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教学设计

单位: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中学姓名:胡国宁

时间:二O一O年十二月

《力》教学设计

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中学胡国宁

一、教材依据

新课标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二、设计思路

㈠指导思想:

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㈡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㈢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效果不会有多好。因此,我把本节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而把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放在第二课时学习。第一课时首先通过学生抱桌子时肌肉的紧张感引入力,然后通过5幅插图总结出力的定义,接下来通过观察、亲身感受、视频等来学习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㈣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力的现象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学生都是在无意识中接触到的,而且生活中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

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六、教学准备

㈠资源收集:

①在中央电教馆中搜索有关力的视频资料。

②从学校教学光盘中搜集有关力的资料。

㈡课件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力》的教学课件,并在其中插入前面收集到的视频等有关资料。

㈢器材准备:

①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要提前联系好多媒体教室管理员。

②准备好:教学光盘、多媒体电脑、条形磁铁一对、小车两个、软刷子两个、旱冰鞋一

双、小铁球、物体形变演示器、螺旋弹簧、直尺、排球、100g钩码若干。

③询问学生中谁会“滑旱冰”,让他们先在下面试滑一下,挑选技术好的一个,让其上

课前带上“滑冰鞋”备用。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课前谈话:在前面两章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光现象,从本

节课开始我们将共同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力

(板书课题)

注意听讲

学习新课

一、力的概念

1.力的定义

师:每人推、拉、提、压自己的课桌。

问:你在做这些动作时肌肉有何感受?

师:人们最初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中认识力的。

师:看课本第15页的五幅图片,然后回答:每幅图中都有几个物体?它们分别是“谁”在“做”“什么”?

等学生回答完后放PPT(先显示前5行):

人推车

汽车拉拖车

手提箱子

人压弹簧

磁铁吸铁屑

物体(施力) 作用物体(受力) (这一行等下面的问题学生回答后再显示出来)

师:上面五个现象,我们把它们写成了三列,其中第一列和第三列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

第二列都是第一列对第二列的动作,我们叫做“作用”(包括:推、拉、提、压、吸、斥等等)

师:总结上面实例的特点:你能概括出力的概念吗?按要求做动作。

生:有紧张感。

看图后答:每幅图中都有两物体,分别是:人推车、汽车拉拖车、手提箱子、人压弹簧、磁铁吸铁屑。

思考后回答:物体。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⑴师:大家思考以下问题:(放PPT)

①没有物体会不会有力的作用?只有一个物体会不会有力的作用?

②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几个物体?

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思考后回答:

①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

②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两个物体。

了力的作用。我们把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

加力作用的叫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

体的力。

师:大家分析上面五幅图,然后分别回答每幅图中的施

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后回答(答案略)

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演示:让一个学生穿着“旱冰鞋”推墙。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②用手拍桌子,手有什么感觉?

大家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

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个条形磁铁(同名磁极靠近),

松手后两车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分析以上现象,你能概括出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师:如何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呢?

教师总结:关键看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它就是受力物体,另一个则是施力物体。观察到推墙的学生反而离开墙向后运动

手反而感到痛。

思考后回答: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5.力的符号和单位:

①力的符号:F(force).

②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newton).

③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④“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静止时,大约需要1牛的力.把我们的物理课本托在手上,手受到的压力大约2.5牛.激发学生兴趣

每人分别用手托起100g的钩码、物理课本,感受一下1N、2.5N 有多大。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下列物体受力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手拉(压)弹簧,弹簧变长(短)。

②钩码压直尺变弯曲,手折弯曲的竹棍变直。

③放视频:皮球碰到地面变扁,弹起后又恢复原状。

④用力拧“物体形变演示器”,它变扭曲。

师:轻轻对自己的物理课本、直尺施力,观察它们形状的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长短变化)

(曲直变化)

(圆扁变化)

(扭曲变化)

按要求做,感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观察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分别发生了怎样地变化?

