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_愁_字了得_解读纳兰性德词

合集下载

怎一个_愁_字了得_李清照愁情词解析

怎一个_愁_字了得_李清照愁情词解析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愁情词解析□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李相福摘要:李清照所留下的词作最令人注目的当数其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愁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

本文根据李清照靖康之变的两个生活阶段对其词所表达的愁情进行的解析:前期是个人惜美易逝的闲愁、离别难舍的伤愁、苦思肠结的怨愁;后期是流亡追昔的苦愁、怀国思乡的恨愁。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词;闲愁;恨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但能把“愁”写得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撼动人心者,宋代词人李清照当属佼佼者。

李清照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其父李格非是宋朝四学士之一,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振辰的孙女,擅长诗文。

清照自幼受着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在闺中时便工诗文善书画。

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十八岁时,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极其美满幸福,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愁绪,多是淡淡的、幸福的离愁。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之后,赵明诚应诏赴任,不幸中途中暑,身患痢疾,又误服药物,抛下爱妻,独赴黄泉。

国破家亡,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对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的情致,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

淡淡的闲愁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咏闺思、寄闲愁、诉别情为主要内容,其风格含蓄委婉,迤俪清新。

早期创作的《如梦令》便含蓄的表达了少女特有的愁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留恋自己喜爱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逝去,焦虑于青春年华的虚度,淡淡的寂寞和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与赵明诚结婚后,李清照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成为一个温存多情的少妇,夫妻二人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夫唱妇随,“意会心谋,目行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金石录后序》),所以每一次与丈夫的暂别对她都是一种痛苦,倾诉离别后的相思折磨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

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

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

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

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

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

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

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

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

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

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

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

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间词话》),文人雅士写诗写词最重要的是发乎自然,情感真切,人类之间的情感是最为微妙的,能够在情感上有此境界的史上不多。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解读李清照摘要:宋代女文学家李清照生活在宋王朝由统一繁盛走向动乱,直至江山沦陷,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经历了国难、家难,尝遍人生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她,作品中满怀愁绪。

本文从内涵、风格、情状三方面解读出其作品深沉广博的内涵,刚柔并济的风格以及生动形象的“愁”之情状。

宋代杰出女文学家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并著有词论,被尊为婉约宗主。

李清照的词风清新流畅、明净自然,后期作品更突破了婉约派视野较为狭小的局限,把作品的领域拓展到对社会、政治的关切,抒发了家国之思,身世之慨,有着深沉的文学意蕴。

本文拟从其作品中的“愁绪”入手,解读李清照的作品与人品。

一、“愁”之内涵极深极广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博览群书,少女时代便有诗名。

婚后,与丈夫赵明诚情趣相合,感情深笃,然而丈夫出仕在外,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朝庭腐败无能,割地称臣,偏安江左,丈夫又英年早逝。

目睹国破家亡,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中度过晚年。

她的作品满怀愁绪,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伴随她一步步登上了文学的巅峰。

1.“人比黄花瘦”——相思之苦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以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为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

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深厚的样子。

楚天:南天。

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自古以来,离情便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柳永的《雨霖铃》就是表现离情的千古佳作,“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为这首词的最佳注脚。

一、借景抒情词人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幕:长亭外,斜阳里,秋蝉凄鸣,骤雨初停。

在这样的氛围里,一对可能永诀的恋人就要分别,怎能不黯然神伤呢?“留恋处兰舟催发”,水天茫茫,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离人就像这渺小的兰舟,在生活的海洋里随波飘荡。

“兰舟”这一意象更多的融入了词人无限的漂泊之感。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淡淡的云彩,迷离的烟雾,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衬托出词人离别的惆怅伤感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是很早就被吟咏的对象,常与离情相关,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柳丝长长,代表思念,柳叶弯弯,像是心上人的眉毛弯弯……再加上“残月”这个意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相的变化与悲欢的情感相连。

圆月如盘,寓意团团圆圆;残月如勾,寓意残缺不全。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作为女性词家,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易安词出语清新自然又意境高远,委婉的格调中透出刚劲挺拔,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标签:易安词艺术特色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一个“倜傥有丈夫气”、“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杰出女词人。

