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粳43特征特性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粳43特征特性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摘要阐述南粳43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精确定量栽培指标,并从适期播种与培育壮秧、扩行缩株、精确施肥、科学灌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南粳43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关键词南粳43;特征特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南粳43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育成的,具有较高产量潜力、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好、稻米品质优的中熟晚粳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采取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创造百亩连片示范达到10.5t/hm2以上的产量。
结合2006年获得高产生产实践的基础上,2007年在江宁区湖熟街道20hm2示范田采用配套精确定量化栽培技术,获得全面丰收,平均实际产量10.6t/hm2,比武育粳7号的9 060 kg/hm2增产1 539kg/hm2,增16.99%。
1主要特征特性
1.1形态特性
该品种在苏南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60d左右,与武育粳7号相仿,总叶片数18叶,株高105cm左右,叶色淡绿,叶片较挺,分蘖力较强,后期株型较紧凑,生长繁茂,转色正常,后期熟相好。
一般有效穗数300~330万穗/hm2,每穗总粒150粒以上,结实率90%左右,穗长18~20cm,千粒重27g左右,谷粒金黄。
1.2综合抗性
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该组合对4个白叶枯病代表菌株KS6-6、浙173、PX097、JS49-6鉴定为1~3级(按9级制分级),表现为抗。
6个稻瘟病小种苗期鉴定4个为0级,2个为5级,穗颈瘟抗性鉴定为1~2级,表现为抗。
生产过程中,纹枯病较轻,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病(常规稻株发病率1.5%~3.5%,穴发病率10%~15%),未发生稻曲病。
抗倒性好,2007年在遭受台风情况下,未发生倒伏。
1.3稻米品质优
该品种经省区试统一送样测试分析,糙米率85.2%,精米率75.2%,整精米
率61.9%,长宽比1.9,垩白率11%,垩白度1.1%,透明度2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80mm,直链淀粉含量15%。
各项稻米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
2精确定量栽培指标
2.1产量及其结构
颖花量4.5~4.8亿朵/hm2,有效穗300~330万穗/hm2,每穗150~16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6~28g,理论产量11.25 t/hm2以上。
2.2生育指标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够苗,高峰苗为设计穗数的1.3~1.4倍,孕穗期叶面积指数7~8,成熟期叶面积指数2~3。
干物重抽穗期10.50~11.25t/hm2,成熟期21.0~22.5t/hm2。
2.3氮肥使用量
根据示范方的土壤基础地力状况,每100kg稻谷需氮量1.7kg的测试参数,在高产栽培技术条件下,10.5t/hm2以上产量,每100kg稻谷的需氮量为2.15kg,氮素的当季利用率为43%。
依据Stanford公式计算目标产量的施氮量:
目标产量施氮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当季供氮量)
/氮肥的当季利用率
=(750×15/100×2.15-400×15/100
×1.7)/43%
=325.2kg/hm2
2.4肥料运筹
基蘖肥∶穗肥为5.5∶4.5,其中基蘖肥中,基肥与分蘖肥比为6∶4;穗肥分2次施用,促花肥(倒3~4叶)60%,保花肥(倒1~2叶)40%。
3栽培技术
3.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采用肥床旱育的育秧方式,培育叶蘖同伸壮秧。
旱育秧田施足基肥,做到有机肥(腐熟)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配套,肥、土均匀拌合。
播种前晒种1~2d,提高种子活力,用浸种灵浸种48h后催芽。
5月15日左右播种,大田用种量52.5kg/hm2,秧田落谷量450kg/hm2,秧龄30d。
秧田期重点防治灰飞虱和苗期虫害。
3.2扩行缩株,优化高质量的群体
南粳43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穗型较大,应适当控制基本苗,保证抽穗后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延长后期功能叶片的衰老,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粒重的提高和稻米品质的一致性。
示范方于6月15~20日移栽,株行距采用13.3cm×30.0cm,栽24.0~25.5万穴/hm2,每穴3~4苗,插基本茎蘖105万根/hm2左右。
要做到浅插、匀插,严防栽插过深,影响发苗,浪费肥料。
3.3精确施肥,促进群体的协调发展
示范方前茬为小麦,土质为黑黏土,前期发苗较慢,后期肥力较足。
根据氮肥的使用指标和设置安排,基肥施碳酸氢铵375kg/hm2,45%复合肥375kg/hm2,撒后旋耕,使肥料与耕作层土壤充分混合;分蘖肥于移栽后5~7d施尿素105~120kg/hm2;7月中旬施长粗肥氯化钾120~150kg/hm2;7月底(倒4叶露尖)施促花肥尿素150kg/hm2,8月12~15日(倒2叶露尖后)施保花肥尿素75~105kg/hm2或45%复合肥225kg/hm2。
绝大部分示范户的氮肥用量应在300~330kg/hm2。
7月10日多数田块应达到穗数苗300~330万根/hm2,7月15日达到高峰苗420~450万根/hm2。
3.4科学灌水,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示范田一律于插秧前1d平整好,第2天再插秧,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移栽后第11~12天适当露田。
7月10日前后,达到预定穗数苗的田块,开始开沟控水,分次搁田,直到7月底,田面沉实,不陷脚,有裂缝,大量白根外露,叶色褪淡,总茎蘖苗下降到360~375万根/hm2时再复水。
随后采取间隙灌溉,做到前水不干,后水不进。
抽穗期保持7~8d浅水层,后期采取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满足生理需水即可,收获前7~10d断水。
3.5综合防治病虫害
对示范方根据不同时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实行全程预测预报。
秧田期重点防治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中后期主要防治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
4参考文献
[1] 凌启鸿.水稻群体质量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 黄务涛.水稻旱秧抛栽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3] 滕宏飞,邹陈勇.水稻不同氮肥运筹与抛栽密度对群体质量的影响[J].南京农专学报,2000,16(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