①演示:用磁铁吸引放在光滑桌面上的小铁球。

②放视频:带上足球跑步,足球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③演示:用磁铁从旁边吸运动的小铁球。

演示:两个同学互传排球。

师:每人把自己的课桌向左拉动,然后再拉回去。答:(静止运动)

答:(快慢)

答:(运动方向改变)

观察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拉动桌子,感知力可以改变物体

放“火箭升空”视频。

问: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使火箭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的运动状态。

学生观看,提高兴趣

答:从静止到运动、从慢到快。

小结(有福同享)

①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何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②师: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应该把力的定义、作用效果等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地比较深刻,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逐渐加深。 让几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收获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关部分。

【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

特别要注意的是: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力的概念学习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内深刻理解,在后续的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摩擦力等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7-1力 一、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

人 推 车 汽车 拉 拖车 长短变化 手 提 箱子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曲直变化 人 压 弹簧 圆扁变化 物体(受力) 作用 物体(施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静止 运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快 慢

3.力的符号:F. 运动方向改变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符号为N.

摩擦力-优质获奖教案

摩擦力 重/难点 重点: 1.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产学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难点分析: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的是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 突破策略

一、静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学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学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师:(举身边的例子,用水平推力推课桌时,课桌没有运动)当我用力推课桌时,课桌为什么没有运动?因为课桌与地面之间有摩擦力的作用。这种摩擦力发学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我们把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静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两个接触面不光滑的物体间有弹力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探究](参考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表格设计(参考表格)

小学语文_1找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找春天》 课前解读: 作者用细腻清新的笔触点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景图。从探头的小草、早开的野花、解冻的小溪、飘摇的风筝等景物中我们随处可见春姑娘娇羞、活泼的身姿。文章图文并茂,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读文,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

一、春天诗句词语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谁能起来给大家背一下,分别是《村居》《咏柳》,春天的词语我们积累了有哪些?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等等 看来大家积累的词语真不少,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对找春天 伸出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三项 二: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找同学认读,点名读,开小火车读,让同学说出识记方法,如:换偏旁变新字如:脱-说探-深,加一加:杜触姑等最后男女混读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1.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同桌交流 2.标出自然段。文章共八段 细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小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寻找春天,用横线画出相关词语或语句。小朋友找到春天了吗? 课文读完了,谁能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怀着高兴开心的心情, 老师:哪几个词或句子表现这种心情?

最新整理《春天》教案与反思

《春天》教案与反思 严寒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悄悄的来了,大地万物复苏,重新披上了绿装、红装、黄装----就像美丽的姑娘。颜色是春天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颜色,感受季节带来的色彩变化和春天的美好。 活动目标 1、了解春天的明显特征,感受春天的美丽。 2、能说出红、黄、蓝、绿常见色名称。 3、学唱歌曲《春天》。 教学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春天的特征,学唱歌曲《春天》。 难点是学唱歌曲《春天》。 活动准备 1、歌曲《郊游》、《健康歌》《春天》。 2、课件(三幅春景图)。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郊游》,师生拉手进活动室。“春天来了,让我们去找春天吧”。 2、出示春景图1,让让幼儿观察春天的树、草、天空的变化。 问:路边有什么? 树是什么颜色?草是什么颜色?

