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法治新时代--法制到法治

合集下载

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3篇)

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3篇)

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3篇)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精选3篇)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篇1在教师法制教育学习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注重职业道德真正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关爱和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每位教师应在教书育人,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积极做高尚师德的践行者。

二、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

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知法、懂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坚持做到“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三、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屡增不减,是法制观念淡薄的结果,作为人民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常识是必要的。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时,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社会上对青少年诱惑的东西太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如一些非主流文化,网络上负面消极的东西,虚拟的网络世界,扭曲的价值观等。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让我们与法同行,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篇2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又回到了老家,陪爷爷一起过年。

爷爷家在宿松大别山深处,开车要四个小时。

虽然一路很辛苦,但是我高兴地看到了爷爷过得很幸福。

新时代法治建设探究与实践

新时代法治建设探究与实践

新时代法治建设探究与实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句我们熟知的话语,也是现代民主国家建设的基石。

在新时代,法治建设愈发重要,它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公民的权益。

本文将从探究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探究法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追求的方向。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构建一体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行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方式和相应的法制化渠道,提高效率。

2.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与公平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正性。

3.人民需要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各种纠纷,维护人权和公民权利,全面提高人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二、实践新时代的法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依靠实践来推动其进程。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实践和探索:1.推进整体概念创新:要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与传统法治建设的区别,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制化发展路径,不断拓展法治内涵和应用关系。

2.加强法治实践和制度创新:制定科学规范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执行,推进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3.扩大廉洁建设和公共参与:强化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加大反腐腐败力度,加强社区法治建设,实现治理与公众参与的良好互动。

4.深化国际合作和高效治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对外法律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和信息化治理水平。

三、展望未来,新时代法治建设依旧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持续加大实践探索和制度改革力度。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1.法官、检察官等司法队伍的建设和素质提升。

2.加大创新科技的应用,促进感知、判断和推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司法公正性和信息化治理水平。

3.加强司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促进法律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等工作,不断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

简述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简述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简述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内容大纲:引言1. 法治的定义和意义2. 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主体部分1. 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 依法治政- 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 司法改革与政府权力制约3. 依法治行-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建设法治型政府4. 依法治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总结和个人观点1. 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成就与挑战2. 深化我对法治建设的理解和认识正文:引言法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代,法治建设更是被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以全面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

依法治国被认为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方针,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法治手段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依法治国是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强法制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国也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实施不仅需要健全的法治体系和法治文化,还需要法治建设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进。

这包括依法治政、依法治行、依法治企等方面。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

依法治国要求国家的治理必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各界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建设健全的法治体系,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的监督制度、高效的司法机构等。

只有依靠法律的力量,才能有效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保护公民权益。

依法治国的实施还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公民守法意识,才能实现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目标。

依法治政依法治政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

依法治政旨在通过法律的力量,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权力任性、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依法治政首先要求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相结合。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3全面依法治国_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_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3全面依法治国_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_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人民日报/2015年/5月/5日/第006版要闻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出版了。

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为全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权威教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分八个部分,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重要思想观点。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他说: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

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这是党的十八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党中央紧接着在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基本考虑。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摘编》第一部分给予集中反映。

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看。

我们党对依法治国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因忽视法治带来的教训。

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从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看。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在新时代法治建设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新时代法治建设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新时代法治建设道路上砥砺前行贾蒙蒙①摘要: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法治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并对其进行系统化地深入论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也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中新问题涌现,难问题犹存,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医治法治建设领域的“疑难杂症”开出良方。

未来我们仍要紧紧跟随党的领导,在新时代的法治建设道路上砥砺前行。

关键词:改革开放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四十载光阴似箭,巨变沧桑;四十载风云激荡,铸就辉煌。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站在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背负着人民的殷殷期望,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次大会是党和国家历史的转折点,成为民族复兴历史记忆中的一座丰碑。

在此后的新的历史时期里,改革成为主题词。

改革亦是一场革命,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弊病;猛药去痫的决心,①作者简介:贾蒙蒙(1992—),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2016级硕士研究生。

•246••法治篇•医治的是阻碍中华民族腾飞的顽疾。

刚刚开启改革开放大门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循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一、法治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政治也要更加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法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及实施路径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及实施路径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及实施路径作者:孔聪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11期摘要: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在具体实践中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意义;路径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136-01作者简介:孔聪(1982-),男,中共济宁市委党校,讲师。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定,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踏上了新的征程。

