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传简介
铁军枭雄张发奎
铁军枭雄张发奎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张发奎将军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人物。
他早年参军追随孙黄,坚决进行国民革命,治军有方,作战勇猛,成为名震海内的铁军军长;革命历程中同情中共,即便在国民党分共后仍接纳共产党在自己军中;日本侵华,他又是一马当先,成为国民党抗日将领的典范;戎马生涯中,虽反复易帜,但内心始终忠于国民革命……张将军的魅力也就来自于他传奇而看似矛盾的经历,回首张将军一生,发人深省,引人唏嘘。
向往革命的铁军军长张发奎,字向华,1896年9月2日生于广东省始兴县隘子镇彩岭村。
他8岁入私塾读书,私塾先生也姓张,他告诉张发奎,当地的张姓人家,都是中原地区客家人的后裔,唐朝开元盛世的名相、初唐杰出诗人张九龄是他们的祖先,从此以后,张发奎便以张九龄的后人自居以勉励自己。
张发奎自小生性活泼好动,却不料因此惹出乱子,因同学溺毙事件而出走广州,为他的戎马生涯埋下伏笔。
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令他印象深刻,让他知道什么是革命党人什么是同盟会,辛亥革命的成功更是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
在此期间,他通过和广州革命青年的接触,阅读进步报刊,逐渐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赶走帝国主义,才能救中国,随后他考入广东陆军小学。
上学期间,他聪敏好学,在3000同学中以《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名列前茅,得到粤军名将邓铿的赏识,吸纳他成为国民党党员。
1914年秋,张发奎升人武昌第三陆军中学学习军事。
毕业后第二年,张发奎被派广东随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在士敏土厂任事。
此时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跟随孙中山进行国民革命,复兴中华。
后来孙中山的粤军扩充为两个军,在广东招兵买马,张发奎从小的好朋友薛岳前来找他一同前往投粤军,他一听说此事当即决定投军报国,于是和薛岳、叶挺结伴来到福建漳州投奔孙中山的粤军。
薛岳这一找,成就了军事史上两个传奇将军。
1920年春,孙中山见时机成熟,正式命令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
盘点黄埔军校一百零八将——七十二弟子(四)
盘点黄埔军校一百零八将——七十二弟子(四)19、李之龙(1897~1928)湖北沔阳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海军局局长兼“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
李之龙(1897年12月10日-1928年2月8日),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
1913年参加湖口起义,1916年入烟台海军学校,192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同年10月被任命为海军局政治部主任;1926年升任代理海军局局长、海军局参谋厅长兼中山舰舰长,被授以中将军衔。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将李之龙逮捕,"无罪释放"后被免职。
北伐战争期间担任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李之龙先后流亡广州、日本。
1928年2月6日,李之龙从日本经香港返回广州,当日即被逮捕,8日遇害于黄花岗。
20、李默庵(1904~2001)湖南长沙人,黄埔一期毕业,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32集团军总司令,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
1991年初他回国定居,1995年6月,接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李默庵(1904年10月17日-2001年10月27日),生于湖南长沙北山村,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后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黄埔期间一度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发生后,第一个发表退出中国共产党的声明。
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任六十团党代表、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
1928年以后,任第一军六十五团团长、第十一师三十一旅少将旅长,1935年任驻闽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第十师中将师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第十四军军长,在山西忻口会战中任左翼兵团指挥官。
1938年转任第三十三军团军团长。
1940年任湘鄂赣边区总指挥,兼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
1941年底任陆军突击总队司令,后任十四、二十六、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张发奎和“二次北伐”河南战场上的那些事
I岭海名人I张发奎和“二次北伐”河南战场上的那些事文I冯杰1年6月,正在英国游历考察的张丄^^3«3发奎胃病复发,住进了伦敦郊 外的一所医院。
某日,中国驻英公使郭泰祺引 着一位青年步入病房,未等郭开口,张发奎首 先发话:“你不用介绍了。
”“嗳,你们俩怎么 认识?”郭泰祺有些疑惑。
