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g6pd实验室检查项目
g6pd实验室检查项目G6PD 实验室检查项目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是一种酶,它在维持红细胞稳定性和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G6PD 缺乏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会导致红细胞容易受到氧化损伤,从而引发溶血性贫血。
为了及时发现和诊断 G6PD 缺乏,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 G6PD 实验室检查项目。
1. 血液标本采集进行 G6PD 实验室检查需要采集患者静脉血液样本。
在采集血液之前,需要确保患者已经禁食或至少空腹四小时,避免摄入任何食物或药物。
静脉血液样本收集后,将其发送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
2. 总 G6PD 活性测定总 G6PD 活性测定是检测 G6PD 活性水平的常用方法。
这个测试通过测量血液样本中的 G6PD 酶活性来确定其是否正常。
通常,这项测试会在实验室中使用标准化的方法进行,如教科书上所述的SPECTROPHOTOMETRY(分光光度法)或者Fluorescence scanner (草图)。
3.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学检查红细胞计数和形态学检查通常也是 G6PD 实验室检查的一部分。
这些测试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溶血性贫血,例如红细胞形态异常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
这些指标可以衡量红细胞的健康状况,并提供诊断 G6PD 缺乏的线索。
4. 红细胞 G6PD 基因检测红细胞 G6PD 基因检测是一种直接检测 G6PD 基因突变的方法。
这种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定 G6PD 缺乏的类型和级别。
红细胞 G6PD 基因检测可以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进行。
这种检测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高的成本,但对于明确诊断G6PD 缺乏非常有帮助。
5. G6PD 缺乏的样本预处理在进行 G6PD 实验室检查之前,有时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一些预处理步骤。
这些步骤可能包括患者红细胞的分离、离心和洗涤,以消除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的其他成分。
样本预处理的目的是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性贫⾎的诊断溶⾎性贫⾎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先明确有⽆溶⾎,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
⼀、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多见于⼴东、⼴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
(⼆)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黄疸、脾肿⼤者,则有先天性溶⾎性贫⾎可能。
(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性贫⾎,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红蛋⽩病及G6PD缺乏症发⽣溶⾎。
(四)引起溶⾎性贫⾎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性贫⾎。
(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等。
⼆、体征应注意贫⾎、黄疽、肝脾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的和步骤有:(⼀)确定是否为溶⾎性贫⾎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髓代偿功能增强⽽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般呈正细胞正⾊素性贫⾎。
(2)⾎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清胆红素⼀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性贫⾎。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
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性贫⾎的诊断,价值不是很⼤。
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作诊断⽅法之⼀。
尿内胆红素阴性,除⾮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浆结合珠蛋⽩明显减少或消失。
结合珠蛋⽩是在肝脏产⽣能与⾎红蛋⽩结合的清糖蛋⽩,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
⾎管内和⾎管外溶⾎结合珠蛋⽩含量均降低。
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
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浆游离⾎红蛋⽩浓度增⾼。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1原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是根据红细胞在低渗盐水溶液可逐渐胀大而破坏的原理来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水溶液的抵抗力。
红细胞的表面积大而体积小者对低渗盐水抵抗力较大(脆性减低);反之,则抵抗力较小(脆性增加)。
1.2试剂 10g/L NaCl溶液:取分析纯氯化钠事先于100℃下烘干,再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准确称取1.00g置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双蒸馏水溶解后,再加双蒸馏水至刻度[1]。
1.3参考值开始溶血 4.2~4.6g/L。
完全溶血 3.2~3.4g/L。
患者与正常对照,溶血管的NaCl浓度相差0.4g/L具有诊断价值。
1.4注意事项 NaCl必须干燥,称量精确,要用前新鲜配制溶液;本试验忌用抗凝血以免影响溶液的渗透压,如需要时可用肝素按10~20IU/ml血液进行抗凝;血液与低渗盐水混匀时避免强烈振荡,以免机械性溶血,黄疸患者开始溶血管不易观察,严重贫血患者红细胞太少,皆可用等渗盐水将红细胞洗涤后再配成50%红细胞悬液进行试验。
