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任性

合集下载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1. 引言1.1 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情绪失控,幼儿可能会因为受挫或不满意的情况而大声哭闹或发脾气,甚至出现打人、踢人等行为。

其次是自我中心,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只顾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比如抢夺玩具、不愿意分享等。

幼儿任性行为还包括冲动行为,幼儿可能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比如突然扔掉玩具或推倒物品。

幼儿可能表现出固执己见和不服从的行为,拒绝接受成人的规则和指导,甚至表现出挑战性和顽固性。

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幼儿在情绪控制、社会交往和规则遵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干预和引导。

1.2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重要性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商。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任性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和引导,可能会演变成持续性的问题行为,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矫正幼儿任性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任性行为的存在不仅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困扰,更会对幼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不仅是对幼儿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对整个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需要。

只有及时、有效地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才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阶段,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未来社会栋梁。

2. 正文2.1 心理学理论与幼儿任性行为心理学理论对幼儿任性行为的解释和矫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任性行为是由外部环境条件所引发的,通过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可以有效地改变幼儿的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和调控,通过奖励积极行为和惩罚消极行为,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任性行为是由于认知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幼儿在认知发展的某一阶段容易表现出任性行为。

幼儿任性的表现、成因与矫治

幼儿任性的表现、成因与矫治

幼儿任性的表现、成因与矫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幼儿游戏、教育资料、幼儿管理、计划总结、家园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nursery school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children's gam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hild management, plan summary, home educ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幼儿任性的表现、成因与矫治家长会经常看到或感受到这样一幕:A:在商店里,孩子为了买这样或那样的玩具、食品,大哭大闹,,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而仍不罢休,这时家长要么对孩子大打出手,要么无奈地就范,依了孩子……B: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中,孩子们为了共同喜好的物品,争来抢去,互不相让,甚至还打了起来,让父母难堪尽了头。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一、引言幼儿的任性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如果不及时矫正,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和社交能力。

研究和实践如何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方法和策略。

二、理论分析1. 任性行为的定义任性行为是指儿童在面临挫折或受到限制时,表现出的情绪激动、拒绝服从和强烈情绪反应的一种行为。

幼儿期的任性行为是正常的,但过度任性的行为却可能成为一种心理问题。

幼儿的任性行为有时是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还未学会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的能力,或者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社交环境等。

要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关注幼儿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其次是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是提供正面的引导和激励,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三、实践方法1. 理解幼儿的情绪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首先需要理解幼儿的情绪。

当幼儿出现任性行为时,家长或老师需要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表现,了解他们为何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可能是因为在家庭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是受到了其他孩子的影响等。

只有当我们理解了幼儿的情感需求,才能更好地去矫正他们的任性行为。

2.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基础。

家长和老师需要建立一个积极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更容易接受矫正的指导,也更愿意学习和改变任性的行为。

3. 提供正面的引导和激励针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正面的引导和激励。

当幼儿因为受挫失败而表现出任性行为时,我们可以先安抚他们的情绪,然后耐心地解释为什么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最后鼓励他们试着接受一些新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并且学会用更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实践案例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由于家中的家长经常因为工作忙碌而疏于陪伴和关爱他,导致小明经常表现出任性行为。

幼儿教师该如何面对幼儿的任性

幼儿教师该如何面对幼儿的任性

幼儿教师该如何面对幼儿的任性幼儿教师是承担教育和照顾幼儿的重要角色之一。

面对幼儿的任性行为,教师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与态度,引导幼儿积极行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师如何应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并提供一些观点和方法。

首先,幼儿教师应理解幼儿行为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行为通常是自发、主观和情绪化的。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失控、固执己见、反复无常等行为。

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行为是幼儿发展阶段的一部分,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并以更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

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建立积极的关系和沟通。

与幼儿的互动和亲密关系对于纠正任性行为非常重要。

教师应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展示关心和理解。

通过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意愿,教师可以更好地应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处理幼儿的任性行为时,师幼互动是关键。

