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暴力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探究

合集下载

《网络暴力语言》PPT课件

《网络暴力语言》PPT课件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个字,后引申为妻子对有外遇的男人的詈骂语。
(4)青蛙、恐龙 “青蛙”和“恐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什么及其特别的含义,但是在
网络上,它们却是丑陋的代名词。
h
6
三、网络暴力的语义类型
3.诅咒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关于“诅咒”的释义是:“原 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网络暴力语言就是指在网络中,网民通过网络交际平台 对他人进行言语的攻击或辱骂,使其在心理或思想上造成一 定伤害的一种语言现象。
h
3
二、网络暴力语言特点
1.理据性
网络暴力语言的形、音、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理据的,可以论证的。
“偶像”、“蛋白质”、“天才”、“神童”
2.形象性
词语的形象性是通过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词语所表示的事物更加贴切,更形象化。 (╰_╯)# 哼(ˉ(∞)ˉ)唧
关系混乱等语义内涵的词语,我们统称为“性语”。 (1)与性器官有关的网络詈骂语 (2)与性行为有关的网络詈骂语 (3)与性混乱有关的网络詈骂语
h
5
三、网络暴力的语义类型
2.贬称语:当人们之间产生冲突时,言语施暴者常常将对方比作牲畜,对詈骂 对象作降格处Βιβλιοθήκη ,我们称这种詈骂语为贬称式詈骂语。
(1)狗。狗在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狗既是忠诚的象征,又是仗势欺人者的代称。
(1)地域攻击
地域攻击是指:“不同地域的人,以战争攻击、语言攻击为手段相互攻击的 恶意行为。如今的地域攻击,大多都是网络状态下的地域攻击,也就是指不同地 域的网民由于其所居住地区的负面影响而招致其他地域网民的语言攻击,或者是 因为自己的‘狭隘地区感情’而主动攻击其他地区,进而升华到攻击那个地区所 有的人,最终导致不同地区间相互攻击的行为。”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解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解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解析【摘要】本文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了社会学解析。

首先介绍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接着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发展和文化因素。

然后探讨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心理和社会机制,以及社会调控和防范措施。

最后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了应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语言暴力,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社会学、定义与影响、社会背景分析、心理和社会机制、社会调控与防范、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学意义、建议、研究方向、关键词1. 引言1.1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解析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上通过言语、文字或图片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伤害、侮辱或攻击的行为。

这种暴力形式在网络时代愈发突出,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解析网络语言暴力,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与影响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基础。

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许多人在网络上更容易展现出攻击性,导致言辞激烈和伤害性增加。

这种暴力言论不仅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背景分析有助于揭示其根源和原因。

社会的不公平、压力和矛盾会促使人们转移情绪并通过网络进行表达,进而产生暴力言论。

媒体的传播加剧了网络语言暴力的传播范围和速度,进一步放大了其影响力。

探讨网络语言暴力的心理和社会机制,以及社会调控与防范策略,有助于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并减少其危害。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网络语言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将为我们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与影响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通过语言言论、人身攻击或其他形式的暴力行为。

网络语言暴力常见于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博客等互联网空间中,其影响不可忽视。

有关网络暴力的开题报告

有关网络暴力的开题报告

有关网络暴力的开题报告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诽谤或恶意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暴力的定义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诽谤或恶意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

这些行为通常以言语或文字的形式出现,通过网络平台传播。

网络暴力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德,也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对受害者造成了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其次,网络暴力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匿名性是网络暴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虚假身份或匿名账号进行攻击,不必承担言论后果,这使得他们更加放肆和冷酷。

其次,社交媒体的普及也是网络暴力增加的原因之一。

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但也为网络暴力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受众。

此外,信息过载和情绪失控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

人们在网络上接收到大量信息,很容易产生情绪失控,从而采取激烈的言辞和行为。

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受害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网络暴力的言语攻击和谩骂会使受害者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次,网络暴力也会对受害者的社交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受害者可能因为网络暴力而失去朋友,被排斥于社交圈之外,甚至影响到工作和学习。

