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_徐丙垠
2011-有关“智能电网”定义建议汇总(2011年)110504
有关“智能电网”定义建议汇总(2011年)程时杰(华中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智能电网是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新型电网,具有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接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输配电损耗等优点,成为21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夏期玉(南瑞继电保护公司总工):为达到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接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输配电损耗等目的,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新型电网。
徐丙垠(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李天友(福建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智能电网(smart grid)是将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和传统输配电技术有机地集成融合形成的更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电网,能够有效地集成、兼容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分布式电源,为用户提供完善的供需信息与电能互动服务。
张文亮(中国电科院院长):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具有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电网的电能损耗等多个优点。
(摘自“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电网技术,33卷13期)金文龙(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教授级高工)现代输、配电网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有机集成的新颖电力系统,具有自愈、储能、兼容、互动等主要功能,可实现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与传统发电方式并网运行、并引导用户协同调节、提高用电负荷率和资产利用率。
白晓民(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采用先进的电力技术和设备、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统地实现电网的智能型监测、分析和决策控制,支持新型能源发电和灵活优质用电,具有高自动化水平,并有一定自愈、互动功能的安全可靠、高效率电网。
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继电保护问题讲座五小电流接地保护新技术_徐丙垠
供 用 电第29卷第5期2012年10月·本刊特约撰稿 专题讲座·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继电保护问题徐丙垠1,李天友2,薛永端3(1.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 255031;2.福建省电力公司,福建福州 350003;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55)讲座五 小电流接地保护新技术摘 要:对现有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单相(小电流)接地保护(选线与定位)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优缺点与适用场合。
重点介绍了其中利用暂态零模(序)电流、电压信号的选线与定位新技术。
暂态零序电流幅值大,暂态保护方法的灵敏度高,且不需要安装专门的一次设备,安全性好,易于实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后,介绍了用于自动分界开关的接地故障检测技术原理与新应用。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接地保护;暂态保护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57(2012)05-0016-11Relay Protection Issues in Construction of Smart Distribution NetworkLecture 5 New Developments on Earth Fault ProtectionsXu Bingyin1,Li Tianyou2,Xue Yongduan3(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31,Shandong China;2.Fujian Province Power Supply Company,Fuzhou 350003,Fujian China;3.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55,Shandong China)Abstract:The existing earth fault protection methods for non-effectively earthed systems arereviewed.Their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are analyzed.The protection methods using transient zeromode(sequence)currents and zero sequence voltages are presented.The transient current of earthfaults has much higher magnitude and therefore the transient protections have better sensitivity.They do not need to install additional primary equipments,and are safer and cost effective.Theearth fault detection methods for automatic boundary switches are also described.Key words:smart distribution network;earth fault protections;transient protection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中的故障绝大部分是单相接地故障,习惯上称为小电流接地故障[1]。
智能配电网与配网自动化专访徐丙垠博士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刊《动力与电气工程师》2009 年第5 期专家访谈栏目智能配电网与配网自动化——专访徐丙垠博士现在智能电网很热。
智能配电网跟配网自动化的联系很紧密。
就智能配电 网与配网自动化的一些问题,我们采访了配网自动化方面的专家徐丙垠博士, 结合国内外的情况,请他谈谈他的看法,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编辑:徐博士,首先请您谈谈为什么建设智能电网要特别关注配电网?徐:建设智能电网要特别关注配电网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首先是供电企业 履行自身根本使命的需要。
供电企业的根本使命是保证供电安全与质量,就是要 做到尽量不停电。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城市地区每年平均每个用户的停电时间长达 十几个小时, 个别地区超过20小时。
而且这些数据还只统计到10kV公共变压器, 不是最终的低压用户。
而在欧洲国家的用户年停电时间平均只有1个小时左右, 美国是 90 分钟左右,韩国与我国香港地区只有十几分钟,新加坡、日本供电可 靠性更好,不到 10 分钟。
由此可见,与他们相比,我们国家差距很大,要大于 我们在经济上的差距。
尽管我国情况特殊,还是发展中国家,满足电力需求增长 的任务很重,这么落后的供电可靠性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供电可 靠性是衡量电网性能优劣、先进与否的根本指标。
建设智能电网,第一位的就是 要解决供电可靠性问题。
而要提高供电可靠性,必须重点关注配电网。
之所以这 样讲,主要是目前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是影响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短板。
