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第一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第一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第一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第一章是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叙述。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49年至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全面建设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新中国政府成立,恢复了国家的主权,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工商业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时期还进行了三大战役(淮海、渡江、平津),打败了国民党军队,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1950年中国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提高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地位。

这个时期虽然有一定的成就和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物资短缺、贫困落后和经济发展的滞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至今)第一阶段(1949-1956)过渡时期一: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⑴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⑵背景: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

⑶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确定了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框架。

②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

③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④明确规定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⑷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①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共同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的职能转变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㈡一届人大的召开⑴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的开始。

⑵地点:1954年在北京。

⑶内容: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⑷一届人大人大召开的意义:①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

(三)抗美援朝时间(1950-1953)二经济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⑴国民经济的恢复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形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ⅰ原因:⒈长期的战乱。

2.帝国主义的掠夺3.官僚资本的搜刮。

②措施:ⅰ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造,建立国营经济。

ⅱ平抑物价ⅲ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分配给农民②时间:1949-1952③结果;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①背景ⅰ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ⅱ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国防建设的需要。

②内容ⅰ优先发展重工业③一五计划主要成就ⅰ鞍山钢铁公司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ⅲ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④时间1953——1957⑤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也标志着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堂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堂PPT)
❖ 3、海峡两岸的交往:
20
国防建设(人民解放军的发展)
军种
建立时间
兵种及其装备 其他
人民海军 人民空军 战略导弹部队
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时 1966年
水面舰艇部队、 潜艇部队、海军 航空兵、海军陆 战队,有北海、 东海和南海三支 舰队
20世纪70年 代后,拥有自 己的核潜艇。
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抗美援朝 各种飞机三千多 战争,取得辉 架,1956年,仿 煌战绩。 制成功歼5型歼击 机。
22
新中国外交
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
2、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 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
国际会议;
23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 思想,成为指导会议的主导原则;
2、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成功发射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 发射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宇航员:杨利伟
4、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本人被誉为“杂交 水稻之父”
5、首批列为863计划的科技领域是:生物技术、航 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 技术、新材料。
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5 进。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意义: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 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第一章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第一节伟大的民族与伟大的祖国第二节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第二章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1949-1952)第一节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第二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第三节巩固人民政权与抗美援朝战争第四节社会建设、民主改革和城乡社会生活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工作第三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53-1956)第一节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二节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第四节工业化起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第五节前所未有的文化社会进步与国防建没第六节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和平外交第四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1956-1960)第一节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第二节执政党整风与反“右派”斗争第三节“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第四节纠“左”的错误与庐山会议第五节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的变动第六节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统一祖国的进展第五章在调整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0-1966)第一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第二节发展文教、科技、国防、卫生、体育事业第三节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第四节政治调整与“四清”运动第五节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和10年建设成就第六章人民共和国发展中的10年内乱(1966-1976)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第二节全国性内乱与健康力量的抗争第三节纠正错误的努力与挫折第四节经济的起伏与政治、文化、外交工作第五节全面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第六节“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第七章开辟人民共和国历史新时期(1976-1982)第一节各项工作的恢复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第二节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第三节国民经济调整与全面系统地拨乱反正第四节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第五节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六节外交战略的调整与实施第八章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1987)第一节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第二节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第三节科技教育改革与文化社会发展第四节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第五节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推进第九章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经受严峻考验(1987-1992)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第二节制定“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第三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五节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第六节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第一节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第二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三节制定跨世纪的宏伟纲领与实施宏观调控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节经济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第六节开创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第十一章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1997-2002) 第一节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二节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节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第四节经济社会变化与科技事业发展第五节继续拓展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第六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七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第十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2002-2009)第一节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节确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节发展科技文化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第五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六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七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争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八节和平发展新外交与统一祖国新进展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伟大成就与今后的考验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 的制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四项决议案:国都,纪年,国歌,国旗
新中国的人民大宪章——《共同纲领》 共7章60条
五、进行民主改革,清除旧社会遗毒 各国营厂矿废除封建把头制等旧制度 改革封建婚姻制度 扫清旧社会痼疾 对旧有社会组织也进行了集中改造
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 金日成首相于致函请求中国出兵支援 10月18日晚,毛泽东下达赴朝作战的正式命令
志 愿 军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6万 余人,中国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消耗作战物 资560余万吨
一、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正式实行 1953年《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 1954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第二,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第三,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设置
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中国进入社 会主义社会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 时并举的方针 第二,通过逐步过渡的形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采用和平方法进行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三、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1月周恩来率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考点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为开国大典作了准备。

