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仫佬族
回目录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 愿”、“祖先愿”、“贺香火”等, 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 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 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为期两 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 邀请亲友来家饮宴。如今,仫佬族 过"依饭节"时,加入了富有时代气 抢糍粑 抢糍粑是仫佬族最热 息的东西,如演新戏,唱新歌,进 三人为一“冬”(组), 行各种体育比赛及经贸活动等,增 进了民族的团结。 共三“冬”人轮番用长筷
仫佬族的名称,始于何时?
最早见于明代李宗昉著《黔 记》一书所记“狇佬苗”。 苗族是历史悠久、知名度很 高的南方民族,古人往往称 南方民族为“苗”,李宗昉 也把仫佬先民当作苗族的一 支而记载为“狇佬苗”明清 以来,相继以“穆佬”、 “木老”、“木佬”、“姆 佬”、“木老苗”“伶”、 “伶僚”等名称记载于文献 之中。1956年国务院批准定 名为仫佬族。罗城县是由罗 城、天河二县于1952年8月1 日合并而成。天河县始置于 唐太宗贞观四年(1630年), 县治在今四把旧县屯;明神 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迁今 大河镇。罗城县始置于宋太 祖开宝五年(1972年),分融 水、武阳二县地置罗城县, 县治在今东门镇。1983年8 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罗 城仫佬族自治县。
子去抢闹的活动。他们放 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 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 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 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 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 子也会掉下地。一时之间 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 声不绝,直到缸里的粽粑 抢完为止,抢得粽粑最多 的一“冬”为胜者。三角 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 物,仫佬族人相信,谁抢 得多,得到的福气也越多。
回目录
仫佬族的建筑
仫佬族聚居区内,山岭绵延 起伏,武阳江、龙江流贯其 间。在大石山与土山丘陵的 交错中,有纵横不等的峡谷 平坝。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 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 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 矮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 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 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 墙基以火砖砌成。人住底层, 楼上是仓房。民居中最突出 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 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仫佬族服饰特征解析
白鸭绒
58%
面料,占3% ;最后是三防科技面料和四面弹覆膜面料,
均占 2% 。
由图 8 可 以 看 出,锦 纶 和 聚 酯 纤 维 作 为 羽 绒 服 传
统面料仍然在各大女士羽绒服品牌面料中占据主要地
图 9 品牌热销女士羽绒服填充材料
位,在此基础上 各 大 品 牌 也 在 不 断 引 用 高 科 技 功 能 面
[
6]
及 混 合 绒、粉 碎 绒、毛 丝 等,以 白 鸭 绒、灰 鸭
绒、白鹅绒和灰鹅绒居多,填充料的品质和种类决定 了
由图1
1并结合样本羽绒服款式可以看出,品牌热销
女士羽绒服充绒量在1
0
0~1
5
0g的轻薄型羽绒服最受女
性消费者青睐,销售量占 4
3%;其次是充绒量在 1
0
0g 以
下轻薄型羽绒和充绒量在1
e
r
i
a
l
swe
r
eana
l
z
ed.Thede
s
i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e
r
esumma
r
i
z
ed,s
oa
st
op
r
ov
i
de
gnf
y
y
gncha
c
e
r
t
a
i
nr
e
f
e
r
enc
ef
o
rde
ve
l
opmen
t,s
a
l
e
sdepa
r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综述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1、壮族服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2、傣族服饰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仫佬族
仫佬族的历史
仫佬族的建筑
仫佬族的饮食
仫佬族的节日 仫佬族的服饰
看完了就 点这儿。
仫佬族的文化艺术 仫佬族的宗教信仰
仫佬族的简介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 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 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 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 河池等县境内,以及贵州部分地区。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 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等。仫佬族 使用的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 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
止姿态都相近相似。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
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
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
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
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
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
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
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
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
他们三人为一冬冬组共三冬冬人轮番人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中国各民族的服装展示
中国各民族的服装展示阿昌族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
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
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
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
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
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
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
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
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
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
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华56个服饰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景观和独特民族特色的国家,其中服饰文化也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
下面介绍了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1. 汉族:汉族服饰以汉服为代表,注重华丽和庄重的特点。
2. 壮族:壮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和纹饰繁复为特点。
3. 满族:满族服饰注重金丝刺绣和辽国风格。
