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建筑
(一)
第一章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述
2015年4月22日
第一节现代建筑发展分期
1)自律时期
①三年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建 筑 设计总方针为“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 注意美观”。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1953---1957): 学 习苏联经验;民族形式与国际式。
③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1958---1965): 十 大国庆工程;设计革命。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 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 利合作的新形式。于1994年2月经国 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南京禄口机场航站楼
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 越黄浦江的大桥,落成于 1991 年11月19日。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桥型采 用主跨为1385米钢悬索,是 我国第一座跨径超越千米的 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建成 时在已建桥梁中位列中国第 一、世界第四。1994年开工 建设,1999年10月建成通车。
境整洁优美、先进设施的工业区包括专用工 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提出了地下铁路 客站设计问题。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
为根治黄河水 害,1957年开始 在三门峡修堤筑 坝,1960年建成 著名的三门峡水 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 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 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 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 第一坝”。
之 一,使用大空间、低隔断、办公设备多, 效率 高,空调、电梯在多数地区进入办公建 筑,智 能化建筑出现。
90年代后期,会议中心或结合展览的会 展 中心,在发达地区登场。
信息与传媒建筑,是80年代后随着信息 业 及传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 地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 在工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 混 凝土桁架设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 民 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 空 间网架,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首都体育馆,
建于1968年, 建筑面积约 5.3万平方米, 属于综合性、
攀枝花钢铁厂于 1965 年春开工建设。1965年至 1980 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 绝的一期建设和创业,实 现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时 期。
“沪嘉高速公路”是中 国大陆的第一条高速公 路。沪嘉高速公路于 1984年12月21日开 始建造,1988年10月 31日通 车。
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建筑大力推行标准 设 计,推广装配式建筑方法,广泛推广预应 力钢 筋混凝土结构,后又推出轻钢结构。
90年代后,不仅高层,连多层也常用钢筋 混凝土框架。提出小康住宅计划,厨房卫生设 备等级迅速提升,新一代的居住区出现。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 还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 后的超大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 款机的超级市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 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
多功能的体育
馆。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 采 用空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 览 建筑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 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④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8)
2)开放时期
1979至199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时期。 • 经济特区、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 注册与监理制度、房地产业等 • 建筑师的位置 • 后现代、接轨与国情
第二节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 80年代,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环
60、70年代,顶升法及无梁楼板在多层厂 房中使用。
80年代以后,钢结构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增多,夹芯彩钢板在工业建筑中大量使用。大 跨度的立交桥中双向预应力厢式结构在中国推 广,航空站则直接与国际接轨,采用各式新型 钢网架和钢管等结构形式。
大连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
1992年6月17日,在国务院的 关心下,全国九家录像机定点 企业联合出资在大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
于经济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休憩建筑多数情况下结构并不复杂,因艺
术性、新奇性、舒适性等使之成为建筑师用武
之地。
上海博物馆,是一 座大型的中国古代 艺术博物馆,上圆 下方的造型寓意"天 圆地方”。陈列面 积2,800平方米。馆 藏珍贵文物14万件。 1993年8月开工, 1996年10月12日建成。
深圳世界之窗,1994年6月,是一个把世界奇观、 历史遗迹、古今名胜、民间歌舞表演融为一体的 人造主题公园——微缩景观园。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
50年代,大批办公楼兴建,因经济原因采用 砖 混结构。
苏联的结构理论与规范,帮助中国盖起了大量 多层办公楼且节约了造价。
改革开放后,办公楼框架结构取代了砖混结构。 80年代,商务办公楼是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
50—70年代,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楼, 有时成片为居住小区、工人新村等。有时见缝 插针、偶为高层,住宅标准极低,设备简陋, 小厅小卧室或居室兼卧室、居室兼厨房 等。
80年代后标准逐渐提高,通用设计改进, 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纳入设计考虑中。
90年代注重大起居室、小卧室,较大的厨 房与卫生间,出现双卫生间,注意了日照、 防火考虑,空调进入家庭。
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寓外又有别墅、度假 村之类。
大城市高层日多,物理管理逐渐推广社会。
上海曹杨新村
50—70年代,多层住宅皆为砖混结构,由 于地震原因,将居住建筑的抗震与安全问题提 到日程上,各城市按地震设防烈度设计,砖墙 转 角加构造柱。
80年代后,大力推广墙体改革,以争取淘 汰 黏土砖,空心砖成了标准转的替代物。
