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九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一、寻求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
二)扩大环境容量和处置噪声的措施 扩大环境容量不能一味扩大硬质铺地面积,否则必然 会挤占绿地面积,景观质量也会相应降低。 如减少人流较少处的硬质铺地,同时相应扩大主、次 入口附近的广场和空地作为公共活动空间。 对于噪声管理方除加强宣传外,还应做好监管工作。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一)情境差异 现代人控制环境的手段更强,“归巢性”多表现在灾 变等特殊情境中。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一)情境差异 在现实中,越是维护良好的环境越是为人们所爱护 (“红地毯效应”),越是受到污损的环境越易为人们所 污损(“垃圾桶效应”)。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二)群体差异 不同群体常常具有自己独特的习性。 学前儿童:好模仿、好探索 老年人:爱扎堆、神聊、排排坐、晒太阳 学生群体:喜欢独特小团体
大街上个性化倾向 增多,除遛狗、遛鸟, 还有遛鸡者,在站在摩 托上飚车技者等,借以 引起公众注意。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的行为习性
二)归巢性和兜圈子行为 当人对环境初步适应后,就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周围 环境,围绕栖息地兜圈便成为安全和认知兼顾的最佳选择。
人生,就是从家出发,最后又叶落归根的过程——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的行为习性
三)探索性行为 出于获取外界环境信息以维护自身生存、并提高生存 技能的需要,人在外部空间中常从事各类探索性行为,几 乎对任何差异显著的信息或提示都表现出十分好奇的倾向。
在城市生活必然会
受到各种应激源的消极 影响。因此,在体验到
丰富、复杂和生气感的
同时,也非常需要在安 静状态中休息和养神。 寻求安静是对繁忙 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 人的基本行为习性之一。
衡阳市南湖公园
传统城市存在许多安静的区域供人休息、散步、交谈或凝思。它们为
憋气、烦心和伤神的城市提供了一块吐故纳新和养心安神的宝地。缺少这类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三)文化差异 很多情况体现在不同民族行为习惯的差异。如,按照 德国习惯,不应在公共距离内注视他人,或者未经允许不 能对别人进行拍照,因为这是一种侵扰行为。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一、寻求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
一)设计合理的环境容量 当人际距离与身高之比大于4时,除旁观和招呼,人 际间几乎没有相互影响; 这一比值小于2时,相互间有了更多感觉、表情、语 言和动作方面的联系,气氛转向活跃; 比值小于1时,熟人会产生密切感,陌生人却可能产 生逼仄感甚至拥挤感。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的行为习性
一)看人也为人所看
观察行为的本身就 是对行为的鼓励
看人,可以了解流行款式、生活时尚和社会现象;通过为人所看, 则希望自身为他人和社会所认同。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的行为习性
二)围观
围观现象遍及四海,既反映围观者对于信息交流和交往的需要,也反 映了人对复杂刺激、尤其是新奇刺激的偏爱。在外部空间中,围观之所以 特别吸引人,还在于这类行为具有“退出”和“加入”的充分自由。
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设计迪士尼乐园对外开放前,各景点之间的道 路尚无具体方案,后来受到法国葡萄园自由采摘活动的启发,在施工时 洒下草种,开放后任由游人穿行,从而踩出了宽窄不同、优雅自然的小 道,大师顺其自然,将这些捷径改建成方便流畅的道路系统。也因此在 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被评为最佳设计。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的行为习性
一)靠右(左)侧通行 靠右(左)侧通行现在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但实 际上其形成有一个历时性的认知过程。
公元1300年,罗马教皇颁布命令,要
求所有赴罗马朝圣者均须“靠左通行”。
这恰好符合当时人们习惯,一般人都右手 便利,若靠左通行,不论右手拔剑自卫,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 欢迎行人就坐拍照的 人力车夫雕像
利用废旧水泥厂址建成的中国 水泥工业博物馆),可看、看摸, 满足游客好奇和探索行为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一)使用者群体与环境特征相互匹配与适应 1.一般性绿地使用者主要是附近步行范围内居民,因 此不宜过大,距离也不宜过远; 2.设施的文明程度应该有所区别:车站高级检票设施 游客不适应,就改为人工检票;景区踩踏鲜花,那就挪走 鲜花;爱骑景区的石马,干脆就多设置一些,让游客骑个 够……
注定会遭到破坏的公共设施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三)简约实用,重视环境暗示 垃圾的存在助长继续乱倒垃圾,涂鸦符号的存在怂恿 继续乱涂乱写,残破设施的存在必然引起设施进一步遭到 破坏。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三)简约实用,重视环境暗示 对场所中任何不文明信息的暗示要及时清除——残破 的观景灯、雕塑、街头盆景和健身器械,如果不能及时更 换和维护,不如果断拆除。
养不起的喷泉、长期干涸的水池,不如及早填平,屡遭破坏和偷窃说 明其本身就存在问题。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三)简约实用,重视环境暗示 非设不可的设施,如座椅,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木制或铁制的易遭破 坏时,可改用更加简洁牢固的台阶、花坛矮墙或石凳、石 墩等代替。
花坛矮墙
澳门大三巴牌坊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公园休闲活动,如划船、下棋、唱歌、画画、聊天、练琴、旁 观……甚至更令人着迷,是转移原有注意力并放松身心的有效手段。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二、注重外部空间的生态联系
