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第十二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客比较和选择,对顾客吸引力大。否则,零散
分布就没有吸引力,甚至难以存在下去。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是在土地价值
论的思想基础上于1966 年建立起来的。他通 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投标——地租分析,探 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构造出不同等级商业
中心的空间模式。
其方法主要有上加法和下分法两种。 上加法首先确定不同专门市场的等级,通过市场 调查,找出每一专门市场的顾客平均购买力和潜在顾 客人数,两者相乘得出每个等级的专门市场的市场潜 量,最后把不同等级的专门市场潜量相加为总市场潜 量。 下分法则是根据某种标准,估计出整个市场潜量, 然后再分配给各个市场。最常用的标准是购买力指数。 根据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先预测总的购买力,然后根 据各商业中心的规模、往年销售额等,把购买力分配 给每个商业中心。 由于商品或服务性质的不同,两种方法或标准的 适用性因行业而异,因此没有通用的模式或方法。
叠的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外,还可以将每一居民区的消
PA1 费能力乘上到每个商业中心的机率,得出
PA1 PA2 ... PAN 营业总额的预测数便是
的实际金额。设城市内有N个居民区,则商业中心A的
这个模式在大城市规划中也有一定使用价值,
可以用于新商业中心的布点,或规划零售商业的布
局。
但这个模式也受到一些批评。如理论基础薄
A 级商业中心包括北京市三大商业中心区,按商店 数目、种类和规模,排列顺序为王府井、前门——大栅 栏——珠市口和西单。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
A 级商业区的服务项目和总数,与 B 级商 业区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专门性商业服务的 种类和数量上。 C 级商业中心是区一级商业中心,平均商 店总数不及A 级的一半,专门性商店种类一般也 仅为A 级的一半。 E 级商业区是各区中生活小区的商业中心, 以经营满足居民日常必需用品为主,这类中心商 店的典型组合内容是副食品店、蔬菜店、小食店 和日用小百货店。此级商店经常表现为一个商店 同时经营几种生活必需品。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感知城市—公共空间课件
成功经验与教训
人性化设计
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应注重人性化,满足市民的 实际需求,如休息、娱乐、社交等。同时要考虑 到不同年龄和群体的需求,使公共空间真正成为 市民的共享空间。
文化传承与创新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注重文化 的传承与创新。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结合 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使公共空间成为展示城 市文化的窗口。
公共空间的类型
广场
通常是城市中最大的公 共空间,用于举办各种
活动、集会和庆典。
公园
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 和放松的场所,通常配 备有绿化、花坛、草坪
和休闲设施。
街道
不仅是交通通道,也是 居民日常交往和活动的
场所。
社区中心
为特定社区或区域内的 居民提供文化、教育、 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
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特点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公共空间的应用
生态保护
注重公共空间的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提倡 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
资源循环利用
实现公共空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浪费,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公平
确保公共空间资源公平分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 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未来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与实践
人性化设计
以人的需求和体验为核心,注重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和便捷性。
人文关怀原则
人性化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 人的需求和行为习惯,提 供舒适、便捷的使用体验 。
包容性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应考虑不同 人群的需求,包括残障人 士、老年人等,创造包容 性的环境。
社区参与
公共空间设计应鼓励社区 居民参与,反映居民的意 愿和需求,增强社区归属 感。
04
感知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实践 案例
城市公共空间
20
视点与建筑物的距离(D)与建筑物的高度(H)之间的比例 关系: D/H=1 可以看清建筑物的细部; D/H=2 可以看到建筑物的整体; D/H=3 可以看到建筑物的群体 。 也有人认为: 视角为45度时,倾向于了解建筑的细部; – 视角为30度时,倾向于关注建筑物的整个立面构 图以及细部; – 视角为18度时,倾向于观察建筑与周围物体的关 系; – 视角为14度时,则倾向于把建筑看成是远景的边 缘,可以欣赏它的远景轮廓
29
3、1960年以后,基于: ① 设计学科强调科学性、学术性; ② 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及生理学对“心灵”的探究; ③ 在行政学科方面发展出程序性规划理论。 • 所以在英国以工业设计为首的一些设计教师,努力 的推动符合现代设计教育情境的“设计方法”研讨会,进 而各种“设计方法”的课程,书籍的开设与出版就蔚为风 潮。 • 其议题、内容包括: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模式与意 像(image)、经验式的归纳创造力、依心理学新发现解说 创造力、创造力在设计上的角色、各种设计的设计程序与 步骤、分析各种好的设计产生的方法、各种设计的程序举 例推演、设计方法与方法论的关系‧‧等等