4. 回族:回族服饰以蓝、白、黑三色为主,设计简约而得体。
5. 苗族:苗族服饰以手工绣花为特色,色彩艳丽。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服饰以线为主要材料,细致而精美。
7. 彝族:彝族服饰以色彩缤纷和银饰为特点。
8. 土家族:土家族服饰注重色彩明亮和纹饰繁复。
9.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多以骑马服为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英勇和豪迈。
10. 藏族:藏族服饰注重藏袍和挂带的细致刺绣。
11.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以黛色为主,设计简洁而大方。
12. 朝鲜族:朝鲜族服饰以白色和色彩鲜艳的刺绣为特色。
13. 侗族:侗族服饰注重色彩纯正和刺绣精美。
14. 瑶族:瑶族服饰以银饰和纱质为主要元素。
15. 白族:白族服饰以白色为基调,注重刺绣和花边的装饰。
16.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和羊毛为特点。
17. 哈尼族:哈尼族服饰以鲜艳的色彩和手工编织的腰带为特色。
1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服饰以皮草和装饰丰富为特点。
19. 傣族:傣族服饰以饰有银饰和纽扣的鲜艳服装为主。
20. 黎族:黎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手工织物为特色。
21. 僳僳族:僳僳族服饰以横斜纹织物为主,注重色彩对比。
22. 佤族:佤族服饰注重绣花和插珠的装饰。
23. 畲族:畲族服饰以黑色为主要色调,注重刺绣和编织。
24.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以羊毛为主要材料,注重保暖和舒适。
25. 拉祜族:拉祜族服饰以麻质为主要材料,注重简约而实用。
26. 水族:水族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注重印染和刺绣。
27. 东乡族:东乡族服饰以十字绣和镂空刺绣为特色。
28. 纳西族:纳西族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注重织物和刺绣。
仫佬族服饰纹样研究
仫佬族服饰纹样研究【摘要】:仫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里人数比较少,生活地区的分布较小的少数民族之一。
仫佬族传统的艺术文化非常丰富,仫佬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服饰及图案艺术则具有代表性。
其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服饰的纹样也可以看出仫佬族人民的人文风俗,因此,本文通过对广西罗城仫佬族的服饰与图案元素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取仫佬族服饰图案中的纹样、色彩等传统元素,分析介绍仫佬族服饰纹样特点。
【关键词】仫佬族;服饰;纹样。
一、引言本论文着重分析广西罗城仫佬族的服饰与图案元素,从仫佬族服饰的不同类型来介绍其纹样,让更多人了解仫佬族及其服饰,通过分享仫佬族服饰纹样来发扬仫佬族坚韧不拔、淳朴善良与热爱生活的精神。
二、仫佬族历史发展仫佬族主要聚居在桂西北地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广西的世居民族,现有人口20余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少的。
仫佬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其根源可追溯至旧石器晚期的柳江人。
仫佬族因长期与壮族、侗族聚居交往,语言同属于壮侗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
仫佬族是古代僚人的一支。
秦汉时期,在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族群中包含了仫佬族。
唐宋时期,壮侗语系的各个民族开始逐渐形成单一的族体。
这一时期,侗、水和僮的民族单一体已经形成,仫佬族包括于僚中。
根据宋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南方洞溪诸蛮有五:曰苗、曰徭、曰僚、曰僮、曰仡佬”,大约到了宋代,仫佬族逐渐从僚、伶中分化出来,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
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仫佬族。
三、仫佬族服饰类型与纹样特点(一)仫佬族的头巾帽仫佬族男子头饰是一条“土布”头巾。
将“土布”折叠,从左到右一层层包缠在头上,在左后耳处从头巾里扎进去,再拉出来,露出最后一段作为装饰。
土布秀着几何纹样的亮色布条点缀,让整体看起来富有装饰性(图一)。
仫佬族女子帽子款式较为简洁,无帽顶,上窄下宽,帽子下边缘呈弧线,这主要与人的头型结构有关。
帽子上下边缘用面料包边缝制,中间刺绣纹样图案。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及简介大全某著名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服装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人生的五光十色仅可以在上面精彩上演。
更何况是我们56个民族,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 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 民族服饰更成为它们最大的魅力所在。
1、汉族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民国妇女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2、壮族壮族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
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
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3、满族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
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
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还崇尚白色。
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
4、回族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
苗族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
头、颈、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银饰,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6、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
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
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
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
7、土家族土家族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8、彝族彝族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
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
仫佬族服饰的文化特点与印染制作工艺探究
仫佬族服饰的文化特点与印染制作工艺探究匡迁【摘要】仫佬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但其服装服饰所折射出来的内容却是比较丰富的.【期刊名称】《染整技术》【年(卷),期】2018(040)011【总页数】3页(P46-47,62)【关键词】仫佬族;传统文化;印染制作【作者】匡迁【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2文献记载中,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而来的,《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
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而形成的。
1 仫佬族民俗特点1.1 历史悠久但文化底蕴浅仫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500年来历史和文化口口相传,必然有许多遗失,也因此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
从水稻种植、牲畜使用,到各种工艺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外来文化。
如今的仫佬族也渐渐被汉族同化。
仫佬族的服饰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族、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基本与附近的汉族、壮族相同。