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仪式:54门礼炮齐响28响。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最可爱得人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原因: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时间:1950~1953年,出兵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员:彭德怀。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机枪射口,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

邱少云: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始终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胜利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三、土地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必要性:没收封建地主土地,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关于我国历史的一段重大篇章。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历史的推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一一汇总成一部宝贵的历史史记,使人尽可以温故知新,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第一章的目录,从中可以了解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历史段曾经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以及这些重大事件又对后来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如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爆发和抗日民族战争的爆发(二)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所作出的决定(三)中国人民抗日联军的组建和抗战的扩大(四)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现以及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颁布的宪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一)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动和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二)中共中央发出建设新中国的号召,各族人民投身建设新中国的活动(三)抗联成立,解放军发挥主力军地位,人民抗日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胜利(四)政府经济工业建设开始,新中国经济振兴(五)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六)国计民生的重要投资(七)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三、革命和建设的新潮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化(二)全民所有制的实行(三)国民经济的振兴(四)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五)改革党的建设(六)新文化运动四、深化改革发展(一)改革开放的深化(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三)“中国梦”的实现(四)内联改革、改革内生动力的发展(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六)新科技的大发展(七)社会经济变革的完善从这一章的目录内容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许多历史性变革,昭示着中国人民以强大的毅力,不断完善国家和民族利益,以实现国家的发展壮大和民族复兴。

第一章目录中,中国人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发动和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
实行统一共和国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结合国家基本制度的确立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 创造,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和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 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六)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队建设,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精简整编,组建新的军种和兵种。 二是制定和颁行条令条例,使军队建设有了统一的准则。 三是在官兵中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和技术训练工作。 四是改建和新建一批适应军队建设需要的军事院校。
(五)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2.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反映着国家整体与其构成地域的关系,在多民族存在 而且民族问题比较复杂的国家里,也反映着中央政权与各民族及民族地方的关系。
随着对民族国情逐渐深入的了解,以及在执政的局部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区的成功实践,从少 数民族多但人数少的人口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文化 传统、各民族共同反抗压迫的历史以及规避国家分裂的风险考虑,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 前夕正式确定,以统一共和国中的民族区域自治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并通过《共同纲领》将这一设想固定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中《国 中人 国民 人政 民治政协治商协会商议会的议筹共备同与纲召领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通过新政治协商会议制定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发起新政协之初即 已提出的问题。
《共同纲领》在序言之下分列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 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7章60条,规定了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准则,主要内容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第一章从古代到改革开放——中国古代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统治概览
(一)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
(二)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及其发展
1、封建社会
2、封建制度
3、帝国崩溃和衰落
4、帝国复兴
二、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1、古代文字文化
2、古代哲学思想
3、古代文学文化
4、古代艺术文化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1、从主宰到从属——古代宗法社会
2、社会阶层和特殊的社会群体
3、经济发展
4、文化影响
三、中国古代外交与边疆管理
(一)中国古代外交史
1、中外外交关系的发展
2、中外文化交流
3、对外军事行动
(二)中国古代边疆的管理
1、全域边疆的管理
2、外族势力的威慑
3、驻军与定居民
4、旗帜制度。

新中国史章节

新中国史章节

新中国史章节
中国历史可以分为许多章节,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要历史章节:
1. 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章节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

包括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要事件。

3.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元素,并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等重要变革。

4. 经济发展与全球影响力提升(2000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5. 社会变革与改善民生(2000年至今):在国内,中国致
力于推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条件。

这包括扶贫工作、教育和医疗改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目录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 1二、社会改革全面展开 11三、统一财经与恢复国民经济 15四、独立自主外交和抗美援朝 18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起步 25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27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9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956—1978一、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4二、脱离实际的“大跃进” 41三、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关系的调整 44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5五、维护国家主权和加强军队建设 56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艰难发展 59七、结束“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 63第三章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1992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68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3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76四、国防、外交的调整和“一国两制”的提出 80五、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84六、在严峻考验中深化改革开放 88第四章深化改革开放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1992—2002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92二、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97三、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 102四、祖国统一事业与外交工作的新进展 107五、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11第五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2012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17二、发展民主政治和繁荣文化 123三、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128四、推进国家统一与建设和谐世界 133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138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2019一、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 143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148三、全面依法治国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53四、文化建设 157五、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 163六、建设美丽中国 167七、深化军队改革和港澳台工作新进展 173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 178九、全面从严治党 184结束语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190。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课件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课件

