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案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4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1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
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这一部分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提出问题。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熟悉两种不同型号自行车的图片,直接提问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的研究。
2.分析问题。
教材分两步呈现。
首先,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问题的场面,提出了两种方案。
一,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
二,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接下来,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第二个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过程。
学生想到如果只凭观察是数不清的,要通过更精确的方法找出答案。
学生根据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判断出: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从而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首先,学生根据分析问题得到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接下来,学生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再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使用所学的圆、比例、排列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变速自行车变化出不同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自行车的种类,你有哪些理解?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由回答。
有普通自行车,还有变速自行车。
二、新授1.探究自行车的速度和内在结构的关系。
⑴猜测,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⑵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能够蹬一圈直接测量。
也能够计算得出。
)⑶观察讨论: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转过几个齿?你是怎样知道的?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有什么关系?(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因为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一个齿相对应。
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成反比例。
)⑷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一圈的路程的公式。
(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前轮轮齿数/后齿轮齿数)⑸实际操作、测量、计算,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蹬一圈直接测量,误差比较大。
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转数计算的结果相对准确)2.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表)⑴提问: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是怎样的?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变速自行车游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根据这个结构和前后齿轮的齿数,能够组合出2×6=12(种)速度,其中有两个速度相同,所以这种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1种速度。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
具体内容为第五章《比例尺、旋转和圆》中第三节“自行车里数学”。
我们将通过自行车实例,探究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多媒体课件、板书用具。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自行车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是否存在数学关系?2. 例题讲解(1)展示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齿轮齿数与轮径关系。
(2)讲解比例尺概念,推导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
(3)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加深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两道有关自行车数学关系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比例尺?如何应用?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数学2. 内容:(1)齿轮、链条、轮径数学关系(2)比例尺概念及应用(3)例题解析(4)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自行车前齿轮齿数为40,后齿轮齿数为20,前轮直径为2米,求后轮直径。
(2)应用题:小华骑自行车行驶1000米,前齿轮转400圈,求后齿轮转多少圈?2. 答案:(1)后轮直径为1米。
(2)后齿轮转200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自行车里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部分学生对比例尺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024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彩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1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第三节,详细内容围绕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展开。
主要探讨自行车轮圈周长与行驶距离的关系,以及自行车速度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自行车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公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轮圈、尺子、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轮圈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观察轮圈周长与行驶距离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圆的周长公式。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自行车行驶的距离?3. 例题讲解(15分钟)(1)给出自行车轮圈直径,求轮圈周长。
(2)根据轮圈周长和自行车速度,计算行驶距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圆的周长公式和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自行车轮圈的直径和周长?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强调圆的周长公式和自行车速度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周长公式:C = πd2. 自行车速度计算:速度 = 轮圈周长× 转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辆自行车的轮圈直径为70厘米,求轮圈周长。
(2)小明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行驶,他的自行车轮圈每分钟转100圈,求小明行驶了多远?2. 答案:(1)轮圈周长= πd = 3.14 × 70厘米≈ 219.8厘米(2)行驶距离 = 速度× 时间 = 15公里/小时× 1小时 = 15公里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圆的周长公式和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这些知识?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其他问题,如爬坡时的功率、油耗等。
人教版小学6年级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章节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探究自行车蹬一圈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2.难点理解自行车前后齿轮齿数与转数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展示自行车的图片,提问学生自行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对自行车结构的了解。
