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
郭永怀精神永存心得体会范文
郭永怀精神永存心得体会范文一、郭永怀先生简介郭永怀于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
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二、那一天他成了我们永远的怀念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北京城曙色未白,寒气逼人,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的血红,一架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
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体都散落各处,难以辨认。
随后有一批解放军士兵赶来这里,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肉类烧焦的味道。
但是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太不寻常了: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
两具尸体早已烧的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
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
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
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的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作文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作文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作文烈士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九院院长郭永怀,山东荣成人,曾就读青岛大学附中,在原子弹爆炸前,因飞机失事牺牲。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一:今天,我们还一同参观了郭永怀先生纪念馆,整个展馆通过用图片、视频、及珍贵的文物资料,全面展示了郭永怀先生的卓越功勋和大师风范。
郭永怀先生是我们荣成人,中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永怀先生满怀报国热忱,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环境,带着妻儿回国参加建设,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参与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装置再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的建设。
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郭永怀先生因飞机失事去世,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他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
原来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先生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一个人在生命完结的那一刻,还能想到用自己最后仅剩的躯体去保卫者国家的机密,那他是何等的英雄和智者。
岁月在流逝,但人们对郭永怀的缅怀将日益深切,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卓越贡献,不会忘记他为国家富强、科学进步而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新一代的我们也将永远会记得他的瞩目精神,在这位先驱的注视下,为祖国的明天开始每一天的奋斗不息!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作文二:烈士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九院院长郭永怀,山东荣成人,曾就读青岛大学附中,在原子弹爆炸前,因飞机失事牺牲。
当人们辩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郭永怀,人民永远怀念您。
郭先生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
看了郭永怀的事迹后感悟3篇
看了郭永怀的事迹后感悟
第一篇:勤奋是成功的前提
郭永怀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普通工人,但是他用自己勤奋的劳动赢得了“银岭葡萄王”这个头衔。
他靠着自己勤奋的双手和过人的耐心,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在原本不适宜种植葡萄的大兴安岭,开创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郭永怀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机会和优惠。
但是他却能够通过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葡萄种植的热情,逐渐成为了最有声望的葡萄种植专家之一。
他的成功离不开勤奋这个前提。
正是因为他不怕吃苦,不怕辛劳,才能在种植葡萄这个本来就需要大量劳动的产业中不断创造价值,最终成为行业内的巨头。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不会仅仅因为天赋或者运气就能到达。
只有在通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之后,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果。
郭永怀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他没有抱怨,没有埋怨,而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和汗水,最终取得了成功的彩虹。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问询自己:我是否勤奋?是否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机会拥有一个真正的成功。
郭永怀观后感
郭永怀观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郭永怀,就是这样一位让我心生敬意和感动的伟人。
郭永怀,这个名字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符号。
但当我深入了解他的事迹后,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贫弱,列强环伺。
但郭永怀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毅力,一步步走出了小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我想象着年轻的郭永怀,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攻读的模样。
那时候的条件艰苦啊,没有舒适的桌椅,没有充足的书籍,甚至可能连温饱都是问题。
但他心中有一团火,一团为了国家崛起、为了民族富强而燃烧的火。
后来,他有机会出国留学。
在异国他乡,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巨大压力,还有文化的差异和生活的不适。
但郭永怀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才华,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
他在国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来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
然而,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国。
我能感受到他那时的急切心情,就好像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孩子,急切地想要回到母亲的怀抱。
回国的路,并不平坦。
他遭遇了重重阻碍,甚至受到了威胁和刁难。
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终于,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所学的知识,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郭永怀投身于我国的科研事业。
那时候的科研条件,简直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完善的实验场地,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开始。
但郭永怀没有抱怨,没有退缩。
我仿佛看到他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穿着朴素的衣衫,专注地做着实验。
