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本概念: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免疫自稳态。
免疫耐受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而免疫应答则可能促 进炎症反应和超敏反应的发生。
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抗原的性质和Biblioteka 剂量抗原性质和剂量不同, 可诱导不同类型的免疫 应答。
机体状态
遗传因素
营养与免疫
机体处于不同生理状态 (如妊娠、哺乳、年老 等)或病理状态(如炎 症、肿瘤等)时,机体 对抗原的应答能力有所 改变。
天然免疫耐受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细胞的作用,这些细胞能够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炎症 反应和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
01
02
03
04
05
获得性免疫耐受是指机 体对外来抗原刺激产生 特异性应答,并且能够 长期维持的一种适应性 反应。
获得性免疫耐受的诱导 与维持主要涉及多个因 素
医学免疫学在免疫耐受异常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免疫耐受异常的识别、诊断和 治疗方面。
医学免疫学在诱导与维持免疫耐受中的应用
诱导与维持免疫耐受是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 目的是使机体在接触抗原性物质时能够保持不发生或仅发生 轻微的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在诱导与维持免疫耐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疫苗 设计、器官移植和肿瘤治疗等方面。
类风湿关节炎
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近端小关节,如腕关 节、掌指关节等。患者体内会产生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 引起滑膜慢性炎症和骨侵蚀。
移植排斥反应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在移植手术后,受者免疫系统可能会攻击移植物,引起排斥反应。这种反应 通常比较严重,可能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在移植手术后,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可能会攻击受者的组织,引起移植物抗 宿主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比较严重,可能导致受者组织损伤和移植失败。

2012年《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

2012年《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

2012年《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说明:本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纯自己手工整理总结,并不代表考试范围,只作为复习参考。

1、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2、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3、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5、固有免疫:机体在种系发生和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防御机能。

6、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7、半抗原:是指能与抗体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简单小分子物质。

它们同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8、耐受原: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9、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亦称表位。

10、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12、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13、阳性选择:是指发育中的胸腺细胞表达的TCR同自身MHC分子结合,使得能够识别自身MHC分子的胸腺细胞存活继续发育的过程。

14、阴性选择:指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表达识别自身抗原的TCR 与自身抗原结合后凋亡或无能,即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的清除或无反应性的过程。

15、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鉴别意义的表面标志。

NK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可以直接或通过ADCC效应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16、模式识别受体(PRR):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也包括少数分泌型PRR,如C 反应蛋白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第一章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该学科的重点在于阐述该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免疫防御是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

若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或缺失,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疾病等。

免疫监视是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形成的肿瘤细胞,坏死或衰老细胞。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是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对自身组织和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这称为自身免疫耐受。

这赋予了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

如果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紊乱,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的全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问答题:试述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侵入抗原和体内突变、死亡细胞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它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三个方面。

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能够迅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但不能产生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需要一定时间来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但能够产生免疫记忆,从而在再次暴露于同一病原体时更快、更有效地清除它。

第二章名词解释: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它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公共基础知识免疫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免疫学基础知识概述

《免疫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免疫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

它涉及到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免疫治疗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免疫学的研究成果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免疫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概述,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抗原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可以是微生物、寄生虫、花粉、药物等。

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两个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而抗原性是指能够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2. 抗体抗体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活性的球蛋白。

抗体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中和抗原的毒性、阻止抗原的入侵或促进抗原的清除。

抗体主要分为五类,即 IgG、IgA、IgM、IgD 和 IgE,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功能和半衰期等方面有所不同。

3.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等。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分为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而 B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的功能,粒细胞则主要参与炎症反应。

4. 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和定居的场所,主要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和成熟的地方。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发挥免疫功能的地方。

三、核心理论1. 克隆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Burnet 提出,该学说认为体内存在众多的淋巴细胞克隆,每个克隆的细胞表面表达一种特异性的抗原受体。