教师应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例如表扬合适的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

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积极行为的意愿,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

同时,在幼儿犯错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并鼓励他们改正。

此外,为了引导幼儿远离任性行为,教师需要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幼儿需要明确了解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教师应当与幼儿一起制定规则,并确保规则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当幼儿违反规则时,教师需要及时做出回应,强调违反规则的后果,并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最后,幼儿教师应与幼儿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对于引导幼儿摆脱任性行为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和家长分享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寻求他们的帮助和建议。

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教师可以共同制定适合幼儿的行为管理策略,并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

总结起来,幼儿教师应理解幼儿行为的特点,建立积极的关系和沟通,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与家长密切合作。

这些方法将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并为幼儿的行为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文档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文档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任性行为。

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事了,多数孩子的任性行为也会被慢慢克服直至消失。

但如果幼儿有严重的任性行为,将会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也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正确看待幼儿出现的任性行为,及时关注和矫正,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物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幼儿通常都会有点任性。

一般从3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要表现自我,孩子的心灵会面临着对社会的顺从与体现自我的矛盾和对立中。

为了确立自我意识,对成人的安排、建议和指令会常常不听从,“闹独立”,力图摆脱约束,固执己见甚至开始反抗,这就是“第一反抗期”的表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强烈凸显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剧烈变化,发脾气、大哭、大闹,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许多父母因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走入了教育上的“误区”。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的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

并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的“视野”不断地扩大,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常常会有独立的倾向,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容易被大人认为不听话。

其实,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独立性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

因为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社会规则的认识水平都比较低,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反复分析后,再做出处理决断,只凭着一种本能来要求大人,所以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常常会在不合实情下表露出来,尽管这些事物往往对他们不宜,甚至是不利或者有害的,他们都会以自身的兴趣与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

中班心理健康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好孩子不任性》

中班心理健康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好孩子不任性》
中班心理健康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好孩子不任性》
汇报人:
2023-12-22
目录
CONTENTS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任性行为分析与心理探究引导孩子克服任性方法论述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教学反思与总结提升资源推荐与拓展延伸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任性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现象,表现为孩子坚持自己的意愿,不顾及他人感受。
案例二
运用奖励机制,激励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当孩子能够克服任性,表现出合作和分享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
案例三
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家长和老师应共同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和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与总结提升
教学目标达成度
本次课程以“好孩子不任性”为主题,通过讲解、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们能够认识到任性的危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孩子们的表现和反馈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教学方法有效性
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通过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了孩子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不任性的孩子更快乐》
1
2
3
推荐家长访问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网站,如中国心理卫生网等,获取更多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信息。
专业心理网站
鼓励家长参加一些在线教育课程,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和沟通,提升自己的育儿能力。
在线教育课程
引导家长加入一些家长交流群或社区,与其他家长分享育儿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支持。
模拟场景三
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家长可以先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引导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分享,家长可以以身作则,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给孩子看,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温暖。

如何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幼儿的任性行为是他们在认知以及情感发展中的一种表现,当他们遇到挫折、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培养自己的独立性时,可能会表现出种种的任性行为。

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正确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建议:1.理解与倾听:首先,要尽力去理解幼儿的需求和感受。

幼儿可能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通过行为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父母和教育者要倾听和观察幼儿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信任基础。

2.建立规矩与边界:幼儿需要有清晰的规矩与边界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制定适当的规则,确保幼儿明白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同时,在设定规则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性,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期望。

当幼儿的任性行为超出规定的边界时,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制止和引导。

3.鼓励表达情感:幼儿常常因为他们自己无法处理复杂的情绪而表现出任性。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帮助他们学会用言语和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例如,幼儿可以学会用“我希望”、“我需要”等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不是通过任性行为来表达。

4.提供替代方法与选择:当幼儿表现出任性行为时,父母和教育者可以给予他们一些替代方法与选择。

例如,当幼儿不愿意合作时,可以提供一些可选择的活动或者任务,让他们能够自主决策。

这样一来,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有权作出选择,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出现。