配电网 的投资相对不足,自动化水平低,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世界各国都有这个问 题,在我国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根据最近这几年的统计数据,扣除缺电因素,目 前我国用户的停电时间95%以上都是由配电网引起的。
这就是说,问题主要出在 配电网上。
即便是输电网一刻都不停电,而最终用户的平均停电时间仍然有十个 多小时。
这就像我们从北京到天津旅行一样,乘坐城际列车,半小时就从北京南 站到达天津站了,而到达目的地实际花费的时间还是要在2小时以上,因为城市内部交通拥堵,很费时间,要想进一步缩短旅行时间,重点是要解决城市内部交 通不畅问题。
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的设计
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的设计摘要:配电网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电力系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别从结构框架、产品特点、产品性能几个方面阐述了一款公司自行研发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
通过用户的现场应用反馈意见,反映良好、运行可靠、经济实用。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智能配电网;模块设计1.现状和问题智能配电网建设发展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推动智能配电网发展的基础技术,也是促进智能配电网发展的重要工具[1]。
配电网直接面向用户,是保证供电质量、提高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
电力用户遭受的停电时间,95%以上是由于配电系统原因造成的,电力系统损耗中约有一半产生在配电网,因此必须给予配电网足够的关注[2]。
我公司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致力于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组织公司技术人员研发了一款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
它是针对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环网柜、开闭所等场所而开发的新一代产品,其采用高速采样芯片和32位高速控制芯片相结合的新型高压开关控制装置,能快速稳定的完成对高压开关的监控,并集保护、测量、控制、监测、通讯、远动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集成度高、配置灵活、界面友好等特点。
2.产品概述根据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的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及可适应性,所使用的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设备应具有设备对等通讯及实现即插即用的要求,并且保证不同厂家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互联、互换及互操作,配电自动化只能终端设备之间能够通过相互通信实现故障快速定位、隔离及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并将处理结果上报配电自动化主站[3]。
按照规范要求,结合自身的研发设计,我公司开发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采用标准的4U19英寸机箱,前插拔结构,机箱深度220毫米,前插拔结构,后面有背板可以实现各个前插件之间的信号交换。
装置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结构图由图1可以看出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由:电源插件、3U9I插件、CPU插件、开入插件、开出插件、通讯插件组成。
智能配电网讲座第一讲智能配电网概述
第26卷第3期2009年6月供 用 电・本刊特约撰稿・智能配电网讲座徐丙垠1,3,李天友2,5,薛永端3,金文龙4(1.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 255031;2.福建省电力公司,福建福州 350003;3.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公司,山东济南 250100;4.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北京 100044;5.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近年来,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业界的热门话题,被认为是改变未来电力系统面貌的电网发展模式。
特别是在《纽约时报》报导了美国政府将建设智能电网列为其经济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后,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智能电网的热潮。
我国对建设智能电网也高度重视。
2007年底,华东电网启动了智能电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2009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要“建设坚强的智能化电网”。
目前,智能电网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政治、经济、金融投资界的高度关注。
智能电网包括智能输电网和智能配电网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智能配电网具有新技术内容多、与传统配电技术区别大的特点,在智能电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智能电网内容广泛,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为促进我国配电工程技术人员了解、交流、学习智能配电网技术,共同致力于我国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应《供用电》编辑部之邀,笔者撰写了本讲座。
本讲座拟分4讲,是依据现阶段对智能配电网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介绍以下智能配电网技术的主要内容:①智能配电网概述;②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③高级配电自动化;④高级量测体系。
第一讲 智能配电网概述1 智能电网及其发展1.1 智能电网的定义“智能电网”(Smart Grid),最早出自美国“未来能源联盟智能电网工作组”在2003年6月份发表的报告。
报告将智能电网定义为“集成了传统的现代电力工程技术、高级传感和监视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输配电系统,具有更加完善的性能并且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
”在此之后,陆续有一些文章、研究报告提出智能电网的定义;此外还有类似的“Intelli Grid”、“Modern Grid (现代电网)”的称谓。
未来配电网控制新技术--分布式控制技术
未来配电网控制新技术--分布式控制技术
徐丙垠
【期刊名称】《供用电》
【年(卷),期】2015(0)2
【摘要】未来配电网是一个更加智能、灵活、主动的有源配电网,对保护控制技术(简称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对测量信息的利用方式,控制技术可分成三类:一是就地控制技术,利用就地测量信息进行控制,如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基于就地电压的无功补偿电容器投切控制。
就地控制方式的优点是控制响应速度快,在数十毫秒级,但利用的测量信息不全面,控制性能不完善。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徐丙垠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控制技术研究 [J], 李晓明
2.分布式光伏对未来配电网的影响及电压调整 [J], 王旭
3.含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的实用型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技术研究 [J], 陆善婷;杨敏红;程军照
4.含分布式光伏的主动配电网电压分布式优化控制 [J], 姜涛;张东辉;李雪;张儒峰;李国庆
5.考虑分布式电源主体参与的主动配电网分布式控制方法综述 [J], 刘洋;刘志伟;李立生;孙勇;张世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利用主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网自动化技术