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不畏强权,不惧压力。践行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联 合国宪章基本原则,永不称霸,永不扩张。和平发展早已写入中国宪法,始终是中国外交基 石。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 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0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
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02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
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0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课件
2024/2/29
1
目录
• 绪论 • 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 •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 • 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变迁 • 科技发展与国防建设 • 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提升
2024/2/29
2
2024/2/29
01
绪论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 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 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包括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内地等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开放。
2024/2/29
16
04
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变迁
2024/2/29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年-)时期名称时间段开始标志结束标志执政者发展方向课时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国大典三大改造毛泽东向前进步1-5课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三大改造文革开始毛泽东艰难曲折6、10课文革时期1966-1976年五一六通知逮捕四人帮毛泽东向后倒退7-9课徘徊时期1976-1978年逮捕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华国锋原地踏步12课改革开放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飞速前进11-14课政协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纪年。

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我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4门礼炮28响象征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28年(1921——1949年)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中华民族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从民族觉醒到民族独立,1919五四运动-1949开国大典解放西藏时间:1951年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港澳台地区依然分裂,改革开放时期解决)土地改革时间:1951——1952年底开始标志: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方式: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作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恢复、发展。

抗美援朝(1950—1953年)军队: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战斗英雄:邱少云、黄继光、毛岸英原因:1美国干涉朝鲜内战,2美国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3美国轰炸中国东北。

胜利意义: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中国国际威望,为中国赢得稳定的和平环境。

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第三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第三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第三章内容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部介绍我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第三章内容主要涵盖了新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解决战后问题和国家建设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我国领导下的应对措施和发展成就。

我们接下来将深入探讨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章的内容,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新我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情况和发展轨迹。

第一节:新我国的政治建设在新我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

我国领导下的政治体制开始慢慢建立,新我国政府的运作和管理逐渐得到规范和完善。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深入探讨我国在新我国成立初期的领导作用,以及在政治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包括《共同纲领》的制定和颁布等。

第二节:新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建设是新我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在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物资匮乏,国家财政困难。

然而,我国领导下的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措施,逐步改善了国民经济的状况,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节:新我国的社会改革在新我国成立初期,社会改革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领导下的政府通过进行、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等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逐步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章内容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新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我国领导下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经验,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从这段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我国人,我对我国新我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历程深感钦佩。

我国领导下的政府,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这段历史经验给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
内容包括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主要包括了建国初期的战后重建
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
战后重建的巨大任务,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恢复生
产等一系列重大改革。

随后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有化、土
地改革、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还包括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以
及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动
荡的政治运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
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
开放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还包括了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地
位的变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发展了广泛的经济、
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经历了与一些国家的外交风波和冲突,但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大国之一。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主要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与变迁,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进程。

