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思想倾向

合集下载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其出色的文学成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他最著名的成就莫过于《史记》这部史学巨著,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著作,也是司马迁人文思想的结晶。

本文将从《史记》出发,探讨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首先,司马迁把历史看成是一种学科,不仅要记录史实,还要挖掘其背后的思想、社会状况等等。

他在《史记》中着重记述了社的情况,注重挖掘出的社不和、政治混和展落后,从而勾勒出一幅完整而丰满的社状态图景。

他通引用大量史料和犀利的观察,勾勒出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从山川河流到街巷乡村,从人到国家,从宗教到社会主义,从正史到传奇,从古代文学流派到当代实用技术,司马迁全面记了当时的生活,给出了历史的演化变迁的真实写照。

其次,司马迁强调了史实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他倡导科学思维,对史料的考证和思考更加系统和深入。

他的文学理论中既有善良的道德和礼仪,也有重视史实的客观性,他要求历史考证既要考察史实,又要把内容和历史事件整合起来,形成有机体和完整思想,提出了早期实证主义思想,从而把古代史学推向现代史学的高度。

此外,司马迁也对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色、文学素养等也给予了很多重视,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当以故事或事件为中心,必须准确无误,叙述要有条理,情节能扣人心弦,把史实和成语故事有机结合起来。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美好的风俗规范为基础,运用诗文笔法表现思想,用典故来赋寓意,并把史实和文学艺术完美结合起来。

最后,司马迁也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意义,他主张文学应以建言策谋武帝统治政策等内容作为其基础材料,从而促进文学的发展,使历史更有指导性和意义。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提出:“文学兴国,史记为之,有因而立,有说导则,有记述之,有治教之”,这标志着司马迁“强调文学的发展对治国教化的重要意义”。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大创新。

他把史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学,着重强调史实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并用典故笔法来表达其深刻的思想。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司马迁的礼乐思想

司马迁的礼乐思想

司马迁的礼乐思想马迁的关于礼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史记》的《礼书》和《乐书》中,古人把礼乐和刑与政结合在一起,作为治世安民之道术。

礼乐行教化和引导,刑以威慑惩罚奸邪,政统一人们的行动,礼乐刑政出于治道合于治道。

司马迁关于礼乐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关于礼乐的思想,对于礼乐思想和文化进行了更深刻细致的逻辑严密的分析和阐述。

礼乐与人欲司马迁认为“礼由人起”。

人是有欲望的,这种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愤愤不平,心理失衡就会产生妒忌而怨天尤人,就会无所不为,就要起纷争甚至犯罪,这种纷争或犯罪就会导致天下的混乱。

礼产生的目的就是达到制止人们的纷争,平衡人们的欲望,使人们的欲望不要超越物质的限度,实现物质和人们欲望之间的一种平衡和和谐,其本质就是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使人们不要极尽其欲望穷尽其物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而走向崩溃。

所以司马迁说:“礼者养也”。

那就是说礼是在培养涵养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既养人亦养物,使人与物两不相害,都能得到健康的生长和发展。

这很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荀子关于礼之所以产生的理论。

那么乐是如何产生的呢?乐,我们往往以之为音乐,其实不然。

古代的乐是与今天我们所认识的音乐既有根本的相同之处又有重大的区别。

司马迁在《乐书》中谈到乐的产生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于干戚羽毛,谓之乐。

乐者,音所由生也,其本人人心感于物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音乐的产生是本于人心的,所谓人心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接触到外物(此处“外物”是指一切外在于自己的人和物即包括自然景观也包括社会生活的林林总总)”,使人的精神产生触动和变化,于是就会发出声音以宣泄表达自己精神情感的变化,正如人们抬重物发出的“嗨哟、嗨哟”的声音,但是古人只把这称为“声”,“声”因外物不同而发生变化(疾病的呻吟跟幸福的吟咏是绝对不一样的),这种“声”的变化合于节奏和规则就称之为“音”,“音”相近而连绵并合于精神情感的变化,给予人以精神宣泄和表达的快意和愉悦,再辅之以以饰物相匹配的舞蹈,这才能称为“乐”。

