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相机消杂光设计及仿真
眼底相机的均匀照明及消杂光干扰设计_李淳

图 3 改进后的人眼照明系统 Fig.3 Improvedilluminationsystem
36 6
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
第 3卷
上 , 将孔径光阑移至集光镜的后表面上 。 这样 , 光 源通过匀光镜 、集光镜和聚光镜在角膜处成实像 , 集光镜位于一次像面处 , 在此处安放一环形光阑 可以在角膜处得到环形照明光斑 ;视场光阑通过 集光镜和聚光镜成像于眼底 , 视场光阑处于均光 系统出口 , 为均匀光场 , 因而眼底被照明区域也为 均匀光场 。 由于视场光阑和眼底的位置为物像共 轭 , 在视场光阑处放一可调节的光阑 , 便可控制眼 底被照明区域的大小和形状 。 2.3 消除鬼像
图 2 柯勒 照明应用于人眼照明系统 Fig.2 Kohlersystemusedinfundusillumination
从图 2可以看出 , 该照明光路主要由集光镜 、 聚光镜 、视场光阑和孔径光阑组成 。光源通过集 光镜成一实像 , 在该像面上安放一个可调的孔径 光阑 , 可以控制照明区域的亮度 ;集光镜通过聚光 镜成像于眼角膜 , 在集光镜附近位置放一视场光 阑 , 可以用来控制入射人眼光斑的大小及形状。
现行的眼底相机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两 部分 :照明系统和成像系统 。 照明系统完成对视 网膜的照明 , 成像系统将视网膜成像在探测器上 。 相机系统多采用共轴照明方式 [ 2] , 即照明系统和 成像系统通过一块半反半透板来共用一组网膜物 镜 。不仅成像系统的优劣对眼底相机的性能有重 要影响 , 而且照明系统也是决定眼底相机性能的 重要环节 , 尤其是照明区域亮度的均匀性直接影 响到成像质量 ;其次还要考虑如何屏蔽掉角膜和 网膜物镜所产生的杂散光 , 这些杂散光一旦进入 成像系统将会严重降低成像画面的对比度 。虽然 在现行的眼底相机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以上因素 , 但是 最 终 的 设 计 结 果 均 较 为 复 杂 。 以 Visual Pathways公司的产品为例 [ 3] , 该公司所生产的眼
偏视场用三反系统消杂光设计及仿真

过 计算得 到 了系统 P T曲线 。由曲线 可以看 出, S 系统 P T整体 上是 下降的 , 在 离轴 角 2 o S 且 5 时达 到 1- 08 量级 。计算 杂光 系数 为 35 %, . 9 完全 满足要 求。实验结果证 明 了设计 的可行性, 为应 用提供 了依 据 。
关 键词 :杂散 光 ; 外遮 光罩 ; 挡光 片 ; 点源透射 比 ; 偏 视 场三反 系统
i l wa o -xi i d r c o fed s f a s n Y ie t n,a e ti d ma d n h e x e a ln h o wa p o o e .So o — i c ran e n o t e tr l e s o d n s rp s d b x
闫佩 佩 -, 学武 , . 樊 邹刚毅 , 利 华 1 何 建伟 , 杨 , 2, z ( . 国科 学 院西安 光 学精 密机械 研 究所 空 间光 学研 究 室 , 1中 陕西 西安 70 1 : 1 19 2 .中 国科 学 院研 究生 院 , 北京 1 04 ) 00 9 摘 要 :分析 了偏视 场用三反 系统的 杂散 光特 性 , 根据 遮光 罩设计 的基 本原 则 , 介绍 了利 用计 算机仿真
第4 0卷 第 l 0期
Vo1 o.0 . N 1 40
红 外 与 激 光 工 程
I fa e n srE gn ei g n r d a d La e n i e rn r
2 1年 1 01 0月 OC . 0 1 t2 1
偏 视 场 用 三 反 系统 消杂 光 设 计 及 仿 真
技 术进行 消杂散光设 计和评价 的原理 。系统为特殊 的矩形视 场 , 且在 Y方 向视 场偏轴 , 为此 , 计 了盒形 设
弱目标成像遥感相机杂光改进设计概述

对于不同水质的原水处理,单一的消毒剂或消毒工艺已不足 以满足当前净水的需求。因此现在采用多种工艺联用的方式对传 统工艺加以改进,用来解决副产物的问题,如紫外-氯胺、臭氧-光 催化等工艺,从源头到深度处理,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科技论坛
图2 成像时杂光现象
3 杂光路径分析 根据光学设计和三维结构模型建立杂光模型,相机遮光罩
表面为铝合金黑色阳极化实测BRDF,安装透镜的机械结构表
面为钛合金发黑实测BRDF,透镜透过率为99%,入射光源波长 400~1000nm,计算相机微光通道的PST曲线,PST计算结果如 图3所示。可以看到原相机视场外的抑制能力约为E-4量级。
引言
杂散光,是指光学系统中除了目标光线外,扩散于探测 器表面上的其他非目标光线,以及通过非正常光路到达探测器 的目标光线[1-3]。对于常规成像光学系统,杂散光会使目标的信 噪比降低,引起图像对比度的下降,从而干扰目标的识别;严 重时可能会在探测器上出现的杂散光汇聚点,使被探测的目标 信号完全湮没在杂散光背景中,从而导致整个系统失效[4-6]。大 多数的空间遥感仪器在实际应用中,都会受到杂散光的影响。 例如,GOES-I/M和Meteosat-5/7成像仪,因为受到太阳直射
