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PPT:头颈部影像诊断-2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PPT头颈部影像诊断(非放射专业)课件
![医学影像学PPT头颈部影像诊断(非放射专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b14d1102768e9950e7381b.png)
眼外肌 萎缩:眼球运动神经麻痹 增粗:炎性假瘤、Graves病、A-V瘘、 外伤
视神经:视神经胶质瘤、视神经鞘脑膜瘤 眼眶:发育畸形,眼眶骨肿瘤,外伤等 泪腺:混合瘤、腺样囊性癌 眼睑:炎症
常见病变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 来源于眼眶内软组织 临床表现 突眼、疼痛、复视或视力下降,
超声检查
眼部组成
眼眶 眼球 眼睑 泪器
眼眶
由额骨、筛骨、蝶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构成。
四个壁 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s 视神经optic nerve 眶内脂肪
通过视神经管、眶上裂与中颅凹相通, 通过眶下裂与翼腭窝、颞下窝相通。
眼球:左右对称,呈球型,直径约24mm 玻璃体 晶状体
MRI:稍低或等T1,明显长T2信号影,渐进性 强化。
右眶海绵状血管瘤(MRI)
球后海绵状血管瘤
鉴别诊断:神经鞘瘤 淋巴瘤 炎性假瘤 转移瘤
外伤和异物
• 分为金属性、高密度非金属性异物和低 密度非金属性异物
• 超声检查:强回声,三角形回声 • X-线片:用于异物定位 • CT:不同类型异物成不同CT密度 • MRI:金属异物禁作
第三节
鼻及副鼻窦
鼻和鼻窦
鼻腔
上壁(顶):前部与鼻梁平行,中部是筛板 下壁(底):硬腭、上颌骨腭突、腭骨水平板 内壁:鼻中隔,筛骨垂直板和梨骨构成 外壁:三个贝壳状突起,游离缘卷曲或垂直,
称上、中、下鼻甲,从上向下依次增大,各自 下方的间隙称上中下鼻道
鼻窦
颅骨和面骨内的含气空腔----鼻窦共四对 依所在位置命名:额窦、蝶窦、筛窦、上 颌窦
《头颈部影像诊断》PPT课件
![《头颈部影像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06ae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6.png)
疾病诊断的复杂性
疾病表现多样
头颈部疾病表现多样,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个 体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给诊断带来挑战。
病变与正常组织的鉴别困 难
有些病变与正常组织相似,难以区分,需要 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判断。
CHAPTER 05
影像诊断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
利用AI技术进行影像分析,提高 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
CHAPTER 02
头颈部影像诊断流程
影像获取
01
02
03
影像设备选择
根据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 影像设备,如X线、CT、 MRI等。
影像采集参数设置
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设 置合适的影像采集参数, 如曝光条件、扫描层厚等 。
影像采集操作
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影 像采集,确保获取高质量 的影像。
影像解读
详细描述
血管性疾病在头颈部影像诊断中也比较常见。常见的头颈部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 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以及血管病变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治 疗依据。
其他疾病
总结词
除了肿瘤、炎症和血管性疾病外,头颈部还可能发生其他疾病,其影像诊断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
炎症
总结词
炎症是头颈部常见的病变之一,其影像诊断有助于判断炎症 的类型和程度。
详细描述
炎症在头颈部影像诊断中也比较常见。常见的头颈部炎症包 括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炎症 的部位、范围以及炎症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为临床医生 提供治疗依据。
血管性疾病
总结词
血管性疾病也是头颈部常见的病变之一,其影像诊断有助于判断血管的病变程度和范围。
头颈部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ppt课件
![头颈部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f6660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a.png)
2. CT和MRI 常表现为以上颌窦为中心的不规 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明显强化,广泛侵犯 邻近结构,周围骨质明显破坏。
肿块在MRI 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 信号,强化显著。
可编辑课件PPT
58
可编辑课件PPT
59
可编辑课件PPT
60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上颌窦内肿块、周围骨 质破坏、增强有明显强化可以 确诊。
CT:乳突气房密度增高,鼓室及乳突腔 可见液平。
MRI:在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 信号。
可编辑课件PPT
39