司马迁的文论思想

司马迁的文论思想
——《孟子·告子下》
“发愤著书”说解
(2)屈原 “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
(3)刘勰 敬通(冯衍)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
病成珠矣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
(4)钟嵘
“发愤著书”说解
“诗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者,莫尚于诗。” ——钟嵘《诗品序》
(5)韩愈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当中提出“大凡物不平则鸣”
一、司马迁其人其事
1 经历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漫游) (2)太史令(继任) (3)李陵之祸(痛下蚕室) (4)中书令 (5)神秘之死
2 人生的两个阶段
一、司马迁其人其事
3 屈辱的生与慷慨的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所以隐忍苟活,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没世文采而不表于后世也。”
三、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2 质朴叙事
“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 《汉书·司马迁列 传》
3 发愤著书
“发愤著书”说解
1 “发愤著书”与“怨而后作” 2 如何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之关系 3 理论钩沉 4 由“发愤著书”说引发的思考
“发愤著书”说解
1 “发愤著书”与“怨而后作” (1)古代圣贤:发愤著书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三、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1、实录精神 (1)在《史记》中的体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 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编户之民 乎?”——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2)他人评价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 《汉书·司马迁列传》 (3)与文学真实关系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史记·循吏列传》是司马迁所写的一部古代历史文献,其中记录了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和观点。

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司马迁认为君主制是最为合理的政治制
度,应该努力维护和发展。

2.重视官吏的遴选和任用:司马迁认为官吏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应
该遴选优秀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3.强调政治腐败的危害: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了当时官员贪污
腐败的现象,强调政治腐败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危害。

4.注重民生福祉:司马迁认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必须建立在民众的
幸福和福祉之上,应该努力提高民生水平。

史记教案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史记教案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史记教案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学家,也是我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之作。

司马迁不仅在历史学领域有出色的贡献,而且他的史学思想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史记教案,来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史记的价值观与史学方法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史记强调“以实录事”的价值观。

司马迁认为历史应该真实地记录事件和事实,既不能随意编造,也不能隐瞒真相。

因此,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详实的整理和记载,力求将历史真实地呈现给后世。

其次,史记注重“立言”和“明法”的意义。

司马迁认为历史不仅应该呈现过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为未来的治理提供规范和借鉴。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纪传体和列传体的方式,将古代君主和将相的言行记录下来,以供后世儿童及在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借鉴。

最后,史记倡导“全书”与“七就”的编纂方法。

司马迁认为编写历史不应该片面追求个别事件,而是要全面地展现历史的过程和发展。

因此,史记以纪传体和列传体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历程。

同时,史记中通过“七就”的方式进行编撰,即分为本纪、表、志、传、序、世家和列传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二、史记教案的内容分析在史记教案中,司马迁将史学思想应用到教学中,为后世培养史学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材料。

史记教案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纲目、要旨和说课。

纲目部分是对史记主要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整本书的架构和脉络。

要旨部分是对每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要点进行概括和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每篇文章的重点。

说课部分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详细阐述,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阅读史记。

通过史记教案的编制,司马迁不仅传承了自身的史学思想,更为后世的史学教育提供了模板和指导。

史记教案的编写方法和内容分析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史记,以及培养历史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论司马迁的民本思想

论司马迁的民本思想

论司马迁的民本思想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史料。

司马迁的民本思想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民众为中心的思想。

司马迁认为,民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由民众推动的。

他认为,历史不是由帝王和贵族领导的,而是由民众领导的。

他认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的观众。

司马迁还认为,民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他认为,民众的进步和发展是历史的根本动力,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领导的。

他认为,民众的繁荣和进步是历史的根本目标,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统治的。

司马迁还认为,民众是历史的评判者。

他认为,民众是历史的评判者,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评判的。

他认为,民众的意见和评价是历史的最终标准,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的意见和评价。

总之,司马迁的民本思想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民众为中心的思想。

他认为民众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和评判者,并认为民众的进步和繁荣是历史的根本目标。

这种思想在古代历史学中是非常少见的,而司马迁是其中的先驱。

这种思想对于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和提高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读后感二
我认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历史本体观念和诠释观念为主。

作为史学家,出于自身职业以及当时时代的需要,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历史事实本身,更专注于深刻探究历史的本质,并且对历史的本质予以了比较全面的评价。

2.仁义思想浓厚。

司马迁强调人的仁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仁义在司马迁看来,基本上就是关注中下层老百姓的利益。

因此,司马迁对于汉初的黄老无为政策予以了高度评价。

这种思想我觉得也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延伸拓展。

3.承认历史,认可历史发展存在它本身的规律,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司马迁的著史记的宗旨中的“通古今之变”,即明显的表现了这一点,他希望通过自己撰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来达到探索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还揭示了“人在活动中,必须遵从历史发展规律,否则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吞没“这个道理。

