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中兴论译文
中兴五论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陈亮《中兴五论》序浅析《中兴五论》序陈亮臣闻治国有大体,谋敌有大略①。
立大体而后纲纪正,定大略而后机变行,此不易之道也。
仰惟陛下以睿圣神武之资,充硕大光明之学,留神政事,励志恢复,罔敢自暇自逸。
而大欲未遂,大业未济,意者大体之未立,而大略之未定欤!臣尝为陛下有忧于此矣。
尝欲输肝胆,效情愫,上书于北阙②之下。
又念世俗道薄,献言之人,动必有觊③,心虽不然,迹或近似,相师成风,谁能不疑!既已疑矣,安能察其言而明其心!此臣之所大惧而卒以自沮也。
今年春,随试礼部,侥幸一中,庶几俯伏殿陛,毕写区区之忠以彻天听。
有司④以为不肖,竟从黜落,不得进望清光以遂昔愿。
素手东归,杜门求志,因以为功名之在人,犹在己也。
怀愚负计,而不以裨上之万一,是忿世也。
有君如此.而忠言之不进,是匿情也。
己无他心,而防人之疑,是自信不笃也。
故书其《中兴论》一千八百余言,大体大略,于斯见矣。
并论“开诚”,“执要”,“励臣”,“正体”之道,合五篇,上干⑤天听,惟陛下宽其万死。
不以为草茅之言而留神裁察,是天下社稷之福也,于臣何有!注释:①大体,指治国之大体;大略,谋敌之大略。
②北阙,宫殿北面的门楼,通常是大臣等候朝见皇帝或上书言事的地方。
③觊,觊觎,非分的想望或图谋。
④有司,古代设官分职,事有专司,故称执事官员为有司。
⑤干,冒犯、冲犯。
浅析:乾道五年(公元1169)春天,二十七岁的陈亮以解头资格应试于礼部。
他自揣颇有及第的可能,心头满贮着无限希望,只要能打通这一关,他便可以对策大廷,尽量抒发他平生的抱负。
结局证明了他对自己估计并不准确,他并没有为礼部所录取。
他不得不缩手东归。
但他的思想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国家内政,有那么多应兴应革的问题。
对外策略,和、战、守三者究竟如何取策?朝廷只是朝三暮四地演把戏。
在此以前,陈亮在等待着科场中能给他说话的机会。
那机会既不可得,他得另找机会,将朝廷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将自己的谋略发表出去,他考虑着诣阙上书一条路。
中年求复 再振元气
中年求复,再振元气--景岳全书“中年求复,再振元气”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关于我国中老年医学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
中兴延寿。
人所具有的天然寿命,古人称之为“天年”,认为是与先天元气相关。
当然,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且往往取决于元气强弱。
从这一角度言,显然人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故张氏《景岳全书》云:“此人之制命于天也”。
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少有人能尽其天年,这与后天是否很好地调摄养生有很大关系:先天虽强,不加惜护,仍可夭折;而先天虽弱,但勤于慎节,有时反得长寿。
首先,张氏并非唯先天论者,他也非常强调后天的作用。
正如他在《先天后天论》中所说:“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祈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后天)而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
”在《中兴论》中也指出:“若后天之道,则参赞有权,人力居多矣。
”从这一角度言,人对自己的寿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某些主动权。
故张氏又云:“此天之制命于人也”。
通过这样的分析,张氏突出了人在掌握自身寿命上的能动作用,得出了“后天之养,其为在人”的结论,确是有其说服力的。
中年时期是人体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我国古代对此早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且认为女子七七而男子八八则天癸竭,即标志着人体由此逐步进入了老年期,已可出现早衰和种种老年病。
《备急千金要方》所谓“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
面对早衰现象和渐入老年,前贤反复强调了摄生的重要意义,认为决不可在衰老之后再重保养。
因为衰老之体,元气大虚,精血枯竭,脏腑亏弱,欲求复壮、延年,其亦难矣。
这也就是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经旨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但是,张氏并未停留于此。
他进一步对预防早衰作了重要的探讨,并鲜明地提出了“中年求复,再振元气”的卓越思想。
张氏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他的后天保养的观点出发,发挥了预防早衰的思想。
论历史兴亡的文言文翻译
古之立国,必有兴亡。
夫兴者,如日之初升,光明照耀,万物生辉;亡者,如月之将落,黯淡无光,万物凋零。
然兴亡之间,必有缘由,吾人宜深究其理,以鉴今古。
夫历史兴亡,盖由五事:一曰天时,二曰地利,三曰人和,四曰政事,五曰人才。
此五者,乃国家兴亡之关键也。
天时者,自然之运也。
古人云:“天有时,地有气,人有心。
”天地之气,升降浮沉,与人之心相感应。
故天时之变,往往预示国家兴衰。
若天时顺遂,万物生长,国家自然昌盛;若天时乖戾,灾害频仍,国家则难免衰败。
地利者,地理之利也。
地理之势,如山川之险阻,土地之肥瘠,皆可影响国家之兴亡。
若地理之利,国家可得安固;若地理之害,国家则易受外患。
人和者,人心之和也。
人心之和,则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人心不和,则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故人心之和,乃国家兴亡之本。
政事者,国家之治也。
政事之善,则国家强盛;政事之恶,则国家衰败。
政事之善,在于法度严明,赏罚分明,民心向背。
若政事败坏,则国家必亡。
人才者,国之栋梁也。
人才之盛,则国家兴旺;人才之衰,则国家衰败。
人才之盛,在于广纳贤才,任人唯贤。
若人才匮乏,则国家难以为继。