图1 结构设计
2 弱目标成像杂光问题 相机在成像工作时,在某时刻出现的杂光现象如图2所
示。从图中显示,相机在对暗目标成像时,当相机一侧亮目标
逐渐接近相机视场,直到出现在相机视场过程中,在图像左侧 出现杂光。从图像上可以初步推测,是亮目标通过结构散射在 探测器形成亮条纹。
188 科学与信息化2020年4月下
科学与信息化2020年4月下 189
大视场空间可见光相机的杂散光分析与抑制

(2)研 究 机 械 表 面 处 理 的 新 方 法,或 寻 找 BRDF值更小的涂层,及使用消光漆等;
(3)给 系 统 加 上 挡 光 结 构,如 遮 光 罩、光 阑 等,以减小几何构成因子 GCF。
图中,Dபைடு நூலகம்为 光 学 系 统 通 光 口 径,D1为 遮 光 罩 外口径,ω是光学系统的视场角,θ是杂散光源的
第 3期
陈 醒,等:大视场空间可见光相机的杂散光分析与抑制
679
light,andthatthepointsourcetransmittanceoutoftherejectionanglesofthesystem isat10-7.Thesystem candetectatleast65M stars.Thesuppressiontechniqueisproventobeeffectiveandcanbeusedasarefer enceforfurtheroptimizationanddesign. Keywords:widefieldofviewspacecamera;baffle;analysisofstraylight;pointsourcetransmittance(PST)
采用空间相机探测上述空间目标时,属于暗 弱目标探测系统,对杂散光十分敏感。对于大视 场光学系统而言,杂散光的影响则尤其严重。一 旦杂光到达像面,会在探测器表面形成杂散辐射 噪声,轻则降低像面对比度,降低信噪比,严重时 会令目标 完 全 淹 没,致 使 相 机 无 法 正 常 工 作[5]。 因此,对杂散光的有效抑制是保证大视场空间相 机探测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所研究的空间可见光相机不仅具有超大 的视场,而且由于工程限制,其对遮光罩尺寸具有 一定的要求,导致杂光的抑制工作具有相当大的 难度。为满足其轻小型、轻量化的要求,本文对其 展开杂散光的分析,结合具体指标分析杂散光来 源,总结杂光抑制手段,并完成遮光罩、挡光环以 及光阑等消杂光结构的设计,并使用 TracePro软 件进行光 线 追 迹 仿 真,利 用 点 源 透 过 率 (PST)作 为评价杂光抑制水平的指标。仿真结果表明本文 的消杂光设计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兼顾杂散光 抑制。
一种新型空间相机遮光罩的设计与仿真

一
种 新 型 空 间相 机 遮 光 罩 的设 计 与仿 真
李 芸 ,相 里 斌 ,李 立 波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 7 0 1 ; 1 19 2 .中国科学院光 电研究院 ,北京 10 8 ) 000
摘要 :本文所分析的 空间相机视场 角 大,引进的杂散光较难消除 ,故对遮光罩的设计提 出了挑战。本文以点 比较
A sr c : e a s f h p c a r’ lreFe f iw ( O , t yl h r i c lt l n t. h rfr, b ta t B c u eo e a ec mea g i d o e F V) s a g t s t s Sa l V r i i mo e f ut Oei a T eeoe di mi e
眼底相机的均匀照明及消杂光干扰设计

第 3卷
第 4期
中 国光 学 与 应 用 光 学
C ie eJ un l fOpisa d Ap l d Opis hn s o r a t n p i t o c e c
V0 . No. 13 4
Au 2 0 g. 01
21 0 0年 8月
文章编号
17 —9 5 2 1 )406 - 642 1 ( 00 0 -3 30 6
摘要 : 给出了一种新 型眼底相机 照明系统 的设计方案 。针对现行 眼底相机照 明系统复杂 的问题 , 对经典 的柯 勒照明光路 进行改 良设计 , 到了一个结构简单 的眼底照 明系统 。结构 中除网膜物 镜外 , 得 只需用 到 4片透镜 , 眼底 照 明区域直径 且 连续可调 , 充分利 用了光能 。通过在 照明光路 中添加黑点板 和环形光 阑 , 屏蔽 了系统 9 % 以上 的杂散 光 , 眼底 相机成 9 使 像画面 的信噪 比达到 2 B以上 , 0d 提高 了对 比度。同时在 G l t n _ e 准眼模 型上 , ulr dL 标 sa 得到一个均匀度达 9 %以上的照 5
