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原始青瓷原始瓷器的一种,流行于商周时期。其特点是胎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原始青瓷
原始瓷器的一种,流行于商周时期。
其特点是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经1200°以上高温烧成,硬度大,叩击时能发出金属声,器表面施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
原始青瓷其实已经具备瓷器的标准,因其工艺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料的炼制都很粗糙(气孔较大,胎质中杂料较多),釉色也不够稳定,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六器
即祭玉(燔玉),又称六玉,为礼神之玉。
壁、琮、圭、璋、琥、璜,分别礼天、地、东、南、西、北。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
·瑞玉
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祭祀时不同身份的人所佩的玉器不同,标志其社会身份、地位、亲疏关系。
郑玄称之为瑞,故又称“六瑞”。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居住
“冬居营窟,夏居槽巢”是对中国原始居住方式的一个大体描述。
在原始社会,南方建筑盛行干栏式,北方地区建筑盛行半地穴式。
·石鼓
即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整,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石鼓文是大篆流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可称中国第一古物,石鼓文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简牍
简牍是我国可证明的最早的书写材料,实际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几种东西的总称,纸发明以前是我国古代书籍的最重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简牍上文字内容有异,因此又分为“檄”、“榜”、“检”等。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
同时,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东晋末年由于纸的推广使用,简牍逐渐被代替。
由此有一系列其他词语:
杀青:防蛀、风干。
遣册:随葬物的清单,75cm长,曾侯乙墓出土,一简上一行字。
·承尘
1 指古代承接尘土的帐子或小帐幕;
2 藻井,天花板。
·龙骨水车
亦称翻车、踏车、水车,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
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文身
穿丝织品,丝织品上的花纹,也指丝织品上的刺绣。
·漆器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新石器时代开始用,
商代主要用于棺、椁,西周成为工业化生产。
漆器制作工艺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体完成,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
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
·带钩
带钩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赵武灵王后开始流行,一直沿用到汉代。
战国时期的带钩,材质高贵,工艺精美,制作十分考究。
形式有多种变化,但钩体都作S形,下面有柱。
制作原料有玉、金、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贵族服饰
冠,(管也,官头发,“礼之始”),冕(隆重场合,大夫以上佩戴,玄上缛下,前周后方),衣(玄衣)、裳(?裳)。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
深衣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在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
战国时有单、夹、棉、皮。
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由于其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
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
·耦耕
战国之前普遍实行的以两人协作为特征的耕作方法。
用来翻地,一挖一拉,两人干活,有间断性。
·犁耕
将耕地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提高了生产力,使用的是铁的V型犁头。
·二牛抬杠
犁耕方式之一,即一犁扛置于牛肩,杠中间又系一竖杠与犁连接,耕地时一人牵牛,一人扶犁抄地,一人撒种,或不用人牵牛。
