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新版

合集下载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5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5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 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 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1、《自杀》;2、《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3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重点词语解释 2.梳理课文脉络,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2.学习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以及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方 法,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本文写作特点。(重点) 3.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人生道路上化整 为零,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难点) 4.学会“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学习计划
新课导入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文体知识 生字词 多音字
学习计划
解词 课文解读 课文赏析 写作特点 整体感知 小试牛刀
新课导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美国的上尉飞行员 ,他奉命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驾驶架没有任何武 器装备,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纳粹德军 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也就是说一旦被发现这飞机不 能攻也不能守,只能死路一条,一般人吓都要吓死 ,可是这位飞行员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盟 军的嘉奖。你觉得这位飞行员身上具备什么素质? 这些是他与生俱来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寻找答案吧!
创作背景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 病,和五个小男孩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就再也上不去,陷入可怕的两 难境地。后来经过父亲指导,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 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扩展资料:《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 第一期,作者莫顿·亨特(美),入选初一第一学期第三课语文课本,主要写小亨特体弱 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利引着父亲找到了他, 通过父亲的鼓励他终于得以脱险。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 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 大困难。入选题目名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8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8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2.故事发生距文中的“今天” 多久? 56年前
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游戏玩厌,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
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 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 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 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 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的情景。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要起飞就行。升 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只要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 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当他飞跃 过荷兰、德国时,就不断地告诫自己,这并不难。当他出色地完 成任务,接受盟军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 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今天, 我们一起来走进那段经历。
第16段: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 到那就是我。 第20段:“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第28段: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 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
抓住哭泣,揣摩心理
(1)分析“我”第二次、第三次哭泣的原因。 (2)“我” 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谁 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分析“我”第二次、第三次哭泣的原因。
第二次毫无信心,第三次哭泣是喜极而泣,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 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谁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 用? 父亲的指引。父亲指引“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这“走一步,再走 一步”中,我们目睹了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在这“哭”声中, 我们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小结
本文的人物描写,最成功也最值 得我们借鉴的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除了直接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外,还 通过动作、语言、感受、环境来表现 “我”的面对悬崖的畏惧与恐惧。
—03—
再走一步:学用心理描写
学习心理描写
1.小组分角色朗读爸爸和“我”的对话。
2.联系上下文,补写出爸爸的心理活动。
• 爸爸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 爸爸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
莫顿·亨特(1920—202X) (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 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 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原 名《悬崖上的一课》) 。题眼悟主旨
找题眼悟主旨
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故事产生在哪里?
3、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4、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5、“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6、我是怎样脱险的?
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费城的悬崖上
“我”,5个男孩,父亲 厌倦游戏 去爬悬崖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概括 : 冒险 遇险 脱险
—02—
走一步:聚焦心理描写
爸爸先用平静的话语给孩子以安慰,然后鼓励孩子,最后给出 具体的指点。我们看到一个慈爱智慧的爸爸在帮儿子脱险时给予的 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经验。而这经验对孩子的 一生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 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德军本土 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自己几乎无法完成任务,脑海里想着飞机座 舱被炮弹击中的情形,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 天,他驾飞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知自己,现在所有做的,是在地 面无线电的指点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舒文岛, 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警告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 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 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嘉奖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 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3张PPT)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3张PPT)
● [活动任务] 1.运用心理描写。2.200字以内。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为一 个个小目标,就能个个击破。
写法探究:
通过一件小事,来阐明一个道理
以小见大 以事喻理
课外拓展
形容词是描摹人或事物的词。
表示状态:快、慢、软、硬、忙碌、悠闲、激动、凌乱 表示性质:强壮、好、坏、美、丑、纯粹、高尚、清脆 表示颜色:黑、白、橙、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 表示形状:大、小、宽、窄、笔直、弯曲 许多表程度的的词可以修饰形容词:很、最、非常、十分、极、 多么、那么
心理重建
那作者当时靠谁来重建心理的呢?
爸爸
分角色表演18-28段的剧情
请找出爸爸的语言中说的最多的是哪些,找出来读一读。 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好 这些语句能表达什么?
容易做到的心理暗示;做得很好的鼓励
我和父亲的语言描写中,标点符号有没有区别?
我的是感叹号,爸爸的是句号。
为何不同?
感叹号表示情绪比较激动,句号表示语气比较平和。 心理被摧毁的我只剩下恐慌和愤怒,而父亲则一直保持着 平和的语气去安抚我的情绪。
1945年1月,正是二战期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 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 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想象 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 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 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 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 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 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 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 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3、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 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能力拓展
1、阅读下面的文章,与课文比较 一下有哪些异同?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6、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 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 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好像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抽泣
7、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 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 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 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 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 举步维艰。
疑难解析
1、课文中的两个“抽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
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 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绩感。
2、“我听见有人抽泣,正纳罕那是 谁,却发现本来是我自己。”为何不直 接写“我”哭了?
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 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懂得怎样训 练孩子的,他知道,如果自己上去 救,孩子的能力就毫无上进。富有 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 的精神财富。
讨论
1、本文提到的两个“抽泣”与奥运 会杜丽、郭晶晶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 “抽泣”是否相同?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 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 么?
词语解释
蕴含: 包含。 悬崖勒马: 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
时苏醒回头。 训诫: 警告,教诲。 峭壁: 陡直的山崖。 崩土: 崩裂的泥土。 嶙峋: 形容人瘦削。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3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3张PPT)

