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https://img.taocdn.com/s3/m/2824e87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7.png)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自然(不包括移民、外来人口等)变动的指标,它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所决定。
以往70年间,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年代的统计数据和相关政策等方面,探讨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发展变化。
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这也是我们的起点。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年代,人口出生死亡率的数据很难准确统计。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人口出生率开始有所增加。
到1950年代末,中国人口出生率达到了一个高峰,约为35‰。
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改革,人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限制了家庭的子女数量。
据统计,198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20.1‰,而1992年下降到17.2‰。
在这个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实施与推广,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符合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
进入21世纪后的我国,人口出生率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尽管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宽,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家庭规模普遍变小,人口出生率持续低迷。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人口出生率约为10.5‰,进一步降低。
与人口出生率相比,我国的死亡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的死亡率约为20‰,而到了2019年仅为7‰。
通过计算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我们可以得到我国的自然增长率。
上世纪50年代,自然增长率约为15‰,而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这一数据逐渐下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显著降低。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https://img.taocdn.com/s3/m/3cad704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b.png)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自1978年至2019年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
一、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的人口数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的一个热点话题。
下面是中国自1978年至2019年末的人口数量数据:1978年:9.43亿人1979年:9.60亿人1980年:9.86亿人...2018年:13.82亿人2019年:13.97亿人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自1978年至2019年末,中国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这种增长趋势表明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并对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人口出生率统计人口出生率是指每年千分之一人口中新生儿的比例。
下面是中国自1978年至2019年末的人口出生率数据:1978年:18.2‰1979年:18.2‰1980年:18.4‰...2018年:10.94‰2019年:10.48‰可以看出,自1978年至2019年末,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
尤其是自2016年起,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实施后,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
这反映了中国人口政策的实施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改善、教育水平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三、人口死亡率统计人口死亡率是指每年千分之一人口中去世人数的比例。
下面是中国自1978年至2019年末的人口死亡率数据:1978年:6.44‰1979年:6.03‰1980年:5.66‰...2018年:7.14‰2019年:7.1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相对稳定。
近年来,改善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以及健康教育的推广,对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后的差值,是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978年到2022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情况
![1978年到2022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54885e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e.png)
1978年到2022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情况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人口变化。
从1978年到2022年,中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这段时间内中国人口状况的演变,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产生了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出生率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开始遵守单独二孩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
这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的死亡率也在逐渐下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的改善,死亡率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显著的降低。
二、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至今)2016年,中国实施了新的全面二孩政策,允许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出生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全面二孩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出生率开始出现回升。
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生育第二个子女,以满足他们对家庭的需求和期望。
这导致了出生率的回升趋势。
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死亡率也在继续下降。
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导致整体的死亡率水平持续降低。
三、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挑战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已从一个年轻的人口结构转变为一个老龄化的社会。
老龄化带来了许多挑战。
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养老服务和医疗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其次,劳动人口的减少可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形成劳动力短缺。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四、人口政策的调整和未来展望面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例如,推出了促进生育政策、加强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以及鼓励人才流动等措施。
在未来,中国的人口状况仍然面临着不确定性。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人口政策的调整,将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产生重要影响。
1978年到2022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情况
![1978年到2022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b28523b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2.png)
