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国家标准简介_陈沛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国家标准简介
陈沛云3,孙丽娟
(锦西化工研究院,辽宁葫芦岛125001)
[关键词]聚氯乙烯糊用树脂;标准;简介
[摘 要]介绍了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国家标准的修订情况,论述和说明了标准变化的内容和项目指标确定的依据,分析了相关标准的改变对聚氯乙烯糊用树脂标准指标确定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TQ3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7937(2008)10-0009-04
Introduction to the N ational Standard for PVC paste resin
C H EN Pei-y un,S U N L i-j uan
(Ji nxi Research Instit ute of Chemical Industry,Huludao125001,Chi na)
K ey w ords:PV C paste resi n;standard;i ntroduction
Abstract:The revis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for PVC paste resin was introduced.The revised items and ba2 sis f 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tem indexes were discussed and explained.Influences of some changes in the stand2 ar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indexes of standard for PVC paste resin were analyzed.
1 工作简况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计划[2006] 48号文“关于下达2006年第一批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糊用聚氯乙烯树脂》(项目编号:20062794-Q-606)国家标准修订计划工作时间为2008年完成。
计划下达后,起草单位查阅了有关聚氯乙烯糊用树脂的国内外标准,经认真研究分析并进行了大量的质量数据收集和试验验证提出了征求意见稿,发送至有关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部分修改和补充,提出了标准送审稿。经审查,完成了标准报批稿。
2 修订标准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聚氯乙烯糊用树脂发展迅速,连续从日本、美国、法国等引进了多条生产线,生产企业已达到10家,生产能力达到48万t/a(2007年统计),成为聚氯乙烯的一个主要系列产品。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是以乳液法、微悬浮法或混合法等工艺生产的颗粒很细的氯乙烯均聚物,在加工时与增塑剂等混合后以形成的分散糊状物进行成型,故称为糊用树脂。
GB15592—1995《糊用聚氯乙烯树脂》产品标准于1995年制定并发布实施。该标准已实施12年,它对提高聚氯乙烯糊用树脂产品质量,促进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内部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国内自主研发的生产线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标准的使用,也逐渐暴露出其中不适宜的情况。由于原标准的一些指标偏低,使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低于引进时的保证指标,使产品质量降低。如对合格品指标要求过宽,不利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而且对于残留氯乙烯含量这项涉及人体健康的指标在合格品中未要求,作为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并没有起到鼓励采用先进技术的作用。
另外,相关的测定标准,如黏数的测定、糊黏度(B 式)的测定、挥发物(包括水)的测定、水萃取液p H值的测定等标准均发生了变化。本次标准的修订目的在于提高该产品质量,采用新的检验方法标准,且使该标准更容易使各生产企业执行。修订该标准还可促进贸易与合作,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实物质量的提高,消除与国际贸易中检验方法存在的壁垒。
3 编制依据
查阅资料可知:仅有俄罗斯GOS T14039—1978(1984年确认)、美国AS TM D1755—1992、日
第36卷 第10期2008年10月
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Vol.36,No.10
Oct.,2008
3[收稿日期]2008-04-13
[作者简介]陈沛云(1964—),男,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现任化学工业氯碱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氯乙烯产品分会秘书长,多年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及标准化工作。
