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对话”营造出美妙的诗情词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融的“诗句对话”营造出美妙的诗情词境
团林中心学校章玲丽
最终,我还是将‚王崧舟版‛的《长相思》端进了自己的课堂。
那是一次上校本教研公开课的时候,按教学进度正好上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词一入眼帘,首先浮现脑际的不是纳兰性德的征途情思,倒是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意境。
捧着那节课的教学实录细细回味,王老师声情俱茂,《长相思》的情与意被他诠释得淋漓尽致。
从课堂中流淌出来的,俨然是一首抒情诗,似天机云锦,而又哀感顽艳。
于是,自己也想去吟咏一下这首‚抒情诗‛,看‚克隆‛名师的课堂,是否也能调出那个味儿。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老人的这句话一度让我举棋不定。
我告诫自己说:‚名师的课是模仿不来的,散失了自己的味,课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但是,王崧舟老师那精妙的设计,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令我难以割舍。
虽未曾亲临现场感受王老师的教学魅力,但读着他的课堂实录,亦如身临其境。
尤其教师的课堂语言,真可谓字字珠玑,环环锦绣。
‚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
‛如此强烈的共鸣,句句沁我肌肤!我不再犹豫,决定完全照搬名师的设计。
于是,反复研读着《长相思》的教学设计,试图探骊得珠,悟出王老师设计中的‚神韵‛之所在。
‚作者的‘身’在哪?‘心’又在何方?‛——这个问题当是整个流程中的珠玉之言吧。
在我反复咀嚼‚作者的‘身’在哪‛这个环节时,头脑中突然灵感闪现:‚在学生表述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时,何不用诗句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呢?这不更让这首词的教学更具诗情画意吗?‛我再次‚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不过,这次是为自己的‚灵光一现‛而‚起舞旋走‛!是啊,用有声有色的诗句对话来促进学生对词的意境的领悟,课堂不更具诗情画意吗?不就是对名师的设计进行重新整合吗?不是就能抹去照搬照套之嫌了吗?
经过一番澄思寂虑,我在众多诗句中排沙拣金,依据词所展现的意境,预设好了‚诗意对话‛内容,并付诸课堂实践。
每每回味这一教学流程,都令我感到赏心悦目。
因为,教学中融注了自己的评价智慧,溢满了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
有了自己的东西,它就是活的,是‚学‛,而不是‚似‛了。
师:同学们,作者的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
师:在山海关外,这让我们仿佛看见了王昌龄所说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情景。
是啊,在边关上守卫的将士,何时才能回到故土?唯有亘古的明月陪伴着他们。
羁旅的凄凉跃然纸上。
生2:作者的身可能在去山海关的路上。
师:‚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一路上荒芜人烟,风餐露宿,甚至可能连睡也不知睡在哪……这寥廓悠远的边塞,怎能不引发词人的思乡愁绪呢?
师:那‚山一程‛呢?作者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作者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是啊,还可能在翻山越岭。
站在崇山峻岭之间,‚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此刻,已是寒冬季节,满目萧凉,诗人岑参笔下的那种离情别恨荡漾在作者心头。
师:那‚水一程‛呢?作者的身还可能在哪里?
生:作者的身可能在漂泊于江边的船上。
师:这不禁把我们带进了那空灵旷远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枫桥侧畔。
夜幕降临,已是万家灯火,作者却还在江何漂零,栖身水岸。
征途的辛酸,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师:‚夜深千帐灯‛——这又告诉我们作者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作者的身可能在营帐外面,站在月光下思念故乡。
师:此刻,你想到怎样的情景?
生1:我想起袁枚的诗句:‚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作者一定很多年没回家了,他只有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给月亮。
生2:我还想到作者可能度步在大树底下。
正如马戴所说的那样:‚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作者夜不能寐,挑亮灯芯,走出营帐,看见树叶早已落地归根,引起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师:好一个‚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落叶带来的乡愁,丝丝缕缕,摇曳飘忽。
那‚夜深千帐灯‛即是‚夜深思乡人‛啊!
生3:我觉得作者也可能在营帐里面。
他坐在床头边,不自觉吟起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生4:我好像看见作者在营帐里借酒消愁。
我想起范仲淹的一句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我是在《宋词三百首》里读到的。
是说守卫边关的将士,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情,而一杯浊酒也销不了浓重的乡愁,因为任务还没完成。
师:是的,老师记得范仲淹还有一句词,也是写羁旅生涯相思之苦的。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每晚只有羁旅的疲惫与黯然的思乡情怀。
师:很赞赏同学们也能用诗词佳句来表达自己领会到的词的意境,来表达词人的内心情感。
师:作者所在的边塞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呢?老师这儿有一段描写塞外景象的话:‚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边地特有的苍凉萧瑟……
情感是诗,意境是诗,对话也是诗。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都浸润着诗的韵味。
在这节《长相思》的教学中,以诗句作为师生对话的点睛之言,学生沐浴着的是诗的情韵,触摸到的是词的意蕴。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浸润着诗句的师生对话唤醒了学生诗的灵性
伊始,老师用诗句描绘学生对词的感悟与理解。
学生在老师课堂语言的引领下,逐渐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随着师生对话的推进,学生感染着老师的语言,触摸到了诗句语言所展现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与词人纳兰性德产生了深度共鸣。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慢慢地,学生诗的灵性被唤醒了。
于是,学生诗情泉涌,一句句饱蘸情思的诗句从学生身上流淌而出,一朵朵似‚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样的美丽诗花在课堂上俏丽绽放。
二、‚羚羊挂角无处寻‛——浸润着诗句的师生对话陶冶了学生诗的心境
这一段师生对话本身就是一首委婉凄恻的诗歌。
臵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幅寒风瑟瑟、情思绵绵的画卷。
学生赏着它,心境明澈悠远。
随着师生对话一路往前,已没法区辨是在捕捉语言、或是感悟内容、还是熏陶情感。
但回顾前后,句句对话似山涧清泉汩汩而流,流到学生心田,引发学生的情愁;流到学生脑际,深化学生的理解。
‚语文‛与‚人文‛和谐相融,课的痕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浸润着诗句的师生对话丰融了学生诗的美感
一首诗词,看上去是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吟起来是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歌。
读一首诗词,如入别致的曲院风荷,流连忘返而又情动万分。
在这里,师生共同走过装饰着诗句的会话走廊,欣赏着诗词的优美,领略着诗词的神韵。
翻开《长相思》,进入文本,和着诗句对话的课堂情境,‚清风徐来,品茗展卷;窗外疏花,暗香入字。
‛聆听着师生对话的语言,学生‚心有灵犀‛,已然闻到了浓厚的诗词芳香,展开了诗词意境的遐想。
在这一对话中,学生诗意萦怀,美感丰融。
语文课堂的师生对话,应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景中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词佳句,涂抹着师生对话的情、韵、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