《汉书·食货志》有用二牛三人进行“耦犁”耕作的记载。
西北、华北各省的汉族农民曾普遍采用过这种犁耕方式。
西藏地区使用二牛抬杠犁耕法的历史也很久。
·玺印
玺印即印章、图章,起源于商代,春秋战国以后开始盛行。
印玺是“信”的凭证,是人际之间交流和商业交流的凭证。
用于盖印(钤印),封书信、物品以保密或封检货物,烙印;也可用于佩戴,则是作为身份凭证或祝福避邪。
同时它也是一种书法、雕刻和冶铸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
印章的质料有多种,形制多正方形,也有其他形状。
一般有鼻钮,钮的形式多样。
印文有阴文、阳文之分。
·符节
符节均为传达王命的凭证。
符是古代调动军队的凭证。
有虎符、鹰符、龟符、雨符、牛符等,以虎符为多;质地有铜、木、玉等,铜质常见。
符通常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朝廷,左半符颁发给驻守在外的军队。
朝廷需要调兵时,派使者带上右半符前往,经驻军统帅确认验核后军队即可按照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节是古代政府颁发的出入水陆关卡的特殊通行证。
用金属、竹、木等材料制成,形状若竹节,故称节。
节的内容多样,有专门为商队免税,有为军队通行的,也有使团来往出入的,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发放不同的节。
·琉璃
古人称之为“料器”,现发现最早出现在伊拉克。
我国最早的为西周墓中“矽石琉璃”,
琉璃是冶铸青铜的副产品,是残渣中的结晶物。
·封泥
我国古代封缄简牍并加盖有印章的泥块,作为信验,以防私拆。
产生于春秋末年,盛行于秦汉。
魏晋后,纸帛流行,色印渐渐地通行开来,唐以后其制渐废。
·楚辞·招魂篇
中国最早的食谱,丰富完整,调料煮中,食材丰富,种类繁多,饭后有点心、冷饮及各种酒类。
并介绍了聚食制、月食制。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礼节形成。
饮食的品种有五谷、蔬菜肉类等,饮食礼节的核心是“敬”,用酒作为沟通人神的联系。
·马式
以相马为业的人。
·透光镜
汉代出现,把镜面对着日光或其它光源时,在墙上反射出镜背面的纹饰和铭文的镜子,谓之透光镜。
可能是由于镜面各部出现了背图之相对应的凹凸不平以及曲率差异而造成。
·造纸术
蔡伦之前200多年的西汉已经有了发现,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技术,提高了纸的产量、质量,使纸的普及成为可能。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是西安灞桥西汉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个铜镜上的一个麻片残片。
造纸的工序大致为:切沤——春捣——煮浆——抄纸——晾干
漂絮:古代称为絮纸,煮蚕丝时候留在布上。
赫蹄:纸的别称。
·画像砖
所谓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是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空心砖:流行于河南、山西及中原地区,有模印花纹,作为木椁的替代品,常有几何纹边饰,中有纹饰。
方砖:流行于四川成都地区,有模印花纹,描述有神话、现实生活、庭院建筑等内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瓷器
瓷器脱胎于陶器,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浙江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有定、汝、官、哥、均等窑;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制盐
方法:煮盐(大的容器);晒盐(主要)。
海盐山东、池盐山西、井盐四川、岩盐山区。
·酿酒
酒是精神文化的产物,用于祭祀沟通天地,汉代起人开始饮用,少府下的少官、汤官负责酿酒。
原料为谷物、植物的根茎果实等,用复制发酵法酿造。
·城市
战国出现城,两汉形成“市井”。
市:城市商业区,大城一般有多个市,一开始自发的
围绕着井交易,后来国家管理成为固定交易场所,设有“市长”。
秦汉以来由于疆域扩大,郡县制推行,工商业发展以及内地人口增加,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
城市布局一般为:城垣每面三门,城墙上出现女墙、雉堞、瓮城、马面。
宫殿一般偏西,官署衙门在北边,市在南面。
·长袍
男子以长袍为贵,来自战国的深衣。
·襜褕
大的长袍,又宽又大,东汉时成为正式流行的礼服。
·褝衣
深衣制的一种,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禅衣。
《说文》:“禅,衣不重也。
”《释名·释衣服》:“禅衣,言无里也。
”禅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
·文具
笔:相传为蒙恬所造,最早在战国楚地发现有兔毫笔,唐才出现软毫笔,宋出现羊毫,晚宋出现长锋羊毫。
墨:最早应为粉状,西汉出现环状墨,研磨使用。
砚:研磨器,把墨锭研成墨浆,分研床、研子、盖。
古研小而薄,可随身携带。
好的砚发墨细腻,上等石料不损笔;易冲洗,不湛墨;不冻,石料温。
研滴:古人惜墨如金,将其做成兽形,兽嘴开口,可滴。
·龙骨水车
又叫翻车,是最早的机械化汲水工具,马钧发明,东汉出现,此时定型,是当时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大夏龙雀
