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年)。

吡喃羧酸类 依托度酸(etodolac)
非酸性类 萘丁美酮(nabumetone) 昔康类 吡罗昔康(piroxicam) 氯诺昔康(lornoxicam) 美洛昔康(meloxicam) 磺酰苯胺类 尼美舒利(mincaulide) 昔布类 塞来昔布(celecoxib) 依托考昔(etoricoxib) 50
3.2 病情的判断
判断RA活动性的指标包括疲劳的程度、晨 僵持续的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数目和 程度以及炎性指标(如ESR、CRP)等。临床 上可采用DAS28等标准判断病情活动程度。 此外,RA患者就诊时应对影响其预后的因 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包括病程、躯体功 能障碍(如HAQ评分)、关节外表现、血清中 自身抗体和HLA—DRl/DR4是否阳性,以 及早期出现x线提示的骨破坏等。
4.2药物治疗
4.2.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 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热及减轻关节肿胀的作用, 是临床最常用的RA治疗药物(表5o NSAIDs对缓解患者的关 节肿痛,改善伞身症状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 胃肠道症状、肝和肾功能损害以及可能增加的心血管不良 事件。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NSAIDs使 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注重NSAIDs的种类、剂量和剂 型的个体化;②尽可能用最低有效量、短疗程;③一般先 选用一种NSAID。应用数日至I周无明显疗效时应加到足 量。如仍然无效则再换用另一种制剂,避免同时服用2种 或2种以上NSAIDs;④对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宜用选择 性COX一2抑制剂或其他NSAID加质子泵抑制剂;
⑤老年人可选用半衰期短或较小剂量的NSAID; ⑥心血管高危人群应谨慎选用NSAID,如需使用, 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萘普生;⑦肾功能不全 者应慎用NSAIDs;⑧注意血常规和肝肾功能魄定 期监测。 NSAIDs的外用制剂(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 辣椒碱膏、酮洛芬凝胶、吡罗昔康贴剂等)以及植 物药膏剂等对缓解关节肿痛有一定作用,不良反 应较少,应提倡在临床上使用。
中医内科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初次发作常为风湿热的主要症状之一,且多伴发心脏炎,每易反复发作成为慢性。
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风”的范围。
如见心脏炎的,则又与“心悸”有关。
致病原因为正气不强,外感风、寒、湿、热(或由风寒郁而化热),邪犯经脉、关节,阻碍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若邪传于心,或外邪久留,耗伤气血,不能养心,又可引起心悸之证;病延日久,往往痰瘀互结,肝肾气血并伤,虚实错杂。
此外,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表现与风湿性关节炎有类似之处,亦属中医痹证,所以在治疗上可予参照应用。
【诊断】1发病前有扁桃体炎或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多累及大关节,呈多发性、游走性疼痛,或固定不移。
2.急性风湿活动时,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隙碍,或关节腔有积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汗多,或鼻出血。
躯干或四肢皮肤可出现环形红斑,在关节伸侧或四周可以触到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数周后可逐渐消失。
3.如有心慌气急、心音低、心率快、心律不规则、心脏扩大、心尖区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症状体征时,提示有风湿性心脏炎(即心内膜、心肌、心包膜发生炎性损害),严重的可引起心力衰竭。
心内膜炎可发展成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4.风湿活动期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抗溶血性链球菌素“0”测定、粘蛋白均增高,蛋白电泳a】、a2及丫部分常增高。
5.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小关节,常为对称性。
病程迁延反复,多侵犯指、腕、趾、肘、舐骼、脊柱等关节,晚期常引起关节梭状畸形、强直和功能障碍。
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和破坏。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初起多属实证,治应祛除外邪,疏通经络。
根据受邪的偏胜,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
若病人痰瘀互结,则需化痰行瘀;肝肾气血亏损的,当配合补益之品,标本同治。
至于内传脏腑,心神受损者,可参照心悸篇治疗。
1风寒湿痹关节或肌肉酸痛,阴雨加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如疼痛呈游走性,涉及多个关节的,为风胜;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活动受限制,局部怕冷,得热为舒的,为寒胜;痛处重着不移,关节局部漫肿,皮色不红的,为湿胜。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R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抑郁症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 1%叫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 ,总患病人群约500 万,男女患病比率约为 1:4 ,我国RA患者在病程1~5 年、5~10年、10-15年及N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 43.5%、48.1%、61.3%,随着病程的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升高。
RA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等多个国际风湿病领域的学术组织分别制订或修订了各自的RA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也于2010年发布了RA诊疗指南。
然而,上述指南对指导目前我国RA诊疗实践仍存诸多挑战。
一方面,国际RA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推荐意见间常存在不一致性;另一方面,国际RA指南极少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
此外,国外风湿科医师关注的临床诊疗问题和用药习惯与我国风湿科医师亦有所不同。
再者,我国医院的风湿科人才培养、专科设置和患者就医情况与国外也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显示,我国仍有60%的医院未设置独立的风湿病专科,现有的7200余名风湿科医师中超过80%在三级医院工作, 基层患者在就医时无法获得风湿科医师的专业诊治。
调查显示,RA患者中首次就诊选择风湿科的仅为23%。
因此, 制订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RA临床指南,对提高RA诊疗相关医师(风湿科、骨科、内科等),特别是县级与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正确诊断和治疗RA的能力,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我国RA诊疗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治疗指南(2010年)

节半脱位,表现掌指关节向尺侧偏斜。除关节症状外, 还可出现皮下结节,称为类风湿结节;心、肺和神经 系统等受累。
第二页,共35页。
2.2 实验室检查
RA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红细胞沉降率 (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IgG、 IgM、IgA升高,多数患者血清中可出现RF、 抗CCP抗体、抗修饰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 (MCV)抗体、抗P68抗体、抗瓜氨酸化纤维 蛋白原(ACF)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或抗 核周因子(APF)等多种自身抗体。这些实验 室检查对R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表1 RA x线分期