(一)
第一章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述
2015年4月22日
第一节现代建筑发展分期
1)自律时期
①三年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建 筑 设计总方针为“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 注意美观”。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1953---1957): 学 习苏联经验;民族形式与国际式。
③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1958---1965): 十 大国庆工程;设计革命。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 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 利合作的新形式。于1994年2月经国 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南京禄口机场航站楼
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 越黄浦江的大桥,落成于 1991 年11月19日。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桥型采 用主跨为1385米钢悬索,是 我国第一座跨径超越千米的 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建成 时在已建桥梁中位列中国第 一、世界第四。1994年开工 建设,1999年10月建成通车。
境整洁优美、先进设施的工业区包括专用工 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提出了地下铁路 客站设计问题。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
为根治黄河水 害,1957年开始 在三门峡修堤筑 坝,1960年建成 著名的三门峡水 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 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 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 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 第一坝”。
之 一,使用大空间、低隔断、办公设备多, 效率 高,空调、电梯在多数地区进入办公建 筑,智 能化建筑出现。
90年代后期,会议中心或结合展览的会 展 中心,在发达地区登场。
信息与传媒建筑,是80年代后随着信息 业 及传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 地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 在工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 混 凝土桁架设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 民 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 空 间网架,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首都体育馆,
建于1968年, 建筑面积约 5.3万平方米, 属于综合性、
攀枝花钢铁厂于 1965 年春开工建设。1965年至 1980 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 绝的一期建设和创业,实 现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时 期。
“沪嘉高速公路”是中 国大陆的第一条高速公 路。沪嘉高速公路于 1984年12月21日开 始建造,1988年10月 31日通 车。
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建筑大力推行标准 设 计,推广装配式建筑方法,广泛推广预应 力钢 筋混凝土结构,后又推出轻钢结构。
90年代后,不仅高层,连多层也常用钢筋 混凝土框架。提出小康住宅计划,厨房卫生设 备等级迅速提升,新一代的居住区出现。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 还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 后的超大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 款机的超级市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 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
多功能的体育
馆。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 采 用空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 览 建筑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 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④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8)
2)开放时期
1979至199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时期。 • 经济特区、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 注册与监理制度、房地产业等 • 建筑师的位置 • 后现代、接轨与国情
第二节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 80年代,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环
60、70年代,顶升法及无梁楼板在多层厂 房中使用。
80年代以后,钢结构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增多,夹芯彩钢板在工业建筑中大量使用。大 跨度的立交桥中双向预应力厢式结构在中国推 广,航空站则直接与国际接轨,采用各式新型 钢网架和钢管等结构形式。
大连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
1992年6月17日,在国务院的 关心下,全国九家录像机定点 企业联合出资在大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
于经济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休憩建筑多数情况下结构并不复杂,因艺
术性、新奇性、舒适性等使之成为建筑师用武
之地。
上海博物馆,是一 座大型的中国古代 艺术博物馆,上圆 下方的造型寓意"天 圆地方”。陈列面 积2,800平方米。馆 藏珍贵文物14万件。 1993年8月开工, 1996年10月12日建成。
深圳世界之窗,1994年6月,是一个把世界奇观、 历史遗迹、古今名胜、民间歌舞表演融为一体的 人造主题公园——微缩景观园。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
50年代,大批办公楼兴建,因经济原因采用 砖 混结构。
苏联的结构理论与规范,帮助中国盖起了大量 多层办公楼且节约了造价。
改革开放后,办公楼框架结构取代了砖混结构。 80年代,商务办公楼是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
50—70年代,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楼, 有时成片为居住小区、工人新村等。有时见缝 插针、偶为高层,住宅标准极低,设备简陋, 小厅小卧室或居室兼卧室、居室兼厨房 等。
80年代后标准逐渐提高,通用设计改进, 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纳入设计考虑中。
90年代注重大起居室、小卧室,较大的厨 房与卫生间,出现双卫生间,注意了日照、 防火考虑,空调进入家庭。
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寓外又有别墅、度假 村之类。
大城市高层日多,物理管理逐渐推广社会。
上海曹杨新村
50—70年代,多层住宅皆为砖混结构,由 于地震原因,将居住建筑的抗震与安全问题提 到日程上,各城市按地震设防烈度设计,砖墙 转 角加构造柱。
80年代后,大力推广墙体改革,以争取淘 汰 黏土砖,空心砖成了标准转的替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