天空什么颜色?天上谁在飞? “春天来了,小鸟也高兴得出来玩了,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春天里做做运动,活动活动身体吧”。播放《健康歌》,师生做运动。 运动后,“运动运动身体,我们更有精神了!让我们继续去找春天。” 3、出示春景图2,让幼儿观察柳树、河水、花的变化。 4、播放《郊游》,继续走一走。出示春景图3。 “春天真美呀!让我们坐下来好好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春天吧。”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幼儿渗透歌词。 “春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暖暖的`,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摇呀摇,就像给我们弯弯腰。看,美丽的花把谁引来了?(蝴蝶、蜜蜂)请幼儿学学蝴蝶、蜜蜂的动作。 还有谁也出来玩了?(小白兔)小白兔怎么走路的?(幼儿学动作)。 真美丽的景色呀!老师来唱一首歌吧。 教师范唱歌曲《春天》,问:你喜欢歌里面的谁?(分句教唱) 5、师生演唱歌曲。 “让我们为美丽的春天唱歌吧”师生演唱《春天》。 6、结束 “让我们到外面继续寻找春天吧”。在《春天》的歌声中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3--75页。茶陵枣市中心小学:段青勇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本班共56位学生,其中男生30人,女生26人,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接受能力有限,应多采用实际实物来认识数,比如中国的五大山的山高,万里长城,世界几大河流的长度,让学生有一个实陵的概念。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中的实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豆子、计数器、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完整版)教科版五年级上《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记录、分析数据进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塑料盒、钩码、条形盒测力计、桌布、光滑的桌面、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新一旧两双鞋,如果你要去参加拔河比赛并且想取胜,你会选哪双鞋?为什么?(预设:学生说新鞋,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以。摩擦大) 2、其实啊,我们选择新鞋还是旧鞋是和鞋与地面的摩擦有关的,同学们想知道这位同学选的对不对吗?(生:想),嗯,那接下来我们可要跟随老师一起认真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3、你听说过摩擦吗?谁试着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现象?

4、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例子,我们发现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现在我们的手和桌面是两个物体,伸出你的手放在空中,感觉到摩擦吗?(没有)那怎样才行?(接触)。也就是说得与物体接触,现在把手放在桌面静止不动有摩擦吗?(没有)那得怎么办?(动)得运动。所以说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而且物体必须要(接触)?还得(运动)?这个过程中摩擦在哪产生的?(接触面)。接下来,我们的手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再在空气中向前推,对比,哪个用力大?这说明手与桌面摩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是帮助我们运动还是阻碍我们运动的?这个阻碍我们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5、我们一起来看看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5、提问:现在知道了摩擦力,那么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我们先来研究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我们知道,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摩擦力可以用它来测量吗? 2、我这里有个盒子,那我怎么使用测力计测量它的摩擦力呢?(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定要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同时注意测力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相平。) 3、各小组尝试测身边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3、小组汇报。

《找春天》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找春天》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二、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三、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唱歌吗?现在和老师一起拍手唱歌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生拍手唱歌 师: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能够告诉大家,歌词中告诉了我们春天在哪里呢? 生: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师:为什么美丽的春天会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呢?请同学们带着你们那双会发现的大眼睛和老师一起踏上寻找春天的旅程吧! 师揭题板书:找春天(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教材,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画出课文中的生字,不认识的拼音老师帮忙,并标出自然段。 师:课文中的这些生字你都能喊出他的名字吗?咱们来试试好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师:这么多的生字你们都能够记住,真是棒!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吗? 生1:我记住了“羞”字,它和“着”字很像,把下面的“丑”换成“目”就行了。 生2:我记住了“躲”,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身+朵就是躲藏的“躲”。 生3:我记住了“鹃”,因为杜鹃是一种鸟,所以有一个“鸟”。 …… 师:同学们的方法不仅多,还非常的有用!用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相信这些生字大家都已经记住了,现在老师去掉拼音开一列小火车,好吗?(开火车读生字) 师:现在生字的好朋友也来到了大屏幕上,请男女生对读词语。 (三)、走进文本,寻找春天 过渡语:同学们,刚刚咱们通过了生字王国的障碍,现在请同学们深深地吸一口气,放轻松,因为我们要开始寻找春天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 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