二)环境整体对公共活动的支持 外部空间应注意自身尺度。大而无当只能产生压迫感 和空旷感。 小型公共广场和游园因近便和安全等优点尤其受到居 民喜爱。 空间过小会造成人员过剩,过大会“引狼入室”,变 成摆地摊者或拾荒者的乐园。
不少人对孩提时见到的街头表演和围观现象记忆犹新。正是从围 观西洋景、木偶戏、变戏法、做糖人、杂技等各种街头表演和其他生
活事件之中,儿童于“无意识记”中“习得”了大量社会和生活知识。
外部公共空间既是人生舞台,又是人生的课堂,是老百姓的又一 类学校。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的行为习性
三)安静与凝思
还是做事,都比靠右通行便利。英国、日
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至今仍遵守这一规定。 我国靠左侧通行始于1930s的规定, 1949年新中国改为靠右行驶。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的行为习性
二)归巢性和兜圈子行为 动物在受到危险时,一般会立即折回,即具有沿原来 出入路线返回的行为习性。人也同样具有该习性,称之为 “归巢本能”或“识途性”。 初到陌生环境时,归巢性是人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反 映了人对安全的基本需要。
区域的城市,仍可在社区、街坊和街巷等不同层次上有意识地形成有助于 “静心”的地段、小巷和院落。
凝思和安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安静往往是步入凝思的必要前提, 凝思则是安静的深化与升华。
与安静相比,凝思往往为人所忽视。
人在幼年时就已具有这类习性:夏夜坐卧在 草地上仰望星空、对着窗外的世界愣神……感觉
与神情的过分专注使思绪在瞬间化作一片空明。
环境心理学
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 第三章:环境认知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 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 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 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
第九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3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的行为习性
一)抄近路 在目标明确时,只要不存在障碍,人总是倾向于选择 最短路径行进。 解决办法: 1.设置障碍:适用于绝对禁止穿行的捷径 2.满足这一习性:只要条件许可,尽量满足,否则, 捷径将越来越乱,污损和破坏活动也会随之增加。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一、寻求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
三)兼顾私密性 在强调公共性同时,还要通过视听隔绝手段适当兼顾 私密性。如外部空间中,较多采用小品、绿篱、小乔木、 假山、岩石、土山等作障景处理,以保持小尺度空间的相 对私密和安静。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二、注重外部空间的生态联系
一)探索自然、社会和文化元素与行为的关系 在华夏文化中,公园和绿地只是绿色载体,其中的休 闲活动比花草树木更吸引力。
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 第三章:环境认知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 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 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 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二、注重外部空间的生态联系
二)环境整体对公共活动的支持 外部空间中的建筑应以开敞为主,敞廊、花架和亭子 都是符合这一特点的合适设施。向阳、绿化、水景、动物 等自然和生物元素也对空间的生气感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三、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
在设计中,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会吸引使用者,从 而增加外部空间的实用频率、时间和生气感。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四)适度的奖惩 加强监视和奖惩,有法必依,有令必行,使经济及劳 役处罚、量刑判罪等成为保护环境、维护道德底线的有效 手段。国内外环境优美地区的经验证明了严厉惩罚制度的 有效性。
山西娘子关兴隆古街告示牌
正是由于兴隆古街当地 政府和村委会对环境保护极 度重视,才使得这个古村居 民家家都能一直有清澈的天 然泉水流经。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一)情境差异 若在“禁止”提示牌下边仍发生所禁止的行为,那就 等于提示“此处管理和维护极差”。对后果的默认就是对 这类劣行的鼓励。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二)群体差异 同一习性在不同群体中存在明显差异。 中年人:看人也为人所看 老年人:更多主动看人 学前儿童:更主动为人所看,甚至“人来疯”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的行为习性
二)逆时针转向 研究表明,观众或游客都具有“逆时针方向”转弯的 倾向。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的行为习性
三)依靠性 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墙 壁、门廊和建筑小品的周围和附近。这是在动物进化过程 中很早就出现的一种适应性行为。
凝思使人复归于童年、自然和空明,对于身 心放松和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不同尺度的城市环境中能引起凝思的场景不胜枚举:观鱼、赏花、 问月、听涛、仰望星空、独步幽林、聆听天籁……在环境设计中,运用各 种自然和人工元素隔绝尘嚣,创造有助于安静和凝思的场景,缓解城市应 激,并与富有生气的场景整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二)设计与管理相互配合 在决策与设计时,要认真从生态角度考虑,多从环境 特性本身寻找可能遭受破坏的原因,从一开始就尽量减少 维护与管理的麻烦。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二)设计与管理相互配合 将易被破坏的设施放在任人接近的地方, 便注定它会遭到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