2.引出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二)新授(20分钟)1.研究自行车的运动原理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指出自行车的动力传递部分(脚踏板、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轮)。
讲解:脚踏板带动前齿轮转动,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转动,从而驱动后轮前进。
2.探究蹬一圈自行车前进的距离提出问题:蹬一圈自行车,自行车能前进多远?小组合作:测量自行车前、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直径。
引导学生分析: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转数;蹬一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车轮周长×后齿轮转的圈数=前进的距离。
得出公式:前进的距离=车轮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3.实际计算与验证给出一组自行车的数据,让学生计算蹬一圈前进的距离,并实际测量进行验证。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教材中的练习题,已知自行车的某些参数,计算蹬一圈前进的距离或根据要求设计自行车的传动结构。
例1:一辆自行车,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车轮直径是70厘米,蹬一圈能前进多少米?例2:如果要让自行车蹬一圈前进5米,前齿轮齿数为30,后齿轮齿数应是多少?(车轮直径为60厘米)2.小组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案。
(四)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包括运动原理和距离计算方法。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范文(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范文(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范文第【1】篇〗◆课前思考◆※对于自行车,学生究竟了解多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行车学生都不陌生,很多同学都会骑自行车,但通过课前与学生的几次交谈,发现学生对于自行车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自行车里有前齿轮和后齿轮,齿轮数和转数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对于自行车是如何运动的?前后齿轮的齿数、转数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变速自行车为什么能变速?绝大部分学生都只了解大概。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我对于本节课有了新的认识,让学生理解自行车运动的原理是本节课的前提。
※对于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师需要教哪些?对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这个单元后的拓展研究,我的定位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实际问题。
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齿轮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知识点,准确把握住教材是上好这节课的重要前提。
◆课堂教学◆【第一次试教】◎教学片断: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看视频:一同学骑普通小轮自行车,一同学骑大轮变速自行车进行比赛,最后普通小轮自行车赢了。
师:为什么普通自行车会赢?生:可能把变速自行车的档位调到最小了。
2.说原理。
师:你知道自行车是怎样前进的呢?生:踩脚踏板带动前齿轮转动,前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转动,后齿轮带动后车轮转动,后车轮推着前车轮往前走。
3.提问题。
师:关于自行车里的数学,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车轮的周长是多少米?生2:脚蹬1圈,轮子是否也转1圈?生3:蹬1周,自行车能走多远?……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蹬1圈,自行车能走多远?”这个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比例尺》中的内容,通过自行车的相关数据来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定义,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例尺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米尺、计算器。
学具: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向学生展示一辆自行车,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轮径和车架长度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行车轮径和车架长度,记录数据。
2. 例题讲解(1)根据学生测量的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自行车模型,计算实际自行车的轮径和车架长度。
(2)讨论如何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2)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同学评价、讨论。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定义:比例尺 =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2. 计算方法:比例尺 = 图上长度÷ 实际长度3. 应用: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自行车模型,计算实际自行车的轮径和车架长度。
a. 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米?b. 一张纸上的长度为20厘米,实际长度是多少米?2. 答案:(1)轮径:60厘米,车架长度:120厘米。
(2)a. 实际距离为500米。
b. 实际长度为2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理解比例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否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分析其行进原理,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4、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自行车里隐藏着哪些数学问题?(1)车架是三角行,具有稳定性。
(2)车轮是圆形,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运动的?脚蹬——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带动后轮——后轮推动前轮前进。
(4)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有多少种组最新Word合呢?哪种组合能使自行车走的更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自行车里的数学。
活动1.研究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 1.师:汇报一下课前布置的测量结果。
自行车蹬一圈到底能走多远?小结:自行车走的距离约是车轮周长的3倍左右。
测量的整个过程复杂,费劲,误差很大。
2:怎样通过自行车内部结构与速度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1).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假设前齿轮20个齿,后齿轮10个齿,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 20 × 1 = 10 × 2 .小结:转的总齿数一定,齿数与圈数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前齿轮齿数是后齿轮齿数的几倍,后齿轮转的圈数就是前齿轮的几倍. 回答问题,填表. 前轮齿数 48 48 36 后轮齿数 16 12 12 后轮转动圈数 48÷16=3 48÷12=4 36÷12=3 最新Word例题讲解.(1).一辆自行车前齿轮48个齿,后齿轮19个齿,车轮直径71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71×(48÷19) ≈564(厘米)小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2). 一辆自行车前齿轮26个齿,后齿轮14个齿,车轮半径33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33×2×(26÷14)≈385(厘米) 三、活动2.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1、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普通自行车里数学。
小学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2.通过观察、分析、计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观察分析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学生对自行车中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提取。
2.学生对自行车中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准备:1.自行车模型或图片。
2.计算器、直尺、圆规等工具。
