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保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005年10月)
2000年在全市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市扶贫办被地委、行署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这次全市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又再次被推荐为“模范集体”,这是市委、市人民政府对扶贫办多年来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及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市扶贫办始终把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工作放在重要位臵,急民族贫困地区群众所急,想民族贫困地区群众所想,不断深入贫困地区与干部群众一起共商脱贫大计,谋求发展,千方百计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投入,认真组织易地扶贫、民族乡综合开发、安居温饱村建设和重点村综合开发、茅草房改造、小额信贷、沼气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教育扶贫等等,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从2001年到2004年末,累计在少数民族贫困乡、民族村社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8亿元,占全市扶贫资金投入的26%。为少数民族地区改造了茅草房8765户,修建乡村道路392公里,解决6.1万人饮水困难,架设高压输电线路35公里,解决了1800户生产
生活用电,修建农田灌溉沟渠94公里,建设沼气池3505口,扶持养殖种猪3100头、母牛950头,种植经济作物3.3万亩、经济林果1.2万亩,建设小学21所,卫生室12所,开展科技培训5.1万人。今年1—10月份以来,我们继续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加大投入和支持,倾斜项目和资金4000多万元,进一步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改造茅草房、实施安居温饱村和重点村、建设沼气、发展产业、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输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民族贫困地区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一、把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发展放在扶贫工作的重要位置
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是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群众不脱贫,扶贫攻坚任务难以完成,扶贫目标就实现不了。全市15个少数民族乡有11个是贫困乡,118个少数民族村,大多是贫困村,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23万人中有三分之二是贫困人口,其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市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的31%。为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办领导经常率领扶贫系统一班人不辞辛劳、顶风冒雨、徒步下乡、进村入户,访贫问计。每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深入民族贫困地区调查研究、访贫问苦。不断组织人力深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调研,分析贫困现状,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瞄准贫困群众,结合实际和群众意愿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措施,尽力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最迫切的各种困难和需求。在研究扶贫项目规划、编制计划时,优先考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在制定十五扶贫计划中,把11个贫困民族乡全部纳入省、市计划盘子予以优先扶持。在各项政策执行中把民族地区作为重点给予倾斜,项目计划及资金优先安排到民族地区,优先组织实施,有新的扶贫举措和好的经验,优先在民族地区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全市首批实施的6个安居温饱试点村时就首选了木老元乡水沟脚、摆榔乡摆榔村、瓦房乡水沟洼、珠街乡比此村等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进行示范。为使每一个项目和每一笔资金都能达到预期目的,从项目前期准备,到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毫不松懈。定期不定期派人深入现场指导、检查、督促,确保工程质量,力求把民族地区的扶贫工程建成亮点工程、示范工程、德政工程。随着大批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在民族地区投入和实施,广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少数民族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有效地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维护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进步。
二、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多渠道争取投入扶持民族地区发展
为优先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我们千方百计加大投入,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多渠道争取扶持。
一是从易地开发扶贫项目中扶持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缺乏生存条件或难以通过常规途径实现脱贫的地方,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们把易地扶贫的扶持和搬迁安臵对象重点瞄准少数民族群体。“九五”期间,分别从耈街、珠街、瓦马、汶上、
木老元、摆榔、等少数民族地区搬迁安臵到小街子、大沙坝、勐连、老坝娥、勐糯、碧寨等开发区的少数民族达13000多人。进入2001年以来,全市又相继有龙陵木城等养、施甸摆榔小龙潭、隆阳区芒宽勐林、杨柳大沙坝、潞江赛林、腾冲中和高田等6个乡9个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易地开发项目得到省立项扶持,帮助民族地区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少数民族实现易地开发扶贫。同时在实施其他贫困地区易地开发中我们坚持以贫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为主要对象安排移民搬迁。2001—2005年又有3000多名少数民族完成了易地搬迁,扶贫投入达2170万元,1.1万人受益。移民搬到迁入区后,建盖了安居房,土地落实,水电路三通到户,有的还建了沼气池,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逐步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如在木城边境民族贫困乡实施易地搬迁开发扶贫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修建了安定大沟及花椒支渠、木城支渠,全长41公里,总投资达900万元,改善了全乡1.2万亩土地灌溉条件,大大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仅大力扶持了该乡甘蔗、烤烟等各项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境外劳动力转移,由原来的木城富余劳力集中到缅甸务工转变为缅甸边民争相到木城打工,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是实施重点村整村推进和安居温饱文明村建设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2001年以来,扶贫部门以少数民族贫困村为主战场,少数民族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实施“三通、三改、三建,一发展”的扶贫安居温饱文明村建设和扶贫重点村综合开
发。努力改善贫困地区面貌,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实现稳步脱贫。共计实施94个自然村,投入扶贫资金1771万元,受益人口达63200人。帮扶1.5万户少数民族群众,带动2万人脱贫。建设乡村道路106条、240公里,建设人畜饮水工程45件、管道长1100公里,建设沼气池1920口,卫生厕所2500个。如:隆阳区杨柳乡水沟洼、腾冲县新华梅子坪村、龙陵县黄连河村、昌宁县右甸勐廷村、湾甸芒岗村等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实施重点村和安居温饱村实现了村社公路弹石化,家家户户修建了房屋,通了电,用上了自来水,沼气灶,改造了院场,建了厕所,建盖修缮了学校、卫生室、文化室,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协调发展。
三是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改造茅草房。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茅草房数量多、集中连片的特点,扶贫部门把少数民族贫困户作为茅草房改造的重点对象,分年度分步实施。迄今已为8765户少数民族群众改造了茅草房,建房57.8万平方,按每户补助3000元的标准,共补助资金1442万元,贫困程度深的甚至补到4000元、5000元。如隆阳区瓦房乡白龙井村、浪嘎村、杨柳乡茶花村、汶上乡新寨保和村、摆榔乡鸡茨大平地村等一大批少数民族村祖祖辈辈住在茅草房中,通过实施茅草房改造,家家户户住进了新瓦房,村容村貌发生较大改善,使少数民族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安全、卫生的瓦房,实现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祖祖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