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感受井底之蛙见识浅陋、目光短小、孤陋寡闻,只见一井之水,不知沧海之大。

知道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2、理解“夸耀、尽情、安然、舒适、分享、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体会“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井底之蛙后来觉得自己很渺小的原因,知道成语“井底之蛙”的含义。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自己所见到的大海或有关海的知识,理解“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井底之蛙》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词语)看看这些词语,还记得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评价师:谁能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相机板书:东海之鳖)(夸耀渺小)生:师:你概括得既全面又简洁。

看来,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大意。

师:还记得课后的那个问题吗?生:井底之蛙原来很快活,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呢?师过渡:是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只快活至极的青蛙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呢?(相机板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

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口浅井旁去看一看吧。

二、体会青蛙井中之乐。

师:(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现青蛙快活的句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进行理解, 并作批注。

批注完后,小组交流。

)指生读。

生:自学交流。

师:交流好了吗?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找到的表现青蛙快活的句子?预设1:生:“高兴时,我跃出井外,攀缘栏杆,尽情地蹦跳。

”师: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青蛙的快活?生:抓重点词“尽情”。

(尽量抒发情感,不受约束)生:你抓住了重点词来谈阅读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你能读出青蛙当时的心情吗?生:读句子。

师:还有同学找的是这句话吗?你还能从哪看出青蛙的快活?生:跃。

井底之蛙课文原文教案

井底之蛙课文原文教案

井底之蛙课文原文教案篇一: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井底之蛙教学设计13(坐井观天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

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

并从中受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

“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理解寓言故事《井底之蛙》的寓意和内涵;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2.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寓言故事《井底之蛙》的文本;2.寓言故事的课件或者PPT;3.小组合作讨论的工作卡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出寓言故事: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寓言故事的概念和特点。

2.展示故事题目《井底之蛙》:让学生猜测故事可能讲述的内容。

步骤二:理解故事(15分钟)1.故事背景介绍:简单介绍故事的背景和故事中的人物。

2.分组朗读故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轮流朗读故事。

3.整体理解故事:提问学生故事中蛙的行为和心态,以及最后的寓意是什么。

步骤三:深入分析(20分钟)1.分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工作卡片。

要求学生讨论故事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并记录在工作卡片上。

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让各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和整个班级进行交流和讨论。

步骤四:拓展应用(15分钟)1.扩展阅读:提醒学生寓言故事的作用,并鼓励他们多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找出其中的寓意和道理。

2.创作寓言故事:组织学生自行创作寓言故事,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总结:1.回顾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2.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3.鼓励学生多读寓言故事,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

六、教学延伸:寓言故事是一种既有趣又富有哲理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物、事件及场景的象征和隐喻,给人以启示和教训。

《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生活在井底的蛙对外界的一无所知和狭隘的认知,以及当它看到一只从外面来的大海龟时,对海龟的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狭隘心态的危害,以及对待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

本次教学中,通过阅读分析《井底之蛙》寓言故事,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故事的寓意,还能够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井底之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井底之蛙”的含义,明确了解不要狭隘地看待问题,要有大局观念。

2.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意见。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课件:寓言故事“井底之蛙”的图片、参与式讨论的图片。

2.课件:学生分组活动的组别图片。

3.打印好的学生小组作业评价表。

4.音乐播放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寓言故事《井底之蛙》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然后,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学生们看了这个故事后,对井底之蛙的品格有什么印象?-井底之蛙为什么认为井底是最大的世界?-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2.展示(15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教师播放一段有关狭隘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这段视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即使我们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怎么做?3.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小组长。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份有关视野开拓的图片,例如三个人分别从山顶、楼顶、井底看月亮的图画。

-小组成员要观察图片,然后谈一谈从不同的视角看月亮是什么样子,你们们各自喜欢哪一个视角?为什么?-小组长请汇报小组的观察结果。

4.收集观点(2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四个小组分别负责四个不同的问题:-问题1:你觉得山上最好的视角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你觉得楼顶上最好的视角是什么?为什么?-问题3:你觉得井底最好的视角是什么?为什么?-问题4:你觉得在平地上最好的视角是什么?为什么?每个小组请讨论并在白板上写下自己的观点。