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投影显示: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绿色环保”为题材,利用对话形式,从学生自己创办的网络杂志引入,谈到“绿色学校”,讨论了如何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语法重点主要为构词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大纲词汇和构词法。To obtain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能力目标:1 )能听懂有关环保日常对话,获取准确信息。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2 )能比较自如地谈论环保等相关话题。 3. 文化意识:注意在日常口语中存在的中外文化的不同;学习外国在环保方面先进的理念和做法。 4. 学习策略:能学会使用口语中的一些常用功能句;能够有礼貌地和别人交谈;在泛读中学习、熟悉加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内容: 1. 大纲词汇waste, wasteful, throw away, metal, energy, pollution, recycle, environmental, hopeless。 2. 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重点: 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学第一个环节: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1. 向学生展示PPT中有关图片,从而引出课文标题及新词汇。 2. 引导学生注意新词汇的结构,从而引出前后缀的构词法。 3. 结合图片,重点展示前后缀的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4. 学习新单词 waste, wasteful, throw away, metal, energy, pollution, recycle, environmental, hopeless 5. 检查单词 1 )集体朗读单词。 2 )单词抢答竞赛(小组活动,老师说中文,学生抢答英语单词) 设计意图:本课时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多,但是,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也不简单,因此,我利用图片易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欢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单词抢答竞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印象。为后面的对话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全课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载体,一路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和总结学习规律。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如何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T: What on earth should we do? 2.针对刚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头脑风暴,讨论出解决方案。 3.以小组汇报的方式整理出一份解决方案,以供全体学生学习。 4. 听录音完成以下练习(对文章细节信息的获取) Listen for the followings: 1.The email is from ______________. 2.Zhao Ming studies at _____________ in Dalian. A. an ordinary school B. a green school

《摩擦力》》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方法:控制变量法。 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实验次 数压力大小(N)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f(N)(弹簧测力计 示数) 1 2 3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作业:课本P63 1、2。 六.教学后记:

《找春天》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找春天》教学反思 《找春天》教学反思 《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是本学期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布置让学生提前观察。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天空下着雪,学生难以观察。因此上课时我注重了学生平时的观察和想象力,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而后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春天的美景。再结合《赵春天》的课件把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 不过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觉得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些欠缺。于是,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在组内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把自主权让给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我发现有的小组把课文一起朗读一遍。有的每人读一遍,剩下的段落小组成员合读。也有的边读边加动作表演。还有的三人读课文一人表演。 学生朗读得形式多样,并且学生的兴趣也特别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找春天》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中课文的优美语言、内容情节、篇章结构、思想感情,都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好材料,将学课文与学作文统一起来,由此及彼,先读后写,积极迁移。学课文是学作文的基础,学作文是学课文的深化,写作文是学作文的升华。学完《找春天》一

课,通过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启迪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时空,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说话写话。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小朋友找到了可爱美丽的春天,春天还会在那里?然后提出要求:1、仔细看动画,找春天。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在大自然中找到的春天。说完后,我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同学们拍着手,和着节拍,完全置身于美丽的春光中。在写话前,我怕学生把说的东西已忘了,提出了:回忆一下我们刚才一起找到的春天,你准备写哪些景物?谁还有不一样的?学生边说,我边板书体现春天的景物:小草、桃花、柳枝、山坡、春风、风筝、蘑菇、小河、阳光、麦苗、笋芽、油菜花、小溪、春雨、野花、田野、大树、露珠、小朋友、小鸟、蝴蝶、蜜蜂、燕子…..接着,让大家欣赏好的作品,其实就是范文引路。春天来了(1)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小树长出了嫩绿色的叶子。花儿开了,有淡紫的二月兰,有大红颜色的茶花,还有粉红颜色的杜鹃花,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香味。小蜜蜂来到花丛中采蜜,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来,花丛中变得更加美丽啦!小朋友们忙着放风筝。天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凤凰的,有老鹰的,有蜈蚣的,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儿的。天空是五颜六色的,风筝随着风儿自由地飞翔着,小朋友都欢快地跑着,跳着。春天,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我爱美丽的春天,我爱充满希望的春天。春天来了(2)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了。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池塘边的杨柳长出嫩嫩的新芽。迎春花开了,一串又一串挂满了枝头,散发出阵阵清香。一场春雨过后,青蛙、蟒蛇、刺猬等小动物都从冬眠中醒来了,小燕子

