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欣赏太湖石讲究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太湖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被誉为“石中之王”。
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石材,更是一种审美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太湖石的审美形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就太湖石的审美形象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太湖石的外在形象太湖石在外形上表现为线条清晰、色泽自然、质地坚硬的特点。
它常常具有奇形怪状的外观,或如山峰耸立,或如水波荡漾,或如奔流激石,或如岩壁险峻,或如古木葱郁。
这些特点使得太湖石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形象,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太湖石的外在形象还表现为其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和观赏性。
太湖石在中国园林中常被用来作为景观装饰,其优美的形态和独特的纹理赋予了园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太湖石在盆景艺术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被用来搭配盆景,营造出一种意境深远的审美效果,成为了盆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太湖石的审美意义太湖石以其独特的外在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审美符号之一。
它不仅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更具有一种特殊的审美意义。
太湖石被赋予了神话色彩,被视为灵山圣石。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太湖石与五岳之一的庐山结缘,被赋予了神秘的神话色彩。
人们常常把太湖石看作是一种凝练了自然灵气的奇石,赋予了它灵性和神秘的力量。
太湖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物,寓意着美好的愿望。
这种审美意义不仅体现在太湖石的形体美上,更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意义上。
在中国人的心中,太湖石常常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带来好运和幸福,因此常常被用来作为礼品赠送他人,带有美好祝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太湖石的审美形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太湖石常常被视为一种奇石异宝,具有神秘的“灵气”,被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它常常被用来作为宫廷和寺庙的装饰,成为了一种象征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太湖石也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成为了文人雅士创作诗词、绘画和书法的题材,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向往和敬畏。
你对太湖石了解多少,知道这四个特点吗?
你对太湖石了解多少,知道这四个特点吗?说到太湖石,我想没有几个石友说不知道的吧!太湖石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就尤为著名,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太湖石记》中,就有对太湖石的详细的描述,形象的表达了唐朝期间文人墨客对太湖石的一个喜爱之情。
到了宋朝时期,太湖石发展再一次走向高峰,最出名的便是宋徽宗运送花石纲建造“艮岳寿山”,在建造艮岳寿山中太湖石的运用占比最多,这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太湖石,而且还是宋朝皇帝的推动下,算是一次扬名立万。
除了宋徽宗的艮岳寿山,宋朝时期杜绾在其著作《云林石谱》中也详细记载了太湖石并分析了其产地特点,由此可见太湖石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地位。
太湖石不仅仅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还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石之一,即太湖石、灵璧石、昆石、英石,太湖石虽然不是所谓的天下第一石(补充说明:天下第一石是灵璧石)但太湖石在园林建设上的使用程上是其它石种所不能比的。
那么太湖石具有怎样的魅力,为何能吸引历代皇帝和文人墨客的喜爱呢?宋朝大书法家米芾对太湖石做了一个系统的评鉴,将太湖石的特点分为“瘦、漏、透、皱”,我想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特点的突出表现,才使其如此吸引皇帝和大量的文人墨客喜爱吧!那么太湖石的瘦、漏、透、皱,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一、瘦嶙峋瘦削太湖石,太湖石第一个特点便是“尖”,观苏州园林不难发现大部分太湖石都以“痩”为主,很少有圆润饱满的,可见这对于园林建设而言多么重要。
不仅仅是美女要浪才好看,石头也是,只有瘦险才能更加突显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痩”一字尤为重要,如李清照一句“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直接表现出了一位柔弱女子的悲苦,虽然有些夸张,但见此“瘦”字,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怜悯之情,除了“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痩”更能把作者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饱经风霜但是却显得刚劲有力,逆风而行,这种气节值得学习。
游古典园林,就看那些“太湖石”
游古典园林,就看那些“太湖石”太湖石,是我国古典园林里造园时经常用到的观赏石之一。
无论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还是以北京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太湖石都是极为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在提升园林的整体美化效果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太湖石的堆叠和装饰,使得古典园林变得更加精致,灵秀,富有活力,为以前的文人墨客,士大夫等收藏和鉴赏。
留园瑞云峰1,何为太湖石?太湖石,属于石灰岩类,产于苏州太湖而得名,是我国的四大观赏石之一。
“瘦,皱,漏,透”是其特点,也是评价一块太湖石好坏的标准。
其造型美观,玲珑剔透,广泛应用于古典园林的造景和太湖石盆景中。
