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大学原文

合集下载

四书五经之首《大学》:精髓就这十句

四书五经之首《大学》:精髓就这十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

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四书《大学》原文及译文

四书《大学》原文及译文

四书《大学》原文及译文总纲【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第一章【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英语副教授刘军注解、汇编编者按:《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内容,就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记录的孔子的思想。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文的第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四书之《大学》

四书之《大学》

四书之《⼤学》作品简介《⼤学》原为《礼记》第四⼗⼆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学》、《中庸》、《论语》、《孟⼦》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学》成为儒家经典。

⾄于《⼤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之遗⾔也”。

朱熹把《⼤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章,“传”⼗章。

认为,“经⼀章盖孔⼦之⾔,⽽曾⼦述之;其传⼗章,则曾⼦之意⽽门⼈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的话,曾⼦记录下来;“传”是曾⼦解释“经”的话,由曾⼦的学⽣记录下来。

经典语录1、⼤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3、富润屋,德润⾝,⼼⼴体胖。

故君⼦必诚其意。

4、⼩⼈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5、⼼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不知其味。

此谓修⾝在正其⼼。

6、⼀家仁,⼀国兴仁;⼀家让,⼀国兴让;⼀⼈贪戾,⼀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偾事,⼀⼈定国。

7、好⼈之所恶,恶⼈之所好,是谓拂⼈之性,菑必逮夫⾝。

8、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先慎乎德,有德此有⼈,有⼈此有⼟,有⼟此有财,有财此有⽤。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意思是说:只有当统治者获得了百姓的拥护,才能够长保他的国家兴盛不衰;如果统治者多⾏不义,丧失了百姓对他的⽀持,那么他的国家就⼀定会因众叛亲离⽽灭亡。

所以,有道德的君王,先要谨慎俢治⾃⼰为⼈君的德⾏。

只有当君王有了好的德⾏,才会有庶民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的衷⼼拥护,才会有⼴垠的领⼟;有了⼴垠的领⼟,才会有丰富的资财;有了丰富的资财,才会有⾜够的⽤度。

可见,德⾏是⼀切治道的根本所在呀;⽽钱财则是治道的末节呀。

9、⽣财有⼤道,⽣之者众,⾷之者寡,为之者疾,⽤之者舒,则财恒⾜矣。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

前言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四书之一:《大学》全文(拼音诵读)

四书之一:《大学》全文(拼音诵读)

四书之⼀:《⼤学》全⽂(拼⾳诵读)《⼤学》出⾃《礼记》,原本是《礼记》四⼗九篇中的第四⼗⼆篇《礼记》原名《⼩戴礼记》,⼜名《⼩戴记》,由汉宣帝时⼈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成。

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篇”下⾃注云“七⼗⼦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崔述认为:“凡⽂之体,因乎其时……《⼤学》之⽂繁⽽尽,⼜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

”(《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论,《⼤学》的成书时代⼤体在孔⼦、曾⼦之后,孟⼦、荀⼦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之儒⼀派的纯儒家作品”。

即《⼤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之儒⼀派”,即现在学术界⽐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dà学xué⼤dà学xué之zhī道dào,在zài明mínɡ明mínɡ德dé,在zài亲qīn民mín,在zài⽌zhǐ于yú⾄zhì善shàn。

知zhī⽌zhǐ⽽ér后hòu有yǒu定dìnɡ,定dìnɡ⽽ér后hòu能nénɡ静jìnɡ,静jìnɡ⽽ér后hòu能nénɡ安ān,安ān⽽ér后hòu能nénɡ虑lǜ,虑lǜ⽽ér后hòu能nénɡ得dé。

物wù有yǒu本běn末mò,事shì有yǒu终zhōnɡ始shǐ,知zhī所suǒ先xiān后hòu,则zé近jìn道dào矣yǐ。

古gǔ之zhī欲yù明mínɡ明mínɡ德dé于yú天tiān下xià者zhě,先xiān治zhì其qí国guó;欲yù治zhì其qí国guó者zhě,先xiān齐qí其qí家jiā;欲yù齐qí其qí家jiā者zhě,先xiān修xiū其qí⾝shēn;欲yù修xiū其qí⾝shēn者zhě,先xiān正zhènɡ其qí⼼xīn;欲yù正zhènɡ其qí⼼xīn者zhě,先xiān诚chénɡ其qí意yì;欲yù诚chénɡ其qí意yì者zhě,先xiān致zhì其qí知zhī;致zhì知zhī在zài格gé物wù。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

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xx》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1』康诰曰,「xxxx。

」『2』大甲曰,「xx明命。

」『3』xx曰:「xx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xx明明xx。

第二章『1』xx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xx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xx新民。

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大学》、《中庸》原文,据中华书局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校录。

