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的”偏正短语的陌生化策略
陌生化策略在学生词语盘点中的应用
![陌生化策略在学生词语盘点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fce9614844769eae009ed33.png)
陌生化策略在学生词语盘点中的应用作者:卜俊羽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5期【摘要】陌生化给词语盘点教学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只要我们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深入耐心地琢磨每一组“词语盘点”的特点,运用陌生化的策略对其进行合理开发,立体设计,力求“熟”中寻“生”,“正”中出“奇”,“死”中求“活”,那么,词语盘点教学照样能够常教常新、精彩纷呈、高耗低效,收获拨云见日的神奇效果。
【关键词】词语盘点;教学;陌生化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每部教材中均涉及到大量的“文化源”,而教师教学解读教材的过程实质上为“过滤”与“重组”教材中文化的过程,其中教师对教材中文化“过滤”与“重组”状况便决定教师解读教材好坏,从而关系到教师教学质量与效率。
词语盘点是教师教学解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虽为多个貌似孤立的词语共同构成,但各个词语均包含较深刻的文化含义,供教师理解与感悟。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给予所解读的教材营造一种“陌生化”,以促使自身永远感觉“首次阅读”所要解读的教材,以此才能够充分调动起自身解读教材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每次阅读每次拥有新收获的预期目标。
本文将分别着力于编者、教师及学生等视角解读教材,具体内容如下:一、陌生化的解读1.从编者视角看,应明确《词语盘点》编排特点与功能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新教学体制下,自四年级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便不在末页以词语表格的方式一一列示重点词语,而是将每组课文中的词语汇总陈列,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读写写,即教材中精读课文中重点词语,要求学生既要会读、会写,又要会运用;另一方面是读读记记,即教材课文中精读课文中二类词语,或者略读课文中的词语,不要求学生会写、会运用,仅要求学生会读,粗略了解其含义。
上述两个方面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定位。
在语文教材中之所以会设置词语盘点,其主要是让小学生能够对课文中旧词、新词予以巩固,以便学生日后更好的应用。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fe113b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8.png)
THANKS
感谢观看
要点二
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对于目 标读者来说,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而难以 理解。
目标读者审美趣味的挑战
审美趣味的不同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陌生化策略可 能会打破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使其难以接受。
审美心理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审美心理,陌生化策略可 能会引发不同的审美反应,影响作品在目标读者中的接受程 度。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文学翻译和陌生化策略概述 • 陌生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 文学翻译中陌生化策略的影响与效果 • 文学翻译中陌生化策略的限制与挑战 • 文学翻译中陌生化策略的未来展望 • 文学翻译中陌生化策略的案例分析
01
文学翻译和陌生化策略概述
文学翻译的定义与特点
《飘》两个法译本的对比分析
总结词
《飘》的两个法译本分别是傅雷译本和李玉民译本。傅 雷的译本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而李玉民 的译本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详细描述
傅雷的译本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 留了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而李玉民的译本则更注重 传达原文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例如,在傅雷的译本中,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被译为“Demain sera une autre jour”,而李玉民的译本则将其译为“Demain, c’est un autre jour”,李玉民译本更贴近原文的情 感和心理状态,但失去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境。
文学翻译的定义
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行 为。这个过程需要译者具备对原作品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同 时还需要具备高超的母语表达能力。
偏正短语PPT课件
![偏正短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d13d209e31433238689373.png)
精选ppt
10
鉴别方法第二种: 找中心词
(1)定语+中心词(名、代),
例如:(祖国)大地 (一朵)茶花
(2)状语+中心词(动、形), 例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精选ppt
11
鉴别方法第三种: 判断关系
如果在“偏”和“正”中加“的”或 “地”,如果通顺大多数便是偏正短语。
如:黑色跑车,中间加“的”,便是 “黑色的跑车”,说明“黑色跑车”就 是偏正短语。
精选ppt
5
第二类: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
缓慢地行驶 不断地流着 默默地生长 千百次地挣扎
精选ppt
6
第二类: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
好奇地问 不断地流着 默默地生长 千百次地挣扎
这一组短语由“地”连接,“地”后面的动词(有 时是形容词)就是中心语,前面的形容词、数 量词等是状语。这就是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
精选ppt
7
注意:也有不用“的”或“地”连接的偏正短语
例如:
外国朋友 第一场春雨
精选ppt
8
注意:也有不用“的”或“地”连接的偏正短语
例如:
外国朋友 第一场春雨
完全相信 热烈欢迎
精选ppt
9
鉴别方法第一种:
找标志
“的”是定语的标志;“地”和“得”是状语的 标志。 就是说“的”后跟的是名词,“地”后跟 的是动词,“得”后跟的是形容词。
偏正短语包括定中短语与状中短语。
精选ppt
3
第一类: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
它的声音 这样的地方 我们的祖国 最小的花苞
精选ppt
4
第一类: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它的声音这样的地方 我们的祖国 最小的花苞
这一组短语由“的”连接,“的”后面的名词就是 中心语,前面的代词、名词、形容词等是定语 。这就是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f9d3ae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6.png)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工具,也经历了诸多变革。