2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2.1原理将血液置于37℃孵育24h,由于葡萄糖消耗,贮备的 ATP减少,需要能量的红细胞膜对阳性离子的主动传递受阻,造成钠离子在红细胞内储积,细胞膨胀,孵育渗透脆性增加。
有细胞膜缺陷及某些酶缺陷的红细胞能源限快耗尽,孵育渗透脆性明显增加。
2.2试剂10g/L缓冲液(pH7.4):9g NaCl(AR)。
1.365g Na2HPO4(AR)。
0.184g NaH2PO4(AR)。
蒸馏水加至1 000ml。
此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中氯化钠的浓度为9g/L,但其渗透压相当于10g/L氯化钠溶液[2]。
2.3操作取静脉血3ml,肝素抗凝后分为2份,1份立即试验,另1份在37℃温育24h再作试验;将10g/L氯化钠缓冲液按下表稀释成不同浓度;每管加肝素抗凝血0.05ml,轻轻颠倒混匀;放置室温(20℃左右)30min后,将各管混匀1次,15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波长540nm以8.5g/L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调零,以1g/LNaCl完全溶血管的吸光度为完全溶血管A值,测定各溶血管上清液的吸光度并计算出相应的溶血度;红细胞中间脆性(MCF),以溶血度为纵坐标、不同浓度氯化钠浓度为横坐标作溶血曲线图,在曲线上,50%溶血的氯化钠浓度为红细胞中间脆性。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减低
• Hp增加,提示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
风湿性关节炎、SLE等 • 鉴别肝内外阻塞性黄疸
– 肝内阻塞性黄疸显著减少或缺乏 – 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增高
4.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Rous test)
【意义】 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脆性减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 一种后天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的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可表 现血管内溶血、栓塞、全血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骨髓 衰竭。
• 大多数PNH患者异常克隆与正常造血并存,使本病的诊断 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
【原理】膜蛋白缺陷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增 加,在弱酸血清(pH6.6~6.8)中,经37℃ 孵育后红细胞发生溶血。
【临床意义】正常人阴性,阳性见于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该法敏感性较 高。特异性高。
Ham试验
PNH不同时间尿样
4.蔗糖水溶血试验
【原理】 蔗糖离子浓度低,增强补体与红细 胞结合,使红细胞膜上形成小孔,蔗糖进 入红细胞而致溶血。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溶血时阳性
6.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 (methemalbumin test)
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接着分 解为高铁血红素,后者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 红素白蛋白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管 内溶血
7.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改变
【临床意义】正常阴性。PNH本试验常为阳 性。可作为PNH筛选试验,阴性可排除,阳 性应作Ham 试验。
5.蛇毒溶血试验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要准确诊断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之一。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通常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也就是贫血的表现。
红细胞计数减少,但程度可能不如血红蛋白降低那么明显,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大多在正常范围或轻度降低。
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会显著增高,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试图弥补红细胞的破坏。
此外,外周血涂片检查也很重要,可能会观察到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碎片、嗜多色性红细胞等异常形态。
二、骨髓象检查骨髓象检查可以反映骨髓的造血情况。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骨髓通常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倒置,即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系相对减少。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可见核分裂象增多。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胆红素代谢异常也是溶血性贫血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经过代谢转化为胆红素。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
尿胆红素阴性,而尿胆原明显增加。
四、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这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试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被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致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