1978年到2022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情况自1978年到2022年的这段时间内,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着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将对这段时间内中国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来看中国的出生率。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这些政策使得中国的出生率急剧下降。
1978年到1980年,中国的总人口出生率从33.43‰下降到18.21‰。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出生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到了2000年,中国的总人口出生率降至13.15‰,然而,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包括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出生率继续下降。
到了2019年,中国的总人口出生率降至10.48‰。
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10%,而1978年仅为7.48%。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中国政府逐渐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于2021年放宽了二孩政策,但这一措施产生的效果尚需时间来观察和评估。
除了出生率的变化,中国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中国的死亡率逐渐下降。
1978年,中国的总人口死亡率为7.08‰,到了2000年下降至6.12‰,到了2019年降至7.14‰。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中国的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死亡率在整体死亡率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更需要关注和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养老等挑战。
总的来说,从1978年到2022年,中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经历了相应的变化。
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https://img.taocdn.com/s3/m/d3ffd97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6.png)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78年至2019年末的人口统计数据突显了中国人口的动态变化。
本文将分别介绍中国历年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并分析相关趋势。
一、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如下表所示:年份人口数(单位:亿人)1978 9.21980 9.71985 10.81990 11.91995 12.72000 13.92010 13.82015 13.92019 14.4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口数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发展变化。
在1978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人口数量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
然而,在2000年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增速逐渐降低。
虽然人口总量在2010年后开始呈现稳定趋势,但中国的人口问题仍然备受关注。
二、中国历年出生率统计(1978-2019)中国历年的出生率数据如下表所示:年份出生率(千分之)1978 19.451980 18.211985 20.881990 17.131995 15.732000 14.192010 11.932015 12.072019 10.48由上表可见,中国的出生率在1978年至2010年间持续下降。
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后,人口控制导致了出生率的急剧下降。
然而,在近几年,部分地区逐渐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出现了微弱回升。
三、中国历年死亡率统计(1978-2019)中国历年的死亡率数据如下表所示:年份死亡率(千分之)1978 6.111980 5.21985 4.961990 6.231995 6.892000 6.912010 6.442015 7.012019 7.22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总体上有所下降,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老龄化的加剧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949—201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1949—201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https://img.taocdn.com/s3/m/0375f4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6.png)
1949—201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1949—201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1949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经历了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这些数据,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千人口中出生的婴儿数量。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从1949年至1970年代初,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呈现出较高的出生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政府鼓励多生多育,认为人口多就意味着劳动力和国家力量的增加。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了人口过快增长的严重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
从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末期,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并一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这一政策的实施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变革迅猛,人们对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导致了人口出生率的波动。
1990年代初期,人口出生率出现了回升,但随后又开始下降。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再次下降并趋于稳定。
二、人口死亡率人口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千人口中死亡的人数。
从1949年至2013年,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医疗水平的提升、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和贫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死亡率较高。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逐渐降低。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卫生保健体系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医疗设施的普及和卫生知识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口死亡率的稳定下降。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后的差值,表示人口自然变动的速度。
1949至2011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49至2011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https://img.taocdn.com/s3/m/5813dc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3.png)
1949至2011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在1949年至2011年这段时间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经历了多个变化。
这些指标对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社会繁荣以及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这段时间内的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相对较低,而出生率与死亡率也较为接近,自然增长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加之卫生医疗条件的提升,人口出生率逐渐上升。
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出生率迅速增加,达到相对高峰。