汗水从他的额头滴落,他却顾不得擦一擦。
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尝试,他都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在研究核武器的过程中,他和团队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但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攻克难关。
记得有一次,实验出现了问题,数据一直不对。
郭永怀带领着大家,日夜不停地排查原因。
他们一遍遍地检查设备,一次次地重新计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郭永怀事迹学习感悟
郭永怀事迹学习感悟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郭永怀事迹学习感悟,欢迎阅读、学习郭永怀事迹学习感悟(一) 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得血红。
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
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
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
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
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
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郭永怀事迹学习感悟(二) 9月3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弹”模型捐赠给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当天,中物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田东风,中物院型号总指挥、科协主席谭志昕,荣成市委副书记吕劭伟,荣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等参加活动。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看了郭永怀的事迹后感悟
看了郭永怀的事迹后感悟郭永怀是一位普通的中国人,但他的事迹却让人们为之动容。
正是通过他的努力、勇敢和坚持,他证明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限的。
看完郭永怀的事迹,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郭永怀的事迹让我明白到,困难不是致命的,挫折并不能阻止我们前行的步伐。
郭永怀曾经遭受过失败和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
相反,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努力奋斗。
就像他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终究会找到突破的机会。
其次,郭永怀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也深深触动了我。
他从小就对音乐充满热爱,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支持。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选择自学音乐,坚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
最终,他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梦想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勇气去追求,就一定能实现。
同时,郭永怀也教会了我,团结和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在追逐自己梦想的过程中,郭永怀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一个人去面对。
相反,他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善于与人合作,通过和他人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启示我们,无论在任何领域,团队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紧密合作,才能共同走向成功。
郭永怀的事迹还让我明白到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他在音乐的道路上一直坚持不懈,不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挫折,始终没有放弃。
他的坚持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让他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力量源泉。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只有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最后,郭永怀的事迹还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郭永怀的音乐不仅仅是自己的一种追求,也是对他人的影响和启发。
通过音乐,他传递出了爱、希望和向上的精神,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改变周围的世界,传递正能量,影响他人。
在看完郭永怀的事迹后,我对生活和梦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文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文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以下是由本人为大家整理的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文,欢迎阅读。
郭永怀事迹感想(一)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弹模型捐赠给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当天,中物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田东风,中物院型号总指挥、科协主席谭志昕,荣成市委副书记吕劭伟,荣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等参加活动。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
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
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XX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
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XX平方米,有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
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潜心求学驰名海外毅然归国两弹一星功勋卓著儒家情怀大师风范献身科学壮烈殉国怀瑾佩瑜爱在天际高山仰止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
内容涵盖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
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1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
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
他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于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他被着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后,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
在上海登船前,他发现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签发,怒不可遏,毅然放弃这次机会。
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进入多伦多大学。
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因导师认为这一课题难解,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航空大师冯·卡门请教,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