阳性结果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五、酸溶血试验(Ham 试验)主要用于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患者的红细胞在酸化的血清中(pH 68-70),经过 37℃孵育后会发生溶血。
六、蔗糖溶血试验同样对 PNH 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 PNH 克隆,但特异性不如 Ham 试验。
七、蛇毒因子溶血试验也是用于诊断 PNH 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与 Ham 试验相似。
内科-溶血性贫血
(4)败血症
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急,病情重
2.头痛,呕吐,高热
3.腰背四肢酸痛,腹痛
4.酱油色小便
5.面色苍白与黄疸
6.严重者有周围循环衰竭,少尿,无尿
慢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缓慢,症状轻微
2.多有慢性贫血症状:苍白,乏力,头晕,气短
3.轻度贫血,肝脾肿大,黄疸三大表现
3、预防血栓形成:抗凝,但目前尚无定论;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唯一可治愈的方法。
二、证明G6PD缺陷的检查
1.变性珠蛋白小体(海因小体)非特异性筛查试验
2.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还原率>75%为正常,为74%~31%杂合子,<
31%为显著缺陷
3. G6PD活性测定:最可靠最常用
治疗
1.脱离诱因:停止服用可疑药物及食物(抗疟药、解热镇痛药、磺胺类、樟脑丸)
2.对症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肝退黄、护肾护胃、抗氧化等
6.中医中药治疗:AIHA、PNH
红细胞葡萄糖
定义
是指参与红细胞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G6PD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导致的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病因机制
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多于女
接触氧化剂后,可造成细胞膜巯基的直接氧化损伤,并生成高铁血红素和变性蛋白即海因小体。上述改变易被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发生血管外溶血,也可发生血管内溶血。
(4)异丙醇试验: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5)G6PD活性测定:G6PD缺乏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和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生成试验:
(6)红细胞特殊形态:靶形红细胞、盔形细胞、破碎细胞
(7)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小球形细胞↑(>10%)
2.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40mg /L 【临床意义】 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 蛋白明显增高。血管外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 白正常或仅轻度增高。
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参考值】0.8~2.7g/L(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火箭电泳法) 【临床意义】 (1)结合珠蛋白减低 各种溶血时结合珠蛋白均 结合珠蛋白减低: 可 减低,以血管内溶血减低为显著,严重者可明显减 低,甚至测不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超过1.3g /L时)。 巨幼细胞贫血、严重肝病、口服避孕药、先天性无结 合珠蛋白血症等也可减低或消失。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的有关检验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的有关检验
血管内溶血时, 大量血红蛋白游离至血浆中,使血 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游离血红蛋白增高。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需与结合 珠蛋白(haptoglobin,Hp)结合后被输送至肝分解,故 使血浆结合珠蛋白减低 结合珠蛋白减低。通常每升血液中结合珠蛋白的 1.3g 含量可以结合1.3g 游离血红蛋白。当血浆中的游离血红 蛋白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 血浆中结合珠蛋 白便被消耗殆尽。剩余的游离血红蛋白有一部分可转变 为高铁血红蛋白,与血浆中清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 清蛋白(methemalbumin),在血浆中出现。 清蛋白
三、临床分类 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 临床分类 1.急性溶血 急性溶血:红细胞在血管内以溶解方式 破坏。破坏数量多、速度快,临床症状常较为明 显,并伴有高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尿或含铁 高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或含铁 血黄素尿。 血黄素尿 2.慢性溶血 慢性溶血:红细胞多在脾脏被破坏,破 坏数量较少、速度较慢,临床症状一般较轻,血 中游离血红蛋白轻度增高,不伴有血红蛋白尿或 含铁血黄素尿。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一、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1.外周血液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
出现典型的异形红细胞或自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线索。
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的重要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
血管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增高。