爱刀之人赫连勃勃委人所作之刀。
·住
等级分宫殿、贵族以及贫民。
宫殿:秦、西汉时为高台建筑,东汉为平地起建,多庑殿顶,四面上檐,有斗拱。
贵族:格局为门阙(汉代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厅堂、楼阁、廊、亭台。
贫民:一堂二室,一般用茅草封顶,称为白屋。
枰:方形,四周不起沿的座具。
榻:比床小、不能睡,只能斜躺。
镇:各种形状,压在席的四周用,汉代以后就不见。
帐镇:
承坐:室内没有天花板,床上撑杆支的布。
籧篨:较粗的带子。
·行
汉代车舆制度统一,全国车辙等宽,为6尺。
(车召)车:
Y ao车:轻便,四面敞露。
蟠车:比前者增加车耳,挡泥板,双辕车。
轩车:有棚子的车,加帏布。
安车:乘坐的车子四匹马,最常见。
锱车:封闭有车厢的车,两侧开窗,后开门,有辕,一般女性乘坐。
Ping车:车后无辕,从后上车,女车。
斧车:开路的车。
鼓吹车:仪仗用车,类花车。
·一些城市等
邺都:位于河北临昌县,春秋已有,五朝古都。
“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洛阳:九朝古都,古称“九六城”,东西九里,南北六里,大门十二,每面各三,魏文帝迁都于此,各两条东西贯穿于街道。
“洛阳伽蓝遍天下”。
金谷园:石崇私人园林。
华林苑:原叫芳林园,魏明帝建,有两处,一处在洛阳东北角,一处在建康城北郊,为皇家贵族歌舞娱乐的场所。
问答题
·为什么在距今8000~6000年产生了人类文明?
答:首先,8000~6000年前是气候适宜期,全球气候变暖;再配合南北纬20~40度间适宜的地理环境,北半球的低纬地球首先爆发了农业革命,而农业是文明起源的基础,为其提供物质以及动力。
因此在距今8000~6000年产生了人类文明。
·文明的标志是什么?
答:文字;图像;城市(有争议);青铜器(中国三代文明的核心)。
此外,中国文明的特殊标志是“礼”,这是混沌分化的最高成果,以父子关系的确立为基础,以伦理秩序来安排国家)。
·什么是石器?石器的文化意义何在?
答:石器是由石头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是人类最早的主要生产工具。
按制作方法分为打制石器(直接打制、间接打制)与磨制石器。
按职能分为砍伐、农耕、兵器、食品加工、手工工具等。
石器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
1)有超生命的文化意义,它是对人类器官发展的重要补充,延伸了人的能力;
2)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物质文化的产生,而石器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产品,促
进了人类历史发展;
3)石器是人类文明的开山鼻祖,突破了人的局限性,是人类意识化的产物,使人真
正区别于动物;
4)石器在人类初期起主导、支配作用,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主体,此历史时代称为石
器时代。
总之,石器的产生对于社会进步、人类意识复杂化和人类体质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火的文化意义何在?
答:火的发明和利用是人类的另一文化成就。
文化意义:
1)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扩展了食物的种类和范围,减少咀嚼,加速消化,
减少疾病,促进了人类体质的提高;
2)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使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夜晚,改善了人类的居住
环境;
3)火是一种生产手段,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狩猎(驱赶野兽)、改进农
作生产方式(进入刀耕火种的时代)等,是人类能量性的手段和工具。
4)引发了人类物质文化史上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制陶技术的产生。
·陶器的文化意义有哪些?
答: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是人类发明农业开始定居生活之后的产物之一,标志着农业定居的最终完成。
陶器的制作技术为:手制——慢轮——快轮。
文化意义:
1)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调整环境的伟大飞跃,第一次改变了物质结构,是以火为能源
(B)在宗教文化上,中国人对玉的理解,首先是从古代人对自然、天地、环境的神奇力量的不可捉摸到作为神来膜拜、祭礼,进而转变为宗教观念的。
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都认为通灵的玉能给予人们力量和智慧,并以此达到平安的人生。
(C)在政治经济思想上,从社会有阶级开始,玉就具有鲜明的地位等级、政令、战争、财宝等特点。
中国人对玉器的地位等级的理解尤为精辟,它用不同的形制与纹饰划分人的政治地位。
玉器的分类:祭玉(燔玉)、重器配件、仪仗玉、佩玉。
·简述食的阶段、门类、方式等。
答:食的三个阶段:茹毛饮血、烹(烧、烤)、调(五味,盐为第一)。
四大门类:食(米饭谷类);饮(水浆羹);膳(肉类、肴、鶅、醢馅);馐(小点心)。
三种方式:1、常食,大食,九点以前,小食,三到五点
2、飨:合族而食,筵席
3、以孤食为主。
·什么是青铜器?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选青铜器作为礼器?
