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目录
一、课题提出 (4)
(一)调查背景 (4)
(二)研究意义 (4)
(三)研究方法 (4)
二、中国茶文化 (5)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6)
(二)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10)
1.历史悠久 (11)
2.内涵丰富 (11)
3.民族特色 (12)
4.地域差异 (12)
5.国际影响 (12)
(三)中国茶文化的社会作用 (13)
(四)中国茶文化与礼仪 (13)
三、泉州茶文化现状 (14)
(一)福建茶文化的概况 (14)
(二)泉州茶文化概况 (15)
1.泉州茶文化的发展情况 (15)
2.泉州茶文化与台湾茶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15)
3.近年来泉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16)
(三)安溪茶文化发展现状 (16)
1.安溪铁观音概况 (16)
2.安溪当前茶文化发展情况 (21)
3.安溪发展茶文化与其他地区的优势分析 (27)
4.安溪当前茶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28)
5.安溪茶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建议 (29)
四、泉州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0)
(一)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的意义 (30)
(二)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30)
1.社会参与度不高 (31)
2.企业重利润、轻文化 (31)
3.相关研究机构的作用效果不大 (31)
4.茶文化的传承缺乏规划 (31)
5.未能充分发挥历史与地缘优势 (31)
(三)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的主体及建议 (32)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的冲击不断加强。

闽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茶产业基地,泉州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好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去思考的问题。

泉州市作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安溪茶更是名扬中外。

从安溪茶文化入手,分析当前茶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对于进一步传承中华茶文化有巨大的作用。

目前泉州市政府对茶文化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曾将“安溪茶文化研究”列入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之一。

2OO8 年 10 月“全国农运会” 在泉州市举办举办之时 ,泉州市政府也借此机会大力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 ,宣传茶文化。

中共泉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体 ( 扩大) 会议更是提出“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扎实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为泉州茶文化的研究指明了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茶文化铁观音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陈祖椝、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 1981年
余悦《中国茶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姚国坤、朱红缨、姚作为《饮茶习俗》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
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农书译注》齐鲁出版社
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年
庄坚毅《中国旅游文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年
《中国茶文化》外文出版社 2010年
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年
沈添土《做好QS认证工作,促进安溪茶产业健康发展》载于《中国茶叶加工》2007年第一期
何融融(泉州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弘扬茶文化精神,发展泉州茶产业》
安溪县委宣传部《安溪.打造中国大茶都》载于《福建日报》
一、课题提出
(一)调查背景
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博大精深、渊远流长。

闽南地区更是我国重要的茶产地,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盛产各类茶叶。

闽南地区多名茶,其中以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最负盛名。

以安溪铁观音为载体的“工夫茶艺”更是号称世界三大茶道之一,其茶艺之精,茶道之盛堪称华夏的千年瑰宝。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饮食文化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人们在享受咖啡的醇香与可乐的刺激时,似乎忽略了我们土生土长的佳饮——茶。

在日本与韩国大肆标榜各自的茶文化时,我们的茶文化却日渐趋冷。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如何在国际化潮流中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继承与弘扬中华茶文化传统,发挥茶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增进两岸传统文化交流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次研究所要讨论的重点。

(二)研究意义
泉州茶文化的保护对促进两岸同胞进一步的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泉州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对泉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容忽视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集体组织。

二、中国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中华民族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表现及存在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

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有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

表现为精神形态的则有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

饮茶在中国古代本是老百姓们休闲,养神,怡情的活动,然而饮茶却远远超出了物质的需要,成为一种理想追求。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茶文化与“儒、释、道”三家的精神相融合,内涵丰富,影响巨大。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仅是为了鉴别茶的优劣,也有荡涤情思,神游物外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香茶,择雅静之处,细啜慢饮,则可怡情养性,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只怕是“神仙临,亦不让茶”啊。

中国茶文化倡导的“清和敬美,韵高致静”已成为中国茶人最高的精神追求。

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雅志,已成为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