3.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1.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⑴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⑵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2.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
4.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本试验有助于鉴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血。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
5.尿液检查⑴尿胆原排出增多;⑵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量和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时,出现的血红蛋白尿;⑶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是反映慢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6.红细胞寿命测定是检测溶血的可靠指标,常用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记红细胞法,能反映红细胞寿命的指数。
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
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1.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
2.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
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胞增多。
3.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1.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等。
2.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原理:
当红细胞内G-6-PD含量正常时,高铁Hb可以还原为亚 铁(红色);G-6-PD缺乏时,则不能还原,通过颜色 变化来间接测知G6-PD含量是否缺乏。
【参考值】
高 铁 血 红 蛋 白 还 原 率 > 75% , 高 铁 血 红 蛋 白 0.31.3g/L。
【临床意义】
(患者与对照相差0.04%以上即为阳性)
【临床意义】 ❖ 脆性增高: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AIHA、遗传性椭
圆形细胞增多症 ❖ 脆性减低: 各型地中海贫血、重度缺铁性贫血和肝疾病
等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1.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2. G-6-PD活性测定 3. 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一)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减低见于G-6-PD缺陷的蚕豆病、伯氨喹啉型药物 溶血性贫血
分类
1.根据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血管内溶血 血管外溶血
2.根据病因和发生机制:
红细胞內在缺陷——红细胞膜缺陷、酶缺陷、 血红蛋白异常;
红细胞外因素影响——免疫性、感染、物理、 机械损伤、中毒及其他疾病。
病因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1.遗传性: (1)膜的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2)酶的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四)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
【原理】铁离子在酸化的低铁氰化钾溶液中生 成蓝色的铁氰化铁,即普鲁士蓝反应。如尿 液中脱落的肾上管上皮细胞有含铁血黄素, 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沉渣中可有深蓝色物质出 现,即为阳性。
【正常结果】阴性
【临床意义】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呈现阳性,并 持续数周。常见于PNH。
(五)红细胞寿命测定
【原理】用同位素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红 细胞半衰期。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测
血细胞膜CD55、CD59分析(流式细胞术) 参考范围:外周血CD55-、CD59-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5% 临床意义:PNH患者外周血CD55-、CD59-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10%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酶缺陷检测
溶血性贫血——筛查检测
肾脏
溶血性贫血——筛查检测
• • •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 含铁血黄素尿试验
• 红细胞寿命测定
溶血性贫血——筛查检测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50mg/L 临床意义: 1.血管内溶血时明显增高。 2.血管外溶血时正常。 3.自身免疫性溶血、珠蛋白异常时轻度增高。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膜缺陷检测
红细胞渗透脆性 试验:测定红细胞 对不同浓度低渗氯 化钠溶液的抵抗力。 渗透脆性,它与红 细胞膜面积与细胞 容积的比值有关。 参考值:开始溶 血 0.42 % ~ 0.46 % (4.2 ~ 4.6g/L) NaCl 溶液, 完全溶血 0.28 % ~ 0.34 % (2.8 ~ 3.4g / L)NaCl 溶液。 临床意义 1. 脆性增高 开始溶血及完全溶血时氯化钠溶 液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提前两管 (0.04%或 更高),即开始溶血>0.50%、完全溶血> 0.38%NaCl溶液时为脆性增高。主要见于遗 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病人的红细胞有继发球形化,渗 透脆性也可增高。脆性增高也可见于遗传性 椭圆形细胞增多症。轻症病人或急性溶血才 发作后,外周血中球形细胞较少,检测结果 可能在正常范围,此时应考虑做温 孵育后渗 透脆性试验。 2. 脆性减低 常见于海洋性贫血。也可见于缺 铁性贫血、某些肝硬化及阻塞性黄疸等。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2024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引言: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溶解增加引起的血液疾病。