她以自己富有独特个性的词作,卓然挺立于两宋词坛。

与她同时代的理学家朱熹曾说过,“本朝妇女能文,只有李易安和魏夫人。

”王灼在其《碧鸡漫志》中也称她“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李清照于历代众多词人中“别是一家”。

她的词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擅长以女性特有的心灵感受,用委婉细腻的笔触来抒写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内心活动。

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以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少女那多情的内心世界和妩媚婀娜的外表情态,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勾画得淋漓尽致、生动逼真。

又如“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翦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都细腻而逼真地刻画出了闺阁思妇的心理状态。

善于运用自然清新、凝炼新颖的语言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也是易安词的一大特色。

李清照的词作之所以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和赞赏,除了它长于抒情外,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绿肥红瘦”四个字,既炼且工,韵味宛然,在用语上极富创造性,“绿肥红瘦”即叶肥花瘦。

海棠原如此,经过一夜风雨,叶愈加滋荣,花则凋零越发显得“瘦”。

不言“叶肥”,而言“绿肥”;不言“花瘦”,而说“红瘦”。

以此塑造极鲜明的艺术形象,写得生动传神。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黄花之瘦,在其花瓣之细长柔弱,自可与女子之纤弱苗条比拟。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声声慢(寻寻觅觅)》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声声慢(寻寻觅觅)》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声声慢(寻寻觅觅)》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基础检测1.下列句中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憔悴..损(枯萎凋零)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3.下列句中无词序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D.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之作,从下列诗句中,选出属于豪放风格的一句()A.暗淡轻花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鹧鸪天·桂花》)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永遇乐》)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菩萨蛮》)5.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

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张明花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02期【摘要】李清照词中“愁”字运用众多,哀愁是她的词作的基调。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艺术方式,倾吐了自己无边的愁情。

在她那悠悠愁思中,蕴蓄着对丈夫的无限眷恋的情怀,更寄托了对金兵野蛮入侵的血泪控诉,对南宋王朝投降主和的愤慨,反映了千百万人民无家可归的痛苦,寄寓了爱国主义情愫。

【关键词】李清照宋词言愁宋词善言愁,而李清照又是宋代词坛上的言愁高手。

李清照词中“愁”字运用众多,哀愁是她词的基调。

李清照在她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缕缕愁思中又寄托了浓浓的深情。

一、李清照在她那悠悠愁思中,蕴蓄对丈夫的无限眷恋的情怀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礼教就像一条无形的锁链束缚着广大妇女,时时处处苛求她们不要超越纲常之规,即使是对自己的丈夫也必须含而不露地表达感情,否则就会被指责有失教养。

然而,李清照却敢于在词作中大胆地表露男女情爱,体现出了李清照欲冲破封建文化性别约定的藩篱,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道:“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会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表现了她渴望与丈夫厮守,朝夕共处的纯真愿望。

在《醉花阴》中说“人比黄花瘦”,“薄雾浓云愁永昼!”整日薄雾浓云,亲人不在身边,闺中独处寂寞难耐,于是乎形锁骨瘦。

在《行香子》中,借用“七夕”美丽传说,抒发了自己的离愁:“云阶月地,关锁千重”引来“离情别恨难穷”,相思之苦刻骨铭心,有时彻夜难眠,只能“夜阑犹剪灯花弄。

”李清照通过这一系列的言行词句把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理学盛行的北宋社会,女子毫无社会地位可言,稍有不慎即有可能被指责为有失教养甚至是大逆不道。

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敢在词中这么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对理学的抗争,体现了对幸福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愁思中还寄托了李清照对金兵野蛮入侵的血泪控诉,对南宋王朝投降主和的愤慨,反映了千百万人民无家可归的痛苦,寄寓了爱国主义情愫李清照对故乡的思念代表着千百万流落他乡的中原人民的共同心声。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赏析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赏析