“我俩早认识了,河南碰上后,就数我们打得最凶。
我自从北 伐,没碰上过这样的军队。
”这位青年就是大 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他笑呵呵说道:“真是不打不相识,我打仗也没碰见这样厉害 的军队。
”于是,异国重逢的两位下野军人,彼此将记忆拉回了那一年的北伐和南征。
【武汉政府北伐,豫南战场旗开得胜】1927年4月19日,武昌南湖人山人海,武 汉国民政府召开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党、政、军、民数十万人与会。
在这之前,武汉主 要军事将领唐生智、张发奎主张“讨伐,,南京 国民政府。
汪精卫、徐谦等人表示不同意——如果武汉大军东下,张作霖的奉军可能乘虚而 人,倒不如出师河南,北伐奉军,先把冯玉祥 的国民军从陕西接应出来再唐生智的态度很快有了变化,“只要取得北伐的胜利,回头 收拾蒋介石也不难'张发奎时任第四军军长,从珠江流域到 长江流域,这支广东军队打了不少硬仗,尤其 是汀泗桥、贺胜桥之战,大败吴佩孚,赢得了 北伐“铁军’,称号。
张发奎是客家人,1896年 出生于广东粤北始兴县的一户贫困农家,早年 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在校期间秘密加入中国国 民党。
武昌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毕业之后,他回 乡投人粤军,与薛岳、叶挺一起做过孙中山的警卫营长。
虽然唐生智在武汉国民政府的地位 略高,但张发奎的军事力量同样雄厚,“我的 兵力不比他弱,唐生智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最终影响武汉领导人作出第二次北伐决 定的两项重要因素:河南军阀靳云鹗归顺武汉 一方,这意味着北伐军能够在无阻挡的情况下 进入豫南,向驻马店集中;冯玉祥同意与武汉 北伐军配合,派遣他的部队东出陕西潼关。
广州起义前恽代英与张发奎会面考证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4期·史实考证·!"#$%&'()*+,-./0何梦茹 刘 帆 1927年12月11日,震惊国内外的广州起义爆发了。
根据相关档案的记载和亲历人员的回忆录,学术界对广州起义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就①。
但是笔者在阅读《张发奎口述自传》时,发现了一个在现有研究中从未被提及的事件———广州起义前恽代英曾到黄琪翔的家中面见张发奎。
本文依据国民党、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等方面的相关档案和回忆录,对此事件进行考证。
一、《张发奎口述自传》直接披露二者会面的过程 张发奎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
他在北伐战争中担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广州起义时任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临时军委会主席。
他的回忆录最先在美国出版,2008年在香港出版,2012年才在内地问世,因此在广州起义研究中,他的回忆录被关注得较少。
在回忆广州起义时,张发奎披露了一段在以往史料中未被详细提及的历史。
张发奎回忆到,某天黄琪翔问他愿不愿意见前来拜访的共产党人,他问来人是谁,黄琪翔回答是恽代英。
张发奎与恽代英认识,知道恽代英“是很重要的共产党员”②,便同意相见。
据张发奎回忆,恽代英是来谈合作的,但是谈判没有结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共产党人在广州同他接触。
张发奎的回忆清晰地指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广州起义前有一次共产党人与他的见面;第二,是共产党人主动找他商议;第三,见面对象是他认识的恽代英。
张发奎回忆录带出的问题,在以往的广州起义研究中从未被提及。
那么他的回忆准确吗?如果是准确的,对于广州起义研究有什么意义?让我们再来看看共产国际与中共的相关记录。
二、共产国际和中共的相关资料中是否与张发奎谈判的争议 张发奎的第四军在夺取广州后,面临李济深、黄绍 军队的三面围攻。
张发奎因为“自己力量薄弱,而汪、蒋合作恐难实现。
蒋有与桂军妥协欺卖张发奎之势,又畏惧我们在后方之暴动,因此迭派代表向我们表示,要我们最高负责人协商如何保护广州,反对李济深、黄绍 军队”③。
广东十虎之——上山虎:张发奎(十九)
广东十虎之——上山虎:张发奎(十九)34、反攻反攻,杀返广东大约在4月份,突击二营在南宁郊区殴毙一个日军少佐情报官,从尸体上抄到第22师团长给南宁日军的训令:“如受压迫,可向谅山撤退。
”X综合了来自几方面的情报,土匪张判断日军兵力空虚,有放弃南宁的打算。
土匪张把汇总的情报,上交了一份给昆明的陆军总司令何甘草,何甘草还是一副慢条斯理的老样子,一再告诫土匪张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何甘草其人谦谦君子、温文如玉,极具儒家士绅风度,但行事有时未免显得保守多滤。
而此时的土匪张还如何按奈得住?眼看着肥鸭熟了,能不把他馋得心猿意马?在博文的窜辍下,决心不等何甘草命令,抓住有利战机,吃下南宁这只香酥肥鸭再说。
很温和的何应钦总司令,绰号“武甘草”,协调中和各方关系的合适人选。
这时的四战区已是人强马壮,改编为第二方面军,下属四个军,在原来粤系62、64、桂系46三个军基础上,后来又从缅甸空运孙立人的新一军回南宁,加入第二方面军序列。
美国佬为了配合其在东南登陆的战略意图,希望依仗土匪张对两广的熟悉与声威,率先让第二方面军攻入广东打块登陆场出来,于是大力补充第二方面军,每个兵所携带的装备,据说折合美元基本可以贴满上半身,一时间内,土匪张肥得走路都直喘粗气,意气那个风发阿、、、、、、5月中旬,张发奎干脆命令两个突击营,一刀砍断邕龙路,截断了南宁与越南的交通。
同时让64军突过左江,推进到南宁近郊,用不怀好意的眼神瞄着南宁的日军上下打量;另一部46军主力,突过右江,迂回到南宁北面;摆开姿势要对南宁下筷子。
5月26日拂晓,两军对南宁之敌发起总反攻。
经一天激战,光复南宁。
三天后,土匪张得意万分地窜进南宁建立指挥所,这是他第二次光复这里,摆出一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样子。