2. 慢性中耳乳突炎
(1)单纯型:乳突呈板障型或硬化型, 一侧或双侧中耳乳突密度增高,骨质增生 硬化,无骨质破坏。
HRCT:中耳乳突粘膜增厚和积液,乳 突气房间隔增厚,一般无听小骨破坏。
CT:显示大小不等的低密度气腔。
MRI: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
可编辑课件PPT
13
可编辑课件PPT
14
可编辑课件PPT
15
六、X线平片 中耳乳突小房内有气体,有
自然对比,X线平片可以显示。 现在几乎被CT所取代。
可编辑课件PPT
16
可编辑课件PPT
17
三、鼻与鼻窦
(一)CT、MRI表现
1、鼻腔 呈梨形或三角形,上窄下宽, 中间鼻中隔将其分开,鼻中隔由软骨部和 骨部组成。
鼻腔外侧壁有上鼻甲、中鼻甲、下鼻 甲骨性结构,以及相对应的上鼻道、中鼻 道、下鼻道。
可编辑课件PPT
18
2、鼻窦
额窦:位于额骨内,分为左右两侧,中 间有骨性分隔将其分开。
筛窦:位于鼻腔两侧,由筛窦气房组成, 分为前后两组。
可以发生于一侧眼球或两侧眼球,肿瘤常沿视 神经蔓延侵犯颅内。
肿块在MRI 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 信号,强化显著。
可编辑课件PPT
58
可编辑课件PPT
59
可编辑课件PPT
60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上颌窦内肿块、周围骨 质破坏、增强有明显强化可以 确诊。
CT:乳突气房密度增高,鼓室及乳突腔 可见液平。
MRI:在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 信号。
可编辑课件PPT
39
2. 慢性中耳乳突炎
(1)单纯型:乳突呈板障型或硬化型, 一侧或双侧中耳乳突密度增高,骨质增生 硬化,无骨质破坏。
HRCT:中耳乳突粘膜增厚和积液,乳 突气房间隔增厚,一般无听小骨破坏。
CT:显示大小不等的低密度气腔。
MRI: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
可编辑课件PPT
13
可编辑课件PPT
14
可编辑课件PPT
15
六、X线平片 中耳乳突小房内有气体,有
自然对比,X线平片可以显示。 现在几乎被CT所取代。
可编辑课件PPT
16
可编辑课件PPT
17
三、鼻与鼻窦
(一)CT、MRI表现
1、鼻腔 呈梨形或三角形,上窄下宽, 中间鼻中隔将其分开,鼻中隔由软骨部和 骨部组成。
鼻腔外侧壁有上鼻甲、中鼻甲、下鼻 甲骨性结构,以及相对应的上鼻道、中鼻 道、下鼻道。
可编辑课件PPT
18
2、鼻窦
额窦:位于额骨内,分为左右两侧,中 间有骨性分隔将其分开。
筛窦:位于鼻腔两侧,由筛窦气房组成, 分为前后两组。
可以发生于一侧眼球或两侧眼球,肿瘤常沿视 神经蔓延侵犯颅内。
头颈部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头颈部影像学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380055de80d4d8d15a4fba.png)
148
149
口腔颌面部-牙源性囊肿 临床与病理
含牙囊肿多发生在上颌尖牙或下颌后磨 牙区
持续生长形成面部畸形
150
口腔颌面部-牙源性囊肿 X线与CT
圆形或卵圆形囊状透光区 边缘锐利 内含牙齿
151
152
153
口腔颌面部-腮腺混合瘤
临床与病理
多形性腺瘤 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常无意中发现 表面光滑,界清
120
耳部-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CT
单纯型:鼓室粘膜增厚,可出现液平 肉芽肿型: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和乳突
窦可见骨壁破坏,模糊,肉芽组织显示 为高密度软组织影
121
122
中耳炎
123
双侧乳突炎
124
中耳炎 脑脓肿
125
耳部-中耳乳突胆脂瘤
临床与病理
中耳乳突腔内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团块, 属慢性中耳炎
位
138
139
正常CT表现
口腔颌面部
上颌骨,下颌骨 腮腺 颞颌关节
140
141
142
143
异常X线表现
口腔颌面部
下颌骨骨结构的改变 颞颌关节形态与功能的改变
144
145
146
异常CT表现
口腔颌面部
腺体形态、大小和密度的变化 骨质及关节的变化
147
上鼓室是最常见发病部位 长期持续性流脓
126
耳部-中耳乳突胆脂瘤
X线
上鼓室,乳突窦入口,乳突窦扩大,乳突部出现 骨质破坏区,边缘锐利、完整,有硬化边
CT
软组织肿块影 骨质破坏,边缘光滑并有骨质增生硬化 无强化
头颈部影像学PPT课件
![头颈部影像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80d889915f804d2b16c1e1.png)
56
.
57
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
眼部异物分类:
①按位置分:眼内异物,球壁异物,眶内异物
②按种类:金属异物:
磁性:铁、钢、合金
非磁性:铜、铝、铅
非金属异物:玻璃、碎石、木
屑等。
③按吸收X线程度:
不透光异物(阳性):铁屑,矿石
半透光异物:铅矿砂,石片及玻璃屑
透光异物(阴性.):木屑、竹刺
58
.
59
.
3 肉芽型:以炎性肉芽增生和骨质吸收为主要表现。 肉芽组织表现为软组织样等密度;鼓窦入口和鼓 窦密度增高,边缘骨质吸收、模糊,窦腔无明显 扩大。增强扫描肉芽组织明显强化。
.
40
★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
一、X线
泪腺肿瘤均可见泪腺窝扩大。 良性肿瘤呈压迫凹陷,无骨质破坏。 恶性肿瘤常见骨质呈蜂窝状破坏。
.
41
CT表现
★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
眼眶外上方象限泪腺窝内边界清楚结节 状肿块,边界清楚,
平扫均匀等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
.
耳部 69
正
常
乳
突
气
房
,
内
听
道
.
70
耳部
正常耳部高分辨率CT表现
.
71
耳部
正常耳部高分辨率CT表现
.
72
耳部
正常耳部高分辨率CT表现
.
73
正常耳部MRI表现
.
74
内耳的三维 重建图像
.
75
.