有时候,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人们会采用一种叫做“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语言陌生化是指将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陌生的形式,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技巧或手段。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音译法”。
音译法是将一个词语或短语直接音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外来词的翻译,例如“咖啡”在英语中被音译成“coffee”。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保留原词的音韵特点,但是却无法传达出词语的本意。
第二种方法是“字母替换法”。
字母替换法是将一个语言中的字母替换成另一种字母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网络聊天中的“字母游戏”,通过替换字母来制造一种陌生的感觉,增加交流的乐趣。
例如将“你好”替换成“拟浩”,通过替换字母的方式,使得原本熟悉的词语变得陌生起来。
第三种方法是“词语翻译法”。
词语翻译法是将一个词语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翻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文学创作中的造词,通过翻译词语的方式,使得词语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作品的艺术性。
例如将“月亮”翻译成“夜明珠”,通过翻译词语的方式,使得原本普通的词语变得富有诗意。
第四种方法是“语法倒装法”。
语法倒装法是将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颠倒过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倒装句的方式,使得句子更加独特有力,增加作品的表现力。
例如将“我爱你”倒装成“你爱我”,通过倒装句的方式,使得原本简单的句子变得更加深情。
第五种方法是“词序颠倒法”。
词序颠倒法是将一个句子中的词语顺序颠倒过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诗歌创作中的修辞手法,通过颠倒词序的方式,使得诗句更加朗朗上口,增加作品的韵律感。
例如将“春风吹过花丛”颠倒成“花丛过吹风春”,通过颠倒词序的方式,使得原本平淡的诗句变得更加优美动听。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人们可以将一种熟悉的语言转变成一种陌生的形式。
陌生化策略在学生词语盘点中的应用
![陌生化策略在学生词语盘点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008538bbceb19e8b8f6bae9.png)
河 北省邯 郸 市邯 山 区农 林路 小学 卜 俊羽
【 摘 要 】陌生化给 词语盘 点教 学带来 运 用过程 中出现 的错 误之处 ,并采用 引导式 教 师往往事先对课文进行讲解 ,之的安排辅助学生进行词语盘点 ,要求教 师
常从 下述几个方面倾 听学生 心声,把握学 生 可打破这一传统的词语盘点方式 ,将词语盘 真实起 点 : ① 学生善于用什么样 的方式进行 点 作为教学重点 内容并入课文讲解 中,即一 学 习;② 哪些 词语是学生易掌握 的,哪些词 边讲 解一边盘点 ,以实现陌生化 的积 累,具 语是学 生不易掌握的 ;③哪些词语是讲解重 体表 现在 :在课 文讲解 前,由教师结合 自身 点 ,哪些词语是讲解难点等 。 的认识确 定词语盘点 中的重点 、难点词语 , 二 、陌生化 的积 累在学生词语盘 点中的 并要求学 生 自主了解这些词语 的音形义 ,让 应 用 学生 提出疑问,之后整合归纳这些疑 问;在 如上所述 ,语文教材 中涉及到较大的词 课文讲解中 ,可将重 、 难点词语 引入课文中, 汇量,以五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调查发 着重讲解重 、难点词语 ,同时还 需详细讲解 现 ,每篇课文 “ 词语盘点”中所包含 的词语均 整合归纳 的学生疑问 ;在课文讲解后 ,要求 在6 0个左右。尽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均已接 学生结合 自身的理解复述课文。 触这些词语 ,但作为一个发展初期 的小学生而 三、陌生化的活动—— “ 化词入心 ” 言, 若想要其尽数消化这些词语 , 无疑是一项 《 语文课程标准 》指 出: “ 语文是实践 巨大的工程 ,而且还极有可能使小学生产生厌 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 的语 文实践 学心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实际 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 应是语 状况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 既不能够给 文实践。”笔者认为 ,在词语 盘点教学 中, 予小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 ,又能够使小学 我们 也完全可 以一改往 日的模式 ,多加 强语 生尽可能多的掌握课文中的词语。以下将着重 文实践活动 , 给教学活动抹点色彩 , 加点调料, 介绍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 还词语盘点一张崭新而本真 的脸。 1 . 分 类盘 点 1词 语 大变 身— — 变“ 抽 象 的认 识 ” 为“ 具 在语文教材 中,每篇课文通常 围绕一个 体 的视 像 ” 主题 予以阐述 , 所 以课文中所包含 的词语也 游戏 中学 习是孩子喜 闻乐见 的一种学 习 往往 体现为同一特征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 方式 。词语大变身 就是 让学生在游戏 中理解 程 中可依 据构词特点对课文 中的词语予 以分 词语 、 内化词语的。 针对某个主题的词语盘点 . 类 ,如描写植物 的词语分为一类 ,描写动物 可 以是一个学生用几句 话或一段话描述一个 的词语分 为一类 ,同时结构相似的词语还可 情境 ,其余 同学猜一猜所 描述 的可以用哪些 归纳整合于同一组词语盘点 中, 如A B A C 式、 词语概括 。还可 以是一个 同学 比划动作其他 A B B式等。这样 以来 ,教师便可要求学生首 同学猜和根 据画面猜词语。通 过游戏把词语 先学 习掌握 结构相似的词语 ,然后根据结构 与关联 的视像建 立联系,把词 语转化为肢体 的复杂性逐一 向外 延伸讲 解 ,如此便 可获得 表现 , 使词语在学生头脑 中的形象 日益丰满。 较好 的教学效果 。 2 . 故事 大本营—— 变 “ 意料之 中”为 “ 意 2 . 新 旧盘 点 料之外” 学生学习过程实质上为信息加工过程 , 创编故事是小学生 的特长。词语盘点中 只有通过让学生 反复接触、阅读、书写 ,才 的一个个独立的词语 ,经过学生神奇的大脑 , 能够促使学生脑子原有 的知识重 新获得生命 会建立千丝万缕 的关系, 会创造出无数个离奇 力 。尽 管我 国存在千千万 万个 词语 ,结合小 曲折 、 妙趣横生 的故事 。我们在教学词语盘点 学 生的学习特点与 身体 发育状况,教 育部门 时可布置学生 自由选择其 中的几个词语 展开 要求 语文教材编者设置适 量的词语,所 以小 想象,创 编故事。交 流时 ,先说说 自己选用 学 阶段所 涉及到 的词语极 为有 限。因此 教师 的词 语,再讲 讲 自己编的故事 ,然后大家一 在教 学过程 中,既要保证小学生不断接触学 起评一评 ,谁用的词语恰当,编的故事巧妙? 习新 词语 ,又要 巩 固好学生脑子里原有 的词 同一个词语 , 不同的学生分别想到什么不同的 语 ,只有这样才 能够确保小学生真正意义上 情景?在创编故事中学会了运用,在讲述故事 学 习到知识 ,对其 构筑脑 中的词语结构起着 中历练了表达 ,在评议故事 中精确了用词 。 积极作用 。即教 师讲解完每篇课文后 ,可要 参考文献: 求学生从词语 盘点中找出课文 中重点词语 的 [ 1 ] 朱赫 . 考场作 文语言表达的创新 [ J ] . 反义词 、近义词及 结构相似的词语 ,这样不 当代 教 育论 坛 2 0 0 6( 6) 仅能够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有助于 [ 2 ] 陈美 兰 . 