如何利用主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网自动化技术摘要:本文针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建设,主要从主网调度的自动化建设应用和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分析,在维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推动电力企业的稳定经营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建设;主网调动自动化;配网自动化技术引言在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电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自身的功能作业的发挥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电力系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这也使得主网调度的自动化和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受到了更高的关注和重视。
一、主网调度自动化的应用分析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主网调度的自动化发展逐渐成熟。
现阶段,电网调度工作的自动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形成了“统一调度、分层管理”的体系。
尤其是在智能化电网的推动过程中,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而且,在该技术的支撑下,电网调动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一)CC-2000自动化调度系统该系统在研发和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对面向对象技术进行集中应用,并呈现出了分布式的结构特征。
而在实际的设计应用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事件驱动和封装思想的指导,使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而且,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这个系统可以凭借自身的较强通用性得以广泛的应用。
(二)SD-6000能量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在相应平台上实现具有开放式特点的管理功能,并通过对大规模的调度投影技术和电话自动拨号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整合应用,促使该系统平台开放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OPEN-3000能量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中包含了SCADA、FES、PAS、AVC、DTS等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数据收集功能、配电管理功能、应用软件操作等,通过多项功能的融合,该管理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和分布性的优势,是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新型能量管理体系。
智能配电网讲座 第三讲 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
智能配电网讲座第三讲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
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金文龙
【期刊名称】《供用电》
【年(卷),期】2009(26)5
【摘要】第三讲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作为提高供电可靠性与配电网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配电自动化(DA)受到了供电业界的广泛重视。
根据智能配电网(SDG)的定义和功能,DA是其主要的技术内容,但SDG的提出使DA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SDG的建设目标,深入研究、充实提高DA技术,对于推动SDG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5页(P21-25)
【关键词】配电网;智能;自动化技术;讲座;供电可靠性;配电自动化;SDG;管理效率【作者】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金文龙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公司;福建省电力公司;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27;TP18
【相关文献】
1.开关电器智能化技术讲座(6)开关电器智能化技术在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 [J], 梁锦;梁建宏
2.配电网络及其自动化技术讲座(6)配电网保护与故障计算 [J], 郭晓云
3.配电网络及其自动化技术讲座(7)配电自动化与馈线自动化 [J], 刘琼章;龙志君
4.配电网无功补偿技术讲座:第三讲配电线路上分散安装的并联电容器组 [J], 刘乾业
5.城市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讲座第三讲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应用 [J], 王一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继电保护问题讲座六有源配电网保护技术_徐丙垠
1. 1.2 宽 限接入 阶段
有 源配 电 网的规划 建设 与运 行管 理必 须考 虑 D E R 对 配 电 网 的影 响 其 中, 对于 D E R 按 照即 接 即忘原 则接 人 的配 电网来 说 , 由于可 以将 D E R 当成 一个 负 的负 荷 而忽 略 其 电 源效 应 , 因 此仍 然 可以将 其作 为一个 无源 配 电网对 待 有 源 配 电 网 这 一 专 业 术 语 源 自英 文
Hale Waihona Puke 循 的是 电路 术语 的 翻译 惯 例
对 D E R 并 网采用 更为 积极 的宽 限接人 原则 , 即不 再对 接人 容量 进 行 硬性 限制 , 而是 在 保 证 配 电 网 安全 (设备 不超 载 短路 容 量 不 超 过标 准要 求 保 护不 失效 ) 以及 电能质量 合格 的前 提下 , 允许 最大
X u B in g 少in l , L i T ia n 夕o u Z , X u e Y o n g d ua n 3
( 1 . S h a n d o n g U n iv e r s ity o f T e e h n o lo g y , Z ib o 2 5 5 0 3 1 , S h a n d o n g C h in a ;
聚焦配电物联网,2019智能配电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9年第6期T1 聚焦配电物联网,2019智能 配电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2019年5月26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的“2019智能配电技术研讨会”在北京铁道大厦举行,主题为“面向能源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系统与装备”。
来自全国各装备制造企业、有关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各电网公司等产学研部门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共13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肖立业致开幕辞。
他指出,我国一流城市配电网、分布式发电持续深入发展,许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其中就有面向智能配电网的物联网技术,配电物联网理念及解决方案随之应运而生。
通过设备间的全面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配电网的全面感知、数据融合和智能应用,配电物联网将从本质上提升配电网建设、运维、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满足能源转型“再电气化”需求。