3.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辆自行车,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中有哪些数学元素。
2.学生回答:圆、三角形、直线等。
二、自主学习1.教师发放自行车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分组观察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学生分组讨论,发现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3.各组汇报观察结果:第一组: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轮胎上有花纹,花纹的形状和排列有什么规律?第二组:自行车的链条与齿轮有什么关系?第三组:自行车的车架结构有什么特点?第四组:自行车的速度与齿轮大小有什么关系?三、探究学习1.教师针对各组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第一组:观察轮胎上的花纹,发现花纹的形状和排列规律。
例如,花纹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排列可以是横排、竖排、斜排等。
第二组:研究链条与齿轮的关系,发现链条的长度与齿轮的齿数有关。
通过计算,得出链条的长度与齿轮齿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第三组:分析车架结构,发现车架主要由三角形组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第四组:研究速度与齿轮大小的关系,发现齿轮越大,自行车的速度越快。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探究结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回答: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有圆、三角形、直线、比例等。
五、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自行车,找出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款新型的自行车。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吗?这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圆形轮子可以保证行驶时平稳,减少震动。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自行车里的数学”。
通过自行车这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的相关概念,包括圆周长、直径、半径等,并探讨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周长、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行车轮子的周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周长、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将圆的相关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自行车轮子周长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一辆,直尺,圆规,计算器。
学具:每组一张白纸,圆规,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辆自行车,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轮子,并提出问题:“自行车轮子的周长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圆的基本概念,如圆周长、直径、半径等。
以自行车轮子为例,讲解如何计算圆周长,并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轮子,测量其直径或半径,并计算出周长。
学生相互检查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4. 应用与实践(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行车在行驶一定距离时的轮子转动次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基本概念:圆周长、直径、半径2. 计算公式:圆周长= π × 直径,圆周长= 2 × π × 半径3. 自行车轮子周长计算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计算一辆自行车轮子的周长,已知轮子直径为60厘米。
答案:圆周长= π × 直径= 3.14 × 60 = 188.4厘米2. 拓展题目:如果自行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行驶,轮子每分钟转动多少次?答案:将速度转换为米/分钟,15公里/小时 = 250米/分钟。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自行车里的数学》。
我们将从自行车的各个方面探索和发现数学的奥秘。
我们会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包括车轮、车架、链条等。
然后,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我们会探讨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2.掌握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3.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
难点: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测量工具、计算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辆自行车,并引导他们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提出问题,如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架是什么形状的?链条是如何连接的?2.讲解:我会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讲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3.实践: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尺寸,如车轮的直径、车架的长度等,并使用计算器计算相关数据。
4.讨论:学生们会分组讨论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如何通过数学计算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自行车的基本结构、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设计一辆自行车,并计算其尺寸和性能参数。
答案:由于答案可能因学生的设计而异,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答案。
但学生们应该能够根据他们所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计算出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我会在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应用测量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十章第一节,探讨自行车轮子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自行车速度、齿轮比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
2. 学会使用比例和齿轮原理进行简单数学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齿轮比例计算,速度与距离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掌握齿轮比例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行车模型,齿轮比例演示仪。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齿轮计算练习题,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自行车模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轮子转动一圈,自行车会行驶多远?”引导学生思考。
过程细节: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轮子,尝试测量轮子直径,计算轮子周长。
2. 例题讲解:讲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过程细节:以自行车为例,讲解轮子周长与行驶距离关系;通过齿轮比例演示仪,讲解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齿轮比例计算练习。
过程细节: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齿轮比例,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过程细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
2. 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自行车轮子直径为60cm,行驶5圈距离。
答案:2820cm2. 作业题目:自行车前齿轮有40齿,后齿轮有20齿,当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答案:2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自行车里数学知识。