76
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nd mastioditis
【影像诊断课件】头颈部疾病影像诊断总论
![【影像诊断课件】头颈部疾病影像诊断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63e5d4a514791711cd7917af.png)
• CT平扫骨窗照片显示眶壁结构清晰,高 密度骨质光滑整齐
• MRI T1WI和 T2WI上骨皮质呈境界清楚低 信号强度,其骨内髓腔部呈高信号强度
• 2.眼球
• 眼球近似球形,分眼球壁和内容 物两部分。眼球壁由3层膜组成,外 膜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 中层为葡萄膜,由虹膜、睫状体、 脉络膜组成;内层为视网膜。眼内 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
描,层厚2~5mm • 横断面从额窦扫描至上齿槽骨;冠状面
从额-上颌前缘向后扫描至蝶窦
• 分别拍摄骨窗(HRCT)及软组织窗照片
•
• 2.CT增强扫描 对某些血供丰富 的病变或肿瘤,及疑有眼眶或颅内 侵犯的病例,需做增强扫描
• 3.HRCT的检查方法:骨算 法,矩阵512×512,Zoom放 大(靶扫描),窗技术 2000/200,层厚2mm,层间 距2~4mm ,GE设备用E3强 化骨边缘
• 三、咽部的影像检查方法
• 咽部分为鼻咽、口咽、下咽(喉 咽)三部分,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 1.平片检查
• (1)侧位:主要观察鼻咽顶后壁、咽后 壁、颈前组织、软腭、舌根、会厌豀、会 厌及鼻咽、口咽咽腔气道
• (2)颏顶位:主要观察鼻咽顶后壁及鼻 后孔,同时观察颅底骨质
• (3)侧位:与头颅侧位相同,用于显示蝶窦、 蝶鞍、前中颅凹、鼻咽、鼻骨
• (4) 颅底位:主要用于显示蝶窦和后组筛窦
• 2.特殊检查 • (l)体层检查:常采用俯卧正位体层,两
侧对照观察
• (2)造影检查: 对比剂使用碘油或有机 碘液
• 目前临床上不用
• (二)鼻窦CT检查 • 1.CT平扫 常规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扫
行致密条影,中鼻甲较垂直,下鼻甲 弯卷
女,31,鼻窦平片正常
• MRI T1WI和 T2WI上骨皮质呈境界清楚低 信号强度,其骨内髓腔部呈高信号强度
• 2.眼球
• 眼球近似球形,分眼球壁和内容 物两部分。眼球壁由3层膜组成,外 膜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 中层为葡萄膜,由虹膜、睫状体、 脉络膜组成;内层为视网膜。眼内 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
描,层厚2~5mm • 横断面从额窦扫描至上齿槽骨;冠状面
从额-上颌前缘向后扫描至蝶窦
• 分别拍摄骨窗(HRCT)及软组织窗照片
•
• 2.CT增强扫描 对某些血供丰富 的病变或肿瘤,及疑有眼眶或颅内 侵犯的病例,需做增强扫描
• 3.HRCT的检查方法:骨算 法,矩阵512×512,Zoom放 大(靶扫描),窗技术 2000/200,层厚2mm,层间 距2~4mm ,GE设备用E3强 化骨边缘
• 三、咽部的影像检查方法
• 咽部分为鼻咽、口咽、下咽(喉 咽)三部分,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 1.平片检查
• (1)侧位:主要观察鼻咽顶后壁、咽后 壁、颈前组织、软腭、舌根、会厌豀、会 厌及鼻咽、口咽咽腔气道
• (2)颏顶位:主要观察鼻咽顶后壁及鼻 后孔,同时观察颅底骨质
• (3)侧位:与头颅侧位相同,用于显示蝶窦、 蝶鞍、前中颅凹、鼻咽、鼻骨
• (4) 颅底位:主要用于显示蝶窦和后组筛窦
• 2.特殊检查 • (l)体层检查:常采用俯卧正位体层,两
侧对照观察
• (2)造影检查: 对比剂使用碘油或有机 碘液
• 目前临床上不用
• (二)鼻窦CT检查 • 1.CT平扫 常规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扫
行致密条影,中鼻甲较垂直,下鼻甲 弯卷
女,31,鼻窦平片正常
头颈部影像诊断参考PPT
![头颈部影像诊断参考PPT](https://img.taocdn.com/s3/m/304d4d429ec3d5bbfd0a74c8.png)
56
头颈部影像诊断
57
头颈部影像诊断
58
CT横断面 平扫 视网膜母 细胞瘤 右眼球内 钙化灶
59
CCTT平平扫扫::右右侧侧眼眼球球增增大大、、密密度度增增高高、、内内有有钙 化钙灶化灶
60
61
眼眶CT平扫 肌炎型炎性 假瘤
51
左侧眼 肌炎型 性假瘤
52
头颈部影像诊断
53
双眼格氏病
54
双眼格氏病
55
CCGTTra轴轴vG位e位sra平病平ve扫、扫s:病眼:正、外正常哪肌常眼几增眼肌粗内,,外哪哪直一条肌条?? 条眼外肌增粗?
GrGavraevse病s、病哪、 些眼下外直肌增粗?
