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200529211440)

合集下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学科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具备较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内涵1. 听的能力:听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有效地理解口头语言信息。

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听力技巧,如倾听、理解、分析和评价等。

倾听:倾听是理解口头语言的基础,学生要学会认真聆听,捕捉关键信息。

理解:理解是听力能力的核心,学生需要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情感和观点。

分析:分析是指学生能够对听到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提取主要内容和观点。

评价:评价是指学生能够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

2. 说的能力:说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清晰、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清晰:清晰是指学生在表达时语言要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流畅:流畅是指学生在表达时语言要连贯,不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

逻辑:逻辑是指学生在表达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使听者能够理解。

3. 读的能力:读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书面语言信息。

理解: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学生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论点和论据。

分析:分析是指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情感和写作手法。

评价:评价是指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

4. 写的能力:写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准确性:准确性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避免产生歧义。

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语言要连贯,不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

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要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1. 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等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等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等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简介高等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研究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养的综合体现。

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高等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这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言技能,并要求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工具和表达方式,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进行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这包括对文本内容、逻辑推理、观点发表等方面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具备辨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能够独立地思考和提出有理有据的论证。

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理解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这包括查找、筛选、整理和评估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获取与自身需要相关的信息,并能够进行合理的信息加工和运用。

文化艺术素养文化艺术素养是指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基本理解和欣赏能力。

这包括对不同文化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知,要求学生具备文化宽容和审美情趣,能够欣赏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

培养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等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培养方式:- 提供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辩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其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 提供开放的信息资源和平台,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

- 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其视野和拓展其语文学科应用能力。

总结高等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通过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

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的教育领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备受关注。

它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更是其全面发展和未来生活的重要基石。

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呢?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

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积累词汇、语法知识,掌握语言的规则和规律,从而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写作中,能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在口语交流中,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观点,让他人易于理解。

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还包括对语言的感知和领悟能力,能够理解不同语境中语言的含义和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内涵;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对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构思、组织和整合,这都有助于思维的锻炼和提升。

例如,学习议论文写作,需要学会提出论点、寻找论据、进行论证,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阐述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高层次要求。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可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文学形象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等。

同时,还能够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比如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诗歌、散文等。

通过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通过教育的方式,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具备用语言交流、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语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口语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书面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文字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并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语言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它包括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并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三、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它包括语法、词汇和语用能力等。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地准确、清晰。

四、语言思维能力语言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利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它包括分析、归纳、推理和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

语言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方面。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深刻。

同时,这也能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核心素养,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孩子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这不仅对于孩子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的。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听、说、读、写。

1.听是要听懂老师说什么,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说是要独立表达,能够流畅地说话谈论。

3.读是要大量阅读,语文是文字学科,需要多读书。

4.写是要写文章,是在听、说、读三个素养的基础上,把所学变成书面文字。

“语文素养”的内容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

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2020年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_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2020年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_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_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核心素养”是什么?是指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那么体现在学科上,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先理解什么是“素养”,“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语文素养是什么?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钱梦龙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既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钱老认为语文素养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具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

在这里,语文能力是核心。

在“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又是最重要的。

就如朱永新先生所说的“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

下面试着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1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2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3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4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得建构、文化得理解、思维得发展与审美得鉴赏组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得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得听、说能力与书面语言得读、写能力。

文化得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得传承、对国际文化得理解、对生活文化得回归与对自然文化得关爱。

思维得发展包括语文得经验思维、语文得迁移思维与语文得反思思维。

审美得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与对美得人格得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与文学——准确地讲就是国语与国文——得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得工具性与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与“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得思想性与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1、积累;2、系统;3、交际;4、评价。

这些就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1、直觉体验;2、语言表达;3、观点表达;4、逻辑表达。

这些就是思考得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与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1、审美感情;2、审美品位;3、审美表达;4、审美创造。

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得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1、文化自信;2、文化吸收;3、人生价值;4、社会责任。

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指学生在丰富得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得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得言语经验,在具体得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得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语文核心素养得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得基础层面。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道德修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道德修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与道德修养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学科之一,其核心素养既包含语言文字方面的技能,也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道德修养。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以及道德修养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化识别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各种文本的能力,包括文言文、现代散文、小说等各种文体。

