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英国文学家托马斯·莫尔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书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形象——乌托邦。
阅读这部小说之后,我被其中展示的理想社会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所震撼。
小说中的乌托邦社会是一个几乎完美的社会模式,人人平等,贫富均衡,人们勤劳而富有激情。
这种理念让我思考,我们生活在的现实社会是否存在着种种不公平和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或改进。
书中描绘的乌托邦社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秩序感。
人们按照职责分工来工作,每个人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这种社会组织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够更好地合理组织社会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乌托邦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一切都是公有的。
个人的利益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种社会观念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过分追逐个人私利,而忽视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书中的乌托邦社会通过取消私有财产来消除了贫富差距,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社会财富。
这种思想引发了我对于财富分配平等与社会公正的反思。
书中还提到了乌托邦社会的教育体制,人们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培养了广泛的知识。
这使得社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领导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这种教育观念启示了我,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是否能够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广泛知识和领导能力的人才。
乌托邦社会中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让社会更加有凝聚力和稳定性。
这启示了我,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需要更多的宗教信仰,来带给社会更多的精神寄托和安定感。
通过阅读《乌托邦》,我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思考。
虽然乌托邦是一个理想的幻想,但其中所揭示的问题和思考,对我们的现实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改变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实现更加公平、和谐、进步的社会。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也更加希望能够为社会进步和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但正是通过团结努力,我们才能逐渐改变现实,实现我们心中乌托邦的理想。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一部由托马斯·莫尔所著的小说,它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中享有平等、和谐、自由的生活。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也让我对乌托邦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描述的乌托邦社会给人一种美好的憧憬,人们在这里没有私有制,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和压迫。
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社会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让人不禁感叹,如果现实社会也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该是多么美好啊!然而,乌托邦社会的美好并非完全是现实的。
小说中也揭示了乌托邦社会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比如,乌托邦社会的人们过于平等,缺乏竞争和进取心,导致社会的发展速度缓慢;人们过于依赖集体,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导致社会的创新力不足。
这些问题让我深思,乌托邦社会虽然美好,但也并非完美,它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阅读《乌托邦》,我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人们一直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实社会总是充满了矛盾和问题。
乌托邦社会给了我们一个理想的目标,但是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我们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探索,寻找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意识到乌托邦社会并非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理想,它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人类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乌托邦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才能够逐步实现这个理想。
总的来说,阅读《乌托邦》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乌托邦社会是一种理想,但实现这个理想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我们才能够逐步实现这个理想,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我们能够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乌托邦读后感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作品,是世界上第一部以乌托邦为题材的小说。
这本小说于1516年首次出版,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这本书的主题是对社会制度和人类理想社会的探索,带给读者许多思考和启发。
在《乌托邦》中,作者以一个虚构的岛屿乌托邦为背景,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岛上的人民过着平等、和谐、富足的生活。
这个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大家平等分享资源,没有剥削和压迫。
政府由精英组成,他们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而工作,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和公平。
这种理想社会的描绘引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思考。
在这个乌托邦社会中,教育非常重要。
岛上的人们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每个人都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使人们更加开明、理性、有能力解决问题和管理社会。
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描述,强调了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乌托邦》也提醒了读者理想社会的困难和问题。
在这个完美的乌托邦岛上,个体的选择权很少,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受到限制。
人们需要服从社会的规则和制度,个人的欲望不再是最重要的。
这引发了人们对自由和权力的思考。
这本书也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它揭示了社会现象中的矛盾和弊端,并通过虚构的乌托邦社会提出了改革和解决的方法。
这使读者对现实世界不公和不平等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激发了改变社会的意识和行动。
《乌托邦》是一本思想性很强的书。
它通过虚构的乌托邦社会,叙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本书给人启示,让人们反思自己身处的社会和制度,思考如何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它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理解社会和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乌托邦》后,我深深被书中乌托邦社会的描述所吸引。