答: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礼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青铜是人类最早冶炼和使用的金属,因为铜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其合金熔点较低。
青铜器的出现以火为能源的一次重要革命,因此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青铜时代产生的条件:定居;农业和手工业分工;大规模的社会协作;有一个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督造。
中国青铜器是礼制的核心,是沟通人神的器物,选取青铜器为礼器的原因:
1)青铜器是新兴产品,材料稀有珍奇,集中了人类智慧,为社会所重视;
2)它是用物质生产手段出来,从无到有,并且可以随意赋形。
青铜器的分类:礼盛之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钟、铃);仪仗器;冥器、用器。
·青铜器的冶铸有哪些新工艺?
答:冶铸新工艺:
1)分铸法:山西侯马晋铸铜遗址发现陶范,方法是分别铸,成套组合,商品化生产,
从而提高产量;
2)焊接法:结合分铸法,战国时普遍使用;
3)印模法:印刻花纹于陶范上;
4)失蜡法:利用蜡模受热融化,不必取出模具,因此可以直接铸造形状非常复杂的
物品;
此外还有一些表面加工工艺:
金银错:用镶嵌或涂的办法把金银填入铜器表面的花纹中,再用厝(错)石磨错加工,使金银与铜平滑一体,光泽相映相托,将图案衬托得格外华美典雅;
线刻:春秋战国出现,在红铜上用尖锐工具刻非常细的线条;
鎏金:鎏金又叫黄金涂、镀金,办法是将黄金碎片放入坩埚,加热到一定温度再放入水银,制成金泥,把金泥涂在器物纹饰上,加热后就去汞留金了。
·周王朝青铜器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答:
1)周王室青铜礼器锐减,诸侯国的增多,而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2)纹饰发生根本性变化:蟠螭纹、龙、凤、蝉为主体的花纹被几何纹饰取代;铭文开
始装饰化;
3)新器类大量出现,日用品增多(如金属货币、度量衡、铜镜、带钩、玺印、符节等);
4)媵器(陪嫁器)出现,通过婚姻联盟的现象普遍。
·铁器的意义是什么?
答:铁器是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是真正意义上的金属工具。
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
其意义在于: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为农田耕作、荒田开垦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为手工业提供了最先进的工具。
·金属货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
1)青铜器走下神坛,人文伦理的崛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
主要形制有布币、刀币、称量货币(如贝币)、圜币等。
·农具进步的表现有哪些?
答:
1)铁农具的普遍运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2)牛耕的全面普及;
3)谷物加工,工具有磨、碓、碾等,汉代开始粮食去皮,出现面食,并发明了豆腐;
4)代田法出现:一亩地分三垄三川,第二年垄川互换,以保持地力,边长边填土,
保持水分,抗倒伏,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5)区田法:西汉后期在甽(quan)种法和代田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园田化的集约耕作方法。
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
最早载于汉成帝时的《氾胜之书》。
区田法的特点是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精耕细作﹐防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的高额丰产。
但由于这种方法技术要求高,耗费较多人力物力,因此并未普遍推广。
·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化有什么特点?
答:
1)战乱使生产工具产生改造的特殊要求,为隋唐盛世打下了基础;
2)人口迁移、民族融合,使技术达到边远地区,南方正式得到开发;
3)开始使用乳制品,各民族差异性逐渐缩小消失;
4)佛道相互影响,文化宗教特点突出,特别是佛教对汉族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饮食的特点是怎样的?
答:
1)面食进一步推广,开始喝奶;
2)饮茶;食谱出现,如北魏《崔氏食经》,南梁《梁太宫食经》;酒;追求美味;
3)面条、馒头出现。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