1945年,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不久就担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携全家回到祖国。
经先期回国的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郭永怀在回国后的12年间,一直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并将从国外带回的电动计算机、排风扇交给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
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
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经常风餐露宿,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叁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精神作文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精神作文永远的怀念郭永怀精神作文一:郭永怀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永远的怀念郭永怀精神作文[专题]。
2005年12月5日是郭永怀牺牲46周年,力学所的职工和研究生像往年一样聚集在他的塑像前,一起缅怀他的功绩和思想。
人们怀念他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中杰出的学术成就:1941~1946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期间,他在跨声速流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回答了机翼绕流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激波及其对气动性能的影响,为突破声障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逾越声速的飞行是人类航空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46~195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期间,将坐标变形法和边界层理论结合起来,解决了粘性流动头部奇异性问题,被命名为庞加勒-赖特希尔-郭永怀(PLK)方法。
鉴于这两项成果在科学上和应用上的重大意义,郭永怀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尊敬。
人们怀念他对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重大贡献: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对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都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
1960年起,他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
在他的领导下,通过爆轰理论分析和物理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引爆方式;他实现了核航弹的轻型结构设计;他重视环境试验设备研制,确保了武器的可靠性;总之,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呕心沥血,直至牺牲生命。
在导弹方面,他是超小型地空导弹技术负责人,并为它取代号:541。
在怀柔基地,科研人员半年内研制出高比冲推进剂、耐烧蚀喷管和发动机内壁涂层、发射装置,并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试验。
他还制定规划,研究空气离解、气动加热、弹头烧蚀等再入物理现象。
郭永怀在人造卫星和回收技术方面也做了一系列前期的开拓性工作。
在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曾就运载工具、发动机推进剂、入轨姿态控制、东西方火箭技术对比等问题进行分析。
后来,又在《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报告中,重点讨论飞船在返地过程中,怎样才能安全再入大气层顺利回收。
感动中国郭永怀观后感
感动中国郭永怀观后感看了关于郭永怀的事迹后,我真的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啊!郭永怀这个名字,以前我可能只是在一些很正式的场合或者资料里看到过。
但是当真正去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后,才发现他是一个多么伟大、多么令人崇敬的人物。
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执着,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时候的条件那么艰苦,不管是设备还是环境,都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可是郭永怀呢,他就一心扑在科研上,没有丝毫的退缩。
我就在想啊,要是换做我,在那样的环境里,我能坚持下来吗?估计够呛。
而且他对国家的忠诚,那更是没得说。
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就回来了。
要知道,国外当时的科研条件对他来说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可他就是这么坚定。
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去学习。
现在的生活好了,有时候我们反而在一些小的利益面前就犹豫了,和郭永怀比起来,真的是差太远了。
他为了保护科研资料,在飞机失事的那一刻,还紧紧地抱住那些文件。
这一幕我光是想想就觉得震撼无比!这得是一种多么强烈的使命感啊。
他把那些资料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吧。
我在想,他当时心里可能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保护好这些心血成果,绝不能让国家的科研事业受到损失。
看完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太需要像郭永怀这样的人了。
他不仅仅是在科研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他让我们知道,人活着,是要有信仰、有追求的,不能仅仅只考虑自己的得失。
你看了他的事迹后,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吗?如果还没了解过,真的推荐你去看看啊!这真的会让你对人生的意义有新的思考呢!。
关于郭永怀事迹体会【精选五篇】
关于郭永怀事迹体会【精选五篇】关于郭永怀事迹体会一蒙受空难天顿足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可谁会想到,这竟是郭老最后一次来到倾注过他4年心血的试验基地了。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
他要急着赶回北京,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
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
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突然,飞机失去了平衡,偏离开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紧接着火焰冲天窜起……当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像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
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中央领导震惊了,整个科技界震惊了!人们为这位惨遭不测的伟大科学家仰天顿足,扼腕垂泪!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是举行了一个小型追悼会,但追悼会举办得非常隆重。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致悼词,钱学森、王淦昌等郭永怀生前好友参加了追悼会……熟知郭永怀的人都知道,时间对郭永怀来说太重要了。
为了保护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的安全,周恩来总理还特地叮嘱不让乘飞机。
但为了抢时间,郭永怀经常强行登机,这次由于时间紧迫,他坚持夜航,就在他临上飞机前,大家还劝他换个时间再走,郭永怀却平静地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留取丹心鉴后人事隔30多年,凡郭永怀当年工作过的地方,只要一提起他,人们恭敬之情溢于言表。
郭永怀教授当年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将军提起恩师,感慨万千:“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台手摇计算机,那是郭老的心爱之物,但为了大家方便,他把它从自己家中搬到了所里;当时的电风扇和电冰箱都是非常贵重的物品,郭老也从家中搬到研究所,供大家一起享用。
郭永怀事迹个人感悟作文