尽管这个社会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但它呼唤人们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这本书通过对乌托邦的想象和描绘,让我更加敏感地感受到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
【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在阅读《乌托邦》这部著作时,我被那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
托马斯·莫尔笔下的理想国,宛如一个梦幻般的仙境,让我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徘徊,难以自拔。
在这部作品中,莫尔描绘了一个完美的社会形态,其核心理念是“全民共同富裕”。
在这里,人们不再为生存而挣扎,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这种境界,让我不禁感叹:原来,人类社会可以有如此美好的未来。
书中,莫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乌托邦的风土人情。
在这里,人们彼此尊重,和谐共处。
他们以公共利益为重,摒弃了私有观念,共同创造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世界。
这种境界,让我心生向往,渴望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着差距。
在欣赏乌托邦的同时,我也深感现实的残酷。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精神富足,而是物质享受。
这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偏离了正确的道路?《乌托邦》一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在于追求心灵的升华。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那个美好的未来。
书中,莫尔引用了诸多名言警句,如“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偏见和歧视所困扰,而《乌托邦》则告诉我们:只有消除这些偏见,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阅读《乌托邦》的过程,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铭记这部作品带给我的启示,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总之,《乌托邦》这部著作让我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著作。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相信,《乌托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著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人类社会历经漫长的发展,一直不停地探索理想的社会模式。
在人们的想象中,乌托邦是一种理想中的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憧憬。
最近,我读完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感悟,对这本书进行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评述。
《乌托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被称为乌托邦的理想社会模式。
这个社会中,人们没有私有财产,统一劳动和生活的安排,取消了阶级制度等。
这个社会模式给人以很大的启示,让我重新思考了社会中各种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式。
首先,乌托邦模式的存在表明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
在现实社会中,私有财产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人们争夺资源、争夺权力,使得社会充满了矛盾和拮据。
然而,在乌托邦社会中,这些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
所有的资源和权力都被合理地分配,每个人都享受着平等的待遇,社会和谐稳定。
这让我不禁反思,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解决?其次,乌托邦社会的统一劳动和生活安排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和角色,无论是农民还是工匠,都在为社会的整体利益做出贡献。
相比之下,现实社会中个人的追求和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失去了整体意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
乌托邦社会的存在,让我们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努力。
但是,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乌托邦模式产生了一些疑惑。
首先,乌托邦社会的完美与否取决于每个人对于社会的理解和奉献。
如果有人破坏了社会的平衡和秩序,那么这个完美的社会就会瓦解。
与此同时,人的天性也难以被完全剥夺,是否能够真正达到乌托邦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乌托邦社会模式中的统一劳动和生活安排是否会剥夺人的个性和个体的发展空间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兴趣和个性各异,正是这种差异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乌托邦。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和谐、平等、幸福的环境中,没有贫富差距,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犯罪。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理想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贫富差距、剥削和压迫、战争和犯罪等问题,这些问题让人们生活在痛苦和不安中。
而《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美好生活。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为生活所迫,而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这样的社会,无疑是我们所向往的。
其次,我认为《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实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物质追求的漩涡,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而《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一个关注人们精神需求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为了金钱和权力而争斗,而是追求真理、美和善。
这样的社会,让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追求?再次,我认为《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冲突时常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而《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一个没有战争和冲突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尊重彼此的差异,共同努力维护和平与安宁。
这样的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合作和对话,才能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最后,我认为《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人性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丑恶一面,如贪婪、自私、残忍等。
而《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善良的地方。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关爱弱者,尊重生命,追求真善美。
这样的社会,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我们明白:只有关爱他人,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总之,《乌托邦》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乌托邦》的读后感
《乌托邦》的读后感乌托邦的读后感《乌托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写成的一部社会政治小说。