5.分组交流(15分钟)教师将学生按原来的小组重新组合成新的组别,每个新组别有一个来自各组的学生。

-新组别成员请交流各组的观点,是否有相同的观点,是否有不同的观点?-汇报各组合并后的观点。

6.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和意义。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看到其他人的观点后,你是否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下次与别人讨论问题时,你会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对方的观点?四、课堂作业:每个小组将本堂课的讨论结果整理成一份小组观点的报告,并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范文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范文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和作用;2.掌握故事中所表达的主题和寓意;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1.导入(1)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通过展示几个著名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故事背后的寓意和教育意义。

(2)给学生展示一幅井底和蛙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好奇心。

2.阅读理解(1)教师朗读《井底之蛙》寓言故事。

(2)分组讨论学生对故事所表达的意义和主题的理解,并记录下来。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探讨故事的寓意和教育意义。

3.分析问题(1)教师提问:“为什么井底之蛙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井底之蛙在观察外面的世界时,有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回答并解释自己的观点。

(2)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分发一份问题集,围绕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提问,学生自行讨论并给出答案。

(3)小组展示,并与全班一起讨论问题的答案。

4.思辩训练(1)班级分为正反两方,讨论以下问题:“是否每个人都像井底之蛙一样,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世界?”“如何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2)每个小组进行准备和辩论,提出观点,并互相辩驳。

(3)整理辩论结果,并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观点是否准确,并思考如何拓宽自己的视野。

5.创作训练(1)教师提供多个小故事的开头,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作为素材,并继续写下去。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修改,最后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写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分享。

6.总结归纳(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和思考,写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寓言故事的作用和主题的重要性。

扩展活动: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分析,进一步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

2.学生可以模仿寓言故事的写作风格,编写自己的寓言故事或者描写一个具有寓言意义的场景。

3.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拓宽视野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估方式:1.学生对故事主题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小组活动和思辩训练中的参与和表现。

井底之蛙教案

井底之蛙教案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深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浅井与大海的对比,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井底之蛙前后思想的变化,感悟寓言的寓意,并从中培养孩子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3、帮助学生借助白话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言文。

教学重点:体会井底之蛙前后思想的变化,感悟寓意。

教学难点:借助白话文在读中初步感知文言文;体会什么样快乐是“大快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刘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位老朋友,(贴图:青蛙和小鸟)看看是谁?他们啊曾经在一起交谈各自的生活,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你还记得吗?(引导学生说出《坐井观天》这个小寓言故事)师:(生没有说出寓意)是啊,这真是一只见识有限、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板书课题,齐读)啊。

今天他又遇到了一只从东海来的鳖,看看这次他们说了些什么?这个小故事的名字就叫《井底之蛙》(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5页,快快读读吧,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也可以把它标注出来!(观察孩子读的表情,听声音、音准,断句。

)2.解决字词过度: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出示生字:疲倦邀请两腋迈进鳖绊住渺小商汤跃出虾蟹倚井栏千仞之高八年七旱十年九涝瞠目结舌指名汇报(开火车)师:字词问题解决了,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读课文?(生读)按照我刚才的要求(读通顺)(指名3人读)其他同学别着急,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读文他读的怎么样?(生简单评)师:了不起,那你们读懂了他们的谈话了吗?三、探究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井底之蛙那目光短浅的“快活”1、通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指导)师:青蛙的观点是什么?生:小青蛙认为自己是最快活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找中等学生来读。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方案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绘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谦虚谨慎、勇于探索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含义,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蛙、井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井底之蛙吗?它为什么会成为成语呢?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井底之蛙”的理解,教师简要介绍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述《井底之蛙》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青蛙为什么会成为井底之蛙?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3.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活动设计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2. 绘画:学生以“井底之蛙”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表达自己对寓言故事的感悟。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编写一个新的寓言故事,以“井底之蛙”为主题,体现成语的含义。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井底之蛙”的含义和寓意,强调谦虚谨慎、勇于探索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绘画作品、小组合作的新寓言故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与“井底之蛙”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收集其他类似成语、撰写心得体会等,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2.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目光短浅、见识狭隘的坏处。

2、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井底之蛙》这篇寓言故事。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与青蛙和井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青蛙在井里能看到多大的天空?”从而引出课题“井底之蛙”。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3)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

3、精读课文(1)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青蛙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快乐?(2)引导学生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和它的认知局限。