漂沦憔悴,这 满 腹 的 心 事,该 找 哪 一 个 诉 说? 寻 觅 的 结果给作者更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不但没 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 凄凉、惨淡、悲戚之情。[2]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 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指作者内心的情感。
从一个天真无忧的少女、一个醉心于爱情与金石 的贵妇人,到如今形影相吊的寡妇,我们想象一下那 种凄惨的景象,真是令人目不忍睹。词人那种悲伤的 心情,通过叠词的回环往复传到了我们读者的心中, 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词定 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作者简介]黄香(1980-),女,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第 9期
黄香:怎一个“愁”字了得
39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中 的“黄花 ”自 然 指 的 是 菊 花。 词 人 在 另 一 首 词 《醉 花 阴》里也 描 写 了 “黄 花 ”。 “薄 雾 浓 云 愁 永 昼,瑞 脑 消 金兽。佳节又 重 阳,玉 枕 纱 厨,半 夜 凉 初 透。 东 篱 把 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人比黄花还要瘦弱,形容人特别憔悴。而如 今已经不是人比黄花瘦了,“人比黄花瘦”那花还在枝 上,现在是“满地黄花堆积”,已经连瘦都没有了,已经 没有生命了,全都散落在地上。“憔悴损”看着花已经 憔悴死亡了,已经失去生命了,谁还会把那花从地上 捡起来插在自己的头上妆扮自己呢?“憔悴”的不只 是花,还有人。 最 可 怕 的 不 是 生 活 的 艰 难,还 有 内 心 的孤 寂。李 清 照 晚 年,曾 有 一 朋 友,朋 友 的 女 儿 10 岁,冰雪聪明。 她 曾 想 教 授 这 女 孩 诗 词 歌 赋,不 想 这 女孩竟然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是啊,这枯 萎凋零的 菊 花 多 像 自 己 憔 悴 的 容 颜,不 但 再 无 当 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就连一个 10 岁的孩子都让她碰了冷壁。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 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我现在已经是个孤苦伶仃的 老太太,谁又会倾听我诉说内心的孤苦和寂寞呢?她 只有如祥林嫂般行走在临安深秋的黄花落叶中。

怎一个_情_字了得_浅析纳兰性德词之魅力

怎一个_情_字了得_浅析纳兰性德词之魅力

怎一个“情”字了得———浅析纳兰性德词之魅力朱慧(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摘要]纳兰性德的词,无论是爱情词还是悼亡词,无不渗透着深深的哀怨伤感之情,使人为之动容。

词人这种感情基调的形成,缘于其出身和环境。

本文将从其爱情词和悼亡词入手,分析其词风之魅力。

[关键词]纳兰性德;爱情词;悼亡词;哀怨伤感[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1)04-0015-02[收稿日期]2011-04-23词发蒙于唐,兴盛于宋,此后衰微。

至清初,渐有复兴之势,名手云集,可是大多缺乏创意,无法与宋词相比。

但这其中有一人值得称道,他就是满族年轻词人———纳兰性德。

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国初第一词人”[1]。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他生于贵胄之家,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纳兰性德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古体诗写得冲淡,近体诗写得俊逸,散文写得古朴,骈文写得华赡。

他的字也写得很好,《八旗文经》提到:‘纳兰容若工书,妙的拨鐙法,临摹飞动’。

”[2]18然而,纳兰性德一生在词上下功夫最多,成就最大。

一、哀怨相思的爱情词提到“纳兰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爱情词。

爱情词可以说是纳兰词最具特色且最代表其个性的作品,他的爱情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该类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悲情”。

爱情本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对于纳兰,却有其特殊的意义。

其曾自谓“予本多情人,寸心聊自持”(《拟古诗》十五),“予本未三十,忧愁居其半’(《拟古诗》十三)。

”[2]35纳兰的爱情词中,有几首描绘爱情的欢愉,如《浣溪沙》: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棉分冷枕函边。

相看好处却无言。

这首词就描绘了妻子卢氏的美艳姣好,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无限怜爱和赞赏的激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纳兰性德对爱妻的迷恋,对爱充满了激情。

但快乐的时候总是短暂的,纳兰的爱情充满着矛盾。

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雨意象2

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雨意象2

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雨”意象文学院2006级16班吴艳学号:200502631335 摘要:在纳兰词的意象中,“雨”意象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浅析纳兰词中“雨”意象的纤细哀愁、苍凉豪迈和凄婉缠绵,充实了“愁雨”这一意象。