免疫学第六章-免疫应答

免疫学第六章-免疫应答

提供共刺激信号而促进CD8+T细胞合成IL-2,促使自 身增强并分化为效应CTL,因而无需Th细胞的辅助。 3.2.2 Th细胞依赖性. 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一般 仅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而有赖于APC及CD4+T 细胞协同激活初始CD8+T细胞。如病毒抗原、肿瘤抗 原、同种异体MHC抗原从宿主细胞表面脱落,以可溶 性抗原形式被APC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别与MHCⅠ或 MHCⅡ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再表达于APC表面,同时 提呈给CD4+T细胞和CD8+T细胞。若此T细胞是CD4+的 记忆T-细胞,其对共刺激信号要求阈值较低,它们与 APC作用后易被激活并产生分泌IL-2,从而辅助邻近 的CD8+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若CD4+T细胞是巳活化的 效应T细胞,其所表达的CD40L可与APC表面的CD40结 合而使APC表达B-7和4-IBBL等共刺激分子增加至足以 达到CD8+T细胞激活所需的水平,使之产生IL-2引起 自身增殖分化。
,在Ca2+存在下,穿孔素插入靶细胞膜并发生多聚化, 即在靶细胞上形成管状结构,可致靶细胞外Na+、水分 子内流而改变细胞渗透压而最终引起细胞溶解。同时 这种胞膜通道也有利于颗粒酶、TNF等细胞毒介质进入 靶细胞并导致靶细胞死亡。其二是Fas/FasL途径。 Fas(CD95)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可表达于 活化的T/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 胸腺细胞等表面。FasL(CD178)是前者的配体,属肿 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主要分布于T-细胞表面。激活 的CTL表面迅速表达FasL并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 通过激活细胞内的Caspase( 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 酶)系统而导致靶细胞死亡。 4.2 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 某些胞内寄生的病原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可 在Mφ 吞噬小体内生长并可逃避特异性抗体和CTL的攻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是保护性生理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理损伤,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等。

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和病理性)功能的科学。

3、免疫系统:是指承担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执行免疫效应的物质基础,免疫系统包括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

4、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5、固有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6、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物质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7、中枢免疫器官:也叫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免疫的场所。

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有胸腺和骨髓,鸟类还包括有法氏囊。

8、外周免疫器官:也称次级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

是成熟的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9、淋巴细胞再循环:随血流而来的T细胞和B细胞穿过HEV,分别进入深皮质区和浅皮质区,再迁移至髓窦,经输出淋巴管汇入胸导管,最终经左锁骨下静脉返回血液循环。

10、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11、半抗原: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12、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3、免疫原性: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应答ppt课件

免疫应答ppt课件
指TD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加 工、处理、呈递及T细胞对其识别阶段。 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11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图4-2 抗原的提呈示意图
12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示意图
50
(三)体液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1、补体 2、细胞因子 3、防御素:直接杀伤 4、溶菌酶:作用于G+菌。 5、乙型溶素:由血小板释放,作用于G+菌。
51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二、 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特点:
1、有明显的特异性。 2、又称后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活化
增殖
分化
29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TI-1抗原
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荚膜多糖
特点:
♫ 1、直接刺激B1细胞 ♫ 2、不产生记忆细胞。 ♫ 3、抗体均为IgM
30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特点:1、潜伏期长, 2、抗体效价低, 3、在体内维持时间短, 4、抗体类型:IgM,随后出现IgG, 5、低亲和力抗体。
方法:①应用免疫原或免疫应答分子②感染早期综合抗感染 ③合理使用细胞因子及其抗体
41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第五节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
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以维 持机体生理稳定的一种免疫防御功能。

医学免疫学——绪论

医学免疫学——绪论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种功能,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过程.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性的不应:生理(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抗原)外来的异物病理(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ps :又叫抗感染免疫病理(自身免疫病)病理(恶性肿瘤) 别名:先天性免疫、固有性免疫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可以遗传。

