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探析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非遗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技艺、民俗习俗、传统节日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流失的困境。
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社会参与与支持、教育培训和传承方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加强。
只有通过政策法规的建设、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字数: 212】1.2 问题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不仅导致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也损害了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浮躁风气往往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疏远感,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没有人接手、没有人传承的困境。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年龄偏大,他们所掌握的技艺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传,这也给非遗的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有效保护机制。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二、资金支持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记忆、传承着民族精神。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遗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剖析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1. 保护意识不足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民众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和动力。
一些非遗项目因缺乏关注和投入而逐渐消失,一些传统技艺因后继无人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2. 保护机制不完善非遗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等问题。
同时,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管理。
3. 资金投入不足非遗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导致一些非遗项目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非遗保护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缺乏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4. 人才匮乏非遗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领域的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传承人和管理人才。
这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创新发展。
5. 商业化过度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一些非遗项目被过度商业化开发,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商业化开发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忽视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这不仅损害了非遗的声誉和形象,也威胁到了非遗的生存和发展。
6. 社会参与度低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然而,目前社会公众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普遍较低。
一些民众对非遗缺乏了解和认识,对其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
这导致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解决策略1. 提高保护意识加强非遗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能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面临严重流失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流失。
一些古老的手工艺技艺、传统的音乐表演、民间故事传说等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难以传承和发展,有的甚至已经失传。
如中国的“老字号”、“非遗”项目,其传承人口逐渐减少,技艺和传统经验在一些地区已经断代。
2.缺乏保护意识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较为淡漠。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新潮的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依赖于当地民间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这种缺乏保护意识必然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严重的影响。
3.管理和保护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健全。
由于涉及的文化形式多样性和地域性,无法通过一揽子的制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率的管理措施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开发或者无人问津,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害不言而喻。
1.宣传和教育重要的是要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电视节目等形式,让公众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保护的积极性。
2.建立保护制度应当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明确相关的管理部门和责任。
通过专门的法规和政策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同时也可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3.挖掘和培训传承人才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技艺传承人才的培训力度,通过挖掘和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
由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尽管我国已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实施效果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工作。
2. 文化传承人缺乏。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技艺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传承,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或者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 资金和技术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目前的保护经费有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具体和有效的保护政策,并确保其得到落实和执行。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训和传承工作。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教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保障,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3. 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确保保护经费的可持续性,同时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保护修复工作效率,并开展相关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
4. 增强社会认知和保护意识。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并鼓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法律和政策保护,加强传承和培训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社会认知和保护意识,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国文化的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意识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保护工作的动力不足。
2.缺乏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但现阶段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
3.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传承为主,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导致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4.外部环境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全球化的冲击等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压力。
5.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在保护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难题。
1.加强意识宣传: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其在文化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投入,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保护人才。