肖立业进一步指出,近期国网公司的泛在电力物联网2019建设方案已经下发,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已经拉开序幕。
这势必将直接带动通信、电力二次设备及软件、传感监测类及相关应用等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电力系统的电网、电源、用电结构、电网调度控制、网络安全等提出了挑战。
这需要在座的各位同仁们去探索、创新,去解决问题,以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全面“落地”。
本次会议分别由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徐丙垠、中国电力行业■本刊记者 刘星科学研究院配电所配电装备技术研究室主任韩筛根主持。
为就当下配电物联网以及智能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发展和装备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本次会议特邀来自国网公司、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等2019年第6期T2行业产学研方面的11位领导和专家,与参会代表深入研讨和交流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建设配电物联网对电气制造行业的机遇和需求,以及智能配电系统的发展趋势。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孙德栋基于智能芯片的配电物联网解决方案及应用案例:在配电物联网建设过程中,结合智能芯片与终端应用,需要重点研究并解决“管”、“边”、“端”侧三方面的问题。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_徐丙垠
3 高级 DA 技术
3. 1 高级 DA 的基本概念 SDG 的出现 给 DA 的 发展提 出了 新的要 求 。 — 39 —
2009 , 33( , 合理规划 DA 的 功 能 , 充实提高 DA 的技术内容 。 为此 , 美国电力科学 研究院在“ 智能电网体系” ( intellig rid architecture) 研究报告中提出了高级 DA 的概念 。 该报告将高级 DA 定义为 : 配电网革命性的管理与控制方法 , 它实 现接有 DER 的配电系统的全面控制与自动化 , 使系 [ 9] 统的性能得到优化 。 高级 DA 是对常规 DA 技术 的继承与发展 , 是 SDG 中的 DA 。 除对常规 DA 功 能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外 , 高级 DA 的主要特点体现 在支持 DER 的大量接入 、 深度渗透上 。 目前 , SDG 已作为一个包含所有配电新技术的 概念 , 为了使高级 DA 更有针对性 , 有必要重新划分 其技术内容 。 在中国供电企业中 , 高压变电站 、 中低 压配电网与用电是 3 个不同的专业领域 , 分属 3 个 不同的部门管理 。 业界所说的“ 配电网” 一般是指中 低压配电网 。 从便于自动化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角度 出发 , 建议 将高级 DA 的技术 内容 限定为 中低 压 DOA 与管理自动化( 或管理信息化) 2 个方面 , 而将 常规 DA 中用户自动化的内容作为 SDG 独立的技 术分支 。 为与常规 DA 的概念加以区分 , 可将高级 DA 中的 DOA 和管 理自动 化分别 称为 高级 DOA 和高级配电网管理自动化 。 完成高级 DA 功能的系 统包括 DOA 系统 、配电 GIS 这 2 种相对独立 的系 统 。 为与常规 DA 系统加以区分 , 可在这些系统名 称前冠以“ 高级” 二字 。 3. 2 高级 DA 关键技术 3. 2. 1 IP 通信网络 长期以来 , 通信是制约常规 DA 技术发展的瓶 颈 ,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1) 采用点对点或点对多点通信方式 , 只能在终 端与主站或配电子站之间进行通信 , 配电终端之间 不能交换数据 , 无法实现一些就地控制功能( 如就地 快速故障隔离) 。 2) 采用配电子站转发终端数据 , 终端与主站之 间不是透明传输 , 配置与管理维护工作量大 。 3) 通道带宽有限 , 难以传输故障录波 、 电能质量 扰动记录等批量数据 。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通信设备成本的降低 , 目前已具备条件建设一个覆盖 配电网中所有 节点 ( 控制中心 、 变电站 、分段开关 、用户端口等 ) 的广域 IP 通信网 。 它将克 服常规 DA 通信技术存 在的问 题 , 给配电网保护 、 监控与自动化技术带来革命性的 变化 。 配电网广域 IP 通信网的主干网采用光纤组 网技术 , 分支网可采用无线( 如 Zig Bee 技术) 、载波 等方式 。 3. 2. 2 配电网广域测控体系 高级 DOA 系 统 由配 电 网调 度主 站 ( 简称主 — 40 —
配电自动化助力一流配电网
配电自动化助力一流配电网
徐丙垠
【期刊名称】《供用电》
【年(卷),期】2014(0)5
【摘要】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n Automation, DA)能够改变配电网“盲管”现象、提高供电质量与运行效率、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与集成,是建设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支撑内容。
为提高供电质量、解决分布式电源接入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将配电网建设作为当务之急,提出建设国际一流配电网,大城市核心区供电可靠率达到5个9(99.999%);南方电网公司也开展与国际同行对标的活动,提出了供电可靠性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努力目标。
供电可靠率要达到5个9,必须在构建合理的网架结构、采用状态检修与不停电作业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建设DA系统,让配电网智能、灵活、主动起来,实现配电网的优化运行。
建设一流配电网, DA 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为此,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都十分重视DA工作,国家电网公司还专门成立了副总经理挂帅的领导小组推动DA的建设与应用,DA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徐丙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规划建设一流配电网,助力张家口经济发展 [J], 王海彪
2.配电自动化助力一流配电网建设 [J], 钱怡辰;李会军
3.超一流管理助力“双一流”建设——浅谈“双一流”建设视野下高校学院管理团队建设 [J], 赵晓波
4.建设一流配电网争当发展排头兵——铜山供电公司扎实推进一流配电网工程建设纪实 [J], 赵磊;于慧
5.引领配电技术国际一流,助力中国配电网建设与改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配电网短路电流计算端口补偿法的改进
配电网短路电流计算端口补偿法的改进刘国栋;徐丙垠;彭克;高孟友;张新慧【摘要】针对现有不迭代端口补偿法计算误差大、迭代端口补偿法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提出计及并联支路影响的端口补偿改进算法.充分利用配电网辐射状的结构特点,采用基于相分量的端口补偿法计算配电网故障,既提高了计算速度又保证了计算精度.通过算例对所述方法进行测试,并与传统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本算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优越性.【期刊名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2)001【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配电网;端口补偿法;并联支路;节点阻抗矩阵;故障计算【作者】刘国栋;徐丙垠;彭克;高孟友;张新慧【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49;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菏泽供电公司,山东菏泽274000;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49;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49;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13传统的电力系统故障计算通常采用节点导纳矩阵解法[1-4],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配电网的特点,矩阵分解因子表的形成比较复杂,计算量大.配电网的故障计算可以采用基于相分量的端口补偿法[5-14].该方法充分利用配电网一般是辐射状网络的特点,可以利用前推回代法计算,得到故障端口开路电压,而端口阻抗矩阵可以根据端口节点阻抗矩阵求出,因此极大地减少了短路故障计算工作量.