2,太湖石的兴起太湖石作为观赏石,最早记录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文中记载“石有族,聚太湖之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这说明,早在唐代,太湖石就被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阶级所收藏和鉴赏。
园林造景的兴盛始于北宋。
宋徽宗是一个才华横溢,艺术造诣非常高的帝王,他不仅书画了得,还酷爱玩石赏石,在兴建园林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1117年,在汴京(今开封)开始兴建的艮岳便是宋徽宗亲自设计的。
当时从太湖地区搜罗了大量精美的太湖石,动用了上千艘船只专门从江南运送山石花木到汴京,由于运送主要靠船,每十艘船编为一纲,所以称之为“花石纲”。
然而靖康之耻,黄粱一梦的艮岳并没有最后完成,但是北宋的亭台楼阁的造园艺术和假山石的堆叠和置石手法对今后的园林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3,太湖石北上天下奇石,世人皆喜,金人也向往北宋的生活,于是完颜亮在扩建燕京时,艮岳的太湖石就成了修建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的良材。
他下令将汴京中的艮岳石和数万工匠运到中都,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艮岳》描述了金兵运送艮岳石的方法:“艮岳之取石也……其法乃先以胶泥实填众窍,其外复以麻筋杂泥固济之令圆混,日晒极坚实,始用大木为车,致于舟中。
直俟抵京,然后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则省人力而无他虑。
此法奇甚,前所未闻也。
太湖石:玲珑清雅之美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太湖石:玲珑清雅之美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也可叫园林石。
这种石头主要产地在太湖地区,全国许多地方也产这种石头。
我的故乡山东临朐县五井镇的青石山区有着很大的储藏量。
在镇东莲花山下形成了一个太湖石交易市场,名曰“北方石林“。
过去,我对太湖石认识不足,说它是全国四大玩石之一,有点不认可。
只知这种石头,具有”瘦、漏、皱、透“的特点,而不知它的更多长处。
随着自己赏石经历的积累,到今天才比较全面的了解太湖石,并有勇气赏析它的玲珑清雅之美。
在人们的印象中,太湖石形体大,孔洞多,粗犷、豪放,适合于摆在园林之中,起到点缀风景作用。
其实,并不完全这样。
它高、矮、胖、瘦、大、小各异,姿态万千,奇妙无穷。
先从它的结构玲珑说起,它不仅有着“瘦、漏、皱、透”的突出特征,窝孔、穿孔多也是它的明显特点。
有着“涡、沟、环、洞”的多种变化,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可写妙趣无限的文章,对它的玲珑剔透,唐代吴融在《太湖石歌》中,早有记述:“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太湖石的结构,无规律,无定数,属天工巧成,自然变化的奇妙凝聚。
太湖石的这种形态美,其他石是无可比拟的。
自然的洞、窝、缝隙、纹理,天成的图案,呈现的典故,也是它的特别的优势。
初识太湖石,似乎觉得它的色彩,只有黑白之分,暗淡了一些。
但细细观察研究一番,就会觉得它在色彩上也有突出的特点。
它有白、灰、黑、褐、青、红等多种颜色,虽不像玉石的色彩那么鲜艳,光亮诱人,却依然显示了它的庄重、清秀、淡雅、深沉,有一种温馨祥和的清美。
有一块名曰“鹏程万里》的太湖石,是一只白色和平鸽的形象,通体的颜色灰白,如云彩一层层编织起来的,这比纯白更好看,显得更有神气。
再如名曰《古韵》的太湖石,由于色彩红的深沉,显得格外壮观,有诗为证:“岁月无声万古流,红肌玲珑玉骨透/真颜本是人工造,天地通灵大宇宙”。
太湖石成黑色,石感更显深厚雄壮,透出坚强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太湖石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奇石之冠”。
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太湖石的形态特征、审美内涵以及其在文化艺术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太湖石的审美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太湖石的形态特征非常多样,既有山形、叠石、奇峰,也有蛇形、花形、石坛等。
这些形态的产生一方面是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摹仿的痕迹。
太湖石形态的多样性使人们在欣赏太湖石时产生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选择。
太湖石还经过文化艺术的加工与雕刻,使其在形态上更加丰富多样,增添了更多的审美价值。
太湖石所蕴含的审美内涵也是其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湖石以其大自然的气息和古老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太湖石的形成与长时间的风化、侵蚀过程有关,其纹理繁杂,触感光滑,往往能够诱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太湖石所展现出的不规则、曲折、细腻的纹路,不仅让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享受。
太湖石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也赋予了太湖石以丰富的内涵。
太湖石被视为具有灵气和哲理的石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
这种内涵和哲理的融入,使得太湖石具有了超越物质的存在感和审美意义。
太湖石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丰富的审美内涵,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中。
它不仅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奇石,更是以其灵动的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人们审美追求的对象。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艺术创作的不断推陈出新,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将会发展出更多的既有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元素的表现方式,为人们带来更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太湖石意象的文化解读与审美价值
太湖石意象的文化解读与审美价值太湖石,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着特殊的地位。
作为一种自然饰品,它源自于江苏太湖边上的风水宝地苏州太湖山,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的美誉。
太湖石是一种理想的装饰品,因为它不仅在外观上美丽,而且在意义上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太湖石的意象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受雅士们的喜爱。
太湖石的意象可谓多种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水、山峰、草木、禽鸟和云雾等元素。
