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的愁情词

合集下载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摘要:李清照以抒写愁情而著称于世,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了她复杂的人生经历,她把自己一生的愁恨浓缩于词作中,于是便有了那一首首孤寂凄清的愁情词。

本文将从愁情的构成、表现、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抑郁;命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

李清照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的爱恨情仇。

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

她的一生都笼罩在愁情世界里,她用整个生命和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愁情笼罩着。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这种种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

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的"闲愁",而是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社会生活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感等等交织而成。

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与了她复杂的人生。

因此,这种种的"愁"情便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1. 生离死别的爱恨情愁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才女,"端庄其品,清丽其间",有着良好的家教,丈夫赵明诚与她志同道合,两人还一起从事图书文物的整理工作。

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

对此,李清照自谓"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

如果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的,那么李和赵也该算是"知音互赏"了。

然而,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又自己的事业要干,不可能像贾宝玉对林妹妹那样每天相处,问寒问暖,时时呵护。

因此,便有了离别与相思。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李 清照如何通过愁传递情感

李 清照如何通过愁传递情感

李清照如何通过愁传递情感李清照,这位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细腻深沉、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而“愁”,无疑是她词作中最常出现、也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主题之一。

李清照的愁,并非空洞无物的呻吟,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层次。

少女时期的她,愁是一种淡淡的轻愁,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这首《点绛唇》中,少女的羞涩与矜持,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期待,交织成了一种微妙的愁绪。

这种愁,是青春的懵懂,是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

婚后与丈夫赵明诚的分离,让李清照的愁变得更加深沉和浓郁。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一剪梅》中,李清照借景抒情,残荷、秋凉、孤雁、明月,无一不是她愁绪的寄托。

相思之苦,如影随形,刚从眉间散去,又涌上心头。

这种愁,是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是对团圆的渴望。

然而,李清照人生中最大的转折,当属北宋的灭亡和南渡的颠沛流离。

这一时期,她的愁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范畴,上升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民族苦难的悲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中,李清照用一连串的叠词,将内心的愁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国破家亡、身世飘零,往昔的美好都已消逝,只剩下无尽的凄凉和哀伤。

这种愁,是对山河破碎的悲愤,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李清照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将愁情传递得入木三分。

她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烘托愁绪,如“梧桐更兼细雨”“红藕香残”等,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她的愁苦。

同时,她的用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凄凄惨惨戚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词句,简单几个字,却能把愁的状态和感受刻画得极为生动。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文档资料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文档资料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众多女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词家。

她的词既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本文拟从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探求其词中“愁”情的内在本质。

清照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她的生活安静优裕,词写得爽朗明快,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别愁情,境界虽狭窄,但清新、明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词,内容是伤别离、愁孤处。

离别之苦是十分恼人的,想诉说又不敢说,因为不说到也罢,一说就会联想到丈夫,就会更痛苦,更忧愁,于是便:“欲说还休”。

不说不等于不思念,而是想在心里,以至于“新来瘦”。

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因酒而病,不因愁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只因丈夫远游,夫妻分居而旅途迢迢,归期无望,只有无尽的相思,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作者这种思夫之愁无可排遣时,便把这种压抑不住的愁情倾注笔端,借尺素传递愁思。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词中主人翁寂寞无聊,冷落独处,适值重阳,于是佳节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愁得“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前面两首词中的愁情是缘于夫妻别离的话,那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中的喜悦,则来自丈夫的即将归来。

因丈夫的即将归来,便觉得早晨好,黄昏也好,春草美,淡月也美。

这与丈夫不在时,早晨“起来慵自梳头”、“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起来,多么鲜明。

一别一聚,一聚一别,其相聚日短、相别日长,新愁续旧愁,弱身何堪受!南渡之后,清照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之深重。

因而或感时伤世,或悼亡思乡,则成为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

由于生活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向沉郁凄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清照在北宋时,随夫过的是美满生活,而南渡后,丈夫死去,她独居于金华、杭州一带,金兵肆虐,颠沛流离,境遇非常孤苦。

宋时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常。

《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两种元宵节的不同境况,构成鲜明对照,显出生活的巨变,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李清照以其深刻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表现了许多关于“愁”的词语,反映出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从她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愁”的表现艺术。