教学设计和反思

《我们的田野》教学设计和反思 汪树德 教学目标 情感与体验: 在演唱表演中,学生能够体会歌曲中旋律美、歌词美,学会创造美。由此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讲、唱、演相结合互贯通,提高学生音乐的听觉、演讲、歌唱、表演的综合能力。 重点: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难点:03 53 | 05 12 | 教学过程 交流互动——发现美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美丽的家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家乡的美,并能够表达自己家乡的美。) 一、图片导入——感受美 让学生感受各个不同家乡的美。 师:有位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美丽的家乡,我们来听听是怎么唱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个不同的家乡美,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美。) 揭示课题:《我们的田野》 二、学唱歌曲——体会美 1、朗读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田野风光(学生交流)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鲤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

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歌词美。) 2、教师范唱,学生找出难点,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唱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找出难点:后半拍唱:03 53 | 05 12 突破难点:先将“0”先唱成“空”作辅垫。即0 3 5 3 ,熟悉后,去掉“空”字,按休止符正确的练唱。比比谁唱得更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加入歌词,完整演唱 A 跟琴演唱一遍 B分六小组自学歌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才华,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随伴奏轻声演唱 巩固歌曲:分小组唱、个人演唱、男女演唱——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成就的评价与总结,学生能够在评价过程中互相学习,学会如何评价,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歌曲的处理 这是一首很美的歌,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唱好它呢? 生:优美、抒情、轻声演唱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三、拓展知识——创造美 欣赏郝歌歌舞《非洲我美丽的家园》 郝歌用他的歌声,舞蹈表达自己家乡的美,请同学们也用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是画画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意图: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小结

(完整版)摩擦力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本人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有意识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处理。首先,把教材中一课时内容分为二课时,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基本概念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上一课时,这样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科学探究;另一课时为习题练习及深理解;其次,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结合。 二、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只是对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计算并不了解;并且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学二个月的教学,本人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正确区别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会判定静摩擦力方向。 2.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4.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点拨、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教具和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学生身边的物品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弹簧秤、毛刷、交叉的书等。 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认识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摩擦力与弹力 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故应对该节内容的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本节教材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出发,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认识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学情分析: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表现出“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在生活经验和课堂实验的双重引导下,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规律。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N F F μ=。 过程与方法: 1) 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4.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 认识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难点: 1) 理解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利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 教学策略分析 1. 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引出摩擦力。接着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 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方式:多媒体展示,教师现场实验,学生自己实验

小班主题找春天教案反思

寻找春天教训反射的小类主题 寻找春季教学案例反思的小班主题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初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学说“我发现春天,春天有.有..在看,说,听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适合幼儿园老师参加小班主题活动课,来看看春季课程计划。活动目标: 1.最初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学说“我发现了春天,春天有.有..” 2.在观看,说话和聆听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丽。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探索和发现生活的多样性和特征。 5.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上课前与父母一起寻找春天的照片; 《找春天》 PPT 活动程序: 首先,听听故事《小熊蜜蜜找春天》 1.问:今天我想请你听一个关于谁的故事? 简介:你很聪明,学会仔细观察。今天,我想听一个关于小熊蜂蜜的故事。 2,观看PPT 《小熊蜜蜜找春天》(全面发挥) 题:

1小熊蜂蜜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亲爱的醒了,他发现他家发生了什么事? 简介:在春天,熊在冬眠中醒来,发现冬天过后房子到处都是灰色的。 2蜂蜜打扫房间,我觉得房间里缺少什么?我发现房间里没有弹簧,亲爱的决定做些什么? 简介:小熊蜂蜜打扫房间,发现房间里没有弹簧,所以我去找春天。 3熊蜜发现春天?熊蜂蜜发现了什么?熊蜜说什么? 个别幼儿说他们终于融为一体。让我们学习如何学习熊蜂蜜。 简介:我在春天,春天有小燕子;有蝴蝶;和青蛙。我发现春天,春天有绿草;绿柳;和红色的桃子。 3.学会说“我发现了春天,春天有.有..”(播放摘要句的最后一段) 简介:我发现春天,春天有小燕子;有蝴蝶;和青蛙。我发现春天,春天有绿草;绿柳;和红色的桃子。 中介语(课件熊蜂蜜说):我找到了春天,你找到了春天吗? 第二,谈谈你发现的春天。 1.观看PPT 《我找的春天》让孩子们谈谈他们发现的弹簧。 问题:你找到了春天吗?什么是春天? 总结:我发现春天,春天.那里.. 2.在观看PPT时,与您的朋友谈谈您找到的春天。

《春》 教案及反思

《春》教案及反思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下面是为你带来《春》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春》教案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课文中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

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研读与赏析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问题组]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根据本课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认真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8.3 摩擦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 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游戏教学。通过小游 戏,学生体验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 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设计亮点:微视频的使用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师:小游戏?拉不开的两本书。 二、引入新课 师:小游戏?拉不开的两本书。 不要用胶水,将两本书放在一起,学生拉不开,这是什么力呢?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初步了解摩擦力,观看微视频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感 知摩擦力:三个小活动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生: 讨论举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教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 --- 得出结论的创造学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进一步体验摩擦力:小活动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

小学音乐春天的歌教案及反思

春天的歌教案及反思 小学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春》,感受春的竟境。 2、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表演歌曲。 3、通过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用品是可以发出音响的,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发挥其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乐曲和歌声中感受“春”的意境。 2、用生活用品来表现春天的音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境并欣赏乐曲《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入音乐王国,一起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首先我们静静地听一首好听的乐曲。(点击课件播放《春》。听后请孩子们说一说感受。) 第一次欣赏要求:1、你好像听到了哪些声音?请学生回答。(春风、小鸟、泉水、雷声、、、)并让学生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用弦乐器模仿的。2、你能听出来是

什么乐器演奏的呢?请学生回答。提问:你能给乐曲起个名字吗?请学生回答。(出现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的第一乐章,作曲者: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第二次欣赏要求:1、你能模唱它的主题吗?(主题音乐按钮)2、、2、当你听到它时能举起你的右手吗? 师:是的,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很多作家、画家、作曲家、歌唱家都要去描写它,赞美它。那么现在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春天,去领略春天的美好。去之前,春姑娘给我打了电话,她委托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位春天的朋友。闭上眼睛,猜猜他们是谁。(点击课件播放雨声、风声、雷声、水声,学生轻轻聆听。请孩子们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并给它们起个名字:如春雨姐姐,春风妹妹,春雷伯伯,春水阿姨等) 3、你们能用身边的物品模仿这些声音吗?(可用身边的任何物品)。 二、学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1、你们喜欢这几位朋友吗?好,我们把这几位朋友邀请来举行一场别开声面的音乐会。让我们静静地聆听,这几位朋友是怎样“表演”的。(课件播放《天天举行音乐会》原唱不出谱) 2、谁能说说,歌曲中这几位小演员它们是怎么表演的?(春雨唱歌,春风弹琴,春雷打鼓,春水鼓掌) 那么在这首歌曲中是如何唱的呢?(分批出示节奏条) 春雨 (加上图片) “2/4滴答 0滴|答0|” 春风 (加上图片) “2/4沙沙 0沙|沙0|” 春雷 (加上图片) “2/4轰隆隆隆 |隆—|”