这些元素,都是太湖石所在的自然环境的反映。
清水代表的是人们对于诗情画意的追求;山峰则表现出人们对于自然安宁的向往;草木反映出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环境;禽鸟则呈现出人们对于和谐共处的向往;云雾则是表达了人们对神秘自然现象的喜爱和神往。
可见,太湖石所具有的意象,不仅在美学上拥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内涵上更是不可忽视的。
正因为如此,太湖石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外观上,而且体现在文化内涵上。
首先,在外观上,太湖石被誉为“奇石中的奇石”,其造型、色彩、纹路、质地都难以在其他石头中找到。
其次,在文化内涵上,太湖石凝练了中国神秘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要素,这些思想,包括山水意境、朴素自然、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都在太湖石的意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而且,太湖石还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的交流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发展。
因此,在现代视觉艺术、景观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领域,太湖石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拥有太湖石的场所,显得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同时,太湖石的环境艺术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欣赏,其成为现代人重要的审美价值来源之一。
综上所述,太湖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美学符号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良好的审美价值。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太湖石的文化意涵和价值也在不断被认识和传播,成为中国文化之窗展现于世界的一种方式。
太湖石,文人审美的最高趣味
太湖石,文人审美的最高趣味中国古代赏石之气息即是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之气息,静心养正,与天为徒,以古为徒,循章观变,正心在中,定能万物得度。
其中,太湖石可谓是文人审美的完美集合。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
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
——文震亨《长物志》太湖石千姿百态,讲究瘦、漏、皱、透,这种标准脱离最世俗的物质观以及人为制定的大众审美观点,单纯以眼光和修为的高度,去欣赏一块石头的哲学美感,这种深度的品味决定了太湖石的艺术分量。
瘦瘦是指观赏石体态纤瘦,形状怪异却不失挺拔,整体线条清晰明朗。
古人认为太湖石之瘦可为“瘦中见奇,奇现筋骨,骨有坚贞,坚贞出神,神中凝气”。
虽清瘦嶙峋,却铁骨铮铮。
太湖石的“瘦”同样如此。
形如美人之婀娜、状若勇士之有力、似山川之磅礴、如百兽之形似。
文人空间 | 红太湖石漏漏是指观赏石体态玲珑,溶洞贯通;石体嶙峋,连环透空。
孔穴曲弯,空髓网布,纵横交错,孔隙相通,一窍焚香,孔孔出烟,香云环抱,恋石不去。
这种石头虽然玲珑透空,却变化多势,灵气十足。
或游龙之灵动、或如彩云之多变、或如骏马之飞腾。
但总体谦和乖巧、灵气十足。
正向著名藏石家沈均儒先生所说的那样:“石不能言最可人。
”漏便是灵气之体现。
精品太湖石厅堂摆件皱皱是指观赏石体态起伏,时隐时现;石体凹凸,线条若明若暗。
“皱”的本意是皮肤松弛而成的纹路,用到赏石上应指石体层叠交错、沟沟壑壑而形成得皱褶。
皱褶起伏变化无论大小,其弧线、弧度应自然,不可间断,与石体落座的角度要顺势,不可杂乱无章。
这样的石头特征体现着“变”的美感。
藏级太湖石 | 青岫透透是指观赏石石体玲珑剔透,表里如一;体态纹理纵横;石质细腻洁净;但一块好石,即使洞洞相通,穴穴相连,形如龙门石窟,未有一个洞穴穿石而成孔洞者,也不符合“透”的标准。
“透”的标准很多,比如与石体的比例要求恰到好处,协调合理。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太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素有"石中奇胜,天下太湖之神"的美誉,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太湖石的审美形象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太湖石的自然特征,也包括人们对太湖石的文化理解和赞赏。
太湖石的审美形象首先体现在其自然特征上。
太湖石是一种天然的溶洞岩溶景观景观,取自太湖湖底的石头,因产于太湖周边而得名。
它不仅呈现出它的自然之美,也寓意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太湖石的形状多变,有形态各异的虫状石、龙首石、猴头石等,石质细腻、坚硬、重量轻、纹理细密且色彩丰富多样,这些都是太湖石审美形象中的自然特征。
其次,太湖石的审美形象还与文化传统相关。
太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文化内涵深厚。
古人常以太湖石做文人雅士的礼物,用森谷美术品之一的太湖石,表现人情、景物,表达文学意象,赞美大自然。
太湖石在中国文化中分别有4大名派: 明代的吴门,清代的苏松,民国时期的盆景新派,现代的临安、岭南派,对太湖石在文化上造成了深远影响,正因为它与文化传统有着如此紧密联系,使得太湖石在审美意义上更为深刻和丰富。
太湖石在文化传统中有着令人向往的精神和寓意,它代表着大自然中最纯粹的艺术,体现了人文考古中的审美需求。
最后,太湖石的审美形象与观看者的直觉、情感和观赏习惯相关。
太湖石的自然造型和纹理独特,观者置身其中可感受到其雄奇、灵秀、古朴的气息。
观者依其个人的审美习惯,会因不同的纹理、形状或色彩而有不同的感觉和联想。
人们从太湖石的形态色彩中,提取出它具有审美价值的特质,而赋予它的更多含义。
太湖石的审美形象是一个多重含义的物象系统,需要结合观者的审美情况进行完整的思考与欣赏。
综上所述,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包括自然特征、文化传统、以及观赏者直觉和情感等因素。
从自然美到文化美再到人文美,人们对太湖石的审美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结和理解的延续和发展。
同时,也带领人类审美越来越超越了自然本身。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太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瑰宝,素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美誉。
它不仅在园林景观中备受推崇,更因其独特的审美形象而成为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
本文将从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入手,探讨太湖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特征和研究意义。