《 尘埃 落定 》: 在 陌生化场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 从 而使学习事半功倍 。 景中诠释历史 [ J ] .语文教 学与研究 2 0 0 8 ( 3 0) 3 . 动 态 盘点 [ 3 ] 方斌 . 运用 “ 陌生 化” 理 论 提 高 政 治 截止 当前 ,国内几乎每所小学在开展语 复习有效性 [ J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 0 0 8( 3 ) 文教学时均要求学生进行 “ 词语盘点 ”, 然后 [ 4 ] 徐琦瑶 . 走 出阅读教 学 “ 陌生化”的 多数小学生在 “ 词语盘点”后仍不能够了解词 路子 [ J ] . 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2 0 0 7 (1) 语的含义,更无从谈词语有效运用 , 如此既大 [ 5 ]尹瑞文 . 小议 “ 陌生化语言”[ J ] .现 大挫伤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予学生带来较 代语文 ( 教学研 究版 )2 0 0 7(1 1) 大的学习压力 , 叉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 , [ 6 ] 冯齐林 . 浅论 陌生化 阅读 [ J ] . 中学 所以如何让学生高效率进行 “ 词语盘点”一直 语 文 2 0 0 8( 2 8) 是国内教育学界热点研究问题之一。 [ 7 ] 杨坤道 . 宋代诗歌的陌生化美学特征 针对 于上述问题 , 笔者指出, 长期以来 , [ J ] .语文教 学与研究 2 0 0 7(1 4)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3dfe4f0ba1aa8114531d902.png)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作家把语言学引入艺术创作,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语言区别于普通语言的特异性或文学本身的文学性问题。
语言的陌生化正是被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概念。
陌生化为俄国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创用。
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了感知的一般规律后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成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了自动的,而自动的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
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就需要采用反常化,创造出新形式。
所谓陌生化语言,是指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的反常、新奇效果。
它是一种通过语言的变异用法,赋予语形和语义陌生化、独特化、新颖化,是对语言常规性和日常经验的颠覆。
它改变语言符号常规的形、义、用,突破原有词法、句法等固定结构以创造新义从而让人感觉事物,表情达意。
鲁迅是运用反常化手法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陌生化语言的形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语的陌生化(一)离析和聚合离析,是指把本不能拆分的一个词临时分拆为表面上与之毫无关联的另外一个词来运用;聚合,是指合取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中的某一构成语素,从而合成一个新词。
(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且介亭杂文序言》)句中的且介亭是指当时作者居住的上海北四川路,这个地区是越界筑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筑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
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一半。
(2)元遗山在金元之际,为文宗,为遗献,为愿修野史,保存旧章的有心人,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士所爱重。
(《儒术》)句中的爱重可作敬爱尊重的合取。
(二)移用和借代移用是指把原本用在事、物上面的词移用到人身上,或把原本用在人身上的词移用到事、物之上;借代是指运用事物特征或事件等来代指指称的对象,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
(3)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凹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祝福》)装的对象一般指物,但作者移用来装人(祥林嫂),这是对封建礼教不把妇女当作人的揭露和控诉,同时包含对祥林嫂的同情。
文学文本“陌生化手法”解读与阅读教学研究
![文学文本“陌生化手法”解读与阅读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17a4f2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f.png)
摘要文学文本“陌生化手法”解读与阅读教学研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何鑫指导教师李华平摘要“陌生化手法”是由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他认为现今文学界出现的语言过于“自动化”,文字通俗易懂,平淡无味,经不住推敲,这需要出现一些陌生化的语言,把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一种异于常规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新奇,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体验。
由此,文学界渐渐涌现出大量“陌生化手法”现象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陌生化手法”入手去解读文本,首先界定“陌生化手法”概念、其次揭示“陌生化手法”在文本中的现象、最后通过解读实践于阅读教学中,明确文本解读与教学的研究方向。
本文分五章来论述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陌生化手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奠定了研究的价值基础;第二部分:文学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概述。
界定“陌生化”与“陌生化手法”的概念、“陌生化手法”的特征、“陌生化手法”在文学文本中的价值体现。
此部分立足于文学文本,把“陌生化手法”融于文学之中,界定了“陌生化手法”的概念,明确了“陌生化手法”的特征,探讨出“陌生化手法”在文学文本中的价值体现;第三部分:文学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现象探析。
此部分依据篇章形式结构划分角度,通过从局部到整体的递进方式,按照词语→句段→篇章的序列来分层。
这直接呈现出“陌生化手法”在文本上形式上的体现,起着“指引一种意蕴”的作用,实现从文本形式到文本内容的理解。
在文学理论的推动下,“陌生化手法”在形式上必须指向文本的实质内涵,与文本层次的三要素密切结合,这使得文字背后的实质意义不言而喻。
第四部分:“陌生化手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解读策略。