4.具有包容性,注重兼收并蓄,偏向于齐学。

当时汉代黄老之学、兼容并包的风气盛行,因此,对司马迁的撰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史记的史料来源广泛,各种历史文献,以及司马迁早年的游览经历。

5.不拘泥于时代的限制,按照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来记史。

例如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而不是一般性记录个人的列传。

《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思想

《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思想

《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思想《伯夷列传》在《史记》中算是⼀篇很不错的⽂章了。

虽然⽂章仅有短短的九百多字,然⽽在这九百多字⾥⾯所透露出的司马迁的⼈⽣观、世界观、价值观却是不可⼩窥的。

《史记》中许多描写我们都不难看出作者的价值取向,或鲜明,或⽣动。

在这篇⽂章中的价值取向是隐藏着的。

是需要我们进⼀步挖掘才可以看得到的。

通过对《伯夷列传》内容的分析,按顺序,⼀般的我们可以从三个⽅⾯⼤致来发掘其思想:仁道、天道、⼈道。

⼀、仁道由“仁”字的构造可以看出,仁是两个⼈相处的艺术。

仁道是⼀种处事的态度,是⼀种价值观。

《伯夷列传》所体现出的司马迁的仁道思想主要有两个⽅⾯:⼊世的仁道与出世的仁道。

这与孟⼦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有点类似,却⽐孟⼦的思想要深刻。

《伯夷列传》的第⼀部分所写的是⼏个⽚段性的故事:尧舜禹之间的让位、孔⼦的评论、伯夷叔齐不⾷周粟饿死⾸阳⼭的故事。

由这些故事引出了这么⼏个⼈物:尧、舜、禹、许由、卞随、务光、太史公、孔⼦、吴太伯、伯夷、叔齐、周⽂王、殷纣王。

我们可以分析⼀下这⼏个⼈以及他们的故事。

这⾥的⼈物除了孔⼦跟太史公以外都是跟帝王之位有关系的:有⼈给王位却不做,甚⾄采取极端的⽅式逃避;有⼈却⽤暴⼒去争取王位。

这便体现出了所谓的仁道。

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年,功⽤既兴,然后授政。

细细体会这个看似很平淡的“典职数⼗年”,我们会发现尧的做法是多么的伟⼤与明智。

帝王之位涉及到了天下苍⽣的利益,关系到了国家社稷的安危,所以传位不得不慎重。

尧舜禹对天下黎民负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所具有的仁道是⼤仁义。

这也是司马迁的⼊世的仁道。

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周粟,隐於⾸阳⼭,采薇⽽⾷之。

及饿且死。

这是司马迁所欣赏并且所赞扬的仁道。

这⾥的“仁”是跟“清”联系到⼀起的。

这些都显⽰出了他们的追求,这也是司马迁的追求。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西汉末期的“七子”之一。

马迁,字子修,号绍圭,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他擅长文学、史学,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祖”,被尊称为“史学圣手”。

马迁曾任汉高祖刘邦的史官,负责记录汉朝的历史,并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他还是西汉末期“七子”之一,与韩愈、梁惟仁、蔡倩等人一起,共同反对汉末的社会矛盾,推动了汉末的政治文化新生。

马迁的思想主张以理性思维解决政治社会问题,认为政治制度的改革是改善国家的唯一出路,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思考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

思考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

思考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价值追求:司马迁是一位重视道德伦理和社会公正的
思想家,他希望通过史书的创作,传承先贤的智慧,倡导
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统治观念。

他认为历史是人们学习和反
思的重要资源,通过记录与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指
导当代的统治者和社会伦理。

2.审美追求:司马迁对文学艺术有高度的追求和热爱,他希
望通过创作《史记》这个规模宏大的著作,表现自己的文
学才华并留下千古传世之作。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
自己“行文苦寡而不敢使久”,说明他追求文学的更高境界,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广泛传诵。

3.个人遭遇和复仇心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被当时的权臣
李斯下狱,这一事件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司马迁渴
望通过撰写历史来纠正或揭露时人的不公与冤屈,并为自
己的父亲申诉和平反。

《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司马
迁的复仇心理和对历史的重新诠释。

综上所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主要是出于思想价值追求、审美追求和个人遭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希望通过史书的创作,传承先贤智慧,倡导道德伦理;同时,也希望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留下千古传世之作;另外,个人的遭遇和复仇心理也促使他通过历史的记录和揭示来为父亲申诉。