辛亥革命前,仫佬族普通人家的成年男子一生之中只缝制一件长衫,做客时穿着。
其他时间都穿无领短衫,长度可掩盖臀部,身宽袖大,前襟缝扣开于右胸侧面,俗称“木桶盖”,也称“琵琶襟”(如图1所示)。
图1 仫佬族服饰1.2 图腾及图腾崇拜的特点少数民族服饰的演变途径通常朝简单的方向发展。
目前的少数民族服饰大部分都被省略了一些纯粹装饰性以及带有仪式、等级标志的内容,多为日常穿着。
每个民族的服饰中,常服和吉服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吉服有阶层标志,少数民族尤甚。
少数民族有本民族自己崇拜的图腾,这些图腾来源于生活中少数民族觉得可以庇佑本民族的动物和植物,例如苗族的蝴蝶妈妈等。
2 仫佬族服饰的基础文化特点2.1 地域特点通过对比可知,无论是过去的手工制衣还是现在的工业化制衣,设计都是要满足工作生活的需要,让穿衣服的人觉得舒服,这是服的基本需要;然后是美观,这是饰的需要。
广西仫佬族的民风民俗在中国工笔画中的表现
Literarytheorytoexplore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9广西仫佬族的民风民俗在中国工笔画中的表现文/李嘉雯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位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仫佬族人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辛勤劳作,自给自足,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
仫佬族文化以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为基本依托和本质特征,他们的特色文化资源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品种多样。
本文主要就针对仫佬族的民俗文化进行一个探讨和研究,通过以仫佬族民族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生活习俗文化、在中国工笔画中如何表现作简要分析,进一步探究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对中国工笔画创作的积极影响,以期为相关人士作为参考。
关键词:仫佬族;民俗节日;中国工笔画创作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仫佬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自治县,它独具魅力的山水和古朴的民族风情风光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依山傍水、群山环绕,大山像是天然的屏障把外面相对发达的地区与罗城隔离起来,而仫佬族民自古以来就把房子建立在县城内的半山腰地带,这样在有效避免受到南方潮湿多雨天气影响的同时,也给自身的出行带来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人民的贫困与落后。
即使生活条件艰苦。
仫佬族人民依旧积极向上、热爱生活、辛勤劳作,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衍生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给不少中国画画家带来了创作灵感和表现欲望。
1 仫佬族传统服饰文化在中国工笔画中的表现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传》中记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
仫佬族服饰的色彩“尚青”,这与仫佬族服饰面料的制作工艺有关。
仫佬族制作服饰的面料是当地人称之为“土布”的材料,制作土布的材料是仫佬族自己种植的棉花,然互通过纺棉梳线织成土布,土布编织过后用蓝靛煮沸漂染,再施以白芨煮至挂浆固色,经米汤和牛皮胶糊面,晾干后整平打磨,使之黑里透亮,这说明仫佬族的服饰面料制作工艺决定了其服饰色彩的主基调是黑色。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 汉族服饰: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其服饰特点是色彩丰富多样、样式简洁大方。
男性常穿长衫和直裤,女性则穿旗袍或汉服。
2.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草原上的生活。
男性穿长袍、肚兜,女性则以褂子为主。
3. 回族服饰:回族的服饰特点是朴实大方,以黑色和白色为主。
男性常穿白色长袍,女性则穿黑色长褂。
4. 藏族服饰:藏族的服饰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常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袍配上大披肩。
5. 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服饰多以彩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彩色褂子。
6. 壮族服饰:壮族的服饰以青色和黑色为主,多有刺绣和银饰。
男性常穿袍子和裤子,女性穿半臂褂子。
7.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样式简洁大方。
男性穿短衣和短裤,女性则穿百褶裙。
8. 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的服饰以彩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穿白色长袍和宽松裤子,女性则穿彩色长裙。
9. 满族服饰:满族的服饰多以红色为主,富有浓厚的宫廷特色。
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穿旗袍或长裙。
10.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以彩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常穿上衣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裙和披肩。
11. 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样式别致。
男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2. 白族服饰:白族的服饰以白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男性穿上衣和裤子,女性穿白色长袍和长裙。
13.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的服饰以灰黑色为主,样式简单大方。
男性穿短袍和裤子,女性也穿短袍和裤子。
14.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的服饰多以彩色和白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穿长衫和长裤,女性穿旗袍和长裙。
15. 傣族服饰:傣族的服饰以红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袍和长裙。
少数民族服装
蒙古服饰简介 衣扣多用黑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扣子。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叉。男式长袍一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类制成。蒙古袍按季节还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蒙古礼帽 : 蒙古族男子首服之一。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配戴礼帽,显得文雅美观。
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56个少数名族的介绍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56个少数名族,这56个少数名族分别是:汉族 怒族 藏族 白族 羌族 壮族 侗族 畲族 回族 京族 水族 黎族 土族 满族 佤族 傣族 瑶族 苗族 彝族 仡佬族 朝鲜族 撒拉族 东乡族 阿昌族 珞巴族 塔吉克 景颇族 保安族 毛南族 塔塔尔 德昂族 独龙族 布朗族 仫佬族 土家族 赫哲族 鄂伦春 基诺族 门巴族 锡伯族 俄罗斯 拉祜族 蒙古族 裕固族 鄂温克 布依族 纳西族 哈尼族 高山族 僳僳族 普米族 哈萨克 达斡尔 柯尔克孜 乌孜别克 维吾尔族
满族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介绍
满族服饰继承了先代女真人的传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装,上衣和下衣连为一体。满族妇女在脑后绾髻,称“如意头”和“两把头”,带颇具特色的扇形冠。戴耳环,腰间挂手帕。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怎样从服装上区别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
阿昌族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
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
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