这部分开始对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现象进行解读,通过运用“还原比较”策略来理解词语的陌生化、“结合语境”策略来理清句段陌生化、“多元对话”策略来体会篇章陌生化,这三个策略分别对应文学语言、文学概念、文学视角这三个方面,探寻出一系列有效的解读策略来理解“陌生化手法”的实质内涵;第五部分:“陌生化手法”在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实践。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c02e98312b3169a451a4d8.png)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几句诗:“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呢?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陌生化”是一种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全新而惊奇的眼光去感受,让习以为常而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不断从那些司空见惯的语言、普普通通的文字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从非常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却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创造才能的依托。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陌生化”研究现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陌生化”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1b43fda195f312b3169a5b0.png)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陌生化”研究现状作者:袁晓芳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语言“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将语言“陌生化”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转换视角达到其想要的效果,还可以通过语言风格的改变,或者是叙述文本的叙事结构等不同的形式,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当前,对语言“陌生化”的研究现状为片面化,不够系统,涉及中学教学的成果少且结合不足。
应加强研究,将其优势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言“陌生化” 研究现状中学语文教学语言“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什克洛夫斯基的代表性观点。
陌生化,是通过重组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打破人们对常规的既定感受,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重构读者对世界的感觉,从而走出审美疲劳,给读者增加感觉和欣赏的难度。
2001年颁布实施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上主张“感受性阅读”、“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倡导与学生的对话,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学习。
自此,国内关于探究性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从理论层面的概念界定、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到实践层面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在课程教学上虽然有所涉及,研究现状为很少有专门针对中学语文学科进行的研究,尤其是将语言“陌生化”这个理念融入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对象基本上都是只针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两个领域。
1、“陌生化”理论研究与教学结合不足俄国形式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反对传统的文学批评的先锋,为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它的靠文学的“纯形式”来处理复杂的文学问题,过分夸大形式的作用,带有主观的唯心主义色彩,因此,中国在引进西方文论时对俄国形式主义大多也采取的批评态度。
中国学生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误区及应对策略
![中国学生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误区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e513fa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9.png)
误解短语动词的含义
忽视短语动词的语境限制
混淆短语动词的用法
忽视短语动词的语义变化
对短语动词的语用功能掌握不够
误解短语动词的语义和用 法
混淆短语动词的语境和搭 配
忽视短语动词的语用功能 和语境限制
缺乏对短语动词的语用功 能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Part Three
应对策略
强化短语动词的记忆与练习
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制 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能力
Part Four
教学建议
重视短语动词的教学
加强短语动词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注重短语动词的语境和语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写作,提高短语动词的实际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短语动词
强调短语动词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提供丰富的短语动词实例和例句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听力和口语练习来掌握短语动词 鼓励学生多使用短语动词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定期进行短语动词测试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 中运用短语动词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 合作中学习和运用短语动词
提供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 短语动词使用上的不足并加以 改进
Part Five
学习建议
积累短语动词的词汇量
阅读英语文章和书籍,积累短语动词 观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剧,学习短语动词的实际应用 参加英语角和英语活动,提高短语动词的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英语学习软件和工具,系统学习短语动词
注重语境理解与运用
学习英语短语动 词时,要注意语 境的理解和运用, 避免机械记忆。
在实际应用中, 要结合语境,灵 活运用短时,要注意积 累和总结,形成 自己的词汇库。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9cb0f44be23482fb4da4c37.png)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以诗歌语言研究为基本材料而提出的一种艺术主张。
它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的艺术理论:“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
”[1]陌生化一词的俄语字面意思是makingchange,含有“使之陌生,使之新鲜奇特”之含义。