《史记》
成为了司马迁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古代史书写作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F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他将古人著书与他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相联系,归结到“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提出“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即其著名的文学思想“发愤著书”说。

(1)“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现实中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创作进行寄托。

作家的“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

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

(2)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质量,可以“成一家之言”“发愤著书”者都是精神生命的强者,他们有着美好正义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代表着社会进步力量,又常常与环境中强大的反动势力发生尖锐的冲突,但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不向恶*势力屈服。

他们对人生痛苦和生命真谛有着更深的体验,他们的“愤”不仅仅是一己私情,而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

因此,他们以此“愤”情作为创作动力,其作品也必然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

(3)“发愤著书”说具有不同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社会进步理想的强烈迫求和对发动实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主文谲谏”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烈作用和鼓舞力量。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影响。

论司马迁之思想主倾向道家黄老

论司马迁之思想主倾向道家黄老

论司马迁之思想主倾向道家黄老
王茂星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司马迁生活在由汉初以黄老术治国转向汉武帝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的时代,其思想虽深受儒家影响,但从根源来讲主要倾向于道家黄老思想。

分析原因主要是司马谈对他的影响,和他本人的性格,及他本人的遭遇有关。

【总页数】1页(P396-396)
【作者】王茂星
【作者单位】师范大学公共政治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司马迁军事思想中的黄老因素 [J], 陈金霞
2.司马迁思想基本倾向应是道家 [J], 何旭;
3.道家思想自然观研究——兼论道家思想与主-客二元论的抗争 [J], 林策;付越
4.略论司马迁思想的基本倾向——兼驳班固的道家说 [J], 徐宗文
5.略论司马迁思想的基本倾向——兼驳班固的道家说 [J], 徐宗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司马迁文化思想的特点

论司马迁文化思想的特点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史记》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司马迁文化思想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司马迁注重历史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史记》中,他力求纪录
历史事实,避免添加个人观点和偏见,并尽力保证历史传承的真实性。

2 司马迁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道德和社会规范来规范的。

他强调人的
道德修养和遵从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是保证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关键。

3 司马迁认为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法治基础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
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和严格执法,才能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4司马迁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和尊严。

他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并且应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5 司马迁认为,统治者应该按照天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护社
会的秩序和和谐。

他认为,统治者应当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责任,并且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榜样。

6 司马迁认为,文化和学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强调文化的
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术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7 司马迁认为,人类应该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

他认为,通过和平
谈判和协商,人们才能够解决纷争,保护社会和谐。

8总的来说,司马迁文化思想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认为法治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强调个体价值和尊严,认为统治者应当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重视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并且认为和平是解决纷争的最佳途径。

第六章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第六章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儒家的经济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罕言利” 。孟子 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已矣,何必曰 利”。他把“义”、“利”关系绝对化的 做法,却无形中为后世“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学说教大开了方便之门。(宁要社会 主义草)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真正与司 马迁比较接近的是荀子。:“义与利者, 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 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 欲利也;。”
• •
5、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司马迁认为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 雨表。“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 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 贵。”韩非为代表, 管仲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自利论”, 他运用“自利论”来解释人的社会经济活 动。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 后治之”(《管子· 治国篇》) 管仲的这些经 济政策思想,是司马迁经济政策思想的主 要来源。但是,在经济政策的认识上,管 仲与司马迁却极不相同。司马迁主张放任 的“因之”政策,管仲却主张全面的行政 干预;管仲的“轻重”理论,就是一种国 家干预的理论。
• •
二、礼节道德离不开一定的物 质基础
在财富与道德的关系上,财富是道德的基础。 司马迁认为富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礼节相让, 贫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礼让。“礼生于有 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司马迁道出 了财富对仁义的决定作用这样一个历史 事实。经济财富决定社会政治、风气。(发展是 硬道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经济地位决 定人们的道德观念,物质财富的占有状况决定着人 的精神面貌,这也是司马迁的一个重要经济思想。
• 《平准书》说:汉兴七十佘年间,国家无 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 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 焉。 这便是实行“因之”政策的结果。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马迁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发展农业,就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技术水平。