课文研读
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 “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
底部凌乱的岩石。”)
人物 事 起因
经过
“我”,5个男孩,父亲
游戏玩厌 去爬悬崖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述 故 事
件 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归纳“我”遇险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一、犹豫不决 满头大汗 浑身发抖 二、晕眩 哭泣 三、神情恍惚 害怕和疲劳
课文研读
试从第7—9自然段中圈点勾画出“我”当时的状态和 处境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重点字音
耸立(sǒnɡ)
气喘吁吁(xū) 灼(zhuó)
晕眩(xuū) 悬崖(yá)
抽噎(yē)
怦怦(pēnɡ) 哄堂大笑(hōnɡ)
重点词语
【小心翼翼】 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翼翼,谨慎、严肃。
【耸立】 高高地直立。 【哄堂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恍惚】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 一吸一顿地哭泣。
“犹豫不决”“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怦 怦地跳动”,“吓坏了”“缓慢地爬着”“反胃”“偷 偷地抓住”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 紧张的心理和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课文研读
文中在写“我”攀爬悬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了 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 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相对 比,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 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与嘲讽。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15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15张ppt)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 顿 ·亨 特 ( 美 国 )
寒深 冬秋 再走 走一 一步 步是 便寒 是冬 春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作者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 情感上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蕴含的 人生哲理。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7~1983) 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 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 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 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 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 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 《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 再走一步》等。
小伙伴们一一爬上悬崖,我害怕得贴在岩石上一动
经过: 也不动,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直到天黑。 结果: 杰利带着父亲来找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我一步
一步走下悬崖。
交流互动
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作铺垫。
2.课文中描写“我”遇险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爬 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 心砰砰 直跳 ▪第二阶段:贴 心惊肉跳 啜泣呻吟 头晕目眩 ▪第三阶段:趴 恐惧疲乏 全身麻木 不能动弹
积累名言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
名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名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贝多芬
3.“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如何?
1、最初:毫无信心
我不行 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2、继而:信心萌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3、随后:信心大增
再一次,我做到了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
似骄傲的感觉
4.从整篇文章看,“我”心理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故事产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费城
故事距今已经多久了?
56年前
故事产生在当时的什么时节?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故事产生的原因的事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分别叫什么?
6个,内德和杰里
60英尺左右;五六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脊有多深?多长? 英尺深;15英尺长
“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18-28(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脱险
29(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
1.“遇险”与“脱险”的心理变化过程 2.具体而奇妙的人物描写
畏惧 恐惧 紧张
进退两难 孤立无助 恐惧着急
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满头大汗
浑身发抖
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跳动
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扒住……感到反 胃……偷偷地抓住……
灼zhuó 扒bā/ pá 趴pā 附和hè 突兀wù 怦怦pēng 晕眩xuàn 呻吟shēn yín 恍惚huǎng hū
参差cēn cī 不齐 哄hōng堂大笑 惶恐失措cuò
时间:1945年1月 地点:英格兰沃顿空军基地 人物: 莫顿·亨特 事件:深入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请快速回答下列问题,梳理文章基本内容。
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 掉下去……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 对回不去……
时间慢慢过去……影子慢慢拉长……
最初:毫无信心 继而:信心萌发 随后:信心大增 最后:全新感觉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 死的!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再一次,我做到了。
有了一种巨大的成绩感和类似骄 傲的感觉。
文中遇险、脱险部分的“哭泣”和“抽泣” 所包含的情绪是否一样呢?
爬到岩脊上,上不 去下不来,被抛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作业:
2. 把自己有感受的地方划出来,有疑问的 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3.读完后我们一起解决大家的疑问、分享 彼此的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
思考: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 维,深刻领会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 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 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 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 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 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帮人
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
3
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 一个废物,少了一个孤胆英雄。
这好像能办得到。我谨慎翼翼地伸出左脚 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
了信心。
“探”可否换成“踩” ?
• 不可。 “探”有“试探”的意思,呼 应“谨慎翼翼”。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学到了