I期(早期) la.X线检查无骨质破坏性改变 ;X线显示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伴或不
伴有 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 ; 2a.可有关节活动受限,但 无关节畸形; 3.关节邻近肌肉萎缩; 4.有关节外软组织病变,
如结节或腱鞘炎
Ⅲ期(严重期)
4 对称性关节炎
左右两侧关节同时受累(两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
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绝对对称)
5 类风湿结节 医生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促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6 RF阳性
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中RF含量升高(该方法在健
康人群中的阳性率 <5% )
7 影像学改变 在手和腕的后前位相上有典型的RA影像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 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
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
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本病以女性多
发。男女患病比例约1:3。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我国大陆地区的RA患病率 约为0.32%-0.36%。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从主要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

发病机制
病理
➢ 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的 形成,并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 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
➢ ⑦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NSAIDs; ➢ ⑧注意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的定期监测。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 该类药物较NSAIDs发挥作用慢,大约需1-6 个月,故又称慢作用抗风湿药(SAARDs)。 这些药物不具备明显的止痛和抗炎作用,但 可延缓或控制病情的进展。
常用药物
使用注意
➢ 临床上对于RA患者应强调早期应DMARDs。病 情较重、有多关节受累、伴有关节外表现或 早期出现关节破坏等预后不良因素者应考虑 2种或2种以上 DMARDs的联合应用。主要联 合用药方法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 喹及柳氮磺胺吡啶中任意2种或3种联合,亦 可考虑环孢素A、青霉胺等与上述药物联合 使用。但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情况选择 不同的联合用药方法。
3.CT:CT检查可清晰显示RA关节周围软组织肿 胀及其密度改变,以及骨端关节面小的侵蚀 性破坏和骨质破坏。对需要分辨关节间隙、 椎间盘、椎管及椎间孔的RA患者可选用CT检 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2
➢ 如右图,在1-4内,取 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 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 评分为3分。
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 治疗目的:①缓解疼痛,②减轻炎症,③保 护关节结构,④维持功能,⑤控制系统受累。
➢ 治疗原则:①早期治疗,②联合用药,③个 体化治疗,④功能锻炼。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诊断要点、辨证论治、中成药选择、外治疗法、预防调摄、治疗推荐等。
本《指南》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证据推荐级别及证据水平,参照[1]2001年牛津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强度。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015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3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病证结合Combination of Diseaseand Syndrome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主要是指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
3.2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4流行病学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诊断为“尪痹”[2]。
RA几乎见于世界所有的地区和各种族;目前患病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中国的发病率大约为0.28-0.4%[3]。
RA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高发年龄为45~54岁,男性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男女罹患本病的比例约为1:3[4]。
2018中 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水平,2018 年我国发布了新的诊疗指南。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诊断类风湿关节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和僵硬,尤其是手指、手腕、膝盖等小关节。
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晨僵)时间较长,一般超过 1 小时。
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
2、实验室检查(1)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这两项指标对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阳性。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可反映疾病的炎症活动程度。
3、影像学检查(1)X 线检查:可以观察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改变,但在疾病早期可能不明显。
(2)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关节滑膜炎症、软骨和骨质损伤更敏感。
二、治疗目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预防关节破坏和功能丧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治疗策略1、一般治疗包括患者教育、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
患者需要了解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等。
2、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可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但不能阻止疾病进展。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这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胺吡啶等。
应尽早使用,可延缓疾病进展。