他倡导农民多耕多收,坚持“种粮不种草”的原则,提倡“三耕”,即种田、养畜、种植林木。

二、司马迁认为,要发展工业,就要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增加工人的收入。

他主张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工业发展,改善工业生产条件,增加工业技术水平。

三、司马迁认为,要改善商业发展,就要改变商业经营方式,提高商业技术水平,增加商业技能水平。

他倡导商人多办买卖,提倡“三买”,即买粮、买草、买铁。

四、司马迁认为,要改善财政状况,就要增加税收,提高税收收入,改善财政管理。

他主张政府应该实行科学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管理,增加税收收入,以便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司马迁,中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以《史记》闻名于世。

他对于史学的贡献和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史家的责任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史家之言,以昭昏幽”这一观点。

他认为史家的责任是通过记载历史来让人们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情,通过历史的启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史学的社会责任,也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史书的价值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强调了史书的价值。

他认为史书既可以“以五霸为尊”,记述历史上的英雄之事,也要“以刑政为纪”,记录下那些不光彩的历史事件,从而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上的教训。

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史学的功能和价值。

三、史学方法的探索史学方法的探索也是司马迁的重要贡献。

他的史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史实的考证:司马迁在历史研究中注重考证史实,认为史书应该有严格的史料来源和考证过程,否则就会产生误导。

2.注重史书的叙述方式: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司马迁注重叙述方式的措辞,更加注重文字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使史书更加精准。

3.注重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他认为史学应该将历史材料整理、分类,通过分析不同事实的关系和对比,才能达到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以上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迁在史学研究中对于方法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后来的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探索方向和借鉴。

总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是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以推动历史学术的不断发展。

司马迁的政治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政治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政治经济思想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之中,朴素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充分体现了他对市场规律及内在运作形式的系统把握. 其灵魂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经济思想义利观资源配置市场经济理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其倡导的民族人文精神向来反对竞争。

“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人们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真理性法则。

在这样一种封建时代主流声音下,直接影响了作为国家生存的最基础保障的经济制度。

一、肯定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特色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一贯实行“抑商”经济政策,商人一般都被骂作奸民、投机取巧分子、势利小人。

正是在这样的国度,早在西汉时期的史学大师司马迁却能提出重视商业的思想观点,形成了朴素的市场经济理论,在当时及后世独树一帜,实属难能可贵。

各行各业的分工,物之贵贱,在司马迁看来,这些经济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在人欲的推动下自然形成的,是符合“道”、“自然”的规律而运动的。

用他的话说就是:“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本来,社会经济结构就应该是多层面的,在政策上,不应该有人为的偏重,应该顺应道、顺应自然,即司马迁说的“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能提出这一点该是多么可贵啊!司马迁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大胆提出对物欲的追求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的科学论断,发出了与时代非常离经叛道的异响,犹如黑暗中的一缕阳光引领人们探索经济发展的自然之道。