一、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从理论层面来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全方位推进法治,从治理的目标、模式以及相关制度等层面同时展开。

从内容层面来讲,全面依法治国将对国家治理的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全范围覆盖。

从具体方式来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依法执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基础,是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重要保证。

可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法治国家的本质体现在:全体公民在法治的制度下依法享有广泛权利,人身权、财产权和基本的政治权利等受法律保护。

可见,唯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全方位的推行法治一体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此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健康风气。

公平正义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诉求,法治的进步对于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质上是制度现代化。

法治建设,青年当先——勇做法制新时代追梦人教案

法治建设,青年当先——勇做法制新时代追梦人教案

法治建设,青年当先——勇做法制新时代追梦人教案勇做法制新时代追梦人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法制意识逐渐普及。

然而,法治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多的人士共同努力,其中尤以青年人更应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青年成为法制新时代的追梦人呢?本文将通过教案的方式,为大家探讨如何教育引导青年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及其重要意义;·认识青年作为社会主力军在法治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通过案例分析引导青年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青年正确的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意识。

2.能力目标·提高法律意识和认识风险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辩论和批判精神;·提高公民意识和责任心,向不正义和不公平现象挑战。

3.情感目标·引导青年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正确对待法律问题,树立法律意识;·营造高度关注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国家法制的氛围;·鼓励青年学习和感知中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对法治和公正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意识提升篇什么是法治?什么是法制?·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依据,以司法为保障,以公正为宗旨,全面推进社会各方面法治化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法制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法规、规章、制度和法令的统称,是保证法治共同体正常运作的基本制度。

2.法治知识篇中国法治发展的进程中国法治建设起步之初,宪法、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制定落后,存在执行不到位、补偿不够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宪法法律的完善、司法体制的改革、法治宣传教育的加强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广泛开展等。

新时代青年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法治建设中,青年群体的参与和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青年群体具有活力、创造力、开拓性和实践能力,对于法治建设是不可替代的。

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 (2)

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 (2)

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此同时,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严重侵犯了国家权益。

为此,新时代要求我们逐渐完善网络法制,深入推进网络法治建设,积极构建互联网+法治工作新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公正、便捷的网络环境和更加优质的法治服务。

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新时代网络法治心得体会。

一、把握趋势,倡导网络诚信建设网络环境的建设需要广大用户以诚信为基础。

就像社会生活中一样,不管是谁,只要不诚信,就难以获得公平、公正的信息。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践行网络诚信,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基础,推动网络环境的构建。

在新时代,进一步规范网络行为,规范网民行为,营造文明、健康、透明的网络空间,是当前推动新时代网络法治的重点之一。

二、加强法治宣传,推进法治教育法制教育是未来网络法治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法制宣传和教育,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全面了解法制,进而树立法律观念,自觉抵制法律风险和法律纠纷。

因此,我们要加强法制宣传,以普及法律知识、重视法制意识为方向,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水平,为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完善网络法律体系,破解司法难题我们应当加强网络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网络上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法律措施和监管机制,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为网络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司法资源,加强司法技术和技能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破解司法环节难题,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跨境司法合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犯罪的威胁在国际上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跨境司法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

通过洽谈国际公约,建立跨境司法合作机制,对于打击网络犯罪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优秀7篇

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优秀7篇

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优秀7篇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篇1依法治国,要“治”的“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是创造了连续36年快速发展奇迹的大国;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大国。

但正因为目标越来越近,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惊险的一跳、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都充满了机遇、希望、挑战和变数,所以中国更需要用法治来护航。

依法治国,要有非凡的大气量、大定力。

依法治国的大气量,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个“百川”,从时间的跨度看,包括善于吸纳人类政治文明史上一切优秀法治文明成果。

法治,说到底,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

如果说诸多科学的发明使人类学会驾驭自然,法律的发明则使人类学会驾驭自己。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了法治,人类就能驾驭自己,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不断进步,向着光明前进。

毕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法治与秩序是人类的遵循。

这个“百川”,从空间的跨度看,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对和解决的法治问题的总和。

凡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解决好法治和人治关系的。

而一些国家虽经百般努力总是不能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无不与法治不彰有关。

所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当然要特别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各国法治的有益经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提法本身就显示着面向世界、善于借鉴的气量和气魄。