5.引导问题解决与冲突解决能力:幼儿任性行为的背后可能是一些挫折感或冲突。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能力。

例如,可以教给他们合作与沟通的技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能够降低任性行为的发生,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给予适当的关注与赞赏:幼儿有时候通过任性行为来获取关注。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给予幼儿适当的关注与赞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渐渐减少任性行为的出现。

幼儿任性行为之我见

幼儿任性行为之我见

幼儿任性行为之我见幼儿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表现出的一种行为。

无论在家庭、幼儿园或托儿所中,幼儿任性行为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幼儿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哭闹、撒泼、发脾气、拒绝接受指导等形式,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作为幼儿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任性行为呢?我的见解是,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任性行为的成因,然后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和纠正幼儿的行为。

任性行为的成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情绪失控、需求得不到满足、对自己的要求过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

幼儿的任性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面对情绪或需求的冲动时,容易表现出失控的行为。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导致情绪上的波动,从而表现出任性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任性行为视为幼儿的不良表现,而应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和情感状态。

在面对幼儿的任性行为时,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解。

家长和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状态,不要过分苛责或品头论足。

要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才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

在幼儿表现出任性行为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来引导他们,比如给予适当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们缓解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被关心的重要性。

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和幼儿进行心理沟通,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

在幼儿出现任性行为时,我们可以耐心地引导他们进行情绪解释和思考,帮助他们逐渐理解自己情绪的起因和表现,并学会寻找恰当的方式来化解情绪。

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宽容和理解,让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逐渐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

对于幼儿的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行为塑造和示范来引导幼儿。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可以从身教入手,给幼儿树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范,引导他们学习和模仿。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教会幼儿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宽容待人、如何控制和表达情绪等,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不服从、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控能力等行为。

任性行为不仅给幼儿自身带来困扰,也会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成为了许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主要包括:1. 建立积极的家庭和教育环境:通过建立和谐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家长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幼儿进行合理的沟通和交流。

2. 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约束:幼儿需要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制定一系列明确的规则,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

3. 多元化的启发教育:幼儿任性行为的根源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如通过游戏训练、情境模拟等。

4. 激发幼儿积极的兴趣和爱好:幼儿在特定的兴趣和爱好中会有更好地自发性,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游戏资源,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5.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分享意识:任性行为常常包括自私和不愿与他人合作,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培养幼儿的合作和分享意识,鼓励他们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任性行为的成因:研究者通常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法,研究幼儿任性行为的成因,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

通过深入了解任性行为的成因,可以更好地制定矫正策略。

2.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研究者可以比较不同矫正方法的效果,从而为实践者提供指导。

3. 矫正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研究者还关注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变化。

通过研究幼儿在矫正过程中的情绪、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矫正的效果。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实践中,需要家庭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教育方式,并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更有效的矫正方法。

幼儿性格任性的表现及原因

幼儿性格任性的表现及原因

幼儿性格任性的表现及原因幼儿性格任性的表现及原因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人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幼儿性格任性的表现及原因,仅供大家参考!宝宝任性的表现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宝宝任性的原因宝宝上幼儿园,老师评价宝宝各方面都不错,就是脾气非常大。

其实,宝宝从小就一股牛脾气,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犯起脾气,就任性地胡闹,谁的话也不听。

宝宝说喜欢同伴玩具车。

家长知道宝宝的脾气,就赶紧给买来了。

谁知又不对宝宝的心思。

宝宝就开始发脾气,又哭又闹,怎么劝说也不行。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父母过分娇宠、纵容是宝宝任性的结果。

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

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1、隔代喂养。

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

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

现在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

2、父母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听话,爸妈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

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

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简单: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1. 引言1.1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重要性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重要性在于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幼儿的任性行为往往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关系。

如果任性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可能会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工作,也是家庭和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的任务。