可惜南宁此时十室九空、断垣败瓦,亚无欢呼的人群向他食箪浆壶、以迎王师。
这当然让他感到凄凉继而恼火,急令46军往北,沿铁道线顺藤摸瓜,摸上一个日本瓜就砸烂一个,强行柳州方向推进,截断柳州日军退路。
张发奎传简介
张发奎简介张发奎(1896—1980),又名逸斌,字向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9月2日出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客家人,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
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
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著名的抗日名将。
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49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3月10日病逝。
《张发奎传》简介张发奎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身边忠诚的警卫营营长;他随蒋介石两次东征陈炯明,曾赤着膀子在枪林弹雨里,救过老蒋一命;他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攻克汀泗桥,血战贺胜桥,打得北洋军阀闻风丧胆。
由于教科书的“误会”,不少人只知道叶挺的独立团被誉为“铁军”,殊不知叶挺独立团只是他的部属,真正的北伐“铁军”应该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真正的“铁军”将领,就是这位担任四军十二师师长、四军军长的张发奎。
《张发奎传》图书简介第一章家境贫寒,报考陆军校张发奎是民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特别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他和许多爱国将领一道,激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忱,主动请缨抗敌。
他先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第二兵团总司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和第二方面军司令官等高级职务,率部转战于华东、华中和华南,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桂南会战与桂柳会战等重大战役,其部与日军苦战、血战,付出巨大牺牲,有力地打击和迟滞了日寇的进攻。
第二章参加粤军,护卫孙中山张发奎军校毕业后在广州河南士敏土厂工作的几年间,正是孙中山着手组建自己的军队、倡导护法与北伐的重要时刻。
张发奎
张发奎
1896—1980),男,字向华,蔡廷锴
关麟征
孙立人
孙立人(1900.12.8-1990.11.19
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
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
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
李济深
1885年出生于广西苍梧,原名济琛,字任潮,中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
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
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参谋
李济深于1885年出生于广西苍梧,原名济琛,字任潮,中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
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
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副校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
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9年10月9日,李济深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蒋光鼐
蒋光鼐(1888~1967),字憬然,汉族,广东东莞人。
祖籍广东东莞虎门镇南栅村,我国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后任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
1949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蒋光鼐的人生顶峰,是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
挖掘出张发奎潜藏于心的历史秘辛_黄道炫
东方早报/2013年/1月/20日/第T08版书评挖掘出张发奎潜藏于心的历史秘辛黄道炫“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
”在中国,无论是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哪一方、哪种政治势力,都很难像张发奎这样直白地表述抗日战争。
时下屏幕上常常出现一些神话般的抗日剧,剧中中国军队玩弄日军于股掌之中,使战争变得如此轻松、有趣甚至不乏俏皮。
难怪有网友要发问,为什么这样一场以大对小的反侵略战争,竟然要打八年。
其实,真相很简单,尽管常常让人痛苦。
抗战时长期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对这场战争可谓了如指掌的张发奎晚年回忆明确表示:“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
