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国家标准简介_陈沛云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国家标准简介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国家标准简介陈沛云3,孙丽娟(锦西化工研究院,辽宁葫芦岛125001) [关键词]聚氯乙烯糊用树脂;标准;简介[摘 要]介绍了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国家标准的修订情况,论述和说明了标准变化的内容和项目指标确定的依据,分析了相关标准的改变对聚氯乙烯糊用树脂标准指标确定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T Q3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7937(2008)10-0009-04Introduction to the N a tional Standar d for P VC paste resinC H E N Pei-y u n,SU N L i-j u an(Ji n xi Research Inst it ute of Chemical Ind us try,Hu lu dao125001,Chi na)K ey w or ds:PV C p a s te resi n;standard;i nt rod uct ionA bstract:The revisi on of National Standard for PV C paste resin wa s introduced.The revised items and ba2 sis for the determi nation of item indexes were discussed and explained.Infl uence s of some changes i n t he stand2 ard on the determinati on of i ndexes of standard for PVC paste resi n were analyzed.1 工作简况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计划[2006] 48号文“关于下达2006年第一批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糊用聚氯乙烯树脂》(项目编号:20062794-Q-606)国家标准修订计划工作时间为2008年完成。
台塑pvc糊树脂企业标准

台塑PVC糊树脂企业标准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台塑PVC糊树脂的产品分类、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以及质量保证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台塑PVC糊树脂的生产、检验和使用。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三、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 PVC糊树脂:以聚氯乙烯(PVC)为主要成分的糊状树脂,具有优良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
2. 增塑剂吸收率:PVC糊树脂在一定条件下与增塑剂混合后的吸收程度。
3. 黏度:PVC糊树脂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的一定流动性的量度。
4. 挥发份:PVC糊树脂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后失去的质量分数。
5. 热稳定性:PVC糊树脂在一定温度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6. 电绝缘性:PVC糊树脂在电场作用下抵抗电流的能力。
7. 透明性:PVC糊树脂对可见光的透过程度。
四、产品分类与标记台塑PVC糊树脂按照其增塑剂吸收率、黏度、挥发份、热稳定性、电绝缘性、透明性等性能指标分为不同的型号,并在型号后面加上相应的企业标准号以示区别。
例如:台塑PVC糊树脂H-5000表示增塑剂吸收率≤50%,黏度适中的型号。
五、技术要求台塑PVC糊树脂应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
六、试验方法1. 增塑剂吸收率按附录A进行测定。
2. 黏度按附录B进行测定。
3. 挥发份按附录C进行测定。
4. 热稳定性按附录D进行测定。
5. 电绝缘性按附录E进行测定。
6. 透明性按附录F进行测定。
七、检验规则1. 台塑PVC糊树脂应按照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2. 产品出厂前应由生产单位的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并出具合格证明文件。
如有不合格项,允许加倍抽样复查,仍不合格则不能出厂。
pvc糊树脂密度

pvc糊树脂密度PVC糊树脂密度那点事儿。
嘿呀,今天咱们来唠唠PVC糊树脂的密度这个超有趣(好吧,可能对化学爱好者更有趣)的事儿。
PVC糊树脂呢,它的密度是有一个范围的。
一般来说呀,它的密度大概在1.1 - 1.35g/cm³之间。
你可别小看这个范围哦,这中间的小差别可有着不少的讲究呢。
咱们先从1.1g/cm³这个相对比较小的值说起。
如果PVC糊树脂的密度接近这个值呢,它往往会比较松散一点。
就像是一群不太爱挤在一起的小伙伴,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空间。
这样的PVC糊树脂在一些特定的应用里就很有优势啦。
比如说在制作一些需要轻盈质感的产品,像那种很薄很薄的塑料薄膜,要是密度太大可就不行咯,就会变得沉甸甸的,失去了那种轻薄的美感。
而且这种低密度的PVC糊树脂在加工的时候呢,也相对比较容易流动,就像水一样(当然没水那么稀啦),可以很顺利地填充到模具的各个角落。