(3)生物 DMARDs: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白介素 6(IL 6)抑制剂等,适用于对传统 DMARDs 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指南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能引起全身性关节损害的慢性
结缔组织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软骨和软骨下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大部分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并可有关节外其他器官与组织受累的表现。
目前多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3 【诊断】
3.1 典型表现
3.1.1好发于中年女性。
好发于手足小关节,尤其是
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及跖趾。
l临床诊疗指南设计-风湿病分册

第一章类风湿关节炎【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32-0.36%。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常常伴有晨僵。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扣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内脏病变。
2、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在30%~40%左右。
3、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 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
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Ⅳ期(表1)。
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I期(早期)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2 可见骨质疏松II期(中期)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3 邻近肌肉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III期(严重期)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3 广泛的肌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末期)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2 III期标准内各条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2022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 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RA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基本病理表现 为滑膜炎,并逐渐浮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骨折及抑郁症等。
流行病学调 查显示,我国 RA 的患病率为 0.42%,患者总数约 500 万,男女比约为 1 ∶4。
随着 RA 患者病程的延长,残疾率升高。
我国RA 患者在病程 1~5 年、 5~10 年、 10~15 年及≥1 年的致残率分别为 18.6%、43.5%、48.1%和 61.3%。
RA 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预度下降,亦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会(APLAR)等国际学术组织分别制订了 RA 诊疗指南,更新了RA 分类标准及目标诊疗策略。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亦于 2022 年发 布了 RA 诊疗指南,并于 2022 年进行了更新,然而,各类指南对指导我 国 RA 诊疗实践仍存在诸多挑战。
一方面, RA 指南仍在根据最新的临床 研究结果进行更新;另一方面,国际 RA 指南极少纳入中国人群的流行病 学与临床研究证据;此外,国外风湿科医师的诊疗过程和用药习惯与我国 风湿科医师亦有差异。
因此需要采用公认的指标评价疗效,规范诊断及治疗路径,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借鉴既往指南和国内高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最新且符合我国国情的 RA 诊疗规范,旨在提高临床医师正确诊断与恰当治疗 RA 的水平。
多中心注册研究显示,我国 RA 患者浮现关节症状的平均年龄为 46.15 岁, 确诊年龄平均为 48.68 岁。
病情和病程具有异质性,可以表现为单关节炎至多关节炎。
典型表现为关节炎,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可以伴活动受限,晨僵长达 1 h以上。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2024版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2024版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关节病。
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严重者可导致关节变形和功能障碍。
RA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种因素。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RA的方法,但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诊断1.临床表现RA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晨僵时间超过30分钟。
其他常见表现包括疲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低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2.实验室检查RA患者的血液检查通常显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
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阳性可有助于诊断。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观察到关节破坏、骨质疏松、关节变形等特征性表现。
4.诊断标准RA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标准之一:(1)满足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2)有典型RA表现,同时两项以上实验室指标阳性。
RA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病情活动、缓解症状、防止关节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是最佳选择,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四、药物治疗1.疾病修正性抗风湿药包括甲基泼尼龙龙、莫诺克隆抗体、依度晴、厄洛替尼等。
这些药物可有效控制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
2.免疫调节药包括氢氯喹、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这些药物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3.生物制剂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制剂、抗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针对特定的炎症因子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关节损伤。
5.辅助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骨化三醇、钙剂等。
这些药物可用于缓解疼痛、预防骨质疏松等。
六、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RA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关节功能锻炼、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关节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RA患者,如关节损伤严重,功能受限,经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关节镜下手术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