3.建立保护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提高保护的专业化水平。
4.研究和传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挖掘潜在的文化价值,推动相关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5.整合资源:整合政府、民间、学术界等多方资源,形成保护工作的合力,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7.创新保护手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保护手段,包括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目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逐步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各级文化部门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和传承工作,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些重要的项目已经得到了认定和保护,例如中国的京剧、昆曲、大鼓,以及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技艺,如刺绣、蜀锦等。
这些项目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传承、培养和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此外,各地政府还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和建设力度,通过建设文化村、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场所,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和传播。
然而,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往往受到忽视。
其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工作面临着困境,由于缺乏传承人和传承环境,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被遗忘和失传的危险。
另外,虽然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手段和方法的单一性,以及保护经费的不足等。
在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也得到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各国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组织来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注重以社区为基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社区参与和群众参与,形成更为活跃和可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现状一、介绍非遗保护传承的意义及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存在,而是以技艺、表演、口述传统、社会实践、仪式及相关实践等为物质基础,以知识、技能、价值观念、传承方式等为非物质载体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我国上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如传承人口老龄化、技艺传承断裂、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二、政府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努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责任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规定了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此后,政府还相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办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
除了政策的支持,政府还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费投入。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如昆曲、京剧、皮影戏等。
政府还鼓励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使更多的传统文化得到国际认可和保护。
三、社会力量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参与除了政府的重点关注与支持外,社会力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团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组织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一些非营利性的组织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和传授活动,帮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具有具体实体形态,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意义的口述、表演、艺术、习俗、技艺等。
对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保护区、传承人等方式进行保护。
同时,中国政府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以下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政府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习俗和民间艺术等列入名录并予以保护。
这些名录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护,还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
2.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有很多传统技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些技艺,政府通过资金和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
同时,为了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政府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是指为非遗项目提供专门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物理空间和保护环境。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设立,可以有效保护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旨在保护和促进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公约,各国可以共享经验和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各国建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这些组织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组织提供专业的人才和资金支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3.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非常活跃,研究者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讨。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策略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策略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被视为非物质文化财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项目。
非遗文化丰富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非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保护与传承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非遗文化保护现状1.非遗项目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在非遗项目保护中,往往是各机构都在保护着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与互相支持。
这样做的结果是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反而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更多的非遗项目得不到保护。
此外,一些文化遗产机构缺乏有效的数据统计和管理,导致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无所适从。
2.传承人才缺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
然而,现在许多传承人已经年事已高,他们所知道的技能和秘诀只有在他们自己的脑中。
这样,如果没有新的传承人接手,这项技术就有可能失传。