昔秦始皇一统六国,威震四海,可谓一时之盛。
然其暴政酷法,使民不聊生,终至秦朝速亡。
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开创汉室四百年基业。
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国家繁荣昌盛。
宋太祖赵匡胤,以仁德治天下,国家安定,民生乐业。
明成祖朱棣,知人善用,国家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此皆因天时、地利、人和、政事、人才之盛,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反观五代十国,政事败坏,民不聊生,国家分裂,战乱不止。
元朝虽盛极一时,然蒙古族统治,民族矛盾重重,终至灭亡。
清朝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然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力衰微,终被外患所灭。
由此观之,历史兴亡,乃天时、地利、人和、政事、人才五者之合力。
吾人宜深究其理,以鉴今古,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夫如是,方为历史之真谛也。
《古今名医汇粹》张景岳真阴论
《古今名医汇粹》张景岳真阴论1.张景岳真阴论凡物之死生,本由阳气。
顾今人之病阴虚者十常八九,何谓哉?不知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
盖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
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此谓元阳元阴,亦曰真精真气也。
欲知所以死生者,须察乎阳,察阳者,察其衰与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须察乎阴,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此保生之要法也。
稽之前辈,殊有不识真阴面目,而立言多矫强者。
自河间主火之说行,而丹溪以寒苦为补阴,举世宗之,莫能禁止。
揆厥所由,盖以热证明显,人多易见;寒证隐微,人多不知,而且于虚火实火之间,尤为难辨。
亦孰知实热为病者,十中不过三四;虚火为病者,十中常见六七。
夫实热者,火之盛,元气本无所伤,故可以苦寒折之。
然当热去即止,不可过用,过用则必伤元气。
虚火者,真阴之亏也,真阴不足,又岂苦劣难堪之物,所能填补?矧沉寒之性,绝无生意,非惟不能补阴,抑且善败真火。
第阴性柔缓,因循玩用,暗损寿元,勿之觉耳。
故有老人亦喜凉者,正以元阳本足,故能受寒,非寒凉寿之也。
余请详言真阴之象、真阴之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
真阴之治,以悉其义。
所谓真阴之象者,阳以阴为根也。
经曰∶五脏者,主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非以精为真阴乎?又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非以形为真阴乎?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此真阴之象,不可不察也。
所谓真阴之藏者,凡五脏五液,各有所主,经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液皆归乎精,而五精皆统乎肾。
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腑。
精藏于此,精即真阴之水也;气化于此,气即阴中之火也。
命门居两肾之中,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欲治真阴而舍命门,非其治也。
此真阴之藏,不可不察也。
所谓阴之用者,凡水火之功,不可缺一。
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
五液充则形体赖以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
中兴五论
第十一章中兴五论本章目标要求:1、了解《中兴五论》的主要内容。
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未有也。
堂堂中国,而蠢尔丑虏安坐而据之,以二帝三王之所都,而为五十年犬羊之渊薮。
国家之耻不得雪,臣子之愤不得伸,天地之正气不得而发泄也。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乾道五年(公元1169)春天,二十七岁的陈亮以解头资格应试于礼部。
他自揣颇有及第的可能,心头满贮着无限希望,只要能打通这一关,他便可以对策大廷,尽量抒发他平生的抱负。
结局证明了他对自己估计并不准确,他并没有为礼部所录取。
他不得不缩手东归。
但他的思想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国家内政,有那么多应兴应革的问题。
对外策略,和、战、守三者究竟如何取策?朝廷只是朝三暮四地演把戏。
在此以前,陈亮在等待着科场中能给他说话的机会。
那机会既不可得,他得另找机会,将朝廷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将自己的谋略发表出去,他考虑着诣阙上书一条路。
他回家闭门疾书,针对当时弊端,写出《中兴五论》。
第一篇《中兴论》,全面论述了中兴图强的政治和军事主张;第二篇《论开诚之道》,是针对两宋君主不肯相信大臣而发的;第三篇《论执要之道》,是针对当时君主收揽政权太过分的弊端而发的;第四篇《论励臣之道》,是就君主怎样激励群臣人尽其才而发的;第五篇《论正体之道》,是就如何端正君臣关系而发的。
如果真能这样,天下还有什么不成功的事呢?当他怀揣满腔热情带着自己几乎是泣血而成的《中兴五论》匆匆地回到临安时,他的太学同窗好友陈傅良看着他的文稿,时而点头称善,时而眉头紧锁,最后陈傅良踱着步子,犹豫片刻道:“老弟,你所写的这《中兴五论》固然都有道理,但你写的太偏激直率,会叫人接受不了的。
