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合集下载

货币经济学复习(答案)

货币经济学复习(答案)

货币经济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 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它是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并且是信用货币的源头。

2. 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向其借款银行收取的利息率。

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

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基准利率影响银行的借款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

3.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胀率控制在事先宣布的范围内。

4.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而显著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5. 利率与收益率: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的收益情况。

能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的收益情况的指标就是收益率。

6. 货币政策时滞: 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时滞。

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

它可再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

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

7. 收入分配效应: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不相同,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会产生差距,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金融学第十三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金融学第十三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由于债券的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微观主体预期 利率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债券价格将会上升, 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反之,则倾向于多 持有货币。
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负相关。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 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 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
凯恩斯
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大体稳定。
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P的值特别是取 决于M数量的变化。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 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 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
M
Hale Waihona Puke PT V1 VPT
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的影响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政策选择: (1)货币政策——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故无论货 币供应量增加多少,都只能被“流动性陷阱”吸收,而无法 使利率下降,也就无法刺激投资,从而也不能保证充分就业。 同时,由于资本家的悲观情绪严重,对资本边际收益率的预 期极低,因此,即使利率能够降低,资本家也不愿意投资。 故货币政策无效。
凯恩斯
凯恩斯设定,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有二:货币与 债券。
货币是不能产生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产 生收入的资产。但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债 券价格下跌;债券价格上升。
如果债券价格下跌到持有债券的收益为负的程度, 持有非生利资产——货币——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 的债券,货币需求增加;反之,债券的持有量则会 增加,货币需求减少。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 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 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 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性偏 好曲线或者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这种情况 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不会增加投资 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则称为流动性陷阱。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十三~十四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十三~十四

• (三)通货膨胀的种类 • 1.按照通货膨胀期间物价上涨的程度不同,可 以将通货膨胀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 膨胀。 • 2.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通货 膨胀分为公开型的通货膨胀和隐蔽型的通货膨 胀。 • 3.按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将通货 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 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等。
第三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指标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全面、持续上涨 的货币现象。
• 对此有两点需要说明: • 第一,通货膨胀是一种纸币现象,是纸币发行 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结果。在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具有贮藏手段 的职能,能够自动调节货币流量,因此通货膨 胀一般不会产生;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方 面是纸币流通从技术上提供了无限供给货币的 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可以强制货币 进入流通。 • 第二,这里讲的物价上涨不是个别商品或少数 几种商品价格的局部上涨,而是各种商品价格 水平的普遍上涨,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 且,物价的上涨不是暂时的、一次性的上涨, 而是一贯的、持续的上涨,有段较长时期的上 涨过程。
2.经常账户差额 贸易账户差额加上收益账户差额和经常转移账 户差额即为经常账户差额,因此,经常账户差 额的变化受其子项目差额的影响。 3.国际收支总差额 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的顺差或 逆差指的就是总差额。总差额大于零,表明国 际收支顺差,储备资产增加;总差额小于零, 表明国际收支逆差,储备资产减少。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说 该理论认为,之所以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各 国政府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刺激了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 供给时,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说 成本推动说是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 。该理论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 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 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如果货币供求处于平衡状态,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也可 以保持平衡。因此,正确组织货币供给,使其与货币需 求符合,是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市场均衡决定货币均衡,货币均衡对市场均衡也具有重 要作用。 货币非中性:货币量的变动会对实际产出、就业水平等 实际变量产生作用 货币中性:货币量的变动只会对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产 生影响,而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作用。
三、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收入再分配效应。引起收入再分配,大多数成员受 害,少数受益。 2、退休者和老人受害最深。 3、国家、企业是受益者 (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促进论 促退论 中性论
四、 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 提高存款准备率;提高利率;公开市场业务;规定基础等货币指 标;道义上的劝告 (二)适当的财政政策 削减政府预算;降低政府转移支付;增加税收;发行公债; (三)适当的收入政策。 1、指导性为主的限制:权威性劝说和工资—物价指导线 2、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 3、强制性限制,如物价管制、工资管制 (四)指数化政策 1、利率指数化,2、工资指数化,3、税收指数化 五: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1、体制转轨说;2、结构说,3、人口说、
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定义: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状况,采用复式簿 记记账原理编制。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 储备资产、净误差和遗漏四个主要科目。 1 经常账户: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2、资本和金融账户 (1)资本项目: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 购或出售 (2)金融项目:证券投资、直接投资、其他 3、储备资产: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 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 4、净误差与遗漏