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形式主义者主张采用陌生化手法创造出新的形式,使人们摆脱自动感知。
陌生化的提出有其科学依据,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熟悉而单调的刺激易使人产生疲惫和厌烦,甚至有排斥心理,但陌生而新奇的事物却能满足人的猎奇心理。
自陌生化理论提出之后,西方学术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翻译领域,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使用这个术语,认为陌生化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
然而,现阶段真正将陌生化和翻译相结合的研究为数不多,并且将陌生化移用于翻译时概念模糊不清,常与异化相混淆。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厘清陌生化与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对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再现原作品中的陌生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陌生化对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陌生化概念(一)文学领域中的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文学性是文学有别于非文学的基本特征,而表现文学性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陌生化。
陌生化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指作者通过重复、颠倒、错位、浓缩等方式将日常语言符号重新排列成巧妙奇特的表达,从而有意识地“增加读者感知的难度和感知所造成的困难形式”,使感知过程变得艰涩,延长整个审美体验过程,从而增强客体的可感知性。
[2]作家或诗人会无意识地将这种艺术手法用于文学创作,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刺激读者的感知,故意颠倒黑白或指鹿为马,避免人云亦云,以使其所表现的客体具有新奇、美妙、不同寻常之感。
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坚硬的稀粥”“绿色的太阳”等这些看似情理不通、不合逻辑判断的表达却被视为佳句。
正是因为它们打破惯常思维,修改了人们有关事物的文化记忆,让人们跳出审美疲劳的漩涡,从而在凸显的陌生意义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140281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a.png)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概述 • 文学翻译中陌生化策略的应用 • 陌生化策略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难点与对策 •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与其他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 •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概述
陌生化策略定义
陌生化策略是一种文学翻译技巧,通过将源语言文本中的语 言表达形式、文化背景、意象等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相对应的 表述方式,以实现目标语言读者对源语言文本的全新理解和 感受。
与读者沟通
翻译者应关注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接 受程度,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 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
04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与其他 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
与归化策略的比较
归化策略强调将源语言的文化价值 观和语言表达方式尽可能转化为目 标语言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表达方 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快速理解 和接受;而陌生化策略则强调保留 源语言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表达方 式的差异,以呈现出不同文化的独 特魅力和美感。
VS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的运用可 以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提高目标 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但可能导致失 去源语言的独特韵味和美感;陌生 化策略则可以保留源语言的独特性 ,为目标语读者展现不同文化的魅 力,但可能加大目标语读者的阅读 难度。
与异化策略的比较
异化策略强调保留源语言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表达方式,尽可能将其原封不动地转化为目标语言;而陌生化策略则强调通过保 留源语言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实现文学翻译的艺术效果。
陌生化策略强调保留源语言文本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使 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新奇和刺激。
陌生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语言陌生化技巧
![语言陌生化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f0d825ab9f3f90f76c61b99.png)
童年的故事,如今在打盹。 (童年的记忆在存封)
2、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凄寂的寒光浸洗了空洞的楼房。(古旧楼房)
苍鹰在蓝天上写它自以为潇洒的草书。(苍鹰 在蓝天上飞)
小溪在汩汩声中织出了我们分别时刻的回忆。 浅浅的酒窝,荡漾着浓浓的幸福。 把话语的碎屑溅落在窗外的晾台上。 刺眼的阳光粘在背上 一声孤寂的蝉声碰伤我寂寥的目光。 她的纯朴曾经收割了我春季的爱情。 一颗心牵着笔行走,拾几片北方的落叶。
作文高分之道
语言陌生化技巧
【写作指津】 高考作文“文句有意蕴”,指的是一篇文章
的文句应该厚实有物,富有内涵,字句中见情见 美,见智见理,读起来有味道,耐咀嚼,给人以 意味深长的回味与启迪。那么,怎样才能做到 “文句有意蕴”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语言陌生化
1、比如你爱一个人,不要直接说我太爱你了,爱死你 了。 我要把你像烟一样抽在嘴里,吸在肺里,让你停留在离 我心脏最近的地方。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制起来.风干,老了的时候下酒喝。
我的目光在你身上停留了整整一个夏天。
2、你想表达思念家乡的意思.你不要说故乡啊,我思 念着你,魂牵梦萦着你。
故乡的月最咸,因为它浸着思乡人的泪涟涟
3、快艇航行在海面上”“河水缓缓地流着”,不易引 起读者的审美关注
“快艇犁开了水面” “河水无力地伸着懒腰” 4、“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
曹雪芹这位写作大师就是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妇刘姥姥 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房屋里的挂钟,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陌生化的心里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 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基本技法