再说说密度接近1.35g/cm³的PVC糊树脂吧。
这个时候它就变得比较紧实啦,就像一群紧紧抱在一起的小团子。
这种高密度的PVC糊树脂就适合用来做一些需要比较结实、厚重感觉的东西。
比如说那些需要有一定强度的塑料制品,像厚实的塑料管材之类的。
你想啊,如果用低密度的PVC糊树脂去做管材,那管子可能就软趴趴的,根本没法承担起它应该承担的任务呢。
那这个密度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就和它的生产工艺还有配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啦。
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这些条件都会影响到PVC糊树脂分子之间的排列,就像不同的指挥家指挥乐队会演奏出不同的音乐一样。
要是温度高一点,分子可能就活跃一些,排列得就会松散一点,密度也就可能会小一点。
而配方里的各种添加剂也像是给这个PVC糊树脂的小世界里加入了不同性格的小伙伴。
有的添加剂可能会让分子之间的距离拉大,有的则可能会让它们靠得更近。
在实际的生产和应用中呀,控制PVC糊树脂的密度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如果不把密度控制好,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就会不符合要求。
MSDS-PVC聚氯乙烯糊用树脂汇总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聚氯乙烯(高分子量化学品英文名称:polyvinyl chloride英文名称2:PVC技术说明书编码:1310CAS No.:9002-86-2分子式:[C2H3Cl]n分子量:62.5n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聚氯乙烯(高分子量 9002-86-2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不详侵入途径:接触,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可有粉尘和单体氯乙烯。
吸入氯乙烯单体气体可发生麻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长期吸入氯乙烯,可出现神经衰弱征候群,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皮肤出现硬皮样改变,肢端溶骨症。
长期吸入高浓度氯乙烯,可发生肝脏血管肉瘤。
长期吸入聚氯乙烯粉尘,可引起肺功能改变。
环境危害:在土壤中不能分解。
燃爆危险:本品可部分燃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PVC糊树脂

技术数据:
项目
P440
P450
R1069
聚合度
1500
1000
1900
K值
75
65
82
B氏粘度mPa.s(50r/min)
5000
7000
5000
挥发物%
0.40
0.40
0.40
残留氯乙烯含量ug/g
10.0
10.0
10.0
筛余物(0.063mm筛孔)%
900~1150
900~1150
1100~1350
1700~1950
1100~1350
表面密度,g/cm³
0.30~0.45
0.30~0.45
0.30~0.45
0.30~0.45
0.30~0.45
热损失,%<
0.40
0.40
0.40
0.40
0.40
平均粒径,um
15±5
15±5
15±5
15±5
15±5
1.0
1.0
1.0
执行标准:GB15592-1995 MSP-3聚氯乙烯糊树脂(食品级)技术指标 分子式:[CH2-CHCL]n
指标\牌号
PB1152C
PB1202
PB1302
PB1702
PE1311
粘数,ml/g
100~120
100~120
115~135
153~173
115~135
平均K值
68
68
70
79
70
聚合度
MSP﹒110﹒B
MSP﹒110﹒A
聚氯乙烯GBT--5761-2006

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Suspension polyvinyl Chloride resins of general purposeGB/T 5761-2006代替 GB/T 5761-19932006-09-14发布 2007-02-01实施前言本标准对应于ASTMD 1755:1992(2001年确认)《聚氯乙烯树脂规范》,与ASTMD 1755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 5761-1993《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本标准与GB 5761-1993的技术差异为:——对范围进行了调整(1993年版的第1章;本版的第1章);——修改了部分物化性能指标(1993年版的4.2;本版的4.2); ——修改了型式检验项目中抽检项目的检验周期(1993年版的6.3.2;本版的6.3.2);——取消了样品保存期限——删除了附录B “白度(160℃,10min )试验方法”;——增加了附录B “聚氯乙烯树脂干筛试验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 和附录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分会(SAC/TC 15/SC 7)归口。
本标准委托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分会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锦西化工研究院、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沽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省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沧州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沛云、孙丽娟、赵阳、姜军、张英民、谌绍铜、方向阳、孙文育。