第十三章 货币市场均衡

第十三章 货币市场均衡

2.
存款货币的创造和收缩过程
假设:
1. 2. 3. 4.
只保留法定准备金; 没有现金流出银行体系,不存在现金漏损; 银行不经营定期存款; 法定准备金率10%。
以存入100元为例
A银行有法定准备金10元,剩余90元用于贷款。 借款人将90元存入B银行。 银行体系中存款总增加额为190元。 B银行有法定准备金9元,剩余81元用于贷款。 借款人将81元存入C银行。 至此银行体系新增存款为100+90+81=271.
投机动机
人们倾向于持有货币的原因: 货币具有储藏价值的功能,其价值较其他资产更为稳定; 货币能够提供周转灵活的便利。 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极为敏感。 当前利率水平越低,货币投机需求越多;反之,货币投机需 求越少。
投机性货币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L2=L2(r) L2=投机货币需求,r=市场利率,
Mo
0
Mo
M
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 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保 有财产的需要。 宏观货币需求: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一定时期内经 济发展的要求考虑的货币需要量。 货币需求是个存量的概念。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质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不考虑价格变动的货币持有量, 即 Md。 实质货币需求:名义货币数量除以物价水平,即 Md/P。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质货币需求主要从微观的角度研 究货币需求。
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t
取决于公众的资产选择。 受收入、利率水平和结构、市场风险等因素 影响。 收入增加,定期存款占比增加。
超额准备率e
市场利率越高,银行愿意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少。 借入超额准备金成本的大小。再贴现率高则借入成 本高,商业银行会留存较多的超额准备金。 经营风险和资产流动性。 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r和定期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准备金比率rt由中 央银行决定。

第十三章 联结金融与经济体系的IS—LM—FE模型ok-文档资料

第十三章 联结金融与经济体系的IS—LM—FE模型ok-文档资料

IS曲线的价格效应
凯 恩 斯 效 应 r FE
庇古效应-货币 实际余额效应
LM1
E1
E0 E2
LM0
IS1
0
增加政府购买
IS0
挤出效应
Y
三、恢复均衡:价格水平的调整与实际余额效应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如果价格灵活多变, 政府购买的增加在长期中对产出就没有影响。然 而,实际利率和价格水平上升,却会使实际货币 余额的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对任一预期的通 货膨胀率来说,实际利率的提高意味着名义利率 的提高和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数量的下降。 经济中的实际利率的提高增加了私人储蓄,减 少了当期消费和投资。随着政府购买的增加而产 生的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就是所谓的“挤出效 应”。
即 i=r+∏ e
二、构建LM曲线
将名义利率的内涵公式带入实际货币需求 函数,可得:
M L y, r e , i m P


如果令名义货币供给M、价格水平P、预期 通货膨胀率πe、货币的名义收益im为常数,这 可通过上式中的当期实际产出y和实际利率的 组合来求得货币市场(包括非货币市场)的均 衡条件,即LM曲线。见下图示:
五、构建IS曲线
图(a)显示了S(Y0) 和 S(Y1) 两个当期产值的储蓄曲线和 投资曲线I。当当期产出增加时,储蓄也增加,因此每一产出水 平都与一个不同的储蓄曲线相联系。当期产出从Y0增加到Y1使 储蓄曲线从S(Y0)右移至S(Y1),把商品市场上的均衡点从E0改 变为E1,并使实际利率从r1降至r0。图(a)的两个均衡点作为 使储蓄和投资处于均衡的当期产出——实际利率的结合点被描 述在图(b)上。从而构成IS曲线。 在图(b)中, IS曲线描绘了对当期产出的总需求与实际利 率的一般关系,在IS曲线上的每一个点,意愿的储蓄等于意愿 的投资,也就是说,IS曲线表示使商品供需相等的当期产出和 实际利率的组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在更高的当期 产出水平上,当期的储蓄上升,要求实际利率下降(使投资I上 升)以恢复商品市场的均衡。