关键词:纳兰性德;意象;雨在纳兰性德《饮水词》所收录的348首词作中,“雨”意象出现频率最高,共有108次。

然而这点却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专门分析“雨”意象的学术论文很少。

“雨”意象初创可溯自《诗经》其《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纷纷。

”以漫天纷飞的雨雪烘托战士出征归来时的悲切心情。

这一原型意象产生之后,经过不断融合、变异、繁衍出多姿多彩的“雨”意象。

一、传统诗词中的“雨”意象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

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词。

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成为诗人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

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正因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所以,古典诗词中的“雨”,不再是一种纯自然的物理现象,而是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符号,一种象征。

因而,“雨”这一物象,在与“意”相融合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作者融入的情思、意趣不同,可以构成意蕴不同的意象,一般说来,传统诗词中的雨意象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喜雨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

最为著名的喜雨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赋予春雨以人格,它好像知道大地万物的需要,知时而至;又不愿惊扰人们,悄悄滋润着大地给人们带来春的讯息,带来新的希望。

诗人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喜雨之情,抒发其喜苍生所喜的博大胸襟。

再如宋代大词人苏轼有一句词很有味道:“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从另一个角度写雨的可爱。

怎一个雨字了得——古代咏雨诗词的境界

怎一个雨字了得——古代咏雨诗词的境界
在表现苦境的咏雨诗词中,清代杰出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他笔下的雨有:细雨、冷雨、夜雨、寒雨、丝雨、秋雨、微雨、泪雨、花雨、疏雨、零雨、烟雨、和雨、残雨、归雨、暮雨、暗雨、敲窗雨、三更雨、阑珊雨、萧萧雨、灯前雨、廉纤雨、沉香雨等等,俯拾即是,出现了近百次。“更夜深、细听空阶雨滴,梦回无据”(《疏影》) 写自己秋夜梦回无眠的愁情;“独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菩萨蛮》)表达自己的客中的凄凉;“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蝶恋花》) 抒发自己扈从的无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浣溪沙》) 他用雨的消逝,暗示繁华不可久恃;但在纳兰词中,“雨”的苦境更多地关联到他的爱情生活:“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秋千索》)蒙蒙细雨凭添了芳踪难觅的惆怅;“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风凄雨打画桥”(《于中好》)抒发与妻子生死异途的感伤;“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既哀叹自己的命运,又悲悼妻子的死去;“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荷叶杯》)用温润秀洁的雨洗遗钿,表达再结来生缘的愿望。此外,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些咏雨的诗句,都充斥着悲、愁、怨的情感,声声催人泪下,所以也有“雨泪同滴”的说法。
以上所归纳的妙境、禅境、雅境、苦境、凉境五种境界,只不过是古代咏雨诗中常见的几种类别,而且论及的作品有限,管窥蠡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有一点是明确无疑的:雨在古代诗词作家心目中,决非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寄托、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而雨意出于人心、人情,透过古代咏雨诗气象万千的境界和复杂多变的意绪,我们可以用更宽的视角去知其人,识其世,从而获得新的解悟和收获。

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够传神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的《声声慢》莫属。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它在描写女性内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细腻等方面无人能及。

它是一首不同凡响之作,词史上的一朵奇葩。

《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

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

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

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

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会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意思-赏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意思-赏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意思|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译文二作者:佚名我苦苦地寻觅着,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这将要转暖的寒冷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

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这寒风?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

曾经那么繁盛地开在枝头的菊花,如今已憔悴不堪,谁还有兴致把它摘来戴在头上?守着窗户,独自一个人如何熬到天黑?梧桐树上飘下一片片走完生命历程的黄叶,细雨一点一滴打在梧桐叶上,如同苦泪滴在心头。

此情此影,哪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呀!译文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

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

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赏析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诗词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意思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情景,怎能用一个“愁”字囊括无遗?《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创作的作品再不复当年的清新可人,风格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这首词就是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抒写了词人在漂流境遇中无限伤感、落寞的情怀。

上片以景写情,境界凄凉。

起首开篇起句便不寻常,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中评道:“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这七组叠词中,不见一个“愁”字,却让人读来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之感,余味无穷。

“寻寻觅觅”,词人好像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她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

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凄苦的感情基调,使以后逐次出现的景物都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乍暖”二句,写天气冷暖不定,让人难以调养。