人物评说
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二课时
走一步,再走一步
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①. lín xún( 嶙峋 )_形_容_人_瘦_削______ ②. chuò qì( 抽泣 )_抽_泣_,_抽_抽_搭_搭_地_哭__ ③. nà hàn ( 纳罕 )_惊_奇_,_惊_奇______ ④. sǒng lì( 耸立 )_高_起_,_直_立______ ⑤. níng shì( 凝视 )_聚_精_会_神_地_看__ __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能力目标: 1.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2.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17张ppt)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17张ppt)

三、自主探究 分析标题妙处
谈谈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妙处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是指“我”在父 亲的引导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悬崖;深层含义是指在人生的 道路上,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将其分解,各个击破。同时“走一步, 再走一步”也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小结
毫无 恐惧 信心
紧张 胆小 自卑
开始 尝试
自信 勇气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 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 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终将战 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课后作业
1、请你以父亲或者杰里的视角把事情描述下来, 要求体现人物心理活动,不少于200字。
2、生活中,也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 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 怎样克服的?请你把它写下来,不少于200字。
两项作业任选其一。
下节再见!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塞涅卡
——莫顿·亨特
1、默读课文,能够完整复述故事情节。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自主探究,分析标题的妙处。
一、默读课文 复述故事情节
默读课文,圈画文章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或者句子。
记 叙 文
时间: 七月 地点: 费城 人物: 我、五个小伙伴、爸爸
七月的一天,我跟五 个小伙伴一起去爬悬 崖,其他小伙伴纷纷
毫无信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照做了 再一次,我做到了
移动右脚 慢慢往下 抓住后面的小树干
有点信心 信心大增
迈出了最后一步
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巨大的成就感
悬崖上 毫无信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酷热的七月 费城 作者和其他五个小伙伴 ,作者父亲 ”我“和小伙伴寻觅好玩的事,决定冒险去爬悬崖 途中”我“遭遇了险境 在父亲的帮助下,“我”成功脱险
默读感知 概括故事
酷热的七月,在费城,“我”和小伙伴寻觅好玩的事, 决定去冒险爬悬崖,爬悬崖途中”我“遭遇了险境, 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成功脱险。
“我”的心理:犹豫、畏惧
精读理解 7-17段:遇险
找“我”爬上悬崖后的表现:
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的跳动 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 紧紧扒住岩石的表面......这种情景让我反胃 “但是我不能......我......”
“我” 的心理: 极度恐惧
精读理解 18-28段:脱险
转机:父亲出现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我的心理
恐惧
愤慨/毫无 信心
有了信心 (萌发)
随后 最后
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 要想别的
在父亲的指点、鼓励下
再一次,我做到了
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扑进了爸爸 强壮的臂弯里,抽泣了一下有了一种 巨大的成绩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信心大增 巨大的成绩感
写作背景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 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 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 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 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警告自己:只是 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八千米高空时,他又警告自己:所要做 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点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 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就这样,莫 顿·亨特不断警告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 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 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 盟军的嘉奖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 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 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默读要注意速 度,要求4分半钟看完)。合上书, 快速回想课文内容,尝试用一句 话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讲的是“我”小时候爬崖 遇险,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步战胜 困难,脱离险境的故事以及从中学 到的影响“我”个人一生的经验。
2.积累重点词语
毫无信心
22段:不,我不行!太远了,
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有了信心
26段: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产生巨大的 28段:我有了一种巨大的 成就感和骄 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傲感
作者对自己心理的描写极其真实 细腻。这一方面表现了这段经历的刻 骨铭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善于 体察自己的内心。文章心理描写的真 实生动,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充 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入式地体 验文中“我”的心理,从而能产生同 情共感,由此也更能领会爸爸引导 “我”一步步走下来策略的必要性和 有效性。
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 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 小时侯的一段经历。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 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 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 他小时候经历了怎样的事而让他 成为“孤胆英雄”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
1.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 的语句,厘清写作顺序。
体现时间的进程的语句: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 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 去”“暮色中”; 体现空间转换的语句: “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 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 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
2.划分课文层次
识到那就是我。写出了人站在高处往下看的感觉, 符合很多人认知,很真实;且写出了“我” 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也写出了“我”在长久 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甚至自 己哭了都不知道,大脑也停止了思考。 17段: 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麻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学以致用
复述“脱险”部分
课文探究
默读文本,圈点勾画出文章中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说说当时“我”的心理。
课文探究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 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恐惧、着急,好像慢下了脚 步,显得在“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在“慢慢”拉长,更突 出了“我”等待的漫长和心理上的无助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心理学 家莫顿亨特,他幼年体弱多病不敢冒险,然而成年 后曾当过空军飞行员,如此华丽的转身,是否跟文 中的经历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美国)
学习目标
1、借助文中标志式的发展的语句,掌握复述故 事的技能。 2、借助旁批的提示,感受作者多种表达心理的 方法。 3、结合自身经历,说说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字词清单
突兀( wù ) ●
臭椿( chūn ) ●
滑稽( jī ) ●
晕眩( xuàn )