此外,网络暴力还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产生不良影响,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其次,加强网络教育和公众意识的培养。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和公众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此外,网络平台也应该加强自律,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和内容审核制度,及时删除和处理网络暴力行为。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愈发凸显,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出现?又该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对策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

我们来看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

网络的匿名性。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随意使用虚拟的身份进行互动,不用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暴露。

这种匿名性使得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变得更加嚣张和偏激,散发出一种不受制约的言论,甚至散布谣言和进行人身攻击。

缺乏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群体通常缺乏对网络道德的自觉,他们的言行往往缺乏对他人感情的尊重和关怀,容易使用攻击性言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对其他网友进行人身攻击和诽谤。

个人情绪失控。

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个人情绪影响,一旦情绪失控就容易在网络上进行恶语相向,甚至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不力。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导致了这些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有效的对策。

以下是一些应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网络言论的自觉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理性表达观点,而不是通过攻击性言论来发泄情绪。

第二,增强网络监管力度。

社交媒体平台需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和惩罚力度,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

提倡网络友善文化。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友善文化的倡导,号召人们用友善的态度和言辞与他人进行互动,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和良好秩序。

第四,鼓励理性表达观点。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研究第一章绪论网络暴力是指借助互联网渠道,以语言、图像等方式对网络空间内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的行为。

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

社会心理学作为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为对网络暴力现象的解析提供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本文将结合社会心理学视角,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第二章现状网络暴力的普及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特点。

根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生态安全报告》,中国网络暴力案件数量逐年增长,涉及人群广泛。

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及社交媒体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暴力的发作已不局限于电脑,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社交媒体中的“骂战”、“洗脑”、“网络谣言”等现象,多种多样且危害巨大。

第三章影响因素网络暴力的产生涉及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首先,情感因素是网络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情感投射是网络暴力的重要催化剂。

由于网络暴力行为受到了匿名网络环境和虚拟化社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受害者虽然无法真实面对对方,但受到的情感刺激与真实世界存在极大的相似性。

其次,认知因素也是网络暴力出现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环境下相对模糊的身份认同与现实生活的角色不匹配会引起认知混乱。

这一认知混乱会使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转化成网络暴力行为。

此外,社会建构和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也会对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第四章应对措施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社会心理学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教育。

需要加强对维护网络环境、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制造者和受害者的教育,提高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需要建立网络社群监管体系,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暴力行为给予标准化处理。

最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保护公民在网络环境中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结论网络暴力现象在社会中极易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言语或文字对他人进行辱骂、攻击和歧视的行为。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愈发严重,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网络语言暴力?又该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的对策呢?一、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1.情绪管理不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不断增加的压力使他们的情绪难以得到有效的管控。

当情绪无法得到宣泄时,他们往往会通过互联网来发泄情绪,从而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

2.缺乏社交技能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交。

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其社交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导致他们在网络上表现出更为偏激和极端的行为,容易产生网络语言暴力。

3.信息过载互联网的信息量庞大,大学生在浏览社交媒体时常常受到过多信息的影响,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对他人的攻击和歧视。

4.匿名性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隐藏实际身份发表言论,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做出激烈和不经过思考的言论,甚至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二、对于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需要采取的对策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从根源上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

2.注重社交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社交技能培训课程、组织各类社交活动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提升社交技能,增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减少偏激言论的发生。