通过对于乌托邦国家的描绘,小说探讨了理想社会的可能性以及人类追求完美的愿望。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其中的思想深深吸引,也思考了许多关于社会和人类的问题。
小说中,乌托邦被描绘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不存在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乌托邦人民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他们尊重自然、崇尚和平与平等。
这种社会秩序的构建令人称赞,但却充满了让人质疑的方面。
首先,乌托邦社会的完美是建立在个体自由的牺牲之上。
个人的意愿和欲望受到集体规定和安排的束缚。
这种集体主义的观念可能导致个人的依赖和缺乏创造性。
乌托邦经济体系的运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放弃个人利益,那么社会的进步和创新可能会受到限制。
其次,乌托邦社会看似平等,但在这种平等背后隐藏着隐形的压迫。
乌托邦的国民被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职责和义务。
虽然每个人都享有基本的权利和福利,但他们也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机会。
个体的个性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受到了限制,这可能会导致人们的个体意识和创造力的退化。
另外,小说中涉及的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乌托邦社会通过防止贪婪、堕落的行为来保持秩序和和谐。
然而,这种道德规范和强制执行是否是真正的自由?是否真正反映了人性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乌托邦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理想化的设想,一个完美社会的幻想。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完美往往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前提和假设上。
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人类的贪婪、自私和权力欲望。
而且,每个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基于个体的不同需求和追求。
尽管乌托邦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但它给予了我们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期望和向往。
它提醒我们思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积极追求自由、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保留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鼓励多样性和创新的发展。
《乌托邦》读后让我深思,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和探索永远是人类思考的重要内容。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一部由托马斯·莫尔所著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一个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没有犯罪的乌托邦世界。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了思考。
在小说中,乌托邦社会的人们生活在和平与和谐之中,他们不追求私利,而是追求共同的利益。
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工作,都有权利享受教育和医疗资源。
这种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让我感到震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贫富差距悬殊、战争频发、犯罪猖獗的情况。
乌托邦社会给了我一种希望,让我相信人类社会可以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我也意识到乌托邦社会并不完美。
在小说中,乌托邦社会的人们失去了一些个人自由,他们的生活被严格规划和控制,甚至连感情生活都受到限制。
这让我开始反思,一个真正的乌托邦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是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过度集权和控制的社会。
这让我明白,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发展需要平衡,需要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权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统一和规范。
除此之外,乌托邦社会也让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小说中,乌托邦社会是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手段来建立的,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压迫。
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依靠理性和科学,而不是依靠战争和剥削。
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知识和智慧,而不是追求权力和财富。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读完《乌托邦》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乌托邦社会给了我希望,让我相信人类社会可以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乌托邦社会需要平衡和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权利,需要依靠理性和科学的手段来建立。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再次,在主题表达方面,《乌托邦》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想社会的形态。莫尔通过乌托邦这个虚构的社会,批判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和政治腐败等。同时,他还表达了对完美社会的向往,渴望人类能够摆脱现实困境,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个人感受与反应:梦想与现实的拔河
阅读《乌托邦》让我感受到了梦想与现实的拔河。一方面,我被乌托邦岛上的理想社会所吸引,渴望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以生活。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莫尔的这部作品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现实社会的框架内,去追求更加公正和美好的生活。
喜欢与不喜欢的部分:梦想的绚烂与现实的沉重
《乌托邦》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社会的可能性。,我们很难找到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使得《乌托邦》既是一部令人向往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感到无奈的作品。我认为,莫尔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社会的必要性。
人物塑造: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在《乌托邦》中,莫尔通过对乌托邦公民的塑造,表达了对完美人性的追求。这些公民既理性又公正,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展现出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然而,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使得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碰撞的效果。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很难找到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物。这使得乌托邦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但又难以触及的理想。
第三篇范文:《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创作于16世纪的一部社会科幻小说,虽然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但其思想和观点仍然让人深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对《乌托邦》这部小说的读后感。
首先,我对《乌托邦》最为引人入胜的是莫尔对乌托邦社会的构想。