通过矫正幼儿任性行为,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还能促进幼儿学会控制情绪、尊重他人、合作共处,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品格。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也有利于家庭和幼儿园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矫正任性行为,可以让幼儿在快乐、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幼儿的任性行为表现为一种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的儿童倾向于进行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随意性。

幼儿的任性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表现:拒绝服从他人的安排和要求,任性地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考虑他人感受,爱哭闹、发脾气,无理取闹,难以控制情绪,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和争执,无法耐心等待,经常要求满足自己的需求。

幼儿的任性行为往往会在家庭、幼儿园或学校等不同场合表现出来,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不适。

正确认识幼儿的任性行为表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需求和成长状态,为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的研究对于幼儿行为管理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指导幼儿,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

1.3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必要性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必要性在于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

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正,有可能会影响幼儿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甚至会给家庭和教育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幼教心理案例幼儿任性发脾气哭闹行为分析及对策

幼教心理案例幼儿任性发脾气哭闹行为分析及对策

幼教心理案例幼儿任性发脾气哭闹行为分析及对策幼儿的任性发脾气闹情绪的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表现。

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尚未发展完全,无法有效地处理情绪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对于这种行为,幼教人员需要采取适当的分析和对策,以便帮助幼儿学会控制情绪,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首先,幼教人员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找出其发脾气的原因。

幼儿的发脾气行为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情绪需求不满足:幼儿发脾气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对玩具、食物或者人的要求等。

幼教人员可以尝试提供其他选择,帮助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注意力需求:幼儿可能因为想要获得他人的关注而发脾气。

幼教人员可以尝试通过积极的反馈和关注,帮助幼儿满足这种需求。

3.控制欲望:幼儿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当他们感到无法控制其中一种情况时,可能会出现发脾气的行为。

幼教人员可以尝试提供一些可以选择的活动、角色或决策,帮助幼儿感到有掌控力。

其次,幼教人员需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以便帮助他们掌控情绪和改善行为。

1.建立情绪识别能力:通过和幼儿一起讨论和识别不同情绪的表现,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2.提供情绪调节技巧:幼教人员可以教导幼儿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比如深呼吸、数数、寻求帮助等,以帮助幼儿在情绪激动时保持冷静。

3.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幼教人员可以教导幼儿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也教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分享、妥协、理解他人等。

最后,幼教人员应该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起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无缝衔接。

1.分享观察和评估结果:幼教人员可以向家长分享观察到的幼儿的情绪和行为,以便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要。

2.探讨共同对策:幼教人员和家长可以共同讨论针对幼儿的发脾气行为的对策,比如家庭和幼儿园的规则和奖惩机制的一致性等。

3.互通信息和反馈:幼教人员可以向家长提供有关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和进展的反馈,以便家长在家中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如何矫正大班幼儿的任性行为

如何矫正大班幼儿的任性行为

一、为何要矫正大班幼儿的任性行为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需要,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经常看到这种情境,孩子在商店看到好玩的、好吃的就站在那不肯走了,不买便哭闹,有的孩子不只是哭闹,有的连哭带骂,有的又踢又打,甚至睡在地上,满地打滚。

当大人提出建议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再说,孩子就容易变的非常暴躁。

放任幼儿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

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

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

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

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

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幼儿任性是一个心理的需求和表现。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育的过程中,可变性和波动性很大。

儿童期是施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在幼儿期及早帮助和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对幼儿有效地实施卫生保健,这样幼儿的任性行为会得到矫正,健全幼儿的人格。

那么,何为认性?所谓任性,就是任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

任性是幼儿常见的一种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自我意愿不受制约,一味地从心理上、行动上来求得满足,因此,一满足又刺激着更多、更大的不满足的心理冲动。

