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性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性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
作者:薛粟文
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2期
摘要:《森林的呼啸》是由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创作的一部极具哲理性思考的音乐会练习曲。在训练手指技法的同时,也加入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音乐表现力,体现了李斯特面对壮阔大自然的有感而发,抒发了其对人生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通过钢琴音色展现出丰富多变的色彩及画面感,赋予钢琴音乐以更强大的感染力和渲染力。乐曲与标题相得益彰,为听众提供了思考范畴和想象空间,更利于人们理解作品的内涵及其文化背景。
关键词:李斯特浪漫主义练习曲标题性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01-03
一、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的创作背景
作为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将钢琴的演奏技法提升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丰富并大大加强了钢琴的感染力、表现力、渲染力,在钢琴上创造了如同管弦乐般的音效,取得了“钢琴之王”的尊称。
《森林的呼啸》创作于1861年,并在两年之后正式发表,这是李斯特赠予其学生普鲁克纳的一首钢琴作品。当时的李斯特在他的音乐和生活道路上均面临了种种窘迫和困境,内心被生活磨练得沉稳且平静从容。作品创作的源头是他去到一座名为“马里奥山岗”的地方,面对壮阔大自然的有感而发,抒发了其对人生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是一部极具哲理性思考的音乐会练习曲。
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最突出的音乐风格便是标题性音乐,这也是李斯特音乐创作作品中文学性的重要体现之一。李斯特对该作品的创作和演绎可谓是驾轻就熟,作品开篇由如同耳语呢喃循序开始,不断展开发展,延展至如同狂风暴雨般的磅礴气概,挥洒出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的人文情怀基调,耳赏森林之景的飘渺与风暴,动静绝妙变换。这首音乐会练习曲让人置身于灵动的感性艺术意境,主题旋律线条清晰明朗,织体及和声立体丰富,音符游走在树木森林中,伴着如同海浪呼啸般的风浪,阵阵袭来,富有神秘感和趣味性,酣畅淋漓,动人心魄。作品不仅仅突出了技巧性的训练,同时也更加注重了音乐意象与情感的表达与抒发,作曲家寄情于景,融会贯通。
该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演奏难度,同时也兼具色彩分明的浪漫主义音乐情感体现,在乐曲的演绎和表达上有着较高的艺术表现性。
二、李斯特标题性钢琴音乐风格
浪漫主义文学家认为,语言文字无法完全的表达人们情感的细腻、微妙与复杂,而音乐却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音乐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标题性音乐的题材大多来自诗歌、文学、绘画,这些为作曲家们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正如李斯特所说:通过与诗的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
标题性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作曲家提供了引导听众的思路范畴,使音乐容易被更多的听众所理解和接受。标题性的文字更利于人们理解音乐内涵及音乐的文化背景,更有利于人们欣赏规范统一的音乐想象空间。
19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李斯特一直致力于钢琴练习曲的创作,这段时间他所创作的钢琴练习曲也是最能突显他本人钢琴炫技特点的作品。李斯特将钢琴演奏技术与乐曲传达的思想感情交融碰撞,他突破了传统练习曲单一、篇幅冗长的纯技巧练习,又将这些技巧训练融入标题性的具体意象之中,如《侏儒之舞》《英雄》《狩猎》《鬼火》等,还有本文重点研究的《森林的呼啸》。这些练习曲十分适合在音乐会上演奏,所以这些练习曲也被称之为音乐会练习曲。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在训练手指技法的同时,也加入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音乐表现力。