这是从外部的天气以及身体的感觉来暗示词人内心的愁苦。

“三杯”两句紧接上文,写词人以酒驱寒,但这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淡”,怎能抵挡得了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更别提为她排遣心中烦忧了。

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因词人心中忧愁太深,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以致酒力难压愁情,因而会觉得酒淡无味。

论纳兰性德词对_愁雨_意象内涵的充实_鄢嫣

论纳兰性德词对_愁雨_意象内涵的充实_鄢嫣

收稿日期:2006-08-04.作者简介:鄢嫣(1985- ),女,湖南娄底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03级学生。

论纳兰性德词对/愁雨0意象内涵的充实鄢嫣(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在中国古典诗词纷繁的意象群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彩的/雨0意象,既有让人欢欣的喜雨,更有让人哀怨的愁雨。

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0意象基础上,发现纳兰词/愁雨0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充实了/愁雨0意象的内涵。

关键词:纳兰性德;意象;雨中图分类号:I2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06)05-0156-05On Bei ng Subst antical i n Content of t he I m ages ofP laintive Rain on Account ofNal an W ordsY A N Yan(Institute of L iterature and N ew s D i sse m i nation ,Central N ation U niversity ,B eiji ng ,100081,Ch i na)Abstrac t :In the d i verse i m ag i ng group of Ch i nese class i ca l poe try ,w ha t is pondered over is the mu ltifar i ous /R ain 0i m ageswh ich have ex ited ra i n ,but a l so p l a i n tive ra i n .O n the basis o f d iscussi ng r i otous and co l or f u l /R a i n 0i m ages ,accord i ng to the ob j ectivness of t he /Ra i n 0,t he con tent enr i ch m ent o f the wond /D epressi on R ain 0i m age is analyzed .K ey word s :N a lan x i ngde ;i m ages ;ra i n自清代中叶以来,学者们对纳兰性德词已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对纳兰词意象进行分析的篇章却很少见,专门分析其/雨0意象的篇章更是没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思_全诗赏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思_全诗赏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南宋诗人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唐宋古文家以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研究2005年 第4期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读纳兰性德词朱 凯(山东潍坊学院中文系,山东 潍坊 261061)摘要:翻开纳兰性德的词作,无论是爱情词、悼亡词、还是边塞词,满纸的悲愁之音,吟唱的是断肠愁曲。

他把个人的愁绪同大自然和宇宙联系起来,缭绕弥漫着一片凝重的、难以掩抑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意绪,包含着许多无法回避的、无法改变的人生缺憾所触发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怆凄凉。

关键词:纳兰性德;爱情词;悼亡词;边塞词;愁绪中图分类号:I20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5)04-0117-05 纳兰性德的词深婉、真纯,一扫元明以来浮艳颓靡之风,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一股生气活力。

纳兰主张:“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

”正如王国维赞叹的那样,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情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词的魅力在于“情真”,然而整部《饮水词》所蕴含的凄美,却又令人不解:纳兰出身显贵之家,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宰相,其本人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一等侍卫,深得皇帝宠信隆遇,以他这样的身世、地位,加官进爵是指日可待之事,可谓春风得意了。

但翻开他的词作,确是满纸的悲愁之音,吟唱的是断肠愁曲。

一、缠绵悱恻的爱情词纳兰性德一生的爱情生活失意多于得意,眼泪多于欢笑,悲凉伤感,凄怨苦多,可以说是“玫瑰色和灰色”的和谐统一。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格调低回忧怨,他写的多是贵族青年的爱情生活,那种吞吞吐吐的神态别有一种沉深的美。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减字木兰花》它表现的是有情人相遇的心理状态。

开头四字便扣住了人们的心弦,相爱者偶然遇着,他们本来有多少知心话要说,然而他们只是四目交投便默默地走开。

这种神态,反应出人物内心的矛盾,表现出青年男女爱情的苦闷。

第二句写女主人公的美貌,她美的像一朵芙蓉,那淹润的泪痕让人想到鲜花着雨,突然她脸上起了红晕,一句“斜溜钗心只凤翘”写的是玉钗抖动,而女主人公步履含愁的形象宛然在目。