在整个抗战期间我思路一贯都是这样。
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267页)在中国,无论是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哪一方、哪种政治势力,都很难像张发奎这样直白地表述这场战争,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战胜国,说出这样的话,难免有令人丧气之感,自尊心很难让人承认这一点。
尽管,如果我们了解当年这场战争的实力对比,了解战争的具体进程,或许,对这样的结论并不会感到如何惊奇。
事实上,抗战期间,无论是蒋介石的“持久消耗”,还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日战略的拟订,首先必须面对的都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力不如人,而且是严重的力不如人。
抗战时期三次大规模会战:淞沪、武汉和豫湘桂会战,张发奎均亲身参与。
淞沪会战时,他和张治中分任右翼、左翼军总司令,全程参与战事,目睹“士气高昂”(171页)的中国军队在日军强大炮火下遭受惨痛损失。
武汉会战时他是第二兵团总司令,在江西九江、湖北通城一带历经硬战。
这两次会战,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均保持绝对的人员优势,两军在前方直接对垒的人数比例基本保持在五比一左右,以此稍稍弥补双方武器、训练、战斗意志等方面的差距。
即便如此,中国也无法阻挡日军的攻势,只能依靠广土众民,依靠正面的持续抵抗及敌后的广泛游击战,依靠国际间尤其是日、苏、美的相互制约,逐渐把日军的强大攻势化解于无形。
张发奎评政坛人物
张发奎评政坛人物 2010020180胡志伟李宗仁欠缺毅力白崇禧非常阴险“蒋先生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高级军官告诉他:他们一定能消灭共军。
看上去都信心十足,人人都不敢说出相反的观点。
”“蒋先生派人担任不同的职务犹如在麻将台上换位子,就这几个人轮换着这些职位。
”“我认为‘不成功则成仁’是不智的。
死守这种战略是严重的错误,死守有什么意义呢?死了人如果无补于事,则这种牺牲是没有价值的。
宋美龄女士认为国军如能在上海多守一两个月,将可引起国际干涉和支持,因而我军先后增兵六十个师,以致国军元气大伤,影响南京过早失陷。
”“径自越级指挥,是蒋先生常犯的毛病。
最高统帅部任意分割建制和随便破坏战斗区分的事情,乃是世界战史上绝无前例的做法。
”“焦土政策对敌人不会造成很大障碍,可老百姓却深受其害,把自己同胞的家园烧得一干二净。
”“蒋先生应扪心自问:他有没有能力消灭共军,如果答案是能够,他就不必接受马歇尔的调停;如果不能,他就该诚心诚意同中共谈判。
他谈判与剿共同时并举,引起马歇尔对他发怒且责备他不诚实。
马歇尔几次上庐山求见,蒋故意去奉化避见,此举严重开罪了美国,导致大陆沉沦。
”对于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张发奎说:“一开始我就不认为他会成功,因为他触犯了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
”对“太子派”首领孙科的评论:“他学问渊博,但私生活异乎寻常。
”对李宗仁的看法:“他的军事才干很普通,做事欠缺毅力,作茧自缚,犹如风中之烛。
”“李宗仁在坚定、耐力方面远远不及蒋先生,他缺乏不拔之志,还学会了中国政客的机巧权术,吹牛皮放大炮。
”对李宗仁七十四岁返回大陆之举,也颇不以为然,“在流亡海外十六年踏入老年后再作冯妇是不智的。
”对于张群出任行宪后第一任行政院长的看法:“政学系是一群渴望做官的人,那是一群没有政策的官僚。
”对国舅爷宋子文:“他真是把中华民国当作他的私有财产!”对白崇禧的看法:“他有军事天才,足智多谋,但非常阴险,不坦率,遮遮掩掩的,李济深、黄绍等桂系领袖都是这一类型。
张发奎传简介
张发奎传简介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张发奎率部进军湖南与第十师担任湘江东岸作战,连克醴陵、平江,迫吴佩孚部退守汀泗桥。
汀泗桥三面环水,后枕高山,除西南铁路桥可通外,悉为崎岖山路。
吴佩孚屡败后,集北军两万,任宋大霈为指挥,欲凭天险待四军而歼之,并亲由长辛店率嫡系部队倾巢南援。
8月26日,四军发起攻击,宋大霈率大刀队督阵,双方激战甚烈;至夜,张发奎令三十六团渡水偷袭敌后、占领中央阵地。
翌日拂晓,张亲率三十五团及叶挺独立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独立团多共产党员,前扑后继,视死如归,血战数小时冲过铁桥。
吴军腹背受敌被包围缴械,十二师占领汀泗桥,30日,四军再攻克贺胜桥,直逼武昌。
四军北伐入湘,战无不胜,汀泗桥、贺胜桥之战,重创北军,写下了北伐战争最光辉的一页,赢得了“铁军”称誉。
保全上海1937年8月22日,战事即开始转入更猛烈的阶段。
敌军增援部队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以及第一师团、第八师团之各一旅团,当天即在宝山狮子林登陆,并即向左翼军方面宝山、罗店、浏河线进攻;同时对右翼军方面之川沙及浦东各地,也采取积极的行动。
同样以京沪、沪杭两铁道输送增援部队,投入左翼军方面,双方均以猛烈火力作阵地的战斗,情况特别紧张。
是以对原来预期以攻击的作战手段指导会战的计划,不得不加以修正,而转入以纯粹防御战的阶段。
反对英军张发奎早年是汪精卫的追随者,以伺候孙中山的虔诚来效忠汪精卫,但1939年汪精卫降日后,张即动员在粤北的党政军要人签署通电,还向广东民众发表广播演说,谴责汪氏叛国投敌。
虽然张本人对蒋介石有所不满,但他坚持“民族大义重于私人恩怨”,“我敢毫无疑问地说,余汉谋、白崇禧、薛岳与我不顾及蒋先生的各种缺失,仍寄信心与希望于蒋先生,是因为他坚持抗日。
国难应该重于一切私怨的”。
抗战胜利后,盟军总部原已决定第四战区派大员去香港接受日本驻军投降仪式,但英相丘吉尔为了维系大英帝国的面子,便要求美国人去游说蒋介石,最后蒋同意由英方主持受降典礼。
粤军元老张发奎,对白崇禧的评价很低,他说:“白崇禧不像李宗仁那样
粤军元老张发奎,对白崇禧的评价很低,他说:“白崇禧不像李宗仁那样粤军元老张发奎,对白崇禧的评价很低,他说:“白崇禧不像李宗仁那样具有恢宏的气度,非常阴,不坦率,遮遮掩掩。