13(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13(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失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有两种表现形态: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大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小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市场总需求被定义为经济社会(一国家或一地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既定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

与总需求相对应,市场总供给被定义为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关系:(1)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2)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3)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4)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关系图:(市场总供给)(市场总需求)(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由图知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进一步说,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表现市场供求均衡与否的物价水平波动也可以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经济决定金融的基本原理出发,市场均衡决定货币均衡,但与此同时,货币均衡对市场均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货币供给出发,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会形成更多的市场总需求(第十四章会讲),需求拉动供给,如果此时一国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则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市场总供给伴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市场供求在一个更高的产出水平上达到均衡,不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二、国际收支差额与货币均衡
(一)国际收支差额 1贸易账户差额 贸易账户差额是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商品、服务进出口之间的差额,等于商品 和服务出口-商品和服务进口。如果差额为正,称为贸易账户顺差;如果差额为 负,称为贸易账户逆差;如果差额为零,则称贸易账户平衡。2经常账户 差额 贸易账户差额加上收益账户差额和经常转移账户差额即为经常账户差额,因此, 经常账户差额的变化受其子项目差额的影响。如果差额为正,则经常账户盈 余,称为顺差;反之,如果差额为负,则经常账户赤字,称为逆差;如果差 额为零,则经常账户平衡。 3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际收支总差额是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净误差与遗漏。 总差额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指标,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 差指的就是总差额。
3-29
(二)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对该国的货币供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1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将会增加货币供给。相反,如果一国国 际收支出现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一般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但是,中央银行不承担维 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并不等于说它不干预外汇市场,当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某种政策目标 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就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或收缩。 2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贸易账户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贸易顺差时,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货币当局投放本国货币,外 汇储备增加,货币需求扩大;反之,贸易逆差时,外汇收入小于外汇支出,为了保持 汇率的稳定,货币当局投放外汇,回笼本币,外汇储备减少,货币需求减少。 (2)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资本流入,将增加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反之,将减少对本国货币的需 求。 (三)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对该国的市场总供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主 要的是贸易账户差额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中,有支出法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GDP=C+I+(X-M)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第13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第13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1 + 0.04)
4000元 +
(1 +
2 0.04)
2000元
+
3 (1 + 0.04)
= 4808元 + 3698元 + 1778元 = 10248元
当用现值贴现法来作出投资决策时,只要把投资与未来
收益的现值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在前面的例子中假设投资为10000元,就可以看出,当利 率为6%时,投资一万元,未来收益的现值只有9956元,因此, 投资是不值得进行的;当利率为4%时,投资一万元,未来收 益的现值为10284元,因此,投资是有利的。如果不对未来收 益进行贴现,未来收益为(5000元+4000元+2000元)=11000 元,进行投资是值得的,如果进行贴现,则不同的利率有不 同的结论。由此也可以看出,利率与投资是反方向变动的。
三、IS曲线的水平移动
【注】IS曲线水平移动,说明IS曲线斜率不变。
(一)投资需求变动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投资者对投资前景乐观,信心增
强,使自发性投资水平e上升,则在每一利率水平上,投资需
求就会增加,则IS曲线相应右移,在每一利率水平上国民收 入相应增加,增加的幅度为投资需求的增加额乘以投资乘数, 即⊿y=ki· ⊿i
增加税收——减少投资需求——IS曲线左移
移动幅度:增量和税收乘数的乘积
【结论】
从上式中可见:
当政府支出(g)增加或减少Δ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Δ y= Δ g /(1-β )
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Δ g /(1-β );
当税收(T)增加或减少Δ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Δ y=β /(1-β )Δ T
名义货币量仅仅计算票面价值 实际货币量=(名义货币量)/(价格指数) 即:实际货币量m=M /P 名义货币量M=mP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LS——LM模型1.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