相逢,再难见面“待将低唤”,可是声音还未出口,又咽了回去。

为什么?“恐人见”!难道就任凭这偶然溜走么!她转过回廊,在不显眼的地方轻叩玉钗,这暗示,这举动,其中深意与情趣就留待读者自己联想了。

——711词写得颇有特色,作者抓住了人物极其细微的举动和表情变化,含蓄的表达出青年人无法言传的心境,写出了青年人为“人言”所阻隔那种情意绵绵中的苦涩,刻画出这种若既若离,苦乐交织的情景。

正是纳兰性德爱情词之所长,形成了他所谓“哀感顽艳”的格调。

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纳兰性德在词中把爱情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栏杆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临江仙》相爱的人约好见面,但有一方爽约了,夜已三更,新月如钩,繁星点点,说好要来的人却迟迟不来,等待的人自然无法入睡,一句“人静鼠窥灯”所表现的静夜的深沉死寂,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接下来诗人解释了爽约的原因,“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瞿塘乃长江天险,谚云“滟氵预大如牛,瞿塘不可留”这天险之地加上风雨如晦,简直飞鸿难渡,这似乎告诉人们恋人中间巨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是它使曾有约的人爽约,使佳人空对残灯,肝肠寸断。

而词中对这瞿塘风雨的怨恨,似乎是直接对封建礼数。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

知道今生那见卿?天然绝带,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减字木兰花》词中所用的韩凭的典故出自《列异传》,韩凭是宋国的大夫,其妻美艳绝伦,宋王恃强夺之,韩凭愤然自杀。

其妻悲痛,当宋王与她登上青陵台眺望景色时,跳台自尽,后来二人。

纳兰性德用这一典故,分明是要表达一种愤怒,一种愿望,那种立花丛中冷眼看着鲜花被采走,象韩凭那样反抗殉情的愿望。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虽不似民歌之直率,更不若《上邪》一般惊天动地。

但自晚唐以来,没有一个作家直白地怨恨那阻隔爱情的“瞿塘风雨”,更没有一个诗人表示殉情,纳兰性德的笔,似乎触到他那时代的极限了。

他的婚姻总算是幸运的,他娶了一位娇柔多情的美丽妻子,两人情浓款款,幸福温馨。

可惜,身为天子宠臣,不得不经常的入值宫廷、扈从出巡,难免常常远离爱妻,无穷无尽的离愁别绪缠绕着他,令他无限烦闷。

有人谓其词是“无谓的感伤哀愁”。

其实综观纳兰这部分词作,低回幽怨,苦闷感伤,真挚深蕴,感人至深,尤其是表现夫妇间爱情的词,至真至纯。

二、深切怀念的悼亡词纳兰性德感情丰富,多愁善感,他原配夫人卢氏为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右副都御史光祖之女,两人情笃意切,婚后仅仅三年,妻子便撒手人寰,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寄托失去了,他悲痛欲绝,把自己对妻子的种种怀念之思和悲切之情融于词中,使其悼亡词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词人沉浸在愁思之中时,夫妻间的欢乐生活便浮现在眼前,我们从他的悼亡词里可以看到昔日夫妻在“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桐叶”(《琵琶仙》)的嬉戏欢乐;感受到守岁时“记巡檐笑罢,共燃梅枝,还向烛花影里,催教看、燕蜡鸡丝”(《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恩爱之情;琢磨出“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鹊桥仙》)的见物思人的爱恋心理;体会到“几回偷湿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鹧鸪天》)的物是人非的痛苦悲伤。

——118一次他梦见妻子淡装素服,执着他的手,哽咽着讲了许多话,临行送他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夫人不擅诗,何以作此佳句,醒来悲伤不已,怅然作《沁园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末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潮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笱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不用说这是他与妻子三年爱情生活在心理深层的积淀和反响。

这里有对彼此都是薄命的感叹,正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有对三年爱情生活甜蜜画面的描绘,闲暇时在闺房的绣榻边共吹落花,依偎在阑干旁。

看那落日的余晖,词人细腻地感受到画面上色彩的意义,有意将生前的热烈与死后的凄冷形成对比,因此当他再次转回悼亡时,“梦好难留,诗残莫续”,即使在梦中再见到亡妻,想仔细看看别后三个月的妻子容颜,却被一阵突来的神风吹走了,不用说共话衷肠,共赏美景,哪怕再见一面都是那么的困难。