康复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锻炼计划,保持关节活 动度,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
功能。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01
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关节炎症,
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副作用。
疾病修饰抗风湿药(DMARDs)
02
如甲氨蝶呤、羟氯喹等,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但
02
CATALOGUE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临床诊断
症状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症状包括 关节肿痛、晨僵、关节畸形等。 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了解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体格检查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关节进行详细 检查,观察关节的肿胀、疼痛程 度,以及关节的活动范围。
实验室诊断
血液检查
类风湿因子(RF)检测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诊断方法,但RF阳性也见于其 他疾病,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关节外表现:包括类风湿结节、肺间质病变、心包炎、血管炎等。 • 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 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遗传和环境因
素的共同作用。其病理表现主要为关节炎症和损伤,但也可累及关节外 组织。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症状、体 征、家族史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抗体检测
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 有较高特异性。
影像学诊断
X线检查
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 发展,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征象。
磁共振成像(MRI)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诊断要点、辨证论治、中成药选择、外治疗法、预防调摄、治疗推荐等。
本《指南》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证据推荐级别及证据水平,参照[1]2001年牛津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强度。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015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3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病证结合Combination of Diseaseand Syndrome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主要是指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
3.2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4流行病学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诊断为“尪痹”[2]。
RA几乎见于世界所有的地区和各种族;目前患病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中国的发病率大约为0.28-0.4%[3]。
RA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高发年龄为45~54岁,男性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男女罹患本病的比例约为1:3[4]。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一、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它可以侵犯身体的多个关节,常见于手、腕、膝、足等部位,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到内脏器官。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1、关节疼痛与肿胀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早晨或长时间休息后更为明显,活动后可能会有所减轻。
疼痛和肿胀可能逐渐加重,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
2、关节僵硬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关节会感到僵硬,活动不灵活,这种僵硬可能持续数小时。
3、关节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如手指向尺侧偏斜、掌指关节半脱位等。
4、疲劳和发热患者可能经常感到疲劳,没有力气,有时还会出现低热。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展情况、家族病史等,并对关节进行仔细的检查,观察关节的外观、活动度、有无压痛等。
2、实验室检查(1)类风湿因子(RF):但并不是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都呈阳性,约有 30%的患者可能为阴性。
(2)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3)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可以反映疾病的炎症程度。
3、影像学检查(1)X 线:可以观察关节的结构变化,如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
(2)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期地发现关节滑膜、软骨等的病变。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1、药物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但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这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核心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胺吡啶等。
这类药物能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关节破坏。
(3)糖皮质激素在疾病急性发作期或症状严重时使用,能迅速缓解症状,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带来较多副作用。
(4)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白介素 6 拮抗剂等,对于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有效。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A)诊疗指南是根据当前国内外RA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以提高RA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以下是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一、诊断标准:1.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满足以下临床特征,可以诊断为RA:关节痛持续超过6周,至少3个关节受累,体征包括关节肿胀、关节红热、关节压痛。
2.在满足上述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认RA的诊断。