事实上,除了李宗仁,桂系的骨干,大都是这一类型。
”1914年,张发奎从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后,进入武昌第二军官预备学校。
1916年年初,由于反袁,他被迫离开学校。
袁世凯死后,张发奎不想继续求学,有家也不能回。
因为就在离家这几年,母亲死了,留下几个孩子,父亲怕继母待孩子不好,没有再娶,但也养不起这个身无一技的长子。
在广州瞎混一段时间,张发奎的生活陷入绝境。
面对失望的现实和绝望的人生,他想跳海自杀。
很快,他就想通了,决定参军,起码还有口饭吃。
张发奎能力还是不错的,后来他出任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三营少校营长,与第一营、第二营轮流护卫孙中山夫妇。
第一营营长是薛岳,第二营营长是叶挺;他们三人被称为“三剑客”。
几年后,张发奎成为李济深手下的猛将。
在这期间,他有过失意困顿的时候,一度做过土匪。
二次东征时,张发奎任第四军独立旅旅长,全旅1700余人。
1925年10月下旬,在热汤战斗中,独立旅创造一项奇迹,硬是顶住了敌人20倍兵力的进攻。
张发奎身先士卒,奋不顾身,以巨大的伤亡换来惊人的战果。
战后,他升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师长是他的挚友陈可钰。
陈可钰只是挂名而已,因为身体不好,无法负责,实际负责的是张发奎。
过去,张发奎也有一些吃喝嫖赌的恶习,为了缔造一支钢铁部队,他开始戒除恶习。
为了不让士兵们白白牺牲和付出,他还在军中准备大量的奖金、基金,以激励士气、抚恤遗属。
多年来,薛岳一直跟张发奎在一起,二人情同手足。
薛岳坐过几次牢,张发奎很幸运,没有坐过牢。
为此,张发奎说:“毫无疑问,薛岳是有才干的,但是,他经常轻率莽撞。
”这个评论还算靠谱。
薛岳可以在逆境中创造奇迹,也可以在顺境中出现败绩。
他的个性不够深沉,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对于东北军的少帅张学良,张发奎的评价很不错。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时文阅读第二辑 南海百年风云人物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时文阅读第二辑南海百年风云人物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两广总督——张人骏张人骏〔1846~1927〕,清末直隶丰润县〔今属河北〕人。
曾任广西、广东、山东布政使,继而升任山东巡抚、山西巡抚、广东巡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升任两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1907年日本侵占东沙岛,时为两广总督的张人骏广泛搜集证据,据理力争,声明东沙岛是广东属地,最终于1909年8月迫使日本人同意撤出东沙岛。
与此同时,为防止类似局面在西沙重演,张人骏派副将吴敬荣前往西沙群岛查勘,随后于1909年3月设立“筹办西沙岛事务处”,制定《复勘西沙岛入手办法大纲十条》,4月又派水师提督李准、副将吴敬荣等率领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等军舰“复勘”和巡视西沙群岛,命名勒石,公告中外,重申西沙群岛等南海岛屿为中国神圣领土。
李准在命名西沙诸岛时,以张人骏家乡县名命名其中一岛为丰润岛〔1947年改称和五岛,现为东岛〕。
李准巡视西沙归来后,张人骏即向清廷上奏折,要求大力开发和经营西沙。
他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海权的战略高度,指出:西沙群岛“地居琼崖东南,适当欧洲来华之要冲,为南洋第一重门户。
假设任其荒而不治,非惟地利之弃甚为可惜,亦非所以重领土而保海权”,认为开发西沙岛,“既以杜外患而固吾圉,亦以裕国用而厚民生”。
此时,张人骏已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去粤在即”,但他对西沙岛的开发事宜放心不下,特地在奏折中表示“一切未尽之事,不及统筹”的遗憾,希望清廷能督促“新任督臣”“精心图划,妥筹布置,以辟地利”,把经营西沙群岛的事情办好。
陈炯明为何要杀张发奎
陈炯明为何要杀张发奎自北江讨平沈鸿英后,孙大总统即计划北伐,拟以粤军第一师邓铿(字仲元)部及粤军第二军许崇智部为北伐军基干部队,并叫邓师长将北江游击司令李安邦所部补充好,以为孙大总统警卫队。
因张发奎是第一师少校副官,派出去任李的游击营长,而全营只有八十多枝“村田枪”,且多是坏的,不能使用,又不易补充,因此邓即以总部参谋长名义请示陈炯明,陈只答应派一团人为孙先生警卫,不答应补充李安邦。
邓转告孙先生,孙先生亦谓可以,但派何部队呢?邓又再请示陈,陈谓派陈炯光部(陈炯光是陈炯明堂弟,任第四路司令,有两营人),将其部改编为大总统警卫团,以陈炯光当团长,并将张发奎的游击营编入陈炯光部,要调李安邦当团附。
明知陈炯明要派陈炯光为警卫,实则监视孙先生,所以孙先生不同意用陈炯光。
经邓师长往返多次与陈炯明磋商,才答应由第一师拨一团人为大总统警卫团,团长人选又经邓师长提出调该师参谋长陈可钰担任。
警卫团的团部设在第一师师部楼下办公。
邓师长又以原日工兵营的少校营附叶挺升任第二营营长、梁端寅任营附,李扬敬、李振球、简作桢分任连长。
邓师长又叫张发奎招募新兵,补充足北江游击营改为警卫团第三营,仍以张任营长,李步瀛任营附,陈瑜、韦就、王仲根分任连长。
李章达率叶挺之第二营,先出发护送孙大总统及孙夫人开赴桂林成立行营,驻皇城独秀峰下。
因第一、第三两营要在穗补充枪械被服(孙先生的美国顾问送了一千套呢绒军服,故此警卫团全团官兵都是穿着美式服装。
卫士队也用卡宾式的手提机关枪,是军队中最早使用的冲锋枪),故迟了二十多天才由陈团长率领出发。
到了梧州又要征募过河船只。
驻在梧州这一时期,张发奎就出乱子了。
原因就是陈炯明嫡系部队的腐化,到处包烟包赌、走私漏税,无所不为,在梧的陈家军也不例外。
有一天,警卫团第八连的士兵跑到三角咀没收番摊(这些番摊是梧州警备司令黄昭荣包庇的),被梧州警备部队保护番摊的守兵打伤了,还将该士兵所佩戴的刺刀都缴去。
这两个士兵回连部报告他的连长韦就知道,韦到营部报告张发奎,说警备司令黄昭荣派兵去缴他们的枪械。
张发奎与胡志明的一段秘史