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联系与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

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IS—LM模型被称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还在于IS—LM模型在阐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方面有很多优点:一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示经济短期波动究竟来自何方,是来自投资支出变动、消费支出变动、政府支出或税收方面因素的变动,还是来自货币供给和需求方面因素的变动。

如果属于前一方面因素引起的变动,则会在IS曲线移动中得到表现;如果属于后一方面因素引起的变动,则会在LM曲线移动中得到表现。

二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政府干预经济使用的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如果是财政政策,必然表现在IS曲线的移动上,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紧缩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如果是货币政策,必然表现在LM曲线的移动上,增加货币的扩张政策引起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减少货币的紧缩政策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13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第13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三、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3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一、制止通货膨胀的“平衡观”
从上世纪30年代末直至1997年,中国一直处于通 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 问题是把“平衡”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 胀”。
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懂得,通货紧缩也是极具危害 的不平衡观。
⑴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 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增 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 格总水平的上涨; ⑵待潜在的资源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供给 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 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⑶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 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 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0
第四篇 宏观均衡
2.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1)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C、投 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D, 则: D=C+I+G+X
(2)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
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 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于银行贷 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 掌握也适当。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1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第二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2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二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货币均衡指的是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平衡状态,而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达到平衡的状态。

这两个概念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货币均衡是市场均衡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起到了促进商品流通和价值计量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的平衡是货币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货币的购买力会下降,导致物价上涨,市场失去均衡;而当货币供应量不足时,人们的购买力受限,市场也无法达到均衡状态。

因此,货币均衡是市场均衡的基础条件。

市场均衡对货币均衡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价格会达到一种稳定的水平,市场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

而货币的供需关系也会受到市场均衡的影响。

当市场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商品价格会下降,货币的购买力会提高,从而引起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相反,当市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商品价格会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会下降,从而引起货币需求量的减少。

可以说,市场均衡的变动会对货币供需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货币均衡的状态。

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货币均衡的实现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当市场供需关系失衡时,价格会发生调整,从而引起货币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进而推动货币均衡的调整。

同样地,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动也会通过价格的调整来影响市场均衡。

例如,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

因此,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相互影响,维持着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是紧密相关的概念,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货币均衡是市场均衡的基础条件,市场均衡对货币均衡的实现和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只有在货币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市场才能实现供求平衡,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经济体系才能稳定运行。

因此,对于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来说,理解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对于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和市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宏观经济的正常运⾏不仅要以产品市场的均衡为条件,也要以货币市场的均衡为前提。

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1.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的定义是根据它的功能作出的。

在经济⽣活中,货币主要有四种功能,即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作为财富储藏⼿段的功能、作为核算单位的功能和作为延期⽀付⼿段的功能。

在货币的这四种功能中,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其他功能都可以被看作是这⼀功能的延伸。

在经济学中,货币是被定义为在银⾏体系外流通的通货(包括纸币和硬币)以及在商业银⾏的活期存款(⽀票帐户存款),通常M1⽤来表⽰。

其中,通货是指未被银⾏持有的纸币和硬币;活期存款是指存⼊银⾏和其他⾦融机构的能够随时提取或开出⽀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银⾏存款,因此也被称为⽀票存款。

通货和活期存款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它们都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易⼯具,因此货币也被称为交易货币(transaction money);第⼆,它们的收益率都很低或者等于零。

除交易货币外,还有⼀个被称作⼴义货币(broad money)或资产货币(asset money)的货币。

⼴义货币通常⽤M2来表⽰。

在M2中,除了包括M1外,还包括准货币(near money),即银⾏储蓄帐户上的存款、由证券交易经纪⼈经营的货币市场共同基⾦帐户存款、由商业银⾏经营的货币市场存款帐户中的存款等。

准货币的特点是,它们不能在所有的购买⾏为中充当交易媒介,但却可以在短期内不受损失地转换成现⾦,同时,与交易货币相⽐,它们都有⼀定的或较⾼的收益率。

货币需求也被称为流动偏好,是指⼈们出于某些动机所持有的货币数量。

既然货币没有收益或收益率很低,为什么⼈们还会存在对货币的需求即存在对货币的偏好呢?这是因为,在经济⽣活中,⼈们存在着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与此相联系,也就存在着三种货币需求,即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12.货币均衡