(3)分角色朗读青蛙和海龟的对话,体会它们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青蛙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为什么?(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有没有像“井底之蛙”一样的人或事。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有怎样的感受?(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续写这个故事,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6、总结归纳(1)教师总结故事的寓意:目光短浅、见识狭隘会让人自以为是,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2)鼓励学生要不断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7、布置作业(1)把《井底之蛙》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讨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寓意。

井底之蛙教案

井底之蛙教案

井底之蛙教案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知识或观念的局限性,就像井底之蛙一样。

这个比喻源自于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它只能看到井口的一小部分天空,不知道外面世界的辽阔。

井底之蛙的局限性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我们是否也会被自身的视野所困住,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呢?本教案将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井底之蛙,并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一、教育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井底之蛙”这个比喻,并知道它的含义;2.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拓宽他们的视野;3. 引导学生认识到局限性的存在,激发他们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的意愿;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教学内容1. 井底之蛙的故事通过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思考:“井底之蛙”指的是那些只知道眼前世界、目光短浅、无法看到真正的世界的人。

让学生思考,是否我们也会有井底之蛙的局限性呢?2. 展示井底之蛙的局限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讨论自己曾经受到局限性限制的情况,并尝试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限性。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知识和观念的局限性。

3. 开拓视野的活动a) 视频展示选择一部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纪录片或科普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借此了解更多的世界,拓展视野。

b) 阅读广告、新闻等选择一些有意思的广告、新闻资料,让学生阅读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于信息的敏感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4. 学习井底之蛙的克服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克服井底之蛙局限性的方法,如多阅读、旅行、交流等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体验,才能摆脱井底之蛙的局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井底之蛙的含义。

2. 展示井底之蛙的局限性: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身经历和分析局限性的原因。

3. 视野拓展活动:a) 观看纪录片或科普视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哎,说起这“井底之蛙”的故事,咱们得先从一口老井说起。

这井啊,坐落在村头,年头久了,井壁上都长满了青苔,绿得发亮,就像是给这口井披上了一层青翠的衣裳。

井里头,水清得能看见底下的石头,偶尔还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自在得很。

就在这口井里,住着一只小青蛙,咱们就叫它小绿吧。

小绿啊,自打出生起就没离开过这口井,它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跳到井沿上,看看那片井口大小的天。

对它来说,这片天就是全世界,蓝得深邃,白得纯净,还有几朵白云慢悠悠地飘着,美极了。

有一天,一只小鸟飞累了,停在井沿上歇脚。

小绿抬头一看,嘿,这是啥玩意儿?还会飞!小鸟见小绿好奇,就叽叽喳喳地跟它聊开了。

小鸟说:“小青蛙啊,你整天待在这井里,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山有多高,海有多深,天有多宽?”小绿一听,心里头那个惊讶啊,就像被石头砸了脚一样。

“真的吗?井口外的世界还有这么多好玩的?”它瞪大了眼睛,一脸的不敢相信。

小鸟笑了,说:“那当然,等你哪天跳出这口井,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

不过,记得别再做那井底之蛙,眼界要放宽些。

”说完,小鸟拍拍翅膀,又飞走了,留下一脸若有所思的小绿。

从那以后,小绿每天除了看天,还多了一件事——琢磨怎么跳出这口井。

它开始锻炼身体,练习跳跃,虽然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从不气馁。

村里的小孩看见了,都笑话它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小绿心里明白,它不是为了吃天鹅肉,它只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终于有一天,一场大雨过后,井水猛涨,小绿趁着这个机会,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跃而起,终于跳出了那口困住它多年的井。

那一刻,它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眼前的景象让它震撼不已——天比井口大得多,云比想象中白得多,还有那些高楼大厦、山川河流,都是它以前从未见过的。