这些历史内容对于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一、鸦片战争(1839 - 1842)1. 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第一次外国入侵,英国以鸦片贸易为目的,准备以强硬手段改变中国政策,但最终以中国舰艇和士兵的卓越表现,维护好中华民族的尊严而失败;2. 英国政府为了报复中国,下令炸毁广州和上海的城市,惨绝人寰;3. 鸦片战争使中国政府认识到反抗外国侵略的重要性;二、和平签订《南京条约》(1842)1.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束协议,令中国政府不得不同意英国政府的要求;2. 南京条约中,中国允许美国、英国和法国设立外交使馆,这种“开放港口”便标志着中国向外国开放的开端;3. 《南京条约》还授予英国政府内地的商业待遇等外交特权;三、洋务运动(1839 - 1895)1. 洋务运动从清朝宣统五年(1839)开始了,洋务运动的宗旨是,努力模仿西方工业革命中发达国家,改正中国运用落后的本土技术,积极地学习和引进他国的科学和技术;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还建立了商业银行,煤气厂和高速铁路等,吸纳外国专家和技术,进行现代化建设;3. 洋务运动中,中国也开展了人权运动,提倡人人平等的司法原则,并制定和更新法令等政令;四、抗美援朝(1894 - 1895)1.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二次战役,始发於日本向中国东北鱼台秘鲁岛攻击,中国迅速采取行动抵抗;2. 中国曾毅然决然地利用自身的兵力抵御整个战役,甚至把事态扭转至日本的失利,取得了壮大的战果;3. 这场战争也促进了中国对日日本的立场加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得到大大的提升;五、辛亥革命(1911年)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以及共和运动的首个成功事件,结束了清朝官僚腐败及封建思想的专制统治,替代清朝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2. 洪秀全领导中国军队在武昌大捷,迫使清政府递交朝廷正式之书,宣布清朝灭亡的消息;3. 辛亥革命虽然是一次民众革命,但这次革命经过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结果,它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中国朝向现代社会;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 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仪式上,仲文桢(Zhou Enlai)当天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讲话,宣布散布在全国各地的18亿中国人民以及各民族宣布恢复国家独立自主的国家自我统治;2. 仲文桢还向全国人民发出和平的口号,称中华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套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套课件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建立的筹备工作
1、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 2、新政协筹备会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4、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
(二)新中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1、开国大典与新中国的成立(图片1、2、3、4) 2、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开国大典影视资料
二、“三反”“五反”运动
1、什么是“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运动是1951年12月在党和国家机关中开展的反贪污, 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五反”运动1952年1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的反行贿、 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 济情报的运动。
2、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结束。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 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 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 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 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 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图片1、图片2)
颁布《婚姻法》1
取缔旧社会的丑陋风习图片
社会新风尚图片2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宗教事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1、中国的民族状况 2、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因 3、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及意义
(二)宗教事务
1、中国的宗教状况 2、新中国建立后的宗教政策 3、宗教组织和团体 4、宗教团体的主要活动
图片3 、4、5、6、7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 2、农民无偿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3、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

历史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历史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 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 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 利和义务 (B)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关于1956年中国社会的变化,表述不正 确的是 ( D)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 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 A “出气”是指 ( ) A、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 B、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 谴责 C、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批 评
D、对“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进行
“文革”延续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是 C ( ) A、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估计
四、徘徊时期:
政治: 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1978年全国
科学大会;高考制度的恢复;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
经济: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
的恢复,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发展。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政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
的转移;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 六大;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和实践; 对内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外扩大开 经济: 放;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A、西藏宗教组织
C、西藏地方政府
B、西藏宗教领袖
D、西藏临时政府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 项目建设集中在 ( C )
A、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 B )
A、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中国史:共和国部分

中国史:共和国部分

现代中国(1949- )第一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阶段特征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上: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国民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政治上:巩固新政权,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大制度),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

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49-57《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出中国工业化的新道路。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

一、过渡时期的政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内容:通过《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3)意义: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纲领》确立了一个新兴国家架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2、成立:开国大典3、意义:(1)国内:①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国际:改为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考点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为开国大典作了准备。

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仪式:54门礼炮齐响28响。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最可爱得人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原因: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时间:1950~1953年,出兵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员:彭德怀。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机枪射口,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

邱少云: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始终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胜利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三、土地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必要性:没收封建地主土地,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经过: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基本完成。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没准备了条件。

四、中国现代史的分期⑴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

⑵1956~1965年:十年建设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⑶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⑷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十六)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点梳理一、工业化的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年至1957年。

基本任务: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结果:l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成就:⑴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

⑵交通运输业的成就。

⑶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颁布时间:1954年9月。

会议: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意义: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二、三大改造1.概况时间:1953年至1956年底。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方式:⑴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即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影响⑴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⑵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⑶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主要内容: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影响: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年。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影响: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教训:⑴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⑵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

3.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有很大增长,新兴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

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概况原因:20世纪6O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目的: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开始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领导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标志:“九一三事件”(1971年)。

结束标志: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

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2.影响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十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考点梳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十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党的某些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继续推行“左”的错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

时间:l978年底地点:北京内容:⑴思想上: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⑵政治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决定实行改革开放;⑶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平反: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其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成就:l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二、改革开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改革重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典型:安徽凤阳。

基本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农村改革的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有“一夜城”之称。

对外开放的扩大80年代: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新区、长江沿岸城市、内陆省会城市、边境城市。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对外开放的作用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时间: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主要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中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提出改革开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

⑵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⑶十三大(1987年):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路线,三步走战略。

⑷南方谈话(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⑴十四大(1992 年):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

⑵十五大(1997 年):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规定以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3.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