张发奎与胡志明的一段秘史如果说张发奎曾经扶植过胡志明,读者们可能会感觉作者有哗众取宠之嫌――身为国民党中监委、国军上将的张发奎怎么会扶助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呢?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表明,张发奎同情与支持越南人民反法、反日革命,而且是同国民党的对外政策同步执行的。
张发奎的四战区培训了千余名越南革命者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同盟会时期。
1905年,正在日本筹组同盟会的孙中山,曾两度与越南革命先驱潘佩珠会晤,揭开了中越两国革命党人友好合作的历史篇章。
其后,越南维新会改组为光复会,继而改组为越南国民党。
越南革命党人的独立运动一直受到中国国民党的影响。
1930年,安沛起义失败后,越南国民党派干员来到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各省设立海外支部,并派高干赴南京,请求设立越南国民党海外办事处。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对越南民族独立运动表示同情,特准其在华设立办事处,每月资助活动经费二百元。
1936年,一批流亡中国的越南爱国者,由中校参谋胡学览出面,向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申请成立“越南独立同盟会”(越盟)。
越南历史上也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从19世纪中叶法国入侵后,越南便沦陷为法国的殖民地。
1940年6月,法国本土落入纳粹德国手中,德、日法西斯曾一度猖獗。
9月22日,日本向法越当局施压,签订了《日法河内协议》,其内容为:(一)允许六千名日军在海防港登陆。
(二)允许日方使用越南三个机场。
(三)允许一师日军从广西进入越南由海防撤走。
法越当局还下令禁止中国货物经过越南由滇越铁路运输,并同意将中越边界的控制权交给日方。
此举不仅截断了从越南海防到广西龙州输入军需物资的通道,而且截断了中国输出桐油、锡、钨、锑等重要物资用以抵偿外债的通道,旨在迫使国民政府停止抗战、接受和谈。
同时,日军开始利用河内机场轰炸昆明。
日军不仅封锁中越边界,而且大肆掠夺物资、焚毁房屋,企图摧毁中国抗战的经济基础。
在此危局下,为了获取侵越日军情报、进出越南打击日军,国民党政府开始积极策动对越工作。
“第三势力”传奇人物张发奎 山头老人张发奎生(最新)
着近年来逐渐打开民国军事史事的视野,前有八年抗日正面战场的“惨胜”在公众视听中日渐露出轮廓;后有被历史课本定义为“军阀”的民国将领,洗脱传统史观所强加的面具。
在那场被一再渲染的正面战场经典案例“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炮火击中黄浦江上的日军旗舰“出云号”的瞬间,成为历史热点,也成了检验中国军队现代化作战能力的闪亮时刻。
当时通过黄浦江底的电缆连接炮兵阵地,用电讯口令指引炮火命中“出云号”的国民党第一炮兵旅第二团,成了江边观战的百姓口中的“神炮”。
彼时在黄浦江上的冲天火光中,指挥炮兵二团的张发奎,却在他日后的回忆中交待了一笔,“我们一开炮,敌军水兵就躲到甲板底下。
虽然击中了出云舰,我们也只能打它个轻伤,打不沉它,因为我们的大炮火力不够。
”在北伐时打先锋的张发奎部队,享有“铁军”的声誉;到了抗战结束时,他已被任命为国民党陆军总司令。
但他总结八年抗战,却只得到两个字:“幸胜”。
这交织着辛酸和耻感的体验,比起政治家的进退权衡、左右逢源,更透着张发奎身为军人的率直耿介,“(八年抗战)我认为谈不上英雄史诗,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以空间换取时间。
”比起“战略上的成功”,他更难忘的是“战术上的失败”,“讲句真话,我们从未取得一次胜利,只是延宕了敌人的前进”。
这样一条硬汉子,在战场上赢得过对手的尊重。
张发奎晚年在英国牛津的一次大使公宴上偶遇张学良,被心直口快的“少帅”一把拉住,“不用介绍了,我们俩最认识了,他认识我我认识他,就数我们打得最凶”。
当年二次北伐,张发奎的“铁军”在郑州遭遇张学良的东北军,棋逢对手的“二张”杀得难分难解,最后促使东北少帅弃吴(佩孚)投蒋(介石),一举结束了国内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
年轻气盛的张学良此后为多方摆布的政治棋子,早早结束了戎马生涯。
而恪守军人之道的张发奎,陷于近代中国迭变的政局,终难逃脱被历史边缘化的命运。
这个出身广东的农家子弟,在孙中山过世后一度跟随国民党内的“二号人物”汪精卫,而被长时间排斥于蒋介石的军事亲信之外;因“国难重于一切私怨”而摈弃前嫌、拥蒋抗日,又对国军将领中普遍的保存实力、军纪涣散不满;国民党败走大陆后,张发奎并没有去台湾,也没有接受在共产中国和他之间充当信使的蔡廷锴后人的劝说,而是以香港为基地,发起自由救国运动,终成一股近现代史上颇富传奇性的“第三势力”。
张发奎的部下:十大元帅中有八人,十大将中有七人,当年他有多牛叶挺大元帅张发奎蔡廷锴
张发奎的部下:十大元帅中有八人,十大将中有七人,当年他有多牛叶挺大元帅张发奎蔡廷锴1927年宁汉分流国民党一分为二,张发奎选择拥护汪精卫。
为了感谢张发奎的鼎力支持,汪精卫把张发奎提拔为了第二方面军司令。
汪精卫就是靠张发奎和唐生智来对抗当时的蒋介石的。
那么,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包含哪些军队呢?北伐过程中“铁四军”改编而成的第四军、十一军,还有贺龙独立十五师扩编而成的第二十军,都是他的部下。
张发奎也是以英勇善战而著称,可以说北伐过程中,他地位是仅次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人了。
说白了还是他的部下能打硬仗,他是别人极力拉拢的人。
相信说到铁四军,大家应该都是有印象的,北伐过程中最英勇善战的一支部队,就是这一支了。
因为能打而出名,张发奎的部下当然各个也都是牛人了。
最为主要的是,张发奎的部下,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
这些共产党员还是日后革命的中坚力量,我们看看张发奎曾经的部下,都出了哪些影响力极大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大元帅有八个出自张发奎的部下。