“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宫廷和社会,深入至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宗教、医学等各个领域。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食用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
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巴蜀人日常饮食偏辛辣,常饮茶,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长期的服用导致茶的药用价值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茶由药物转化为日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产生了,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但“茶”字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而出现的。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

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
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们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

学禅师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茶圣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茶艺由此产生。

陆羽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可说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以后又出现大量的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又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从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


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

皇帝对茶事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门的茶事机关。

宋徽宗皇帝赵舍还亲著《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亲自写茶书的皇帝。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兴旺,但茶艺却日渐走向繁复、琐碎、奢侈。

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洁深邃的本质。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散叶茶迅速发展,茶类品种日益丰富,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饮茶法。

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等茶具也应运而生。

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书画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
图》等。

清朝茶叶出口时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从1949的年产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在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在湖洲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澳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要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不胜枚举。

它们都以茶为载体,促进经济贸易和茶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成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它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精神特质。

(二)、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1.历史悠久
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物物交换的货品,扩大了使用范围。

武王伐纣时,茶叶已作为贡品供王室贵族饮用。

战国,据先秦《诗经》总集记载,茶叶的使用已有一定规模。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流行茶礼,提倡客来敬茶。

“人家不可一日无茶”,茶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娱乐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明代,留下了大量文人的茶诗、书画。

清代,曲艺进入茶馆,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同时茶叶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茶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

历史上的茶文化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彩,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

2.内涵丰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

新时期的茶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使茶文化的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茶文化的核心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的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已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所瞩目。

3.民族特色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

以各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的结合,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特色。

4.地域差异
各地不同的风光物貌,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茶类品种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的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茶文化。

一些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5)国际影响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

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
的根,将每年5月24日定为全国茶日。

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

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共同推动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中国茶文化的社会作用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作用更加突出,包括: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等。

(四)中国茶文化的礼仪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向来重视礼节。

《桓温列传》、《世说新语》、《晋中兴书》的记载均表明:晋时江南一带敬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待客礼仪。

宋时茶仪已成礼制,明清时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
气更为普及。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礼仪也十分有讲究。

有客来访时,要先征求客人的意见,选用最合客人口味的茶和最佳茶具来招待。

以水煮茶时,可将第一遍冲泡的茶水淋在茶托盘上,使茶的香气自然散发,营造一种宁静香馨的氛围。

以茶敬客时,可以对不同茶叶进行适当的拼配,丰富茶叶的味道,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来调节口味和增加意趣。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剩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保证茶水浓度基本一致,水温适宜。

三、泉州茶文化现状
(一)、福建茶文化的概况
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是我国产茶的重要地区,而且盛产名茶。

各种名茶各具特色,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蜚声中外。

单在乌龙茶中就有久负盛名的铁观音、大红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等等。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武夷山的茶山、茶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已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了乌龙茶制茶工艺,茶叶贸易逐渐兴盛。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福建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
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泉州茶文化概况
1.泉州茶文化的发展情况
泉州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宋元时期泉州茶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

安溪县、永春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

目前,安溪境内保存的良种就有60 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茶农的制茶水平和对茶的了解都十分深入,安溪也被人称为“茶师摇篮”。

安溪茶叶生产历史之久、产量之多、制作之巧、质量之高,成为全国之最。

安溪茶文化最出名的当属“工夫茶艺”,号称世界三大茶道之一,丝毫不逊色于日本茶道与韩国茶道。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泉州区域茶文化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浓郁茶乡特色的茶文化(茶歌、茶诗、茶舞、茶艺、茶餐等) 和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泉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茶文化已经成为泉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对茶文化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曾将“安溪茶文化研究”列入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之一。

泉州市政府也借助各种机会大力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 ,宣传茶文化。

包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茶文化节”;在闽台缘博物馆开设闽台茶史,并从安溪搬来整套的传统乌龙茶制茶工具;连续举办多届“斗茶”比赛,吸引了很多老百姓对茶文化的关注。

2.泉州茶文化与台湾茶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