小绿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以前真的是井底之蛙,眼界太窄了。

它开始四处游历,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景和人物,也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它都会想起那段在井里的日子,心中充满了感激。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井底之蛙》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井底之蛙》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写作练习。
3.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感受课文的语气和节奏。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井底之蛙的局限性、寓意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点。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井底之蛙的视野狭窄。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此外,组织学生互相评改、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4.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井底之蛙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寓意故事对我们的启示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共识。
3.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掌握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井底之蛙的心情,从而引发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6.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5篇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5篇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5篇下面是分享的《井底之蛙》教学设计5篇,供大家阅读。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一、指导朗读、理解课文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板书课题]井底之蛙[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鳖对世界的不同看法1、想一想,青蛙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鳖住在什么样的地方?2、青蛙住在什么样的井里?它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认识3、鳖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态度是怎样的?和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4、鳖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三、对青蛙和鳖的不同见识,感受青蛙的浅陋无知1、提问:他们的生活环境差别这么大,青蛙却仍然自吹自擂,尽情的夸耀2、谁愿意告诉大家,鳖和青蛙为什么对井有不同的态度?3、听了鳖的话青蛙有什么表现呢?[板书]“井底”、“大海”4、指板书小结:青蛙盲目自大是因为它的见识浅薄。

5、同学们讨论一下,生活当中有没有像青蛙一样没见过世面却又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四、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1、放幻灯及教学录音。

你最喜欢读几句,读给大家听听。

第二课时一、指读课文二、谈谈这篇课文给你的启发三、表演“井底之蛙”,进一步体会寓意1、假如你是青蛙,来到海边之后,你会看见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2、带上头饰即兴表演,大家评议。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小结:小鸟和青蛙都是说的实话,可是由于它们所见的世面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

“井底之蛙”是一个比喻,就是把那些目光狭小、自以为是的人比做“井底之蛙”。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对比古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师范读古文: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九旱,而/崖/不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对照古文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方案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方案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2.熟练运用【井底之蛙】这个成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3.掌握小品文的写作技巧,能够用小品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材为《井底之蛙》这篇小品文,课堂上将会通过讲解和分析文中的语言表现、情感表达等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小品文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训练和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重点1.掌握【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认知和运用;2.熟练掌握小品文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意识。

3. 教学难点1.着力讲解和分析小品文中的语言表现、情感表达等内容;2.帮助学生熟练运用理解好的小品文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导入法:通过讲解井底之蛙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进入主题;2.阅读分析法:学生阅读小品文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情感表现;3.问答交流法:通过问答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想深入的思考;4.课堂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品文的创作和修改。

四、教学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5分钟导入:介绍【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讲解导入法10分钟阅读:让学生阅读小品文《井底之蛙》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情感表现阅读分析法15分钟问答:通过问答交流的方式回答一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答交流法20分钟练习:让学生在纸上进行小品文的创作并指导修改课堂练习法5分钟结语: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醒学生注意事项结语总结五、教学评估1. 教学方法评估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其中,问答交流法和课堂练习法特别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和有趣。

2. 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文化内涵,并通过练习来巩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通过询问学生,了解到学生对于小品文的写作技巧和审美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井底之蛙的小和井的广阔,认识到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小世界,而忽视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挑战,拓展视野。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生字词语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认识“井底”、“之蛙”等词语,理解井底之蛙的意思。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掌握生字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写法。

2、课文理解: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理解井底之蛙和大海龟的对话内容,以及井底之蛙在对话中的心理变化。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井底之蛙和大海龟对话时的场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思想引导: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小世界,而忽视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要勇于挑战自己,多出去看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4、课堂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是一只井底之蛙”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井底之蛙,通过与大海龟的对话,体验井底之蛙的心理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井底之蛙的视野局限性以及如何拓展自己的视野。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井底之蛙和大海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出新课。

2、学习生字词语: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认识“井底”、“之蛙”等词语,理解井底之蛙的意思。

3、朗读课文: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理解井底之蛙和大海龟的对话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井底之蛙和大海龟对话时的场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思想引导: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小世界,而忽视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要勇于挑战自己,多出去看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5、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我是一只井底之蛙”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井底之蛙,通过与大海龟的对话,体验井底之蛙的心理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井底之蛙的视野局限性以及如何拓展自己的视野。

井底之蛙教育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育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育教学设计教学主题:培养学生拓展视野,开阔思维,宽容别人的观点,认识自己的局限性,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明白“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寓意和故事背景;2.学生能够理解“井底之蛙”只看到自己的小世界,无法拓展眼界;3.学生能够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井底之蛙”现象,并表达自己对“井底之蛙”的看法;4.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扩大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成语故事“井底之蛙”的背景知识;2.教师准备一些丰富有趣的故事或图片,展示开阔的世界和不同的观点;3.备课材料:白板、笔、教案、复印件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吗?它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介绍“井底之蛙”的寓意和故事背景。