依法治国的大定力,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在依法治国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不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行。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浅议高校思政课程中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浅议高校思政课程中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浅议高校思政课程中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法治思维,而高校思政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本文围绕着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首先从思政课程角度分析高校法律知识教育变化,再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包括忽视个人法治思维培养、培养主体缺乏专业素养、法治思维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供给与新时代社会需求不匹配,培养内容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突出思政课程核心位置,完善思政课程动态体系建设。

标签:思政课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思维区别于人治思维、特权思维,是指在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时将法治的诸多要素运用其中,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逻辑化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发挥着主体作用,从法制到法治,再从法治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到全民法治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程中的法律知识教育随着国家全民性普法教育的展开,高校在课程体系中也增加了独立的法律知识教育。

在1985年的课程改革方案中,将《法律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到了1998年,经过12年的课程实践,在新一次的课程改革中,对两课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并列成为必修课,这一时段的法律基础课程侧重对宪法及常用实体法的讲解,强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理念的培养。

2005年高校思政课程再次做出调整,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行,“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路径作者:任绪保来源:《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第2期任绪保(日照市委党校,山东日照 276826)收稿日期:2020-03-20作者简介:任绪保,日照市委党校政法教研室副教授。

[摘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层次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新时代,我国的国家治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法治国家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路径一、法治内涵随着我国国家治理实践而逐步完善发展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法治”一词进行了经典的阐释:“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1]之后,良法作为法治的必备要素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何为良法,何为恶法”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般来说,“良法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反映了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同时,应当反映国情、社情、民情,具备科学、合理的体系。

”[2]恶法则相反。

因此,良法本质上反映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良法只有严格实施才能达到善治的目的。

“善治”作为一个政治学词汇,在党中央的文件中被正式使用始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此,“善治”一词在我国的国家话语体系中高频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内涵。

我国的国家治理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不断走向善治的理性实践。

“‘善治’要通过一系列理念、机制、制度来保障,并以明确的标准和完善的程序来支撑。

新时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作者:杨霄晗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8期摘要:学习十九大理论,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这是新时代对于法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十九大报告绘制了新时代法制建设的宏伟蓝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法制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时代;法制建设;十九大中图分类号:D61;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3-0128-01作者简介:杨霄晗(1969-),女,汉族,山西运城人,本科,山西运城市农业机电工程学校,讲师,法律专业。

如何理解其战略思想和意义呢?一、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背景下,准确把握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方向,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论断,这就为新时代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法制建设的核心本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

一方面,法制能够保障人们的合理预期,保障人们生活稳定,社会和谐有序。

法治不仅是人们生命安全的保障,也是良好生活秩序的保障。

另一方面,幸福安康的生活意味着人人都有尊严感、公正感,而法治是实现和维护尊严与公正的最佳途径。

由此可见,法治本身不仅是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手段,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要法治?根本目的在于法治能够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专题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含解析)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专题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含解析)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广东深圳二模)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重温党的历史,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有利于()①从其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②更好地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创造民族复兴的时代辉煌③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根本保障④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2022·湖南长沙一中期末)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筚路蓝缕、求索奋进,不仅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某同学用公式推导的形式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据此可推断出的合理结论是()①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②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③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2022·湖南长郡中学期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着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全面脱贫,决战全面小康,并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实践充分证明()①坚持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③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新时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的五个维度

新时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的五个维度

新时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维度作者:李娟王宏波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4期〔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基于法治的本体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归根到底是为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为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基于法治的历史维度,积极回应新时代主要矛盾新变化、承担起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历史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定位;基于法治的关系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科学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权”与“法”的关系、“德”与“法”的关系、“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法理关系;基于法治的运行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严格监督;基于法治的方法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遵循以目标导向思维、系统战略思维、社会工程思维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管总式”思维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维度〔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4-0069-0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是我国国家制度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我国的各项制度优势、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根本权利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制度、法治理论、法治文化、法治话语、法治机构、法治人才等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展现的是合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法理逻辑。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内在的法理逻辑,对于人们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区别于其他法治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色,具有深刻的法理指导意义和现实启发价值。

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内在的法理邏辑,可以从法治本体、法治历史、法治关系、法治运行、法治方法这五个维度来分别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体特质、历史方位、辩证关系、实践路径和思维方式。