Absr t t ac :A e d sg fi u n t y t m s d i un u a r swa r p s d.Th e n wa m- n w e in o l mi a i s se u e n f d s c me a s p o o e l ng e d sg s a i p o e y tm a e p n Ko l ri u nain,a d i u e h e r ifa e i h ih c ud n tb etb rv d s se b s d u o h e l mi to l n t s d te n a nr r d lg twh c o l o e fl y h ma y o d a t h r b e o rss rnknge fc e l u n e e t e lwih t e p o l m fi h i i i fe twh n il n tn ih a h d.Thed sg d o - umi ai g lg tf s e l e in ha n
轻型空间相机遮光罩组件的研制

CI RS M遮光罩组 件见 图 l 图 2 它 由一个复 和 , 合材料圆筒和 3 内光栅组成。最上面的顶板由钛 个
( 北京空间机 电研究所
摘
要
文章介绍 了空间遥感相机遮光罩的结构特 点及其功能。重点介绍 了一种用于可见 一红外光
空间相机 遮光 罩 研 制
谱仪上的轻型遮光罩, 该仪器安装于 20 年美国发射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 R ) 05 M 0 上。
关 键词
S e gL i C e ig S n D n h a h n e h nPn u o g u
遮光罩既能遮挡部分地气光和除地气光之外 的 其它杂光进入窗 口玻璃和相机镜头 中, 又可利用遮
光罩长度和遮光罩 内的光栅及 表面材料特性 , 最大
霍普金斯 大学应用 物理学实 验室 ( PJ A I 设计 和制 ) 造, 用于寻找火星上水沉积物 的证据和绘制火星表
面地质和矿物 图。C I RS M遮光罩的结构形式为 内部 嵌有多个光栅 的圆筒 , 遮光罩组件由高热导率、 高模 量的沥青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文章简要介绍该 轻型遮光罩的研制情况。
4 2
盛磊等 : 轻型空 间相机 遮光罩组件的研制
2 结构设计
CI RS M遮光罩组件所处的环境条件远比大多数
航天器要复杂。C IM仪器和相连的遮光罩组件 的 RS 刚度要求是必须能够经受 3 的准静载荷 , 0g 因此要
求其 固有频率要大于 8 z R 0H 。M O航天器进入火星
( 铝蜂窝或 Nm x o e 蜂窝等 )在裸露蜂窝的表面喷涂 , 无光黑漆, 以确保在相机工作谱段范围内, 吸收系数
空间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设计与仿真

空间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设计与仿真
空间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设计与仿真是一项应用于航天领域,为保证星表精度和目标探测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空间环境下,由于宇宙尘埃、飞船垃圾、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光学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杂散光,从而降低系统成像质量。
因此,需要通过改进光学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反射镜的形状、控制系统的热漂移等方法,来抑制杂散光的产生和传播。
典型的空间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方法包括:使用靶面和反射镜来选择入射光线,掌握杂散光的路径和抑制措施,设计灰度均匀的光阀,使用颜色选通滤波器和相位板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光学系统杂散光的仿真和评估,模拟不同情况下的光学成像效果,并通过比较结果,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空间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设计与仿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光学元件的制造和安装误差、环境因素的影响、成像质量的要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3期2009年3月光学精密工程Optics and P recision EngineeringVo l.17 N o.3 M ar.2009收稿日期:2008-09-05;修订日期:2008-10-27.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N o.2007A A 12Z113)文章编号 1004-924X(2009)03-0621-05空间相机消杂光设计及仿真钟 兴1,2,贾继强1(1.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针对空间相机中的杂光会引起像质模糊和对比度下降问题,设计了空间相机消杂光机构。
研究的空间相机基于同轴三反系统,消杂光机构主要由内外镜筒、视场光阑、里奥光阑和挡光板组成。