乌托邦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下,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阶级之别,人人平等。
这种社会制度看似理想,但实际上却是不可行的。
莫尔通过描述乌托邦社会中的种种规定和制度,揭示了其中的弊端和矛盾。
例如,在乌托邦社会中,婚姻是通过政府安排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种制度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口的控制,但却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人权利。
另外,乌托邦社会中没有个人财产,一切财富都由政府控制分配。
这种制度虽然消除了贪婪和利己主义,但也限制了创造力和个人发展的空间。
通过这些描写,莫尔让我意识到,完美的社会制度往往是建立在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牺牲之上。
其次,我对《乌托邦》中的人物形象也深感震撼。
小说中的主人公拉斐尔是一个经历了乌托邦社会生活并对其进行批判的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来揭示乌托邦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拉斐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真理和公正,却发现真理和公正在乌托邦社会中是那么的脆弱和虚幻。
他的存在,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乌托邦的荒谬性和不实际性。
通过拉斐尔这一人物形象,我看到了作者对理想主义的警示,他告诉我们,在追求完美的社会制度时,我们应当保持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要盲目追求理想,而是要思考和权衡其中的利弊。
最后,我对《乌托邦》这部小说的读后感是对人性的思考。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看似都和谐相处,在和平与平等的环境下生活,但实际上,他们也受到了制度和规定的束缚。
他们没有了贪婪和欲望,但也失去了一种人性的本真。
这让我思考到,人性中的善恶不仅仅是由外在的环境和制度所决定,更多地是由内心的选择和道德标准所决定。
尽管乌托邦社会下不存在贫富之别和阶级之争,但人们依然会沉溺于权力和地位的争夺中,依然会出现犯罪和背叛。
【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这部作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
托马斯·莫尔
笔下的理想国,让我陶醉其中,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莫尔以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
在那里,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与关爱。
这样的社会,不禁让
我心生向往,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却无法完全摆脱种种束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
临着诸多困境,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
这些问题,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平等、公正、和谐等价值观。
他认为,只有实现这些价值观,才能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去关注社会问题,努力为社会
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莫尔的智慧与勇气。
他敢于挑战现实,
追求理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莫尔的作品也让我明白了,理想与
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条漫长的道路。
我们要有信念,勇敢地走下去,才能最终
实现理想。
在《乌托邦》这部作品中,我还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尽管人们生活在理想
国中,但他们并未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追求,
美好的未来终将到来。
总之,《乌托邦》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激发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时刻铭记莫尔的教诲,努力为实现理想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乌托邦的读后感
乌托邦的读后感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乌托邦的想象和思考感到十分震撼。
乌托邦所描绘的社会,是一个理想而完美的地方。
每个人都在过着幸福和平等的生活,不存在贫富差距、压迫和剥削。
人们各尽所能,共享资源,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这种乌托邦的概念让我不禁思考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乌托邦中消除了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让我意识到,现实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乌托邦中,人们不再为了金钱而奔波劳累,而是追求知识、艺术和生活的真谛。
这让我反思,现实中我们是否过于强调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和幸福感。
其次,乌托邦中的社会秩序极为和谐。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义务,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建设社会。
这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出现自私自利、竞争激烈的情况。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乌托邦中的人们那样,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而稳定。
而乌托邦也不是毫无缺点的。
书中揭示了一些乌托邦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
例如,社会中普遍缺乏个人私有财产,人们的生活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
这使我再次思考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平衡问题,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是否能够保护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乌托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尽管乌托邦是一种理想的构建,但对于现实社会而言,它仍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它提醒我们,社会公平和人的幸福感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改变。
读完《乌托邦》,我深刻理解到一个理想社会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
虽然现实中无法完全实现乌托邦的美好愿景,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积极地对待社会中的问题,并思考如何为建设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英国文学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
这部小说以一个理想国家乌托邦为背景,通过对乌托邦社会制度的描绘,探讨了人类社会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其中的思想所触动,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小说中,乌托邦是一个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私有制、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
人们平等地分享资源,每个人都有工作、教育和医疗的保障。
这种社会制度让我感到震撼,因为它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不同得如此彻底。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而乌托邦给了我一种希望,让我相信人类社会有可能实现更加公平和平等的制度。
然而,乌托邦的存在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乌托邦人民被高尚的道德观念所引导,他们不追求个人利益,而是追求共同的幸福。
这让我想起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弱点,贪婪、自私、争斗不休。
乌托邦中的人们是如此完美,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样的社会是否真实可行。
人类的天性是否注定了我们无法实现乌托邦般的社会?