一、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太湖石是中国南方名石之一,其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形造型:太湖石外形多变,有的呈现出奇峻险峰,有的如江河流水,有的如峡谷林立,有的如峰峦叠嶂。
这些多样的外形造型赋予了太湖石独特的审美魅力。
2. 纹理肌理:太湖石的表面纹理肌理丰富多样,有的线条柔美,有的线条粗犷,有的纹理清晰,有的纹理模糊,这些纹理肌理赋予了太湖石多重的审美层次。
3. 颜色花纹:太湖石的颜色花纹也是其审美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太湖石颜色斑斓,有的色彩单一,有的斑驳交错,有的色调温润,这些颜色花纹赋予太湖石独特的审美魅力。
二、太湖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特征太湖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瑰宝,其审美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园林景观:太湖石被广泛运用于园林景观中,它在园林中的造型和布局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能够增添园林景观的灵气和风貌,使园林更具中国传统审美意境。
2. 书画艺术:太湖石因其独特的审美形象成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题材之一,在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太湖石的身影,它成为了艺术家们笔下的常用题材之一。
3. 文学诗歌:太湖石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诗歌的题材之一,中国古代诗人们常以太湖石为题材创作诗歌,赞美太湖石的奇妙与神秘。
研究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促进园林艺术的发展:太湖石作为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其审美形象研究可以为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激发园林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2. 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对于艺术家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艺术资源,研究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可以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推动艺术的发展。
灵秀太湖出奇石:文人雅士赏玩太湖石文人
灵秀太湖出奇石:文人雅士赏玩太湖石文人本报记者王春雪文/图太湖石又称窟窿石、假山石,因原产于江苏太湖地区而得名。
现在把主要成分为石灰岩,并经风化水蚀可供观赏的石种,也统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体现出“皱、漏、瘦、透”之美,自古就是中国文人雅士喜欢的观赏石。
藏家席凯先生喜欢石头,几个月前他从省城另一位藏家手中转手得到一块太湖石。
这块太湖石高三十厘米左右,上大下小,中间细瘦,颜色白中泛黄。
石体布满奇怪的洞窟,给人奇异、魔幻之感。
席先生介绍,太湖石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分水石和干石两种。
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侵蚀而形成的,干石则是在酸性红壤的侵蚀下形成的。
水石表皮光滑,色泽更好,是太湖石中的精品。
据史书记载,我国从五代后晋时代开始就有人玩赏太湖石,唐代更是盛行。
唐朝宰相牛僧孺、大诗人白居易等都十分喜欢太湖石。
白居易还曾写《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
古人不仅喜欢太湖石,还总结出了太湖石的欣赏方法。
席先生介绍,古人从“瘦、漏、透、皱”四个方面欣赏太湖石。
“你看我收藏的这块太湖石,形如美人,婀娜多姿,体现出‘瘦’的美感;经过湖水的常年冲蚀,石头表面形成的‘涡、沟、环、洞’,体现了漏的美感;你再看这些洞窟,不仅看着通透,还如同人的七窍一样连通,体现出透的美感;太湖石在千万年水流的侵蚀下表面形成的皱纹,不仅体现了皱的美感,也丰富了石头拟人化的特征。
”席先生指着桌上的太湖石说。
由于青海并不是太湖石的产地,入手太湖石必须得懂一些太湖石的鉴别方法。
席先生介绍:“太湖石鉴赏从形状、石肤、洞孔等方面入手。
先看洞的形状是否自然,人工做的洞一般为圆孔,不自然;再看石肤,经打磨、酸蚀、喷沙制造的假石,一般光滑圆润,无褶皱;最后看洞孔,上品的太湖石洞中有洞,洞孔十分自然,人工造假石的洞又直又生硬。
”来源:西海都市报。
太湖石等古籍鉴赏方法
太湖石等古籍鉴赏方法通揽历代有关古籍的记载,概括如下:一、单一的“质”、“色”、“纹”赏石欣赏形式1、以石的质地来欣赏,区分优劣.如春秋战国时.倍受当时君王和世人喜爱的“和氏壁”.这为后人的“美石如玉说”开了先河;2、以石色取胜.汉代张良的“黄石”、魏文帝建“芳林园”景阳山所用的白、紫和五色大石等都是欣赏石色彩的.3、而魏明帝在重修“芳林园”时,多“采笋城之文石”.纹理、美丽条纹的山石,这成为以后欣赏纹理石的重要因素之一.二、米芾的“相石法”与太湖石鉴赏方法.北宋文人米芾总结了太湖石后,提出了“相石法”概括为“秀”、“瘦”、“透”、“皱”.清代文人李渔将米芾的“相石法”归纳为“透”、“漏”、“瘦”三字,并为太湖石的鉴赏作了详尽的解释.主要包括形状、声质、光泽、色泽及皱纹.1、欣赏形状千奇百怪的太湖石,应讲究瘦且有形,如白居易在《太湖石记》描述的那样“有盘拗秀出,如灵邱鲜方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宫神有人者,有缜润削成,如圭瓒者,有谦棱锐判,如剑戟者.又有如此如风,若拳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里将折气2、欣赏“洞眼”,长年受湖水冲击而形成的洞穴与透眼,古称“弹子窝气正由于这些洞眼,给太湖石斌予了神秘感,前后左右的洞穴相通者,为“左右逢源气!下相通者,为“关系通天”.因此,历代文人们把它当作神仙栖息的“别有洞天”而具喜爱有加.被称为“神石”,“仙山”.3、欣赏石的声音.是在敲击太湖石时发生的清脆的声响.清韵者为上品,沉闷者为下品.4、欣赏石的色泽,是指石的色彩和光泽,一般来说,以及红色、黄色、绿色、紫色为上品(赏玉的影响),以常见的灰色为中品,墨灰色为下品.5、欣赏石的润度,则以温润者为上,浮澡者为下.三、《云林石谱》鉴赏法这是一部由宋代杜缩所著的,详尽记载了106种奇石的谱记.对后代赏石影响极大.其中鉴赏方面分为:1、形色,2、质地,3、声音,4、硬度,5、纹理,6、润泽,7、晶形,8、透明度,9、吸水性.四、“近山形石”类的鉴赏法(包括苑石、怪石、峰石、神柱石、山形石等).近山形石,又称近景山石,有近观山石的效果.鉴赏因素有:1、形姿:2、洞穴:3、色彩;4,声响;5,润泽:6、纹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姿与洞穴,它决定了山石的形态,在鉴赏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色彩、声响、润泽与山石的化学构成有关,纹理则与山石的物理形成和石表风化水蚀程度有关.近山形石主要表现形式有孤峰、双峰等.玲珑形,险怪形和近山景观.多为高耸秀长,高度大于宽幅.洞穴讲究巧退、穿眼、委曲、透空、相通等;色彩讲究黄、紫、青、白等:声响讲究清脆、微有声、无声;润泽讲究续润、清润、稍润、温润、坚润、微燥等;纹理讲究纵横笼络、多刷道、白纹笼络、石面蟒峋等.五、“远山形石”类鉴赏法远山形石主要包括仙山(神仙岛)研山(砚山),盆石,仇池石等相关的景观石.其表现远距离欣赏的群山景观效果,要求视野开阔,视点远.