利用端口补偿法计算配电网短路电流时可以采用不需迭代的计算方式[6-12].文献[11]针对辐射状无源配电网,利用叠加原理计算配电网短路电流,利用前推回代潮流计算得到故障端口开路电压,通过端口节点阻抗矩阵求出端口阻抗,经一次端口补偿电流计算求得短路电流.文献[12]将少环无源配电网分成纯辐射状网络和纯环状网络,提出一种三相参数不对称的环状配电网故障计算新方法,其中纯辐射网络部分仍然采用文献[11]的计算方法.以上方法在计算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时均未考虑线路中并联的无功补偿电容器与负荷(简称并联支路)的影响,其值等于从故障点到根节点的阻抗矩阵之和.这样,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计算简单,但是由此计算出的故障电流存在较大的误差,必须经过多次迭代计算[13-14]才能解决误差大的问题.文献[13]将故障设备经故障补偿电路与大地电源和馈线支路构成一个回路,把故障端口补偿电流作为对应节点注入电流的增量进行迭代计算,在每次进行潮流计算时计及负荷(并联支路)电流,使得故障计算和潮流计算具有相似的计算过程.文献[14]在文献[13]基础上考虑了多种类型的分布式电源,提出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三相故障计算的叠加法.以上方法能够获取精确的短路电流计算结果,但需要进行多次端口补偿电流的计算,计算工作量增大.此外,初值选取不合适时存在迭代不收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端口补偿法进行改进.端口补偿法将短路看成是网络结构在故障点处发生了变化,并利用端口补偿电路模拟故障.假设配电网中F点发生三相短路故障,则相当于在故障点a、b、c三相的节点Fa、Fb、Fc与地之间增加3条新的支路,支路阻抗是过渡电阻Rk,如图1(a)所示.因此,三相短路故障可以用3个端口补偿支路FaE、FbE、FcE来模拟.同理,两相短路用节点Fb与Fc之间的端口补偿支路来模拟,如图1(b)所示.单相对地短路用节点Fa与地E之间的端口补偿支路来模拟,如图1(c)所示.而两相接地故障,用Fb与Fc之间的端口补偿支路(支路阻抗为零)以及节点Fb与地E之间的端口补偿支路来模拟,如图1(d)所示.故障端口补偿电流的计算公式为式中是故障端口补偿电流向量;是故障端口开路电压向量;ZK是故障端口阻抗矩阵,根据故障类型,由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求出.目前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求解方法为:对角线元素Zaa,Zbb,Zcc,其值等于故障点到根节点的所有支路自阻抗之和;非对角线元素Zab=Zba,Zbc=Zcb,Zac=Zca,其值等于故障点到根节点的所有支路互阻抗之和.这样计算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非常简单,但想获取精确的短路电流计算结果,需要计及线路中各类并联支路的影响.中压配电网故障计算涉及的并联支路可细分为无功补偿电容器、负荷和分布式电源3种类型.本文考虑的是恒阻抗类型的负荷和恒阻抗类型的无功补偿电容器.因采用恒阻抗模型后,负荷模型与无功补偿电容器模型是统一的,所以在下面的讨论中,不再区分负荷与无功补偿电容器.同时由于逆变型分布式电源[15-16]的输出电流取决于其控制策略,且与并网点电压有关,在配电网接有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时,不能再将其作为一个线性网络对待.此时,使用端口补偿法进行配电网故障计算时,需要采用迭代计算的方式.因此,本文只考虑旋转型分布式电源,暂不考虑逆变型分布式电源.这样,在进行节点阻抗矩阵计算时计及上述两类并联支路的影响.在进行配电网故障计算时,一般忽略负荷的非线性现象以及三相负荷的耦合,把每一相负荷等效为一个恒阻抗,阻抗值根据负荷的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求出,即ZL=式中,UN为负荷两端的标称电压,当负荷采用星型接线时选为额定相电压,当采用三角形接线时选为额定线电压.负荷导纳的计算公式为YL=负荷接线方式有图2所示的3种情况.由于图2(c)所示的三角形接线方式的等效电路可以转换成星型中性点不接地接线方式的等效电路,因此,下面只讨论前两种接线方式的模型.对于Y0接线方式,并联支路线路电压与并联支路电流关系可直接写为式(4)简写为式中:YP是并联支路导纳矩阵,因为中性点直接接地,它也是并联支路节点导纳矩阵,其中3个对角线元素为每一相支路的导纳;是支路电流矩阵向量.对于Y接线方式,则有式中,Un是并联支路中性点对地电压.因为中性点不接地,三相并联支路电流之和等于零,所以Un可根据电压以及并联支路阻抗参数求出,即将式(7)代入式(6)得式(8)简写为式中,Ype为考虑中性点不接地的因素后的并联支路节点导纳矩阵,即由式(5)与(10)可知:在负荷中性点接地时,节点导纳矩阵等于支路导纳矩阵;在中性点不接地时,节点导纳矩阵需要根据支路导纳由式(10)求出.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时,旋转发电机[17-20]通常采用PV节点模型.但在短路计算时,由于故障后配电网电压比较低,受其调节能力的限制发电机的功率输出不可能保持恒定.因此,考虑其暂态过程,利用发电机次暂态电动势具有短路前后瞬间维持不变的特性,采用恒电动势模型.以同步发电机为例(异步发电机初始短路电流的等效电路与同步发电机次暂态等效电路类似),其等值电路如图3所示.图3中为同步发电机内部电动势;Rg为定子绕组电阻;Xg为同步发电机内部等效电抗.计算次暂态短路时取次暂态电动势取为其次暂态电抗X″.根据等效电路,在计算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时,可以把旋转机作为一个并联支路对待,其支路导纳矩阵根据其次暂态阻抗求出.逆变器类分布式电源的输出电流取决于其控制策略,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因此,本文仅考虑旋转型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电流的计算.在计算放射式配电线路故障补偿端口(简称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时,把故障端口到根节点之间的串联配电线路称为故障主回路[21-22].由于一般负荷阻抗远大于线路阻抗,因此可忽略故障主回路之外的分支线路阻抗(包括故障端口后的线路阻抗),只考虑其所带负荷阻抗.这样,计算时可将原配电线路等效简化为从故障端口到根节点不带分支线路的简单放射式线路.根据故障主回路的配电线路回路阻抗矩阵以及并联支路节点导纳矩阵,可计算出故障端口的节点阻抗矩阵.以图4(a)所示5节点放射式配电线路为例,采用端口补偿法计算故障端口(节点3)的节点阻抗矩阵.忽略支路1-5与支路3-4的线路阻抗,将节点5的负荷阻抗接在节点1上,节点4的负荷阻抗与节点3的负荷阻抗合并,得到故障主回路如图4(b)所示.利用线路回路阻抗矩阵与并联支路节点导纳矩阵表示的故障主回路的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其中并联支路的中性点与地之间的阻抗用Zn表示,如果并联支路采用Y0接线时,Zn=0,否则Zn取无穷大;Z0、Z1、Z2、Z3是电源、线路段0-1、1-2、2-3的回路阻抗矩阵,Y0、Y1、Y2、Y3是根节点、节点1、2、3的并联支路节点导纳矩阵.根据故障主回路等效电路,计算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步骤为:1)计算从根节点向电源侧看进去的节点阻抗矩阵,由于电源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因此根节点电源侧的节点阻抗矩阵就是电源回路阻抗矩阵Z0.2)计算根节点加入并联支路后的节点阻抗矩阵.设根节点电压矩阵向量为流入系统与并联支路的电流矩阵向量为则有得到增加并联支路后的根节点的阻抗矩阵为Zn0=-13)计算节点1电源侧的节点阻抗矩阵.因为节点1电压与节点0电压满足关系因此,节点1电源侧的节点阻抗矩阵为ZS1=Zn0+Z14)与节点0的计算方法相同,得到增加并联支路后节点1的节点阻抗矩阵为Zn1=-15)计算出节点2电源侧的节点阻抗矩阵为ZS2=Zn1+Z26)计算节点2的节点阻抗矩阵为Zn2=-17)计算出节点3电源侧的节点阻抗矩阵为ZS3=Zn2+Z38)增加节点3的并联支路,得到节点3的节点阻抗矩阵为Zn3=-1可见,通过简单的矩阵运算即可求出故障补偿端口节点阻抗矩阵,避免了复杂的高阶矩阵的求逆运算.利用端口补偿法计算配电网短路故障的基本流程为:(1)初始化系统,输入网络参数、负荷数据、根节点电压、分布式电源额定输出电压与阻抗参数等.(2)利用公式(2)计算出负荷阻抗.(3)按照前述并联支路处理方法及节点阻抗矩阵计算步骤,建立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4)根据故障类型,建立故障端口补偿电路,形成端口阻抗矩阵.(5)应用前推回代法计算故障端口开路时电压与电流的分布,求出故障端口的开路电压(本文计算精度ε取10-6).(6)计算端口补偿电流,故障端口的补偿电流即是流过故障点的短路电流.(7)计算端口补偿电流单独作用产生的节点电压,将其与端口开路网络计算获得的节点电压相加,即为故障后的实际节点电压,根据这些节点电压,可计算出故障后任一支路的电流.本文以常见的10kV辐射型配电线路为例(如图6所示),系统电源的正、负序阻抗相等,为j0.43Ω;配电线路正序阻抗为(0.17+j0.327)Ω/km,零序阻抗参数设为正序阻抗的3.5倍,两个节点之间的线路长度均为2km.节点的负荷阻抗参数见表1.