第十章 城市公共空间
2014-4-8
1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 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 用的室外空间; •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 园体育场地等; • 进行的活动:交通、商业设施、表演、 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 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
2
• 概念的扩大: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城 市中心区、商业区; • 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 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
32
14
上海市陆家嘴 开发区平面图
15
上海市人民广场 轴线法则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号:(2)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3)学分/学时:3/48(4)先修课程: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5)适应专业:城市规划(6)课程简介: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一方面,它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另一方面,它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是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
这门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①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城市规模分布;②掌握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职能分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③了解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城市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时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2)分析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3)介绍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4)分析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2、教学要求【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9PPT课件
然而,各国城市中心商务用地的划分是不同 的。戴蒙德(Daimond)于1962年对英国格 拉斯哥调查发现,英国的批发业与顾客关系 紧密,常布局在地价峰值区内,属于中心商 务用地。而美国城市中的批发业与铁路、高 速公路更加密切,但在墨菲和万斯的分类中, 不属于中心商务用地。于是,后来的学者开 始弥补这些不足。1959年戴维斯(Davies) 在其对开普敦的研究中认为,墨菲和万斯定 义的CBD范围太大,应将电影院、旅馆、办 公总部、报纸出版业、政府机关等用地排除 在外,他提出了“硬核(Hard Core)”的概 念:即CBHI>4,CBII>80%的地区为“硬核”,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entral Business Height Index,简作 CBHI)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entral Business Intensity Index,简作CBII)
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 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为CBD。
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称为“核缘 (Core Fringe)”。
赫伯特(Herbert)和卡特(Carter)进 一步提出了中心商务建筑面积指数比率 (Central Business Floorspace Index Ratio,简作CBI)的概念,将城市的规 模、形状及其它有关因素考虑在内,使 人们可以用更精确的方法去界定CBD。 许多学者,如卡特和罗利(Rowley), 1966年在对英国加的夫市的研究中,均 将CBHI、CBII和CBI三指标综合使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以后对CBD内部 结构、演变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 提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将人口密度、车流 量、地价等因素综合考虑,那些白天人口密度最大、 就业人数最多、地价最高、车流、人流量最大的地 区即为CBD。此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城市的土地利用 进行很细致的调查基础之上。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教学大纲目录《地质学》教学大纲 (1)《地图学》教学大纲 (11)《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16)《部门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20)《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35)《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40)《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43)《中国地理》教学大纲 (52)《中学地理教学法》教学大纲 (61)《人类环境学》教学大纲 (68)《世界地理》教学大纲 (72)《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85)《乡土地理学》教学大纲 (90)《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93)《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教学大纲 (101)《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科必修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及特质组成,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球的发育历史等基本理论;掌握常见的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能够阅读地质图,绘制地质剖面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