本标准于1986年首次发布,1993年第一次修改。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悬浮法生产的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MSDS-PVC聚氯乙烯糊用树脂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聚氯乙烯(高分子量)化学品英文名称:polyvinyl chloride英文名称2:PVC技术说明书编码:1310CAS No.:9002-86-2分子式:[C2H3Cl]n分子量:62.5n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聚氯乙烯(高分子量) 9002-86-2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不详侵入途径:接触,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可有粉尘和单体氯乙烯。
吸入氯乙烯单体气体可发生麻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长期吸入氯乙烯,可出现神经衰弱征候群,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皮肤出现硬皮样改变,肢端溶骨症。
长期吸入高浓度氯乙烯,可发生肝脏血管肉瘤。
长期吸入聚氯乙烯粉尘,可引起肺功能改变。
环境危害:在土壤中不能分解。
燃爆危险:本品可部分燃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危险特性: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聚氯乙烯树脂 硬PVC 糊状 P-440检测报告

聚氯乙烯树脂硬硬PVC 糊状P-440检测报告一、聚氯乙烯树脂由于化学稳定性高,所以可用于制作防腐管道、管件、输油管、离心泵和鼓风机等。
聚氯乙烯的硬板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上制作各种贮槽的衬里,建筑物的瓦楞板,门窗结构,墙壁装饰物等建筑用材。
由于电气绝缘性能优良,可在电气、电子工业中,用于制造插头、插座、开关和电缆。
在日常生活中,聚氯乙烯用于制造凉鞋、雨衣、玩具和人造革等!二、硬PVC 糊状-般软制品利用挤出机可以挤成软管、电缆、电线等:利用注射成型机配合各种模具,可制成塑料凉鞋、鞋底、拖鞋、玩具、汽车配件等。
(二)硬PVC 糊状薄膜硬PVC 糊状与添加剂混合、塑化后,利用E辊或四辊压延机制成规定厚度的透明川或着色薄膜,用这种方法加工薄膜,成为压延薄膜。
也可以通过剪裁,热合加工包装袋、雨衣、桌布、窗帘、充气玩具等。
宽的透明薄膜可以供川温室、塑料大棚及地膜之用。
经双向拉伸的薄膜,所受热收缩的特性,可用于收缩包装。
1I川硬PVC 糊状涂层制品有衬底的人造革是将硬PVC 糊状糊涂敷于布上或纸上,然后在100摄氏度以上塑化而成。
也可以先将硬PVC 糊状与助剂压延成薄膜,再与衬底压合而成。
无衬底的人造革则是直接由压延机压延成-定厚度的软制薄片,再压上花纹即可。
人造革可以用来制作皮箱、皮包、书的封面、沙发及汽车的坐垫等,还有地板革,用作建筑物的铺地材料。
硬PVC 糊状泡沫制品硬PVC 糊状混炼时,加入适量的发泡剂做成片材,经发泡成型为泡沫塑料,可作泡沫拖鞋、凉鞋、鞋垫、及防震缓冲包装材料。
也可用挤出机基础成低发泡硬硬PVC 糊状板材和异型材,可替代木材试用,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才材料。
MSDS-PVC聚氯乙烯糊用树脂

MSDS-PVC聚氯乙烯糊用树脂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聚氯乙烯(高分子量)化学品英文名称:polyvinyl chloride英文名称2:PVC技术说明书编码:1310CAS No.:9002-86-2分子式:[CHCl]n 23分子量:62.5n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聚氯乙烯(高分子量) 9002-86-2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 不详侵入途径:接触~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可有粉尘和单体氯乙烯。
吸入氯乙烯单体气体可发生麻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长期吸入氯乙烯~可出现神经衰弱征候群~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皮肤出现硬皮样改变~肢端溶骨症。
长期吸入高浓度氯乙烯~可发生肝脏血管肉瘤。
长期吸入聚氯乙烯粉尘~可引起肺功能改变。
环境危害:在土壤中不能分解。
燃爆危险:本品可部分燃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臵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臵。
第七部分:操作处臵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聚氯乙烯标准

聚氯乙烯标准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医疗、包装、电子、交通等领域。
为了确保聚氯乙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聚氯乙烯标准,以规范其生产、加工、使用和回收过程。
本文将对聚氯乙烯标准进行介绍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聚氯乙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品分类和代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首先是产品分类和代号,根据聚氯乙烯的用途和特性,将其分为软质聚氯乙烯、硬质聚氯乙烯和共混聚氯乙烯等不同类型,并为其确定相应的代号,以便区分和识别。