点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接触异物首先起作用(有种属差异,无个体差异) 皮肤黏膜屏障:机械屏障(阻挡细菌进入) 分泌多种抑菌杀菌物质(附属腺) 排除细菌(尿液的冲刷、咳嗽) 抑菌作用(正常菌群) 血-脑屏障:婴幼儿不完善血-胎屏障:妊娠早期(0~4个月内)不完善补体系统:体液中参与天然免疫的主要物质防御素:对细菌、真菌、包膜病毒有广谱直接杀伤作用 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杀伤作用 细胞因子:见后面 NK 主要针对自身被感染(病毒和胞内菌)和变异细胞 细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不需抗原刺激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吞主要针对外来颗粒性抗原(细菌)噬包括: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细过募集和迁移(在多种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胞程吞噬和杀菌(非特异性识别)降解和消化(吞噬体+溶酶体=吞噬溶酶体[杀菌])结完全吞噬:细菌被降解和消化果不完全吞噬:细菌在细胞内增殖特是机体在生活中接触抗原后形成的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 点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过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程增殖与分化阶段:T/B 淋巴细胞效应阶段:致敏T 细胞/抗 屏障作用 概念 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分子 免疫细胞 构成 特异性免疫T/B 淋巴细胞成熟和分化的场所 胸 T 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对其他免疫器官和细胞有调节作用)腺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中枢耐受)既是中枢又是外周免疫器官骨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髓 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再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记忆B 细胞) 免疫细胞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T 45% B 55%) 脾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脏全身血液的重要滤器 合成和分泌免疫活性物质的重要场所 T/B 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T 深75% B 浅25%) 淋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巴参与淋巴再循环(高内皮小静脉HEV 起重要作用) 过滤作用(组织中的病源微生物及毒素) 黏膜组成鼻相关淋巴组织、肠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相关功黏膜局部防御(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淋巴产生SigA (分泌型igA 抗体)组织能口服Ag (抗原)介导免疫耐受干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其他膜型分子:TCR 、BCR 、CD 分子、黏附分子、MHC 、其他 分泌型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排斥、肿瘤免疫 疾病诊断、预防、治疗 基本组成 免疫器官 中枢 周围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定义: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及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新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新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 :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机体在遇到病原后,首先并迅速起防护作用的。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 1.抗原(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2.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3.抗原决定基(antigen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4.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5.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的抗原6.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1.抗体(antibody)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

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4.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对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直接杀伤靶抗原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人体内抗体和细菌表面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补体激活。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指在接受过特定免疫效应介质后,机体对特定抗原变得耐受化,无法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是生物防御机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它可以抑制或中和体内非特异性免疫,保持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并允许宿主细胞在免疫报复的情况下继续存活。

免疫耐受可以分为两种:先天免疫耐受和后天免疫耐受。

先天免疫耐受指的是机体从婴儿出生时就具备的免疫耐受性,这种免疫耐受可以与机体遗传形成直接联系。

而后天免疫耐受则是本来对特定抗原可以产生免疫反应,但经过表拷贝过程实现产生耐受性的免疫状态,它与机体遗传无关,取决于病原体暴露和免疫诱导的程度。

免疫耐受的发生类似于免疫记忆,即当病原体第二次入侵机体时,抗体可以很快地产生,从而更有效地拮抗病原体。

这种免疫记忆是先天免疫耐受的一种重要表现。

后天免疫耐受则是由机体内病原体和免疫原之间互动形成的免疫耐受性,它不具备免疫记忆性。

免疫耐受性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其中常见的有:(1)细胞内有抑制因子的存在,能够抑制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2)免疫抑制细胞的存在,能够抑制有害抗原的免疫反应;(3)免疫失调的存在,由于免疫系统发生失调,导致抗原的免疫反应减弱;(4)免疫耐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原质形状变异剂等,都可以对特定抗原产生耐受性。

免疫耐受在肿瘤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一方面,它可以降低人体对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一旦机体失去免疫功能,则容易让肿瘤细胞获得了优势,进而加重了病情;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提高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例如通过免疫耐受,可以让肿瘤细胞抵抗治疗药物耐药性,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

另外,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免疫耐受在临床上也在逐渐开展起来,尤其是免疫治疗,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抑制或消除免疫耐受,从而实现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免疫耐受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或消除免疫耐受,有效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更有效地抵抗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改善病人的生存率。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全过程。

8.医学免疫学:专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医考讲义- 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医考讲义-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大纲要求一、基本概念二、免疫耐受的形成三、免疫耐受与临床一、基本概念(一)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免疫耐受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并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整体功能。

免疫抑制是一种抗原非特异的免疫不应答或低应答状态。

(二)中枢免疫耐受是指在胚胎发育阶段及出生后免疫细胞的中枢发育过程中,尚未成熟的T与B细胞接受自身抗原刺激后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三)外周免疫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与外源性抗原或自身抗原结合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免疫不应答状态。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一)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抗原因素:抗原的持续存在是维持免疫耐受状态的重要条件。