尽管小说中的乌托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个人自由、过于集体主义等,但它依然给我带来了对未来的希望。
它让我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乌托邦中汲取启示,努力寻找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读完《乌托邦》,我被其中的思想所深深吸引。
它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尽管乌托邦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国家,但它给了我对未来的希望和动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人类社会有可能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乌托邦》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
该作品创作于16世纪初,当时欧洲正经历着启蒙思想的浪潮。
人们开始怀疑传统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探索成为重要的主题。
莫尔以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为线索,创作了这部具有启蒙思想精神的作品。
莫尔的意图是通过《乌托邦》,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他以乌托邦社会为对比,暗示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
通过乌托邦国家的描述,他表现了对特权、贪婪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莫尔试图激发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以期通过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公正。
对《乌托邦》的理解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首先,在政治方面,乌托邦国家采取了严格的集体决策制度,取消了私有财产和特权。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正和平等。
然而,乌托邦的制度也存在着过度集体化和个人尊严缺失的问题。
其次,在经济方面,乌托邦国家实行了共产主义的经济体制。
个人从事的职业是被国家指派的,个人收入被集体掌握。
这种经济制度消除了对财富的私有化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现实社会中的乌托邦无法实现,但《乌托邦》的价值在于它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思考。
它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社会的问题,并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实现社会公正和进步。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注意到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不应被任何制度所侵犯。
【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在这部充满想象与哲理的著作《乌托邦》中,我仿佛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一个看似完美却充满讽刺的理想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沉醉于它的美好,时而陷入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莫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乌托邦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到人文关怀,无不展现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然而,在这片看似繁荣的土地下,却隐藏着人性的阴暗面。
正如作者所言:“乌托邦,一个完美社会的幻影,它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批判现实的武器。
”在乌托邦的世界里,人们过着平等、公正、和谐的生活。
这里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没有疾病。
人们彼此关爱,共同为社会的繁荣而努力。
这种美好的愿景,无疑让人心生向往。
然而,当我们深入挖掘,会发现这种完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莫尔在书中巧妙地运用讽刺手法,揭示了乌托邦社会的虚伪与荒诞。
他通过对乌托邦社会各个层面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乌托邦,不过是人类幻想中的天堂,现实世界中的我们,仍然需要面对人性的丑恶。
”这句话道出了乌托邦的真谛:它既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一个警示。
阅读《乌托邦》,我深感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莫尔通过描绘乌托邦社会的种种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在这个看似美好的世界里,人们仍然摆脱不了贪婪、自私、虚伪等劣根性。
这让我不禁感叹:理想国,真的存在吗?同时,《乌托邦》也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既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丑恶的现象。
正如黑格尔所言:“现实世界是矛盾的,但矛盾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在矛盾中寻求平衡,在美好与丑恶之间寻找自己的定位。
总之,《乌托邦》这部著作,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美好,也感受到了痛苦。
它让我明白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上,我们仍需努力前行,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读罢《乌托邦》,我的思绪仿佛被托马斯·莫尔带入了那个理想中的国度,久久不能平静。
在《乌托邦》里,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美好世界。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物质丰富,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特殊经历,那次经历让我对理想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
那是一次背包旅行,我独自一人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这个小山村隐藏在大山的深处,交通不便,与外界的联系甚少。
当我踏入这片土地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宁静,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
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是用石头和木材搭建而成,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村中的道路是由石板铺就,石板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村子的悠久历史。
我沿着石板路漫步,看到了一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手中拿着一根烟杆,悠然自得地抽着烟。
我走上前去,与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非常热情,给我讲述了村子里的故事。
他说,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靠着种地和养殖为生。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大家相互帮助,邻里之间关系融洽。
我在村子里住了几天,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和谐与美好。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村子里的时候,公鸡的打鸣声便会响起,人们纷纷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
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服,一边洗一边聊天,笑声在河面上回荡。
男人们则扛着锄头去田里干活,他们的身影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矫健。
孩子们在村子里奔跑嬉戏,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