其形姿为宽幅大于高度.一般来说,山峰越多,高/宽之比值越小.这与近山形石不同的是具有群山之峰、峦、崖、壑以及坡脚.峰峦讲究峰峦状、高拔、群山势、十数峰、八九峰、三十六峰、小而起峰等;崖谷讲究险崖、千崖、绝壁、悬崖、飞崖等;洞穴讲究有限透空、苍甄洞天、崖洞相通、崖穴穿眼、玲珑等;色泽更受重视.这是因为远山纹理(即脉络)不消,呈现光滑之肌理,这与中国山水画中“远人无目”、“远山无树”同理.因远山形石宽辐(长度)大于高度.明末文人文震享在其《长物志》中称为“横石”.并称:“横石以蜡地而峰峦峭拔者为上”.色泽讲究黑、碧、青灰绿、青、灰白等等.六、象形石类赏法形象石类包括贡石、禅石、玄石、象形怪石、象形供石、寿石、龙骨石等.其石的形状与大自然中的人物、鸟兽、云朵等可类似.如宋代杨康状曾收藏的形状酒醉后的道士形象的怪石,名为“醉道士石”;唐代李德裕于“平泉山庄”收藏的“狮子石”与“似鹿石”二石,这说明唐代己开始欣赏象形石了.象形石主要讲究形似和神似,形似讲究整个石的外形或局部外形应与某物相似,而神似则与中国画中的“写意”或“大写意”相仿,讲究神态相似,即为佳品.七、纹样石鉴赏法用现代的话讲,纹样石就是纹理石,或图案石.即石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天然的,酷似的人物、动植物.以及山水画似的纹样.其品种有:大理石、黄河石、雨花石、菊花石、以及各种化石类等.《云林石谱》记宋微宗所藏一石为“大若桃,上有鸽鸽,如子豆,栖柏枝上,颇奇怪”.《素园石谱》也记载宋学士吴冲卿家藏一石屏,其上“古木参差,两鸦栖立.俨然图画,遂名鸣树石”,欧阳修收藏有酷似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松图画的石屏,以及具有鱼形的鱼龙石,燕子飞翔形状的石燕等等.古人鉴赏纹理石时,讲究与中国画理相近,如图纹,色彩,质地,反差(留白)命题等.并与人物,山水,花鸟画的欣赏、评品相对应,分上品、中品、下品来鉴赏.八、文人石的鉴赏法文人石准确地讲,是具文人味的赏石,它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文人石更注重神似,通过对某种石的收藏,陈列,养护,玩赏来再现文人那“清高、孤傲、隐逸、脱俗的风骨、气派.并通过苦读瞬想,寄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文人石、孤赏石、禅石、玄石、寿石、仁石等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天然石.讲究于仁山、儒味和人之喜,以及意境,风水,禁忌.除石本身外,还注重几座、配诗、题名、题对,与木琴,条案,书法,古画,古瓷,茶艺等中国文人相谐调的居室环境相适应.达到“雅之大雅”的效果.把赏石延伸到更加美妙无比的境界之中.扩展石之意境,给人以多方位、多视角的乐趣享受.文人石更讲究:朴(天然),清(色不繁杂),雅(秀美),瘦(孤傲),慰(慰藉),灵(智慧),润(湿润),态(高远),古(苍桑感),正如江南四大名石“冠之峰”、“玉玲珑”、“皱之峰”、“瑞之峰”,以及清代郑板桥收藏的“竹形石”.文学家蒲松龄收藏的“蛙鸣石”,“三星石”等皆为文人石.这时期,对石欣赏形式和方法更加丰富丰富多彩.。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
太湖石审美形象研究太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石材,被誉为“中国石艺之冠”。
它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独特的审美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本文将从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入手,对太湖石的审美特点进行研究。
太湖石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造型丰富多样。
太湖石的形态可以是高耸入云的峰峦,也可以是奇特独特的奇石,还可以是飞流直下的瀑布,甚至可以是古树盘根错节、苍劲有力的景象。
这些造型都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美的享受,令人留连忘返。
第二,寓意深远。
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往往寄托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太湖石被赋予了“奇、险、秀、丽”等吉祥寓意,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太湖石也常以其宛如云海、水墨山水等形象呈现,折射出中国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色彩层次丰富。
太湖石的色彩有很多种,包括白色、黑色、红色、灰色等等。
这些色彩的层次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一种复杂而又美丽的感觉。
有些太湖石还有特殊的纹理和花纹,增强了其审美效果。
第四,质感独特。
太湖石采用的是天然岩石材料,具有天然独特的质感。
它的表面可以是光滑细腻的,也可以是粗糙凹凸的,甚至可以是布满斑点和裂纹的。
这些质感给人以触感上的享受,增加了太湖石的审美价值。
第五,艺术表现力强。
太湖石的审美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它可以展现出静谧宁静的美感,也可以呈现出动感强烈的美感。
太湖石的造型和形态常常通过微妙的布局和巧妙的雕琢来展示,使人们对其艺术印象深刻。
太湖石的审美形象是丰富多样、寓意深远、色彩层次丰富、质感独特、艺术表现力强的。
通过对太湖石审美形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太湖石的美,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
太湖石的审美形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彰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太湖石 灵璧石 英石 赏玩标准
太湖石灵璧石英石赏玩标准太湖石是中国传统奇石之一,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奇特的纹理而备受赏识。
太湖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太湖石灵璧石英石,它具有独特的色彩和花纹,被认为是观赏价值极高的石材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赏玩标准。
首先,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外观是观赏的重要方面。
它们通常具有光滑的质地和独特的色彩。
我们可以欣赏到其丰富多样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同时,石英石的花纹也是观赏的重要因素,它们通常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和纹理,如斑驳、条纹、云纹等。
因此,在观赏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时,我们应该注重其外观的品质和美感。
其次,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形态也值得我们关注。
它们通常呈现出多样的形状,如方形、圆形、长方形等。
每一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感。
因此,在赏玩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形态的石材,以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再次,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纹理是其独特之处。