郭永怀事迹个人感悟作文郭永怀事迹个人感悟作文【篇1】郭永怀事迹个人感悟作文郭永怀,这位从山东荣成走出的科学巨匠,以其无畏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中国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郭永怀的一生,是一部充满理想与奋斗的史诗。
他在国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
为了回国,他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论文手稿付之一炬,这种壮举无疑是对祖国深沉热爱的最好诠释。
回国后,他不顾高原反应的折磨,与年轻的科技人员一起在青海基地艰苦奋斗,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他的牺牲是沉重的,但他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他用生命保护了国家的绝密资料,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者。
郭永怀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装饰,他们的伟大在于默默无闻的奉献和无怨无悔的付出。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郭永怀这样的先驱者。
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是我们不断追求卓越的源泉。
让我们以郭永怀为榜样,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郭永怀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科学成就上,更在于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他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定决策。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深知祖国需要他这样的科学家,需要他这样的无畏者。
他的回国,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担当。
在青海基地的岁月里,郭永怀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
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工作,只为早日实现中国的核武器梦。
郭永怀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付出,不仅仅是对科学的贡献,更是对国家安全的巨大保障。
郭永怀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并不在于个人的荣誉和地位,而在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其他领域,我们都应该以郭永怀为榜样,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郭永怀事迹观后感600字
郭永怀事迹观后感600字郭永怀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他的事迹让我深受鼓舞。
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他在生活中带给我们了很多的启示。
郭永怀在军队服役多年,但是退伍之后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了投身到福利院的工作中。
他看到了福利院里残疾儿童们的困难和需要帮助的地方,于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福利院的大家庭。
他并不是因为富裕而加入到福利院,而是因为他对这些孩子的爱和关怀。
郭永怀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福利院里,郭永怀用他的精力和智慧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他为孩子们带来了教育和关心,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
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学习,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榜样。
他的付出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他给予了这些孩子们希望和勇气,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郭永怀的事迹给我敲响了警钟,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我们经常为物质的追逐而忽略了心灵的需要。
郭永怀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只有真正关心他人,付出自己的爱和关怀,才能真实地理解幸福的含义。
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用心去感知他人的需求,给予他们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郭永怀的事迹也激励着我不断追求自我进步。
他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但是他在福利院的工作中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他的事迹告诉我,只要真心为他人着想,用心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像郭永怀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为他人带来希望和快乐。
通过了解郭永怀的事迹,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孩子们的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幸福的真正意义在于关心他人,为他人带来希望和快乐。
我将永远铭记郭永怀,将他的事迹作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00字6篇
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00字6篇关于郭永怀事迹观后感范文500字1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那时,郭先生对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国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他俩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经九七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这一点,在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总而言之,科学家是有大爱的人.这些共和国的脊梁用大爱为我们构筑了永不坍塌的铁的长城!关于郭永怀事迹观后感范文500字2_65年,郭永怀曾经讲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肩负着发展我国近代力学和尖端科学事业的重任,郭永怀始终有一种紧迫感.因此,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的工作日程表永远是排得满满的,力学所和有关单位的业务问题,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大批文件和科研报告需要他处理.他从不午休,晚上经常工作到深夜;他没有节假日,不是照样到所里上班,就是在家里埋头书案,博览群书.正因为他无休无止地追求着新的知识,所以对国际上近代力学和尖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总是了如指掌,对各种复杂的课题总能做具体入微的指导.在国外,他有过一些业余爱好:喜欢集邮,对于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回国后,由于工作繁忙,就很难得有时间去过问他珍藏的邮集或欣赏优美的乐曲了.他自己勤奋,也希望别人勤奋.他时常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青年:〝天才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学问是无止境的,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占领科学堡垒.〞他还用牛顿与鸡骨头的故事教育过大家,要大家用一股〝傻劲〞去学习.工作.言传身教,使他周围的同志们深受感染,而他的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在学术问题上,郭永怀以严谨著称,从不容许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他毕生发表的科学论文为数不多,但每篇都有一定的份量和价值;在发表之前,他总要反复核实,斟字酌句,非常慎重.回国以后,为了教学的需要,也为了系统介绍国外流体力学的经典著作,他亲自动手翻译普朗特著的《流体力学概论》(_52年版),他给自己提出了信.达.雅的高要求;为了使译著准确流畅,他反复对照了德文原版和英文译本,和有关同志商讨了数十次;对原书疏漏之处,还加上了注释.这样,前后历时8年,直至他牺牲后才正式出版.