12.货币均衡

在总供给给定时,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是 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价格的升降则会使失衡的 供求重新取得平衡。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
(1) “面纱论”和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 (2) 联系潜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
A 和 B 两个拐 点分别代表由 货币供给增加 形成的产出率 和物价上涨率 不同组合阶段 的界限
(三) 判断依据:
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 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等量的; ——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 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影响; ——总需求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 但单纯控制需求,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目标。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一) Ms=Md
Ms≠Md
(二)判断标准:利率是否稳定
物价是否稳定
二、市场总供求与市场均衡
(一) 在商品、服务市场上: 市场总供给AS, 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 市场总需求AD, 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二)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货币扩张对潜在资源利用的三阶段
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二) 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 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

金融理论与实务目录

金融理论与实务目录

•金融理论与实务o 1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1.1.1 一、货币的起源▪ 1.1.2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1.2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1.2.1 一、价值尺度(计价单位)▪ 1.2.2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1.2.3 三、支付手段▪ 1.2.4 四、贮藏手段▪ 1.2.5 五、世界货币▪ 1.3 第三节货币制度▪ 1.3.1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3.2 二、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1.3.3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 1.3.4 四、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o 2 第二章信用▪ 2.1 第一节信用的含义与作用▪ 2.1.1 一、信用的含义▪ 2.1.2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2.1.3 三、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2.2 第二节现代信用形式▪ 2.2.1 一、商业信用▪ 2.2.2 二、银行信用▪ 2.2.3 三、国家信用▪ 2.2.4 四、消费信用第三章利息与利率o3▪ 3.1 第一节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3.1.1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 3.1.2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3.2 第二节利率的计量与种类▪ 3.2.1 一、利率的概念▪ 3.2.2 二、与利率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3.2.3 三、利息的计量▪ 3.2.4 四、利率的种类▪ 3.3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3.3.1 一、利率决定理论▪ 3.3.2 二、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3.4 第四节利率的作用▪ 3.4.1 一、利率的一般作用▪ 3.4.2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3.4.3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与汇率制o 4 第四章▪ 4.1 第一节外汇与汇率▪ 4.1.1 一、外汇▪ 4.1.2 二、汇率▪ 4.2 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4.2.1 一、汇率决定的各种理论▪ 4.2.2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4.3 第三节汇率的作用▪ 4.3.1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4.3.2 二、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4.3.3 三、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4.3.4 四、汇率对资产选择的影响▪ 4.4 第四节汇率制度▪ 4.4.1 一、汇率制度的种类▪ 4.4.2 二、汇率制度的比较与选择▪ 4.4.3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第五章金融市场概述o 5▪ 5.1 第一节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5.1.1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5.1.2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5.2 第二节金融市场的种类与功能▪ 5.2.1 一、金融市场的种类▪ 5.2.2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o 6 第六章货币市场▪ 6.1 第一节货币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6.1.1 一、货币市场的特点▪ 6.1.2 二、货币市场的功能▪ 6.2 第二节同业拆借市场▪ 6.2.1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含义▪ 6.2.2 二、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功能▪ 6.2.3 三、同业拆借的期限与利率▪ 6.2.4 四、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 6.3 第三节回购协议市场▪ 6.3.1 一、回购协议与回购协议市场▪ 6.3.2 二、回购协议市场的参与者及其目的▪ 6.3.3 三、回购协议的期限与利率▪ 6.4 第四节国库券市场▪ 6.4.1 一、国库券的发行市场▪ 6.4.2 二、国库券的流通市场▪ 6.4.3 三、我国的国库券市场▪ 6.5 第五节票据市场▪ 6.5.1 一、商业票据市场▪ 6.5.2 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6.5.3 三、票据贴现市场▪ 6.5.4 四、中央银行票据市场▪ 6.6 第六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6.6.1 一、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6.6.2 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功能▪ 6.6.3 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期限与利率▪ 6.6.4 四、我国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o7 第七章资本市场▪7.1 第一节中长期债券市场▪7.1.1 一、债券发行市场▪7.1.2 二、债券流通市场▪7.2 第二节股票市场▪7.2.1 一、股票的发行市场▪7.2.2 二、股票的流通市场▪7.2.3 三、股票投资分析▪7.3 第三节证券投资基金▪7.3.1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含义与特点▪7.3.2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类▪7.3.3 三、基金净值与基金的业绩▪7.3.4 四、基金的收益与费用▪7.3.5 五、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购与赎回o8 第八章金融衍生工具市场▪8.1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与发展▪8.1.1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8.1.2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功能▪8.1.3 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与发展▪8.1.4 四、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8.2 第二节金融远期合约市场▪8.2.1 一、金融远期合约的含义与特点▪8.2.2 二、远期利率协议▪8.3 第三节金融期货市场▪8.3.1 一、金融期货合约的含义与特点▪8.3.2 二、金融期货交易所▪8.3.3 三、金融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8.3.4 四、金融期货合约的种类▪8.4 第四节金融期权市场▪8.4.1 一、金融期权的基本含义▪8.4.2 二、金融期权的种类▪8.4.3 三、金融期权的风险管理功能▪8.5 第五节金融互换市场▪8.5.1 一、金融互换市场的含义与原理▪8.5.2 二、利率互换▪8.5.3 三、货币互换o9 第九章金融机构体系▪9.1 第一节金融机构的界定、种类与功能▪9.1.1 一、金融机构的界定▪9.1.2 二、金融机构的种类▪9.1.3 三、金融机构的功能▪9.2 第二节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9.2.