论《围城》中由超常搭配体现出的语言陌生化现象
![论《围城》中由超常搭配体现出的语言陌生化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c7024b0f50e2524de5187ef7.png)
论《围城》中由超常搭配体现出的语言陌生化现象超常搭配是语言陌生化理论的一个具体体现。
《围城》中词语的搭配遵照语法规则,超越语义要求,以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述补式等超常搭配实现了语言的陌生化。
标签:《围城》陌生化语义超常搭配一、引言超常搭配是显示语言创新的一种奇妙方式。
从语言学角度说,超常搭配就是指词语的搭配符合语法规则,但从表面看又不符合词语的语义要求。
这些“不符合”是指超出词语的惯常意义、超出事理逻辑、超出人们的认知范围、超出词语的感情色彩等等。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词语都有一定的语义特征和一定的语法功能,这些特征和功能限制了词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搭配范围。
《围城》[1]中词语的搭配有意地突破这种限定,将两个互不相干的词语搭配在一起。
从表面看,词的组合超出了词的惯常意义,远离了词的正常搭配对象,表面上传达的语义与我们日常认知的客观世界相背离,形成错位局面,如霍克斯所说“系统地破坏了能指和所指、符号和对象之间的任何‘自然的’或‘明显的’联系”。
[2]从深层意义看,词义在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了,传达的内容不仅体现了作者最真实的心理,同时也更加丰富、细腻和新鲜。
它“疏离或异化普通语言,它在这样做的时候,却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和深入地占有经验。
”[3]超常搭配表现了语言陌生化的现象。
陌生化理论于20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这样叙述他的观点:“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已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
”[4]既然是用反常的手法体验和感受事物的本质特征,王安忆有一句话能更好地诠释什氏的理论,即“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
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在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言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除此之外”类固化短语的关联功能与认知视角
![“除此之外”类固化短语的关联功能与认知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2507f1c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f.png)
“除此之外”类固化短语的关联功能与认知视角
潘晓军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3)003
【摘要】“除此之外”类固化短语在共时表达中,所关联的前后成分在语义表达上存在着多样性;在关联功能上,补充和排除其关联内容皆可.在语用表达中主要用来强化语气和转移信息;从句法象似性和认知视角的观察中发现它们句法表征的动因.【总页数】4页(P100-103)
【作者】潘晓军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
【相关文献】
1.十年磨一剑功到气自华--评学术新著《短语别裁》 [J], 邱震强
2.含"的"偏正短语的陌生化策略——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 [J], 刘黎垠
3.固化短语“这样的话”的话语功能 [J], 杜可风
4.复合型淤泥固化剂固化性能与力学性能表征 [J], 曹巢锋;孙晓龙
5.在“部分”中发现“整体”——从西方哲学认知视角解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J], 陈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的”偏正短语的陌生化策略——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
![含“的”偏正短语的陌生化策略——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17a818a216147917112836.png)
偏 正短语有 时用结构助 词 “ ”连接定语 和中心语 , 的
状 语 , 表 明作 家 对 时 间 的 驾 驭 和 超 越 , 显 得 深 刻 而 富 有 哲
有 时 “ ”也 可 省 略 。本 文 探 讨 的主 要 是 含 “ ”偏 正 短 理 。而 且 “ 的 的 过去 的现 在 ”和 “ 现在 的过 去 ”在语音上也 是 语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 含 “的 ” 偏 正 短 语 的 定 语 和 中 心 回环 往 复 的 , 读 起 来 别 有 一 番 韵 味 。 “ 间 的 叠 影 ”也 是 时 语 分 别 由形 容 词 和 名 词 充 当 。 由于 交 际 的 需 要 , 人 们 对 含 “ ”偏 正 短 语 的 使 用 往 往 不 那 么 循 规 蹈 矩 , 因 此 在 语 言 的
一
个 由名 词 和 名 词 组 合 而 成 的偏 正结 构 。例 ( )中 用 名 词 2
“ 面 ”和 “ 业 ”修 饰 名 词 “ 采 ” “ 骸 ” , 这 样 的 铺 商 风 残
交 际 中 出 现 了 很 多 异 于 常 规 的 形 式 。 韩 少 功 在 其 代 表 作 组 合 往往 给 人 一 种 新 颖 奇特 的感 觉 。 《 桥 词 典 》 中 ,就 经 常 使 用 陌 生 的 含 “ ”偏 正 短 语 。 马 的 本 文 旨 在 从 词 性 搭 配 的 陌生 化 、 词 汇 意 蕴 的 陌 生化 两 方 面 探 讨 这 些短 语 陌 生 化 的 艺术 手 法 。
形 、形 + ”等 。这 种特 殊 搭 配 新 颖 独 特 ,打 破 了 以往 “ 形 形 取 消 ” 都 是 “ + ”偏 正 结 构 的 短 语 , 分 别 用 “ 上 ” 名 动 路
朴实记录:探寻文本陌生化的表达策略
![朴实记录:探寻文本陌生化的表达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f0b91d2a5e9856a5712602f.png)
朴实记录:探寻文本陌生化的表达策略作者:徐在群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第2期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学结束之后,有学生在课间嘀咕:“课文是大作家写的,所有人都说好,如果我们也像文章后面一样,写得这么简单,老师一定会批评我们的。
”这句话不禁让我回想起上课时的情景。
老舍先生用生动而充满灵性的语言为读者分别展现了草原风光图、欢迎远客图、主宾联欢图。
在课堂中,教师主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作者表达情感的三重方法上:首先,是直抒胸臆,主要见于描写草原风光的语段中;其次,是精细描写,主要见于作者的细腻想象中;再次,是朴实记录,如联欢时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对于前两种方法,由于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理解难度不大,但对于第三个方法的体悟就显得较为困难。
因此,教师则围绕着“从哪些语言看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在学生交流分享之余,教师直接告知,揭示了“朴实记录”的方法,并拓展了一段关于蒙古族姑娘的外貌描写,指出作者只是运用朴实的语言进行描述,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精细刻画。