Step 2. 故事分享(15分钟)教师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重点突出“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井口的一点天空,无法拓展眼界。

Step 3. 制造震撼(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世界的图片,包括宇宙、大海、高峰等,并讲述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和美景。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些世界的好奇心和渴望。

Step 4. 分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觉得自己是否存在“井底之蛙”的现象?2.你对“井底之蛙”有什么看法?3.请谈谈你认为如何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维。

Step 5.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反馈。

Step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重点强调拓展视野和开阔思维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尊重他人的观点,以及如何扩大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井底之蛙”的心得体会,自己是否存在“井底之蛙”的现象,以及如何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井底之蛙》【引言】教学设计总体目标:通过学习《井底之蛙》,培养学生的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同时,通过教学设计的执行,使学生能够对《井底之蛙》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有深刻理解,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活动一】: 导入与背景介绍(预计10分钟)1. 利用课堂演讲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井底之蛙”的寓意。

2.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寓言的定义,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发讨论:什么是寓言?寓言有什么作用?【活动二】: 故事阅读与理解(预计30分钟)1. 学生个别阅读《井底之蛙》故事,并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

2.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讨论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

【活动三】: 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预计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再现《井底之蛙》故事情节。

2.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组进行点评,包括角色的演绎和对故事中主题的理解是否准确。

【活动四】: 主题探究与讨论(预计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再次思考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寓言的作用,即如何将《井底之蛙》中的启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活动五】: 作品创作(预计30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创作相关作品,如寓言故事、漫画、海报等,表达对《井底之蛙》的理解和类比。

2. 学生将创作的作品分享给全班,进行集体评价和展示。

【活动六】: 总结与归纳(预计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

2.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小结等方式,将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

【课后拓展】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寓言故事;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思考类似于《井底之蛙》的情境,并及时做笔记,以备在课堂分享和讨论。

【教学设计总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活动执行,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井底之蛙》的寓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1单元《井底之蛙》第一课时二、设计思想本文是根据《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

课文讲的是住在浅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把自己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后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的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的理解课文的主旨,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了课件动画演示与课文重点段落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感悟、理解,进而感知寓意,使学生懂得不能做见识短浅、盲目自大的人。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跃”等5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蛙”等11个生字,并能在生活中准确恰当的运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语言表达的特点。

3、了解井底之蛙前后感情的变化过程,进而感知寓意,使学生懂得不能做见识短浅、盲目自大的人。

4、初步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重点重点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进而体会文章的寓意。

五、教学难点重点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进而体会文章的寓意。

六、教学准备PPT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请大家看大屏幕,游戏的名字叫“看图猜寓言、说寓意”。

师出示课件:图片《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拔苗助长》(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滥竽充数》(没有真才实学)(学生先猜一猜图片讲的是哪个寓言故事,再说一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做游戏的形式轻松、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堂学习;二是通过游戏中“说寓意”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复习一下寓言故事的特点(每个寓言故事里都包含一个道理),从而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 师小结:这些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并且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井底之蛙》,仔细看老师板书课题,并记住课题中出现的生字“蛙”(板书课题,“蛙”用红粉笔写),齐读课题。

请问“之”是什么意思?(的)整个题目的意思是?(井底的青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想不想知道课文围绕着这只井底之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难认的字多读几遍;②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2.检查预习。

学习课文内容之前,老师要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查吗?课件出示生词,指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重点强调:“涝”和“旱”是反义词解释:“商汤时代”和“夏禹时代”(先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之后老师进行讲解:汤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带领他的族民建立了商朝,汤统治商朝13年,在他统治商朝的时期就是商汤时代。

)解释:“夸耀”和“瞠目结舌”的词义,并找出它们的近义词(夸耀——炫耀)(瞠目结舌——目瞪口呆)3.出示句子,找出多音字。

(1)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托住下巴;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绵软舒适。

(2)环顾那些虾、蟹、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

指名读一读句子,师问:你从句子中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师板书多音字“没”mò(浸没)没méi(没有)同学们把生词预习得非常好,相信你们会把课文学得更好。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在预习课文中可以自学生字新词,所以课堂中不需要在识记生字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这一环节我采用检查生字预习情况的形式来由浅入深的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词义,并通过找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补充相关资料的方式来理解词语意思,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又能为后面其他教学环节节约一些时间。