其次是技术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聚氯乙烯制品,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包括外观质量、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热性能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
再者是试验方法,为了验证聚氯乙烯制品是否符合技术要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和检测,例如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热稳定性试验等,这些试验方法在标准中得到了详细规定。
此外,还有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的标准,这些内容都是为了保证聚氯乙烯制品在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聚氯乙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聚氯乙烯标准,生产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增强消费信心;监管部门可以依据标准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市场秩序,维护公共利益。
因此,各方应当重视聚氯乙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共同遵守和维护这些标准,推动聚氯乙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聚氯乙烯标准是对聚氯乙烯制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是行业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之源。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聚氯乙烯标准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这些标准,共同推动聚氯乙烯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解析,读者能对聚氯乙烯标准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和遵守这些标准。
EPVC糊树脂标准糊黏度测定时分析条件的选择

EPVC糊树脂标准糊黏度测定时分析条件的选择马玉芳【摘要】EPVC糊树脂的标准糊黏度对EPVC质量特性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参数,它的大小及准确性严重影响到下游使用厂家增塑剂的加入量,因增塑剂的价格很高,严重影响使用厂家的经济成本,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标准糊黏度.通过实验,在使用Brookfirld黏度计时,在RV量程内,按行星混合器中的配比、转速、混合时间制糊,在符合条件的状态下于(23±1)℃恒温2 h,确定仪器水平,用6#转子在20 r/min下读取90 s时仪器实时数据作为标准糊黏度的结果,是比较稳定且准确的.【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7(045)019【总页数】2页(P118-119)【关键词】EPVC糊树脂;标准糊黏度;分析条件的选择【作者】马玉芳【作者单位】青海盐湖海纳化工有限公司, 青海西宁 81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5EPVC糊树脂的标准糊黏度对EPVC质量特性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参数,它的大小及准确性严重影响到下游使用厂家增塑剂的加入量,因增塑剂的价格很高,严重影响使用厂家的经济成本,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标准糊黏度[1]。
在GB15592-2008聚氯乙烯糊用树脂的质量标准中规定,标准糊黏度的测定采用GB/T12004.4-2003聚氯乙烯增塑糊表观黏度的测定 Brookfirld试验法。
此标准测定的原理是试料在一适当的温度下放置一定时间,用黏度计测定表观黏度。
测定步骤为按GB/T 12004.2规定制备试料后,在测定前在(23±1) ℃下恒温2 h。
将适宜的转子以近45°插入试料中,然后取出与黏度计连接。
在不带入气泡的条件下,将转子浸人试料达到浸渍标志并处于容器的中心。
在最低转速档开启黏度计,运转到2 min时记录此时的读数。
在不停止运转下切换至下一较高转速档,依次记录由最低档到最高档各自旋转2 min时的读数或仪器自动显示稳定值时的读数。
糊树脂企业标准

安徽氯碱化工集团Q/ALH糊用聚氯乙烯树脂(食品级)PVC Paste Resin (Food Grade)安徽氯碱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前言本标准是在Q/ HTS001-2003《糊用聚氯乙烯树脂(食品级)》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修订要点如下:——在编写格式上以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为依据,编制本企业标准。
——将出厂检验项目、型式检验项目及相关内容明确化。
——将续表3中序号10布氏粘度20.0~50.0修订成50.0~100.0;60.0~100.0修订成60.0~150.0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Q/HTS001-2003,本次修订为首次修订。