遗憾的是,从学生语言表达的状态来看,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语言朴实的风格,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风格更是体悟甚少,主要问题就出在教师并没有真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填鸭式的灌输无疑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
其实,教师应该将教学再往前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寻“质朴”的真实用意,在知其然的情况下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语文学习才不至于停留在表面上。
鉴于此,教师在深入反思之后认为,可以通过四步走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洞察“朴实记录”的表达方法,把握“朴实记录”的基本特征。
一、拓展对比,体悟朴实记录的独特价值所谓朴实记录,说到底就是作者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文字,将意欲表达的主题以最佳的状态展现出来。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不会为追求所谓的翔实和华丽的辞藻而进行漫无边际的描写。
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采用“挖坑”的形式,利用文本中“朴实记录”的语段让学生进行拓展补充,在深入对比中洞察作者如此表达的真实用意。
“偏正短语”试讲稿
![“偏正短语”试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4a712ed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f.png)
“偏正短语”试讲稿“偏正短语”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目标:1、了解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类型及其判断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短语结构类型。
3、能够举一反三,养成良好的延伸拓展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
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请同学们来描述一下老师手中的这只笔,好这位同学(生1),你来描述下。
生1:老师你手中拿了一只黑色的马克笔。
师:很好!请你离开座位,来到老师面前。
生1:(离开座位来到讲台)师:请你把老师手中卡片上的内容,工整地抄写在黑板的正中间。
(卡片内容:四个大字“偏正短语”)师:好,请这位同学(生2),你来描述一下刚刚生1的行为动作。
生2:他缓慢地走上了讲台,拿起黑色的马克笔,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了四个大字。
师:非常好!感谢这两位同学的帮助。
我们来梳理一下生2刚刚说的那句话:他缓慢地走上了讲台,拿起黑色的马克笔,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了四个大字。
师:请同学们来仔细看看老师用红色笔标记出的几个地方,有没有眼神犀利的同学说说老师为什么要把它们特别标记出来?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生1:这几个都是短语。
生2:前面部分都是在修饰后面部分。
生3:都有结构助词“的”或“地”师: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刚刚同学们说的都没错,其实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是“偏正短语”。
师:什么样的短语叫偏正短语呢?生4:侧重后面那个词的短语叫偏正短语。
生2:前面部分都是在修饰后面部分的短语叫偏正短语。
师:我们把大家的“概括”组合在一起其实就是偏正短语的定义了,偏正短语又叫偏正词组,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
师:我们再来分析我们之前的句子,第二个画线短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从词性角度分析)生1:字数不一样。
生2:结构助词用的是“的”,其他两个的是“地”。
生3:第二个短语修饰语是名词,被修饰的那个词是名词。
“走”、“写”是动词,而“马克笔”是名词,“缓慢地”“工整地”是副词,“黑色的”形容词。
词典体:延展更大的信息空间——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
![词典体:延展更大的信息空间——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7ba30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d.png)
词典体:延展更大的信息空间——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
为例
浩洁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马桥词典》自出版发行起就受到国内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然而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主题、内容、文化等方面展开,文本所承载的形式——词典体却很少被人关注。
文章主要借助词典体这一外壳,注重探讨《马桥词典》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空间。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浩洁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64
【相关文献】
1.马桥人的精神活力源--文化网--韩少功《马桥词典》解读 [J], 杨冬丽
2.韩少功小说的理性叙述探析\r——以《马桥词典》为例 [J], 王海燕
3.词典体: 延展更大的信息空间——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 [J], 浩洁
4.含"的"偏正短语的陌生化策略——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 [J], 刘黎垠
5.道是词典还小说?--论韩少功《马桥词典》中的戏谑 [J], 林恪;张雪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的”偏正短语的陌生化策略
在交际活动中,由于语言材料的有限性和主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含“的”偏正结构的使用往往不那么循规蹈矩,因此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了灵活多样的变异性偏正结构形式。
本文以韩少功《马桥词典》为例,分析其中含“的”偏正结构的多种异化形式及其修辞功能,探讨形成这些陌生化形式的艺术手法。
标签:含“的”偏正结构陌生化策略组合形式修辞功能《马桥词典》
偏正短语有时用结构助词“的”连接定语和中心语,有时“的”也可省略。
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含“的”偏正短语。
在大多数情况下,含“的”偏正短语的定语和中心语分别由形容词和名词充当。
由于交际的需要,人们对含“的”偏正短语的使用往往不那么循规蹈矩,因此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了很多异于常规的形式。
韩少功在其代表作《马桥词典》中,就经常使用陌生的含“的”偏正短语。
本文旨在从词性搭配的陌生化、词汇意蕴的陌生化两方面探讨这些短语陌生化的艺术手法。
一、词性搭配的陌生化
冯广艺先生在《变异修辞学》中以名、动、形三类词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含“的”偏正结构的若干异于常规的组合形式。
在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中也存在由这三类词形成的诸多组合。
这些组合包括“名+名、名+动、名(代)+形、形+形”等。