1.以物喻情。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用“秋夜思”来喻代思念,而这种“秋”夜的感觉,是凄凉、孤独、寂寞的。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江南春,楼台烟雨浓”来代表幸福的场景,而接下来的句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暗示了失落和愁绪。

2. 纪念逝去的美好。

在《如梦令》中,“美人如玉,剪水双双西”这样的句子描述了芳华盛开的人们和美好的时光,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思念美好逝去的人和事,这种对可望不可及的美好的追忆和思念,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很常见。

3. 以典型表现普遍。

《声声慢》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日常愁事的感受,这种情感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4. 用空间、光影等元素表现。

《钗头凤·世情薄》中,李清照用城门倚旧,独行蹁跹的画面,表现出人生的疲惫和孤独。

《瑞鹤仙·晚眺》中,她又用豁然开朗的感觉来表现“愁”是一种空间感觉,而改变环境和心态是解除“愁”的重要途径。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愁情和爱情往往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

愁像一张网,无处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但愁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反映出那些待续的希望。

浅析李 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

浅析李 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李清照,这位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的女词人,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她的诗词中,愁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或轻或重,或隐或显,如同一曲曲动人的悲歌,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较为顺遂,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境优越,婚姻美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转折,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的巨大痛苦,其愁情也在诗词中逐渐深化和丰富。

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愁情多是一种淡淡的闲愁。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描绘了少女时期的欢乐时光,但在欢乐的背后,我们也能隐隐感受到一丝青春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未知之愁。

又如《点绛唇·蹴罢秋千》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的娇羞与矜持中,也蕴含着对爱情的憧憬和期待所带来的丝丝愁绪。

然而,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时期,她的愁情变得沉重而深刻。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将那种孤独、凄凉、愁苦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破家亡的悲痛,身世飘零的哀伤,在这一词中达到了极致。

李清照的愁情不仅体现在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上,还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中。

在《夏日绝句》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和悲愤,表达了她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这种忧国之愁,使她的愁情更具深度和广度。

浅论李清照情愁交融的词风

浅论李清照情愁交融的词风
词 中 的 愁 表 现 为 闺 中寂 寞 、 春 思 g- 少 女 情 怀 。 少 女 伤 r的 , 是 的 闲 愁 :婚 后 词 中 表 现 词 人 新 婚 生 活 的 甜 美 与 短 暂 离 别
的 苦 痛 相 交 织 , 少 妇 的 离 愁 ; 渡 后 , 破 夫 亡 , 人 的 是 南 国 词
晚 年 就 在 满 1疮 痍 、 困 顿 飘 零 中 度 过 ,词 人 依 旧 多 愁 善 0 感 , 其 忧 患 、 虑 较 前 有 了 更 为 丰 富 深 刻 的 内 涵 但 思 关 键词 : 清照 李 词风 情 愁 内 涵
颇 有 纠 葛 , 们也 受 到一 定 的 牵 连 。钦 宗靖 康 二 年 , 兵 他 金
山光 忽 西 落 , 月 渐 东 上 。 池
诗 虽 写 诗 人 隐 居 山林 的 禅 寂 生 活 之 乐 .但 依 然 把 积 雨 天气 的辋川 山野 写得 开 阔而 深邃 , 意 盎然 , 界 幽深 , 画 境 展 现 了怡 然 自乐 的 田家 生 活 和 恬 静 优 美 的 田 园 风 光 。 如 再 《 居 秋 暝 》 仅 描 绘 了 “ 喧 归 浣 女 , 动 下 渔 舟 ” 田 园 山 不 竹 莲 的 风光 , 且描 绘 了“ 月 松 间照 . 泉石 上 流 ” 山水景 致 . 而 明 清 的 山水 与 田园相 映成 趣 。 “ 白云 回 望 合 , 霭 入 看 无 ” “ 山 青 、青 横苍 林 , 日团平 陆” “ 赤 、 白水 明 田 外 , 峰 出 山后 ” 这 些 都 碧 。 常常 是王 维在描 写 田园风光 时候 的优美 背 景 。 王 维 、 浩 然 既追 求 陶式 真 淳 的 田园境 界 , 向往 谢 孟 又 式 的 清 高 玄 远 的 山 水 境 界 ,他 们 的 生 活 理 想 呈 现 二 元 的