中国进入法制建设新时代

中国进入法制建设新时代
那么,在未来的国与国的竞争中,什么是最 重要的?不光是经济竞争、政治竞争、更重要的, 应该是制度与制度的竞争。

在未来的国与国的竞争中, 什么是最重要的
制 度
说到这里,想回顾一下1300多年前的盛唐。贞观、开元年间的唐朝,由于经 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政治上也比较清明,文化上异常地灿烂,在法律制度上也 有了辉煌而完备的建构,就是《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高宗委派大臣长孙无忌等众 人制定的唐朝的律法。到了第二年,又对这些律法进行了逐条说明,最后把法典 加上对具体法条的注释,合在一起形成了《唐律疏议》,于永徽四年正式颁布。 《唐律疏议》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也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它承前启后 堪称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也是中华法系的杰出代表。它的作用和影响远远 不止于唐朝的疆域,对当时整个的东亚区域如相邻的日本、(今)韩国、(今)越南、 回纥等许多的相邻国家和区域政权都有很重大的影响。 总结这样一个历史的故事,从中能看到些什么?一个国家的强盛,关键在于它的 文化被人民向往、它的制度能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接受、所借鉴、所移植。宋朝 的王安石曾经说过,“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放在今天我们解读这番话,就是说: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在国与国的竞争中、中西方意识形态的竞争当中,立于 不败之地。

无独有偶,中国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咱们 的老祖宗孔夫子,他 也认为,依靠品德高 尚的圣贤来治理国家 是最好的,法律,固 然不可缺,但执政者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论语·子 路》),主张为政在人。




1997年到2011年,这一时期可以被称为 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以及社会主 义法制初步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要把 1997年作为时间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一 年召开了党的十五大,在江泽民同志所 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地提出了“依 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样 一个治国的基本方略。 以此为标志,第二年,就是1998年在修 宪的时候,就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在1997到 2011年的这些年里,国家的法制建设、 法律思想和法学教育都取得了非常显著 的进步。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 皮书的记载,截至2011年4月,中国已 制定宪法和基本法律240部、行政法规 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应该说 是涵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领域的 方方面面。

新时代法治建设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探析

新时代法治建设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探析

新时代法治建设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探析作者:段文慧刘向阳来源:《西部学刊》2023年第19期摘要: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人民是法治的主体。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恪守的最大逻辑。

这一地位的生成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根本立场为理论逻辑、以遵循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为历史逻辑、以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期待为现实逻辑。

人民主体地位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中表现为人民既是利益主体,也是实践主体,还是法治建设成效的评价主体。

当前,进一步落实人民主体地位需要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重要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使人民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使人民真正成为法治建设的主体性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法治建设;人民主体地位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9-0005-04On the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Duan Wenhui1Liu Xiangyang2(1. School of Marxism,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63)Abstract: In socialism theories of rule of law, the people are the subject of the rule of law. Ensuring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the people is an inhere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the biggest logic that must be strictly complied with to advance law-based governance across all fields of endeavor under new conditions. The generation of this position i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following Marxist legal thought as the theoretical logic,follow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rule of law as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responding to the new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 for the rule of law as the practical logic.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 is manifested as the people being both the subject of interest,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and the subject of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At present,further implementing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requires fully reflecting of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four important links: sound legislation, strict law enforcement, impartial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society-wideobservance of the law, so that the people can truly become the subjective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Keywords: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the people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也进入新时代。

法制教育新时代心得体会

法制教育新时代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公民,我有幸参与了法制教育,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深刻认识法制教育的意义1. 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法制教育是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制教育,我们可以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使人们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能够依法维权、理性解决,从而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增强国家法治力量法制教育是增强国家法治力量的基石。

一个国家法治力量的强弱,取决于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

只有全体公民具备较高的法治意识,才能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新时代法制教育的新特点1. 法制教育体系化新时代法制教育呈现出体系化的特点。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法制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格局。

2. 法制教育多元化新时代法制教育注重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通过法治讲座、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使法制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公民的参与度。

3. 法制教育信息化新时代法制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法治教育平台,实现法治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法制教育的普及率和实效性。

三、新时代法制教育的实践体会1. 增强法治观念通过法制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提高法律素养法制教育使我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了法律素养。

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我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培养法治精神新时代法制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

通过参与法制教育活动,我学会了理性维权、依法办事,具备了良好的法治精神。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24张ppt】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24张ppt】