三、开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87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63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绪言(1学时)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2.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教学任务: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总论(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概论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2 地球的物理性质第二节地球的结构2.1 地球的外部圈层2.2 地球的内部圈层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3.1 导致地球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3.2 地质年代3.3 地质年代表教学任务: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以及个圈层和他们所处的不同地质年代。
第二章矿物(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性1.1矿物的内部结构和晶体形态1.2矿物的化学成分1.3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第二节重要矿物简述2.1自然元素矿物2.2 硫化物类矿物2.3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2.4含氧盐类矿物教学任务:了解并掌握矿物的物理组成和化学成分及重要矿物组成。
第十章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十章 城市公共空间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 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化与地面环 境设施等要素构成。 境设施等要素构成。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属于城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属于城市设计,其目的 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 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城市中心、干道、 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 共绿地。 共绿地。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十章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十章 城市公共空间
法国设计师朗方合理利用了基地特定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 法国设计师朗方合理利用了基地特定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朝向 等条件,将华盛顿规划成一个宏伟的方格网加放射性道路的城市格局。 等条件,将华盛顿规划成一个宏伟的方格网加放射性道路的城市格局。 华盛顿中心区由一条约3.5 3.5公里长的东西轴线和较短的南北轴线及其周边 华盛顿中心区由一条约3.5公里长的东西轴线和较短的南北轴线及其周边 街区所构成,朗方将三权分立中最重要的立法机构所在—— ——国会大厦放在 街区所构成,朗方将三权分立中最重要的立法机构所在——国会大厦放在 一处高于波托马克河约30米的高地上(即今天所谓的国会山)。 30米的高地上 )。作为城市 一处高于波托马克河约30米的高地上(即今天所谓的国会山)。作为城市 的核心焦点,国会大厦恰巧布置在中心区东西轴线的东端, 的核心焦点,国会大厦恰巧布置在中心区东西轴线的东端,西端则以林肯 纪念堂作为对景。南北短轴的两端则分别是杰弗逊纪念堂和白宫, 纪念堂作为对景。南北短轴的两端则分别是杰弗逊纪念堂和白宫,两条轴 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华盛顿纪念碑, 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华盛顿纪念碑,是对这组空间轴线相交的恰当而必要 的定位和分隔。东西长轴以华盛顿纪念碑为界,东边是大草坪, 的定位和分隔。东西长轴以华盛顿纪念碑为界,东边是大草坪,与国会大 厦遥相呼应,空间环境富有变化。 厦遥相呼应,空间环境富有变化。在华盛顿纪念碑西边与林肯纪念堂之间 有一矩形水池,映射着纪念碑碑身和纪念堂, 有一矩形水池,映射着纪念碑碑身和纪念堂,加强了中心区的空间艺术效 中心区结合了西南方向的波托马克河的自然景色,恢弘壮观, 果。中心区结合了西南方向的波托马克河的自然景色,恢弘壮观,空间舒 环境优美。 展,环境优美。 华盛顿市规划部门作了全城建筑不得超过8层的限高规定, 华盛顿市规划部门作了全城建筑不得超过8层的限高规定,中心区建筑则 不得超过国会大厦,这样就强调出华盛顿纪念碑、 不得超过国会大厦,这样就强调出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在城市空间中的中心地位。 在城市空间中的中心地位。 华盛顿是世界上罕见的,一直按照最初的城市设计构思、 自上而下” 华盛顿是世界上罕见的,一直按照最初的城市设计构思、“自上而下” 整体建设起来的优美的城市,也是几代人及众多建筑师共同努力的结晶。 整体建设起来的优美的城市,也是几代人及众多建筑师共同努力的结晶。
城市公共空间
四、不同形式的广场
(一)规整形广场 1正方形广场。 正方形广场。 2长方形广场。 长方形广场。 3梯形广场。 梯形广场。 4圆形和椭圆形广场。 圆形和椭圆形广场。 (二)不规则形广场
五、广场的规划设计
(一)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 1广场的面积 2广场的尺度比例 (二)广场的空间组织 (三)广场上的建筑物和设施的布置 (四)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 (五)广场的地面铺装与绿化
