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电源 基础训练5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化学电源(2)

班级姓名学号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电池中,负极上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B.原电池中,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C. 铜锌原电池中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D.碱性锰锌电池是一次电池,铅蓄电池是二次电池

2.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铜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增大

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

D、电池放电时,H2是负极

3.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下列反应

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使用该电池电解CuSO4溶液,当有纯铜1.6g析出时,铅蓄电池内消耗硫酸物质的量为( )

A. 0.05mol

B. 0.025mol

C. 0.25mol

D. 0.1mol

4.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质溶液为H2SO4,工作时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Pb为正极被氧化B.溶液的pH不断减小

C. 2

SO只向PbO2处移动D.电解质溶液pH不断增大

4

5.锌、溴蓄电池的充、放电的电池总反应为Zn+Br2Zn2++2Br-。下列

各反应①Zn -2e -====Zn 2+ ②Br 2+2e -====2Br - ③2Br --2e -====Br 2 ④Zn 2+

+2e -====Zn ,其中充电时的阳极和放电时负极的反应分别是

( )

A.①②

B.③①

C.④②

D.③②

6.目前人们正研究开发一种高能电池一—钠硫电池,它是以熔融的钠、硫为两

极,以Na + 导电的β,,——Al 2O 3陶瓷作固体电解质,反应如下:2Na+x S

Na 2S x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放电时,钠作正极,硫作负极

B .放电时,钠极发生还原反应

C .充电时,钠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硫极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

D .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S x 2--2e -= S x

7.铅蓄电池是常用的化学电源,其电极材料分别是Pb 和PbO 2,电解液为稀硫酸。

放电时该电池总反应式为Pb +PbO 2+2H 2SO 4=2PbSO 4+2H 2O

根据上述情况判断:

(1)蓄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2)放电时,正极反应为

(3)放电时电解质溶液的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 极

(5)放电时电流方向从 极流向 极

(6)铅蓄电池充电时电极反应:

阳极: +2 H 2O -2e -=PbO 2+4H ++SO 42-( )

阴极:PbSO 4+2e -=Pb +SO 42-

( ) 充电时总反应:2 PbSO 4+2 H 2O =

可把上述反应写成一个可逆反应方程式:

Pb +PbO 2+2 H 2SO 4====2 PbSO 4+2 H 2O

放电

充电

8.化学电池在通讯、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目前常用的镍镉电(Ni -Cd )电池,其电池总反应可以表示为:

Cd +2NiO(OH)+2 H 2O======2Ni(OH)2+Cd(OH)2

已知Ni(OH)2和Cd(OH)2均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上反应是可逆反应 ②以上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③充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④放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废弃的镍镉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有资料表明一节废镍镉电池可以使一平方米面积的耕地失去使用价值。在酸性土壤中这种污染尤为严重,这是因为

(3)下图是废弃镍镉电池中的重金属渗入水体后,进入人体的一条途径:

生物体D 中重金属浓度 (“大于”“等于”“小于”)生物体A 中重金属浓度,这是通过食物链 作用所引起的。除上述途径外,被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还可以直接通过 (途径)进入人体。

第二节 化学电源(2)

充电

放电

1B 2CD 3A 4D 5B 6D

东亚概述

教学目标

记住东亚五国的国家及首都的位置,记住主要海洋、岛屿、半岛的分布。

知道东亚的地形特征,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通过学习东亚五国历史、文化和相互交往,以及五国存在的共同之处(人种、风俗等)加深学生对东方文化的认识。

通过对东亚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形、气候)及由此导致的人口、农业、工业差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东亚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东西差异。

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有关区域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分五个标题,分别讲述东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居民和经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