3.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言论的影响力和责任感,远离网络语言暴力行为。

4.建立网络言论监管机制学校可以建立网络言论监管机制,对网络上的不当言论及时进行监管和处理,形成有效的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对他人友善和尊重的重要性,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4、建立举报机制:设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向相关部 门反映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5、加强国际合作:面对跨国性的网络暴力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共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四、结论
四、结论
网络暴力是信息时代的一个严峻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还可能引 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传播渠道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为了应对这 一问题,
内容摘要
对于具体的案例,网络暴力现象表现为对受害者的攻击和谩骂。例如,某些 网民会对某些明星或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进行曝光和恶意解读,甚至制造谣言和诽 谤。这些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使其社会形象受损,
内容摘要
严重时还会影响其职业生涯。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受害者需要保持冷静,通 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加强管理,规范网民行为,减 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现象离不开互联网这个传播介质。互联网的匿 名性和去中心化特点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同时,互联网信息的无限性和迅速 传播性使得网络暴力影响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此外,互联网上还存在许多意见 领袖,
内容摘要
他们的影响力在网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形成 规模。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目录
01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 与类型
02
二、网络暴力的传播 学解读
03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 力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然而,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一种新型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逐渐浮出水面。 本次演示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暴力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进行解读。

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

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

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视点f_AzHAN?sHIDIAN 口陈亚玲一,网络暴力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二,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分析(一)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导致舆论趋同.在网络中,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很容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民群体中非理性易激动的特点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大部分网络受众几乎都是不加深思的站在所谓正义的立场上,一边倒地对当事人进行谴责,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持有相同意见的网络群体.然后再借助这种群体共识,对当事人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将事件推向极致.(二)网络的匿名性导致舆论无所顾忌.网民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对事主进行侵权,依仗的是匿名身份.他们是 "无名的大多数",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可以断定, 如果以真实身份出场,其行为必会有所顾忌.真正的道德往往出于自律,即在肯定不会受到任何外来惩罚的情况下, 仍然凭自己的良知和信念做事.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声嘶力竭地要以道德的名义进行讨伐的网民们,行为却是最不道德的.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特征,使得网络道德底线很容易被冲破,而随意性因此增大.(三)"把关人"的相对缺失导致舆论缺少监管.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通过的人或机构,即为把关人".客观地说,网络言论中不乏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见,但同时也充斥着许多无责任感的情绪宣泄和放肆的过激主张,其问形成的舆论鱼龙混杂在所难免.因此,网络暴力舆论跟一般社会舆论一样需要适当的引导. 三,网络暴力的危害(一)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当事人, 也污染了网络环境.毋庸置疑,网络暴力由网络声讨演变为现实的攻击,网民的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及其家人心理及生活造成极大创伤.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了隐私权,名誉权和精神上的侵害,对他们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二)网络暴力淡化了道德的判断标准.网络暴力事件大部分出自对当事者的道德审判,却呈现出道德判断的片面与偏激.由于网络的特殊性,这些行为缺乏应有的制约,很容易超出正常的边界.在"嫉恶如仇"的道德快感和网络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他们肆意发泄着愤怒和不满,在对事件当事人精神和肉体摧残的背后,没有谁要对此承担责任, 连一丝一毫的自责和内疚都没有,甚至参与其中的网民还有着某些道德上的高尚和伟大.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触犯着道德底线,淡化了道德的判断标准.(三)网络暴力不利于社会和谐.网络暴力容易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网络暴力提倡"以暴制暴""以恶制恶"容易滋生现实暴力.尤为严重的是,网络暴力逐渐淡化了青少年的是非标准.在网络中,学生们见到的到处是谩骂,久而久之,他们不再痛恨网络暴力,而是感觉痛快, 对暴力的态度也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甚至尝试将其转化为现实暴力,形成社会中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四,网络暴力的预防对策(一)推行网络实名制.推行网络实名制,韩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06年底,韩国国会通过了"促进利用信息通信网及个人信息保护有关法律" 修正案,规定在平均每天点击量超过 10万的门户网站和公共机关网站的留言栏上登载文章,照片,视频等内容时, 必须先以本人真实姓名加入会员.如果网站违反确认实名的做法,将会收到信息通信部长的改正命令.如果不遵守命令,将处以3000万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43韩元)以下罚款.在有利于我国网络环境的净化方面,韩国的做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二)加强道德自律,倡导文明上网.提高全社会的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全社会的文明网络行为,尤其需要关注青少年这个群体.教育青少年学会自律显得特别重要.要教育广大青少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要让他们逐渐懂得并且掌握, 在网络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要让他们明白,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一样,应该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可逾越的.(三)制定专门法规,惩治侵权行为.目前,我国法学上没有网络暴力概念,只有侮辱罪,侵权行为等说法.对某些东西,法律只是规定了什么不能干, 但是对于应当怎么干,不是特别明确. 尤其是对规范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规则,目前还不知道怎么制定,更不知道怎么用.因此,需要有关法学专家加快进行研究,尽快制定,完善有关细则,特别是要制定相配套的行政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74发展?月刊形成\危害及对策网络暴力的。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语言暴力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语上的暴力行为。