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苦情绪。

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苦情绪。

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苦情绪【摘要】言愁高手李清照的词把“愁”作为其主调,谱写着千百年来令人潸然泪下的愁歌。

她所抒发的愁情浓烈、真挚、深婉、感人至深。

不管是少女时代,或是嫁为人妻,以至沦为嫠妇其创作的词作中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表露出愁苦情绪,本文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首典型词的分析比较,尝试性地论述了词中蕴含的愁绪的不同姿貌。

【关键词】李清照; 词; 愁苦; 闺愁; 离愁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李清照词作的愁情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李清照词作的愁情

浅谈李清照词作的愁情摘要:李清照的“愁”是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重,无可奈何又无法摆脱。

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破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

关键词:闲愁无奈惆怅哀愁悲愁、人生在世,“愁”恐怕是难免的,正因为这样抒写愁怀便成了古代诗词经常性的主题。

象唐代大诗人杜甫,面对“国破山河在”的社会现实,写下“忧端齐终南,项洞不可掇”来发其忧国忧民之愁;李白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其人生短暂岁月易逝之悲;谢眺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喻其无穷之愁;白居易用“欲识愁多少,高于滟预堆”言愁之多;李颀用“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言愁之深。

尤其是宋词中言愁之多,浩如烟海,可堪“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

”但李清照却是说不尽的“万种闲愁”中开得最艳丽的一朵,她的词几乎触目皆愁,“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愁语”。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1084年生于名门宦族之家。

词人正逢北宋发生大转变的时期。

这就使她短暂的一生既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又经历了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

李清照之愁情,便正是由其所感所触所历而生的,她的愁之所以如此深重,正由于她“感之深”,她的愁之所以如此动人,正因为她“发之切”。

她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愁之有因,有终。

她的词不朽,她的愁千古。

李清照的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浓浓的“愁情”。

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破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

作为女性词人,她又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加之独特的经历,所以她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以至把愁绪写到了极致。

自-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自-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摘要: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自然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艺术成就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已经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

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

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

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词的情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她的词,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无边无涯,浓得化不开,拿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愁情词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在现存词中,这类词占的比重最大。

李清照出嫁以后,虽然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生活十分美满。

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常闭,高居相位的公公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人。

李清照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能诗、能词、能文、能画,可谓是多才多艺。

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在文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李清照词的基调,可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李清照一生命途多桀,前期因丈夫远游求仕、仕途浮沉而幽怨担忧,后期又因丈夫亡逝、国破家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凄惨愁苦。

残破的故国、孤寂的境遇、失去的家园、病故的丈夫,她的一生可谓是在“愁”中度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现存词近50首,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从愁情的角度,可分为:1、南渡前期:离愁别绪的闺怨词清照十八岁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是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就在明诚“出仕宦”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又一次短暂的分别。

这次分别,给清照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于是,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

”以抒其别后相思之情。

《一剪梅》原文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传书,是谁托它带来家书?是心中所思念的人吗?月夜词人凭栏望眺,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前言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悲情动人的词风而著名。

其作品虽少,但却传颂不衰,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李清照词作品中探讨其愁情以及言愁的艺术。

李清照的愁情李清照的词作品往往表达一种悲愤情感,是因为她经历的生活阅历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李清照的生活遭遇多次变故,使她经历了丧偶、亲离散、家财尽失等磨难,这些都对她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描写了女子思念已逝爱人的痛苦和无奈,其中两句“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名还带雨余香。

/多情却被无情恼,美人不肯嫁春风。

”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感慨美人不肯归来。

这种愁情的体现,甚至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另外,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表现她情感孤寂的一首词,其中“一生阅翫五车书,不负如来不负卿。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淡漠,同时也表现了她心灵的寂寞。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都带有一种倾诉情感的色彩,通过词作表达出来,感染和启迪了无数的读者。

李清照的言愁艺术李清照的作品以其婉约柔美、深沉动人的风格而著称,她的词作流淌着她孤独的心灵。

她善于运用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而言愁艺术也是她词作中的一大特色。

言愁,就是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忧愁和思慕。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言愁是她最擅长的艺术表现。

从《声声慢》中的“听取眼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如梦令》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些词句都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思念和忧愁。

除了言愁,李清照的词作中还有着极具诗意的表达方式,例如《如梦令》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浣溪沙》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惆怅清明帘卷人。