抽泣( yē ) ●
气喘吁展,以“冒险”为 例,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初读感知
1、故事产生在什么时间? 2、故事产生在哪里? 3、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 4、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环境描写有衬托人物心理的作用,在这 里通过环境描写间接表现了我的恐惧。
哲理探究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再遇到这件事情时,你想提醒 自己什么?
哲理探究
如果你是父亲,通过这件事都会提醒自己什么呢?
课文探究
我爬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概述: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我”的几个小伙伴们厌倦了他们要玩的游戏,想 找一个新鲜事儿,决定要去爬悬崖。然后他们就出发了,一路小跑。我跟在他们后 面开始犹豫,我的身体弱,妈妈告知我不可去冒险,我该怎么办呢?跟着跟着,我 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一座悬崖出现在我们面前,那道悬 崖在我心里是一道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6张PPT)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 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 “我”勇敢地走下了悬崖。
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安慰——指导——鼓励。
李永强
5、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
• 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
• 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 下悬崖的话
• 把大困难化整为零 逐个击破,最终战胜 困难
朋友都走之后,我一个人被困在悬崖上,想掉头回去, 回不去;往上看,肯定也上不去。 时在间其过他去孩了子很都久走,了夜以幕后开,始立降即临回,到杰悬里崖和脚我下的,父亲才 在鼓悬励崖“脚我下”走出下现悬。崖。
“你不要怕,我和你在一起,只要你试探着迈出 第一步, 剩下的就很容易了,来吧,我等着你!”
6、你能从本文收获哪些启示?
( jī )滑稽

古人跪下叩
( qǐ )稽首 头的礼节。
【串句记忆法】 他幽默的演讲引得众人哄 ( hōn)ɡ 然大笑。而后台下部分听众纷纷 起哄( hò)nɡ,让他再分享一些教育子女 的经验。他便引用曾子杀彘的故事告诉父 母们,哄( hǒn)ɡ骗小孩是最要不得的。

1945年1月,二战期间,同盟国已经决定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任务一:复述故事
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整体感知
1、故事发生的时间?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3、人物? 4、起因? 5、经过? 6、结果?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费城 我、父亲、内德、杰里
玩弹珠游戏玩厌了,去 爬悬崖 被困悬崖进退两难 父亲帮我脱离困境
整体感知
李永强
过了舒文岛之后,领航员告诉我转向125度,然后飞行10分钟, 直到我们的下一个转换点。很好,不是很困难,这个我能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2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2张)
2、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 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冒险
无聊、犹豫
遇险 脱险
畏惧、恐惧、尝试 自信、自豪、成绩感
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议论。 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 能够战胜困难, 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一语道破,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 者眼前。
深入探究
结合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理解。
1、思考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