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平台上随处可见。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言论自由的倡导,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和热点事件中,网络暴力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

一些受害者因为网络暴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因此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面对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寻找解决之道。

本文将就网络语言暴力进行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以及相关社会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旨在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社会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从而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研究网络语言暴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为预防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探讨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险,从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际关系改善。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视,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

2. 正文2.1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是指在网络上通过言语或文字对他人进行攻击、辱骂、恐吓等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网络语言暴力通常是基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而展开,使得加害者不用承担实际责任,从而导致暴力言论更加肆无忌惮。

网络语言暴力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言辞激烈的批评、人身攻击、恶意谣言散布等,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暴力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网络语言暴力指的是在网上进行的一种言语暴力行为,旨在伤害他人的心理和情感。

它有时可以涉及诽谤、威胁、侮辱、歧视等内容,对被攻击者造成精神上的巨大伤害。

本文将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与影响。

1. 匿名性网络环境中,很多人会选择使用化名或匿名身份来发布信息和进行交流。

这种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频率。

人们敢于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因为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匿名性的存在会让人感觉到自己免于法律制裁和社会审判的限制,从而诱发出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

2. 社交媒体的流行社交媒体是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发生平台。

用户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各种言论和评论,而这些言论和评论往往会引起其他网友的反感或不满,从而沦为网络语言暴力的对象。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提供了被攻击者的信息和照片等,这使得网络暴力犯罪分子更容易对受害者实施针对性的攻击。

3. 情绪化和言论的极端化网络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情绪化和言论极端化。

在某些社交媒体或公共平台上,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言辞来表达立场,这种言辞可能会带有情绪化和偏激的色彩。

当情绪化和言论的极端化被放大,就会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

1. 造成社会不安网络语言暴力往往涉及侮辱、歧视等恶劣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让被攻击者感到无法融入社交圈或平等交流。

网络语言暴力背后的低素质和暴力行为,很容易让受害者和其他网友产生负面情感,这就妨碍了社交和交流。

3. 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语言暴力会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网络环境中,被攻击者很难逃避攻击和侮辱,这种攻击和侮辱可能会让受害者产生负面情绪。

对一些敏感性格的人来说,网络语言暴力甚至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结论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不仅危害了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损害了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包括匿名性、社交媒体的流行以及情绪化和言论的极端化等,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促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蔓延。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造成名誉、权益或精神上的损害。

这种现象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匿名性带来的责任缺失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往往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隐藏在虚拟的身份背后,逃避现实中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2、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失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能被误读、夸大或歪曲,从而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3、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当一部分人的言论形成一种主流观点时,其他人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跟随。

在网络上,这种群体效应更为明显。

一些人可能原本没有明确的立场,但看到多数人的言论后,为了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从而使网络暴力的规模不断扩大。

4、现实压力的宣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

网络成为了一些人宣泄压力的渠道。

他们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愤怒转移到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释放。

5、法律监管的不足目前,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够明确。

这使得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6、媒体的不当引导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一些事件进行过度炒作和片面报道,误导公众的判断和情绪,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网络暴力往往会使受害者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网络语言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上发布的言语、文字、图片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歧视、辱骂、恐吓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在网络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问题、自卑感、焦虑等不良后果。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背景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

一方面,这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也衍生了大量的信息碎片和垃圾信息。

在这种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从而容易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言语暴力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社会教育和价值观念的缺失也是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健康的心理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从小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导致了一部分人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

社会上的不良价值观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比如“成功就是一切”的功利主义观念和“得寸进尺”的攻击心态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