第三节 城市中心
一、城市中心的类型及构成
1城市中心类型 2城市中心的构成 3城市空间环境要求
二、城市中心布局
布局的内容: 布局的内容:各级中心的分 性质、内容、规模、 布、性质、内容、规模、用地组 织与布局。 织与布局。 布局原则: 布局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 考虑城市发展现状、交通、 划,考虑城市发展现状、交通、 自然条件、市民阶层、使用频率。 自然条件、市民阶层、使用频率。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第二节、 第二节、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商业区的内容、
三、中心商务区
第四节 城市广场
一、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 广场是提供人们集会、交通集散、 广场是提供人们集会、交通集散、游 览休憩、 览休憩、商业 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的空 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 间;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的设 施和绿化集中地表现了城市空间环境面貌。 施和绿化集中地表现了城市空间环境面貌。
三、城市中心的空间组织 (1)功能与审美的要求 (2)城市中心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
城市中心实例分析: 城市中心实例分析:
市场是最古老的一种商品交易场所。市场的 市场是最古老的一种商品交易场所。 出现比城市还早, 出现比城市还早,市场是由于集市贸易发展而形 成的。 成的。现在不论在我国或者国外的城镇仍有各种 市场存在。从市场的性质分析,有交易农副产品、 市场存在。从市场的性质分析,有交易农副产品、 水产品、果品及食品的专业市场, 水产品、果品及食品的专业市场,有专门销售家 用杂货、小商品、服装、家用电器、 用杂货、小商品、服装、家用电器、建材等各类 商品的专业市场, 商品的专业市场,还有综合性的大型市场和专营 批发的市场。 批发的市场。由于商品零售要考虑方便居民购买 和大宗商品交易的需要, 和大宗商品交易的需要,城市各类市场已经成为 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城市公共空间
第二节 商业区
1.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1.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商业活动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 商业活动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居民购买日常生活 必需品如粮食、蔬菜、食品、家用器具、衣物及杂物等, 必需品如粮食、蔬菜、食品、家用器具、衣物及杂物等, 是有规律的活动,早在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社会已有发展, 是有规律的活动,早在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社会已有发展, 形成了零售和批发的集市贸易,并出现了市场、 形成了零售和批发的集市贸易,并出现了市场、商店和商 业街。 业街。 城市出现商业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出现商业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生 产进一步促进商业区的发展。 产进一步促进商业区的发展。
2010.11.1
08807030 周丽霞
11
2)步行街实例 结合书上P494~500 结合书上P494~500 1、荷兰鹿特丹中心区林邦步行街 2、英国考文垂中心步行街 3、瑞典斯特哥尔摩魏林比中心区 4、北京市王府井步行商业街 5、上海市南京东路步行商业街
2010.11.1
08807030 周丽霞
2010.11.1 08807030 周丽霞 13
•
• 如今,东门老街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中心地段,经过了数百年的商贾集 如今,东门老街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中心地段, 数百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特别是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市,数百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特别是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东门老街已成为万商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 东门老街已成为万商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数以万计的商铺密 布其间,各色各样的建筑毗肩林立,日客流量达30万人以上。 30万人以上 布其间,各色各样的建筑毗肩林立,日客流量达30万人以上。 • 长期以来,“东门”已成为深圳商贸业的一面旗帜,反映和引导着深 长期以来, 东门”已成为深圳商贸业的一面旗帜, 圳的消费潮流和时尚。从凌晨至午夜,这里始终是人声鼎沸, 圳的消费潮流和时尚。从凌晨至午夜,这里始终是人声鼎沸,万头攒 透露着浓郁的商业文化和生活气息, 动,透露着浓郁的商业文化和生活气息,它是深圳人气最旺的传统商 业旺区,因此老东门历来就是商家必争之地, 业旺区,因此老东门历来就是商家必争之地,众多的商家为老东门独 特的商业魅力所吸引,形成了东门买卖两旺的局面。 特的商业魅力所吸引,形成了东门买卖两旺的局面。
第九章-城市社会空间与感应空间..
(二)社会区的主要形成因素
工业化发展使城市社会三种趋向加强: (1)社会经济关系的广度、深度(劳动分工)加强; (2)功能分化(经济结构变化,使人们社会地位、收 入、生活方式变化)加强; (3)社会组织复杂化(移民、种族等)加强。
社会区形成。
第九章、城市社会空间与感应空间
第九章、城市社会空间与感应空间
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服务。 (1)城市规划应尽可能满足居民的行为需 要—— “以人为本”。 (2)城市规划与建设要听取群众意见,反 映群众要求,加强公众参与。 行为与空间组合分析方法的缺点:
第九章、城市社会空间与感应空间
第二节、城市感知与空间行为
(三)空间与空间组合 1、空间与空间组合类型
可能的少见的
合理的常见的
行为与空间 组合类型
合理的较常见的
矛盾的很少见的
第九章、城市社会空间与感应空间
Text
第二节、城市感知与空间行为
2、行为与空间组合分析方法
网格分析法
行为 行为 空间
公园
游泳池
商店
饭店
校园
游泳 购物 恋爱 读书 散步
第九章、城市社会空间与感应空间
第二节、城市感知与空间行为
3、研究行为与空间组合的意义?