文化识别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字和文本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过程中所形成的积极、稳定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情感态度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其次,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使他们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语文。

此外,积极的情感态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在语文学科中能够独立思考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道德修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修养是指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品质和能力培养。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语文学科中的文本往往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导向,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文本,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正直、善良、公平等道德观念和品质。

其次,语文学科中的交流和分享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更加关心他人和社会,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再次,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和写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使他们具备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文学鉴赏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流利、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和思维活动的能力。

这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语文学科其他能力的基础。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

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作文,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流畅自然。

2.正确运用汉字、词汇和语法知识,写出符合语言规范和逻辑的文章。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语法和词汇的正确使用,使文章符合语言规范和逻辑关系,表达清晰明了。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文章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各种语言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在学习不同的语言形式时,学生应该注意其特点和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欣赏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和传统。

文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诗词、传统文化、当代文学作品等。

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学生应该了解其历史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内涵和价值。

2.能够理解和欣赏语言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如语言的历史演变、方言的特点等。

在学习语言知识时,学生应该了解其发展历史和地域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作用和价值。

3.能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从而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2020年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2020年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下是分享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单击添加标题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 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的过程。
单击添加标题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重要途径。
单击添加标题
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方法包括多读、多写、多听、多说等语言实践, 以及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
全面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核心素 养之一,指学生 对文学艺术作品 的欣赏、评价和 创造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感 受作品的美,发 现作品中的语言、 形象、意境等美 学元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 意识、审美情趣 和创造力,提高 其文化素养和审 美水平。
通过对文学作品 的阅读、分析和 创作,培养学生 的审美鉴赏与创 造能力。
文化传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的重要方面,包括对传统文化、 历史和文学的理解和传承。
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 养,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和 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理解:通过阅读、写作和 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 化交流和理解能力,增强文化 自信心。
文化创新:鼓励学生发挥创造 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 进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此处添加标题
Part Two
此处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此处添加标题
语文学科核01心素养的内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学生能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 语言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语言理解:学生能够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含义,把握语言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学生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述(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述(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述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这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以及有效的听力技巧。

学生应该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

阅读理解与批判思考阅读理解与批判思考是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之一。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各种类型的文本,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学文章等,并具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分辨事实和观点,并提出有力的论证。

文学鉴赏与审美情感文学鉴赏与审美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欣赏文学的美和情感表达。

这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作者意图的理解以及个人审美情感的培养。

文化传承与多元认知文化传承与多元认知是培养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该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应该开放心态,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这有助于培养国际视野,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中心语文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育全面发展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情感智力等多个层面的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贴近生活与实践语文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紧密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语文学科与日常生活相互融合。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这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活动、项目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文本,并通过写作来深化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

它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方面。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仅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学生的日常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其次,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通过文学鉴赏,学生可以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情感的深度,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智慧。

第三,思维品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分析和评价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创新性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合作性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文化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语文,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学生还需要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能力。

文化素养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

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地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关键要素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关键要素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关键要素在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或游刃有余,或磕磕绊绊。

这让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搞清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底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成长那可真是太重要啦!咱们先来说说“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关键要素。

简单来讲,就是孩子们得学会组织语言、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像上次我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有个小家伙平时挺活泼,站起来却支支吾吾半天说不清楚。

我就引导他,先想想故事开头是啥,中间发生了啥,最后怎么结束的。

慢慢地,他能一点点讲出来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流畅,但至少能把关键情节讲明白。

这其实就是在锻炼他的语言建构能力呀!再说说“思维发展与提升”。

这可不仅仅是会做几道数学题那样简单,而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等。

记得有一次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有超能力”。

有个孩子写自己要是有超能力,就把沙漠全变成绿洲。

我就问他,那具体要怎么做呢?他一开始懵了,后来慢慢思考,说先种好多好多树,再引来水源。

你看,这就是在思考,在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读一首古诗,孩子们要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美;看一篇散文,能体会到文字的优美。

有一回,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我朗读,然后说说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有的说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荷叶,有的说仿佛闻到了荷花的香气。