但词人仍在对妻子的思念中,把妻子感性形象放大,表现了执着的痴情,他想象亡妻也因思念他,而头发染上了霜华,即使是生死殊途,但“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每逢春华秋叶倍加思念,他重提两人永久相爱的誓约,他感伤妻子中路摧折,留给他一片凄冷的现实世界,千回百转,哀婉凄切,缠绵悱侧,如泣如诉。

,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情真意切,哀婉动人。

《金缕曲》写于妻子逝去三年后的忌日。

同样是三年,前三年婚姻欢乐不终,后三年永诀哀思无限。

词人写道: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首词起得突兀,劈头一个反问,道出了词人心中对妻子之死的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

然后词人由己及彼,又由彼及己,以告诫自己梦之应醒,到夜台幽远,书信难达,以至来生难期,万念俱灰,把现实之事与幽冥生活揉在一起,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深沉爱情。

这里有词人对人生的看法:人间无味,不及夜台,生不如死,因为尘土覆盖的幽冥境界虽然冷清,但却可以把愁绪一同埋葬,正是为了此,亡妻甚至宁愿抛开死生不弃的钗钿之约.这似乎喻示着死者的明智和生者的迷失,在无限神伤的思念中寄寓着词人对人生对命运的厌弃和绝望。

在词人看来,人死后精神是不死的,所以他寄信与九泉之下的亡妻,关心她别后几年生活的苦与乐,关心谁与她相伴,他还想与她结个他生知己,但又恐在生命的另一个轮回中,再遭受命运的摧残,再尝到残月凄风里无尽的伤痛。

生命的短暂,无情的自然规律,使词人与整个时代的人们一样,对生命的寿限极为关注,对未来充满了颤悸和忧哀。

无法忘却的深情和无法抗拒的命运,使词人肝肠寸断,“清泪尽,纸灰起”,把词人无限凄凉而又绝望的心境,用灰凉孤寂的形象抒写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人生、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不仅仅局限于对妻子早逝的悲伤,实际上敏感的纳兰性德已经在词中融进了具有社会历史——119内容的人生空幻的时代感伤。

纳兰性德能写出如此动人心弦的悼亡词,在于他有着真情实感。

纳兰生性重情,是个情感型的人物,因此他对死别的伤痛,感受尤为强烈,加之他把对人生的真切体验融入词中,使他的悼亡词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三、苍凉悲怆的边塞词纳兰性德边塞词不时地流露出一己之愁。

在他近60首边塞词中,“愁”这个字眼出现的频率最高。

如“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百字令,宿汉儿村》),“欲寄愁心朔履边”(《浣溪沙》),“身世等浮萍,病为愁成”(《浪淘沙》),“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台城路・塞外七夕》),“天将愁味酿多情”(《于中好》)。

“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菩萨蛮》)等等。

在读者的眼中,纳兰性德无论是护驾,还是出使,始终是“两眉愁聚”的。

这愁中既有远离家室的相思之愁,而更多的是对自己壮志难酬之愁。

他在《金缕曲》中写道:“未得长无谓。

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

鳞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

”其中“银河亲挽,普天一洗”化用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去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诗句,表达了他渴望能象昭君那样为民众建功立业,使普天下的百姓能在没有战争,没有权势争斗的环境中和平、安静生活的理想和抱负。

为此,他不慕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表明一旦能实现此理想,便“大笑拂衣归矣”。

然而他所处的客观现实,只让他享受荣华富贵,而不让他发挥才干,有所作为。

因而当人的企求努力受到挫折和阻碍,不能达到或接近预期的目的,就产生痛苦。

这也就是他边塞词绝少开怀乐观,而是大多苍凉悲怆,愁绪满怀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一年到头随着皇帝出巡,蹭蹬于山程水驿,等闲白了少年头,是最痛心疾首的事。

康熙二十一年,纳兰随从康熙帝到永陵、福陵、昭陵告祭,《长相思》即作于出山海关前后的途中。

词句真切深挚,情景交融,意境幽深,笔法简约自然。

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物,凝缩为“山”、“水”二字,“一程”二字的重叠,正合于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