这本高水平的译著出版之后,连续印刷两次,畅销海内外,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在指导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他要求制订工作计划时必须有指标,有进度,而且切实可行,如果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就要退回重新制订;对于学术报告,他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足,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学术讨论中,他绝不放过一个细微的错误.有一次一个青年同志在报告工作时,需要画一条湍流情形下的速度分布曲线,就随便画了一条.郭永怀立即指出,它不能反映湍流的特点,要这位青年同志纠正过来.他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审稿时严格把关,不分亲疏也不看投稿人〝来头〞大小,一律秉公办理.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_63年,力学学报编辑部接到一封对一篇论文持有歧见的批评信,而论文作者是在郭永怀指导下工作的两位青年.郭永怀仔细地看了来信,并让两位作者认真考虑别人的观点,给予答复.他说:〝我主张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以期引起讨论.别人的批评意见,只能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郭永怀为人实事求是,他从不人云亦云,一旦发现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却能及时修正错误.郭永怀对人严格,一丝不苟,但却平易近人.有时,即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客观上难以实现,他也会及时收回.有一次,他要一个实验室进行风洞湍流度的测试工作,当他发现国内电子仪器信噪比比较低,一时无法进行这项工作时,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青年们说:〝我给你们提的建议看法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按我的办法做,一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因为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虚怀若谷,不以势压人,所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更高了.他是我们华夏的英雄,因为有他的存在而多了一束曙光!关于郭永怀事迹观后感范文500字3郭永怀深深地懂得,要使我国的科学事业兴旺发达,光有少数老专家是不行的,必须不断地培养成千上万的后继者.因此,他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他常把自己比喻为〝一颗铺路石子〞,让年轻人从他身上踩过去.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回国不久,他就与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等一起,规划了全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组织领导了全国三届力学研究班;接着,他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物理系主任,为该系的创立操劳筹划;同时,他还在该校的近代力学系开课,讲授边界层理论;他亲自带研究生,培养助手,指导一批青年搞研究工作.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指导艺术,以他的全部热情和关怀,为祖国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_62年夏,郭永怀正在为在科大开讲〝边界层理论〞紧张备课,同助手们一起编写讲义.他几次放弃休假疗养的机会,坚持与助手们一起紧张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编出了第一流的《边界层理论讲义》.它篇幅不大,内容精辟,是郭永怀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由于他有着丰富的研究工作经验,见解深邃,因此讲课别具一格,使学生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人事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他对青年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一开始,他先出一个简单的题目,指定有关的参考书籍与文献;然后诱导青年同志做更复杂一些的题目,让青年同志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接着,再着手做没有现成文献可直接借鉴和应用范围更广的课题,有时还要求用实验来验证所得的结果.通过这一过程,许多青年同志学到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本领.郭永怀不苟言笑,但对青年一代总是寄予深情,和蔼可亲.他对于所安排的头绪众多的课题,心里有一本〝明细帐〞.有时,他亲自把书籍.文献送到青年人手里;有时,他突然跑来与大家讨论,用他考虑到的一个更好的想法来解答上次提出的问题,对于青年同志写的研究报告,他都要反复推敲,仔细修改.为了业务工作,大家可以随时去叩他的门,而他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与来人热情地讨论.郭永怀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为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郭永怀虽然离开了我们,他却活在了我们的心中,任时间洗礼,对他的这份敬佩之情却不灭.关于郭永怀事迹观后感范文500字4郭永怀,__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他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于_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被着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_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后,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_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在上海登船前,他发现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签发,怒不可遏,毅然放弃这次机会.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进入多伦多大学.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因导师认为这一课题难解,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航空大师冯·卡门请教,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_45年,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不久就担任了副教授.教授._56年,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携全家回到祖国.经先期回国的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在回国后的_年间,一直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并将从国外带回的电动计算机.排风扇交给公家使用._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_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_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经常风餐露宿,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叁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_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塬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周恩来.______专门为郭永怀等科学家摆了庆功宴._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_68年_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同年_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关于郭永怀事迹观后感范文500字5今年国庆节期间,在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的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伴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人们被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事迹深深打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于今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展馆面积2000多平方米.