而现在的一些青年对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袖手旁观,而当权者又没有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足够的资源和保障,因此,传承人才的缺乏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3.现代生活方式对非遗传承产生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相对于快餐分食和在线购物等这样的现代生活方式来说,非遗文化显得过于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言,可能根本没有这样的时间去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二、非遗文化传承现状1.非遗文化传承缺乏市场化升级非遗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宣传和推广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但是,目前大多数传承人已是年事已高,应对现代社会的推广手段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相反,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化运作和升级缺乏,这些方面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教育体制不利于非遗文化传承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家长与学校会把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数学、英语和物理等学科上,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毫无意义。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1. 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是指传承于中国,并流传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变革的深入,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1 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非遗文化分布广泛,但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承情况却存在很大差异。
有的地方的非遗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而有的地方则失传率较高,严重危害了传统文化的承传。
1.2 知识短缺和技术失传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者,但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1.3 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很多非遗文化表演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创新,也日益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和观众的需求,导致非遗文化缺乏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2.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分析2.1 增加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非遗文化传承中,需要一个广泛的宣传推广机制,以便更新、传承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关心到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
各级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等渠道,提升非遗文化在公众认识和理解中的地位。
2.2 引导年轻人加入非遗文化的传承队伍为了保护非遗文化,年轻人应该尽早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和非遗传承者合作,通过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开设非遗课程等各种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队伍中。
2.3 推动非遗文化的更新和创新传承非遗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应该诠释出新意。
非遗文化的潜在力量要得到挖掘,创造新形式、新内容、新舞台,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去。
政府可以通过培养非遗文化的新血,推动其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实现非遗文化的再生。
2.4 建立非遗文化保护体系非遗文化保护体系建设,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的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宗教信仰、传统手工艺等各种活动和表达方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内文化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受到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失传的危险。
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国内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学者们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与法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法律依据。
该法通过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措施等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系统的法律规范。
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国内许多学者和相关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与发展路径。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美术等形式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衰退甚至消失的危险,传统技艺传承人口老化、缺乏传承机制、市场化导向等问题愈发凸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传承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落在每一个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身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对策,加强政府角色和社会参与,共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00字】1.2 问题意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但该法律并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监督机制,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侵权的风险。
2. 缺乏专业人才和机构支持。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机构相对匮乏,导致保护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 社会认知度不足。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社会对其认知度不足,导致保护工作的难度增加,易受到外界的忽视和破坏。
4. 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城市化进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难,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面临失传的危险。
2. 正文2.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可以说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下,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传统节庆等。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也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现状和挑战。
本文将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潜在的发展空间。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传承等多个层面。
根据相关数据,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规模已达到数百亿美元,并且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市场规模和潜力值得关注。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市场主体和分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参与和分工,包括政府、文化机构、企业以及民间组织等。
政府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
文化机构负责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展示等。
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推向市场。
民间组织则在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竞争和机会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的发展,竞争也逐渐加剧。
一方面,市场中涉及到的主体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不断上升。
另一方面,市场中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差异化和创新。
然而,市场竞争也带来了机会。
创新技术的应用、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市场挑战和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本身就面临着困难和风险,需要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共同发力。
其次,市场中存在着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完善、文化资源开发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监督。
同时,市场竞争也需要相关主体加强合作,通过联合营销和资源共享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然而目前面临着政策保护不力、市场化影响、传承人流失、教育与宣传不足以及国际交流局限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并加强非遗教育与宣传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市场化、传承人、教育、宣传、国际交流、机制、力度、非遗保护、教育工作、宣传工作。
1. 引言1.1 介绍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发展并传承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专门性等价值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实践。
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
非遗通过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着人类的智慧和技艺,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意义。