实验室检测在诊断和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时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以便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正文:一、红细胞指标的测定1. 血红蛋白测定:通过测定全血或血清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
2. 红细胞计数: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确定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的减少情况。
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分布情况,帮助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疾病。
二、血清标志物的测定1. 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来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可区分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2.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高乳酸脱氢酶水平提示溶血性贫血进展较严重,可协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间接胆红素水平,推测血红蛋白溶解释放的胆红素量。
三、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1. ABO血型与Rh(D)血型测定:确定患者血型,为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2. 抗人球蛋白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清对人类红细胞的球蛋白反应,判断溶血性贫血存在的机制。
四、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1. 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类型贫血的区别。
2. 骨髓涂片检查:观察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情况和异常,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五、其他辅助检查方法1. 血培养:筛查溶血性贫血与感染相关的细菌或寄生虫。
2. 自身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帮助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红细胞指标测定、血清标志物测定、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
通过这些检测手段的组合使用,能够准确诊断溶血性贫血的类型和病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疾病的监测提供依据。
溶血性贫血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溶血性贫血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一、临床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疾病起始、病情发展过程、家族史等。
特别是与可能的药物过敏、出血病史、感染病史等相关疾病的关系。
2.体格检查:包括皮肤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2)红细胞溶血指标: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甲状腺钠碘转运蛋白水平等。
(3)免疫学检查:包括抗血小板抗体、抗核抗体等。
(4)遗传基因检测: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突变来确定遗传性贫血的类型。
二、治疗1.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感染、药物过敏等基础疾病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输血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进行全血或红细胞悬液的输血治疗。
根据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严重程度,可以选择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免疫球蛋白等辅助治疗。
3.药物治疗:如应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来达到控制免疫反应的目的。
4.骨髓移植:对于有合适的供者和适应症的患者,可以进行骨髓移植来治疗溶血性贫血。
1.血样采集和保存:采用无添加抗凝剂的真空管采血,避免血小板破坏,同时避免反复冷冻解冻。
采集后应及时离心分离血浆,保存于-80℃的低温冰箱中。
2.血细胞计数:根据实验室设备规范进行分析,遵循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范。
3.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是诊断和确定溶血性贫血类型的重要技术操作,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4.遗传基因检测:遗传基因检测需要密切遵循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化流程,确保样本采集、保存、运输、分析等每个环节的准确性。
5.输血操作:在进行全血或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时,要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溶血性贫血的诊疗需要详细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溶血性贫血定义、临床分类、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查和诊断
8
Membrane abnomalties perpheral blood film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Normal