一波三折踏上海外求学之路__年,郭永怀出生于荣成滕家镇西滩郭家村.10岁那年,郭永怀和父母遭土匪绑架,在海上漂泊了四五个月才被赎回._26年,郭永怀进入青岛大学附中,又先后考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_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郭永怀目睹着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_38年春,前往西南联合大学,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师从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_39年夏,中英庚子赔款举行留学生招生考试.郭永怀报考的航空工程只有一个名额,他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报考,并以同样的分数并列第一,最终三人被同时录取.郭永怀等人原定去英国留学,结果二战爆发,英国取消接纳外国留学生的计划,郭永怀等人只好等待.三个月后,他们被改派加拿大留学.然而,郭永怀等在上海刚上船就得知,他们需在日本横滨停船三天,并得接受日本政府的签证.郭永怀与同伴一致决定,绝不接受日本签证,全体下船,拒绝出发._40年8月,他们第三次出发,历经28天,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成为该校第一批中国留学生.从此,郭永怀开始了长达_年的海外生涯.崭露头角跻身世界知名科学家郭永怀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进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师从数学系主任.著名数学家辛格教授.三人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辛格教授由衷地赞叹道:〝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关于郭永怀事迹观后感范文500字6郭永怀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进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师从数学系主任.著名数学家辛格教授.三人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辛格教授由衷地赞叹道:〝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_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在这位科学巨匠的指导下,郭永怀打开了尖端科技的探索之门.在加州期间,郭永怀直奔世界级难题〝声障〞的研究.当物体在低速飞行时,空气会让路,但当运动速度接近声速时,空气会来不及让路,而形成一面阻碍运动的屏障,被称为声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声障是无法逾越的.经过苦心钻研,郭永怀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跨声速不连续解》,破译了声障这个世界难题.基于他的研究,_49年,美国成功制造了第一架实用的超音速飞机――f-10战斗机.郭永怀也因此跻身世界知名科学家行列.冯门的大弟子西尔斯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聘请郭永怀前去任教,郭永怀成为该院的三大创立者之一.在此期间,郭永怀创造性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就是后来由钱学森命名并被国际公认的plk方法,其中的k,指的就是郭永怀.在计算机尚未广泛应用的情况下,plk方法大大提高了计算的效率与准确度,被广泛应用到基础力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当中.在康奈尔大学执教的十年,是郭永怀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李佩._48年秋天,两人结婚,开始了宁静而幸福的生活.当时的郭永怀已是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上世纪50年代,仅月工资就高达800美元.尽管在国外的生活富足而优雅,但是郭永怀始终心系祖国.新中国成立后,郭永怀时时刻刻都在为回国作准备.面对同事.好友的挽留,郭永怀坚定地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在西尔斯为他举办的午餐会上,郭永怀当着全体同事和学生的面,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讲义和科研手稿付之一炬.当他将饱含十几年心血.几近成书的手稿,一页一页地投入火炉之中,谁又能体会其中的百般滋味.关于郭永怀事迹观后感范文500字。
优秀作文:永远的怀念郭永怀作文700字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作文700字永远的怀念郭永怀作文700字一:今天是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为国牺牲46周年的日子,清早起来,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深切怀念。
前不久,见到郭永怀先生与我们三个研究生的一张合影,我的一位好友特地从网上下载后发给了我(见附件),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与导师在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日子。
想当年,郭先生刚过五旬,虽然清瘦,但充满着活力。
他那时肩挑着两个重担: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还经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脸上从未显露过倦意,还总是把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26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
作为他生前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
……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地当好铺路石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贡献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许这是纪念他的最后的实际行动。
”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10月4日郭永怀教授对我和李家春说这番话时的情景。
作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和国防尖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好“铺路石子”。
在为在中科院力学所,他是实际上的常务副所长。
从制订规划、确定研究方向、进行学科建设、组织学术讨论、推动科学研究,到设计兴建大楼、改善职工伙食,他事无巨细,一一过问。
当我坐在所图书馆的灯光明亮的书桌上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图书馆的总体布局乃至灯光设计,他都亲力亲为,处处渗透着他的心血。
在九院,他和他的同伴不断攀登研制两弹一星的高峰。
在实验室里制订方案,在戈壁滩上身体力行……。
那时,我们研究生作为“小不拉子”,对于他具体在忙些什么不大清楚,许多事情是后来逐渐了解到的,但在日常接触中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对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细致关怀。
郭永怀先进事迹心得感悟模板
郭永怀先进事迹心得感悟模板郭永怀先进事迹心得感悟模板一、事迹回顾:郭永怀先进事迹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面对困难和挫折,他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心得感悟:郭永怀先进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有了一些感悟和启示。
首先,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关键。
郭永怀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这种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去实现目标,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其次,努力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基础。
郭永怀以其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卓越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成为了行业的顶尖人才。