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和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非遗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名片,是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非遗文化的传播可以增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非遗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全人类的共同珍视和保护。
1.2 阐述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保护不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难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常常被忽视或者片面化,导致许多非遗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民族、地域和时代特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文物修复、传统技艺传承、文化活动举办等方面。
目前政府的投入依然不足,导致很多文化遗产面临着缺乏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2. 传承人口老化。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老年人,年龄偏大,传承后继乏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
3. 现代化冲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淘汰和冷落的情况,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对策分析1.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 建立培训机制。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通过启动相关的培训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来,有效解决传承人口老化的问题。
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校和社会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
4. 引导市场需求。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举办文化活动等。
5. 制定专门法律。
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立相关的保护机制和措施。
三、结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对策分析,需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对策,解决目前的存在问题和挑战。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遗"是指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目前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非遗保护并不充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但在实际保护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些非遗项目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支持,无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一些非遗项目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冲击和消亡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增加非遗保护的资金支持,并培育一支专业的非遗保护团队。
还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非遗传承面临断代的问题。
由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主要靠口头传承,因此传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
一些老一辈传承人年纪大了,缺少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非遗技艺传承中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还可以通过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将非遗技艺纳入校园教育,促进非遗传承的活力和持续性。
非遗传承问题涉及到年轻人的参与度。
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压力,年轻人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不够。
他们更多地关注现代文化和娱乐,而忽视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为了激发年轻人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可以将非遗项目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非遗传统文化表现方式,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还可以通过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年轻人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度。
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问题。
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保护非遗的同时也要实现非遗的发展价值。
为了实现这个平衡,可以通过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开发非遗产品和旅游项目,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和传承价值的双赢。
还需要对非遗保护进行规范管理,严禁非遗的商业化挪用和伪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人类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面临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式日益多样化。
首先,传统方式的口述传承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数字化传承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数字技术的应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博物馆、展览等文化场所的建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保护方式。
通过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展览的展览,能够充分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和特色,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通过开展研究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也有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然而,我们必须也要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方面,当前逐渐消失的许多传统文化已经无法进行口述传承,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进行保存和传承。
另一方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充满竞争和变化的当今社会,这种现实环境不可避免地推动了文化传承的不同方式。
有些人甚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址、文物进行了严重的采挖和破坏,这进一步加剧了文化遗产的流失和文化传承的困难。
基于此,我们需要在多方面进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文化传承的教育和培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声音,发挥社会团体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成立更多的文化保护机构,并通过多种渠道挖掘、收集和传承文化遗产。
特别是,政府的支持和制定有效的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存在极大的挑战和困难,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面对且要积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意识,加强各方合作,发挥政府、文化组织和普通公众的积极作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的、通过口头或实践方式传递的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庆典、知识与实践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反映了中国5000多年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富有现实意义,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社会共识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淘汰、绝迹甚至消失的危险,因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
其次,传统的口头传统方式受到时代变迁和信息化的冲击,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逐渐转向书面记载和数字化方式,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断和流失。
另外,在传承与保护方面,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而面临着商业利用、模仿盗版、变形传承等问题。
这些情况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极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在政策、财政投入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通过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确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其次,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投入,用于开展相关的调研、保护、传承和培训等工作。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培训和支持,通过培训班、奖励政策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