《森林的呼啸》的创作是李斯特对自然的赞美,他将自身融入大自然,聆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遵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对森林对风声的模仿,对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宣泄,形象生动的音乐表现力,使演奏者可以切实了解到作曲家内心的真情实感。
三、《森林的呼啸》的曲式结构及演奏技法分析
《森林的呼啸》虽然不是李斯特创作的众多钢琴练习曲作品中最难的,但也包含了许多演奏技法重点与难点,是音乐艺术性与演奏技术性的完美碰撞交融。李斯特是广大学者与钢琴爱好者口中的“炫技之王”,保守派总抨击他的创作肤浅,只有炫技,但是李斯特本人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观念,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通过单一的钢琴音色展现出丰富多变的色彩及画面感,钢琴音乐也更加富有渲染力。听众也可通过标题性音乐的范畴,演奏与聆听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想象空间。
《森林的呼啸》根据一个主题,加入和声层次上的变化,共由五个乐段组成。曲式分析如图所示:
A B A’ C 再现A
(1-29)(30-60)(61-70)(71-87)(88-97)
从引人入胜到豁然开朗的A段:乐曲开篇由右手弱进,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节奏型极具代表性,仿佛微风吹拂森林,夹杂着随风而逝的树叶,好像是在模拟破晓黎明前森林树叶簌簌作响的声音。第一小节必须用(pp)极弱且圆润的声音弹奏出音乐线条,要注意由小臂带动手腕圆滑的弹奏,同时注意4指5指弹奏双音音程的整齐性。从第2小节开始由左手带出此曲的
主题旋律,要想象并模仿管弦乐连贯流畅的音色,充分圆滑的歌唱表现出来,多用指腹触键,手指尽量贴键横向作水平运动,达到音色柔和饱满,细腻柔美并兼具歌唱感的效果。第6-7小节,左手的装饰音在弹奏的时候不能出现较强的音头,左手主题旋律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呼吸,包括每句结束时手腕的带起、弱收,手指依依不舍的离开琴键。第9小节由D大调转到了E大调,注意和声的走向,随着六个小节的推动,仿佛进入了空无一人的森林深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引人入胜。第15小节开始主旋律由左手转移到了右手,并且八度弹奏,力度也由最开始的pp转变为mf,仿若森林深处阳光铺散,顿时豁然开朗。在右手八度歌唱的时候,要模仿长笛般轻巧的音色,并通过身体的支撑和大臂的挥动,拉大旋律线条。第25-26小节要形成鲜明的对比,前一句用p演奏,仿佛从远处飘来的呢喃,要注意手指的控制以及触键,后一句用f演奏,是全曲的第一个小高潮,需要充分展现音乐性。第28小节的八分音符和三连音要短小有力,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
从欢快轻柔到紧迫震撼的B段:第30-44小节如歌的,极轻快极温柔,始终保持pp,如同小溪流水声的源源不断,表现力既要有俏皮感,又要有抒情的细腻。第45小节出现了转调,这种欢快的平静慢慢消失,隐约感到了不安的急促,像风暴来临前的征兆,音域与音响都发生了变化,双手的旋律线条盘旋交织。第55小节演奏时左手八度顿音要坚定,右手注意扎实的弹奏,音乐旋律走向跑动起来。第58-60小节是全曲的最高潮,这部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建议双手演奏同音的八度,用以表达fff的震撼与爆发力。演奏时速度逐渐变慢,每个音符每个手指站住,加上身体的重量,使力量全部注入指尖,指尖像小锤子一样可以稍微直立一点,最终完全爆发呈现出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就像森林浪潮呼啸而来,带给人紧迫感与紧张感。
再现主题热烈激动的A’段:从第61小姐开始,开篇的主题旋律再次出现回荡在耳边,仿佛刚才一切的波涛汹涌森林的蹿动是场梦,但是最初开篇仿佛破晓般的森林,那种柔和甜美的音色已不在,稍许的不安氛围,整体速度要加快些,力量也要较之A段,更深沉一些,演奏时要充分热情且激动。主题再现,进行转调及和声变化,结束了这一段。
明亮轻快从容柔和的C段:第71小节乐曲谱面标记重音的音乐表情符号,但仍要弹奏出明亮轻快的感觉,双手小指的高低声部线条要充分清晰的勾勒,并注意远距离的触键,指距的准确性。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分手抛物线慢练习。第79-82小节双手均要以肘关节为中心,使指尖力量沉下去。从第83小节开始至85小节,演奏要一气呵成,这也是对手指演奏技术的考验,连贯流畅,左右手弹奏要清晰干净且注意音色的颗粒性。第86小节开始音乐逐步平静下来,急躁和不安的情绪都逐渐烟消云散,三连音、琶音、装饰音都要表现得更从容缓慢且细腻柔和。
风暴消退晴朗归回的再现A段:从第88小节开始所有的风暴与不安都已消退,恢复到了开篇的轻快与歌唱,主旋律再一次萦绕传达至脑海,由pp开始至ppp弱起弱收,给人带来了夹杂着丝丝留恋与不舍的梦幻感,最终在耳畔慢慢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