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课后练习题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后练习2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后练习2](https://img.taocdn.com/s3/m/24e30a33cc17552707220857.png)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后练习2位于皖浙交界的长广煤矿,曾是浙江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2013年,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代“煤城”谢幕。
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
回答下列小题。
1.长广煤炭经济转型前,不属于发展阻力的是()A.科学技术B.环境变化C.人口规模D.资源枯竭2.新生期面临着经济转型,下列举措不属于新生动力的是()A.培育新兴产业B.扩大煤炭市场C.发展工业旅游D.拓展交通网络3.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下列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C.该国属发达国家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第三产业4.相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说,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A.产业基础良好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C.腹地范围广阔D.技术水平高5.下列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②区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与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③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但水平基本相同④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及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6.从总体看,与城市发展关联最为密切的是()A.工业化进程B.科技发展水平C.环境质量状况D.农业生产水平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7.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B.政策C.人才D.市场8.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京津冀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导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432fe369cfc789eb172dc876.png)
第2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解析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答案 1.A 2.D 3.A阅读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分异图(图例中数字为外资投资比例,截止2010年),完成以下两题。
4.从图中可以看出,FDI在山东省的分布特点是( ) A.全省差异不大B.由北向南递减C.由沿海向内陆递减D.省会城市最具吸引力5.下列企业中对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是( ) A.钢铁工业B.粮食加工C.电子仪器D.海产品加工解析第4题,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最多,其次是省会周边地区,西部最少。
第5题,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因此以电子仪器装配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最有吸引力。
答案 4.C 5.C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2011年和2012年两大产业结构图。
季高中地理 第4章 第2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练习
![季高中地理 第4章 第2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8bd0d56159eef8c75ebfb334.png)
【成才之路】2015春季高中地理第4章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一、单项选择题(2014·石家庄一模)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聚集效应的关系。
读图回答下题。
1.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增强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聚集效应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D.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城市聚集效应减弱【答案】 D【解析】注意纵坐标中临界点以下与以上的含义,从图中可看出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后,城市聚集效应减弱。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2~3题。
2.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3.进入阶段Ⅱ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劳动力成本降低④政策优势突显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2.C 3.A【解析】第2题,在工业化推进的第Ⅰ阶段,珠江三角洲依托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一优势,承担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工业化的起步。
第3题,进入第Ⅱ阶段,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政策优势已逐渐减弱。
(2013·东北联考)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4~6题。
4.四个地区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答案】 C【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2003年四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都上升,而第一、三产业比重都略有下降。
5.与其他三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答案】 B【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其他三地区的重工业比重都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2课时习题和答案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2课时习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8799f06c175f0e7cd137ee.png)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测试题一、选择题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要紧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
据此回答1~3题。
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迅速提高,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人口自然增加率高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条件④发达国家和地域的产业结构调整⑤工业基础雄厚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2.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域已进展成为全国最大的()A.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B.重化工业产业基地C.轻纺工业产业基地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3.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域相较,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缘故是()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域和京津唐地域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B.受地域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C.长江三角洲地域和京津唐地域劳动力资源更为丰硕、廉价D.长江三角洲地域和京津唐地域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域更丰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大体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到第一、二、三产业和谐进展的转变。
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要完成工业化()A.农业就业比重要上升B.农业就业比重要下降C.城镇人口比重要下降D.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要下降5.与发达国家相较,我国工业化的不同表此刻()A.第二产业比重过大B.第一产业比重过大C.城镇人口比重过大D.工业生产规模过小下表是1995~2000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综合进展水平比较表。
阅读表中数据回答6~7题。
比较项目长江三角洲数据(以珠江三角洲为100)1995年2000年人均GDP 73.9 73.6从业人员比例128.2 157.3出口依存度24.8 35.5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51.7 48.76.从表中能够看出1995~2000年期间()A.长江三角洲地域人均GDP增速超过了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地域外向型经济增速低于珠江三角洲C.长江三角洲地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珠江三角洲少D.长江三角洲地域科技力量比珠江三角洲地域雄厚7.长江三角洲地域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低于珠江三角洲,可能的缘故有()①受地形阻碍,珠江三角洲的国内市场比长江三角洲狭小②长江三角洲地域科技实力比珠江三角洲地域雄厚③长江三角洲地域产业基础比珠江三角洲地域薄弱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域经济政策存在不同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变情形图,回答8~9题。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2课 区域工业化与城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2课 区域工业化与城](https://img.taocdn.com/s3/m/2fa428ade2bd960590c677cd.png)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训练1 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基础过关]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
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完成1~2题。
1.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2.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下图示意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
读图完成3~4题。
3.1978~2007年,该省( ) A.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B.第二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C.第三产业产值基本不变D.产业结构变化不大4.1990年前和1990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 A.第二产业、第二产业B.第三产业、第三产业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制糖业、罐头业、食品业⇨服装、印染、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5.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6.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完成7~8题。
