频率c大,使响应速度加快。

在有些情况下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是无效的,它受以下两个因素的限制:1)闭环带宽要求。

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为了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需要超前网络提高很大的相角超前量。

这样,超前网络的a值必须选得很大,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使得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很高,很可能使系统失控。

2) 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待校正系统,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因为随着截止频率的睁大,待校正系统相角迅速减小,使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不大,很难得到足够的相角超调量。

串联滞后校正是利用滞后网络或PI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利用其具有负相移和负幅值的斜率的特点,幅值的压缩使得有可能调大开环增益,从而提高稳定精度,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

在系统响应速度要求不高而抑制噪声电平性能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串联滞后校正。

此外如果待校正系统已具备满意的动态性能,仅稳态性能不能满足指标要求,也可以采用串联滞后校正以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同时保持其动态性能仍然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第一章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1.1课程设计的目的⑴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⑵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1.2课程设计的题目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2()(0.21)K G s s s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35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0v K =。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2.1课程设计的任务设计报告中,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须写清楚校正过程),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然后利用MA TLAB对未校正系统和校正后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每一问题分析时应写出程序,输出结果图和结论。

最后还应写出心得体会与参考文献等。

2.2课程设计的要求⑴首先,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α等的值。

⑵利用MA TLAB函数求出校正前与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为什么?⑶利用MA TLAB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r、t p、t s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

⑷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根轨迹图,并求其分离点、汇合点及与虚轴交点的坐标和相应点的增益K*值,得出系统稳定时增益K*的变化范围。

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Nyquist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说明理由。

⑸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Bode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量,相位裕量,幅值穿越频率和相位穿越频率。

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 校正函数的设计3.1理论分析根据自动控制理论,超前校正环节的两个转折频率应分设在未校正系统剪切频率的两侧。

超前校正相频特性曲线具有正向移(即超前相位角),幅频特性曲线具有正斜率,校正后,系统的低频段Bode 图不变,而剪切频率比原系统大,即说明校正后系统快速性能得到提高。

如果超前校正器采用RC 无源网络,则有负载效应与增益损失之弊,故工程上常采用由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有源超前校正器。

设G (s )H (s )是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其对应的开环频率特性为G (jw )H(jw)。

根据自动控制的理论,利用伯德图进行相位超前校正设计的步骤如下:(1)、求出满足题目给定误差系数性能指标的开环增益K 的值。

(2)、根据求得的K 的值,画出校正前原系统的Bode 图,并计算出模稳定裕量、-π穿越频率、相角稳定裕量、剪切频率以检验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若不满足,则执行下一步。

(3)、为了满足相角稳定裕量的要求,超前网络必须提供的相位超前角:)]()()()([221110c c c c m j H j G j H j G ωωωωγγϕ∠+∠+-=式中 0γ——系统校正后期望的相角稳定裕量1γ——系统校正前的相角稳定裕量 2c ω——系统校正后的剪切频率)()()()([2211c c c c j H j G j H j G ωωωω∠+∠]——加入了相角超前网络后,由于网络在中频段及高频段的增益提升特性,使剪切频率由1c ω移到2c ω所带来的原系统相位的滞后量,一般为0010~5,故上式可写为)10~5(0010+-=γγϕm(4)、根据以下关系式由m ϕ求α值:mm ϕϕαs i n 1s i n 1-+= (5)、确定校正后的系统剪切频率2c ω。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超前网络的相位超前量,2c ω应与m ω(产生m ϕ角度的角频率)相重合。

在m ω处)(ωαj G c 的提升量为αlg 20,所以2c ω应选在未校正系统的αωlg 20)(-=L 处,当α被补偿后,则αωlg 20)(=L 。

(6)、求校正补偿器的传递函数T m c αωω12== 或m T ωα1=即可求得T 的值,于是有 Ts Ts Ts T s s G c ααα++∙=++=1111)( (7)、在系统中把原放大器的增益增大α1倍,或者插入一个增益为α1的放大器,以补偿其增益损失。

(8)、画出校正后的系统的Bode 图,并校验系统性能指标。

3.2具体设计值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2()(0.21)K G s s s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35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0v K =。

⑴首先,由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0v K =,则有:00200K lim ()lim 10(0.2s 1)v s s K s G s s K s →→=⋅=⋅==+ 所以,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10()(0.21)G s s s =+(2)画出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MATLAB 程序如下:图3-1 滞后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3)求幅值穿越频率和相角裕量。

令L (w )=0,则w 6+25w 4-2500=0所以, 则, 所以,因为 ,所以(4)计算校正装置1ω处的幅值 α1lg 10由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图,求得其中幅值为α1lg10处的频率,该频率ω就是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剪切频率ω,则ω,由,从而ω (5)确定校正网络的转折频率a ω 由, 得到 (6)确定超前校正装置函数G ss Ts Ts s G C 018.011826.117.651111)(++=++=αα 在系统中把原来放大器增益增大65.7倍,或插入一个增益为65.7的放大器,则:)018.01)(2.01()1826.11(10)(2s s s s s G +++=() (7)系统不符合要求,需要进一步校正。

(8)再次求最大相位超前角,和校正装置参数。

(9)求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剪切频率。

则(10)求得)(s G css s G c 087.011653.019.11)(++=在系统中把原放大器增益增大1.9倍,或插入一个增益为1.9的放大器,则:(11)验证相角裕量γ 22γ经检验,校正装置符合要求(12)系统校正后的伯德图为: MATLAB 程序如下:第四章 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4.1校正前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闭环传递函数为: G(s)=)12.0(102s s MATLAB 程序为:由于特征方程缺相,则系统不稳定。

4.2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系统稳定性闭环传递函数为:MATLAB 程序为:由于校正后系统单位负反馈的特征方程没有右半平面的根,故校正后的闭环系统稳定。

第五章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要求:利用MATLAB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r、t p、t s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

5.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要计算出阶跃响应动态性能参数,就编写求解阶跃响应动态性能参数的MATLAB程序,其中调用了函数perf(),perf.m保存在matlab7.0\work\文件夹下,Perf编制如下:function [sigma,tp,ts]=perf(key,y,t)%MATLAB FUNCTION PROGRAM perf.m%%Count sgma and tp[mp,tf]=max(y);cs=length(t);yss=y(cs);sigma=(mp-yss)/ysstp=t(tf)%Count tsi=cs+1;n=0;while n==0,i=i-1;if key==1,if i==1,n=1;elseif y(i)>1.05*yss,n=1;end;elseif key==2,if i==1,n=1;elseif y(i)>1.02*yss,n=1;end;endend;t1=t(i);cs=length(t);j=cs+1;n=0;while n==0,j=j-1;if key==1,if j==1,n=1;elseif y(j)<0.95*yss,n=1;end;elseif key==2,if j==1,n=1;elseif y(j)<0.98*yss,n=1;end;end;end;t2=t(j);if t2<tpif t1>t2;ts=t1endelseif t2>tp,if t2<t1,ts=t2elsets=t1endend5.1.1 校正前:所以:σ%=20.311%,t p =3.5499s ,t s =3.9122s ,系统的稳态误差∞=ss e 系统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