视神经 4-5mm 视神经管
37
筛窦(左边密上下内外直肌及 度增高) 中央视神经
眼球 和眼 环 上颌窦
眼眶冠状面CT 平扫
38
泪腺 上直肌
39
前房 晶状体
玻璃体 及眼环 外直肌 球后脂肪
视神经
(三)正常 MRI表现
T1WI
40
头颈部影像诊断
41
CT平扫 两侧内直肌增粗,左眼球前突
42
头颈部影像诊断
头颈部影像诊断
1
头颈部影像诊断
2
头颈部影像3诊断
颅底内面观
4
头颈部影像诊断
5
头颈部影像诊断
6
枕大孔
颅底颏顶位
中颅窝前缘 卵圆孔与后方 棘孔 破裂孔
7
2、颅底侧 位 阶梯状的 前、中 (蝶鞍)、 后颅窝
8
头颈部影 像诊断
卵圆孔和棘孔
颈动脉管与 破裂孔(前)
颈静脉孔
normal CT findings
头颈部影像诊断
57
头颈部影像诊断
58
CT横断面 平扫 视网膜母 细胞瘤 右眼球内 钙化灶
59
CCTT平平扫扫::右右侧侧眼眼球球增增大大、、密密度度增增高高、、内内有有钙 化钙灶化灶
60
61
眼眶CT平扫 肌炎型炎性 假瘤
51
左侧眼 肌炎型 性假瘤
52
头颈部影像诊断
53
双眼格氏病
54
双眼格氏病
55
CCGTTra轴轴vG位e位sra平病平ve扫、扫s:病眼:正、外正常哪肌常眼几增眼肌粗内,,外哪哪直一条肌条?? 条眼外肌增粗?
GrGavraevse病s、病哪、 些眼下外直肌增粗?
视神经 4-5mm 视神经管
37
筛窦(左边密上下内外直肌及 度增高) 中央视神经
眼球 和眼 环 上颌窦
眼眶冠状面CT 平扫
38
泪腺 上直肌
39
前房 晶状体
玻璃体 及眼环 外直肌 球后脂肪
视神经
(三)正常 MRI表现
T1WI
40
头颈部影像诊断
41
CT平扫 两侧内直肌增粗,左眼球前突
42
头颈部影像诊断
头颈部影像诊断
1
头颈部影像诊断
2
头颈部影像3诊断
颅底内面观
4
头颈部影像诊断
5
头颈部影像诊断
6
枕大孔
颅底颏顶位
中颅窝前缘 卵圆孔与后方 棘孔 破裂孔
7
2、颅底侧 位 阶梯状的 前、中 (蝶鞍)、 后颅窝
8
头颈部影 像诊断
卵圆孔和棘孔
颈动脉管与 破裂孔(前)
颈静脉孔
normal CT findings
头颈部影像诊断第八版ppt课件
![头颈部影像诊断第八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2aa16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0.png)
声门癌CT
21
左侧 声门 癌, 鳞状 细胞 癌, 平扫
22
左侧 声门 癌, 鳞状 细胞 癌, 增强
23
左侧 声门 癌, 鳞状 细胞 癌, 延时
24
声门上癌CT
25
☆
淋巴结转移
26
喉癌的基本影像表现
4、MRI——T1WI等信号,T2WI则 高信号,瘤内坏死区呈更长T1、T2 信号,注入Gd-DTPA后肿瘤可有强 化。MRI对肿瘤累及的范围显示更加 清晰。
57
58
3
颈部淋巴结影像学分区
颈部淋巴结引流丰富,全身约800枚淋 巴结,其中约300枚位于颈部,头颈部不同的 原发肿瘤好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熟悉颈部淋 巴结的影像学分区及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 巴结的转移特点,对临床的诊断的治疗有很 重要的意义.
4
颈部淋巴结分区
I区 颏下及颌下区淋巴结。 IA区 颏下淋巴结 IB区 颌下淋巴结
27
声门癌MRI
声门癌侵犯前联合和后联合
的情况在MRI轴位和矢状位上都 能很好地显示,
矢状位有助于显示肿瘤通过前
联合的声门上、下侵犯,
冠状位则更能准确地显示肿瘤
经喉旁间隙纵向侵犯的范围
28
总结
喉癌在CT影像上都有一定的共性: 1、喉内占位肿块; 2、受累处喉襞组织增厚,两侧不对称; 3、喉腔气道变形或狭窄; 4、喉旁或会厌前脂肪间隙消失;
壁癌.
31
喉癌 Lanygeal
carcinoma
比较影像学 ➢ 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 CT和MRI对病变侵犯范围和程度及颈
淋巴结转移优于X线 ➢ 因MRI检查时喉部受吞咽动作影响易
产生伪影,故可首选CT检查。
21
左侧 声门 癌, 鳞状 细胞 癌, 平扫
22
左侧 声门 癌, 鳞状 细胞 癌, 增强
23
左侧 声门 癌, 鳞状 细胞 癌, 延时
24
声门上癌CT
25
☆
淋巴结转移
26
喉癌的基本影像表现
4、MRI——T1WI等信号,T2WI则 高信号,瘤内坏死区呈更长T1、T2 信号,注入Gd-DTPA后肿瘤可有强 化。MRI对肿瘤累及的范围显示更加 清晰。
57
58
3
颈部淋巴结影像学分区
颈部淋巴结引流丰富,全身约800枚淋 巴结,其中约300枚位于颈部,头颈部不同的 原发肿瘤好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熟悉颈部淋 巴结的影像学分区及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 巴结的转移特点,对临床的诊断的治疗有很 重要的意义.