任性的孩子常常又表现为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非常执拗,甚至胡搅蛮缠。

会为了一些小事而莫名其妙地大声哭闹、嘶叫,甚至在地上打滚,坐在地上不愿起来,有的长时间赌气、不理人、不吃东西、乱掷和乱折东西等。

事实证明:那些从小倔强的孩子,长大后多成为有主见、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其关键在于教育,任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只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它,正确引导就可能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顽强、有毅力。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任性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给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行为矫正是一种针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干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愿,缺乏合作精神和自制力。

这些行为包括拒绝服从,经常发脾气,对规则和约束不敏感等。

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以及自身的个性特点等。

针对幼儿的任性行为,行为矫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干预:一是建立积极的肯定性关系。

父母或教师应该与孩子建立起积极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注重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努力和积极表现,以增强孩子们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二是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

制定明确的家规和班规,告知幼儿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

三是提供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和动力。

对不当行为要适当惩罚,让孩子明白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引导他们担当责任。

四是培养社交能力。

提醒幼儿注意他人感受,培养友善和合作的意识,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互动。

鼓励幼儿主动分享和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对于有任性行为的幼儿,行为矫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干预方式。

通过建立积极的肯定性关系、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提供合理的奖惩制度和培养社交能力,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

这将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增强自控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设立明确的目标:明确目标,例如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遵守规则的意识等。

2. 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增加亲子或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加相互理解和信任,为干预创造有利条件。

4. 打造激励机制: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奖励措施,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适时赞扬和奖励他的行为,并给予一些实质性的奖励,如游戏时间、小礼物等。

幼儿园孩子任性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园孩子任性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园孩子任性的原因及措施幼儿园孩子任性的原因1、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

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

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2、家人溺爱家长的想法很简单,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那他的心智一定更健康。

可是父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爱的界限,若是过度的宠爱,便会滋长孩子的任性心理。

他们会觉得,父母疼爱自己是应该的,甚至觉得外人也应该如此才行。

可是孩子不知道,家人之所以宠溺,是因为大家不想他受委屈而已。

但是旁人,没有义务如此包容和忍受他的缺点,自然也就不会宠溺。

最后的结果,只能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耐心,而且不懂尊重。

幼儿园孩子任性的措施1、不要说教孩子任性哭闹是欲求未被满足时的一种发泄方式,这能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压抑,防止负面情绪淤积甚至恶化。

如果此时家长打断孩子发泄,硬要对其说教,孩子根本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去,反而会更加烦躁,说教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所以,父母要先让孩子发泄出来不良的情绪,等其逐渐冷静下来再安抚,这样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转移孩子注意力当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如果发现有些任性,当他们安静不下来时,父母可以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拉他们去看其他新的玩具,或者是给他们讲故事,让他们停止任性,几次之后他们就意识到自己不该乱发脾气,为所欲为了。

3、跟孩子约法三章有些孩子到了特定的场合就会任性,比如每次去超市总会哭着闹着要买一些玩具,这时父母可以事先跟他们约法三章。

比如规定每次去超市,他们只能自己挑一个50元以内的玩具,守住这个原则,不管孩子如何哭闹,父母不为所动,他们就会懂得规矩了。

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建议

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建议

吉林教育·教研19/2016 159 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建议张 晶(伊通满族幼儿园,吉林伊通 130700) 如今的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时代。

幼儿先天而来就携带着任性的特点,其身体和心理在0~7岁阶段飞速发展。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任性的表现。

随着生理发育,幼儿接触的外部世界逐步多,有时他们会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大哭大闹,这其实也可以说,幼儿的任性是幼儿主动发展的表现。

家长们会认为这是幼儿太小,没有对幼儿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放任幼儿的任性行为,因此幼儿教育者对幼儿的任性行为要正确地引导和教育,采取更有效的教育办法、更科学的措施,帮助幼儿克服任性的不良习惯。

一、幼儿任性行为表现任性是任自己主观的险清和喜好去做事。

换句话来说,是对个人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

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是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

这种行为常常表现在幼儿身上,是幼儿常见的一种心理反映,也是幼儿教育者必须认识到的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这种任性形为的发生。