第一节、城市社会空间
社会区的主要形成因素(三个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收入) 城市化(家庭状况) 隔离(种族状况)
第九章、城市社会空间与感应空间
第一节、城市社会空间
(三)社会区分析的主要指标
1、社会经济指标:体力劳动者比例;受 教育人口比例。 2、家庭状况指标:生育率;妇女劳动力 比例。 3、种族状况指标:种族群体比例。 根据以上指标划分社会区类型,并作进 一步分析。
社会空间与城市经济
社会空间与城市经济一、引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引擎扮演着重要角色。
城市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空间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本文将从社会空间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空间的关系。
二、社会空间的概念社会空间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固定的、内含社会意义的空间。
它不仅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环境互动的场所。
城市作为社会空间的重要载体,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承载着社会关系的形成和表达。
三、城市经济的空间特征城市经济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是多元复合的。
现代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个产业和商业区域分布错综复杂。
例如,金融中心、商业街区、产业园区等不同的经济空间在城市中呈现出多元性。
其次,城市经济的空间扩散效应显著。
城市的经济活动往往具有溢出效应,一些核心产业和商业活动会向周边地区扩散。
比如,某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往往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象。
最后,城市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本和企业。
人口聚集、资本聚集和产业集聚是城市经济空间集聚的表现。
这种集聚效应可以形成经济规模效应,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四、城市经济与社会空间的互动关系城市经济与社会空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城市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空间的形态产生深刻影响,同时,社会空间的结构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经济的发展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空间。
例如,商务区的形成使得城市中出现了高楼大厦和现代化办公场所,而产业园区的建设则形成了一片高科技的产业空间。
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不断更新与转型。
其次,社会空间的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制约和推动作用。
一个良好的社会空间结构能够提供高效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条件。
相反,如果社会空间存在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将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是在土地价值论的思想基础上于1966年建立起来 的。他通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投标-地租分析,探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构 造出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
模式要点如下: (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靠近地价峰值
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称为“核缘 (Core Fringe)”。
赫伯特(Herbert)和卡特(Carter)进 一步提出了中心商务建筑面积指数比率 (Central Business Floorspace Index Ratio,简作CBI)的概念,将城市的规 模、形状及其它有关因素考虑在内,使 人们可以用更精确的方法去界定CBD。 许多学者,如卡特和罗利(Rowley), 1966年在对英国加的夫市的研究中,均 将CBHI、CBII和CBI三指标综合使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以后对CBD内部 结构、演变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依次 环绕其它职能活动。 (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 能部门所占据。 (3)随着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 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 (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 大小的系列排列。如在街区级职能中,门槛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级职 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 该模式对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有一定指导意义。然而,实际情况却表现出 商店的位置并不总是与地价峰值区的距离有关,地价也不完全取决于离核心 区的距离。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地价,如土地面积的大小、人口和收入分布、 交通和便捷性的不规则状况等。因此,加纳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城市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096503051;106563051总学时:54 理论课学时:48 实验与课程实践学时:6适用专业:地理学授课对象:本科生一、课程性质、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三、《城市地理学》是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使学生牢固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2)使学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数据。
;(3)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
(5)进行短期2-3天的实际操作。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有基本认识,从而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重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章难点]]: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一、研究对象二、主要任务三、主要内容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发展特点二、主要研究领域1.城市化研究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3.城市体系研究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第二章、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形成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城市的定义、定义城市的标准、城市的形成[[本章重点、难点]]:城市的形成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定义二、城市的特征第二节定义城市的标准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二、市带县第三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的经济基础二、城市的社会基础三、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城市化原理 6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城市化的动力以及城市化的类型和调度,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在本章学习中会出现对许多问题的不同看法,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释。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空间与城市活力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空间与城市活力研究一、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于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品质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空间是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社会空间与城市活力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二、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是指城市中人们日常活动和互动的场所,包括公共空间、社区空间、商业空间等。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空间设计与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活力。