他的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义利观。

肯定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一大特色二、朴素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学说做出了补充和发展,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只要运用得当,是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成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思想倾向
一、司马迁与儒家
▪ 司马迁从小就接受儒家的思想教育,后来又拜名儒董仲舒、 孔安国为师,研读《公羊春秋》和古文《尚书》。他在二 十岁左右壮游时,特地去朝拜了孔子故乡,瞩仰了仲尼庙 堂车服礼器,“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 峰”(《史记·太史公自序》),以致“低回留之不能去。” 因此,在《史记》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
(一)司马迁对孔子,尊孔子也。凡列国世家与孔子毫无相涉者,亦皆书 是岁孔子相鲁,孔子卒,以其系天下之轻重也。”在《史 记》里,司马迁对先秦诸子一般都是放入“列传”,而且 大都是合传,唯独把孔子列入“世家”,又为其弟子作传。 司马迁给孔子以超出诸子的特殊地位。司马迁在除《孔子 世家》外提到孔子的地方约有一百六十来处,引用孔子的 言论近九十处。对于孔子的行踪,司马迁记载之详,也是
(三)、司马迁对六经的态度
▪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借对壶遂的答话说:“夫春秋,上明
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 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 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化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 和,《春秋》辫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遵义。拨乱世反
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
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
乐之际全,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自比孔子,把 《史记》比作《春秋》,这就说明他尊孔子、重春秋的态度。而对春 秋笔法的运用出神入化,一脉相承,也可看出孔子对他的影响之深。 春秋笔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即“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 与彼”(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史记》中常见的“互现
法”,也正是司马迁对“春秋笔法”的发展与灵活运用。
二、“成一家之言”
▪ 司马迁对儒家、黄老二家均有所吸收,有所批判, 取其两家之长,去其两家之短,比较主张两家合 流,两家合一。那种简单地认为司马迁的是属于 儒家或道家的说法,都是片面的,不够科学和准 确的。
(一)对黄老的吸收
▪ 对黄老,主要吸收了因循为用、无为而治以及道法自然, 从民所欲,顺应事物客观规律的政治思想。黄老主张“无 为自化,清静自正”,主张无为而治,以逸代劳。其理论 特点是:“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种理 论到了汉初,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需要, 也适应了广大人民要求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休养生息 发展经济的需要。因而,汉初一些思想家们适应这一历史 发展规律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陆贾为刘邦献策,著 《新语》十二篇,提出的治国方针就是黄老的无为而治, 得到刘邦的首肯并施行。汉兴以后六十多年的君臣都坚守 此道,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得到司马迁的极力赞扬。这种因循为用,无为而治的政治 思想,形式上是无为,卖际上是无不为,以无为达到政治 的目的,因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治政有着极为重要的 意义。这种思想成为司马迁思想中的主要成分,他自觉不 自觉地用这一政治理论来作为评判治政与否的尺子。
▪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一种史评形式, 它直接阐述了作者对各种历史现象的论断。司马迁为了增 加自己论断的说服力,在“太史公曰”中常常引用孔子的 言论,并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如《孝文本纪》云:“太 史公曰:孔子一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 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司马迁就是以孔子的仁政思 想去评价汉文帝的。又如《吴太伯世家》载:“太史公曰: 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 焉,。”司马迁“嘉伯之让”,把吴太伯列为世家之首。
(二)、司马迁对汉儒的态度
▪ 在司马迁看来,先秦儒与汉儒有霄壤之别。先秦孔子儒的 真精神是不阿世媚俗,矢志不移地坚持儒道。这突出地表 现在先秦儒代表孔子身上。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载 孔子一生,东奔西走,不得志,但穷而不改斯道,不愿稍 贬而用之于世。且不说孔子之道如何,孔子的精神是感人 的,人格是崇高的。但到了秦汉之际,一些儒学之士抛弃 了这种真精神,不惜降低标准,降低人格,阿世求容,追 求利禄。秦汉时博士则是一例。汉高祖时同弟子一起“起 朝仪”,“面谈得以亲贵”;汉武帝时的公孙弘,亦是典 型的阿世求容人物,.唯皇帝之言是听,常常改变自己的 主张,为人外宽内忌,得到武帝赏识,位至三公。秦汉儒 与先秦儒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司马迁对汉儒的态度
▪ 司马迁对先秦儒与秦汉儒,其态度是径渭分明的。对秦汉儒,司马迁 是鄙薄和批判的。他一再申说,有醇儒、杂儒之分,有小人儒、君子 儒之别,杂儒、小人儒则指那些秦汉之儒。他所记叙的一些历史人物 常常对汉儒大不敬,称之为竖儒、腐儒、愚儒、鄙儒,这虽不是司马 迁直发议论,但多少代表了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写《儒林列传》, 并不怎么推崇儒家,为儒家树碑立传,而主要是记载秦汉之儒阿世求 禄的行径。司马迁写这些儒者为了阿世取容,将儒学和酷法融为一体, 儒生酷吏相为推引,结果朝廷虽是多文学之士,来际上多是酷吏。在 《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每每将汉儒与先秦儒对照起来写,于汉儒则 多讥,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 固无可言者。”很明显地看出司马迁对时儒的讥讽态度。可见,司马 迁对先秦儒的推崇实际上反衬了对秦汉儒的讥刺;对秦汉儒的批评则 又表明了对先秦儒的向往。当然,司马迁对先秦儒中孔子的推崇,并 不是推崇他的不顾现实,一意孤行,而是推崇他的精神、道义、为人。 司马迁是要继承先秦儒的积极精神,摒弃秦汉儒的弃道求禄的庸俗行 为。
没有第二个人能与之相比的。
▪ 如在《十二诸侯年表》中,“孔子生”,“孔子相”, “孔子过宋”,“孔子自陈来”,“孔子归鲁”,“迎孔 子”,“孔子卒”等等。又如对孔子的卒年,司马迁不厌 其烦地在许多篇内加以记载。这绝非是条理上的混乱,而 是说明司马迁把孔子的死作为一件大事来看待。
(一)司马迁对孔子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