2017
十九大 对新时代深化 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 部署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区分 法治&法制
法治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
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 治理的一种状态,重在治理。
法制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
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 律制度。
分主题一 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 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
立法机关: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国家行政机关:
依法行政;
监察委员会: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①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③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对法治、公平、 正义的需求。 ④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 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 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分主题三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有哪些?
领导
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贯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新时代
从法制到法治
法治与人治的分界线是什么? 有人说,法治就是“由法来
治”,而人治就是“由人来 治”,这种说法对吗? 从“法制”到“法治”,又是 怎样诠释了“法律的生命力在 于实施”这一观点?
第一节、从古代的“人治”思想到改革 开放“法治”的变革
诉讼为什么叫“打”官司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
举个例子,为什么直
到今天我们还把到法 院进行诉讼活动叫 “‘打’官司”,这 只是一个偶然的情况, 还是有其特殊的原因? 实际上,汉语的动词 很多,处理诉讼活动 我们完全可以说成是 “办”官司、“审” 官司,或者“搞”官 司,那为什么偏叫 “打”官司,这显然 和我们历史当中“人 治”的一种残余有关 系。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当中,人治多于法治,皇权至上,专制集权大行 其道,有罪推定、刑讯逼供十分猖獗,各种各样残酷异常的生命刑、 肉体刑令人发指,什么炮烙之刑、凌迟之刑、拶(音“攒”zan)指之 刑(上夹棍)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有的作‘四海 之内’),莫非王臣”(《诗经· 小雅· 谷风之什· 北山》),君要臣死臣不 得不死,所有这些千古流传下来的话,给我们留下的是几千年惨痛的 “人治”的记忆。
张飚从事检察工作31年,其中在监所检察 岗位10年来,先后审查减刑、假释人员7681人, 没有出现一次差错,没有一人举报,做到了法 院、监狱、服刑人员“三满意”。在办理全国 有影响的张高平叔侄错案纠正过程中,他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检 察干警对检察事业的不懈追求,对法律的无限 忠诚、对正义的执着坚守、对群众的公仆情怀。 此外,石河子市检察院监所检察科干警魏刚、 高晨也在纠正张高平叔侄强奸杀人错案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定了几部基本的法律,也提出 了要依法办事、有法可依这样 的主张。在中国1978年12月举 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使民主制 度化、法律化,使法制具有稳 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 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这16个字 作为新时期我们国家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从此国 家的民主法制才走上了正确的 轨道。
在法学理论当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是:法律要从“纸面上
的”转变为“行动中的”。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很多例子的。 比如说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举行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做了一期节目,名称叫做《法治中国——重访冤假错案当事 人》。