1.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集会、交流和互动的场所,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
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品质。
例如,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建设,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
2. 社区空间的建设社区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居民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平台。
良好的社区空间设计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社交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
例如,社区公园、社区中心的建设,可以为居民提供锻炼身体、开展社交活动的场所,提升社区的活力和品质。
3. 商业空间的布局商业空间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活力的重要驱动力。
合理的商业空间布局可以促进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例如,商业中心的建设可以吸引各类商业机构入驻,提供丰富的购物和娱乐选择,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三、城市活力与社会空间的关系城市活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空间与城市活力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 社会空间的多样性与城市活力城市活力需要多样性的社会空间来支撑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社会空间的多样性可以提供丰富的选择和机会,激发城市居民的创造力和活力。
例如,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社交交流的机会,促进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2. 社会空间的可达性与城市活力城市活力需要社会空间的可达性,即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地接触和利用社会空间。
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
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中的土地利用、建筑布局、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而社会空间则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中人们进行生活、工作、交流的场所。
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城市的面貌和特点。
首先,城市规划对社会空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建筑布局,城市规划可以打造出各种不同的社会空间。
例如,商业区的规划可以集中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为市民提供便利的购物和休闲场所;居住区的规划可以设计成低密度的花园社区,为居民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教育区的规划可以集中学校和教育机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创新性决定了社会空间的质量和功能,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社会空间的特征也对城市规划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空间是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和活动场所,它的特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密切相关。
以欧洲城市为例,其城市规划着重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如广场、公园、步行街等,这反映了欧洲人重视社交活动和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
而亚洲城市通常将商业和住宅区域结合,强调商业和居住的便利性。
因此,城市规划必须深入了解社会空间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提高社会空间的适应性和舒适性。
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的关系也体现在城市交通规划上。
城市交通是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交通规划能够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和居住便利性。
例如,合理规划地铁线路、布置公交站点,可以方便市民的通勤和出行;完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可以鼓励市民骑行和步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出行环境。
因此,城市规划者必须与交通规划者紧密合作,以确保社会空间与交通的有机衔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的发展应该注重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第一节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1、多层次商业中心;2、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3、专业化商业区。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则是由这三种商业布局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结构。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靠近地价峰值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依次环绕其它职能活动。
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
3、随着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
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
如在街区级职能中,门槛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级职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
三、赫夫(D.L.Huff)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赫夫从概率论角度提出了一个计算商业零售范围的公式,即零售引力模式,并用来区别各重叠的市场空间。
这个模式在大城市规划中也有一定使用价值,可以用于新商业中心的布点,或规划零售商业的布局。
四、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分析1、北京市商业服务地理研究2、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3、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研究4、中国新城市商业空间中国新城市商业空间的定义为: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及新商业业态演化而出现的,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之外的、由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商场、专业市场构成的商业空间,是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商业空间向郊区转移的主要载体。
新商业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业地域结构出现新变化,反过来,新商业空间的出现也映射了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消费的空间变化,商业选址或店铺的空间布局对商业经营和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和居民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最终将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新商业空间是城市中心之外最具有活力的区域,大规模增加的商业设施增加了区域吸引力,有可能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极,往往成为新城的核心。
从国外新城发展演化的实践来看,始终将商业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区域购物中心和新的商业中心往往成为潜在的新城的中心。
第二节城市社会空间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邻里(Neighbourhood)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社区(Community)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类似植物群落。
社区人口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体,有明显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区由邻里构成,但具有比邻里更复杂的动态特征与空间特征。
社会区(Social Area)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社会区人口之间是社会关系。
生活在不同社会区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性、观念和行为。