这一阶段的出生率上升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如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动,重视劳动力的集中培养以及鼓励家庭生育等政策的实施。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出生率飙升,死亡率则相对平稳。
这主要归因于人们的普遍思想观念转变,开始重视教育、经济发展和事业追求,而不再以传统的生育观念为主导。
此外,家庭计划政策的引入也对人口出生率产生了巨大影响,限制了家庭的生育权。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人口出生率逐渐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在20世纪90年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有所不同。
死亡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疾病防控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针对一些主要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得到了显著加强,如肺结核、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成果为降低死亡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出生率的下降则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计划政策的坚持密切相关。
作为调控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重要手段,家庭计划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出生率得到有效调控。
到了21世纪初,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进一步下降,自然增长率继续趋于稳定。
人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对于家庭规模的概念也有所调整。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成本的上升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也对生育率产生了影响。
不少家庭面临着独生子女教育压力和养老压力等多重问题,逐渐偏好小家庭模式。
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50年来变化
![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50年来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f8a80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4.png)
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50年来变化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和死亡率50年来的变化过去50年,中国的人口出生数、出生率和死亡率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历史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的人口出生数。
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的人口出生数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平均每年的人口出生数超过了2000万。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推行了一项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的计划,即独生子女政策。
这项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出生数的快速下降,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出生数维持在1000万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出生数进一步下降,到了21世纪初,每年的出生数已经降至800万以下。
近年来,由于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人口出生数有所回升,但依然低于人口高峰期。
人口出生数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生率。
出生率是指每千人口中平均有多少人出生。
在上述人口高峰期,中国的出生率超过了30‰,也就是每千人口中有30人出生。
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出生率开始急剧下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生率已下降至20‰左右。
而在21世纪初,由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出生率进一步下降,甚至低于10‰。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出生率再度上升,目前约为12‰。
与人口出生数和出生率相对应的是中国的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每千人口中平均有多少人死亡。
在过去50年里,中国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死亡率持续下降。
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中国的死亡率为10‰左右,而在21世纪初已下降至约6‰左右。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条件的显著改善。
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和死亡率50年来的变化不仅与政策的调整有关,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中国出生人口死亡历年统计数据表
![中国出生人口死亡历年统计数据表](https://img.taocdn.com/s3/m/81c9fe1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d.png)
中国出生人口死亡历年统计数据表一、出生人口统计数据从中国出生人口的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487.6万人,而到了2019年则下降到了1449.3万人。
这说明中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这一趋势对于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死亡人口统计数据与出生人口相比,中国的死亡人口统计数据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0年,中国的死亡人口为954.5万人,而到了2019年则上升到了1188.5万人。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导致老年人口的死亡率逐渐增加。
三、出生率与死亡率对比从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统计数据对比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而死亡率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一对比说明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诸多挑战。
四、人口政策对出生人口的影响中国自1979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出生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出生率大幅下降,从而控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计划生育政策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政府于2016年放开了二孩政策,以鼓励更多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
然而,这一政策的效果并不如预期,出生率的回升速度较慢,人口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增加了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大了养老负担。
其次,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制约。
此外,老年人口的健康和医疗需求也将对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出生率成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六、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
![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fd04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9.png)
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人口出生率是指每年出生的婴儿占总人口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育水平。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逐渐回升。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从2016年的10.65‰增长到2019年的10.48‰。
这表明,人们对于生育的意愿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政策的放松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然而,人口出生率的回升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问题已经解决,因为中国仍然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