在内外镜筒的设计中参考了卡塞格林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利用CA D 建模进行辅助设计。
为了对消杂光效果进行评价,采用了基于计算机随机光线M onte -Car lo 仿真方法。
介绍了对表面的散射特性进行描述的双向散射模型、关键面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利用计算机分析得到了空间相机的杂光系数和点源透射比的曲线,子午方向+10b 入射的杂光在像面造成的杂光系数在0.35%以下,0~20b 的非成像视场点源透射比为10-6量级,该结果可作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消杂光系统的参考依据。
关 键 词:空间相机;同轴三反;杂光;仿真中图分类号:V 475.2;V241.03 文献标识码:AStray light removing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spaceborne cameraZH ON G Xing 1,2,JIA J-i qiang1(1.Changchun I nstitute of Op 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 hy sics ,Chinese A cademy of S ciences,Changchun 130033,China;2.Gr aduate Univ er sity of Chinese A cad emy of Sciences ,Beij ing 100039,China)Abstract:A stray light removing m echanism is designed for improving imag e contr ast and im ag e de -blurring in a spacebor ne camera.T he spacebo rne cam era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on -ax is Three M ir ror A nastigm atics(T M A),and the stray light r em oving m echanism co nsists of inner and outer baffles,field stop,Lyot stop and blocking board.Cassegrain system is taken as a reference in the CAD modeling fo r desig n of inner and o uter baffles and the random light Mo ente -Car lo simulat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 f str ay light r em oving.M oreover,the Bidirectional Scattering Distribution Function(BSDF)for describing the scatter char acter of surfaces,cho ice of key surfaces and the establishm ent of model are introduced and the stray light ratio and Point Source T ransmittance (PST )curv es ar e acquired by computer analysis.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y lig ht ratio is below 0.35%w hen stay light incidents at +10b m eridional direction and the PST is at the level of 10-6in 0~20b .These results can o ffer a g ood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design.Key words:spaceborne camera;on -axis T hree M irror Anastigmatics(TM A);str ay lig ht;simulatio n1引言空间相机的杂光指到达光学系统像面的非成像光线,它对光学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像面对比度的下降,从而引起传递函数的退化和信噪比的降低。
特别是对于以光谱细分应用为目的的光学遥感设备如成像光谱仪,杂散光可引起光谱响应的失真。
杂散辐射的主要来源分为3类[1]:(1)外部辐射。
对空间光学遥感器而言主要指太阳光、地物散射光和大气漫射光。
外部辐射经光学系统内部多次折反射到达探测器。
(2)内部辐射。
指电机、温控热源等产生的红外辐射。
(3)成像光线非正常传递。
指由于路径中光学表面引起的杂散辐射。
第二类和第三类杂散光主要针对特定的成像系统而言,而第一类杂散光则普遍存在于所有的成像光学系统中。