4
颈部淋巴结分区
I区 颏下及颌下区淋巴结。 IA区 颏下淋巴结 IB区 颌下淋巴结
27
声门癌MRI
声门癌侵犯前联合和后联合
的情况在MRI轴位和矢状位上都 能很好地显示,
矢状位有助于显示肿瘤通过前
联合的声门上、下侵犯,
冠状位则更能准确地显示肿瘤
经喉旁间隙纵向侵犯的范围
28
总结
喉癌在CT影像上都有一定的共性: 1、喉内占位肿块; 2、受累处喉襞组织增厚,两侧不对称; 3、喉腔气道变形或狭窄; 4、喉旁或会厌前脂肪间隙消失;
壁癌.
31
喉癌 Lanygeal
carcinoma
比较影像学 ➢ 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 CT和MRI对病变侵犯范围和程度及颈
淋巴结转移优于X线 ➢ 因MRI检查时喉部受吞咽动作影响易
产生伪影,故可首选CT检查。
头颈部制影像PPT课件
![头颈部制影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b39449e53a580217fcfe72.png)
三、眼球突出
眶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炎症及眼型格雷夫 斯均可引起眼球突出。
四、眶内密度改变
眶内占位性病变、钙化、血管异常扩张均可 造成眶内密度异常。眼球摘除术后,眶内密 度可明显减低。
五、视神经改变
视神经肿瘤、炎症、创伤均可引起视神经增 粗;而某些颅内占位性病变、视盘炎、视网 膜中央动脉阻塞可造成视神经萎缩、变细。
脉络膜黑色素瘤
CT表现 球内肿块:蘑菇状、蕈伞状、扁平状 继发视网膜脱离
MRI表现 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轻至中度强
化
可向眼球外扩散
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 肌锥内或肌锥外肿块:圆形、椭圆形、
中等密度 渐进性强化
MRI表现 T1WI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 渐进性强化
眼球壁巩膜T1WI和T2WI呈低信号 脉络膜和视网膜:T1WI呈高信号,T2WI呈稍高
信号
视神经及眼外肌:T1WI和T2WI呈中等或低信号 眼眶:骨皮质呈低信号,含脂肪的骨髓呈高信号
基本病变表现
一、眼窝扩大 眶内占位性病变,时间较长可引起眶窝
扩大,一般多呈匀称性扩大。
二、眶壁改变
眶内及眶周恶性肿瘤可侵犯眶壁,造成 眶壁骨质破坏;一些良性肿瘤压迫眶壁 可引起眶壁骨质缺损;眶内脑膜瘤,鼻 窦骨瘤可见眶壁骨质增生。
视网膜母细胞瘤
CT表现 眼球后部肿块:圆形、类圆形、密度不
均、钙化是特征性表现、增强后轻至中 度强化 视网膜脱离:呈新月状或V形,增强后强 化 多中心性视网膜母细胞瘤
MRI表现 肿块信号:T1WI轻至中度高信号;T2WI
明显低信号
钙化:T1WI、T2WI低信号 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 周围侵犯
炎性假瘤-影像学表现
CT:1、眶隔前炎型2、肌炎型3、巩膜 周围炎型4、视神经束膜炎型5、泪腺炎 型6、弥漫型
头颈部疾病CT诊断PPT课件
![头颈部疾病CT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5e68e8581b6bd97e19ea93.png)
82
左侧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F/22
83
再见
25
26
27
眼眶常见疾病
• 炎性假瘤 • 眼部肿瘤
• 视网膜母细胞瘤 • 泪腺良性混合瘤 • 视神经胶质瘤 • 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 • 海绵状血管瘤
• 外伤与异物
28
5、海绵状血管瘤
• 临床与病理
• 成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中青年女 性多见,多单侧发病。良性。
• 渐进性轴性眼球突出,晚期可引起眼球运动 障碍。
• 鉴别诊断:渗出性视网膜炎,永存原发 玻璃体增生症
12
M/5
13
M/3
14
眼眶常见疾病
• 炎性假瘤 • 眼部肿瘤
• 视网膜母细胞瘤 • 泪腺良性混合瘤 • 视神经胶质瘤 • 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 • 海绵状血管瘤
• 外伤与异物
15
2、泪腺良性混合瘤
• 病理
• 又称多形性腺瘤,多来源于泪腺眶部,类圆 形、有包膜、生长缓慢,可恶变。
40
CT表现
• 鼓室型:中鼓室软组织结节,较大时鼓 岬、听骨可有侵蚀。
• 颈静脉孔型:位于颈静脉窝,相邻骨结 构可有侵蚀扩大。
• 肿物增强明显。
41
42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 能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 结节性和弥漫性 • 甲状腺弥漫增大,密度可不均,边界可模糊
• 甲状腺腺瘤
• 边界清楚的稍低或等密度肿块,可有钙化
• 甲状腺癌
• 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混杂密度肿块,常有坏死、 囊变和钙化,不均匀强化