本标准由安徽氯碱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祥忠、张兵、罗守元、王爱华、陈莉。
聚氯乙烯糊树脂(食品级)PVC Paste Resin (Food Grade)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糊用聚氯乙烯树脂(食品级)的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等。
本标准适用于乳液法、微悬浮种子法生产的氯乙烯均聚、共聚糊树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914 聚氯乙烯挥发物(包括水)测定方法GB/T3401 聚氯乙烯树脂稀溶液粘数的测定GB/T3402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命名GB/T4615 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方法GB4803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5761 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GB/T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12004.2 聚氯乙烯增塑糊的制备方法GB/T12004.3 聚氯乙烯增塑糊表观粘度的测定方法GB/T12004.4 聚氯乙烯增塑糊Brookfield粘度测定方法GB/T12004.5 聚氯乙烯增塑糊刮板细度的测定GB/T13453.1 氯乙烯均聚物和共聚物树脂水中筛析方法GB/T15592-1995 糊用聚氯乙烯树脂3产品型号和牌号3.1产品型号产品型号由表示产品名称、聚合方法、用途、粘数标称值及标准糊类型等项符号组成,并在型号的最后一项标出糊粘度值(修约到整数);可表示为:Pa·s)糊用MS表示微悬浮法)其中:粘数标称值和标准糊配比在GB3402基础上调整如下(见表1、表2)表2 标准糊配比(质量份数)3.2 产品牌号 产品牌号表示为:无标记表示通用型,有标记表示专用型 分类号 粘数近似值生产方法(A 表示共聚法、B 表示微悬浮法、E 表示乳液法) 糊树脂4 要求4.1 外观:白色粉末4.2 糊用聚氯乙烯树脂(食品级)应符合表3要求。
糊用聚氯乙烯树脂标准20140424

聚 合 度 P 与 比 粘 度 ηSP 的 关 系 见 表 2, 根 据 比 粘 度 值 在 表 2 中 可 查 出 聚 合 度 的 值 。
表 2 聚 合 度 P 与 比 粘 度 ηSP 的 关 系
η SP
P
η SP
P
η SP
P
η SP
P
0.150
320
0.290
740
0.430
1340
0.570
2160
下 列 文 件 对 于 本 标 准 的 应 用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凡 是 注 日 期 的 引 用 文 件 ,仅 注 日 期 的
版 本 适 用 于 本 标 准 。凡 是 不 注 日 期 的 引 用 文 件 ,其 最 新 版 本( 包 括 所 有 的 修 改 单 )适
用于本标准。
GB/T 191
Q/SHG
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HG 1—2014
代 替 Q/SHG 1— 2011
糊用聚氯乙烯树脂 (微悬浮法)
2014—05—30 发布
2014—06—13 实施
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
前言
Q/SHG 1—2014
本标准修改采用日本钟渊公司企业标准。 本 标 准 是 对 Q/SHG 1-2011 标 准 的 修 订 , 与 原 标 准 主 要 差 异 有 : — — 删 除 PSH-30G、 PSM-30 牌 号 及 其 相 应 技 术 指 标 ; — — 修 改 PSH-100 牌 号 聚 合 度 、 B 型 粘 度 指 标 要 求 , 牌 号 改 为 PSH-50; — — 修 改 PSH-30、PSM-31、PSM-31H、PSM-31A、PSL-31 牌 号 B 型 粘 度 指 标 要 求; — — 新 增 PSH-24 牌 号 及 其 相 应 技 术 指 标 ; ——修改刮痕粒度指标要求; ——修改“筛余物”指标检验类别。 本标准由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卓。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 — Q/SHG·J02·102-1989; Q/SHG·J02·102-1994; Q/SHG·J02·102-1999; Q/SHG·J02·102-2002; — — Q/SHG·002002-2005; — — Q/SHG 1-2006; Q/SHG 1-2007; Q/SHG 1-2010、 Q/SHG 1-2011 。
一,氯乙烯种子乳液聚合与糊用聚氯乙烯树脂

一,氯乙烯种子乳液聚合与糊用聚氯乙烯树脂
无
【期刊名称】《高分子材料》
【年(卷),期】1994(001)003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25.302
【相关文献】
1.加工糊用聚氯乙烯树脂及该糊树脂的制备方法 [J], 王玮
2.用于加工糊的球状聚氯乙烯系掺混树脂,制备方法及用该树脂制成的用于加工糊树脂的聚氯乙烯树脂组成物 [J], 王玮
3.聚氯乙烯糊用掺混树脂对增塑糊加工性能的影响 [J], 霍燕;王健;田爱娟
4.聚氯乙烯糊用掺混树脂对增塑糊及制品性能的影响 [J], 张金伟;张留成