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机构体系▪9.2.2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9.2.3 三、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9.3 第三节国际金融机构体系▪9.3.1 一、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9.3.2 二、区域性的金融机构▪9.3.3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局限性第十章商业银行o10▪10.1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10.1.1 一、商业银行的特性▪10.1.2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10.2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业务▪10.2.1 一、负债业务▪10.2.2 二、资产业务▪10.2.3 三、表外业务▪10.3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管理▪10.3.1 一、资产负债管理▪10.3.2 二、资本管理▪10.3.3 三、风险管理▪10.3.4 四、绩效评估管理第十一章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o11▪11.1 第一节投资银行▪11.1.1 一、投资银行的界定▪11.1.2 二、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11.1.3 三、投资银行的业务▪11.2 第二节保险公司▪11.2.1 一、保险的基础知识▪11.2.2 二、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11.2.3 三、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o12▪12.1 第一节货币需求▪12.1.1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12.1.2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2.1.3 三、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影响因素▪12.2 第二节货币供给▪12.2.1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2.2.2 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12.2.3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o13▪13.1 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13.1.1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13.1.2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13.1.3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13.2 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13.2.1 一、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13.2.2 二、国际收支差额与货币均衡▪13.2.3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13.3 第三节通货膨胀▪13.3.1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指标▪13.3.2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13.3.3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13.3.4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13.3.5 五、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13.4 第四节通货紧缩▪13.4.1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判断标准▪13.4.2 二、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13.4.3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第十四章货币政策o14▪14.1 第一节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14.1.1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14.1.2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4.1.3 三、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14.1.4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14.2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14.2.1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14.2.2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4.2.3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4.2.4 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14.3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14.3.1 一、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14.3.2 二、可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14.3.3 三、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14.3.4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14.4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传导▪14.4.1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14.4.2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14.4.3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14.4.4 四、货币政策的时滞▪14.5 第五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14.5.1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14.5.2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14.5.3 三、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金融学习题集 参考答案:第十三章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货币金融学习题集 参考答案:第十三章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第十三章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一、填空1.货币2.现实不流通的货币3.货币流通速度4.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5.外汇收支均衡二、判断1.对2.对3.错4.错5.对三、单选1.C2.A四、多选1. ABC2.BC3.ABD五、问答1.简述物价水平变动对货币均衡的影响。