78
左侧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F/22
83
再见
25
26
27
眼眶常见疾病
• 炎性假瘤 • 眼部肿瘤
• 视网膜母细胞瘤 • 泪腺良性混合瘤 • 视神经胶质瘤 • 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 • 海绵状血管瘤
• 外伤与异物
28
5、海绵状血管瘤
• 临床与病理
• 成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中青年女 性多见,多单侧发病。良性。
• 渐进性轴性眼球突出,晚期可引起眼球运动 障碍。
• 鉴别诊断:渗出性视网膜炎,永存原发 玻璃体增生症
12
M/5
13
M/3
14
眼眶常见疾病
• 炎性假瘤 • 眼部肿瘤
• 视网膜母细胞瘤 • 泪腺良性混合瘤 • 视神经胶质瘤 • 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 • 海绵状血管瘤
• 外伤与异物
15
2、泪腺良性混合瘤
• 病理
• 又称多形性腺瘤,多来源于泪腺眶部,类圆 形、有包膜、生长缓慢,可恶变。
40
CT表现
• 鼓室型:中鼓室软组织结节,较大时鼓 岬、听骨可有侵蚀。
• 颈静脉孔型:位于颈静脉窝,相邻骨结 构可有侵蚀扩大。
• 肿物增强明显。
41
42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 能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 结节性和弥漫性 • 甲状腺弥漫增大,密度可不均,边界可模糊
• 甲状腺腺瘤
• 边界清楚的稍低或等密度肿块,可有钙化
• 甲状腺癌
• 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混杂密度肿块,常有坏死、 囊变和钙化,不均匀强化
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壁:鼻后孔及鼻中隔后缘 顶壁:蝶骨体和枕骨斜坡 侧壁:左右对称,咽鼓管咽口、圆枕、咽隐窝 后壁:枕骨基底、C1,2
口咽:上起软腭,下至会厌游离缘,是呼吸和消化的
共同通道。前方依次为软腭舌面、舌根、会厌
4
41 7 62来自531. 鼻咽 2. 口咽 3. 喉咽 4. 蝶窦 5. 颈椎 6. 舌 7. 软腭
13
MR
T1WI呈均匀的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或等低信号
肿瘤内丰富血管因流空效应呈低信号条状影, 又称“椒盐征”
增强后明显强化 对骨质结构的破坏显示欠佳
14
青少年纤维血管瘤
MR-T1WI平扫
MR-T1WI增强
MR-T1WI增强 冠状位
15
16
CT平扫:同前病例,骨质破坏
17
5
正常CT表现
鼻咽部
咽鼓管咽口:隆突前方凹陷 咽鼓管隆突(圆枕) 咽隐窝:隆突后方斜形裂隙 头长肌:咽后间隙 咽旁间隙:咽侧壁外侧,含脂肪组织
6
咽鼓管咽口、圆枕、咽隐窝
7
8
正常MRI表现
鼻咽部:MR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
率,能显示粘膜、肌肉、肌间隙、 血管等结构
咽腔、粘膜:T1略高信号,T2高信号,增 强后明显强化
头颈部影像诊断-2
主要内容
眼和眼眶 鼻腔和鼻窦 耳部(颞骨) 口腔颌面部 咽部(鼻咽、口咽) 喉部 颈部(甲状腺、颈部间隙) 颅底和颅神经
2
咽
部
3
咽部的解剖
范围: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平面。前壁不完整,
分别通入鼻腔、口腔和喉腔;后壁借疏松结缔组织连 于椎前筋膜
鼻咽:上起颅底、下至软腭
缺乏弹性 属良性,但无包膜具有侵袭性,可压迫及破
坏邻近骨质,侵入鼻窦、眼眶、翼腭窝等 反复大量出血
12
咽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CT
鼻咽顶部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组织分界不清 肿瘤侵犯范围可以非常广泛,侵入翼腭窝最为
常见,也可侵入颞下窝、上颌窦后外壁、眼眶 有明显增强及延时增强效应(特征) 可压迫破坏邻近结构
圆枕是鼻咽部的重要标志、咽鼓管咽口、 咽隐窝
咽周肌群(翼肌、头长肌、腭肌等) 咽旁间隙、咽后间隙
9
T1WI
T2WI+压脂 鼻咽
T1WI+压脂+增强
10
T1WI-压脂-冠状位-增强
T1WI-压脂-矢状位-增强
11
咽部-鼻咽纤维血管瘤
临床与病理
10~25岁男性青少年,青少年出血性纤维瘤 起源:枕骨斜坡、蝶骨体及后鼻孔的骨膜 含丰富血管组织和纤维组织基质,血管壁薄,
25
26
27
鼻咽CA
28
鼻咽癌TNM分期(2008年)
T分期 T1:局限于鼻咽; T2:侵犯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T3:侵犯颅底、翼内肌; T4: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 内(海绵窦、脑膜等)。 N分期 N0: 影像学及体检无淋巴结转移证据; N1a: 咽后淋巴结转移(Ia); N1b:单侧I b、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且直径≤3 cm; N2: 双侧I b、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或直径>3 cm,或淋巴结包 膜外侵犯; N3:IV、Vb区淋巴结转移。 M分期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的淋巴结转移)