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题(原卷版)
![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题(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f26bde910ef12d2af9e794.png)
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同步训练题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从图中可知,该地( )A.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B. 城市化水平高C.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 工业发达2. 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B.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C. 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下图是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变化曲线。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①——日本工业化率B. ②——中国工业化率C. ③——日本城市化率D. ④——中国城市化率4. 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快于日本B. 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C.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适应D. 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 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读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word完整版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2课时习题和答案
![word完整版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2课时习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59081e4693daef5ff73de4.png)
人教版地理习题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4.2 《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测试题一、选择题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
据此回答 1 ~3 题。
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快速提升,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人口自然增添率高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优秀的区位条件④发达国家和地域的产业构造调整⑤工业基础雄厚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2.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域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A.劳动密集型家产基地.B重化工业家产基地C.轻纺工业家产基地D.电子信息家产基地3.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域对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降落,其原由是()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域和京津唐地域推行了更优惠的政策B.受地域家产基础和市场要地等条件限制C.长江三角洲地域和京津唐地域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低价D.长江三角洲地域和京津唐地域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域更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构造不停优化,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到第一、二、三家产协调发展的转变。
据此回答 4 ~5 题。
4.我国要达成工业化()A.农业就业比重要上涨B.农业就业比重要降落C.城镇人口比重要降落D.第三家产就业比重要降落5.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工业化的差别表此刻()A.第二家产比重过大B.第一家产比重过大C.城镇人口比重过大D.工业生产规模过小下表是 1995 ~2000 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比较表。
阅读表中数据回答 6 ~7 题。
长江三角洲数据(以珠江三角洲为比较项目100 )1995 年2000 年人均 GDP 73 .9 73 .6从业人员比率128 . 2 157 . 3人教版地理习题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出口依存度24 .8 35 .5实质利用外资占固定资51 .7 48 .7产投资6.从表中能够看出1995 ~2000 年时期()A.长江三角洲地域人均GDP 增速超出了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地域外向型经济增速低于珠江三角洲C.长江三角洲地域实质利用外资总数比珠江三角洲少D.长江三角洲地域科技力量比珠江三角洲地域雄厚7.长江三角洲地域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低于珠江三角洲,可能的原由有()①受地形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国内市场比长江三角洲狭窄②长江三角洲地域科技实力比珠江三角洲地域雄厚③长江三角洲地域家产基础比珠江三角洲地域单薄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域经济政策存在差别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化状况图,回答8~9 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随堂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随堂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a03714dc281e53a5802ffa6.png)
必修3 第4章---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2.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2010·亳州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地理位置条件的是()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B.毗邻香港,靠近东南亚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4.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A.良好的区位条件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5~7题。
5.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6.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7.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
【练习】人教版(必修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业--Word版含解析
![【练习】人教版(必修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业--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55181e9b6648d7c1c746fa.png)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
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完成1—2题。
指标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I(%)50.02 41.14 44.48 45.49 47.16 49.69 56.32U(%)9.47 12.26 16.32 28.2 34.94 36.25 43.5I/U 5.28 3.35 2.72 1.61 1.35 1.37 1.291.下列关于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呈现缩小的趋势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D.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很低2.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是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B.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D.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1.B 2.D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环境污染加重②人口出现负增长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④劳动力素质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C.加强规划与管理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答案】3.C 4.D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读京津冀都市图,完成5—6题。
5.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京、津的优势有①资金②土地资源③环境承载力④科技、人才A.①②B.②③C.⑧④D.①④6.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方向是A.利用区位优势,迁入重型工业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C.加快科技产业,赶超京津地区D.依托人力优势,提升金融服务【答案】5.D 6.B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Word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a97bc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1.png)
第四章区域经济进展其次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教材第72页活动2.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月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
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3.地理条件对区域进展有重要的影响:(1)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对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进开放放型经济供应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情愿与外界沟通互通有无。
(2)从经济进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简洁受到它们的影响。
当政策开放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进展的道路。
教材第78~79页活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等级较多,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
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集中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