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线条和纹路,如曲线、直线、斜线等。
这些纹理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的长期作用和变化而形成的,呈现出独特而美妙的效果。
在观赏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时,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其纹理的细腻程度和美感,进一步欣赏其中的细节之美。
最后,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摆放和陈列也需要我们注意。
在摆放和陈列时,我们应该注重整体和谐和个别之美的结合。
可以选择合适的器具和背景来展示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魅力。
同时,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和角度,以展示石材的立体感和美感。
通过巧妙的摆放和陈列,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美丽与独特。
综上所述,太湖石灵璧石英石作为一种观赏石材,具有丰富多样的色彩、独特的花纹、多样的形态和美妙的纹理。
在赏玩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时,我们应该注重其外观、形态、纹理以及摆放和陈列的细节,以充分展示其美丽与独特之处。
通过认真观赏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奇妙魅力。
奇石鉴赏之太湖石课件
象形造型石
这类太湖石形状独特,类 似于某种动物、植物或物 体的形状,具有极高的观 赏和收藏价值。
纹理石
粗犷纹理石
这类太湖石表面纹理粗犷、豪放, 充满了力量感,展现了大自然的 野性与不羁。
细腻纹理石
这类太湖石表面纹理细腻、柔和, 给人以温文尔雅的感觉,体现了 大自然的细腻与精巧。
色彩石
单色色彩石
这类太湖石色彩单一,但色泽鲜艳、 纯净,如纯白的雪花石、墨黑的墨玉 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物摩擦、碰撞。
太湖石的收藏价 值
稀缺性
太湖石资源有限,采集困难,因此具有较 高的稀缺性和收藏价值。
艺术性
太湖石形态奇特、纹理美观,具有很高的 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文化内涵
投资升值
太湖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因此具有深厚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资源的减少,太湖 石的价格不断上涨,具有较高的投资升值 空间。
比例协调
太湖石的形状应具备一定的比例协 调,不过于夸张或过于平淡。合适 的比例会使石头更具观赏性和美感。
纹理与色彩美
1 2 3
纹理清晰 太湖石的纹理应清晰可见,分布自然且不乱。鉴 赏时应观察石头的纹理是否细致、有层次感。
色彩丰富 优质的太湖石色彩丰富,常以灰、黑、白为主色 调,但也会有黄、红、绿等辅助色彩。鉴赏时应 留意色彩的搭配与变化。
答疑环节
在活动结束时,可以设置答疑环节,让参与者提出自己在鉴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主讲人和助 教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参与者更好地掌握太湖石的鉴赏技巧和方法。同时,这也 是一个收集反馈和建议的好机会,可以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THANKS
秀美的宋代赏石:太湖石
秀美的宋代赏石:太湖石从各种文献来看,太湖石的来源和开采到宋代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太湖石继续从江苏太湖和洞庭山开采;波浪冲激依然是太湖石形成嵌空通透的重要动因,而湖床、湖岸依然是太湖石主要的来源。
苏颂《省中早出与同僚过谭文思西轩咏太湖石》诗云:“洞庭山连震泽水,怪石巉巖出波底”。
胡宿《太湖石》:“漱成一朵孤云势,费尽千年白浪声”。
楼钥《以太湖石响板为文季寿》:“风涛舂撞自太古,漱成乐石如雕剜”。
范成大《烟江叠嶂》:“太湖嵌根藏洞宫,槎牙石生渊沦中。
波涛投隙漱且囓,岁久缺罅深重重”。
曾几《何德器赠太湖石》:“何侯小峥嵘,湖水深处得。
苍润波涛余,巉巖鬼神力”。
为了获取水中的太湖石,石工仍然要潜入水中,但是,使用的工具似乎有了进步,《云林石谱》记:“采人攜鎚凿入深水中,颇艰辛,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
御苑艮嶽曾使用体量极大的太湖石。
《宋史》卷八十五:“宣和五年,朱面於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拆闸,数月乃至,赐号‘昭功敷庆神运石’”。
《铁围山丛谈》云:“有太湖石曰‘神运昭功’,高四十六尺”。
《宣和石谱》云:“独神运峰广百围,高六仞”。
《墨庄漫录》云:“宣和癸卯平江朱面採石太湖鼋山得一石,长四丈有奇,广得其半”。
太湖石的喜伟好大的风尚也影响到民间。
据《癸辛杂识》,南沈尚书园:“池南竖太湖三大石,各高数丈,秀润奇峭,有名於时”。
看来,宋代崇尚大型太湖石,《云林石谱》和《洞天清禄集》就有太湖石“最高有三五丈低不踰十数尺间有尺余”,“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之语。
案《云林石谱》,太湖石“唯宜植立轩槛,装治假山,或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而“苑囿最盛宣和末”,因此大型太湖石的采用显然是由于园林在宋代的昌盛。
太湖石“鲜有小巧可置几案间者”(杜绾《云林石谱》),曾几有诗《何德器赠太湖石》云:“夺君书几间,坐我洞庭侧”。
图片来源:案上烟云宋代所欣赏的太湖石一如唐代,既有“刿如剑戟,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如人如兽如禽鸟”之形(范成大《太湖石志》),也有“嵌空穿眼婉转险怪”、“纹理纵横笼络隐起”、“遍多坳坎”之表(杜绾《云林石谱》),宋人称之为“弹子窝”,其形成自然离不开湖水的作用,即所谓“波涛激嗜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波涛冲激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范成大《太湖石志》)。
太湖石赏析
太湖石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囿圃”(早期园林)的出现使园林石峰艺术得到了发展。
它源于殷商,起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从秦汉时代古籍诗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宫和其他一些行宫,以及汉代上林苑中点缀的景石颇多,初具规模的皇家园林到处可见奇峰怪石,为此园林艺术也向前跨跃一大步,园林里开始以石为主而设计的“一池三山”的模式,形成天然的山水景园。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太湖石记》中载有太湖石奥妙就在于三山五岳,百洞千谷尽缩在一块石头之上的景观。
以大、奇、灵、秀者为上品。
唐宋两朝又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唐诗宋词及唐宋绘画有着丰富的联想,这对园林石峰艺术的普及提高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元代时,文人山水画逐渐占据画坛主流,画法也日趋多样化,尤其各种堆法与山石的形质结合得更加紧密,这对当时造园设计上影响很大,很多园林中石峰也更多地与树木、梅竹结合,增强了文人意趣。