21
1.鼻咽腔软组织影 2.咽旁间隙狭窄 3.颅底骨质破坏 4.同侧乳突炎
22
颈部淋巴结转移
23
鼻咽顶壁及侧壁软组织影,翼 突内外侧板破坏
24
咽部-鼻咽癌
MRI
鼻咽腔变形,不对称:一侧咽隐窝消失,变平为最常见的早 期表现
肿瘤的信号:T1WI等信号,T2WI较高信号 咽旁间隙狭窄,咽周肌群侵犯 同侧鼻窦、乳突粘膜增厚或积液:T2WI高信号 增强:轻度或中度强化 颅底骨质破坏:低信号骨皮质不完整或髓质高信号消失 颅内侵犯:冠状位显示好,颅内明显强化病灶 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大,中央可见液化坏死,冠状位显示好
19
向前正中
后鼻孔、 鼻中隔 以及翼突
向上方
蝶骨底、 蝶 窦、蝶鞍 、海 绵窦
向后外方
动脉鞘区
向前上方
筛窦、眼 眶 及球后
09:22
肿块
向后上方
枕骨斜坡 —后颅 窝
向外侧方
茎突前间 隙、翼 内外 肌、上颌 窦、咬 肌、颞 下窝
向下 软硬腭、悬雍垂、扁桃体 20
咽部-鼻咽癌
CT
鼻咽腔变形,不对称:一侧咽隐窝消失,变平为最常 见的早期表现
骨下缘。前壁为会厌、杓会厌皱襞和杓状软骨围成 喉的入口,其后方裂隙状封闭部分称环咽喉间隙。 喉口两侧为梨状窝
鼻咽侧壁增厚、鼻咽腔内软组织肿块:>12mm 咽旁间隙狭窄,咽周肌群侵犯 继发表现:咽鼓管开口闭塞致同侧分泌性中耳炎 颅底骨质破坏:沿神经、血管间隙蔓延,致颅底骨性
孔道扩大或破坏,卵圆孔、破裂孔等(优于MR) 颅内侵犯:累及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区 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密度不均 淋巴结转移:早期即可发生
对放疗后的评价:3个月可见粘膜肿胀、咽 隐窝消失、双侧乳突炎,颈部淋巴结缩小; 6个月后出现粘膜萎缩、咽隐窝重新出现、 颈部淋巴结进一步缩小
31
鼻咽CA(T2N3M0)放疗前(上排)、后(下排)
32
鼻咽CA(T2N1bM0)
33
放疗后咽旁间隙 及颈部淋巴结均 明显减小消失
34
喉
部
35
喉咽:又称下咽。上起会厌游离缘,下至环状软
咽部-鼻咽癌
临床与病理
我国南方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好发于鼻咽侧壁(咽隐窝)和顶壁 发病因素:遗传、EB病毒、环境等 早期症状隐蔽,鼻塞、耳鸣、耳闷、涕中带血,
有时先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就诊
18
咽部-鼻咽癌
临床与病理
起源:呼吸道柱状上皮,分鳞癌、腺癌、未分化癌 蔓延途径:
向前:经鼻后孔入鼻腔,还可侵犯翼腭窝; 向前上:经眶下裂入眶尖,球后; 向上:蝶窦、斜坡、经颅底卵圆孔、破裂孔进入海绵窦; 向外:咽旁间隙、翼内外肌、咬肌、颞下窝; 向后外方:颈动脉鞘 向下:口腔(软腭、扁桃体) 向后:椎前肌肉及筋膜
颈部淋巴结分区
I:颏下级颌下 Ia:颏下(偏前) Ib:颌下(偏后) II:颈内静脉链上组 III:颈内静脉链中组 IV:颈内静脉链下组 V:颈外侧区(胸锁乳突
肌后、斜方肌前、锁骨)
Va:上半部 Vb:下半部 IV:中央区(气管前, 喉前,气管旁) VII:上纵隔
30
影像学检查的作用
鼻咽CA的诊断、分期、放疗野设计、放疗 后复查
口咽:上起软腭,下至会厌游离缘,是呼吸和消化的
共同通道。前方依次为软腭舌面、舌根、会厌
4
41 7 62来自531. 鼻咽 2. 口咽 3. 喉咽 4. 蝶窦 5. 颈椎 6. 舌 7. 软腭
13
MR
T1WI呈均匀的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或等低信号
肿瘤内丰富血管因流空效应呈低信号条状影, 又称“椒盐征”
增强后明显强化 对骨质结构的破坏显示欠佳
14
青少年纤维血管瘤
MR-T1WI平扫
MR-T1WI增强
MR-T1WI增强 冠状位
15
16
CT平扫:同前病例,骨质破坏
17
5
正常CT表现
鼻咽部
咽鼓管咽口:隆突前方凹陷 咽鼓管隆突(圆枕) 咽隐窝:隆突后方斜形裂隙 头长肌:咽后间隙 咽旁间隙:咽侧壁外侧,含脂肪组织
6
咽鼓管咽口、圆枕、咽隐窝
7
8
正常MRI表现
鼻咽部:MR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
率,能显示粘膜、肌肉、肌间隙、 血管等结构
咽腔、粘膜:T1略高信号,T2高信号,增 强后明显强化
头颈部影像诊断-2
主要内容
眼和眼眶 鼻腔和鼻窦 耳部(颞骨) 口腔颌面部 咽部(鼻咽、口咽) 喉部 颈部(甲状腺、颈部间隙) 颅底和颅神经
2
咽
部
3
咽部的解剖
范围: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平面。前壁不完整,
分别通入鼻腔、口腔和喉腔;后壁借疏松结缔组织连 于椎前筋膜
鼻咽:上起颅底、下至软腭
缺乏弹性 属良性,但无包膜具有侵袭性,可压迫及破