他告诉我,只有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最后,帮助他人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郭永怀在取得个人成功之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他通过设立基金会、捐资助学等方式,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种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只有将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才能使人生更加丰满和有意义。
三、指导意义:郭永怀先进事迹给我树立了榜样,也使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我要以郭永怀为榜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奋斗,同时,要关注他人的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只有这样,我才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观看郭永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板5篇
Whoever you admire most in your heart, don't have to become that person, but use that person's spirit and methods to become yourself.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观看郭永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板5篇观看郭永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中科院院士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两弹一星”元勋。
1968年12月5日,他在飞机降落失事坠毁中牺牲。
牺牲的时候,他把装有数据的皮包紧紧抱着,数据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他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核事业尖端技术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
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研究空气动力学驰名世界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
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时,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接着他选择了空气动力学最难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1941年5月,他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
于是,郭永怀成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怀很快就驰名世界。
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
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
2023年清明节缅怀先烈心得感悟7篇
2023清明云祭扫网上祭英烈心得体会又到一年清明节,我和家人一起学习了郭永怀的先进事迹。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带着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一份绝密资料,乘飞机从青海基地赶往北京,飞机不幸坠毁。
找到遗体时,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
郭永怀牺牲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氢弹的武器化得以实现。
“永萦江山堪称民族脊梁,怀志九霄不愧中华英雄”,这是对郭永怀先生一生的写照。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标杆,是人民群众的榜样,时光如梭,岁月更迭,郭永怀先生的精神却一直铭记在人民的心中,他以一心为公、淡泊名利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华章,在新时期更应该把这种伟大、崇高的精神传递下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将立足于本职岗位,服务于群众,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实干担当,在奉献中放飞青春,实现理想,为纪检监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清明节到了,在这个微风轻拂,细雨满天的时节里,学校组织了一次“网上祭英烈”活动,以此来祭奠那些曾经为国家、为人民,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先烈。
看着“网上祭先烈”,我们心潮崎岖,思路万千。
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有的为了掩埋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在战争时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和谐和安定献出了青春和热血。
看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硝烟、没有战火;看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祖国繁荣富强、环境优越;看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这所有的一切,是由先烈们的血水和泪水铸成的,没有昔日烈士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和平的生活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不仅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的那些艰辛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唯一以烈士身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郭永怀,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一) 天是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为国牺牲46周年的日子,清早起来,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深切怀念。
前不久,见到郭永怀先生与我们三个研究生的一张合影,我的一位好友特地从网上下载后发给了我(见附件),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与导师在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日子。
想当年,郭先生刚过五旬,虽然清瘦,但充满着活力。
他那时肩挑着两个重担: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还经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脸上从未显露过倦意,还总是把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26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
作为他生前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
……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地当好铺路石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贡献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许这是纪念他的最后的实际行动。
”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10月4日郭永怀教授对我和李家春说这番话时的情景。
作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和国防尖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好“铺路石子”。
在为在中科院力学所,他是实际上的常务副所长。
从制订规划、确定研究方向、进行学科建设、组织学术讨论、推动科学研究,到设计兴建大楼、改善职工伙食,他事无巨细,一一过问。
当我坐在所图书馆的灯光明亮的书桌上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图书馆的总体布局乃至灯光设计,他都亲力亲为,处处渗透着他的心血。
在九院,他和他的同伴不断攀登研制两弹一星的高峰。
在实验室里制订方案,在戈壁滩上身体力行……。