李衍的《双勾竹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陪衬两块巨石。
明清是我国古代石文化发展全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发展高潮。
中国园林石峰绝大部分为太湖石,从岩石学的角度谈,太湖石是一种被溶蚀的石灰岩,以长江三角洲太湖附近产石最具代表性,故称太湖石。
太湖石不独太湖地区仅有,在全国碳酸盐岩分布区也分布很广,凡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环境里,在漫长岁月中,在适宜的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均可寻到和开发出似江苏太湖石的石品。
太湖石从广义上可分为南、北太湖石。
南太湖石成于水浪击拍,年久生孔穴,宛转险奇,受水冲刷性坚而润,石面纹理纵横。
北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含二氧化碳水的土层里,长久溶蚀含云苍青之色,或黄色,石形奇特,苍劲圆润,雄浑有力,粗犷简洁。
各地具有各地产石特色,但总的来说太湖石能达到“一峰而蕴千岩之秀”的神效。
太湖石给中国园林、中国赏石文化带来了声誉,园林石峰有中国传统园林特色。
“无石园林不秀”,是中国园林寸石生情之妙。
太湖石自身存在着崇高美。
太湖石,要的就是一个“老”气
文/吴雨洁by Wu Yujie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人一旦上了年纪,应该多玩玩太湖石。
一方面是到了人生秋收之季,不再容易为表象的绚烂而激动,且有足够的余裕来品味一些蕴藉复杂之美。
另一方面,也由于太湖石不易懂,因此对欣赏者的阅历要求也高得多。
不管曾经印象如何?随着年纪增长,都有必要回顾一下太湖石,说不定会有同年轻时不一样的体验。
人们常常提到苏东坡的“丑石论”,殊不知苏东坡这个观点也是照搬前人的说辞。
宋初的状元——宋庠(此人还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连中三元”学霸,连中三元即科考全省第一,全国第一,皇帝殿试也是第一)就写过一首《丑石》,说这块石头:支机形迥出,蕴玉势相连。
空穴云犹抱,坳纹溜欲穿。
虎蹲休怯射,羊叱待逢仙。
峭拔希千仞,参差异一拳。
从行文来看,可知这是一块造势险怪之石。
说它“丑”,估计是它有种虬曲的野性,不是那么驯雅。
无独有偶,宋庠的弟弟,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出名的龙图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宋祁也写过几首类似的诗歌。
其中有咏常山杨氏家的两块怪石,称其“奇险百状”,“恐常人忽而不珍”,也是丑美之例。
但再往前追溯一些,则会发现,宋初人也不是鼻祖。
这种对丑怪之石的偏爱,或许孕育于唐代的白居易那一辈人。
白居易的好朋友牛僧儒写了一首二十韵的排律诗,其中有“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的语句。
值得注意:这是唐代明确以“丑”论石的文献。
这首诗是写给白居易、刘禹锡几个知己好友看的,用的是朋友间都懂的梗。
想来大家都不至于将诗中说的“丑”对应成贬义或批判。
再换言之,这里说的丑,至少已经是白、刘、牛等这圈人能普遍公认的一种美感了。
天底美石,何止千万,怎么他们偏偏选了这种“丑石”呢?回到一开始的话题,这或许就与人的心境有很大关系。
白居易等人都是中老年时期才真正染上了“石癖”。
尤其白居易,经历过早年的仕途坎坷直接贬谪江州后,处世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玉可以观石
此玉可以观石
宋人李弥逊在《五石》中写到:“今一旦得是数山,坐四方之胜,岂不幸欤。
吾将寓形其间,而与之俯仰上下。
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
太湖石
如此空灵意境,心已超脱万象之表,寓形于万物,栖神于八荒,“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
有若苏轼诗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诚乃人生最高之艺术境界。
太湖石,即是我国最早的赏石之一,一直为文人雅士所钟爱。
南唐后主李煜就是石头的“痴迷者”。
据说他偶得奇石,他将石头作为砚山使用。
因其造型奇特,中有墨池,故名“灵璧研山”甚至嗜石如命。
王朝杰作品《寿比南山》
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对太湖石的热爱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太湖石的名篇佳作。
王朝杰作品
《云林石谱》中有:“虽一拳之多而能藏千岩之秀。
大可列于阁馆,小或置于几案。
观嵩少而面龟蒙。
坐生清思。
故平泉之乡珍秘于德裕。
大余之宝进于武宗,皆石之瑰奇,宜可爱者”。
王朝杰作品《寿比南山》
白居易写过一篇《太湖石记》,其中有:“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如虹如风,若诠若动”的句子。
王朝杰作品《寿比南山》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而玉上观太湖石,更是朴茂沉雄,百花齐聚,小虫来贺,淡浓相宜。
变化万千中,浓缩的是一个大千世界。
君子得之,静心养正。
太湖石审美特征
太湖石审美特征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
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
在古代太湖石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是园林石的一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
太湖石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形奇、或色艳、或纹美、或质佳、或玲珑剔透、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超凡脱俗,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
它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自然天成,是叠置假山,建造园林,美化生态,点缀环境的最佳选择,是一劳永逸的绿色工程。
而到我们现代,越来越多的人把太湖石,做为室内景观石进行摆设,使房间来展现它的雅趣味,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室内摆石预示石来运转,都是表达一种人的心灵寄托,给人以信心的暗示,这些都是对爱石人的美好向往。
室内无石而不雅,已经成了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共识,作为四大名石之一的太湖石,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的美,是自然的,纯粹的,有些如婀娜多姿的少女,有些如翩翩起舞的飞蝶,有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而有些又让人深深的陈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太湖石带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欣赏太湖石讲究“漏、透、皱、瘦”,瘦,是很峻峭的,很刚劲,很有古风,好象我们人精神矍铄,很有骨气和风骨,所以体现瘦。