具体表现为:自我意愿不受制约,尤其是在家长不管的情况下,一味地从心理上、行动上来求得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任性又表现为不达目的不肯罢休,达到一定程度时非常执拗,甚至胡搅蛮缠。

我们最常见的是一些幼儿会为小事而莫名其妙地大声哭闹、嘶叫。

我们经常会在商场里看见有小孩儿在地上打滚儿,坐在地上不愿起来,在朋友家也能看到有的长时间赌气、不理人、不吃东西,还有的有破坏性行为,如乱掷和乱折东西等。

其实这些现象很好解释,那就是任性是孩子性格、情绪的表现,这应该说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从其出生开始就有任性的行为。

通过对幼儿任性行为的了解,即对幼儿任性行为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找出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研究计划,提出改进幼儿任性行为的教育建议。

以幼儿园的家长和教师为访谈对象,在充分了解己有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孩子的任性情况,结合调查目的,进行设计,了解孩子在家中常有的任性行为表现,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的背景,了解孩子在园的任性行为表现及原因,总结出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幼儿任性行为矫正策略的研究

幼儿任性行为矫正策略的研究

幼儿任性行为矫正策略的研究幼儿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往往表现出一些任性的行为。

这些任性行为可能会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任性行为矫正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一、了解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任性行为是幼儿个性的自然表达,同时也是其不成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体现。

幼儿的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需求不得到满足,注意力分散,自主意识缺乏,或者是受到了环境变化的影响。

因此,了解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是幼儿任性行为矫正策略的关键。

二、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儿童行为管理策略之一。

家长应该建立亲密、温馨、支持的关系,以帮助幼儿树立纪律、理解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父母应该成为积极正面行为的榜样,鼓励和认可幼儿在行为表现上的努力和改进。

三、有效的沟通和表达情感幼儿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其情绪表达不畅所致。

家长应该教导幼儿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通过语言、绘画或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此外,家长还应该培养幼儿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寻求帮助。

四、以正反馈为主的奖励系统奖励系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管理策略,可用于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家长可以给予奖励和赞扬,以增强正面行为和激发积极性。

这将有效地减少幼儿的任性行为。

五、提供适当的界限和规范幼儿任性行为的矫正需要给予适当的界限和规范。

家长应该在幼儿行为中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并及时给予幼儿反馈。

同时,应该向幼儿解释这些规则和期望的原因,以帮助幼儿理解并接受这些规则。

六、提供适当的选择和自主权幼儿任性行为的矫正也需要给予幼儿适当的选择和自主权。

这将有助于他们发展自己的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应该提供一些可行的选择,让幼儿在其可接受范围内做出决策,以减少他们的任性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了解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提供有效沟通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以正反馈为主的奖励系统,提供适当的界限和规范,以及提供适当的选择和自主权,都是帮助幼儿克服任性行为的重要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幼儿期任性、不听话、发脾气、耍赖专家意见[现象]“我的女儿三岁,脾气太大,稍有不顺心,她就不干了,在地上打滚,甚至大喊大叫并打人。

你越不让她打,她越打。

有时,我气急了,打她两下,她还还手,甚至摔东西,从不肯就范。

”“我儿子两岁半,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饭从不按时三餐,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非得大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

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

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作对,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

往往到4-5岁时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

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人孤独,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

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任性的孩子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原因分析]孩子任性、发脾气、耍赖,甚至采取攻击性行为在小学以下的孩子经常发生,在三、四岁的时候,有一个高发期。