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
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
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
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
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
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
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
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
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
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
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
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
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
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仫佬族
【民族建筑】
仡佬族住房一般分作三间, 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 有分作两间者,一间作卧 室,一间作厨房。以前的 建筑形式有土筑房、篾编 房和石砌房、小树条编织 成的篱笆房、用枝枝作架 盖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脚 棚。塌塌房檐下有矮小墙 壁,四脚棚一般成三角形, 屋檐触地。还有一种穿斗 房(也称“高架房”),用 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以 瓦片或薄石板盖顶。
•
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 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 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 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 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 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 的贡品。 •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 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 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 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 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 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 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 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 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 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 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新中 国成立前夕,还对当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农民进行着残酷 的剥削。
仫佬族服饰 --五彩贯珠
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白布或青 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妇女一般穿及 腰短上衣,袖背上绣有鳞状花纹,下配无褶 长筒裙。裙由三段组成,中间用土红色羊毛 织成,上下两段是麻织条纹土布。外套圆领 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 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 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 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 花鞋。也有穿石衽大襟短衣、长裤,衣袖宽 短,襟及环肩以宽边装饰,裤较短,裤脚较 窄。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 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
仫佬族服饰特点
麦秆帽:仫佬的麦秆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由麦秆编成的草帽经石灰水煮而使其增白后 晾干而成,在仫佬族有一习俗,姑娘如果不会编织麦秆帽就不能出嫁。
身穿传统服饰的仫佬姑娘
仫佬族女服
仫佬族妇女使用的钱包,上绣古老的花纹图案
仫佬族背被
仫佬族传统男服
仫佬族男服
仫佬族的服饰特点
曾正杰
• 仫佬族的服饰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 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服饰六七十 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 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未婚女子梳 长辫,已婚女子挽髻戴耳环首镯戒指等首饰。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 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 织、自染、自缝。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 别。男子穿深色对襟上衣、长裤、布鞋、腰建束带,缠黑布头帕货家 织花格布头帕,帕端垂于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仫佬族 崇尚青色,服饰朴素无华。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辫, 婚后结髻。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扎绣着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 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 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仫佬族的服装面 料,都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染成的土布,并且被视为珍贵布料。其 染制方法与众不同,把长约两丈的土布放入蓝靛染缸,反复晒染多次, 使青蓝色泽均匀,然后涂上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等,待晾干后, 用石磙滚压或棒槌敲打。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服饰仫佬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导语:仫佬族服饰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染布的做法是;
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
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蓝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料做成的。
服饰特征
仫佬族尚深青色。
《广西通志》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装的特色之一。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据史籍记载,明清两代以前,仫佬族妇女多穿滚粗边的宽袍阔袖满襟衫,下着绣花桶裙,项有银圈,耳戴银环,手带银镯、戒指,颇具民族特色。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封建统治者曾强迫仫佬族人改装,以后才逐渐有了变化。
发展阶段
仫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辛亥革命前,仫佬族普通人家,成年男子一生之中只缝制一件长衫,做客时穿着。
其他时间都穿无领短衫,长度可掩盖臀部,身宽袖大,前襟缝扣,开于右胸侧面,俗称“木桶盖”,也称“琵琶襟”。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