社会环境和生存压力也是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这种生存压力不仅反映在物质层面,更多的体现在心理层面。

人们在压力下往往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一部分人在网络上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行为。

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使一些人感到不满和愤怒,从而通过网络语言暴力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除了上述原因外,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还受到了网络匿名性和社会更迭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通讯的匿名性,使得人们更容易产生攻击和侮辱他人的行为,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现实生活中可能带来的后果。

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变性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他人的态度也更加复杂多变。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一定的滋生和发展。

网络暴力语言

网络暴力语言
5.培养意见领袖
政府和传统媒体应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培养并扶助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网民冷静思考、理 性表达。
6.倡导网络文明和净化网络语言
近几年,倡导文明上网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这有利于网络语言的健康传播,倡导文明网络 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民都要自觉行动起来。
网络暴力语言就是指在网络中,网民通过网络交际平台 对他人进行言语的攻击或辱骂,使其在心理或思想上造成一 定伤害的一种语言现象。
二、网络暴力语言特点
1.理据性 网络暴力语言的形、音、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理据的,可以论证的。 “偶像”、“蛋白质”、“天才”、“神童” 2.形象性 词语的形象性是通过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词语所表示的事物更加贴切,更形象化。 (╰_╯)# 哼(ˉ(∞)ˉ)唧 3.含蓄性 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为了准确表达的需要,有意不直白透露,经常会用一些委婉、含蓄的 词语来代替原有词语,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也与中国人民古往今来那种内敛、不夸张的性格有 关。 4.口语化 从语体角度讲,网络暴力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TMD”“狗日的”
三、网络暴力的语义类型
1.性语 网络暴力语言中有很多涉及性器官、性行为和性
关系混乱等语义内涵的词语,我们统称为“性语”。 (1)与性器官有关的网络詈骂语 (2)与性行为有关的网络詈骂语 (3)与性混乱有关的网络詈骂语
三、网络暴力的语义类型
2.贬称语:当人们之间产生冲突时,言语施暴者常常将对方比作牲畜,对詈骂对 象作降格处理,我们称这种詈骂语为贬称式詈骂语。
网络暴力语言
目录
01
网络暴力语言的概念
02
网络暴力语言的特点
03 网络暴力语言的语义类型
04
网络暴力语言的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语言形成及传播理据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暴力现象逐渐增多,成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针对他人进行辱骂、威胁、谩骂、攻击、诽谤等行为。

它的实质是一种暴力行为,对受害人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威胁社会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缺乏网络素质随着手机和电脑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人开始涉足网络世界,但是缺乏网络素质就成为网络暴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人常常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发表评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辱骂他人,这使得网上传播的负面信息日益增多,构成网络暴力。

2.情绪控制不良有些人在面对不愉快或者挫败时情绪控制能力非常不好,他们往往不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而是通过网上发泄来解决问题。

这种情绪发泄往往会影响他人,构成网络暴力。

3.信息来源不可靠在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一些人由于不了解这些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就会随意传播虚假信息,使得一些人被误解或者遭受侵害。

同时,网络暴力行为中,也有很多是基于虚假信息的。

1.大力普及网络素质教育对于网络暴力的治理,首先需要普及网络素质教育。

要告诫公众,让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规则,强化网络道德伦理,增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网络文明素质和技能,从而减少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2.严格打击网络暴力行为对于网络暴力行为,需要主管部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行打击,让那些有意向网络上散布谣言、恶意攻击他人、诽谤他人、利用网络骚扰他人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同时,在网络暴力事件的调查中,要确保公正、公正的调查和处理,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偏见做出不公正的行为。

3.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在互联网社会中,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标准,建立有效的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网上舆论环境。

政府和网络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互联网安全技术和治理技术的发展,共同打造和维护互联网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与治理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与治理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与治理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谩骂、造谣、侮辱等行为。

虽然网络给予人们更大的言论自由,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其中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会引发个人之间的矛盾与伤害,甚至会造成社会恶劣风气和道德沦丧。