这个时期是所谓第一反抗时期。

只要下列任何原因之一,就有可能发生:1、想要做或想要得到什么而不能满足。

2、逃避责任。

孩子犯了错,怕受到父母的责罚,就以哭闹来转移其注意力。

3、为了达到目的。

如果得不到某种玩具、食物或外出游玩的机会等,就会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

4、认为别人侵害了他的权利。

5、吸引大人的注意。

有时父母正在忙于别的事时,孩子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也会借故哭闹。

6、模仿父母以及大众传播媒体。

发脾气是一个人的正常情绪行为,只有给别人造成很大麻烦的时候,我们才认为出了问题。

造成孩子过度发任性、脾气、耍赖、哭闹甚至攻击他人的行为,有这样一些原因。

首先,对孩子成长规律认识不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分为五个时期:喂养期、教养期、鞭养期、圈养期和放养期(详见/viewthread.php?tid=141&extra=page%3D1),第一反抗期发生在喂养期向鞭养期过渡的教养期。

在喂养期,孩子完全没有行为能力,他的一切都需要大人的照顾,可以说,想要什么只要哭就可以达到。

我们可以说,在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婴儿期的孩子,从哭闹程度上来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婴儿期的孩子更会哭闹。

而在幼儿期,孩子有了一定的行为能力,不仅只会哭,还会通过打人、破坏和自虐的方式来引起注意或者达到目的。

对婴儿期的孩子百依百顺的父母,延续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通过哭闹大到他的目的,开始让父母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孩子早晚要自立,他首先要学习,学习就需要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要去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个任务可能根本就不是自己的期望,但必须完成,这是鞭养期孩子需要达到状态,否则,到了小学,孩子根本就没有办法适应学校生活。

当孩子由一个完全需要照顾的孩子,要逐步适应能够接收一定的约束,完成有要求的学习,这就是教养期所要完成的任务。

当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成长的规律,不认为孩子的行为需要受到约束,继续采用喂养期照顾孩子的办法,孩子的问题就会日益突出。

其次,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的父母结婚时间都比较晚,加上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难免对孩子特别宝贝。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放弃对孩子教育的责任。

我们除了要养育孩子生理健康外,还要培养孩子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就是孩子要明白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不能够随心所欲。

为此,当孩子提出某些无理要求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就能够坚决地拒绝,这不是不爱孩子的表现,恰恰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孩子都是非常善于学习的,他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各种能够达到目的的方式。

孩子的任性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下慢慢形成。

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当孩子发现发脾气是最容易达到目的的,就会强化孩子对这些行为的使用。

每次孩子去抢其他孩子的玩具的时候,每次孩子为一点小事发脾气的时候,都有人帮助他解围,他耍赖时候,父母就满足他。

如果你对他不高兴,甚至打他的时候,就有爷爷奶奶出来解围。

当家长们采用这些方式的时候,往往可以暂时解决问题。

但是,这些都是不顾后果的应急方式,当家长总是用应急的方式处理孩子的事情,就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孩子会逐渐形成习惯,因为他认为这是达到目的最有效的方式。

再次,缺乏同龄人的交往。

孩子天生就有社交的需求,由于幼儿自制力差,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

由于亲子交往常常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然而,像这样在家里的“小霸王”,很可能在幼儿园和学校,完全变成另外一种嘴脸。

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在没有办法了,希望老师能够想想办法。

可老师听到家长的要求,感到万分震惊,因为,这个孩子在学校特别听话,特别有礼貌。

第四,家长阻止了孩子的学习愿望。

孩子有了一定的行为能力,他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想做一切她想做的事情,其中很多事情是合理的。

比如,孩子孩子想自己吃饭、自己系鞋带等。

然而,家长担心孩子自己做会做“砸”了,就会事事帮助孩子,这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此外,我们不能排除某些天生的因素。

有些孩子的气质上就有攻击性与霸道性的,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的任性和攻击。

这些孩子的这种气质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天生的,孩子想通过一种表现,来强调他的存在。

特别是在小学期间,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通过捣乱、打架来表现自己。

[错误对策]有些所谓的教育工作者,会提出很多的建议,然而,这些建议在实际操作当中并不很管用。

这包括:一、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耍赖时,你可以找来与小宝要好或同路的小伙伴,和他一起回家,或去附近的儿童乐园玩一会儿,或做他平时喜欢做的游戏,如捉迷藏等,转移他的注意力。