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
溶血性贫血定义、临床分类、实验室检
查和诊断
9
RBC自身异常性溶贫-酶缺陷
戊糖磷酸途径酶缺 陷:葡萄糖-6-磷 酸脱氢酶(G6PD) 缺乏症
溶血性贫血定义、临床分类、实验室检
查和诊断
14
正常血红蛋白的种类
类型
肽链
所占比例
HbA
α2β2
HbF
α2γ2
HbA2
α2δ2
正常成人>95% 正常成人<2% 为胎儿期Hb主要成分 正常成人2%-3%
溶血性贫血定义、临床分类、实验室检
查和诊断
15
地中海贫血
溶血性贫血定义、临床分类、实验室检
查和诊断
Leg ulcers 18
环境异常所致的溶贫
特点:通常是获得性的;溶血多在血管内,除AIHA外。 分类:
1. 免疫性 2. 血管性 3. 生物因素 4. 理化因素
溶血性贫血定义、临床分类、实验室检
查和诊断
19
环境异常所致的溶贫
1. 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 温抗体或冷抗体型(冷凝集素、D-L抗体) 原发性或继发性(SLE、病毒或药物) 同种免疫性 血型不符输血 新生儿溶血
无氧糖酵解途径酶 缺陷:丙酮酸激酶 (PK)缺乏症
溶血性贫血定义、临床分类、实验室检
查和诊断
10
G6PD缺乏症
蚕豆病(favism)
海因小体(Heinz body)是红 细胞内变性珠蛋白的包涵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溶血发生部位分类(RBC破坏场所)
• 血管内溶血:RBC在血管内破坏
– 见于DIC、机械性微血管病变、烧伤、输血、 PNH
• 血管外溶血:RBC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或破坏
– AIHA,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第一步 确定是否有溶血(筛查检测)
• 1. 红细胞破坏增加 • 2.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第二步 哪一类溶贫(病因检测)
1. RBC寿命测定 51Cr同位素标记 • 参考值:25~32天 • 半衰期<15天,说明有溶血存在
【参考值】:<50mg/L 【意义】:血管内溶血时明显增高
血管外溶血时正常或轻度升高
【参考值】:0.7~1.5 g/L 【临床意义】:
• Hp减少,提示溶血存在,血管内溶血时显著 减低
8.血清胆红素(TBIL)增高,已非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为主
【参考值】
TBIL 0~1.2mg/dl ( 0~20.5 ummol/L)
IBIL 0~0.8mg/dl ( 0~13.7 ummol/L) 【临床意义】提示溶血
【参考值】 80~220 U/L 【临床意义】提示溶血
多见于铅中毒及骨髓 增生旺盛的贫血如 溶贫,巨幼贫。
染色质小体
又称豪-乔小体, 为紫红色圆形小 体,是核染色质 的残留部分。
常见于骨髓增生旺 盛的贫血如溶贫, 巨幼贫等
卡波环(Cabot)
一种紫红色成圆形或 8字形细线状环。可 能是纺锤体的残余 物或是胞质中脂蛋 白变性所致。
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 出现,见于溶血性 贫血、巨幼细胞贫 血、铅中毒及白血 病等。
RBC
抗人球蛋白
IgG不完 全抗体
将病人血清和正常RBC混合,再加入抗IgG试剂
病人 血清 RBC
抗IgG
【参考值】正常人直接、间接均抗人球蛋白 试验均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见于AIHA, 新生儿溶血病,SLE等 2) AIHA大多为IgG (温抗体型 37℃条件下作
用最强 ),少数为IgM (冷抗体型 4℃条件 下进行试验) 3)间接试验主要见于Rh或ABO妊娠免疫性新 生儿溶血病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检测。
【原理】机体存在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在低 温时与相应抗原结合,使红细胞凝集,特 别是在4℃时最强烈,但温度升高到37 ℃后 凝集消失,称为冷凝集试验。
【参考值】效价<1:40
【临床意义】某些AIH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恶性淋巴瘤等可阳性。动态检测, 凝集效价增高4倍以上较有诊断价值。
1.是否为溶血性贫血 2.区分溶血部位 3.溶血原因诊断
(1)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开始 溶血5.2g/L,甚至在6.8g/L即开始溶血)
(2)脆性减低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原理】 37℃孵育24小时,细胞内葡萄糖消耗增加, ATP减少,钠离子泵出减少,细胞膨胀脆性增高
【参考值】 未孵育 50%溶血4.0~4.45 g/L 孵育 50%溶血4.65~5.9 g/L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
• 血管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血浆中的游离 血红蛋白量超过1000mg/L时出现酱油色尿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溶血时阳性
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接着分 解为高铁血红素,后者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 红素白蛋白
【结果判定】阴性
Coombs’ 试验、酸溶血试验、渗透脆性试验 等的临床意义
1. 哪些实验室检查主要提示血管内溶血?
谢谢大家!
嗜多色性
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 灰色,是未完全成熟 的红细胞,体积较正 常红细胞稍大,胞质 呈嗜碱性着色的物质 为少量残留的核糖体、 线粒体等成分。
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 能活跃,红细胞系增 生旺盛。见于增生性 贫血,尤以急性溶血 性贫血时为最多见。
嗜碱性点彩
细胞内见到散在的 大小和数量不一深 蓝色颗粒。点彩红 细胞属于未完全成 熟的红细胞,有时 与嗜多性并存。
• 红细胞大小不均 • 网织红细胞增多 • 外周血见有核RBC • 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形态异常
– 细胞嗜多色性 – 出现嗜碱点彩红细胞 – 出现豪-乔小体 – 出现卡波环
红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红细胞大小悬殊,直 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反映骨髓中红细胞增生 明显S中也可见。
【原理】 蔗糖离子浓度低,增强补体与红细
胞结合,使红细胞膜上形成小孔,蔗糖进 入红细胞而致溶血。
【临床意义】正常阴性。PNH本试验常为阳 性。可作为PNH筛选试验,阴性可排除,阳 性应作Ham 试验。
1. 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原理】细胞内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