那么,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进行治理呢?首先,网络匿名性是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互联网上,很多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随意发布攻击性言论而不用承担实际责任。

这种匿名性让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无所顾忌”的心态,放纵自己的恶意言论,加剧了网络语言暴力的程度。

其次,社交平台的监管不力也是网络语言暴力蔓延的诱因。

很多社交平台对用户发布的内容管理不善,过于宽松的审核标准导致了大量不良言论的传播。

缺乏有效监管使得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对他人进行攻击,造成恶劣社会风气。

要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

社交平台应当加强对用户言论的审核,禁止发布含有攻击性、辱骂性言论的内容,对违规者进行严格处罚,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

同时,也需要提高网络用户的法律意识,让大家意识到在网络空间也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权益。

此外,教育也是防治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手段。

在学校和家庭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远离网络暴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治理,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的蔓延,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复杂多样,要想有效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严格监管、加强教育和提升法律意识,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

网络暴力成因及出路分析

网络暴力成因及出路分析

网络暴力成因及出路分析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从网络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创造者,这一转变在使得网民表达更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像网络暴力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因网络暴力自杀的人比比皆是,如何治理网络暴力成为一个难题。

现阶段的法律法规对于网络暴力的规制还存在内涵界定不明确、衔接性不强、取证难、维权成本高、惩罚力度小等问题,治理网络暴力要开展多元化、分区化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政府、平台、社会的作用,以事前预防、事中及时拦截控制以及事后救济为逻辑展开长效性治理。

关键词:网络暴力;专门立法;多元治理;长效治理一、网络暴力的涵义界定目前,我国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已经从法学扩展到新闻传媒专业、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关于网络暴力的内涵,我们需要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以网络空间为行为场所,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信息传播媒介,团体或个人通过网络所发布的,足以对他人身心以及精神进行摧毁、攻击的具有侮蔑性言论,导致被侵害当事人遭到非法侵害、被骚扰、被歧视的故意伤害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生成原因(一)网民理性不足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第51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可知,截止到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网民的素质并没有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

根据报告中网民年龄结构部分可以看出30岁以下网民占比32%,从学历结构来看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是主力军。

对于青少年以及低学历人群而言,由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素质教育,道德意识低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网络上肆意泛滥的信息难以做到辩证思考,容易随波逐流,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二)平台管理不当网络平台作为及时发现制止网络暴力的重要环节,却并未及时认真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

有的平台表面上对用户实行实名制等严格管理措施,但实际中对于用户言论的审核极为松散,使得一些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的言论得以发表出来,通过网络的发酵就产生网络暴力。

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网络也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其中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言语恐吓、辱骂、诋毁、谩骂等行为。

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中国大学生之间日常交往中的常见现象。

网络语言暴力已经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甚至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自杀念头。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对于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的社会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探究其存在的原因和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为此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现状。

2.探究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

3.分析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对大学生心理与身心健康的影响。

4.探讨解决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本文将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来揭示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原因。

同时,将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深入了解网络语言暴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最后,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达到减少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目的。

三、预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对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认识有所提高,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建议,以减少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发生和加强网络安全意识。

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深入探讨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国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什么是网络暴力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什么是网络暴力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什么是网络暴力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

它为人们带来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和丰富的娱乐方式,但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简单来说,就是在网络环境中,一些个体或者群体对他人进行的恶意攻击、侮辱、诽谤、威胁等不良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超越了正常的言论范畴,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

其一,言语攻击。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有些人在网络上发表恶意评论,使用粗俗、侮辱性的语言去指责他人。

他们可能会毫无根据地谩骂、诅咒,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比如,在一些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常常能看到针对某个公众人物或者事件当事人的恶意辱骂,用词极其恶劣,甚至涉及人身攻击。

其二,恶意诽谤。

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行为,通过编造虚假的信息来抹黑他人的声誉。

这些虚假信息可能会迅速传播,对受害者的形象和名誉造成极大的损害。

例如,有人故意捏造某位明星的负面新闻,传播不实的绯闻或者丑闻,引发大量网友的误解和指责。

其三,人肉搜索。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

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并将其公之于众。

这使得受害者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巨大的困扰和威胁。

曾经有案例,一位普通市民因为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些引起争议的言论,就被网友进行人肉搜索,其个人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