抗原性状: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状态的抗原多为耐受原。

抗原的注射途径:静脉注射最易;腹腔次之;皮下和肌肉最难。

抗原决定基的特点:表面有许多相同决定基的抗原分子易成为耐受原。

抗原剂量:TD抗原无论剂量高低均可诱导T细胞耐受;TI抗原只有在高剂量时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低带耐受;高带耐受。

2.机体因素: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胚胎期最易诱导,新生期次之,成年期较难。

动物种属和品系:大小鼠胚胎期及新生期均易诱导耐受;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易诱导耐受。

免疫抑制措施的联合应用:全身淋巴组织射线照射或免疫抑制剂等有利于诱导耐受。

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试验(胚胎期最易诱导)三、免疫耐受与临床1.建立免疫耐受:防治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

(1)耐受原的持续存在。

(2)口服或静脉注射抗原。

(3)移植骨髓及胸腺诱导基因嵌合。

(4)通过iDC诱导Treg进而诱导免疫耐受。

2.打破免疫耐受治疗肿瘤和慢性病毒感染。

(1)清除耐受原。

(2)改变耐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和方式。

(3)上调DC成熟度和APC功能。

(4)细胞因子的合理使用:IFN-γ、GM-CSF。

例题关于免疫耐受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免疫耐受后对各种Ag均不应答B.免疫耐受无记忆性C.免疫耐受就是免疫抑制D.产生自身耐受是自身免疫病的起因E.对病毒感染免疫耐受的机体易发生该病毒引起的疾病[答疑编号700544120101]【答案】E例题诱导免疫耐受的最佳时期是()。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免疫耐受。

4.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5.免疫功能: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的总称。

6.免疫:对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免疫力。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中枢免疫器官(处理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和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

4.M细胞: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无微绒毛,不能分泌消化液和黏液。

5.造血干细胞(H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体内血细胞均由其分化而来。

6.造血诱导微环境(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造血生长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

7.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8.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免疫原性: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与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