课后反思:是否还有其他生活中数学现象可以引入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物体齿轮比例,如钟表、汽车变速箱等,解齿轮比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范例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十章《自行车里的数学》。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齿轮的齿数与轮胎的关系,自行车速度的计算,以及自行车行驶中涉及的简单几何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行车齿轮的齿数与轮胎的关系,掌握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行车速度的计算,自行车行驶中的简单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自行车齿轮的齿数与轮胎的关系,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计算器,尺子,圆规。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齿轮和轮胎,提出问题:“自行车的齿轮和轮胎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讲解自行车齿轮的齿数与轮胎的关系。
(2)讲解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自行车在不同齿轮下的速度。
(2)解答自行车行驶中的简单几何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齿轮的齿数与轮胎的关系2. 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3. 自行车行驶中的简单几何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辆自行车的齿轮有40齿,轮胎直径为2米,求该自行车的速度。
(2)自行车行驶过程中,遇到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形转弯,求自行车行驶的弧长。
2. 答案:(1)速度 = (齿轮齿数× 轮胎周长)÷ 轮胎直径 = (40 × 2π)÷ 2 = 20π(米/秒)(2)弧长 = 圆周率× 半径× 弧度= π × 5 × (180°÷360°)= 2.5π(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自行车齿轮的齿数与轮胎的关系,以及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以自行车为载体,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探索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自行车结构中涉及的几何图形和概念,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比例关系分析自行车各部分尺寸的设计原理,如车架、轮径、齿轮等,并能解释其与速度、稳定性的关系。
3. 掌握自行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将生活实际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教育界共识。六年级数学下册的《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正是基于此理念而设计。本案例以自行车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数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自行车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其内部蕴含的数学原理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适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自行车设计中涉及的几何、力学、比例等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案例注重人性化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入新课,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对自行车的了解和接触,如:“你们骑过自行车吗?”“自行车有哪些部分组成?”等问题,引起学生对自行车话题的关注。
2. 展示自行车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元素。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下册P71页《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重点:1、总齿数一定,齿轮齿数与齿轮转数成反比例;2、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圈。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喜欢骑自行车吗?会骑自行车的举手;自行车为什么会前进?蹬一圈能向前走多远?变速自行车为什么能变速?…这些都是自行车里的学问。
2、想知道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3、先研究一道和自行车知识有关的问题:(生想师板书课题)关于齿轮问题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
二、新授研究一、自行车的组成和行进原理。
1、自行车的组成。
师:你知道自行车有哪些部分组成?导向系统(车把、前轮等);制动系统(刹车、后刹车);驱动系统(脚蹬、中轴、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车轮等),其中前齿轮、链条、后齿轮等是自行车的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在自行车的前进的前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从驱动系统开始,研究自行车的行进原理。
2、自行车的行进原理。
师:你知道自行车是靠什么行进的呢?这可是个难点。
出示:自行车行进(反复播放),(学生可能回答:1、靠车把推动的。
2、靠车轮流动的。
3、靠脚踏推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车轮前进的。
)师:齿轮是怎样带动车轮的?点击下一张媒体出示:自行车图放大,出示齿轮带动车轮部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同桌讨论。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家知道自行车里也有数学的存在吗那么如何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的教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促使幼儿身体两侧肌肉力量的协调发展。
2、培养幼儿互助、友爱、勇敢、合作的品质及能力。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5、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1、幼儿分两组,每组一辆小三轮自行车,用彩色纸装扮一下,看哪组的自行车漂亮。
2、绕障碍骑车:在活动场地上有间隔地放置一些皮球或画一些标志(动物图案等),幼儿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地骑车绕过障碍。
在每个幼儿掌握了要求、骑车基本熟练后,可开展小组比赛,看哪组骑得好又快。
3、合作推车比赛:每组两个幼儿,一个坐车握把、脚放在踏板上但不准驱动;另一个在后面推动小车,二人合作,比赛哪组骑得好且快。
根据情况交换角色。
活动建议1、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要勇敢。
2、可以骑、推相结合,也可以三人一组(一人骑、两人在后推)展开比赛。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2一、活动目标:1、幼儿自主探索,观察自行车,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2、初步学会用自己的线条描绘喜爱的自行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写生与想象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6辆自行车模型、纸、笔。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重点:仔细观察与写生自行车模型。
难点:启发想象,添画成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四、活动过程:(一)、画记忆中的自行车,导入课题。
1、上次我们做了个统计表,我发现呀,在“我想要的玩具”这一条里,有好多小朋友写的都是想要自行车,那我们今天来画一画自行车好不好2、现在你们想一想,你想要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把他画下来。
比一比,赛一赛,用笔直接画看到过的自行车,看谁画的最快!(二)、观察、认识自行车结构,写生自行车模型。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第【1】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生:计算。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章,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功能以及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的各个部位名称、自行车的尺寸、速度与时间的计算、自行车路线的规划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及其与数学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与数学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计算,自行车路线的规划。
难点:自行车的尺寸测量,速度与时间的换算,自行车路线的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尺子、计时器、地图。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名称及其功能。
2. 知识讲解:介绍自行车的各个部位名称及其功能,讲解自行车与数学的关系,如自行车的尺寸、速度与时间的计算等。