6PD、丙酮酸激酶),葡萄糖酵解障碍,不能提供 足量ATP,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温育48小时,不能 继续从血浆摄取葡萄糖作能量来源,ATP减少,不 能维持红细胞内钠泵作用,导致溶血增加。在温 育过程中分别加入葡萄糖和ATP作纠正物,看溶血 能否纠正。
【意义】
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脆性减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一种后天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的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可表 现血管内溶血、栓塞、全血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骨髓 衰竭。
• 大多数PNH患者异常克隆与正常造血并存,使本病的诊断 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
• PNH患者红细胞膜表面缺乏加速衰变因子(DAF,CD55) 反应性溶血的膜抑制物(MIRL,CD59)等,使红细胞对补 体敏感而溶血。
有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 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中, 正常人外周血中不能见 到,在出生一周之内的 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 少量。
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 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 血④骨髓转移肿瘤
(一)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 验 酸溶血试验 蔗糖溶血试验 蛇毒溶血试验 CD55,CD59检测
【临床意义】有异常血红蛋白区带见于海洋 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1. 抗人球蛋白试验 ( Coombs’ test) 【原理】红细胞的膜电位使两个红细胞间保持一定
距离。不完全抗体IgG分子较小,无法连接两个邻 近的红细胞而只能和一个红细胞抗原相结合。用 正常人血清免疫家兔,获得抗人球蛋白血清。抗 人球蛋白是完全抗体,可与多个红细胞表面不完 全抗体结合,使红细胞相互连接起来出现凝集现 象,称为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红细胞表面结合有不完 全抗体。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检查血清中有无游离的不 完全抗体。
• 上述3种蛋白都经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连接在细胞膜上, 称为GPI锚连蛋白。 GPI锚连蛋白缺失是由于体细胞发生X 连锁的PIG-A基因突变造成的。
【原理】膜蛋白缺陷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增 加,在弱酸血清(pH6.6~6.8)中,经37℃ 孵育后红细胞发生溶血。
【临床意义】正常人阴性,阳性见于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该法敏感性较 高。特异性高。
【原理】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血 的抵抗能力。主要取决于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 比。
表面积大而体积小,对低渗盐水抵抗力大(即脆 性较小)。反之,抵抗力较小(即脆性较大)。
【参考值 】
开始溶血:0.42%~0.46%(4.2~4.6g/L)NaCL 完全溶血:0.28%~0.34%(2.8~3.4g/L)NaCL 【临床意义】
• Hp增加,提示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
风湿性关节炎、SLE等 • 鉴别肝内外阻塞性黄疸
– 肝内阻塞性黄疸显著减少或缺乏 – 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增高
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血红蛋白,代谢成含铁血黄素。 当细胞脱落至尿中,铁离子在酸化的低铁氰化钾 溶液中生成蓝色的 铁氰化铁,显微镜下尿沉渣可 有深蓝色物质出现,即为阳性。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按发病机制分类
1. RBC内在因素(遗传性/获得性)
RBC膜缺陷:遗传球、PNH RBC酶缺陷:G-6PD缺乏症 珠蛋白异常(肽链不平衡):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
白病
2. RBC外在因素(获得性)
免疫性溶贫: AIHA 、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诱发红细胞相 关抗体
机械损伤性:DIC 、 TTP、人造瓣膜 感染:疟疾 物理因素:灼伤 毒素:蛇毒 脾亢: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亢进
【临床意义】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管 内溶血
7.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改变
裂细胞schistocyte (红细胞异形症poikilocytosis) 系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
态学异常改变而言。红细胞 可呈梨形、泪滴性、新月形、 长圆形、哑铃型、逗点性、 三角形、盔形,以及球形、 靶形等。 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 所致的破坏,如微血管病性 溶血性贫血如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 也可见于严重烧伤病人。
【参考值】正常人轻微溶血,溶血度 <3.5%; 加葡萄糖、ATP溶血明显纠正,
溶血度<1%。 【临床意义】 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
蚕豆病溶血增加,加葡萄糖、ATP溶血部分 纠正。 2)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加葡萄糖不能纠正,加 入ATP能纠正。
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参考值】正常成人电泳图谱显示4条区带, 最多的是HbA, 少量HbA2,再后为两条两更 少的红细胞内的非血红蛋白成分(NH1、 N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