他们分别是:朱德、贺龙、叶剑英、刘伯承、聂荣臻、林彪、陈毅、徐向前除了十大元帅,还有十大将领中的七个,他们分别为:粟裕、陈赓、许光达、罗瑞卿、谭政、张云逸、徐海东这还没完,蔡廷锴也是张发奎的部下,日本侵华时在上海抵抗日军的十九路军,就是蔡廷锴带领的。
大家都知道后来林彪带领的东北野战军,有一个第四野战军,这个第四野战军,也是当年张发奎军中的一个分支军队。
叶挺、项英、陈毅、粟裕、张云逸率领的新四军,也是想要恢复当年铁四军的英勇。
可见,张发奎曾经部下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那么,张发奎带领的部下,如此鼎鼎大名,为何最后都被分流了呢?这还要说汪精卫,七一五事变之后,汪精卫宣布停止跟共产党合作,他要求张发奎分共,驱逐共产党员。
但是,张发奎的部下大多都是共产党员,很显然他是不想分共的,分共后他就没法混了。
但是,没有想到汪精卫直接到了庐山,在庐山逼迫张发奎分共,张发奎没有选择了,答应他分共。
要如何实现呢?叶挺和贺龙才是关键人物,张发奎想要把他们两个引诱到庐山,然后对他们进行软禁。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粤系军阀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粤系军阀粤军。
整个国民政府时期的粤军全由北伐时的第四军发展演变而来,第四军则由旧粤军之第一师发展扩编而成。
早在北伐过程中,便已分成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等三支,是为“铁军三分”。
均曾经反蒋,但各行其是,步调不一,且内部亦有争斗。
陈铭枢一支。
原第10师陈铭枢一支北伐征途中发展成第11军,编遣时为第60、第61两个师,参加中原大战时组成第19军和第19路军,剿共时又扩出第78师,福建事变时扩张至6个军,但很快失败,部队被全部彻底改编,陈之粤军从此不复存在。
其主要将领有蒋光鼐、蔡廷铠、戴戟、区寿年等。
(1)张发奎一支。
1927年4月18日,武汉中政会免去李济深第4军军长职,以张发奎继任。
9月,张发奎率第4军由江西返回广东,与李济深发生冲突,12月兵败。
1928年初,张发奎北上山东追随蒋介石参加北伐。
北伐战争结束后,所部缩编为第4师。
1929年9月17日,张发奎率部在湖北宜昌反蒋,经湘西进入广西,与新桂系联合。
1929年底进攻广东,1930年5月进攻湖南,均以失败告终。
1932年初,北上投奔蒋介石,恢复第4罕番号,辖第90师。
1934年3 月,增辖第59师(1945年,黄埔军校出身的李子亮出任师长)。
抗曰战争中,第4军在湖南等地作战。
张发奎出任第4战区司令长官、第2方面军总司令等职,先后在广东、广西指挥作战。
抗战胜利后,张发奎出任广州行营主任。
1947年底,改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49年4月,第4军在皖南被歼灭。
该部主要将领即张发奎、黄琪翔,薜岳勉强也算。
(2)陈济棠一支。
1925年10月,建国粤军第1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李济深出任军长。
1926年7 月,该军所属第10、第12师陈铭枢、张发奎部参加北伐,脱离建制。
1927年宁汉对立中,李济深支持蒋介石。
10月,吞并第5军李福林部。
1929年3月蒋桂战争前夕,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所部由陈济棠统率,改编为第58、第 62、第63师。
上山虎——张发奎
广东十虎之——上山虎:张发奎上山虎:张发奎(一)张发奎花朵(绰号)叫大王,来历好象有两种说法。
其一,陈炯明叛变,他率警卫团三营从韶关回援广州,至翁源兵败溃散,带着百几残兵跑回始兴老家车八岭仙人洞盘踞,聚啸山林做了土匪,响朵“土匪张”。
另一个说法是他签名的“奎”字,老是上下过于分开,把圭写得潦草如王,乍眼看上去,奎字很容易看成大王。
成名后,袍泽部下有时干脆当面叫他大王,他也不应答,只是拈起削细的竹签,眯起眼在牙缝里剔出一点菜屑骨渣,冲喊他的人淡淡地点点头,不以为忤。
奎字很容易看成大王1、赶出一群老鼠南华寺的唯因和尚告诉过我一件事,张在始兴做土匪的时候,有次窜到南华寺,众喽罗把机枪一摆(没子弹的),倒过来向和尚化斋。
土匪张一通吃饱喝足后在庙里溜达,突发奇想说要瞅瞅藏在密室的六祖惠能金身。
看庙和尚们推辞不掉,没奈何只好打开房子给他看,他看了看也觉得平淡无奇,不就是一具摆放了千年的枯瘪干尸么?(现在游客看见玻璃柜里面的是假冒膺品)还若大的名头,临走顺手拍了拍惠能的肩膀,“吱”的一声,惠能的屁股下窜出一群老鼠……一想到这事我就笑,当然不是轻视,其实在粤籍将领中,我最喜欢他,虽然他是个倒霉蛋,但他给我的感觉宽厚温暖,和他做兄弟,放心。
2、着返衫,闩埋房、同你掟煲拆大床眼见入冬了,兄弟们军装褴褛,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偶尔捉只山老鼠,都两眼放绿光。
土匪张曾任孙大帅亲信待卫,现在又是大帅警卫团三营的营长,朵响招牌正,可当不了饭吃,反令他束手绑脚,总是不太好意思蒙起脸放手硬抢乡亲,传出去都不用再做人了,以后见了大帅怎么交代?弄不好还会吃几棍大帅“士的”(手杖)。
结果一众官兵,沦落得匪不象匪,兵不象兵,吃上顿愁下顿,倒象一群乞丐。
没奈何,张发奎只能放弃了“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带着兄弟们出山归顺,陈竞存,改做官兵。
与邓演达、李济深等一干民党信徒潜伏下来做二五仔,静待孙大帅风云再起。
由原来招牌咣咣乱响的大帅警卫营,变成默默无闻的辎重部队,郁闷之余张发奎召妓听戏,喝酒赌钱借以散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发奎传简介
张发奎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
抗日战场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部参加了多次战役,英勇果敢,是国民党军中难得的军事人才。
本书用十章的篇幅为读者讲述一个曾在北伐与抗日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的故事。