如血沉升高、CRP升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等。
二、评估指标:1.根据患者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可以使用多种评估工具。
例如,RA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身体功能评估、全身情况评估等。
2.使用多种评估工具来确定RA的活动性和疾病进展情况。
例如,RA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肢体关节肿胀评分、血清标志物(例如CRP、类风湿因子)等。
三、治疗原则:1.治疗应早期干预、个体化和综合管理为原则。
2.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3.药物治疗分为常规药物和生物制剂。
常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疾病修饰抗风湿药、低剂量皮质激素等。
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非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等。
四、治疗策略:1.对于轻度RA患者,可以尝试单药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或一线免疫抑制剂。
2.对于中度和重度RA患者,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联合使用疾病修饰抗风湿药和生物制剂。
3.对于治疗有效但不能缓解RA症状的患者,可以尝试手术治疗,如关节镜手术或人工关节置换。
五、疾病管理: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对药物进行调整。
2.患者需要进行心理和社会支持,了解疾病知识和如何管理关节炎。
3.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和管理。
以上是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根据专家制定的指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2023中国类风湿关于节炎诊疗指南

2023中国类风湿关于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全身炎症和关节破坏。
针对这一疾病,中国卫生部和医学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2023年的中国类风湿关于节炎的诊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准确的诊疗建议,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诊断标准1. 症状标准:(1)持续关节炎:至少持续6周;(2)关节的对称性病变;(3)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障碍,持续超过1小时。
2. 实验室检查标准:(1)类风湿因子(RF)阳性;(2)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阳性;(3)血沉或C反应蛋白升高。
二、治疗原则1. 综合治疗:(1)关节保护:提供关节辅助器具和帮助改善日常活动,减轻关节负担;(2)药物治疗:早期使用疾病改变药物,如甲泼尼龙、甲氨蝶呤等;(3)康复训练: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肌力维持和康复锻炼;(4)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2. 药物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2)疾病改变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甲硝酸盐和氯喹等,用于阻断疾病进展;(3)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白介素6R抑制剂等,用于治疗疾病活动度高和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三、管理策略1. 定期复查:(1)关节检查:评估关节活动度和变形情况;(2)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3)影像学检查:X射线、MRI等,评估关节损害情况。
2. 疼痛管理:(1)非药物治疗:热敷、物理疗法等;(2)药物治疗:NSAIDs、激素等。
3. 预防并发症:(1)关节破坏:早期治疗、合理用药,控制疾病活动度;(2)心血管病变:定期检测血脂、血糖等,控制危险因素。
四、生活建议1.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
2. 适度锻炼: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关节活动锻炼,如散步、游泳等。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RA)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介导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导致关节的疼痛、变形和功能受损。
RA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无法治愈。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RA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对于诊疗指南的制定与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2024年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为主题,对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诊断1. 临床表现:- 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为主要症状,常呈对称性分布。
- 晨僵中度以上,持续超过60分钟。
- 外周关节受累较多,包括近端指(腕、掌指关节)、膝、踝、跖趾关节等。
- 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
2.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抗体(Anti-CCP)等。
-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3.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2019年修订版)》,需满足以下条件:- 关节炎(至少一个关节)超过6周。
- 排除其他病因。
- 具备关节疼痛、肿胀或僵硬等症状。
二、治疗1. 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短期使用减轻疼痛和炎症;长期使用疗效有限,安全性需注意。
- 糖皮质激素:对于活动性和炎症程度较高的患者,可短期使用以减轻症状。
- 疾病调控药物(DMARDs):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美洛昔康等。
- 靶向治疗药物:如肠激酶抑制剂、磺酰胺、生物制剂等。
- 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用活血祛风、祛湿化痰、舒筋活络等药物。
2.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理疗、按摩、温热疗法等,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增加关节活动度。
- 职业治疗: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提高生活质量。
三、管理1. 教育和心理支持:- 向患者提供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

3.CT:CT检查可清晰显示RA关节周围软组织 肿胀及其密度改变,以及骨端关节面小的侵 蚀性破坏和骨质破坏。对需要分辨关节间隙、 椎间盘、椎管及椎间孔的RA患者可选用CT 检查。
精品文档
3.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能迅速改善关节肿 痛和全身症状。在重症RA伴有心、肺或神 经系统等受累的患者,可给予短效激素, 其剂量依病情严重程度而定。针对的关节 病变,如需使用,通常为小剂量激素(泼尼 松≤7.5 mg/d)仅适用于少数RA患者。
精品文档
影像学检查1
1.X线检查:双手、腕关 节以及其他受累关节 的X线片对本病的诊 断有重要意义。早期 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 软组织肿胀及关节附 近骨质疏松;随病情 进展可出现关节面破 坏、关节间隙狭窄、 关节融合或脱位。根 据关节破坏程度可将 X线改变分为4期。