] (三)研读课文,体会寓意。

1. 有人说朗读课文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你想不想也来展示一下自己优美动听的朗读声啊?(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 谁能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师评价预设:你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不错!\ 你概括的比较完整,很好! ……)3. 下面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再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住在浅井中的青蛙对来自东海的鳖()说:“我在()的生活真快活!”鳖向青蛙介绍了()的景观,青蛙听了后,觉得自己()。

学生根据温馨提示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起来说。

4. 那么课文中那些段落写出了井底之蛙生活得非常快乐呢?(指名回答或者一起告诉老师)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5. 你从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井底之蛙生活得非常快乐?他快乐到了什么程度呢?你又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重点强调:“夸耀” 、“独占” 、“极点”6. 师小结:从这段的描写中我们仅仅可以体会到井底之蛙的快乐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它很得意、很骄傲……)7.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来?重点强调:“夸耀” 、“没有谁” 、“极点”8.出示课件:井底之蛙对东海之鳖()地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你能不能换个词语来说一说?例如:描写井底之蛙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得意洋洋、眉飞色舞、张牙舞爪、神气、兴奋、骄傲、自大、炫耀……)填好之后再进行品读,体会井底之蛙的快乐。

师小结:看来敢于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9. 从这些词语中我们体会到了井底之蛙的得意、骄傲和自大,那么你能不能把它读出来?带着自己的体会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出得意、骄傲、自大、快乐的语气。

(生自由品读)先指名读,后齐读第一自然段,听一听哪只小青蛙读得最得意、最快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井底之蛙的快乐、得意和骄傲,并能把自己的体会绘声绘色的读出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

]10. 这只井底之蛙一直这么快活骄傲吗?后来怎么样了?(听了东海之鳖对大海的介绍后,觉得自己很渺小)那么东海之鳖是怎样来介绍大海的呢?课件出示:大海图片及古文内容,师配乐范读古文。

11. 从课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中东海之鳖说的话。

解释“仞”(仞是长度单位,一仞有七八尺,千仞就有好几千米)想知道鳖所生活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播放大海的一段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大海的辽阔、深远和丰富多彩。

看到东海之鳖所生活的大海如此的丰富多彩,你想说点什么?(生畅所欲言)[设计意图:播放大海的影像资料可以把东海之鳖所描述的大海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海的辽阔、深远和丰富多彩,从而和井底之蛙的那一口浅井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进而体会井底之蛙听了东海之鳖的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师总结:所以井底之蛙听了后瞠目结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让我们一起读东海之鳖说的话,记住他对井底之蛙的教诲。

(生齐读东海之鳖说的话)12. 东海之鳖的一席话说得井底之蛙瞠目结舌,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生畅所欲言,预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骏马中有骏马,能人中有能人;……)你想把这个故事送给什么样的人?(送给那些盲目自大、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

)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目光远大、谦虚好学、不自大……)[设计意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这样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体会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体会出文章的寓意,二是为了指导学生怎样组织语言去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但愿这个故事能象一颗健康的种子,种在你的心里,让你的见识更广,让你的目光更远,让你不自大,让你更谦虚,让你更好学,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五)拓展文本,读写结合。

小练笔:以“东海之鳖对住在浅井中的小青蛙说:‘我生活在海里真快活!’”为开头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作业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对文本进行拓展,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六)板书设计:夸耀井底之蛙独占渺小快乐极点不止千里之遥东海之鳖不止千仞之高大快乐海水不变八、课后反思:《井底之蛙》是根据《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

《井底之蛙》讲的是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当它知道鳖生活的东海无限宽阔之后无地自容的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满的人。

使学生正确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是一个重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并进行感情朗读,以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和课文重点段落讲解相结合,播放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影像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从而体会出文章的寓意。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地阅读,体验井底之蛙的小快乐及东海之鳖的大快乐,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及独特的感受感悟寓意,从而体会到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目光短浅和盲目自大,进而明白自己应该做一个不自大、目光远大、谦虚好学的人。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真正在交流中,在智慧的碰撞中判断自己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展现独特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