(1)不含分布式电源的短路计算假设在节点4发生三相短路和bc两相短路故障.分别采用本文考虑负荷的端口补偿法、传统不考虑负荷的端口补偿法和传统迭代端口补偿法计算相应故障的短路电流.本文采用DIGSILENT仿真软件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2)含分布式电源的短路计算在节点3接入额定功率1MW的同步发电机,其次暂态电抗为j20Ω,假设在节点4发生三相短路和bc两相短路,采用本文算法进行计算,结果见表4.算例结果表明:(1)本文算法和传统迭代端口补偿法计算结果非常接近DIGSILENT 的计算结果,而不考虑负荷影响的端口补偿法计算误差较大.(2)本文算法只需进行一次潮流计算,经6次迭代即可收敛,利用公式(1)即可计算出各种故障类型的短路电流;传统迭代端口补偿法需要进行多次端口补偿电流的计算,故障时因真实值偏离初值导致迭代次数增加,经10次以上迭代才收敛.(3)在配电网包含旋转型分布式电源时,本文算法依然可行,结果精准,计算简便.本文在计算无源和含旋转型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故障端口节点阻抗矩阵时,对配电网接入的恒阻抗类型的负荷和旋转型分布式电源两类并联支路作相应处理,计及它们的影响,提出了考虑负荷影响的端口补偿改进算法.通过潮流计算获得故障端口开路电压,按照本文方法计算出故障端口阻抗矩阵,只需进行一次端口补偿电流计算,即可获取精确的故障电流计算结果.同时本文算法不需要进行故障迭代计算,避免了初值选取不合适时迭代次数增加甚至不收敛等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仅适用于含旋转类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短路电流的计算,含逆变器类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短路电流仍然需要对端口补偿电流进行多次迭代计算.【相关文献】[1]李光琦.电力系统暂态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2]张小平,陈珩.不对称三相电力系统潮流、故障的统一分析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4,8(8):18-24.[3]ALEX B,WILSUN X.Analasis of faulted power systems by phase coordinates [J].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1998, 12(2):587-595.[4]CHEN T H,CHEN M S,LEE W J,et al.Distribution system short circuit analysis a rigid approach [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1992,7(1) : 444-450.[5]WANG F T.Compensation method for network solutions by optimally ordered triangular factorization [J].IEEE Tra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72, 91(1):123-127.[6]CHENG C S,SHIMOHAMMDI D A,Three-phase power flow method for real-time distribution system analysis [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 1995,10(2):671-679.[7]ZHANG X, SOUDI F,SHIRMPHAMMADI D,et al.A distribution short circuit analysis approach using hybrid compensation method[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1995,10(4):2 053-2 059.[8]曹国臣,宋家骅,柳焯.66kV及以下电网短路计算的新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7,17(3):207-210.[9]王艳松,王平.配电网短路故障的新算法[J].电网技术,1999,23(6):8-14.[10]张红.一种辐射型配电网短路电流实用算法[J].电网技术,2001,25(12):38-41.[11]车仁飞,李仁俊,李玉忠.基于叠加原理的配电网短路电流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 25(24):22-25.[12]傅旭,王锡凡.三相参数不对称的环状复杂配电网故障计算的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11):64-68.[13]吴文传,张伯明.三相不平衡配电网的潮流故障统一分析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10(20):50-54,36.[14]王守相,江兴月,王成山.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分析叠加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5):38-42.[15]PLET C A,GREEN T C.Fault response of inverter 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ors in grid-connected applications [J].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4,106(1):21-28.[16]孔祥平,张哲,尹项根,等.含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电网故障电流特性与故障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34):65-74.[17]UK by KEMA Ltd.The Contribution to Distribution Network Fault Levels From the Connection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R].UK:KEMA Ltd,2005.[18]杨杉,同向前,刘健.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研究[J].电网技术,2015,39(7):1 977-1 982.[19]NIMPITIWAN N.HEYDT G T. Fault current contribution from synchronous machine and inverter based distributed genera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7,22(1):634-641.[20]王成山,孙晓倩.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短路计算的改进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23):54-58.[21]刘国栋,咸日常,王涛,等.考虑负荷影响的配电网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研究[J].山东电力技术,2017,44(4):5-10.[22]彭克,徐丙垠,刘国栋,等.一种配电线路故障端口的节点阻抗矩阵计算方法:中国,105974271A[P].2016-09-28.。
智能电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笔记概要
智能电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应用1智能电网的技术概况智能电网是为了实现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创建开放的系统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
它主要是通过终端传感器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即时连接的网络互动,从而实现数据读取的实时(real-time、高速(high-speed、双向(two-way的效果,整体性地提高电网的综合效率。
它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遇到电力供应的高峰期之时,能够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从而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同时,智能电表也可以作为互联网路由器,推动电力部门以其终端用户为基础,进行通信、运行宽带业务或传播电视信号。
2009年6月27~28日,第一届智能电网研究论坛在天津大学召开。
论坛共安排了十四个学术报告,从智能电网的基本理念、技术组成、设备需求等多个角度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天津大学余贻鑫院士的报告为―智能电网的原动力、技术组成和实施路线‖。