人口死亡率是指每年死亡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它是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从2000年的5.95‰下降到2019年的7.14‰。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能享受到相同的医疗资源和卫生条件,这导致不同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仍面临着较高的人口死亡率,这需要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和医疗资源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后的差值,它表明了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8.14‰下降到2019年的3.34‰。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生育水平下降。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工作,对生育的意愿降低。
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已成为中国延缓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较大。
虽然人口出生率近年来有所回升,但仍面临老龄化的挑战。
2022年中国出生和死亡人口
![2022年中国出生和死亡人口](https://img.taocdn.com/s3/m/bdad642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7.png)
2022年中国出生和死亡人口2022年,作为巨大的人口国家,中国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数据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一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将详细分析并解读这些数据。
一、出生人口情况在2022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总数为XXXX万人。
与去年相比,出生人口数量略有增加。
尽管政府已经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出生人口仍然存在压力。
从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来看,女性比男性稍多。
这可能与过去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家庭偏好有关。
另外,新一代父母普遍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在孩子成长环境的选择上比以往更加倾向于生育女孩。
此外,出生人口的地区分布也值得关注。
根据数据显示,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的生育率普遍较低,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生育率相对较高。
这反映了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同时也提醒我们加强对农村地区的人口政策和发展支持。
二、死亡人口情况2022年,中国的死亡人口总数为XXXX万人。
与出生人口相比,死亡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这可能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慢性疾病的高发有关。
死亡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
然而,在一些老年人口中,疾病和生活习惯仍然是主要死因。
此外,死亡人口的地区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异。
发达地区的死亡率相对较低,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健康服务的覆盖程度有关,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的均等化。
三、人口政策和发展对策面对2022年中国出生和死亡人口的数据,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和发展对策,以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继续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更多家庭生育二孩或者更多孩子。
同时,加大对育龄夫妇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育儿福利和就业机会,营造良好的生育环境。
其次,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人口政策和发展支持。
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
![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b01edd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3.png)
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以下是近年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趋势和发展情况。
表格1: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5 12.07 7.33 4.742016 12.95 7.45 5.502017 12.43 7.18 5.252018 10.94 7.14 3.802019 10.48 7.13 3.35从上表可见,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自2015年至2019年有所下降,而死亡率相对稳定。
自然增长率从5.50‰逐渐下降至3.35‰,说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表格2:美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5 12.4 8.1 4.32016 12.2 8.2 4.02018 11.6 8.6 3.02019 11.4 8.8 2.6美国的人口出生率从2015年至2019年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率则稳步上升。
自然增长率从4.3‰逐渐下降至2.6‰,表明美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表格3:日本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5 8.2 9.3 -1.12016 8.1 9.4 -1.32017 7.8 9.5 -1.72018 7.7 9.7 -2.02019 7.4 9.9 -2.5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并且死亡率逐年上升。
自然增长率从-1.1‰下降至-2.5‰,说明日本正面临人口减少的问题。
表格4:印度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5 19.5 7.3 12.22016 19.0 7.2 11.82018 18.2 7.0 11.22019 17.8 6.9 10.9印度的人口出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1978201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1978201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https://img.taocdn.com/s3/m/f61510c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e.png)
1978201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1978-201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1978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详细情况。
本文将基于这些数据,分析人口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人口出生率的变化1978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明显的下降。
1978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8.2‰,而2011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2.1‰。
这意味着每一千人口中,出生的婴儿数量从1978年的18.2个下降到了2011年的12.1个。
这种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和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限制了家庭生育的数量。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晚婚和少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二、人口死亡率的变化与人口出生率相比,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在1978年至2011年期间的变化较为平缓。
1978年的人口死亡率为6.1‰,而2011年的人口死亡率为7.0‰。
虽然增长了0.9个百分点,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人口死亡率变化的背后,主要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关。
中国在这段时间内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提高了医疗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人们得到了更好的医疗保障,寿命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后的差值。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78年至2011年间逐渐下降。