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

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
免疫应答: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应答的类型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B淋巴细胞
感染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识别、结合(抗原肽)→分化为浆细胞→抗体
T淋巴细胞
识别抗原肽—MHC分子→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T细胞、细胞因子)
体液免疫的生物性效应:细胞外游离的或细胞表面的抗原
在抗细胞外感染和Ⅰ、Ⅱ、Ⅲ型超敏反应中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有: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系统ADCC作用、黏膜抗感染作用、免疫损伤作用
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有抗细胞内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抗原的调节
抗体的调节
免疫调节免疫细胞的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31
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P.梅达沃等人(1953)用两个不同的近交系小 鼠进行实验,导致了人工获得性免疫耐受性的成 功,证明免疫耐受性是免疫系统“识别”和“记 忆”的结果,机体的免疫系统愈不成熟,就愈易 产生对某一特定抗原的免疫耐受性。
32
一、 概念
1、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针对该抗原的
23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
血清中产生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传导。
重症肌无力患者
24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IA)
血清中出现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
RA 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 25
类风湿性关节损伤
抗感染:胞内感染的病原体 抗肿瘤:Tc细胞作用 免疫损伤:参与迟发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病
9
㈡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0
体液免疫
11
抗体的效应 P354
中和作用 调理作用 激活补体作用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12
2.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效应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个体发育中Ig产生的规律 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规律
产生机制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1.克隆无反应性导致耐受; 2.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导致耐受; 3.克隆忽视导致耐受; 4.免疫调节细胞所致耐受; 5.独特型网络的致耐受作用; 6.新学说---危险模式假说的提出。
34
二、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
(一)、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意义 1.用于自身免疫病治疗 2. 用于超敏反应性疾病治疗 3. 器官移植预防与治疗
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 ① 潜伏期短 ② 抗体合成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且持续时间长 ③ 下降期持久 ④ 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量小 ⑤ 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亲和力高
13Βιβλιοθήκη 141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抗原进入人体以后,有的被体液中相应的抗 体消灭,有的则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前者称 为体液免疫,后者称为细胞免疫。
36
37
机体因素
1.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抗原 胚胎期或新生期 易诱导免疫耐受 抗原 成年期 不易诱导免疫耐受
2.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1) 不同种属: (2) 同一种属不同品系:
38
免疫耐受性 - 在临床上的意义
机体严重感染和出现肿瘤时,免疫功能往往下降, 免疫耐受性往往增强。如果克服免疫耐受性而增 强免疫功能,自然有利于对这类疾病的治疗。
细胞免疫
TI抗原
静止B细胞
浆细胞 → 抗体 记忆B细胞
体液免疫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5
㈠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6
细胞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处理)
感应阶段
T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二次应答
效应T细胞
反应阶段
与靶细胞结合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溶酶体酶)
效应阶段
发挥免疫效应
7
杀 伤 过 程 示 意 图
8
T细胞效应的生物学意义
滑膜
滑液与 滑膜腔
关节软骨
骨质损伤
炎性滑液 关节软骨 受损变薄
滑膜增厚
(a) 健康关节
(b) 类风湿性关节炎
26
健康的关节(图16)和罹患关节炎的关节(图17)。风湿性 关节炎并不是由关节功能失调引起的,而是由自身免疫系统 失调引起的一种自体免疫疾病。
27
28
29
免疫耐受性
20世纪40年代中期,欧文发现:由于胎盘融 合,在胚胎时期交换过血液而遗传上不相同的异 卵双生的小牛出生后,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带不 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一种红细胞是自身的,另 一种红细胞是同胎另一小牛的,它们可在体内长期 存在,不产生抗体应答。另外,这两条牛可相互进 行皮肤移植,并且不出现移植物排斥反应。欧文 称这种现象为免疫耐受现象。这是天然发生的免 疫耐受性。
体液免疫:由 B细胞产生抗体游离于
特异性免疫
体液中将进入人体的抗原 消灭的免疫方式
细胞免疫:由T细胞将侵入人体细胞内 部的抗原消灭的免疫方式
16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感应阶段
抗原多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T细胞的呈递
反应阶段
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效应B细 胞(几小时~几天)
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如 遇同样抗原再度入侵,立即 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之
特异性无应答现象。 2、免疫抑制(Immunological Suppression)
机体在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所有抗原的 免疫应答能力下调或丧失。 3、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
非特异性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
33
外周免疫耐受 在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T和B淋巴细胞遇到自
身或外源性抗原形成的耐受。
35
(二)、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抗原方面 1.抗原的性质
结构简单、分子小、亲缘关系近 易诱发免疫耐受 2.抗原的剂量
小剂量TD-Ag T细胞耐受 大剂量TD-Ag和TI-Ag T细胞和B细胞耐受 3.抗原注射的途径 诱导耐受 经鼻内、口服、静脉注射 > 腹腔注射 > 皮下及肌肉注射 4.其他
18
人体常见自身免疫病
19
局限性自身免疫病:肾小球肾炎、白癜风 (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的肾小球肾炎)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
20
免疫复合物在 SLE 患者皮下沉积
21
SLE 患 者 脸 部 的 蝴 蝶 斑
22
SL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产生效应T细胞(可存活数月至 数年)
产生记忆细胞

作用 对象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阶 段
作用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 方式 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 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17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 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 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例如,进入体内的细菌 外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 它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 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胞内寄生菌,也就是寄生 在宿主细胞内,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的, 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这些病菌消 灭;而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 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 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1
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 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 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 的全过程。
2
免疫应答类型
抗原
免疫功能正常
应答
效应
免疫功能异常
应答
效应
自己抗原 负应答 自身免疫耐受 正应答
自身免疫病
异己抗原 正应答 抗感染免疫 正应答过强 超敏反应
抗肿瘤免疫 负应答
免疫缺陷
3
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和场所 物质基础——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场所——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应答产生的基本过程 感应阶段、增生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4
感应阶段
增殖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
TD抗原+APC
静止T细胞 ↓
活化T细胞
效应TC细胞 → 杀伤靶细胞 效应TD细胞 → 淋巴因子 记忆T细胞
在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反应中,机 体对抗原、自身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常产生较强 的免疫应答。如果采取促进免疫耐受性的综合措 施,可将这种较强的免疫应答抑制下去。
39
小结
1、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三个过程 2、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三个过程 3、抗体的效应 4、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 5、免疫耐受及其诱导形成的条件
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