报告中提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求侧管理、分布式电源等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原动力。
智能电网是综合应用通讯、高级传感器、分布式计算等技术,提高输配电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
华中科技大学程时杰院士在―储能技术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的报告中指出,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较大的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的应用是解决如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这个难题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并提出了智能电网对储能系统的基本要求,即足够大的储能容量、足够快的功率响应速度、足够大的交换功率、足够高的储能效率、足够小的放电周期、足够长的使用寿命、足够小的运行费用。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王成山教授作了―分布式电源、微网、智能配电系统‖的报告,分别对分布式电源、微网和智能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智能配电网讲座第二讲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
供 用 电第26卷第4期2009年8月・本刊特约撰稿・智能配电网讲座徐丙垠1,3,李天友2,5,薛永端3,金文龙4(1.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 255031;2.福建省电力公司,福建福州 350003;3.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公司,山东济南 250100;4.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北京 100044;5.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第二讲 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 智能电网区别于传统电网的一个根本特征是支持分布式电源(Dist 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DER)的大量接入。
满足DER并网的需要,是智能电网提出并获得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本讲介绍分布式电源的基本概念及其并网技术,作为读者学习、了解智能电网技术的基础知识。
1 分布式电源的概念分布式电源指小型(容量一般小于50MW)、向当地负荷供电、可直接连到配电网上的电源装置。
它包括分布式发电装置与分布式储能装置。
分布式发电(Dist ributed Generation,D G)装置根据使用技术的不同,可分为热电冷联产发电、内燃机组发电、燃气轮机发电、小型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等;根据所使用的能源类型,D G可分为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发电与可再生能源(风力、太阳能、潮汐、生物质、小水电等)发电两种形式。
分布式储能(Dist ributed Energy Storage,D ES)装置是指模块化、可快速组装、接在配电网上的能量存储与转换装置。
根据储能形式的不同,D ES可分为电化学储能(如蓄电池储能装置)、电磁储能(如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机械储能装置(如飞轮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热能储能装置等。
此外,近年来发展很快的电动汽车亦可在配电网需要时向其送电,因此也是一种D ES。
2 分布式电源的发展2.1 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发展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向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的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各种分散布置的、小容量的发电技术又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分布式发电已成为一股影响电力工业未来面貌的重要力量。
一种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系统的参数推送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系统的参数推送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杨建平,张炜煜,徐丙垠,魏帅,李祯
申请号:CN201910654698.1
申请日:20190719
公开号:CN110336380A
公开日:
201910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系统的参数推送方法,属于配电自动化技术领域。
包括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01,初始化同步;步骤1002,控制中心下发参数,步骤1003,管理单元判断向前置单元下发参数是否成功,如果成功,执行步骤1005,如果不成功,则顺序执行步骤1004~步骤1005;步骤1004,下发失败后的参数回滚;步骤1005,结束。
在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系统的参数推送方法中,避免了现有技术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系统中由于前置单元通信状态不明,上线时间未知等客观原因,前置单元初始状态异常时,管理单元与前置单元之间参数同步困难的问题,使得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系统的管理单元和前置单元之间工作更加可靠。
申请人: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255087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三赢路1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孙爱华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8 —
· 专题研讨 — — — 智能电网 · 徐丙垠 , 等 智能配电网 与配电自动化
网 。 此外 , DER 接入的影响主要在配电网 , 与用户 互动的着眼点也在配电网 。 要实现智能电网的整体 建设目标 , 必须给予配电网足够的关注 。 1. 2 SDG 的主要技术内容 SDG 的主要技术内容有 : 1) 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 SCADA) 技术 。 2) 变电站自动化( SA) 。 3) 馈线自动化 ( FA ) , 指中压电网故障定位 、隔 离与自动恢复供电技术 。 4 ) 高 级 量 测 体 系 (advanced metering i nf rast ruct ure , AMI) , 是一个使用智能电表 收集并 [ 6] 分析用户用电数据的系统 。 AMI 是传统 自动抄 表( AM R) 技术的新发展 。 5) 配电管理自动化 , 包括设备管理 、检修管理 、 停电管理 、 规划设计管理等内容 。 6) 客户信息系统( CIS ) , 又称用电管理系统 , 对 用户及其用电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 。 7) 配电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 8) DE R 并网技术 , 包括 DER 的“ 即插即用” 、优 化调度以及微网 ( micro grid , M G ) 共 3 部分内容 。 MG 是指接有 DE R 的配电子系统 , 可脱离主网独立 运行 。 9) 柔性交流配电技 术( 简称配电 F ACT S ) ,是 [ 7] FAC TS 技术在配 电网的延伸 , 又称 定制电力 技 术。 10) 故障电流限制技术 , 指利用电力电子 、高温 超导等技术限制短路电流 。
第 33 卷 第 17 期 2009 年 9 月 10 日
V o l. 33 No . 17 电网与配电自动化
徐丙垠1 , 2 , 李天友3 , 4 , 薛永端2
( 1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省淄 博市 255012 ;2 .科汇电力自动化公司 , 山东 省淄博市 255087 ; 3.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3 ; 4.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市 102206)