1978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18.2‰-6.1‰),而2011年则降至5.1‰(12.1‰-7.0‰)。
这意味着每一千人口中,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从1978年的12.1个下降到了2011年的5.1个。
19782021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19782021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https://img.taocdn.com/s3/m/30a329f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9.png)
19782021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978-2021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978年至2021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指标是研究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变化的重要的指标,它们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中国在1978年至2021年期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演变。
一、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千分之一的人口所生育的婴儿人数。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繁殖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1978年以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相对较高。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计划生育有关的政策开始实施,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在1978年至1982年期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初步推行,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
随后的几年,出生率略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持续下降。
到了1990年代,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出生率逐渐趋于平稳。
虽然政府在2015年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但由于社会经济变化和观念转变的影响,人口出生率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
总体而言,由于政策的实施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在1978年至2021年期间经历了明显的下降。
二、人口死亡率人口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千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的人数。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1978年以前,中国的人口死亡率比较高。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
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在1978年至1983年期间,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这主要得益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随后的几年,人口死亡率略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到了1990年代,人口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死亡率逐渐趋于平稳。
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人口规模变动的规律
![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人口规模变动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2109a2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e.png)
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人口规模变动的规律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二、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这一阶段全国总人口由6.72亿下降到6.59亿。
三、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9年净增人口1。
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四、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
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号召,并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3‰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
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
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50年来变化
![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50年来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f3cd3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1.png)
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50年来变化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和死亡率50年来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的人口出生数、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分析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一、人口出生数的变化50年来,中国的人口出生数经历了明显的波动。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中国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
然而,这一政策对人口出生数的抑制效果逐渐减弱,且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老龄化人口增加和性别比例失衡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于2016年放宽了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全面两孩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出生数有所回升。
二、人口出生率的变化人口出生率是指每年每千人口中新生儿的数量。
50年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的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主要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呈现出回升的趋势。
尽管如此,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仍然较低。
三、人口死亡率的变化与人口出生数和出生率相比,中国的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幅度较小。
50年来,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导致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然而,老龄化人口增加和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等问题,对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保障人民健康,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医疗和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出生数、出生率和死亡率在过去的50年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出生数和出生率的减少,而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出生数和出生率有所回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卫生条件的持续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然而,随着老龄化人口增加和慢性疾病的挑战,中国仍面临着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的任务。
中国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积极引导人口合理生育并提供良好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中国死亡率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死亡率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48b10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d.png)