本J IS K6720—2:1999等国家标准,其余均为各国的企业标准。
聚氯乙烯树脂产品标准在国际上有两种模式:①以生产方法、用途的符号和性能分类号组成的分类命名法,如美国标准;②俄罗斯和我国的标准采用的分等分级法(西方各公司的企业标准也属于这种类型)。这些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不一,而在一些企业标准中,如日本钟渊公司、日本三菱化成公司、美国西方化学公司、法国阿托公司等指标规定的项目较多,国际标准ISO1060—1:1998《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1部分:命名体系和规范基础》中将黏数、表观密度、63μm筛孔筛余物、糊黏度及流变性作为命名体系和规范的基础项目(GB/T 3402.1—2005等都采用了该国际标准)。
GB15592—1995参照采用了俄罗斯标准GOS T14039—1978(1984年确认),本次修订研究决定继续采用该标准,与GOS T14039—1978(1984年确认)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并结合我国的生产实际和使用的需要,保留原标准中的有关项目(增加了“刮板细度”检验项目),调整部分指标,使标准水平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4 本标准中有关内容的说明
4.1 型 号
本标准产品的型号是由聚合方法、用途、黏数、标准糊配比、标准糊黏度的代码组合而成。其中黏数代码、标准糊黏度代码与GB/T3402.1—2005《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1部分:命名体系和规范基础》中的表示不同,原因有两个:①本标准中每个黏数代码所代表的黏数范围比较宽,而GB/ T3402.1—2005的黏数代码代表的黏数范围比较窄,会使原标准中一个型号的产品分为几个型号;②标准糊黏度的测定方法不同,GB/T3402.1—2005中标准糊黏度的测定是采用固定剪切速率的方法,因此本标准中黏数代码和标准糊黏度代码代表的范围与GB/T3402.1—2005不同,且糊黏度的值是糊制备(24±0.5)h后测得的,该方法并不适合我国现在糊用树脂的加工生产状况。因此,本标准仍采用糊制备2h后用固定转子和转速的B rookf ield试验法测定,即GB/T12004.4—2003《聚氯乙烯增塑糊表观黏度的测定B rookf ield试验法》。这两种糊黏度方法测得的数值完全不同。另外,在标准正文3.2条中规定“允许在包装标志和出厂检验报告中的本型号后加括号标出相应的原企业标准中的型号”,该规定主要是由于各个企业每个牌号的产品都具有其特点,而这种特点在黏数和糊黏度的指标上是无法完全
体现的,其特点是由工艺配方和工艺条件控制的,所以允许将原企业标准的牌号注于国家标准型号之后,用于产品用途的指导,从而保证用户使用不受影响。
4.2 标准糊配比
原标准中标准糊配比是按GB/T3402—1994《氯乙烯均聚物和共聚物树脂命名》规定的,该版标准现已修订为GB/T3402.1—2005《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1部分:命名体系和规范基础》。GB/T 3402.1—2005等同采用ISO1060—1:1998,对标准糊配比未进行规定。国际标准将标准糊配比规定在ISO1060—2:1998《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2部分:试样制备及性能检测》中,但ISO1060—2:1998标准的转化工作正在进行中,因此本次修订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引用了ISO1060—2:1998,即引用了其中的标准糊配比。标准糊配比中没有28100∶65的规定,也就是说100∶65不属于标准糊配比,原标准之所以增加了该配比是考虑到我国当时的糊用树脂生产状况及对糊用树脂性能评价的认识状态。12年来,我国糊用树脂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也更加广泛,随之对糊用树脂的性能评价的角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标准糊黏度属于性能指标,由糊黏度值来指导该树脂的用途,并不能以标准糊黏度值的大小判定树脂的质量。因此,本次修订决定取消该配比的规定。同时也取消原标准“技术要求”一章中规定的B糊产品无优等品的规定。
4.3 糊制备的仲裁方法
本次修订标准中,引用了两种标准糊的制备方法,即GB/T12004.2—1996《聚氯乙烯糊树脂糊的制备》和GB/T16613—1996《试验用聚氯乙烯(PV C)糊的制备分散器法》。根据ISO1060—2: 1998《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2部分试样制备及性能检测》的规定,以GB/T12004.2—1996《聚氯乙烯糊树脂糊的制备》制备的糊为仲裁用糊,本方法与此相同。需说明的是这两种制糊方法也都在修订中,GB/T12004.2—1996修订后制备糊的方法分为A法和B法,A法是新增加的。因此本次标准引用GB/T12004.2—1996《聚氯乙烯糊树脂糊的制备》是注日期引用。
4.4 杂质粒子数的校正
本标准规定可使用测定标准糊黏度的试样直接测定杂质粒子数,但由于采用两种标准糊配比,所以产生了杂质粒子数的校正问题。GB/T12004.1—1989采用的是100∶100的配比制糊,本标准中杂质粒子数的指标的制定也基于这一配比,因此本次修订对采用配比A制糊所得结果给出了校正公式:杂质粒子数=实测杂质粒子数×0.8。
科研与生产 聚氯乙烯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