”这些独特而充满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让李清照的词作充满灵性,润泽人心。

结语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品,她那深沉的情感和婉约动人的文字,让人叹为观止。

她的词作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人类情感文化的珍品。

一寸柔肠千缕愁思——论李清照词的愁情

一寸柔肠千缕愁思——论李清照词的愁情

小说世界IAOSHUOSHIJIEXJun. 2016 June 5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她的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情愁,还是写少妇相思幽怨的离愁,或是写老年孀妇凄苦境遇的悲愁,都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代表著作《潄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留传下来的词,书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淡淡的“愁情”。

一、“愁情”来源(一)生活环境落差李清照早期生活无忧无虑,对美好事物都有一份细腻情感。

一首《点绛唇》“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特有的天真、活泼、开朗、羞涩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早期婚姻美满,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崇宁二、三年连续两个苛昭,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原籍山东投奔父母。

甜蜜爱情生活的破灭,使多愁善感的李清照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

这对李清照本人的成熟、成长,以及她后来词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作者借梅花被风雨摧残蹂躏的悲苦命运来写照自己当时的境况。

从这些词作中,我们也深感到李清照那沉重的心理负担,那种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心痛。

(二)两地分居相思苦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

夫妻相爱甚笃,离别的相思便也化作幸福的愁绪。

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反映离情别绪的占了近一半,大多数是写婚后丈夫出仕后的离别相思之苦。

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论述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

论述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

论述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悼亡词:李清照的悼亡词是她词作中的重要部分,这些词表达了她对逝去丈夫赵明诚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思。

这些悼亡词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充分展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声声慢》这首词中,她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绘了自己在寻找、探索和思念丈夫的过程中的情感波动,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2. 愁情词:李清照的愁情词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词表达了她个人的离愁别绪、忧患苦闷等情感。

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她用“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绘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这些愁情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离别、忧患和苦闷等情感的普遍表达。

3. 闲适词:李清照的闲适词主要描写了她生活中的轻松愉快、悠闲自在的场景。

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她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描绘了自己生活中的轻松愉快和悠闲自在的状态。

这些闲适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生活中的另一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轻松愉快、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咏物词:李清照的咏物词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或花卉的描绘,表达她的情感和心境。

在《浣溪沙》这首词中,她用“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自己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这些咏物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

5. 爱国词:李清照的爱国词主要表达了她对国家兴衰的关心和忧虑。

在《夏日绝句》这首词中,她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兴衰的关心和忧虑。

这些爱国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关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忧虑。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李清照的愁,首先是一缕闲愁。

《一剪梅》将这一份闲愁演绎得极为细腻:红藕香残玉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何谓闲愁?胡云翼先生在他的《宋词选》里注道:精神上的苦恼。

不能说错,却总嫌不贴切,关键是一个“闲”字没有说透。

闲愁,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相反愁情别绪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排遣不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然而,此愁又生出多少闲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好一份闲情逸致,却以一个独字透露了羞与人言的相思之愁。

正是:愁生闲,闲生愁,绵绵无绝期。

人们通常将《一剪梅》认作情侣之间一份甜蜜的思念,却是没有读出那一份闲愁的滋味。

其实,这一段相思,包含着女词人内心深处的一点埋怨与一丝无奈。

“云中谁寄锦书来”,明写别后的思念,“谁”字自然是指丈夫赵明诚。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下阙第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阕的“红藕香残”相呼应,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可见,这首词描写的并不是甜蜜的相思,而是一种隐隐的恨淡淡的怨浅浅的忧,似痛非痛,愁中带伤,正是这一段难以言说的闲愁。

愁生何处?当然是与丈夫的别离,“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元伊世珍《琅记》:“易安结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在封建社会,男子追求的是功名利禄。

明诚出生官宦之家,自然会奔赴各地,求学进仕,沉浮于宦海。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生活空间很多时候局限于自己的闺房。

初入夫家之时,她曾同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清照的愁情词
发表时间:2014-10-29T15:30:57.513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8月总第158期供稿作者:席小鹏[导读]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文学家,以诗词创作闻名于世。

席小鹏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北极中学713507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文学家,以诗词创作闻名于世。

宋代文坛,人才辈出,李清照作为女辈却能以自己独放异彩的优秀篇章蜚声文坛,特别是在词的领域里,她如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交口称赞。

