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翻译精读练习(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原题练习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 答案 B • 解析 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 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 也不能理解为“和睦”。
• 答案 D • 解析 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 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绵长”。文章最后写 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意深刻, 也表现隐居之乐。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 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 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4分) • 整天独自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 踩着白石头。
何描写鹤的? 2、作者是如何将鹤和隐者巧妙 的联系其来的? 3、分析苏轼对隐者以及隐者生 活所持的态度?
• 第一段 1.“升高而望”,“而”,连词, 表示 承接 • 2.“作亭于其上”,句式为:___, 应为“ ____ ”,译为:_______ • 状语后置, • 〈于其上〉作亭 • 翻译:在山上建亭子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 《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 后世。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 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 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这类人,凭 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 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 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 日而语也。” • 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 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喜好,过分 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 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 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 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 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作者阐述“隐 居之乐”的一组是(3分)( ) • ①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 ②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 ③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 ④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 ⑤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 为害 • ⑥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 A.①②⑤ B.②④⑤ • C.③⑤⑥ D.④⑤⑥ • 答案 B • 解析 ①是描述彭城山景色;⑥是说明放鹤亭
• 第二段 • 3.“或立于陂田”,“陂”,读 bēi,解释为:____。 • 答案 山坡 • 4.“傃东山而归”,“傃”,动 词,解释为:____ • 答案 向……方位 • 5.“故名之曰”,“名”,名词 活用作动词,解释为____。 • 答案 命名
• 第三段 • 6.“时从宾佐僚吏”,“从”,使动用 法,解释为:____ • 答案 使……跟从 • 7.“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乐”,意 动用法,解释为:____;句式为_____, 调整为“____”,译为:________。 • 答案 以……为乐 • 状语后置,(于斯亭)饮酒而乐之 在这个 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 8.“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 面”,解释为:__;“易”,解释为:__ • 答案 面向南 交换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 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 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 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 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 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 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 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 以久留。
•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 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 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 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 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作者是如
的得名原因。
•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 B.第一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 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 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 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 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 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 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 履白石。
• 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 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 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 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 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 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 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 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 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 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 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 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 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 《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 《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 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 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 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 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 国家灭亡。


Fra Baidu bibliotek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 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 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 •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 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 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 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向南称尊的国君, 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 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 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 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 之曰“放鹤亭”。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 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 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 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 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 鹤亭‛。
• 9.“而刘伶、阮籍之徒”,“之”,可 联系《师说》“郯子之徒”来理解,解 释为:_____;“徒”解释为:_____。 • 答案 指示代词,这; 同一类的人。 • 10.“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全”,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_____ • 答案 保全 • 11.“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黄 冠”,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____; • 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 法相同。 • 答案 戴黄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