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这里的旧,是指新闻报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年年重复的老题材,例如农业报道中“春种秋收四季歌”、如交通报道中的“冬运与春运”、教育报道中每年一度的高考,还有节日报道,如血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新年、春节等。在新闻报道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反复报道的老话题,如脱贫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国有企业改革、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如果在这些报道中,找不到一个新的角度,那么它们必然雷同、陈旧,引不起受众兴趣。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如每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都要报道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些传媒在报道2000年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与往年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报告中没有提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具体数字。尽管在此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材料显示,199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总体经济效益创造了近5年来最好水平。但朱总理在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关于经济增长率只有一句话:达到预期目标。《北京青年报》从这个角度做文章,采访了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发出报道《总理为何没提7.1%》。吴敬琏说:“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一个硬性指标,仍然带有很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提经济增长速度,表明我们向市场经济的政府更近了一步。”萧灼基也认为,“表现了政府的一种惟实态度。”此篇报道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材料:1998年朱总理在政府上作报告中对经济增长指标使用的措辞是“确保百分之多少”,1999年说的是“力争百分之多少”。上述背景反衬出2000年“索性只字不提具体数字”的新闻价值。

在“以旧见新”的报道中,“旧闻”作为背景,作为铺垫,作为反衬是很重要的。正是在新与旧的对比中,从变化的角度人手,才容易在老题材里挖出有价值的新闻。二、以小见大找角度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上文我们已经讲过,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也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人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这个“小”,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例如:

豫南庄户纷纷举行交接仪式取下神像挂地图

本报讯(通讯员李钧德记者王方杰)东黑河是豫南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县级以上的地图上从来不见踪影。但这个村却有20多户农家在当地人觉得神圣的中堂位置取掉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

东黑河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东北部,地势低洼,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不傍城不邻镇,谁要跑一趟五六十里外的县城,都是轰动全村的新闻。东黑河穷,东黑河闭塞,东黑河又很无奈。除了偶然看见别处的繁华产生瞬间的梦想,就是在家里挂一幅全神图。每逢春节,一把香火,几个响头,图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然而,神仙求遍了,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当外面的风终于吹来时,东黑河人开始探头探脑地闯世界。1986年春节过后,最远只到过县城,家里从未满过仓的李满仓,带着两个刚成年的儿子,拿着从当民办教师的邻居家借来的一幅河南省地图,徒步北上郑州。凭着庄稼人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三年时间,他

们学会了修理钟表家电的全套技术,到云海贩了一阵手表零件,瞅准农村黑白电视销售的空档,建起了一个覆盖几个城市的家电经营网络。1989年春节,拥有10万元家产的李满仓,在全村第一个用地图换下自己敬了几十年的全神图。

李满仓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让村里的年轻人彻夜难眠。几天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举行了神像和地图的“交接”仪式。从此,广州、大连、北京、新疆,到处都出现了三五结伴的东黑河人。地图把东黑河与外面的世界拉得越来越近,东黑河人的腿也越来越长。每到农闲季节,80%以上的青壮劳力都会拿着一张地图走出去,做木工,搞建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座钢筋水泥或红砖青瓦的楼房,挣来了儿女的学费,赡养了自己的老人。

青年木工李列到大连奋斗几年以后,在那里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商场,被村民们戏称为“东黑河的常驻大使”。36岁的李世英从走村串户替公家收粮,到成立自己的农副产品购销公司,走南闯北,手头总离不开一本地图册。生意越作越大,他们家的地图也由县到地区到省次第更换,今年换了第四次,变成全国地图了。在他家的《中国行政区图》上,有三分之一的省份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画上了各种记号。他说:“咱也知道啥叫地大物博,知道东黑河到底在哪里了。凡是图上画过的,我都去过了。总有一天,我会把地图上的所有省市都画上几道。”

年过花甲的李陈氏,尽管没上过学,没学过地理,但她认识地图上的北京、新乡、西安、上海。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的四个儿子在那些地方打工或工作。看着地图上一片黄绿色包围着的西安,好像儿子就在身边。东黑河周围的农民,也开始喜欢地图了。上蔡县新华书店说,1993年。农民从他们那儿买走了17500幅。

(《中国青年报》1994—04—26)

这篇报道取材于一个只有100多户的小村庄,而且主要讲了这个村里的一个农民李满仓的故事,他如何用地图换下全神图,开阔了眼界,走出去寻求致富之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人也纷纷走出去。于是不仅这个村,包括周围村庄的农民也开始喜欢地图了,这个县里新华书店的地图突然畅销起来。全文从农民家里中堂位置的神像换成地图这样一个小角度切入,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大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封建保守的中国农民开始觉醒,他们不再把生财的希望寄托于神仙的保佑,而是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改变生存环境。由于从“小处”着手,这个故事写得很具体,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有生活气息。比如对原来东黑河的贫穷与闭塞的报道很生动,对首先致富的李满仓的报道完整细致。“小故事”越精彩深刻,“大主题”表现得就越充分。特别是一些细节的选择,发挥了“一滴水见太阳”的功效。如报道中所写的李世英,随着生意越作越大,家里的地图换了四次,已经换成全国地图了,并且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被画上了记号,表示主人去过了。这个代替过去的神像,画着很多钢笔、铅笔、圆珠笔记号的地图颇有象征意义。生活中这样的“一滴水”是很多的。在“以小见大”的报道中,记者就是要依靠新闻敏感去发现与捕捉这些绚丽的水珠。这篇报道被评为第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

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的《140万双袜子的命运》,也是一篇比较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通讯写的是武汉袜厂有两火车皮袜子积存多年,而面对众多商家的订单,工厂常年不肯吐货这则“怪事”。《长江日报》的记者从中捕捉到新闻题材,经调查追问得知,原来是由于历任厂长担心降价处理积压会影响当年的业绩。说它“小”,是因为这则新闻本身的外延(事件)小,不过是一家国有企业区区价值200多万元产品的积压;而它的内涵(所反映的主题)却实在小小,这篇通讯正是通过对这一有违常理的积压现象的透视,反映出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诸多侧面,触及了国企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得出了袜子问题是“国企病”一面镜子的结论。

由此可见,“以小见大”选择角度的实质,就是要学会“解剖麻雀”,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性见共性,深入挖掘蕴藏在具体事例中的普遍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