到了中午,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了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弥漫在整个村子里。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分享着一天中的见闻,那种温馨的氛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然而,在这个看似美好的小山村,也并非没有烦恼。
由于地处偏远,村子里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
有一次,一位村民突发疾病,大家只能用担架把他抬到几十里外的镇上看病,差点耽误了治疗。
还有,村子里的教育资源也很匮乏,孩子们只能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这样一个相对和谐的小社会,也并非完美无缺。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一部由托马斯·莫尔撰写的文学作品,它以描绘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形态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没有贫富之分,没有战争与冲突,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机会。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被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所吸引,也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非常和谐的。
他们不追求物质财富,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
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训,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开始思考现实社会中的教育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机会都得不到。
这给他们的未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乌托邦社会的教育理念,努力改善现实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分配,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另外,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没有贫富之分的。
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报酬和待遇,社会中不存在着贫富悬殊的现象。
这种社会形态让我深深地感到震撼,也让我开始思考现实社会中的贫富分化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这种现象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也让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乌托邦社会的理念,努力改善现实社会中的贫富分化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生活待遇。
总的来说,读完《乌托邦》这部作品,让我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深深地被乌托邦社会中的和谐与幸福所吸引,也对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和贫富分化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够让现实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希望我们都能够借鉴乌托邦社会的理念,努力改善现实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幸福与美好的生活。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引言《乌托邦》是英国文学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创作的一部哲学政治小说。
该小说以一个理想国家的描述,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小说中展示的乌托邦社会的特点和莫尔思想的深邃所吸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乌托邦》的读后感:作者的理想社会构想、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思考。
作者的理想社会构想《乌托邦》中描述的乌托邦社会是一个理想的国家,其中人民可以和谐地共同生活。
乌托邦社会的经济制度是按需分配,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社会待遇。
生产资料在整个公社中被共享和管理,以确保资源的均等分配,并避免贫富差距的出现。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这种经济制度为社会带来了繁荣与安定。
乌托邦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共和国,各级领导人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并为期两年。
所有的法律和政策都是由参与民主讨论的公民投票决定的。
这种政治制度使得国家免于统治者的专权和腐败。
此外,乌托邦社会还鼓励男女平等,尊重个体和社区的自由。
整个社会的构想使人感到乌托邦社会的进步和平衡。
对社会问题的批判虽然《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但莫尔也在书中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
他通过对乌托邦社会的构建,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不公进行了抨击。
莫尔通过描写乌托邦社会的优点,暗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一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莫尔对当时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批评,认为官僚主义和腐败是导致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原因。
他通过乌托邦社会的民主制度和严格的法律规范,试图改变当时封建社会的现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治理方式。
此外,莫尔还对贫富差距和男女不平等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通过乌托邦社会的均贫制度和男女平等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并试图提供解决方案。
对个人自由的思考在《乌托邦》中,莫尔对个人自由的思考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乌托邦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和居住地点,没有任何限制和压迫。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通用9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托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乌托邦读后感篇1《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
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
“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
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
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
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
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
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
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著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二、《乌托邦》简介《乌托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全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托马斯·莫尔以锐利的眼光,透视了英国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为贵族、富豪所操纵,国家实质上成为保护其私财和奴役劳动者的机构。
莫尔生活的时代,英国正在兴起“圈地运动”,他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羊吃人”。