李清照的词作中,愁情词占了大部分,其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在易安词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自己的浅显见解,从内容类别及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谈谈李清照的愁情词。

一、李清照的愁情词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在现存词中,这类词占的比重最大。

李清照出嫁以后,虽然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常闭,高居相位的公公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人。

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李清照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

但是,丈夫又经常外出游学、为宦,这就自然给多情的女词人带来了极大的悲愁与苦闷。

这种悲愁与苦闷,始终贯穿于她的闺怨词中。

以《一剪梅》为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送别了丈夫,自己的精神就失去了依托。

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对丈夫的思念联系起来。

这种感情既执着,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夫妻间的相思深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真切动人。

第二类:抒写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的愁情词。

这类词均写于南渡以后。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仓惶南渡,此后她一直过着孤苦无依的飘零生活。

国破家亡之痛、思乡怀旧之情、感叹身世之悲、飘零转徙之苦,以及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便成了李清照这一时期愁情词的主要内容。

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表现了词人对故国、对沦陷区的深切怀念,热切希望中原而又不可得的痛苦心情。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里,词人更为沉痛地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在这短短的两句中,蕴含着深沉的故土沦亡的悲痛和纯真执着的爱国深情。

还有一些作品,词人是通过抚今追昔和抒写不堪乱离的痛苦以寄托她的故国之思的。

《声声慢》是她晚年所写的名篇,也是她代表作。

这首词通过她对秋日黄昏萧条残败的凄凉景象的感受,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和悱恻动人的情调,抒发了词人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愁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沦陷故土的眷念,对残暴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词中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便足见词人愁情之多、忧患之深。

二、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李清照写愁情词不是靠浮艳辞采来作装饰,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因此,她的词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感情,因而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

如写离愁别绪的“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和“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等词句都能对人物刻画得生动细腻、形象逼真,并取得这么动人的艺术效果。

第二,含畜宛转,委婉多情。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

”委婉含畜,跌宕曲折为“婉约”派之旨,是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她的愁情词也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比如《凤凰台上忆吹萧》便深得“婉”字之妙。

词一开头就极写慵懒之情,但却不道出因由;分明因丈夫将去而憔悴,却又转而旁敲侧击;不直说无人领会她的心情,却反说唯有那楼前流水知其心底;不仅对“新瘦”,就是“新愁”也都不予说明。

简直是吞吞吐吐、曲曲折折,含蓄委婉,往复不尽,而词人正是以这样极为婉曲的笔触,将自己一腔深邃的离愁别绪表达得那样缠绵婉转。

第三,富有个性,各有情韵。

尽管在李清照的愁情词里所抒发的,都是一个“愁”字,但她却能将这种人所共有的感情,写得富有个性,各有情韵,给人一种“常中有变”、“层出不穷”的感觉。

比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写的是在旅途中孤馆微雨之后忆念姊妹的愁绪;《蝶恋花·暖雨睛风被破冻》写的是春日独居,无人与共的寂寞与痛苦;《声声慢·寻寻觅觅》写的是词人已经憔悴不堪时的凄凉愁怀;《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的是词人在重阳这一特定的时节环境中所产生的居家怀人的愁怀。

正因为词人所写的是不同情景下的“愁”,就使得这些“愁”具有了不同的滋味。

第四,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李清照却善于把它们形象化,把愁情写得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写的是女主人翁因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给带来的无法排遣的浓愁。

“愁”,是思想意识的东西,是抽象的,但作者却赋予“愁”以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表明“愁”是极为沉重的,把“愁”形象化了。

又如《一剪梅》中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把“愁”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能“上”能“下”,生动、形象,使人的感受十分强烈。

第五,语浅意深,清新自然。

彭孙《金栗词话》指出,李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这样的评语是颇为中肯的。

的确,她的词语言浅近明白,俚俗易懂,却又能写得清新而有深意。

她的愁情词也一样,不仅用语浅俗自然、清丽淡雅,而且蕴含着清新的意思与深厚的感情。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愁情词前期词写离情别绪,后期词写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凄苦及对故国乡关的思念;前期词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和执著,后期词表现了她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和对故国的深挚热爱。

李清照的词作独树一帜,形成了她独特的“易安体”,在宋代词坛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对后代词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