3. 例题讲解:以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计算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自行车的速度与时间,并进行讨论交流。
5. 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自行车路线的规划问题,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优化路线。
6. 成果展示:邀请部分小组展示他们的自行车路线规划成果,并讲解规划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自行车结构、自行车与数学、速度与时间计算、路线规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为15公里/小时,行驶时间为2小时,求行驶的路程。
(3)请尝试规划一条从学校到家的自行车路线,并运用数学知识优化路线。
2. 答案:(1)自行车部位名称及其功能:车把(控制方向)、车座(乘坐)、车轮(滚动)、链条(传动)、脚蹬(踩踏)、刹车(停止)。
(2)行驶的路程:30公里。
(3)自行车路线规划:根据学生家庭住址不同,路线规划答案各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案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6-67页综合应用
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下册中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
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
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
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
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2、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构知识”的模式,而是
改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为主旋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的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2、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自行车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自行车比赛场面视频
师:看着自行车比赛热火朝天的场面,谁能说说你对自行车有哪些了
解?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课:
1、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行进原理师:同学们,谁知道自行车是怎么行
进的?(教师边说边推动一辆自行车,请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回答。
)生:靠车把推动的。
生:靠车轮流动的。
生:靠脚踏推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车轮前进的。
师:齿轮是怎样带动车轮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转动脚踏,让学生仔细观察。
)
通过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提出结论:
①脚趾蹬一圈,前齿轮转一圈,
②链条跟着前齿轮转动,后齿轮跟着链条转动,后轮跟着后齿轮转动。
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
前齿轮转多少齿,后齿轮也转多少齿。
③后齿轮转一圈,车轮转一圈。
[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
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
学知识和技能。
]
2、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①提出问题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自行车行进的原理,哪么谁知道脚踏噔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
②分析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立案。
方案1:蹬一圈,量一下就知道了。
[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
方案2:精确计算
通过车轮的周长乘车轮转动的圈数计算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
师:怎样知道车轮转动的圈数呢?
学生再观察再讨论,得出结论,后齿轮转动几圈车轮就转动几圈。
师追问:怎样知道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前齿轮转动带动后齿轮转动,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
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多少圈呢?怎么办?(学生再观察、讨论)
③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教学例题1、求解:⑴如果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cm,哪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
⑵如果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哪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
④汇报交流
师:蹬同样的圈数,哪辆自行车走的最远?对比⑴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与车轮直径、前、后齿轮的比值有关。
[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充分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在注意班上同学的不同思路,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
3、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了解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等于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车轮大小不变时,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蹬一圈自行车走距离就越远,速度也就越快。
而为适应各种需要,人们还发明了变速自行车。
师:老师这辆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它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呢?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书本的表格,并回报情况。
师: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
结论: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最远。
[这是生活中常见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训,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
4、知识拓展:
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如,让学生按由远到近(蹬同样的圈数,使车走距离)的顺序,将各种组合排序;如何使这辆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2种不同的速度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
三、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自行车里运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圆的周长、排列组合、比例等)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自行车里的数学”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解决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和变速自行车能变出多少种速度。
这两个问题,前一个是后一个学习的基础。
于是,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解决前一个问题。
由于,学生对普通自行车比较熟悉,研究起来比较方便,但是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还是挺大的。
于是,在课前,我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提出实践活动的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兴致勃勃地找来自行车,又是测量又是数又是记,忙得不亦乐乎。
最后各小组出色完成了任务。
课堂上,我按“质疑——分析问题——建模——求解——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高昂,加上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学习自然流畅多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这节难上的综合实践课,能够上得得心应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提出的课前准备活动任务具体且可操作;二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三是老师的精心准备与认真设计教学思路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