5.聚氯乙烯糊用树脂质量检测机构比对检测的方法探讨 [J], 杨培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国家标准简介陈沛云3,孙丽娟(锦西化工研究院,辽宁葫芦岛125001) [关键词]聚氯乙烯糊用树脂;标准;简介[摘 要]介绍了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国家标准的修订情况,论述和说明了标准变化的内容和项目指标确定的依据,分析了相关标准的改变对聚氯乙烯糊用树脂标准指标确定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TQ3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7937(2008)10-0009-04Introduction to the N ational Standard for PVC paste resinC H EN Pei-y un,S U N L i-j uan(Ji nxi Research Instit ute of Chemical Industry,Huludao125001,Chi na)K ey w ords:PV C paste resi n;standard;i ntroductionAbstract:The revis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for PVC paste resin was introduced.The revised items and ba2 sis f 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tem indexes were discussed and explained.Influences of some changes in the stand2 ar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indexes of standard for PVC paste resin were analyzed.1 工作简况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计划[2006] 48号文“关于下达2006年第一批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糊用聚氯乙烯树脂》(项目编号:20062794-Q-606)国家标准修订计划工作时间为2008年完成。
计划下达后,起草单位查阅了有关聚氯乙烯糊用树脂的国内外标准,经认真研究分析并进行了大量的质量数据收集和试验验证提出了征求意见稿,发送至有关单位征求意见。
根据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部分修改和补充,提出了标准送审稿。
经审查,完成了标准报批稿。
2 修订标准的意义近年来,国内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发展迅速,连续从日本、美国、法国等引进了多条生产线,生产企业已达到10家,生产能力达到48万t/a(2007年统计),成为聚氯乙烯的一个主要系列产品。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是以乳液法、微悬浮法或混合法等工艺生产的颗粒很细的氯乙烯均聚物,在加工时与增塑剂等混合后以形成的分散糊状物进行成型,故称为糊用树脂。
GB15592—1995《糊用聚氯乙烯树脂》产品标准于1995年制定并发布实施。
该标准已实施12年,它对提高聚氯乙烯糊用树脂产品质量,促进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内部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国内自主研发的生产线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标准的使用,也逐渐暴露出其中不适宜的情况。
由于原标准的一些指标偏低,使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低于引进时的保证指标,使产品质量降低。
如对合格品指标要求过宽,不利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而且对于残留氯乙烯含量这项涉及人体健康的指标在合格品中未要求,作为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并没有起到鼓励采用先进技术的作用。
另外,相关的测定标准,如黏数的测定、糊黏度(B 式)的测定、挥发物(包括水)的测定、水萃取液p H值的测定等标准均发生了变化。
本次标准的修订目的在于提高该产品质量,采用新的检验方法标准,且使该标准更容易使各生产企业执行。
修订该标准还可促进贸易与合作,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实物质量的提高,消除与国际贸易中检验方法存在的壁垒。
3 编制依据查阅资料可知:仅有俄罗斯GOS T14039—1978(1984年确认)、美国AS TM D1755—1992、日第36卷 第10期2008年10月 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Vol.36,No.10 Oct.,20083[收稿日期]2008-04-13[作者简介]陈沛云(1964—),男,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现任化学工业氯碱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氯乙烯产品分会秘书长,多年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及标准化工作。
本J IS K6720—2:1999等国家标准,其余均为各国的企业标准。
聚氯乙烯树脂产品标准在国际上有两种模式:①以生产方法、用途的符号和性能分类号组成的分类命名法,如美国标准;②俄罗斯和我国的标准采用的分等分级法(西方各公司的企业标准也属于这种类型)。
这些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不一,而在一些企业标准中,如日本钟渊公司、日本三菱化成公司、美国西方化学公司、法国阿托公司等指标规定的项目较多,国际标准ISO1060—1:1998《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1部分:命名体系和规范基础》中将黏数、表观密度、63μm筛孔筛余物、糊黏度及流变性作为命名体系和规范的基础项目(GB/T 3402.1—2005等都采用了该国际标准)。