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式,而珠江三角洲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2.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享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进展势头,可为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联动进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制造巨大的进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进展具有辐射、集中、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带动四周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进展。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先要解决自身在经济进展中消灭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舞中小企业的进展,乐观带动郊区县的进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
其次要乐观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后练习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305a62ee33d4b14e8424680a.png)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选择题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表完成1~2题。
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优惠政策支持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落后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解析第1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
第2题,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答案 1.D 2.D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体,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
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C.淮南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小,城市化水平最低4.根据区域特点,沿淮城市群的整体定位是()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②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承接地③安徽重化工主要集聚地④安徽旅游示范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解析第3题,沿淮城市群,面积占安徽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说明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上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
淮南市外圆圈不是最大,说明经济总量不是最大;淮北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4题,淮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地,也是重化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且平原广阔,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距长江三角洲近,是长江三角洲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旅游业示范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后练习题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①资金密集型产业②技术密集型产业③资源密集型产业④现代服务业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②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
读图回答3~5题。
3.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A.模式1B.模式2C.模式3 D.模式44.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B.地理区位相同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据此完成6~7。
6.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09年郑州模拟)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8~10题。
8.在A、C两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基地,其决定性因素是A.政策B.市场C.气候D.地形9.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10.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A.“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B.企业间过度竞争经济腹地较小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5∶50.7∶45.8。
2005年我国GDP中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分别是6.3%、54.7%、39%。
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基本完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工业占GDP的比重也将稳中趋升B.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显著下降C.届时经济增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将会提高D.第一产业比重将有所提升12.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叙述错误的是A.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B.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矛盾仍很严重C.第二、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升级D.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 2008年江苏卷)读“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A.①—城市人口比重B.②—第三产业产值比重C.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14.图示曲线反映了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较慢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据此完成15~17题。
1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A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 .城市建设相对滞后C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 .产业转移日渐加强16.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A .①②③B .③④C .①④D .②③④17.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A.加强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B.加强规划与管理C.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重工业D.建设城市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右图是我国四个地区企业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18题。
17.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
现在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回答19~20题。
19.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A .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B .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C .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D .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20.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由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B .由原料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转变C .由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D .由工业分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转变珠江三角洲地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示意图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
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完成21~22题。
21.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22.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23.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
材料二: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材料三: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
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去年的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
(1)早期的珠三角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完成的生产环节是,以产业为主;1990年后,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的主导产业。
(2)根据材料2,简述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_____________ (3)有一位深圳网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谁抛弃了深圳》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跨国公司将驻华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
请你分析其中的地理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如何实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四点以上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的电脑生产,主要是一些电脑的硬件设备生产或电脑的组装生产,这类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而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答案】 B【解析】从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工业是由原料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转变。
【答案】 B51.13分(1)加工(和组装)环节1分劳动密集型1分高新技术1分(2)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3分) (3)深圳的政策优势减弱或消失(此为必答,1分);上海经济腹地比深圳广,产业基础比深圳好,科技力量比深圳雄厚,大城市依托比深圳密集(答中其中2点即得2分)。
本小题共3分(4)建议:①(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②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产业的比重;③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④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⑤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
(每点1分,要求回答其中四方面即可,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