《大学》、《中庸》原文,据中华书局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校录。

《大学》、《中庸》原文,据中华书局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校录。

大学經文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傳十章:傳文之首章釋明明德康誥曰:「克明德。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傳文二章釋新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傳文之三章釋止於至善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傳文之四章釋本末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大畏民志,此謂傳文之五章釋格物致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第一句為衍文,第二句上有闕文。

朱熹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蓋人心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知至之为至,不可已已;其为不至然而有过者,不可去也。

知过而后能改,谓之至道;不知过而又不改,谓之昏庸。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其无形也,万物莫能处之。

此之谓隐德。

夫隐者,天下之至柔也,而攻者,天下之至强也。

隐者不可使敌,故能而示之不可使强也;攻者不可使友,故不祥而福相之。

善敌者,求之于险处。

善藏者,随之于静处。

故善战者,求之于无形;善戒者,随之于静。

故能而示之曰:“迎难而进,则善者退;伏安而处,则善者亡。

”非战之罪也。

故远人先言之,后及其身;致其欲者,先勿勿施于人;其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之谓大德。

斯则天下之达道也,而人不得已而自行焉。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天下之至刚。

圣人之道,协于天,乐与同,万物浑同,各得其所。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天下之至刚。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是以聖人不惮于行也,不惮于言也。

故能敬慎而无误者,其德至矣。

其为人也,诚既勇,信既立,修既敏,敬既恭,事既敬,侈则有辱,勇则有悔,依则安,豫则立,固亲之事,孝慈之心,不入于侈,不入于僻,斯世而有仁焉。

《大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学术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四书五经”之一,由朱熹注疏,成为东亚“国学”之一的经典读物。

四书五经-大学完整拼音版

四书五经-大学完整拼音版

大 学❶. 大d à 学xu é 之zh ī 道d ào :在z ài 明m íng 明m íng 德d é, 在z ài 亲q īn 民m ín ,在z ài 止zh ǐ于y ú 至zh ì 善sh àn 。

知zh ī 止zh ǐ 而ér 后h òu 有y ǒu 定d ìng ,定d ìng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g 静j ìng ,静j ìng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g 安ān ,安ān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g 虑l ǜ,虑l ǜ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g 得d é。

物w ù 有y ǒu 本b ěn 末m ò,事sh ì 有y ǒu 终zh ōng 始sh ǐ,知zh ī 所su ǒ 先xi ān 后h òu ,则z é 近j ìn 道d ào 矣y ǐ。

古g ǔ 之zh ī 欲y ù 明m ín ɡ 明m ín ɡ 德d é 于y ú 天ti ān 下xi à 者zh ě,先xi ān 治zh ì 其q í 国gu ó;欲y ù治zh ì 其q í 国gu ó 者zh ě,先xi ān 齐q í 其q í 家ji ā,欲y ù 齐q í 其q í 家ji ā 者zh ě,先xi ān 修xi ū 其q í 身sh ēn ;欲y ù 修xi ū 其q í 身sh ēn 者zh ě,先xi ān 正zh èng 其q í 心x īn ;欲y ù 正zh èng 其q í心x īn 者zh ě,先xi ān 诚ch éng 其q í 意y ì;欲y ù 诚ch éng 其q í 意y ì 者zh ě,先xi ān 致zh ì 其q í 知zh ī;致zh ì 知zh ī 在z ài 格g é 物w ù。

四书章句集注翻译

四书章句集注翻译

四书章句集注翻译一、《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译文《大学》所要讲述的道理,在于明明德,亲近民众,达到至善止于至善。

二、《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之经也。

天下之经,不到圣人不得见也。

译文《中庸》所要阐述的道理,是世界的核心。

世界的核心,只有圣人才能认识和领悟。

三、《论语》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岂不是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愉悦?四、《孟子》原文性之善,犹太山也;性之不善,犹九河也。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九山十河倒置而为之。

译文人性的善良,如太行山一般高大;人性的恶,如九河一般浩渺。

能够顺应天地的正道,掌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无穷无尽地自由驰骋,就像是九山十河倒过来一样。

总结《四书章句集注翻译》是对四本经典文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翻译和注释的集合。

这些文献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哲学、教育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学》中,明确提出了道德、亲民和至善的重要性。

通过明明德、亲近民众以及追求至善的过程,人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实现道德的完善和至善的境界。

《中庸》强调了世界的核心是什么,即只有圣人才能认识和领悟。

这表明了圣人的智慧与众不同,能够超越常人,洞察世界的本质。

《论语》则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朋友之间的欢乐。

通过不断学习并温习,人们可以不断进步,获得快乐。

同时,与朋友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悦和快乐,也是一种无上的幸福。

在《孟子》中,讲述了人性的善良和恶劣,并提出了以天地正道为指引,掌握六气的变化,可以在自由中实现无限可能。

总的来说,这四本经典文献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翻译和注释的工作,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深入研究这些经典,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书大学原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九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十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鉴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