在这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张高平的采访当中,他认为,把依法治国 放到这样的高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个国家应该做到有法必依,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公正司法。他的原话是,如果大家都依法办 事,社会就会多一些公平正义、少一些冤假错案。如果当时执法人员 依法办案,“我们叔侄俩就不会被冤枉在牢中呆了10年”。当然,也 正是因为 正直的(新疆)石河子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彪,依法办案, “我们的案件才能够得到昭雪,我们才重见天日并且得到了国家的赔 偿” ,这也是依法办案的体现。所以说,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不仅是 对国家很重要,对我们每一个公民来说,也都很重要。
第二节 、“法制”到“法治”的飞越和 创新
法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法律制
度的总称 法治,是依法治理,是一种与“人治” 相对应的治国方略、或良好法律秩序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确立的两项方针
“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意义
却是天壤之别,从“法制”到“法 治”,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道路进入了新阶段?
由此可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原来的 “法制”改成了“法治”,这一字之差,却意义重大。具体 的内涵笔者分析有如下的几个因素。 ①从静态的纸面上的法律,发展到动态的行动中的法律。 ②从人治走向法治,走向规则之治、民主之治、程序之治。 ③要让宪法法律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治理至高无上的权威, 法律价值成为国民精神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元素,法律权威受 到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维护和尊重,人民权利得到充分的保 障。 综合地看,国家走向法治的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 性。 ①是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和“人治”的教训使然。 ②市场取向改革的决定性推动。 ③外部环境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法制改革的挑战。 ④落后和相对匮乏的民主法制保障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权利意 识、法治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第三节、个人的新生,社会的前行
从死刑到无罪释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张高平
和张辉叔侄重获新生,2004年他们因涉嫌强奸杀 人分别被判处死缓和有期徒刑15年,2013年再审 被改判无罪,并获得国家赔偿。只有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将依法治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还老 百姓一片蓝天。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 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建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后, 中国法治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
清代的文人有个叫程世爵的,他
编了一本书叫《笑林广记》(这里 说的是光绪年间刊刻,题为程世 爵撰的《笑林广记》,而非乾隆 时题为“游戏主人纂辑,粲然居 士参订”的《笑林广记》)。 在它的第一卷《断讼异同》有这 样一段经典的说法,说古代“官 吏老爷听讼,无是非,无曲直, 曰‘打而已矣’;无天理,无人 情,曰‘痛打而已矣’”!所以 老百姓不说“审”官司,而说 “打”官司,“官司而名之曰 ‘打’,真不成为‘官司’也”。 什么意思呢?这就说明古人在理 解到官府进行诉讼活动的时候, 潜台词就是,到官府去就是要 “挨打”就是要“受训”,这样 的情况不正典型地反映出,“官 司”是“打”出来的吗?是刑讯 逼供这样的“策略”。
今天的授课到此结束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授课人:李强
中国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有着怎样
的必然性,依法治国又如何成为深化 改革的“定海神针”?
“法制”与“法治”,前面一个是“制度”的“制”,
后面一个是“治理”的“治”。所谓“法制”,它是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全部法律制度的总称,它关注法的 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求严格依法办事,实现立法者期 望的法律秩序。在阶级社会里,这样的法制往往就是 统治集团或者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或是手段,这样的 法制,其实和人治是不能够截然对立的。封建社会有 法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法制,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当然也有法律制度的总称、这种形式性的制度体系。 它的本身不决定它性质的好坏。这是“法制”。而 “法治”,它的内涵是依法治理,是一种与“人治” 相对应的治国方略、或者是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形 式意义上的法治,包括依法办事的制度安排和运行的 体制机制;而在实质意义上,法治则强调法律至上, 制约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秩序公正、良法之治的法 治精神和价值理念。
在这里有一件事特别值得一提:法治和人治这两
种治国方略,它们的核心区别是什么?有人说, 法治,就是“用法来治”,人 治 就 是“由人来 治”;法治没有“人”,人治不用“法”。这种 看法,是错误的。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不在于治
理当中有没有“人”的因素, 而在于从主体上看,法治是 一种“众人之治”,也就是 民主政治;而人治是“一人 之治”或者“几人之治”, 其实是一种君主专制、或者 说是贵族的政治。法治依据 的是反映人民大众意志的法 律,而人治则凭借的是领导 人个人的意志和临时的决断。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法治和 人治的分界线在于:当法律 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 突时,是“人依法”,还是 “法依人”。如果人的意志 服从了法律的规定,那么就 是“法治”;如果法律的规 定屈从了当权者的主观意志, 那就是“人治”。
柏拉图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呢? 人治,它有它的优点,它 能够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因地制宜随机应 变;但是法律呢,当社会 形势变了,法律制定能够 朝令夕改吗?不能。法律 的稳定性就变成了法律治 理的一个“弊端”了。所 以柏拉图就明确地宣告: 要想让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要么哲学家成为国王,要 么国王精通哲学成为一个 哲学家。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 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 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就是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 体系、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 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 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 治社会一体建设,为国家治理 体系构建坚实的宪法基石和法 制基础。



无独有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咱们的老祖宗孔夫子,他也认为, 依靠品德高尚的圣贤来治理国家是 最好的,法律,固然不可缺,但执 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主张为政在人。 孔夫子的观点就是说,治理国家关 键要看当政者,当国王当皇帝的人, 如果这样的一些人是有德行的有智 慧的、充满了治国经验的人,那么 他以身作则施德行仁,并且能够让 大家都和他一样的贤能,把这些人 使用起来,推行礼治,最后就能达 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正文中 引用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但此语是来自孟子)的这样一个美好 的境地。 孔夫子所说的这样一个“德 政”“仁政”在后来董仲舒向汉武 帝进言的时候,就变成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以道德统治为主、 法律统治为辅的治国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建立并制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 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 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 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 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 华国锋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不在于治理当中有没有“人”
的因素,而在于从主体上看,法治是一种“众 人之治”,也就是民主政治;而人治是“一人 之治”或者“几人之治”,其实是一种君主专 制、或者说是贵族的政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 人民大众意志的法律,而人治则凭借的是领导 人个人的意志和临时的决断。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法治和人治的分界线在于: 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 “人依法”,还是“法依人”。如果人的意志 服从了法律的规定,那么就是“法治”;如果 法律的规定屈从了当权者的主观意志,那就是 “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