其四,网络恐吓。

通过威胁的言语或者暗示,给受害者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

比如,有人会对他人说“你等着,我不会放过你的”,或者“小心你的家人”之类的话语,让受害者整天处于担惊受怕之中。

其五,群体围攻。

当某个事件引发关注时,一群人会集中对某个个体进行攻击。

这种压倒性的负面舆论压力,会让受害者感到极度的无助和绝望。

比如,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众多网友一窝蜂地对当事人进行指责和批评,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

其六,恶意剪辑和造谣。

通过对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恶意剪辑,或者故意制造谣言,扭曲事实真相,误导公众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

网络语言暴力指的是人们在网络上使用言语或文字进行攻击、诽谤、侮辱、恐吓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痛苦,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心理压力大大学生作为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双重的群体,很容易因为各种压力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面对考试、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等问题,他们很容易将情绪转嫁到网上,甚至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言语暴力行为出现。

2.文化教育不足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认知和教育,对于网络世界的规范和礼仪没有清晰的认识。

在网络上只注重自己情绪的宣泄,而忽视了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伤害。

3.社交平台匿名性一些社交平台允许用户进行匿名发言,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进行侮辱、辱骂等行为。

匿名性使得这些人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往往因为不留下真实信息,导致被攻击者难以追查凶者。

4.信息传播迅速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广泛,一条负面言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扩散开来,从而扩大了其对受害者的伤害。

因此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这种传播效应而滋生出更多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

二、对策建议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心理课程、心理咨询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因压力引起的情绪波动。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宣传网络礼仪和规范。

大学生应该明白在网络上言行的后果,以及尊重他人和自律的重要性。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监督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

3.提高网络平台监管力度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言论的监管力度,严格打击网络暴力言论,合理设置言论规则和审核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暴力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探究
作者:刘静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年第16期
摘要网络语言暴力通过侵犯他人隐私、侮辱他人人格、公然诽谤他人、用谣言混淆视听等行为,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基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解读和特征分析,构建网络语言暴力核心要素解构图,并尝试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期对进一步探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网络语言暴力治理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语言暴力;微博;微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6-0075-02
Abstract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has serious harmful to society, through Infringing the privacy of others, insulting others personality, slandering others openly, confusing the public with rumors. Based onthe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constructing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and try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Key words internet;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microblog; WeChat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扩大了我国公民的话语空间,为公民快捷、自由地发表民意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网络问题。

2017年2月,“@我是贾后行”在微博中公然辱骂警察,再一次将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推送到人们面前。

自2006年以来发生的铜须门、花季少女自杀、史上最毒后妈等一系列事件,造成网络语言暴力不断升级,特别是2014年发生的网络直播自杀事件,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网络语言暴力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触犯道德底线,通过侵犯他人隐私、侮辱他人人格、公然诽谤他人、用谣言混淆视听等行为,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网络语言暴力的肆无忌惮,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因此,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始关注网络语言暴力问题,近几年关于网络语言暴力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中的期刊检索,以“篇名=网络暴力不含网络暴力游戏(模糊);年限:不限;来源=核心期刊、CSSCI”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论文96篇,剔除不相关论文34篇,得到相关论文62篇。

通过研读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关于“什么是网络语言暴力”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尚未有权威的阐释。

很显然,缺乏权威统一的概念,势必会对此课题的深入研究造成不利影响。

本研究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拟探究以下问题:
1)通过文献的研读和分析,综述学界对于网络语言暴力内涵的研究现状;
2)梳理网络语言暴力典型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涉及的行为主体、传播的主要方式以及产生的后果等要素,总结网络语言暴力的核心特征;
3)基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解读和特征分析,构建网络语言暴力核心要素解构图,并尝试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

2 网络语言暴力内涵研究现状
学界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的界定大多散见于评论、案例分析之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