这种方法对特别小的孩子,或很少发脾气的孩子有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这种方法越来越不管用。

可能可以解决一次性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孩子爱发脾气、喜欢攻击的性格形成。

二、和孩子讲道理。

对成年人来说,没有专政工具,法律和道德都没有任何意义。

处理孩子的关系也是如此。

其实,讲道理无非就是要告诉孩子,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有不利于他的后果,那么,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直接承担后果。

孩子所承担的后果可以是自然的,比如,攻击性的孩子就没有人跟他玩,恶作剧的孩子会被人报复,也可以是人为的,比如,家长不高兴甚至体罚他。

这些都是让孩子承担后果的方式。

这并不是说不能和孩子讲道理,而是任何道理都必须和有效地执行力结合在一起。

三、欺骗孩子。

比如,到了百货店,孩子非要买一个非常贵的玩具,家长不想买,孩子开始耍赖,家长就告诉他没带钱包,身边一分钱也没有,不信就让他翻看一下。

这样,可使他的购物欲望化为泡影,明白即使再怎么哭闹,只得乖乖地回家。

这种做法产生两个副作用:一是重复使用这种方法,孩子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以后就不会在信任家长。

二是等于放弃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制止孩子哭闹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如何实现自己的要求。

四、适当满足地孩子的一些需要。

当孩子通过苦恼的方式向达到某个目的,如果轻易地答应了孩子,虽然可能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他就学会了频繁使用这种方式。

如果孩子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并不是说孩子的要求一定不能答应,而是要和他的表现结合在一起。

比如,孩子答应愿意好好上绘画班,可以答应他这个要求的一部分。

五、寻求老师的帮助。

有人建议,在班里设立一个幼儿合理消费奖章,明确获得奖章的条件,如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不随便要大人的钱;不哭闹着要大人买东西;会合理使用零花钱;知道节约用钱等。

老师可根据需要,把奖章发给父母,让父母监督孩子的行动后颁发奖章。

任何表扬都应该是及时的,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没有有效的办法制止,那么,事后的教育都不会起作用。

六、用榜样来引导孩子。

当孩子又提出要买东西时,可把孩子身边不买零食的小朋友做榜样来引导他,并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

事实上,孩子追求的是差异,就是要比别人好。

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能够接受家长的价值观,也就不要找什么榜样,如果不接受家长的价值观,孩子正希望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来实现自己比别人强的目的。

七、不同的家长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孩子大发雷霆甚至扔东西的时候,爸爸“扮黑脸”先唬住她,然后由妈妈扮演“红脸”给她讲道理。

如果是那样的话,孩子就会在“黑脸”在的时候不闹,而专门在“红脸”在的时候闹,正不利于正常亲子关系的建立。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要制止孩子的哭闹,而是要培养他良好的处事行为。

其实,红脸、黑脸可以有一个人扮。

意思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就好,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也跟着不好。

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要比两个人扮演两个角色更有利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八、恫吓。

比如“再不听话我揍你”、“再闹小狗就要来咬你”等话语,这样做只能教会孩子说谎,增加孩子的不信任。

[对策]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区分上面两种情况,到底是原发性的,还是偶发性的。

区分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孩子攻击的目的性,如果攻击的目的非常明确,比如,就是为了要得到某样东西而没有得到,这就是偶发性的。

如果攻击的目的性并不十分明确,比如,用石头攻击过往的车辆,欺负别的孩子,这就属于原发性的。

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偶发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长此以往就可能发展成为原发性的。

原发性的问题属于本网站“性格科”中,“攻击”/forumdisplay.php?fid=8。

对于偶发性原因。

我们首先要分清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所谓合理的要求,就是指那些孩子未来就需要掌握的技能,家长估计一定会做不好,但只要没有安全问题,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失败给孩子教育,可以让孩子学到更深刻的东西,也避免了由于逆反所导致的对抗。

作为家长应该适当地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和麻烦,就当是为孩子交了学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