反映在空间上,社会区是由数个社区构成的更大范围的城市均质地域。
社会区不同于城市本身有比较明显的空间范围,也不同于多数邻里和社区有固定的地物界线,社会区的边界比较模糊,不易辨认。
社会空间(Social Space)依学科不同有不同的定义。
社会学所指的社会空间,一是英美社会学界的所谓基层社会(Substrate Society),以涂尔干为代表,指的是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一是法国社会学界有关邻里和人与人的交往的研究,以劳韦(uwe)为代表。
地理学所指的社会空间,近似劳韦的观点,不过有明显的地域意义,最小单位为家庭,较大的为邻里(街坊)、社区,最大的为城市区域甚至国家(图11-6)。
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主要分析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空间行动,揭示城市中社会组织和社会运行的时空过程和时空特征。
中国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受到外部世界因素的影响,如全球化、区域化等政治经济因素以及信息化等技术因素,也受到内部世界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带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后一种因素的影响力更大。
在这一转轨与转型时期,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在阐释纷繁复杂的城市物质空间背后的社会成因和把握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脉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构筑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恩格斯对19世纪的曼彻斯特社会居住空间模式的研究。
他在划分穷人和富人两大社会阶层的基础上,将其投影到城市空间,目的是揭示城市内在的社会贫富现象。
其后的1920~1930年代,芝加哥学派用社会生态学方法构建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及其演变模式,在这些模型中,同类人倾向于空间聚合,不同类的人则在空间上相互分离,各类群体为争夺城市空间而竞争。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全面繁荣出现在19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在经历了战后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之后,进入衰退和调整阶段,伴之以大量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激化,并突出地表现在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激发了地理学界对城市社会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除了宏观社会背景的影响外,哲学思潮的发展,如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结构主义思潮、文化回归思潮等先后影响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
有关社会与空间关系的探讨和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地理学家从关注城市的物质空间转向关注城市的社会空间,并将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相联系。
空间被认为不仅是社会的物质环境,而且空间的差异性会影响社会过程和社会生活,空间本身也成为社会实践和社会过程的一部分。
在1970年代之前,实证主义的生态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1970年代之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学派成为主流;进入1980年代,一方面经济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传统分界线逐步破裂,另一方面,新文化地理学的影响和文化回归覆盖了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研究,社会地理学受这一思潮影响较深,与文化地理学的联合和交叠加深,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解析使用文化价值的分析、伦理分析、精神分析、情感分析、对话分析、自然与环境分析等非物质的分析方法。
但文化和非物质倾向并未取代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物质分析方法,只是作为研究的一个新分支。
到了1990年代末期,一些学者又开始呼吁社会地理学研究从抽象的文化分析回归到具象的空间和再物质化的分析。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传统研究领域为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差异、居住与住房、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社会群体和城市机构、城市中的政治经济、城市生活质量等。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强调社会差异的时空性,关注种族的空间分布、城市政策、贫困、城市管理、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和设施、社会福利、社会空间的组成等。
1980年代以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又加强了对市民社会、社会底层、新贫困、种族主义、城市主义、社会网络的分析。
二、社会区分析1、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2、社会区分析的指数三、因子生态分析1、因子生态分析方法2、因子生态分析举例第三节城市感应空间分析一、感应、环境和行为行为地理学是心理学和地理学的结合1、感应感应是指人们从实际中感觉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
2、环境环境是指一个人以外的所有能影响感应的部分。
环境可分成四部分,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行为环境、感应环境、操作环境(人类活动的部分)、绝对客观环境。
行为地理学感兴趣的是行为环境和感应环境。
3、行为所谓行为,一般是人们对环境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包括态度、动机、信念和期望。
人们在空间的活动称为空间行为,如移居、购物、上下班和社交等。
空间行为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受抑于多种因子。
二、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感应空间的研究成果说明,个人的空间行为,包括寻找工作和居所、购物等,多数不是由客观的空间组织所决定,而是由个人的感应空间组织所支配。
一般来说,感应空间包括三个层次;1)结构性的;2)评估性的;3)个人感情的。
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最基础的是居民构想图。
美国学者林奇(K. Lynch)早在50年代曾要求波士顿、新泽西市、洛杉矶的受调查居民画出其各自城市的略图。
其结果,他们所勾勒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
这样就简化了所感应环境的空间结构。
这种简图称为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
居民构想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借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为设计一个美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提供依据。
居民构想图是研究感应空间的最基本的方法。
林奇认为,居民构想图主要由下列五项要素构成:(1)路径(Paths)。
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人行道。
(2)界线或边沿(Edges)。
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碍),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如湖畔、斜坡、铁路。
(3)区或区域(Districts)。
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如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及其周围地区。
(4)枢纽或节点(Nodes)。
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如莫斯科的红场。
(5)标志(Landmarks)。
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
三、研究实例介绍四、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城市功能区和各种用地的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的印象,深刻的要素,突出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从而增加居民对城市的好感;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要增加适当的标志,枢纽和区的布局亦要考虑其辨认性,以便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如果市民的感应空间扩大了,构想图的内容丰富了,就有助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规划,从而使城市管理和规划不仅仅只是规划师的事务。
作业与思考:1、解释:邻里、社区、社会区、社会空间、感应、环境、行为、空间行为。
2、简述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3、简述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4、解释居民构想图、林奇居民构想图的五项要素构成。
5、研究感应空间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