3 高级 DA 技术
3. 1 高级 DA 的基本概念 SDG 的出现 给 DA 的 发展提 出了 新的要 求 。 — 39 —
2009 , 33( 17)
有必要根据 SDG 的发展 目标 , 合理规划 DA 的 功 能 , 充实提高 DA 的技术内容 。 为此 , 美国电力科学 研究院在“ 智能电网体系” ( intellig rid architecture) 研究报告中提出了高级 DA 的概念 。 该报告将高级 DA 定义为 : 配电网革命性的管理与控制方法 , 它实 现接有 DER 的配电系统的全面控制与自动化 , 使系 [ 9] 统的性能得到优化 。 高级 DA 是对常规 DA 技术 的继承与发展 , 是 SDG 中的 DA 。 除对常规 DA 功 能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外 , 高级 DA 的主要特点体现 在支持 DER 的大量接入 、 深度渗透上 。 目前 , SDG 已作为一个包含所有配电新技术的 概念 , 为了使高级 DA 更有针对性 , 有必要重新划分 其技术内容 。 在中国供电企业中 , 高压变电站 、 中低 压配电网与用电是 3 个不同的专业领域 , 分属 3 个 不同的部门管理 。 业界所说的“ 配电网” 一般是指中 低压配电网 。 从便于自动化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角度 出发 , 建议 将高级 DA 的技术 内容 限定为 中低 压 DOA 与管理自动化( 或管理信息化) 2 个方面 , 而将 常规 DA 中用户自动化的内容作为 SDG 独立的技 术分支 。 为与常规 DA 的概念加以区分 , 可将高级 DA 中的 DOA 和管 理自动 化分别 称为 高级 DOA 和高级配电网管理自动化 。 完成高级 DA 功能的系 统包括 DOA 系统 、配电 GIS 这 2 种相对独立 的系 统 。 为与常规 DA 系统加以区分 , 可在这些系统名 称前冠以“ 高级” 二字 。 3. 2 高级 DA 关键技术 3. 2. 1 IP 通信网络 长期以来 , 通信是制约常规 DA 技术发展的瓶 颈 ,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1) 采用点对点或点对多点通信方式 , 只能在终 端与主站或配电子站之间进行通信 , 配电终端之间 不能交换数据 , 无法实现一些就地控制功能( 如就地 快速故障隔离) 。 2) 采用配电子站转发终端数据 , 终端与主站之 间不是透明传输 , 配置与管理维护工作量大 。 3) 通道带宽有限 , 难以传输故障录波 、 电能质量 扰动记录等批量数据 。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通信设备成本的降低 , 目前已具备条件建设一个覆盖 配电网中所有 节点 ( 控制中心 、 变电站 、分段开关 、用户端口等 ) 的广域 IP 通信网 。 它将克 服常规 DA 通信技术存 在的问 题 , 给配电网保护 、 监控与自动化技术带来革命性的 变化 。 配电网广域 IP 通信网的主干网采用光纤组 网技术 , 分支网可采用无线( 如 Zig Bee 技术) 、载波 等方式 。 3. 2. 2 配电网广域测控体系 高级 DOA 系 统 由配 电 网调 度主 站 ( 简称主 — 40 —
网自动化系统) 完成 。 SA 系统在完成 变电站的保 护监控功能的同时 , 向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 、DOA 系统提供变电站实时运行数据 。 配电管理自动化功 能由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GIS ) 完成 。 用户自动化系 统包括 AM R 系统 、CIS 、客户呼叫管理系统 。 由以 上 DA 系统集成形成的系统称为配电网综合自动化 系统或配电管理系统( DMS ) 。 2. 2 SDG 与 DA 的比较 比较 SDG 与 DA , 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 的联系与广泛的共同性 。 DA 是现代 计算机 、通信 与信息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 而这些新技术也是 SDG 的主要技术手段 。 DA 的技术内容完全包含在 SDG 内( 见图 1) , 且是 SDG 的主要内容 , 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 。
1 SDG 的基本概念
1. 1 SDG 的定义与功能特征 根据智能电网的含义 , 可将 SDG 定义为 : 一个 集成了传统和前沿配电工程技术 、 高级传感和测控 技术 、 现代计算机与通 信技术的配电 系统 , 更 加安 全、 可靠 、优质 、高效 , 支持分布式电源 ( distributed elect ric resource , DE R) 的大量接入 , 并为用户提供 择时用电等与配电网互动的服务 。 SDG 是人们对未来 配电网的愿景 。 它不 是一 项局部的技术 , 也不是传统配电网的简单改进与提 高 , 而是将各种配电新技术进行有机的集成 、融合 , 使系统的性能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它具有以下功能 特征 : 1) 更高的安全性 。 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与外
但与 DA 相比 , SDG 有着革命性的变化 : 1) 技术内容更为丰富 。 DA 属于配电系统二次 技术的范畴 , 而 SDG 是各种电力新技术在配电系统 中应用的总和 , 几乎涉及配电系统一次与二次的所 有技术领域 。 SDG 以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节约总体 成本为目的 , 强调各种技术的有机融合 、 协调应用 。 例如 , 将灵活的网络结构 、配电 FAC TS 设备与广域 保护 、 分布式智能控制相结合 , 实现配电网故障快速 自愈 , 将其对用户的影响降至最小 。 2) 性能更为完善 。 支持 DE R 的大量接入 、深度 渗透 。 通过综合应用先进的测控技术 、电力电子技 术并发挥 DER 、 需求侧管理的作用 , 使供电可靠性 、 电能质量 、 资产利用效率等都较传统配电网有实质 性的提高 。 3) 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 包括为用户提供择时用 电、 自有 DER 上网等 。 DA 中的 AM R 技术只是单 向读取用户电表显示的用电量 , 不支持与用户互动 的功能 。
0 引言
近年来 , 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界的热门话题 , 被 认为是改变未来电力系统面貌的电网发展模式 。 智 能电 网 包 括 智 能 输 电 网 和 智 能 配 电 网 ( sm art distribution g rid , SDG ) 2 方面的内容 , 其中 , SDG 具 有新技术内容多 、 与传统电网区别大的特点 , 对于实 现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体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介绍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及其 技术内容[ 1-5] , 而 专门 针对 SDG 的研 究 则相 对 较 少[ 6] 。 SDG 与业界熟悉的配电自动化( DA ) 技术有 着密切的联系 , 理清 SDG 与 DA 的关系对于了解 、 认识 SDG 十分有帮助 。 而按照智能电网的要求 , 充 实提高 DA 技术 , 对于推 动 DA 技术的发 展 、建 设 SDG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图 1 SDG 与 DA 的内容示意图 Fig. 1 Components of SDG and DA
2 SDG 与 DA 的关系
2. 1 DA 技术 DA 指利用现代计算机 、 通信与信息技术 , 将配 电网的实时运行 、电网结构 、 设备 、 用户以及地理图 形等信息集成 , 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 , 实现配电网 运行监控及管理的自动化 、信息化[ 8] 。 其作用主要 是提高供电质量 、 用户服务质量和配电网管理效率 。 DA 的主要技术内容有 : 1) 配电 网 运行 自 动化 ( di st ribut ion o peratio n aut omat ion , DOA ) , 包 括配电 SCADA 、SA 、F A 共 3 个方面的内容 。 2) 配电管理自动化功能 , 包括设备管理 、检修管 理、 停电管理 、 规划设计管理等功能 。 3) 用户自动化 , 包括自动抄表与客户信息管理 2 部分内容 。 在中国 , 高压配电网的运行监控一般由地区调 度自动化系统 完成 , 中压配电网的运 行监控与 FA 由 DOA 系统( 又称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或配电
摘要 : 从智能配电网( SDG) 与配电自动化( DA) 的定义 、 功能与技术内容入手 , 分析了 SDG 与 DA 之间的联系 。 介绍了高级 DA 的基本概念及其关键技术 。 对中国高级 DA 的研发与应用工作提出 了建议 。 关键词 : 智能电网 ; 智能配电网 ; 配电自动化 ; 配电网监控 中图分类号 : T M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