瘦最典型的是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透和漏,就是它有很多石孔,玲珑剔透,四通八达,凹凸不平。
透和漏是联系在一起的。
最典型的是豫园的玉玲珑。
皱就是表面很多褶皱,最典型的就是现在放在杭州的皱云峰,现置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
三大奇石是太湖石中的极品。
第一块是在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它最突出的是透和漏。
“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姿态婀娜,具有皱漏瘦透之美。
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据说:石上原镌刻有"玉华"两字,意为是石中精华。
石前一泓清池,倒映出石峰的倩影。
石峰后有一面照墙,背面有"宝中大快"四个篆字。
据记载,宋徽宗赵佶为在首都汴京造花园艮岳,从全国各地搜罗花奇石,号称"花石纲",其中有的奇峰因故未被运走而留在江南,称作"艮岳遗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
明代,玉玲珑到了上海浦东三林塘储昱的南园中。
储昱的女儿嫁给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
建造豫园时,潘家把玉玲珑移来。
据传,玉玲珑从三林塘移往豫园渡黄浦江时,江面突然起风,"舟石俱沉";潘家请善水者打捞上岸,同时又捞起另一块石头,那就是现在玉玲珑的底座。
”
第二块是在杭州西湖旁边的皱云峰。
它最突出的是皱。
第三个则是在苏州留园见到的冠云峰,它是三者之中最大的,也是三石之首。
它在林泉耆硕之馆的北面是“留园三峰--“冠云”、“瑞云”、“岫云”其中最大一个,侧面看像送子观音,不过我饶了一圈,也没有看出来。
古人赏石与今人赏石无论在审美心理还是审美情感上都存在差异,古人重形不重色,今人重色又重形。
太湖石那玲珑婀娜的姿态所透出的美的意蕴和境界,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踌躇满志、仕途失意、忧思郁闷的天命精神相关。
如果我们从它造型美中挖掘深层次内涵,它的自然形式不仅给人色彩与形态的感性认识,而且暗含了国人对生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平和、稳定、娴静、自律的心境,它的文化意蕴始终保持着东方艺术“以意为象”的本色。
当代人在适应了各种光怪陆离的视觉刺激之后,那种由情感意欲所萌生出的生命理想已逐渐与诗情传统拉开了距离。
近10年来,随着各地新石种的不断开发,尤其是水冲石的日益传播,人们的赏石标准受现代美学中形式美的影响,转向质坚、色艳、形奇、韵足,而对质地疏松、色泽沉闷的太湖石抱有偏见。
为此,一些石商石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在造型上狠下功夫,酸泡斧凿,制假造假,将原本属于自然美的奇石改造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品,使得太湖石声名狼藉,实是中国赏石有史以来的一种悲哀。
据《胡氏杂抄》所转载的上海人
王孟洮所撰《记玉玲珑石》一文
记载,原为“浦东三林庄南园之
旧物”,后由豫园园主潘允亮搬
迁至此
[8]。
最初位于
吴六奇
府花园内,清初
被赠予海宁袁花镇查伊璜,后曾
位于桐乡福严寺天中山前
[9]
,
1963
年被移至杭州西山花圃,现
立于江南名石苑
[10]。
原位于徐泰时东园,寒碧山庄时期位于园外,峰石四周“曩有民居数百家绕之,虽大力者不能徙”[7],后复归留园。
祥之物,曾位于留园,最后搬迁至苏州织造府西花园[7]。
冠云峰
太湖石
苏州留园
原位于徐泰时东园,寒碧山庄时期位于园外,峰石四周“曩有民居数百家绕之,虽大力者不能徙”[7],后复归留园。
玉玲珑
太湖石
上海豫园
据《胡氏杂抄》所转载的上海人王孟洮所撰《记玉玲珑石》一文记载,原为“浦东三林庄南园之旧物”,后由豫园园主潘允亮搬迁至此[8]。
绉云峰(也称绉云石)
英石
杭州江南名石苑
最初位于吴六奇府花园内,清初被赠予海宁袁花镇查伊璜,后曾位于桐乡福严寺天中山前[9],1963年被移至杭州西山花圃,现立于江南名石苑[10]。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
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
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治罪。
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当时朱缅从民间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方腊起义军的一个口号就是杀“朱缅”,与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石生为首的,农民起义。
不久,北宋政权由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于为金所灭,微宗自己也做了俘虏。
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
若论玲珑剔透,当首推玉玲珑,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赞美:“压尽千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
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
”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姿态婀娜,具有皱漏瘦透之美。
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据说:石上
原镌刻有“玉华”两字,意为是石中精华。
石前一泓清池,倒映出石峰的倩影。
石峰后有一面照墙,背面有“寰中大快”四个篆字。
据记载,宋徽宗赵佶为在首都汴造花园艮岳,从全
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号称“花石纲”,其中有的奇峰因故未被运走而留在江南,称作“艮岳遗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
上海豫园“玉玲珑”高约3米,宽约1.5米,厚约80厘米,重量3吨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
“玉玲珑石最玲珑,品冠江南窍内通。
花石纲中曾采入,幸逃艮岳劫灰红。
”(《上海县竹枝词》)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明代,“玉玲珑”到了上海浦东三林塘人、太仆寺少卿官至江西参议储昱的私人花园中。
万历年间,储的女儿嫁给尚书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
后来潘家建造豫园时,便把“玉玲珑”移来。
相传,船过黄浦江时,江面突然起风,舟石俱沉。
潘家认为这不是个好兆头,一定要设法补救,重金请善水者打捞上岸,而且同时又捞起了另一块石头。
说也奇怪,两块石头竟然珠联璧合,那块同时捞起的石头就是现在“玉玲珑”石的底座。
还有传说,船从董家渡泊岸后,索性就近在城墙上开了个洞,把“玉玲珑”搬进城内,开洞处成为小南门。
潘允亮是上海老城厢内豫园主人潘允端之弟,字寅叔,别号樗庵,是明嘉靖南京刑部尚书、左部御史潘恩的第三子。
潘家是上海的望族,有“潘半城”之称,收藏书画古玩甚多。
豫园是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中的最著者,其玉玲珑石更是三园中的至宝。
玉玲珑石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原为北宋时期花石纲的遗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