本文研究的空间相机基于同轴三反光学系统,其口径达到5500mm。
同轴三反系统具有筒长短、焦距长和相对孔径小的特点,可以看作是从卡塞格林系统演化而来,它与卡塞格林系统的共同点是具有同轴安装的主镜和次镜。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主镜和次镜间的消杂光设计借鉴了卡塞格林系统的设计方法。
对于消杂光效果的测试,实验室主要采用整体包覆后用积分球测试的办法。
本文采用计算机仿真评价消杂光效果,得到了该光学系统加上消杂光措施后的特定入射角度杂光的杂光系数曲线和大角度范围内的点源透射比曲线。
根据得到的结果,认为本文的消杂光设计可满足空间遥感的应用要求。
2消杂光设计消杂光机构主要由内外镜筒、视场光阑、里奥光阑和挡光板组成。
内外镜筒可消除大部分一次杂光,其内部挡光环采用多级设计;视场光阑放置在一次像面处;里奥光阑放置在出瞳处,消杂光的同时可控制轴外像点弥散;挡光板位于光路的折叠部分,可消除直接入射到焦平面上的残余一次杂光。
光路和内外镜筒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主次镜之间为了尽量减少杂散光到达一次像面,采取的措施是加上外镜筒、内镜筒和次镜遮图1消杂光设计光路Fig.1Optical path o f st ay light r emoving desig n光罩[2]。
图2中,光线1为主镜外直径决定的视场边缘光线,光线2是由遮拦比决定的内孔径光线。
次镜遮光罩点C是由光线2和光线1经主镜反射后光线的交点。
内镜筒点A是由光线1经主镜、次镜依次反射后的光线和光线2经主镜反射后的光线交点。
外镜筒的边缘点D是由A C 连线延长线与外镜筒的交点[3-5]。
图2遮光罩与杂光路径Fig.2Baffle and pathway of str ay light外镜筒可以阻止外界杂散光直接入射到像面,但外镜筒本身具有一定的反射率,射到外镜筒上的光线有可能反射到反射镜面,多次反射后到达像面形成干扰。
因此,除对外镜筒内壁的吸光涂层有一定要求外,还要进行内挡光环的设计。
如图3所示,虚线为不加挡光环时外镜筒的位置,采用等高挡光环设计,挡光环的高度为h。
外界杂散光由次镜遮光罩边缘点B入射,挡光环设置的目的是隔断B点射到镜筒壁上的绝大部分杂散光到达主镜的路径。
在加上高度h后的外镜筒壁(实线表示)上选择靠近F的一点与E点和B点连接作为外镜筒接收杂散光的最小角度路径。
在此路径与虚线的交点处设置两个挡光环,与外镜筒壁交点为H和G。
推广下去,由最小角度路径与虚线的交点进行B、E点的连接,便622光学精密工程第17卷图3外镜筒挡光环位置确定示意图Fig.3Po sitio n o f blocking ring s可确定其余挡光环的位置,直到接近外镜筒边缘,设置最外一级挡光环。
本文在1180mm的长度内一共设计了12级挡光环。
通过在CAD中精确建模,分析杂散光的路径,可以容易地得到各级挡光环的间隔距离,从而避免繁琐的数学计算和公式推导。
遮光罩采用高比刚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质量仅为5.3kg。
3随机光线M ento-Carlo仿真3.1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杂光分析传统的积分球检验的办法很难应用于此类大口径的光学系统,计算量也很大。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光学系统的杂散光进行计算,特别是对于大口径的光学系统。
目前使用较多的有光学设计软件CODE V的杂散光分析模块LightTo ols、杂散光分析软件ASA P和SOLID WORKS光学插件OPT I WORKS。
此外,由Lambda Research公司编写的在车灯及背光源设计行业广泛应用的T ra-cePro软件,也可以用于光学系统杂光的分析。
对杂光进行计算,主要采用基于随机模拟的Mento-Carlo统计法和基于光传播规律的光线追迹法,本文使用前者。
仿真软件一般以杂光系数和点源透射比(Po int Source Transm ittance, PST)作为杂散光评价的输出结果。
一般而言,杂光系数体现的数据比较详细,可用于细部分析;但对于整体消杂光性能分析而言,PST更有意义。
杂光系数G定义为:G(x,y)=L s(x,y)L s ,(1)式中,L s(x,y)表示杂光在焦面坐标为(x,y)处引起的亮度,L s为入射杂光原始亮度,而点源透射比由(2)式定义[6]:PST(<)=P d(<)P d(0),(2)式中,P d(<)是从离轴为<的点源落在探测器上的辐射通量;P d(0)是从位于轴上的同一点源落在探测器上的辐射通量。
3.2表面散射属性在计算机分析中,需要准确地描述与杂光有关的散射表面如粗糙内壁、碳纤维表面的散射属性。
因此,定义了双向散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Scattering Distribution Function,BSDF)[7]。
图4双向散射函数定义示意图Fig.4Definition of BSDF如图4所示,对于一个小的照亮区域d A而言,BSDF被定义为从给定方向入射的光被该表面散射后从另一给方向出射的辐射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