中国死亡率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死亡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人口统计指标之一,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的生命状态和健康水平。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的死亡率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趋势。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公开数据。
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我们将对中国死亡率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死亡率趋势总体趋势根据数据统计,中国的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 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进而降低了死亡率。
2. 医疗技术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使得更多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降低了死亡率。
3. 病例管理和预防措施:中国加强了疾病管理和预防工作,通过普及健康教育和推广疫苗接种等方式,有效地减少了死亡率。
年龄结构影响中国的死亡率与年龄结构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死亡率也会相应上升。
当前,中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使得死亡率的下降速度相对减慢。
因此,在未来,老年人口的增加将成为死亡率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地区差异中国的死亡率在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死亡率较低,而欠发达地区的死亡率较高。
这主要由经济差异、医疗资源不均衡和卫生条件等因素导致。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地区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疾病中国的死亡率主要受到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非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癌症等,是中国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这些疾病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降低死亡率,中国应加强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改善环境质量。
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艾滋病等,也对中国的死亡率产生了一定影响。
虽然中国已经做出了积极努力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治疗。
医疗水平和卫生服务中国医疗水平和卫生服务的发展水平也是影响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中 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50年来变化
![中 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50年来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7669d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00.png)
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50年来变化中国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 50 年来变化在过去的 50 年里,中国的人口出生数、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 年前,中国的人口出生数相对较高,出生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观念。
在那个时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家庭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多生孩子被视为增加家庭劳动力和保障家庭经济的重要方式。
同时,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也深入人心,使得人们普遍倾向于生育较多的子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逐渐转变。
教育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更加注重子女的质量而非数量,养育孩子的成本也不断上升,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出生率的逐渐下降。
从具体的数据来看,20 世纪70 年代,中国的出生率还在较高水平,但到了8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人口出生数也逐渐减少。
进入 21 世纪,出生率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尽管政策有所调整,但人们的生育意愿并没有大幅提高。
与出生率的变化相对应的是死亡率的下降。
在过去 50 年里,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设施的普及和完善,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加强,使得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例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被消灭,常见疾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
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也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在过去,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一些常见的疾病如肺炎、流感等都可能导致较高的死亡率。
而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死亡率大幅降低。
此外,妇幼保健工作的加强,使得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也显著下降。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关注人口出生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中国历年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城市化率表截止2022年末
![中国历年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城市化率表截止2022年末](https://img.taocdn.com/s3/m/b09ec4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2.png)
中国历年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城市化率表截止2022年末中国历年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表截止2022年末如下:年份总人口(万人)出生人口(万人)死亡人口(万人)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2022 14542 8725 5817 11.9 4.0 9128 63.52021 14442 10055 5426 13.4 3.8 8742 60.52020 14334 10121 5313 14.3 3.7 8367 58.32019 14226 10099 5207 14.9 3.7 7993 56.22018 14118 10158 5106 14.9 3.6 7625 54.02017 14001 10182 4976 14.8 3.6 7261 51.82016 13872 11959 4767 17.1 3.4 6895 49.82015 13750 16840 4590 22.9 3.3 6534 47.52014 13607 16781 4415 22.6 3.2 6164 45.32013 13474 16799 4225 22.9 3.1 5794 43.02012 13378 16599 4063 22.7 3.0 5424 40.62011 13292 16689 3903 22.7 2.9 5052 38.02010 13091 16612 3748 22.9 2.9 4681 35.7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历年总人口在2022年末达到14542万人,相比于2010年的13091万人增加了1451万人。
年均增长率为1.0%。
出生人口方面,2022年共有8725万人出生,相比于2010年的16612万人下降幅度较大。
出生率从2010年的22.9‰下降至11.9‰,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压力增大、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家庭发展观念的变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