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
“下面的路还很长”。“我”从小体弱多病,不
够勇敢,如果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容
易感到恐惧,产生退缩的想法,爸爸这样做是怕
引起“我”的恐惧、退缩。另外,爸爸有意识引
导“我”面对困难时,不要去考虑未知的因素,
而应该学会做眼前能做的事,学会分解困难,关
本文以时间顺序叙述了“我”跟五 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我”陷入险境, 并最终在爸爸的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 成绩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 验。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时间: 七月的一天。
地点: 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 “我”、小伙伴们、父亲 起因: 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去爬悬崖(冒险) 经过: “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引导下,
找出表现“我”的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和词语, (分角色朗读)填写下表。
时间
文中的句子
心理变化
最初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毫无信心
继而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信心萌发
随后
再一次,我做到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课件
答: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巨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
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大的的勇困难气,赢和得毅最后力的。胜利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 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
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在磨练下才能 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 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初读课文
1.通过爬悬崖这件事,作者想表现什么意思?试归 纳文章的主旨。
答: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巨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
答:在人生道路上,大的不困难管,面赢得对最后怎的胜样利的。 艰巨险阻,只要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初读课文
2.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畏惧,也记得 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
答: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巨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
答:是好朋友杰利“大的别困难做,胆赢得小最后鬼的胜”利的。 话语刺激了 “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 崖。
初读课文
3.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
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答:在人生心道路理上活,不动管和面对动怎样作的描艰巨写险:阻,爬只、要把全大身困难颤分解抖成、小困冷难汗,一直个冒一个、认真胸地腔解决里小咚困难咚,终将战胜巨
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抽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 乏、全身麻痹、不能动弹。
训诫。
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句话表明了我体质虚弱,为下文“我”爬悬崖时不如小伙伴勇敢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滑稽: 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 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 一吸一顿地哭泣。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走一步,再走一步》朗读。
2. 理清作者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情感上的变化。(难点)
3.体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 感受。 (重点)
来自《点拨》
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 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 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 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 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 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 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 《悬崖上的第一课》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是什么意思? 【答案】 “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层意思是指 “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第二层意 思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 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只要一步一步的战胜小 困难,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
15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散 文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检查预习
4. 听读课文
5. 整体感知 9. 本课主旨
6. 句段品析 7. 疑难探究 10.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8. 板书设计 11. 拓展延伸
12. 教材习题讲解
13. 课后作业布置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重点)
一 读一读字音
zhuó
灼人

滑稽
sǒng
耸立
xuàn
晕眩

抽噎
juàn xū
厌倦 嘘声

突兀
shuò
闪烁
huǎnghū
恍惚
二 写一写字形
参差(cēn)cī不齐 línɡ( )乱凌 惊慌失 cuò( 措) 山yá( )崖 天yá(涯)海角
三 记一记词义
1.参差不齐: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重难点小结
这里重点写了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脱 离险境的心理感受,并由此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先 记叙,后议论,升华主旨。
【难点探究】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怎样认识 “父亲”这一形象在“我”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 (1)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 鼓励和信心,教育孩子很有智慧。(2)这是一个善于从心理上 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他有意引导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并以 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引导孩子大胆尝试, 教给孩子恰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 使孩子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是一个伟 大的父亲,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人生向导的作用。
9.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答案】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 困难就小了,就 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 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阅读方法解密
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记叙中的议论往往使文 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 深化主题。答题时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代表 了作品的思想倾向;二是议论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 图。本段的议论画龙点睛地点明了中心。
2.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答案】渴望—犹豫—畏惧—疲乏—有了信 心—信心更强—巨大成就感。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 文写爬悬崖作铺垫。
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答案】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 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 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
5.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 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 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6.第17、18 两段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 用? 【答案】这两段的开头都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营造 出了夜晚来临、天色越来越暗的场景,烘托了“我” 身处险境而又无人救助时紧张、害怕的心情,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
重点品析27—29段
7. “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 “大哭”有 什么不同?
【答案】 “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 屈,有下了悬崖后回顾的后怕,更是成功之后的喜极 而泣,前面的几个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 恐惧、焦急。
8.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答案】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 做到→再一次 “我”做 到 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 步,就容易战胜了。
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 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 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 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 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 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这矛盾吗? 【答案】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 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 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4. 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 的处境?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 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 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 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 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 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 了“我”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