精品文档
X线表现
精品文档
影像学检查2
临床上对于RA患者应强调早期应DMARDs。病 情较重、有多关节受累、伴有关节外表现或 早期出现关节破坏等预后不良因素者应考虑 2种或2种以上 DMARDs的联合应用。主要联 合用药方法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 喹及柳氮磺胺吡啶中任意2种或3种联合,亦 可考虑环孢素A、青霉胺等与上述药物联合 使用。但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情况选择 不同的联合用药方法。
精品文档
流行病学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在0.01%0.05%之间,患病率为0.18%-1.07%不等。其发病 具有一定的种族差异,印第安人高于白种人,白 种人高于亚洲黄种人。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常规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常规一、定义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类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其特征的症状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
二、诊断【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关节表现(1)晨僵:关节较长时间不运动后出现活动障碍、僵硬。
(2)关节肿胀:常呈对称性,以手、近端指间关节和腕部受累者最为多见。
(3)关节痛及压痛:常为对称性、持续性,时轻时重。
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
(4)节畸形:常见为手指尺侧偏斜、屈曲畸形,天鹅颈样畸形等。
(5)特殊关节:①颈椎的可动小关节及周围腱鞘受累,出现颈部疼痛、僵硬;②肩、脆关节: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痛和活动受限;③颜颌关节:讲话或咀嚼时疼痛加重,严重者有张口困难。
(6)关节功能障碍:按轻重程度分为以下4级:I级:能正常地进行各种工作和日常活动;H级:能正常地进行各种日常生活活动和某些特定工作,其他工作受限;HI级:能进行一般的□常生活活动,不能胜任工作;IV级:各种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均受限。
2关节外表现(1)类风湿结节:常见部位为关节伸面、受压部位或经常受到机械摩擦处。
(2)类风湿血管炎:可累及大、中、小血管,导致多种临床表现。
(3)肺部病变:①肺间质病变,是最常见的肺病变;②结节样改变,出现单个或多个结节;③胸膜炎,胸膜积液。
(4)心脏病变:心包受累最为常见。
(5)血液系统病变: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活动性RA。
FeIty综合征是指类风湿关节炎者伴有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的甚至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6)肾脏病变:与淀粉样变、血管炎和药物有关。
(7)神经系统病变:①脊髓受压;②周围神经病变。
(8)胃肠道病变:多与服用抗风湿药物有关。
(二)辅助检查1血常规有轻至中度贫血。
活动期血小板增高,白细胞及分类多正常。
2红细胞沉降率是RA中最常用来监测炎症或病情活动的指标。
3C反应蛋白增高说明病情的活动性。
4自身抗体:⑴类风湿因子(RF):多数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滴度与病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呈比例,但需排除慢性感染、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一、定义: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32%~0.36%。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二、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常常伴有晨僵。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纽扣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内脏病变。
三、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在30%~40%左右。
四、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
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Ⅳ期(表1)。
五、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典型的病例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分类标准(表2)诊断并不困难,但以单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某些不典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常被误诊或漏诊。
对这些患者,除了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外,还可做核磁共振显象(MRI),以求早期诊断。
对可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定期复查、密切随访。
2.活动性判断: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项目包括疲劳的严重性、晨僵持续的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目、关节功能受限制程度以及急性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等。
3.缓解标准: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标准有:①晨僵时间低于15min,②无疲劳感,③无关节痛,④活动时无关节痛或关节无压痛,⑤无关节或腱鞘肿胀,⑥血沉(魏氏法)女性小于30mm/h,男性小于20mm/h。
符合五条或五条以上并至少连续2个月者考虑为临床缓解;有活动性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肌炎和近期无原因的体重下降或发热,则不能认为缓解。
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4.鉴别诊断: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所致的关节炎相鉴别。
(1)骨性关节炎:该病为退行性骨关节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
活动时关节痛加重,可有关节肿胀、积液。
手指骨性关节炎常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尤其在远端指间关节出现赫伯登(Heberden)结节和近端指关节出现布夏尔(Bouchard)结节时易被视为滑膜炎。
骨性关节炎通常无游走性疼痛,大多数患者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或低滴度阳性。
X线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
(2)痛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呈反复发作,好发部位为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或跗关节,也可侵犯膝、踝、肘、腕及手关节,急性发作时通常血尿酸水平增高,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在关节和耳廓等部位出现痛风石。
(3)银屑病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以手指或足趾远端关节受累为主,也可出现关节畸形,但类风湿因子阴性,且伴有银屑病的皮肤或指甲病变。
(4)强直性脊柱炎:本病主要侵犯脊柱,但周围关节也可受累,特别是以膝、踝、髋关节为首发症状者,需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
该病有以下特点:①青年男性多见;②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外周关节受累多以下肢不对称关节受累为主,常有肌腱端炎;③90%~95%患者HLA-B27阳性;④类风湿因子阴性;⑤骶髂关节及脊柱的X线改变对诊断极有帮助。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有关节症状,且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但它们都有相应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