除了政府的努力,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
一方面,一些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了培训和推广活动,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提高技艺水平和传授经验。
另一方面,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相关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位 与 作 用 , 多 种 国 际性 文 件 中有 着 明确 的 规 定 与 表 述 。 20 0 3年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通 过 的 《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公 保
约》 ,有 多 处 关 于 非政 府 组 织 作 为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主 体 的 规 定 : 序 言 中 规 定 “ 认 各 群 体 , 其 是 土 著 群 体 , 团 在 承 尤 各 体 , 时 是 个 人在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创 作 、 护 、 养 和 创新 有 保 保 方 面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而 为丰 富文 化 多 样 性 和人 类 的创 造 从 性 作 出 贡 献 ” 第 1 条 论述 缔 约 国在 保 护 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中 ; 1 的作用 时 , 确提 出“ 明 由各 群 体 、 体 和 有 关 非 政 府 组 织 参 团 与 , 认 和 确 定 其 领 土 上 的各 种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第 1 确 : 5 条更 是 对 “ 体 、 群 团体 和 个 人 的参 与 ” 了专 门规 定 :缔 约 国 作 “ 在 开展 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活 动 时 。 努 力 确保 创 造 、 养 应 保 和 承 传 这 种 遗 产 的 群 体 、 体 , 时是 个 人 的 最 大 限 度 的参 团 有 与 , 吸 收他 们 积 极 地 参 与有 关 的管 理 。 ” 并 同 时 , 内法 律 法 规也 就 非 政 府 组 织 在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国 中应 承 担 的责 任 等 进 行 了规 定 。2 1 年 6月 1日起 施 行 的 01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法 》 九 条 指 出 : 第 国家 鼓 励 和 支 持 公 民 、法 人 和其 他 组 织 参 与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工 作 。第 十 四 条 : 民 、 人 和 其 他 组 织 可 以 依 法 进 行 非 物 质 公 法 文 化遗 产 调 查 。这 为 非 政 府 组 织 等 民 间 力 量 更 好 地 开 展 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保 护 工 作提 供 了法 律 支 撑 。 0 1 7月 , 政 21年 民 部 表 示 。 对 公 益 慈 善 类 、 会 福 利 类 、 会 服 务 类 社 会 组 将 社 社 织 , 行 登 记 管 理 和业 务 主 管 一 体 化 职 能 , 意 味 着 这 三 类 履 这 非 政 府 组 织 将 可 直 接 登 记 , 变 之 前 的 双 重 管 理 门槛 。 种 改 这 降 低 非 政府 门槛 的措 施将 为其 大规 模 发 展 提 供 政 策 支 持 。 2 地 利— — 保 护 原 真 性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是 与 人类 生 存 和 发 展 密 切 相 关 的 “ 活 态 ” 化 遗 产 , 其 进 行 保 护时 , 护原 生 的 、 来 的 、 实 的 文 对 保 本 真 文 化遗 产 , 保 留遗 产 的原 真 性 。 非政 府 组 织 由于 自身 的 非 要 营 利性 使 其 能 够 在 保 护 的过 程 中更 加 注 重 遗 产 的 非 经 济 价 值 , 遗 产 的 根 本属 性 人 手 , 中立 、 客 观 地 参 与 到 遗 产 的 从 更 更 保 护工 作 中 :并 且 非 政 府 组 织 置 身 于 当 地 文 化 生 态 环 境 当 中 , 濡 目染 , 当 地 文化 遗 产 的 认识 理解 自然 更 为 深 刻 , 耳 对 在 维 护 或 恢 复 其 适 宜 生 存 的 民间 社 会 文 化 环 境 方 面 更 能 发 挥 作 用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得 以原 汁 原 味 传 承 的重 要 保 证 。 是 另 外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是 一 项 很 强 的 技 术 性 工 作 。必 须 按 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特 有 的传 承 与 发展 规 律 来 操 作 , 着 较 高 的 专 业 化 要 求 , 非 政 府 组 织 的成 员 相 当 一 部 有 而
’ f
Ca h oS a
(o ee f ioyadC l r,uyn oma U i ri , n uyn 70 2C m ̄ C l g s r n ut e oa gN r l n esy Hea L oa g 12 ,h ) l oH t u L v t n 4
二 、 政 府 组织 在 非 物质 文 化 遗产 保护 中的 优 势 非
遗 产 保 护 中扮 演 什 么 角 色 。 怎样 更 好 发挥 其 作 用 是 本 文 探
讨 的 重点 。
一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是人 类 通 过 口传 心 授 。世 代 相 传 的 无 形 的、 态流变 的文化遗产 , 扎根 于民族 民间 , 一 个 民 活 它 是 族 特 殊 的 生 活 生 产方 式 、 族 个 性 、 民 民族 审 美 习 惯 的 “ ” 活 的
中发 挥 更 重 要 的 作 用 。 关键 词 : 非政 府 组 织 ;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 护 ; 状 保 现 中 图分 类 号 : 9 2 C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7 4 ( 0 2 一 2 -1 0 0 10 — 5 0 2 1 ) 0 - 1 — 3 0
、
非政 府组 织 概 述
“ 政 府 组 织 ” “ o — oe met rai t n , 常 非 (N n gvr n l gnzi ” 通 n ao ao 缩 写 成 “ G ” , 除 了政 府 和企 业 之 外 的不 以 营利 为 目的 N O )指
显 现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大 都是 农 耕 社 会 的 产物 。 其呈 现 方 式 和 传 承 手 段 的 多样 性 、 杂 性 、 态 性 。 人 的思 维 理 念 、 复 动 与 情 感 习 俗 、 活方 式 和 环 境 等有 着 密 切 的关 系 。 生
p o lms s o d e a e t e g v r me t u p r,t e y tm c n tu t n s e gh n n p b ii a d t e r b e , h u b t k n h o e l n n s p o t h s se o sr c o , t n te ig u c t n o r i r l y h me s r s S op moe t e NG n i tn i l ut r l e tg r  ̄e o ly r o tn oe a u e , O a t r S o t Osi a gb ec u a r a e p o t n p a sa mo e i h n l hi i mp r t l. a r Ke r s NG y wo d : O; n a g be c t rlh r a e p tc o ; r s n i a o i tn il u u a e t g ; r e t n p e e ts u t n l i o i t i
Ab ta t:T epo f no tn il utrlh ra e i aln -em, ytma cwok n e sr c h r ̄c o fi a gbec l a ei g s o g tr sse t r, e d NGO lyage t e i n u t i spa ra . ml
N o npoet gt n n bec trlhraewt odt n, egahc ovnec , n u pr o e G si rtcn eit g l u ua e t i go mi gorp i cne i e ad sp ot ft i h ai l ig h i g l a n h
n
P e e tS t a i n An l s fNo - o e n e t l g n z t n n a g b e Cu t r lHe i g t r s n iu t ay i o n g v r m n a o s Or a i a i s i I t n i l l a r t epr 山 o n u a
的 其他 社 会 组 织 。N 0关 注 的 是 全社 会 的公 共 利 益 或 者某 G
作 者 简 介 : 莎(9 2 , , 南 焦作 人 , 阳师 范 学院 历 史 文化 学 院助 教 。 士 , 究 方 向 : 游文 化 。 曹 18 一)女 河 洛 硕文 化遗 产 的 这些 特 征 , 得非 政 府 组 织 在 其 保 护 使 过 程 中具 有 以下 优 势 :
p o l. tpee tNG0sas a ep be 。u ha e nn mb r lc d p n e c , o u ly T ov ee e pe A rsn, oh v r lms c Sfw i u e, a ko i e d n e lw q ai . oslet s l o s f n e t h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作 为 历 史 发 展 的见 证 , 珍 贵 的 、 有 是 具 重 要 价值 的 文 化资 源 ,然 而 当前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正 在逐 渐 失 去 其 赖 以产 生 、 展 的 文 化 生 态 环 境 。 强 其 保 护 已经 刻 发 加 不 容 缓 。 保 护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是 一 项 长久 的 、 续 的 、 繁 持 浩 的 工 作 . 要 政 府 、 政 府 组 织 、 术 界 、 承人 等组 成一 个 需 非 学 传 完 整 的保 护 体 系 。虽 然 政 府 在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主 体 体 系 占据 重 要 地 位 , 仅 靠 政 府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 别 是 非 物 但 特 质 文 化遗 产 通 过 口传 心 授 , 以活 态 载 体 传 承 , 需 要 发挥 非 更 政 府 组织 的参 与 , 作 共 治 以 促 进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传 承 。 合 目前 .非 正式 组 织 在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主体 中应 发挥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