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一)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思想认为: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 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 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把天 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2)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 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 可以为我利用的客观对象。 3)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 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 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 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 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
从汉代到清代的两千年之中,《易传》被认为是 孔子的著作,它是以孔子所著的名义产生影响的。 所以“刚健有为”的思想在历史上曾对很多知识 分子起过激励作用。 事实上,《易传》并非孔子所著,“刚健”之说 应是战国时代儒家中讲《易》的学者提出来的。 “刚健”虽不是孔子提出,但孔子确实比较重视 “刚”。《论语》记载:“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刚、 毅、木、讷,近仁。” 可见孔子肯定“刚”是 有价值的品德。 《周易大传》的刚健之说实渊源于孔子。
2)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的发展 孟子在道德境界上的“天人合一”。这个意义 上的天是一种无限,也有必然的含义。 庄子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这个天就是 自然的含义,天人统一的基础是气。人不要有 无,否定文明,达到一种原始的同一。 易传的天人合德。是春秋战国时期理性的“天 人合一”最具哲学概括性的表述,也是后来 “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依据。
4.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
1)从儒学思想看,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2)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儒学的
实践看,天人合一思想成了人们的行为的准则,
而且成为他们解释历代制度的理论依据。
3)天人合一思想还具有劝谏的作用。
4)除了用以劝谏皇帝,天人合一也成为考核官
员的一种办法。
5.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精”是精妙、精粹、精华、精微。 “神”是玄妙、微妙、奇妙的变化。 而“精神”,是指天地万物的精气、活力,事 物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
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 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2.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 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提出,但作为 明确的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 出来的。 1)西周:天为人格神,神人相通
上古“天人合一”就是人神合一,后来发展为人按照 天(有自然与神的双重含义)的规则行事的意义。商周 时期天与帝都可以指至上神,具有浓厚的迷信成分。春 秋时期才开始逐渐置换出天的自然、必然等含义。
这与西方文化注重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是有差别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 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 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 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 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 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 天的相互关联。 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 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抛弃世事,忘 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 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二)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 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
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 题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文化思 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 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 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践而展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 之间人为贵。 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 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 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中,如强调真善统一、
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中,如 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 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
和逻辑延伸。
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 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和合”文化, 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第十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梁启超有一段话说: “凡一国之能独立于世界,必有国民独具 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 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 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 主义之根柢源泉也。” 此话反映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具 有一种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形成属 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相互凝聚 和整合,便构成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含义与西方有本质的不同。 西方的人文主义包含有民主思想的成分,而中国 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中国哲学讨论的主要对象是 人而不是神与自然。 在哲学讨论主题为“人”这一意义上称为人文主 义,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 人三者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二者之间, 仍然以人为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 天地“相参”。
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
进步的积极作用。
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
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 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 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 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 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的文化 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 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 己的思想内涵。 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中起 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 是我们大多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 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 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儒家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 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 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 良性互动。
这一思想对人的精神的开放,对于个体道德自我 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相区别,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
一是在于当时农耕社会,农业的播种,收获 全仰仗于自然;如果人们顺应自然,及时播种, 适时耕作,那么人们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否则, 就难以生存。因此,依靠自然,适时劳作的生产 方式和观念,就导致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 二是当时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人们可以完 全解决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程度,自然的 变化,尤其是灾害使人们产生了原始的宗教意识。
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 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与 天地如一。 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 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在美学上,与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 首先,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 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 “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 国美学智慧特别注重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 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 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1)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 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 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 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 物能生长发展。
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
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一种落后。
(三)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 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 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孔子时已经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重视“刚”的 品德,强调人要有坚定性,知识分子要有责任感 和奋斗精神。 3《易传》提出“刚健”学说,对刚健有为、自强 不息的思想作了经典性的表述。强调:刚健的同 时要文明,要中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
7.天人合一精神也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第一,过于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特别注重对环 境影响人世问题的研究,因而形成了古代天人关系之 学,使带有宗教迷信特色的术学易学非常发达。可以 说,这些东西中有许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第二,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自然 变化归因于人世,一方面使人生产了软弱的心理;另 一方面也使人产生了自责的心理。而软弱和自责无疑 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一 步发展。 第三,过于强调人对于自然的迎合,而忽视甚至不敢 对自然开发利用,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 发展。
6.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的积极性
第一,它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虽然自然与人
是两种物质,两种运动,但毕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 系。因而,或多或少地,天人合一精神带有唯物的 因素。 第二,它的目的是监督督促以皇帝为首的官僚要清 正廉洁,坚持礼制、实行仁政,这在当时高度的集 权统治和民主意识淡薄的时代里,无疑是一个比较 有效的方式。 第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实施促使人们去研究自然, 推动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仅在汉代,对天文现 象的记载就极为详细,至于张衡对天文、地质的研 究,张仲景对病理的研究还是举世公认的。
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
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
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
表现。
它也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
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标准有二: 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 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 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3)董仲舒迷信的天人感应论。这是上古迷信思 想在新时期的还魂,借用阴阳五行为工具,并将 其进一步迷信化。各种巫术就是这种天人感应思 想的反映。 4)张载与理学的“天人合一”。张载在中国文 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张 载的“天人合一”有三个要点:一是天人统一于 气,二是道德化的宇宙,三是人在自然与道德性 上与天的统一与相通。其要点是把宇宙伦理进化 而与之合一,这是理学成立的核心理论与标志。 天在这里是绝对,是外在必然性。
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秦统一后社会 的巨变,政治权力越来越集中,越来越专制。因 此,借助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借助于这种原始的 宗教意识对皇帝和官吏予以监督和考核,就成了 当时社会的学者和思想家惟一可行的选择。
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了思想家、学者将天人 合一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观念 意识,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终于孕育一种精神 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精神。
《周易·文言》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 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明确顺应自然的“与天地 合德”的思想。 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 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
《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
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 完善。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 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 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