总结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事件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一系列的网络事件等同于网络语言暴力,通过描述事件的特点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进行界定,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王刚、程素卿等。

如王刚根据事实的表征,将“虐猫”等包括侮辱、谩骂、网上围攻、诽谤、恶意暴露个人隐私等人身攻击、严重践踏网络文明的网络事件称为网络语言暴力[2]。

行为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网络集体侵权行为、网络失范行为等。

比如,王秀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进行言论和行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3]。

姜方炳从风险社会的视角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的一种网络失范行为[1]。

邱业伟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网络集体侵权行为[4]。

比较事件说和行为说两种观点,不难发现,事件说主要侧重现象描述,行为说则在描述现象的同时推衍到更深层次的探寻。

3 网络语言暴力的特征探析
网络语言暴力典型事件的梳理和解构为了探析网络语言暴力的特征,笔者收集了近十年来发生的事件,并选取三个典型事件,针对发生的重要场所、涉及的行为主体、传播的主要方式及产生的后果等要素,对其进行梳理和解构,并制作了梳理表,如表1所示。

网络语言暴力的特征笔者依据前文网络语言暴力典型事件梳理表,选取实施主体、实施方式、后果三个视角,归纳总结其特征。

1)实施主体。

一次次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的发酵,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存在形形色色的“网络暴民”,涉及直接发布者(或是造谣者)、平台(论坛、博客、微博、微信、APP等)管理者、网络旁观者等。

直接发布者更多是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扰乱视听,享受话语霸权的优越感;平台管理者更多是追求网站和版面的点击率、话题的转发量和评论量、事件的轰动性和讨论程度;网络旁观者通过点击网站、关注话题,间接地助长了前两者的“气焰”;还有许多毫不相干的网民是真正“刽子手”,他们不顾事实真相,就拿起键盘鼠标“砍当事者的脑袋”,动用人肉搜索肆意妄为地“揪出所谓的元凶”,集体冲入当事者家中或单位采用所谓的“道德审判”让其“认罪伏法”,情绪极端化、言语恶俗化、行为盲目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明显的群体聚集和群体盲从[5]。

2)实施方式。

网络语言暴力主要通过六种方式实施:通过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通过侮辱谩骂、造谣诽谤、恐吓等人身攻击语言,迫使当事人屈服;通过人肉搜索曝光当事人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以娱乐心态对当事人进行恶搞;黑客通过侵入当事人的网络私人空间以迫使当事人屈服,或者通过篡改主页、瘫痪网站等方式以迫使当事组织屈服;从网络暴力延伸到现实暴力,通过电
话、信件、围堵、骚扰家人等方式侵扰当事人的生活,或者干扰当事组织的正常秩序[6]。

3)后果。

网络语言暴力影响范围广,大江南北、世界各地皆有可能;影响恶劣,甚至会造成当事人自杀身亡;当事人基本都遭到“人肉搜索”,影响从网上延伸到现实,从自身波及亲朋好友,对网上和现实治安秩序都产生很大的隐患。

4 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界定
为了更直观地阐释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和特征,笔者结合前述两种观点和梳理表(表1),尝试构建网络语言暴力核心要素解构图,如图1所示。

结合图1,本研究将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界定为:大量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利用网络公共平台(如论坛、博客、微博、微信、APP等)对事件当事人,采用文字、图片、视音频或动画方式,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发起的一系列具有侮辱性、攻击性、煽动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益受损甚至可能导致当事人死亡的网络行为,是网上暴力和现实暴力的集合行为。

参考文献
[1]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J].浙江学刊,2011(6):181-187.
[2]王刚.从“铜须事件”看网络暴力的成因[J].传媒观察,2007(1):36-37.
[3]王秀平.网络暴力成因及理性法律规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01-104.
[4]邱业伟,纪丽娟.网络语言暴力概念认知及其侵权责任构成要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8-43,173-174.
[5]罗昕.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J].当代传播,2008(4):78-80.
[6]陈代波.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的辨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6):6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