(6)其他:对不典型的以单个或少关节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要与感染性关节炎(包括结核感染)、反应性关节炎和风湿热相鉴别。
六、西医治疗:注:ACR为美国风湿病学会;EULAR为欧洲抗风湿病联盟;NSAIDs为非甾体抗炎药;DMARDs为改善病情抗风湿药;a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在确诊后需要始终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b根据症状和病情,短期联用或不联用糖皮质激素或NSAIDs;c评价治疗方式是否具有显著效果,否为效果不显著,即3个月内RA疾病活动度无显著改善或6个月内未达到治疗目标;是为效果显著,即3个月内RA疾病活动度显著改善且6个月内达到治疗目标;d医师与患者共同决策是否停用生物制剂DMARDs或联合靶向DMARDs七、中医治疗A.中药内治: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称“痹病”“尪痹”等,往往因于机体本身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又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导致脉络痹阻,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甚至变形。
风寒湿型——祛风除湿,散寒通络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紧,时轻时重,遇寒加重,得热缓解,每遇阴雨天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
此型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期。
其病机为外寒入侵、引动宿邪,寒主收引,湿性重着,壅于关节,阻遏气血,故关节剧痛,寒性收引,故关节不能屈伸,强直拘紧。
推荐方剂:麻黄6克,细辛3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桑枝15克,威灵仙1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风湿热型——清热祛风,除湿通络起病急,关节红肿疼痛,不可触压,屈伸不利,晨起僵硬,发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脉数。
此型见于急性发作期。
其病机为感受湿热毒气,或风寒湿热郁久化火,火性急暴,熏灼筋脉,故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
推荐方剂:防己1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独活9克,桑枝15克,桂枝6克,忍冬藤30克,秦艽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气血两虚——益气补血,散寒除湿通络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后,骨节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重或不痛,头昏耳鸣,畏寒自汗,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面色淡白,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弱,此型多为晚期病例,关节多已明显畸形,病机为素体阳虚,或寒湿久羁,或病久阴损及阳。
肾阳虚损,封藏固摄失职,腰酸膝软,尿清长,头昏耳鸣,阳气虚损,故畏寒自汗。
推荐方剂:人参6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鸡血藤20克,熟地15克,羌、独活各15克,桂枝9克。
脾肾阳虚——温阳益气,疏经通络推荐方剂:生黄芪20克,白术、桂枝、制川乌、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当归、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和血通络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之后,关节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的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明显,或无明显关节局部症状。
同时有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脉细数,舌光红。
此型见于慢性期。
病机为素体阴亏,或湿热久羁,或感受热毒,或风寒湿郁久化火,邪热伤阴,肝阴虚损,血不养筋,故关节拘挛不利,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口干心烦、头晕目眩。
推荐方剂:生地30克,玄参20克,防己15克,石斛15克,鸡血藤、15克,当归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知母9克,黄柏9克。
痰瘀交阻——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推荐方剂:桃仁12克,红花6克,川芎9克,地龙10克,半夏12克,白芥子12克,制乳没各6克,当归12克,乌梢蛇12克,蜈蚣粉0.6克(吞)。
B、中医外治1、小针刀: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而成。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松解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针刺方法。
操作特点: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松解、剥离,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治疗过程操作简单,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损伤小,且不易引起感染,不良反应较少,病人一般无明显痛苦,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适应证:局部关节肿胀、疼痛,关节肌肉附近有较明显压痛点者。
2、中药泡洗采用中草药配方而成,具体方药根据不同患者情况予以调整,可达到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止痛的效果。
操作特点:将配好的药物煎煮成汤对双手、双足等患处进行泡洗,肘、肩部等可用毛巾蘸取药液温敷。
通常治疗时间20-30分钟,须注意水温不宜超过40℃,以免造成毛细血管损伤。
此外,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对痛温觉不敏感的患者,泡洗温度选择37℃左右,稍高于体温即可。
适应症: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等。
3、艾灸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通过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其热效应可激发经气,使局部皮肤肌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
在普通艾灸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雷火灸,添加了沉香、干姜、木香、羌活、乳香等药物,可增强灸疗的作用,达到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淤、消炎镇痛等疗效。
操作特点:治疗时,将药棒的顶端点燃,对准治疗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或均匀地上下、左右移动或旋转。
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
一般治疗时间约10-15分钟。
雷火灸温度较高,应用时可在旁放置一盆冷水,随时将灰烬掸至水中,以免落到皮肤上造成烫伤。
适应症:关节肿痛,或局部有痛点者4、穴位贴敷穴位贴敷选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辅助正气的中药,制作成膏药,敷贴特定穴位,通过穴位经络及局部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能激发经络阳气运行,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通利关节等治疗作用。
操作特点:选择脾俞、肾俞、肝俞等脏腑相关穴位,及局部关节疼痛的阿是穴等,每贴6-8小时左右。
在每年夏至、冬至时连续贴敷可取得更好疗效。
适应症:关节疼痛、僵硬、活动不利者。
八、康复与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概览图:(1).肩部与颈部之运动(2).臀部与膝盖之运动(3).背部与腰部之运动(4).手脚与肘部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