莫尔在《乌托邦》中借一位外国旅游者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说:“你们的绵羊本来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了,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凶残,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都蹂躏完啦。
”莫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
他超越了一般人文主义者的理性、人道等抽象概念,深刻地指出:“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的担子。
”莫尔认为,造成社会不公正的正是这罪恶的私有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乌托邦岛国内,财产公有,消灭了私有制,所有东西都尽归公有。
在平等基础上实行生产公有和消费公有。
在乌托邦岛里“没有穷人、没有乞丐”、“一切为大家所公有”。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论男女,都有参加劳动的义务,因为人人劳动、所以消除了剥削。
在分配问题上,莫尔提出“按需分配”的主张,尽管在以手工生产和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剩余产品不多,要实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不过,莫尔大胆地提出了这一原则,意义十分重大。
乌托邦岛国对城市人口规模加以严格限制,不得过分集中。
除郊区外,每座城市规定只有6000户,每户成年人少则10名,最多16名。
超出限额的部分人口则将迁往人口稀少的城市。
乌托邦岛国的政权形式反映了莫尔的政治思想。
乌托邦实行民主制度,所有官员都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乌托邦全岛分54个城,每个城分4个区,各区每30户选举一名低级官员摄护格朗特。
从每10名摄护格朗特中选一名高一级的官员特朗尼菩。
全国的最高机构是元老院,并设民众大会。
元老院推选一人任国王,国王是终身制,但如国王虐待人民,亦可撤换。
国家政权偶尔组织人民反抗侵略,其余几乎全部职能在于组织社会生产和安排人民生活。
官员除调解民事纠纷外,主要的任务也是以身作则参加劳动。
莫尔实际上提出了国家消亡的思想,即随着阶级对立的消失,国家的职能逐渐缩小,随之变成一个生产合作组织。
不过,遗憾的是莫尔没有提出实现国家消亡的途径。
乌托邦岛国社会在经济上是个统一体,最大特点是财产公有,全部土地都是共有财产。
各地生产的一切产品都由国家的最高机关—元老院进行统计,进行再分配。
生产组织者不是整个国家,而是城市,基本经济单位是家庭。
家庭的产品全部交给国家,各户可在指定的市场上领取需要的物品。
家庭的实质就是一个公共作坊。
这种家庭的基本标志不是血缘关系,而是经济上的结合。
一个儿童如果不愿意从事这个家庭所担任的那种手工业工作,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转到另一家庭。
一个家庭的经济规模超过经济上的需要时,国家可以把公民从这一家调到另一家庭去。
乌托邦社会几乎无例外地包括在家庭手工业体系内。
在乌托邦岛国,农业受到很大重视,但是在这里农业并不是一种职业。
农业工作是按义务劳动的原则组织的,每人必须从事两年的农业劳动,只有特别爱好农村生活的人,才可以申请把这两年的劳动期限适当延长。
乌托邦没有真正的乡村,在乡村里只有农场。
人们从城市来农场做一个时期的工作后,就又回到城市做自己的基本工作。
乌托邦社会实行6小时工作制,每天有1小时文娱活动。
乌托邦岛国重视国民教育和学术研究。
儿童都要上学,不但要求儿童读书求知,还重视他们的品德教育和培养。
一般社会教育则着重提倡公共道德、集体主义和正当娱乐,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对犯有重罪的人,罚做苦工或贬为奴隶。
改造得好的,可减刑,甚至取消奴隶身分。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先由教士推荐并经行政官秘密投票选出。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可不参加劳动,如果不能胜任研究工作,得仍然去劳动。
劳动者自修有成就,可不做自己的手艺,专门做学问。
乌托邦岛国主张人们可以“奉行各种各样的宗教”。
他们最古老的一条法律是:“任何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宗教受到责罚。
”但岛内禁止无神论的存在。
莫尔的宗教观近似于自然神论。
他认为世界有其规律性,受自然规律支配,是由神主宰的。
莫尔的人生观,强调合乎自然和理性的生活,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人尽自己一切努力去追求现实生活。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现实生活目的。
构成人的幸福的是快乐。
快乐分为二类,一类是精神上的,二是身体上的。
二种快乐之中,精神上的快乐最有价值,但莫尔并不拒绝合理的肉体上和感官上的享乐。
他说:“不是一切快乐,只是正直高尚的快乐才能构成幸福,德行引导我们的本性朝向正直高尚的快乐、如同朝向最高的善一样。
”这种观点反映了刚刚形成不久的资产阶级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如何认识和看待《乌托邦》莫尔的《乌托邦》对16世纪初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并揭示出产生社会的不平等和劳苦大众受苦受难的根本原因是财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
《乌托邦》鲜明而真实地评述了原始积累带来的经济变化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它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小农在圈地运动中普遍被剥夺了土地,处于衣食无着的贫困状态。
单从圈地史方面来看,《乌托邦》至今仍然具有最珍贵的史料价值。
莫尔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当年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有些至今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尔写作《乌托邦》的目的在于规劝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基本立场还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
《乌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这便是决定了它只能在上层社会传阅,而不会对下层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与当时自下而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首先是由莫尔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莫尔在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中,屡任王室秘书,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院顾问官、副财政长官、下议院议长、兰开斯特王国首相、大法官等要职,决定了他是要维护现实的社会法律宗教秩序的。
其次,是由于莫尔的英雄史观。
人文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们几乎普遍将他们的理想建立在一种天真的、超阶级的人类理性和信仰的基础之上,期待着贤明的国君来启迪人们的理性,唤起人们高尚的信仰。
这点在《乌托邦》一书中,处处可以得到印证。
莫尔将乌托邦的开国者乌托普国王视为伟大君主的典范,几乎乌托邦的所有优良习俗都是由他倡导并由后人继承下来的。
最后,莫尔所采取的这种态度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制约的。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阶段,无产者还没有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更不会展示出她所具有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莫尔还不可能将他们视为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主导力量。
另外,莫尔的“乌托邦”赖以存在的社会生产条件充其量还只能是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而且其中也不乏对古代奴隶制的赞美之处;由于当时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莫尔对商品与货币的认识也是很不充分的。
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应予注意的四、“中国的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思想其实在中国也早就存在。
其中以孔子《礼记·礼运》中讲述的“吠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主张影响最为深远。
此外张鲁的“吃饭不要钱”的实践(毛泽东称之为“原始社会主义性质的实践”),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述的美丽的桃花源世界,洪秀全“人人平等博爱,天下一家,共享太平,财产归公,团结和睦”的太平天国运动纲领,以及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念都蕴含着乌托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