这种特殊搭配新颖独特,打破了以往“形+名”的常规格式,突破了读者的接受定势,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名词+名词
《马桥词典》中有一些偏正结构由两个名词充当,前一个名词作定语,后一个名词作中心语,后者为语义的重心,前者对它起修饰作用。
例如:
(1)作家们最习惯于找到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永远生活在时间的叠影里。
(2)只有留心细看,才会发觉这些台子是很多年以前的柜台,才会发现这些老房子依稀流露出铺面的风采。
柜台是商业的残骸。
例(1)“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中“现在”“过去”都是表时间的名词,既可以作定语,又可以作状语,表明作家对时间的驾驭和超越,显得深刻而富有哲理。
而且“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在语音上也是回环往复的,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时间的叠影”也是一个由名词和名词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
例(2)中用名词“铺面”和“商业”修饰名词“风采”“残骸”,这样的组合往往给人一种新颖奇特的感觉。
(二)名词+动词
这种结构颇具特色。
在常规含“的”偏正结构中,名词是充当中心语的,而在“名+动”的结构中,它却成了定语,对由动词充当的中心语起修饰作用。
(3)我的女儿从不喜欢雨。
春天的雨对于她来说,意味着雨具的累赘,路上的滑倒,雷电的可怕,还有运动会或者郊游的取消。
在这个例子中,“路上的滑倒”“运动会或者郊游的取消”都是“名+动”偏正结构的短语,分别用“路上”“运动会或者郊游”来形容动词“滑倒”和“取消”。
但是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运动会或者郊游的取消”可以说成“取消运动会或者郊游”,而“路上的滑倒”却说不通。
二者的区别在于,“运动会或者郊游”是动词“取消”支配的事物,而“路上”与“滑倒”的语义关系却不是如此。
(三)名(代)词+形容词
在《马桥词典》中,“名(代)+形”这种形式的含“的”偏正结构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这类结构的定中短语可以变换成最常规的形式,即把名词或代词与形容词进行对调。
但是陌生的形式与常规相比,总是能给人一种推陈出新的感觉,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春天的雨对于她来说,意味着雨具的累赘,路上的滑倒,雷电的可怕,还有运动会或者郊游的取消。
(5)于是他(屈原)最终选择了江底的暗寂,在那里安顿自己苦楚的心。
(6)就拿马鸣来说吧,人们可以叹息他的潦倒和低贱,嘲笑他又臭又硬又痴又蠢最后简直活得像一条狗。
(7)沿着入声走了一阵,一下走进了水的喧哗,一下走进水的宁静,一下又重入喧哗,身体也有忽散忽聚的感觉,不断地失而复得。
例(4)、(5)、(6)、(7)都是“名(代)+形”形式的含“的”偏正结构。
在这些短语中,名词和形容词的位置进行了转换。
在这几个例子中,“雨具的累赘”“雷电的可怕”“江底的暗寂”“他的潦倒和低贱”“水的喧哗”“水的宁静”可以分别写成“累赘的雨具”“可怕的雷电”“暗寂的江底”“潦倒和低贱的他”“喧哗的水”“宁静的水”。
这样调整后,句子的意思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但修辞效果与原来相比却相差甚远。
以例(4)为例,“雨具的累赘”“雷电的可怕”语义的重点在于“累赘”和“可怕”,强调的也是“累赘”和“可怕”,因为“雨具”和“雷电”是两个中性词,本身无所谓好坏,因此不会是“我的女儿从不喜欢雨”的理由。
而真正让“我的女儿”产生“不喜欢雨”的情绪的,则是雨具的“累赘”和雷电的”可怕”。
“累赘”和“可怕”都足以让人产生厌恶、不愿接近的情绪,这样的理由似乎更能让人信服。
(四)形容词+形容词
一系列“形+形”形式的含“的”偏正结构,也出现在了《马桥词典》中,即定语、
中心语均由形容词来充当。
例如:
(8)我的鼻尖碰到了一团硬硬的酸臭,偏过去一点,又没有了。
(9)他的各种感情在这张脸上滤成了单一的温和,单一的腼腆,还有永远清澈的目光,从人们不大注意的某个角落潜游出来。
例(8)中“硬硬的酸臭”,“硬”和“酸臭”都是形容词。
“硬”一般形容固态的物质,例如石头、钢铁等,但这里作者却用“硬”来形容“酸臭”,这是颇具特色的。
“酸臭”指酸味和臭味,“硬”则形象地说明这两种气味十分浓重,就如凝结成了固体一般。
作者巧妙的匠心显露无遗。
例(9)中“单一的温和”“单一的腼腆”,分别用“单一”来修饰“温和”和“腼腆”,这种用法和常规的含“的”偏正结构是不同的。
新的组合方式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引导人们不自觉地对新形式与旧常规进行对比,找出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得人们的眼球无法挪开,从而更快、更有效地接受新形式。
而且,在追求个性的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存在一种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
偏正结构的变异搭配也恰好满足了人们崇尚个性解放的心理。
二、词汇意蕴的陌生化
《马桥词典》中还有一些含“的”偏正短语,定语和中心语还是由形容词和名词充当。
从形式上来说,和常规性含“的”偏正短语并无两样,但留心细看,却又会觉得这种定中的搭配使原本平淡无奇的词语表达出超越本身的意义,十分眼生,令人回味无穷。
(10)“你尝呵,尝呵。
”他热情地咧开大嘴,里面亮出一颗金牙。
一口黄酱色的溲气扑面而来。
(11)从那以后,马桥的这两棵树上就总是停栖鸦群,在人们的目光中不时炸开呼啦啦一片破碎的黑色。
例(10)中“黄酱色”与“溲气”的搭配十分少见。
“溲气”本是无色无形的,这里作者却用“黄酱色”来形容它,使人摸不着头脑。
但细细思量,便会发现文中马鸣请作者品尝的不是别的美味佳肴,而是恶心至极、差点令作者翻动五脏六腑的酱腌蚯蚓。
“黄酱色”是蚯蚓的颜色,由于马鸣长期食用,所以他口中喷出的溲气也变成“黄酱色”的了。
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样的搭配奇特得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例(11)中“破碎的黑色”用”破碎”来修饰“黑色”,也颇具特色。
“破碎”给人一种残缺、凄楚的感觉,而“黑色”又是一种阴暗、使人压抑的色彩,二者搭配在一块儿,渲染了一种悲剧氛围,也暗示马桥人因为两棵邪门的枫树而发生了多次的不幸,包括四个人的死亡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发表了这样的观点:“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
”[1](P309)在他看来,“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一切修辞现象都只能够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
”[2](P309)这些观点强调了语境对修辞的重要性。
事
实上,语境是检验词语变异搭配是否具有良好效果的重要标准。
以例(10)来说,如果不知道马鸣请作者品尝的是黄酱色的酱腌蚯蚓,就很难理解“黄酱色的溲气”是怎么一回事。
由此可见,词语的搭配是否恰当适切只有经过语境的衡量才能得出结论。
作者在对含“的”偏正结构进行陌生化处理时就顾及到了这一点,有意识地创造出了许多贴合语境的新短语。
综上所述,含“的”偏正结构有很多的变异形式,它们突破了形容词与名词的组合,不仅巧妙新鲜,形象生动,而且与上下文语境极为统一,取得了更好的修辞效果。
“艺术的手法就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3](P1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短语的陌生化处理不等同于生造,也不等同于滥用,应该经过表达者的精心组织和反复推敲,只有这样,短语的陌生化处理才能如愿以偿地取得好的修辞效果,而非弄巧成拙。
注释:
[1][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第309页。
[3][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
社,1997年版,第10页。
参考文献:
[1]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刘黎垠江苏徐州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