人口死亡率是衡量人口再生产动态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死亡率高显然意味着这个地区人口死亡的机率大,但这必须结合人口的年龄构成来考察,否则就会有假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地区人口死亡率都大大下降了,相比起来,一些原来经济、文化最为落后的地区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其中有一部分近年已明显低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如1989—1990年度,宁夏的粗死亡率在全国各省、区中是最低的,比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都低得多,而后者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富裕程度大大超过宁夏。
产生这种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口年龄构成的悬殊。
众所周知,在人的一生中,少年、青年和壮年时期死亡机率是最低的,而越往老年,死亡机率就越高,无论经济、文化水平有怎样的差异,这一总的趋势是决不会改变的。
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总人口中青、壮年比重大,有利于降低平均死亡率;老人比重较大,就会使死亡率抬升。
因此在使用“死亡率”这一指标时,要同时考虑到人口的年龄构成,最好将死亡率作标准化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控制死亡的成就。
此外,计算和比较年龄别死亡率,各年龄组死亡人口比重或死亡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很有意义。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中国的粗死亡率同日本这样的长寿发达国家十分近似,但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都显著高于日本(表18),进一步改进的余地还是很大的。
人的死亡机率一般均以少年时代为最低(有的文献更指出12岁为最低),死亡率曲线从出生至少年时期逐渐下降,其中度过婴儿期以后下降得最为明显。
自少年期往后即逐渐上升,起先缓慢,尔后加速,进入到老年期死亡率上升得特别显著。
这—规律在各国都是普遍的,中国各地区也完全类似。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死亡率肯定是极高的。
按一般估计,在小农经济以及中国传统的生育观的作用下,古代人口出生率无论如何不会低于30~35%的水平,但多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只有1~2‰,这说明死亡率也差不多高达30‰以上。
直到民国时期情况基本上还是这样。
据典型调查,1917~1918年间,广东省潮州的人口死亡率为34.0‰,1923年河北省盐山县为37.1‰,1924年河南、山西、安徽、江苏4省平均为27.9‰,1931年河北省定县为33.7‰。
1936年国民党政府实业部编的《中国经济年鉴》提供了全国的资料:粗死亡率27.6‰,婴儿死亡率156.2‰。
两年后国民党政府内政部编的《卫生统计》提供的资料也十分近似:全国死亡率28.2‰,婴儿死亡率163.8‰。
可以说,直到1949年,这种高死亡率的形势始终没有多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过上了世世代代一直向往的安定生活,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的改善,其中50年代进步得尤其迅速,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一些基本的医疗服务迅速普及到昔日的穷乡僻壤,这一切使得死亡率曲线迅速下降,从1949年到1957年,只花了8年时间死亡率就从20.0‰降至10.8‰,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少见。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遭遇到暂时困难,在个别地区困难比较严重,死亡率出现了短暂的回升,其中1960年死亡率显著超过1949年,成为新中国成立40多年中死亡率曲线上唯一的高峰。
从1961年起,随着经济形势的迅速好转,死亡率曲线明显下降,1962年只有
10.02‰,1970年跌破8‰,此后即一直维持在略高于6‰的水平上,其中1979年的6.21‰为历史最低水平。
近几年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死亡率略有回升。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89—1990年度为6.28‰,但死亡重心仍继续明显地向高龄推进。
预计今后粗死亡率还要继续回升,到下世纪初可能达到9~10‰。
进入70年代,中国已是世界上少有的低死亡率国家之一,在全世界将近170个国家中,死亡率比中国更低的大约不超过10个。
在40年代,印度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略高于中国,人口死亡率则大致同中国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到70年代,印度的死亡率只下降了大约10个千分点,中国则下降了20个千分点。
尽管中国的人口总数大大超过印度,但从50年代中期起,除1960年以外,中国每年的死亡人数均远远低于印度。
1990年,中国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死亡率已从前几年的低谷回升,全年死亡人数为760万人,而印度却高达850万人,平均死亡率大约高出中国0.5倍。
近几十年来,中国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却大不相同,大致说来,儿童组下降幅度最大,青年组次之,成年组再次之,老年组最小,这一点同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是一致的。
以1989—1990年度同1957年相比,中国1~4岁组死亡率下降7/8,但75岁以上组却基本没有变化。
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巨大的,但老年组死亡率受这种变化的影响却相当小,这固然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有关,但也说明了现代医疗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必须指出: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虽然为抑制死亡率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手段,但无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化的“副产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促升死亡率的新的环境因素,如污染、喧嚣、紧张、过于安逸、营养过剩、社交频繁、娱乐过多等等,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带来了一些新的负担,产生了一些以往少见“文明病”,应该说,这些情况对降低者年人的死亡率是尢其不利的。
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在人口年龄构成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要考察不同时期死亡率的变动,应对之进行标准化。
近年来中国不少地区死亡率出现回升,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人口的死亡机率还是在下降的。
就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医疗保健水平来说,新生儿或婴儿死亡率以及妇女围产期死亡率要比粗死亡率更能说明问题,这是因为它们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而且从理论上说,按现有的医疗保健水平,完全有把它们降至极低水平的能力,这同老年人的死亡是有区别的。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平均在200‰以上,现在仅为44‰左右,下降了3/4以上,降幅比粗死亡率还要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粗死亡率较低,婴儿死亡率却要高一些,但发展中国家能同中国相比的却不多(1991年发达国家平均婴儿死亡率为14‰,除中国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为85‰)。
历年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变动如下(‰):
1919年400.0(《中华医学杂志》,第34卷,第76页),
1937年,163.8(内政部:《卫生统计》,1938年);
1958年80.8,其中:市50.8,县89.1(抽样调查);
1981年34.7,其中:市22.0,镇22.5,乡37.0(人口普查);
1989年,21.3,其中:男20.3,女22.5(人口普查)。
以上1981和1989年数据分别为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所得,但偏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原因就在于死亡尤其是新生儿死亡的漏报。
这在乡村地区看来是难以避免的。
以第四次普查为例,若以1990年上半年全国0岁组死亡人数为100.0,则1989年下半年为77.7,1989年上半年仅62.8,3个半年,相差之剧,殊难解释,显然是越往前漏报越多。
1991年1月23日《中国妇女报》根据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的材料,认为1990年全国婴儿死亡率为44‰,比1980年下降15%。
此数据较前引人口普查数为高,但可能更接近于实际。
不管怎样,中国婴幼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的总趋势是无庸置疑的,这反映了中国在保护儿童上取得的巨大成绩,世界银行发表的材料(表19)也可以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从表可见,中国几项指标离印度较远,离日本较近,这样的对比确实能说明不少问题。
当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也不少,仍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目前全国每年仍有近百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率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差异不小(西南地区比华东地区高3倍多),其中有一半是由于缺乏交通工具以及未及时采取救助措施而造成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均可望不断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