高中物理《摩擦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认识静摩擦力的 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利用实验和生活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即可。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公式F =μF N 的应用。 难点: (1)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弹簧秤、砝码若干、毛巾、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弹力的产生:两个物体接触、挤压,发生形变,恢复形变时产生了弹力。 活动1 新课导入 小游戏:伸出手掌下压桌面,下压,保持压力不变,前推手掌,会明显感觉到很困难,为什么?思考原因,从而引出摩擦力概念。 活动2 新课教学: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列举身边哪些现象跟摩擦力有关。(走路、写字、骑自行车、擦黑板、传送带、刹车,推门等等) 回顾初中学过的摩擦力定义。 初中对摩擦力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思考:

《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9-06-24T16:03:20.10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6月总第179期作者:郑翠英 [导读] 在讲完本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后,再进行单元作文指导训练——“感受自然”专题。 黑龙江省萝北县第一中学154200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示范背诵课文,学生欣赏春景图,感受春天的美丽。 2.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试读。 三、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图?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描写的画面、语言、修辞角度分析)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回答。设计说明: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从意境、语言、修辞上感知课文,通过讨论,师生的对话,让学生领会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特点,领会了字词的准确生动性,品味了修辞的好处。此设计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不把名篇佳作肢解得支离破 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2.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幅画的特点。小组选择一幅图分析写作层次和写作方法。教师预设:精读“春草图”和“春风图”。 (1)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春草图?写出春草的什么特征? (2)找出从感官角度描写春风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征? 3.怎样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这句话体现突出主题的作用。激励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向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小结两幅画面“春草图”和“春风图”的写法,指导学生《春》是如何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突出“草”的几方面的特点及风是从多种感官角度描写的。教师板书。 4. 总结写景方法。由《春》一课,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写景方法呢?引导学生归纳写景方法: (1)观察全面细致,抓住景物特征。 (2)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3)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4)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语言准确生动。 (6)借景抒情。 设计说明:注重写景作文指导,突出重点,明确如何抓住特征具体描绘景物,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方法。 四、写作实践 1.仿写《春》,描写“秋叶”。 设计说明:此环节我进行了具体的读写结合方法的指导,以“秋叶”为例,分步写作指导。第一步,模仿“春草图” 的写法,用一两句话写出“秋叶”的颜色和姿态。第二步,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秋叶。第三步,调动一两种感官写出景物的特点。第四步,借景抒发感情。 分步指导,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整理成文段,可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抓住特征写景的能力,训练了写的技能,学以致用。学生按要求写作,与同学交流作品,展示仿写成果。课堂小练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好的写作效果。 2.请你仔细观察秋天景物,选取一种景物,抓住特征具体描绘,写一个秋景片断。(并作为作业) 设计说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美,秋天有哪些景物?如秋天的田野、秋果、秋风、秋雨等。学生有选择地写作,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使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爱好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提高学生写作实践能力。 五、课堂总结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新颖。 (2)写作指导分步骤。以往我们的做法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分开指导的。在讲完本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后,再进行单元作文指导训练——“感受自然”专题。这样做法,从学生习作上看,效果不是很好。多数学生写景习作的问题是景物特征不突出,景物涉及得多,缺少对景物的具体细致的描写,不能综合运用景物描写技巧。 2.不足之处: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待于弥补和改正。如: (1)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尽合理。作文实践的环节时间安排用时15分,略显不足。原因是整体感知和研读课文调控的时间不够周密。如整体感知朗读环节就可压缩时间。虽然我的背诵课文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但现在反思这节课,从目标和实效上看,从学生是“学生的主人”的角度上考虑,我又有重新的认识。教师可不用在公开课上展示自我的朗读基本功,可以不范背全文,或者范读一段,或当学生朗读不到位需要老师指导时,教师再示范朗读。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读,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这样更能节省时间,让写作实践的时间再多一点,当堂习作展示、评价再多些。 (2)精读课文环节,内容还不够精炼。如果再设计读写结合课,我会集中两幅图的研读,抓主问题,问题设计再精一些,如“怎样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可不必设计,可再提高课堂效率。 (3)对学生的评价还应灵活生动些。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小组研读,极少数学生没有参与,合作学习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