答:(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货币非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2)要把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至于视野之内,价格水平变动时会导致名义货币需求发生变动,若货币供给量没有做相应调整,货币非均衡的局面就会出现。

(3)名义货币需求的变化如果只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波动引起的,实际的货币需求不会因此改变。

此时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时,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则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大。

同样也说明了货币的非均衡。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利率的关系。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其他条件不变,利率同公众的货币需求,同企业的货币需求,呈负相关;而货币供给,与利率变动呈正相关。

货币供求决定了均衡利率水平。

如果设想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假设货币需求增大而货币供给不变,就会拉动利率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假设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大,则会压低利率,反之则上升。

3.扼要说明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答: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

而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创造出来的。

因此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

如果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它作为载体的总需求也是适当的。

然而,可能出现另外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就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者产生财政赤字,要求提供补充的货币供给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9
第四篇 宏观均衡
本章小结
4. 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 本取决上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 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然而宏观 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因此, 微观的货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等于由市场总 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5.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 均衡的实现。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 6. 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联系潜在资源的 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5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二、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 标
2.“三平”理论的实质
“三平”理论所要论证的是“平衡”,实质是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是应予肯定的理论建 树。 “三平”理论的实质不过是在不同环境下,用 不同语言论证了市场均衡这个一般命题。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0
第四篇 宏观均衡
2.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1)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C、投 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D, 则: D=C+I+G+X
(2)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
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 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于银行贷 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 掌握也适当。
1.掌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2.掌握货币均衡与利率的关系。
3.理解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市场 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的关系。
4.掌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
5.理解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6.了解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 标。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6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三、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1. 由于供不应求的梦魇长期摆脱不了,人们宁可 选择需求偏紧,供给偏松。 如1985年环绕“经济环境”的讨论。其中的主 流主张是: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供略大于 求的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 2. 然而自1997年年中之后,市场需求不足的现象 悄然但又是突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到1998年, 已经呈现几乎无一种商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用这样的现实来注解“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似 乎是贴切的。但这样的环境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 需求动力是一目了然的。
3.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 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 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 ⑴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货币 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6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三、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⑵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 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 部。
1.市场总供求
2.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3.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9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篇 宏观均衡
1.市场总供求
1. 在商品、服务市场上:
市场总供给AS,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
总需求AD,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2.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8
第四篇 宏观均衡
四、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⑴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 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增 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 格总水平的上涨; ⑵待潜在的资源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供给 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 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⑶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 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 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
1.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 给,从而减少总需求,以求回复均衡,是国内外 常见的政策主张和实践。然而,其间有种种复杂 问题。 2.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即正常生产已经事 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缩, 通常的结果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产缩减, 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能由于紧缩 需求而取得均衡。 3.至于紧缩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 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经 济增长,那么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缓解。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1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第二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2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二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一、制止通货膨胀的“平衡观”
第四篇 宏观均衡
金融学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第二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
第四篇 宏观均衡
教学目的及要求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4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三、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 市场的供求关系见图:
AS
AD
Md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Ms
15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三、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二、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
三、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3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一、制止通货膨胀的“平衡观”
从上世纪30年代末直至1997年,中国一直处于通 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 问题是把“平衡”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 胀”。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7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三、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3. 这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这双对立统一的范 畴,不应简单理解。 现在,如何处理总供求的矛盾依然是宏观经济 政策的内容。还需要探索和实践。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6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 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 的作用。
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 率水平 r0;或在均衡 利率水平上,货币供 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 衡状态。
见图: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7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2
第四篇 宏观均衡
3.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1)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 从根本上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 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 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2)从微观角度来看,宏观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 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 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 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 币的需求。 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独立性,因此,微观的货币需 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等于由市场总供给决定 的货币需求量。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3.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 变量,即由货币当局 决定,货币供给成为 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 有影响,却不能通过 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 给。
见图: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8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二、市场总供求及其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3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三、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 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等量的; 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 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影响; 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 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难以保证实现 均衡目标。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刘艳梅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1
第四篇 宏观均衡
2.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3)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 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 币供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 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 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或 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 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 面。 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发生过。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3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