作品史料真实确凿,文笔细腻生动,情节描述详细具体,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何晓帆,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硕士,现任武警北京指挥学院政治理论与政治工作教研室讲师,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民族与宗教、党的创新理论等课程。
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书四部,研究方向侧重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以及抗日战争史。
前言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与参加粤军
第二章在广东的军伍生涯
第三章北伐中的“铁军”
第四章卷入政治风暴中的军人
第五章亦敌亦友:与桂系的关系
第六章淞沪会战与武汉会战
第七章第四战区与越南
第八章桂柳会战
第九章抗战胜利和广州行营
第十章离开内地寓居香港的日子
靠前章青少年时代与参加粤军
县城求学的农家子弟
广东省北部有一个县叫始兴,这里四面群山环绕,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盆地状,县城一带是粤北很大的小平原。
浈江、墨江、澄江几条河流,自南而北,穿过峡谷,流人小平原,其纵横交错的支流,滋润着全县大部分肥沃的田地,使这个小小的山区县赢得“粤北粮仓”的美誉。
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年)春,置始兴县,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
古人以“此地兴旺,周而复始”而命名为“始兴”。
因此地是古代岭南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随着历代屯兵、储粮的需要,在始兴小平原主要村落逐步建立了储粮、屯兵的营所。
久而久之,沿河流两岸,每隔三五里,或依山傍水,或隔河相对,形成了一个个小村落。
始兴县住的都是客家人,全县人口约十万人。
千百年来,“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予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保留了许多古老的风俗,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客家人信奉勤俭,习惯于维持天足,妇女从不缠脚,因为女人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客家人注重知识及教育,读书人是
不下地干活的,而是待在家里,养育孩子,因此客家人可以客居世界各地而不忘本,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
张发奎,又名逸斌,字向华,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896年9月2日)出生于粤北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今隘子镇彩岭村)。
张氏一族是来自河南中州的客家人,清化乡的张氏宗族声称自己系唐朝宰相、始兴伯张九龄的后裔。
彩岭是一个很好贫瘠的村庄,那里居住着一百余户张氏宗亲。
张发奎的祖先都是农民,祖父是贫民,有四个儿子,全部务农。
由于祖父勤奋操劳,后家境渐有改善。
张发奎的父亲张居之排行老二,在二十出头的时候,放弃农耕,投奔一位叔父到始兴县城,在县衙门充任一名刑房小吏。
张父为人仗义执言,喜欢帮助弱势群体,常常代人撰写诉状。
据张发奎回忆,父亲曾经沉迷于鸦片烟十多年。
早上,他起身后把烟榻、烟管和其他烟具搬到院子里付之一炬,对于抽鸦片成瘾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很难熬的。
尔后,当他烟瘾发作时,就给儿子几个铜板去买米酒,就靠这样,他戒除了烟瘾。
父亲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的坚毅也影响了张发奎,从军几十年,他没有沾染任何恶习。
张母是一名目不识丁的农妇,笃信佛教,在特定日子就要戒荤茹素,她带着张发奎姐弟在乡间生活,和善慈祥,每当张发奎调皮挨父亲打的时候,她只是心疼却不敢吭声。
九岁时,张发奎入了私塾,开始接受教育,全家也搬到了始
兴县城居住。
十一岁,进入始兴县高等小学堂,父亲给他取名为“发葵”。
“葵”是一种向阳花的名称,劝学所的一名客家长者依名给他取了字,号“向华”,意即向着太阳。
彼时,正是清末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开展之时,始兴高等小学堂就是在清废除科举制度后刚刚开办的。
这所洋学堂由县政府斥资交劝学机构管理,配置了现代化的校舍和新式的设备,学校免费提供食宿,因此申请入学者甚众。
张发奎如愿人读这所学堂,一年级有二十来个学生,他们穿着有五个纽扣的制服以及皮靴,看上去很神气,但是脑后还留着发辫。
新式学堂的课程安排和旧时私塾有很大的不同,增设了地理、历史和算术,同时还注重体育运动,孩子们参加军训,踢足球。
张发奎是班上年龄很小也是个子很矮的一个,他的同学有的已经二十多岁,早已成亲。
因为张的年龄小,所以更加贪玩儿顽皮,不肯受教。
十三岁时,他成为要求改善伙食的学生运动,带头砸烂了学校厨房中的所有碗盆,校方开除了他们闹事的七八个学生,张发奎也被父亲暴打一顿。
之后,县太爷命令他们向校长认错求饶,保证永不再犯,得到了校长的宽恕。
翌年暑假快到时,张发奎和两个同学一起去河里游泳,他们根本不会水,只是在浅水滩练习“狗刨”。
这时班上的另一名李姓同学站在河岸上观看,他们就邀他一起下河游水,李同学一跃入水,赢得他们的叫好声,他们以为他是游泳健将,但见他在水面上浮浮沉沉。
这时,听得一位轮渡船夫大叫:“有人溺水啦!快
救人啊!”这时,他们才知道,原来李同学并不会水,几个孩子很害怕,没有救人,而是抓起衣服,一哄而散。
他们深知闯了大祸,回到学校,不敢吱声,蒙头大睡。
不久,就听到有人跑来说:“有学生在河里溺毙了。
”校方也发现李同学因为游泳遭遇不测。
学校召集全体同学紧急集合,校长宣称,承认和李同学一起去游泳的人不会被处罚。
因为害怕,张发奎他们三人谁都不承认下河游泳一事,然而,三人湿漉漉的发辫出卖了他们。
这次学校没有原谅他们,将三人全部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