坏邻近骨质,侵入鼻窦、眼眶、翼腭窝等 反复大量出血
12
咽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CT
鼻咽顶部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组织分界不清 肿瘤侵犯范围可以非常广泛,侵入翼腭窝最为
常见,也可侵入颞下窝、上颌窦后外壁、眼眶 有明显增强及延时增强效应(特征) 可压迫破坏邻近结构
圆枕是鼻咽部的重要标志、咽鼓管咽口、 咽隐窝
咽周肌群(翼肌、头长肌、腭肌等) 咽旁间隙、咽后间隙
9
T1WI
T2WI+压脂 鼻咽
T1WI+压脂+增强
10
T1WI-压脂-冠状位-增强
T1WI-压脂-矢状位-增强
11
咽部-鼻咽纤维血管瘤
临床与病理
10~25岁男性青少年,青少年出血性纤维瘤 起源:枕骨斜坡、蝶骨体及后鼻孔的骨膜 含丰富血管组织和纤维组织基质,血管壁薄,
25
26
27
鼻咽CA
28
鼻咽癌TNM分期(2008年)
T分期 T1:局限于鼻咽; T2:侵犯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T3:侵犯颅底、翼内肌; T4: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 内(海绵窦、脑膜等)。 N分期 N0: 影像学及体检无淋巴结转移证据; N1a: 咽后淋巴结转移(Ia); N1b:单侧I b、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且直径≤3 cm; N2: 双侧I b、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或直径>3 cm,或淋巴结包 膜外侵犯; N3:IV、Vb区淋巴结转移。 M分期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的淋巴结转移)
21
1.鼻咽腔软组织影 2.咽旁间隙狭窄 3.颅底骨质破坏 4.同侧乳突炎
22
颈部淋巴结转移
23
鼻咽顶壁及侧壁软组织影,翼 突内外侧板破坏
24
咽部-鼻咽癌
MRI
鼻咽腔变形,不对称:一侧咽隐窝消失,变平为最常见的早 期表现
肿瘤的信号:T1WI等信号,T2WI较高信号 咽旁间隙狭窄,咽周肌群侵犯 同侧鼻窦、乳突粘膜增厚或积液:T2WI高信号 增强:轻度或中度强化 颅底骨质破坏:低信号骨皮质不完整或髓质高信号消失 颅内侵犯:冠状位显示好,颅内明显强化病灶 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大,中央可见液化坏死,冠状位显示好
19
向前正中
后鼻孔、 鼻中隔 以及翼突
向上方
蝶骨底、 蝶 窦、蝶鞍 、海 绵窦
向后外方
动脉鞘区
向前上方
筛窦、眼 眶 及球后
09:22
肿块
向后上方
枕骨斜坡 —后颅 窝
向外侧方
茎突前间 隙、翼 内外 肌、上颌 窦、咬 肌、颞 下窝
向下 软硬腭、悬雍垂、扁桃体 20
咽部-鼻咽癌
CT
鼻咽腔变形,不对称:一侧咽隐窝消失,变平为最常 见的早期表现
骨下缘。前壁为会厌、杓会厌皱襞和杓状软骨围成 喉的入口,其后方裂隙状封闭部分称环咽喉间隙。 喉口两侧为梨状窝
鼻咽侧壁增厚、鼻咽腔内软组织肿块:>12mm 咽旁间隙狭窄,咽周肌群侵犯 继发表现:咽鼓管开口闭塞致同侧分泌性中耳炎 颅底骨质破坏:沿神经、血管间隙蔓延,致颅底骨性
孔道扩大或破坏,卵圆孔、破裂孔等(优于MR) 颅内侵犯:累及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区 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密度不均 淋巴结转移:早期即可发生
对放疗后的评价:3个月可见粘膜肿胀、咽 隐窝消失、双侧乳突炎,颈部淋巴结缩小; 6个月后出现粘膜萎缩、咽隐窝重新出现、 颈部淋巴结进一步缩小
31
鼻咽CA(T2N3M0)放疗前(上排)、后(下排)
32
鼻咽CA(T2N1bM0)
33
放疗后咽旁间隙 及颈部淋巴结均 明显减小消失
34
喉
部
35
喉咽:又称下咽。上起会厌游离缘,下至环状软
咽部-鼻咽癌
临床与病理
我国南方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好发于鼻咽侧壁(咽隐窝)和顶壁 发病因素:遗传、EB病毒、环境等 早期症状隐蔽,鼻塞、耳鸣、耳闷、涕中带血,
有时先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就诊
18
咽部-鼻咽癌
临床与病理
起源:呼吸道柱状上皮,分鳞癌、腺癌、未分化癌 蔓延途径:
向前:经鼻后孔入鼻腔,还可侵犯翼腭窝; 向前上:经眶下裂入眶尖,球后; 向上:蝶窦、斜坡、经颅底卵圆孔、破裂孔进入海绵窦; 向外:咽旁间隙、翼内外肌、咬肌、颞下窝; 向后外方:颈动脉鞘 向下:口腔(软腭、扁桃体) 向后:椎前肌肉及筋膜
颈部淋巴结分区
I:颏下级颌下 Ia:颏下(偏前) Ib:颌下(偏后) II:颈内静脉链上组 III:颈内静脉链中组 IV:颈内静脉链下组 V:颈外侧区(胸锁乳突
肌后、斜方肌前、锁骨)
Va:上半部 Vb:下半部 IV:中央区(气管前, 喉前,气管旁) VII:上纵隔
30
影像学检查的作用
鼻咽CA的诊断、分期、放疗野设计、放疗 后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