那时,我们研究生作为“小不拉子”,对于他具体在忙些什么不大清楚,许多事情是后来逐渐了解到的,但在日常接触中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对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细致关怀。
刚进力学所大门时就听说,郭先生很严厉,对学生有点“凶”,令我们几个有点忐忑不安,而实际接触下来,满不是那回事儿。
他的确不苟言笑,我至今唯一记得的一次幽默是他开讲“边界层理论”课程时,先介绍他的助教呼和敖德,在黑板上写下“呼和”二字,说“这是‘零级近似’,你们可以叫她呼和老师”,接着写了“敖德”,说“那是‘一级近似’,至于‘二级近似’,我也搞不清楚”,这番话引来哄堂大笑。
后来在私底下我请教过呼和她的姓名的“二级近似”,她告诉我一长串音节的姓氏,我至今也没记住。
后来,我们还发现他说话态度的严厉程度与对话者跟他的年龄差值成反比。
他的一位老学生P与他谈话时就有点胆怯,郭先生批评他时有点严厉。
最近,我的一位老学长告诉我,P先生目前已有九十多岁了,他学问不错,不愧是郭先生耳提面命带出来的学生。
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次谈话中,郭先生没向我们讲一句大道理,只是让我们把所有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特别向我们推荐了两本关于科学史和科研方法的英文著作,使我们体会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见面以后的三个月,郭先生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以阿尔文(197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宇宙电动力学》为主要参考书,学习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同时把此书翻译出来。
经过一年多努力,我完成了译作,战战兢兢地交了稿。
事隔两个月,郭先生把修改稿退给了我,告诉我,按照他的部分修改为标准,好好修改译稿。
我一瞧傻了眼,只见稿纸上布满了红字修改。
恰好,我那时听完了师母李佩先生的英文课,并学完了所里开设的“英汉翻译理论和技巧”课程,按照导师的修改意见,逐字逐句进行重译,于是,二审得以通过。
导师又帮我联系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
可惜译著出版因“文革”开始而被耽误,后来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印行。
可惜的是,郭先生未能看到此书的问世。
那时,力学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学习,大家你追我赶,每周一般读书七天,从早上七点读到晚上十点。
周日早晨也不敢太晚起床,因为周日上午郭先生经常踱着方步到我们的学习室来。
有一个周日,他来了,走到我们仨跟前,满脸笑容,递给我们三张糕点票。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清楚,那个时候吃饭定量,普通糕点也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半斤。
郭先生是学部委员,有些许特供,因此,就把糕点票送给了我们。
这大概是师母的主意。
小小糕点票,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情意。
进所第二年,郭先生在他的研究室里组织磁流体力学讨论班,集体学习留比莫夫的专著,并讨论手头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
从中,我看到了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和宽严相济的组织能力。
年纪越长的越有压力,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倒是迎来了学术上的阳光雨露。
几十年过去了,郭先生颀长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
他内向、低调,极少有疾言厉色。
他喜欢戴着一顶鸭舌帽。
走路老低着头,靠着建筑物的围墙走,只要他在中关村,上班的时间总是定数。
有时,我们哥儿几个有意在那个时刻,躲在一旁悄悄欣赏这道风景线。
可惜,上苍早早地剥夺了我们这样的权利!缅怀,是为了激励。
如今,做学生的也垂垂老矣!只是导师关于做铺路石子的教诲,却一刻也不敢忘记。
只有努力,努力,才可不辜负导师的培育之恩。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二) 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
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体都散落各处,难以辨认。
随后有一批解放军士兵赶来这里,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肉类烧焦的味道。
显然,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个生还者。
(后来有一个重伤的唯一生还者)但是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太不寻常了: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
两具尸体早已烧的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
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
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
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的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DNA鉴定技术要到80年代才被发明应用到毁坏尸体的辨认鉴定上。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的辨认不出来,认出他们的方法,根据郭永怀的司机说。
邵春贵(郭永怀司机):郭永怀是怎么认识得他呢,他是个花白头,他那时候59岁吧,头后头有一片都是,躺着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剩一点点头发,认出来是他。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当时还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紧急电报叫到北京,据说,她知道这件事后什么都没说,硬是强扛着一滴眼泪都没留。
那时,李佩已随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到安徽合肥工作,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
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另一个是中国核试验的最高负责人的周恩来总理。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2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郭永怀是他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
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两弹一星早期指的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
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上面这些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对郭永怀是谁有兴趣,可以接下去看,我来讲讲郭永怀的故事,感觉也正好有个机会。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
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
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1938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
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
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叶企孙教授的故事,以前柴静写过)郭永怀因此得以漂洋过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
1940年8月,上海,一艘驶往加拿大的“俄国皇后号”邮船上,二十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
(1940年8月,中国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
后排右3郭永怀,前排左1林家翘,前排左5钱伟长,后排左2段学复,他们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扬名世界的科学巨匠,其中就有这三位。
)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年轻时候的郭先生)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加州理工大学。
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
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