这就是在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发现美、感受美。

还有“文化传承与理解”。

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那是博大精深,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传统的节日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有一次过端午节,我就给孩子们讲了屈原的故事,还一起包粽子。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几个关键要素,就像是语文学习大厦的基石,缺一不可。

只有把这些要素都掌握好了,孩子们才能在语文的世界里畅游,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大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大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大核心素养
四大核心素养是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1. 语言表达能力:指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活动中,能够准确、流畅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 文化素养: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基本了解和理解,具备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也包括了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3. 文学素养: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基本欣赏、理解和鉴赏能力,具备通过阅读和解读文学作品来认识世界、感知生活的能力。

同时也包括了对文学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感受和理解。

4. 学习能力: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握,具备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 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自己的语言经验,进而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还包括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要素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积淀和文化参与。

在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总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和形成的综合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

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

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

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1 、积累; 2、系统; 3、交际; 4 、评价。

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1 、直觉体验;2 、语言表达;3 、观点表达;4 、逻辑表达。

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1 、审美感情;2 、审美品位;3 、审美表达;4 、审美创造。

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1 、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

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语言文学作品是人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化思考(一)基于学科实际的语文素养核心要素重构说文解字 :[ 章 ] 乐竟为一章。

从音从十。

十,数之终也;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文心雕龙》。

法规,规章: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谢瞻《张子房》。

文章: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

特指文学作品。

文字(语言)(二)基于教学实践的语文素养关键内容创生1.重拾回归文化本源的文字教学“现在的汉字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并没有传播汉字本体所携带的文化。

”——王宁●“独(獨)”字为什么从犬?●“默”为什么从犬?●“突”字是从犬?●“群(羣)”字为什么从羊?●“大”与“太”的关联⋯⋯2.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包含五个层次:●(1)语音语调层——文学作品的最外层,它包含了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音韵、格律、曲牌、词调、节奏等要素,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2)意义建构层——文学作品的次外层。

文学作品语义往往通过各意义单位的连接(上下文关系)呈现出来,其中语词的单独意义与其语境义常常是不一致的,甚至是背谬、相反的,这样的偏离与背谬导致文学作品模糊性和多义性,从而使其语义建构与重构显得格外重要。

●(3)修辞格层——文学作品意义的构建和重构主要依赖于此,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格的运用能建立起与语言单位(字、词、句、段)本义不同的新的意义,并能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读者的阅读感受连接起来。

●(4)意象意境层⋯⋯●(5 )思想情感层⋯⋯这五个层次组成了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每一层次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连接,不可分割。

各层独立功能的有机综合则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整体功能和特征。

当前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意象意境层” ,特别是“思想情感层” ,选文注重文本的人文价值,但对于最能体现汉语文学科属性的语音语调、意义建构和修辞格三个基础层次重视不够,不仅降低了教科书的文学性,而且使教科书中包含的学科教学内容趋于虚空,思想性取代了文学性,致使语文教学异化或泛化成了架空文本、脱离语言的空洞抽象的、贴标签式的道德说教。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在文本中的“表现”和“表现性”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近形象。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认为,在阅读散文时,读者希望读到如下东西:(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3)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 ,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修辞学视野下文学作品阅读的内容l(1)感受语音美;l(2)品析词语的组合美;l(3)品读句子的结构美;l(4)审视语篇的结构美;l(5)品味辞格美。

●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看学科素养的形成路径l——《囚绿记》之咬文嚼字“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把“绿藤”牵进小屋这一“表现”与“绿藤”发生病变这一“表现”,两者联系在一起,这些“表现”可见这样的“表现性” :当“爱”异化为占有欲时,就会构成伤害。

爱,过了头就会产生悲剧。

“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文章在摹状被囚的“绿藤”之“表现”时,“总”和“都”两个副词和时间词“每天” 在修饰动词“朝”的时候,其强烈的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有规律反复出现的情形,更有力量地表现了“绿藤”顽强的生存性格。

这个“表现”的“表现性”是,当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压抑或控扼时,外力只能压抑、控扼它的躯体,但不能屈服这个生命体按照自己的生存本性去生存的本性。

这是本文核心价值之所在。

通过对文本中这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的深入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囚绿记》一文具有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有关“爱”“占有”“尊重”等生存命题中人们所具有的共相:既可以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又可以看到人性恶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