GB15592—1995参照采用了俄罗斯标准GOS T14039—1978(1984年确认),本次修订研究决定继续采用该标准,与GOS T14039—1978(1984年确认)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并结合我国的生产实际和使用的需要,保留原标准中的有关项目(增加了“刮板细度”检验项目),调整部分指标,使标准水平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4 本标准中有关内容的说明4.1 型 号本标准产品的型号是由聚合方法、用途、黏数、标准糊配比、标准糊黏度的代码组合而成。
其中黏数代码、标准糊黏度代码与GB/T3402.1—2005《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1部分:命名体系和规范基础》中的表示不同,原因有两个:①本标准中每个黏数代码所代表的黏数范围比较宽,而GB/ T3402.1—2005的黏数代码代表的黏数范围比较窄,会使原标准中一个型号的产品分为几个型号;②标准糊黏度的测定方法不同,GB/T3402.1—2005中标准糊黏度的测定是采用固定剪切速率的方法,因此本标准中黏数代码和标准糊黏度代码代表的范围与GB/T3402.1—2005不同,且糊黏度的值是糊制备(24±0.5)h后测得的,该方法并不适合我国现在糊用树脂的加工生产状况。
因此,本标准仍采用糊制备2h后用固定转子和转速的B rookf ield试验法测定,即GB/T12004.4—2003《聚氯乙烯增塑糊表观黏度的测定B rookf ield试验法》。
这两种糊黏度方法测得的数值完全不同。
另外,在标准正文3.2条中规定“允许在包装标志和出厂检验报告中的本型号后加括号标出相应的原企业标准中的型号”,该规定主要是由于各个企业每个牌号的产品都具有其特点,而这种特点在黏数和糊黏度的指标上是无法完全体现的,其特点是由工艺配方和工艺条件控制的,所以允许将原企业标准的牌号注于国家标准型号之后,用于产品用途的指导,从而保证用户使用不受影响。
4.2 标准糊配比原标准中标准糊配比是按GB/T3402—1994《氯乙烯均聚物和共聚物树脂命名》规定的,该版标准现已修订为GB/T3402.1—2005《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1部分:命名体系和规范基础》。
GB/T 3402.1—2005等同采用ISO1060—1:1998,对标准糊配比未进行规定。
国际标准将标准糊配比规定在ISO1060—2:1998《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2部分:试样制备及性能检测》中,但ISO1060—2:1998标准的转化工作正在进行中,因此本次修订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引用了ISO1060—2:1998,即引用了其中的标准糊配比。
标准糊配比中没有28100∶65的规定,也就是说100∶65不属于标准糊配比,原标准之所以增加了该配比是考虑到我国当时的糊用树脂生产状况及对糊用树脂性能评价的认识状态。
12年来,我国糊用树脂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也更加广泛,随之对糊用树脂的性能评价的角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标准糊黏度属于性能指标,由糊黏度值来指导该树脂的用途,并不能以标准糊黏度值的大小判定树脂的质量。
因此,本次修订决定取消该配比的规定。
同时也取消原标准“技术要求”一章中规定的B糊产品无优等品的规定。
4.3 糊制备的仲裁方法本次修订标准中,引用了两种标准糊的制备方法,即GB/T12004.2—1996《聚氯乙烯糊树脂糊的制备》和GB/T16613—1996《试验用聚氯乙烯(PV C)糊的制备分散器法》。
根据ISO1060—2: 1998《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2部分试样制备及性能检测》的规定,以GB/T12004.2—1996《聚氯乙烯糊树脂糊的制备》制备的糊为仲裁用糊,本方法与此相同。
需说明的是这两种制糊方法也都在修订中,GB/T12004.2—1996修订后制备糊的方法分为A法和B法,A法是新增加的。
因此本次标准引用GB/T12004.2—1996《聚氯乙烯糊树脂糊的制备》是注日期引用。
4.4 杂质粒子数的校正本标准规定可使用测定标准糊黏度的试样直接测定杂质粒子数,但由于采用两种标准糊配比,所以产生了杂质粒子数的校正问题。
GB/T12004.1—1989采用的是100∶100的配比制糊,本标准中杂质粒子数的指标的制定也基于这一配比,因此本次修订对采用配比A制糊所得结果给出了校正公式:杂质粒子数=实测杂质粒子数×0.8。
科研与生产 聚氯乙烯 2008年4.5 糊增稠率计算公式的改变糊增稠率的计算应是测定糊的初始黏度后,将该糊放置24h再测定,糊黏度增加的值与糊的初始黏度值之比(结果以百分数表示)即为糊的增稠率。
但原标准是糊黏度增加的值与放置24h后的糊黏度之比,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本次修订改变增稠率的计算公式,由此将牵涉到该项目指标的变化。
5 项目指标的确定5.1 黏数(或K值或平均聚合度)指标的确定黏数是表征聚合物分子质量的大小,供用户选择制造不同制品的指标,在国际上还有用K值和聚合度表示的,然而,黏数与K值是用同一测试方法而采用两个不同计算公式得到的两个值,两者有对应关系。
但聚合度是用另一试验方法(硝基苯稀溶液体系)测得,而经黏数与聚合度两种试验方法的验证试验和有关资料提供的数据已取得了两者的对应关系。
为便于国际交往以及生产者与使用者的方便,本标准中的黏数指标可以用相应的K值或相当的聚合度代替。
而关于指标划分,其实可以用高、中、低分子质量来划分,实际用途中也是这样划分的(如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但这样划分时具体指标难以确定,而且每个型号的黏数范围很宽,不便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