”陈亮一股劲地说:“心之所急,又怎能不言呢!”“你总记得吧!”陈傅良还是顾虑重重:“岳飞不是一片忠心为国吗?不料得罪了秦桧,也不合高宗皇上偏安一隅的旨意,结果遭了杀身之祸哩!”“如此说来,我这个《中兴五论》应该烧掉了!”陈亮斩钉截铁地说道:“不,我绝不这样!为国为民,即使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唉!看来老弟你这是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但是,不论陈亮的这次上书动机是多么的纯净,与一般沽名钓誉之辈是如何的不同,其所得的结果却和一般的上书相同,仿佛雪花融于江水,悄无声息。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类经》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
张景岳鉴于《黄帝内经》一书博大精深,但篇目繁多,文字晦涩,不易理解,于是对其进行了分类编次和注释,著成《类经》。
以下是《类经序》的原文及译文注解。
原文:“内经者,三坟之一。
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
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然其为书也,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
”译文注解:“《内经》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三部典籍之一。
大概从轩辕黄帝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相互讨论,阐明深奥的道理,用来留给后世教导。
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雅、深奥微妙,往上涉及到天文,往下探究到地理,中间包括了人间的各种事情。
大到阴阳的变化,小到草木昆虫,音律和象数的起源,脏腑经络的曲折,没有不详细指出并罗列出来的。
然而这部书,每句话都如同金石般珍贵,每个字都似珍珠般宝贵,竟然不知道哪些可以摘取哪些可以舍弃。
”这段原文开篇就强调了《内经》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称其是上古的重要典籍之一。
张景岳对《内经》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突出了其涵盖范围的广泛和深奥。
原文:“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黄帝内经十八卷,今之所传,唯《素问》九卷,《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然《素问》详于论理,《灵枢》详于刺法,二经自是而分,其义一也。
’又曰:‘近代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为三十六卷,因而名焉。
盖《伤寒杂病论》之称,而世或以为《金匮玉函经》者,非也。
’”译文注解:“所以晋代的皇甫谧在为《甲乙经》作序时说:‘黄帝内经有十八卷,现今所流传的,只有《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就是这个数目。
然而《素问》在论述理论方面详尽,《灵枢》在针刺方法方面详尽,这两部经典自然有所区分,但它们的义理是一致的。
’又说:‘近代的王叔和,依据张仲景的著作,编次为三十六卷,因此得名。
中年养生的经典之作——张景岳的中兴论
中年养生的经典之作——张景岳的中兴论作者:沈晓东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5年第11期中兴论——中年修理,再振根基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
其中,《景岳全书·传忠录》辑录了张景岳主要的医学理论、医评、问诊和诊断、治疗原则等三十余篇论文,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
该辑录中,有《中兴论》一文,专门倡导中年养生。
文中提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的观点。
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兴”养生理论。
所谓中兴,就是强调人到中年,在刚开始衰老之时,应及时调养体质,即“元气既损,贵在复之”,为老年时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兴并非无妄之谈,张景岳强调“非逆天以强求,亦不过复吾之固有”“国运皆有中兴,人道岂无再振”。
因此,中年中兴,强调的是积极主动的尽早养生。
中年危机——身心疲顿、衰老初显人到中年,身体由盛转衰,若不及时保养,就会诱发疾病,加速衰老。
中年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家庭的主心骨,事务繁忙,身心疲顿,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现早老症、初老症,严重的甚至身体素质急转直下,从此一蹶不振,英年早逝。
因此,中年养生,不可不慎。
对于中年人的体质变化,《黄帝内经》中有着十分清楚的描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写道“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
如何中兴——复元先天,养慎后天人的体质健康,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先天元气禀赋;二是后天元气耗伤。
张景岳的人道“中兴”
龙源期刊网 张景岳的人道“中兴”作者:鲁湾来源:《科学养生》2010年第04期张景岳对养生的贡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实践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他提出的“中兴论”。
养生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节点。
张景岳认为40岁就是这个节点上的重要一环,应该大为修理一番,再振根基。
他说“国运皆有中兴,人道岂无再振”?为什么把40岁作为人生养生的重要节点呢?研究《黄帝内经》30年的张景岳肯定受到书中关于“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论述的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他从几十年行医实践中,看到许多40岁左右的人自认为年轻气盛而忽视健康,英年早逝:或者从此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一蹶不振。
他从中医理论出发深入解析了这个现象的内在机理,认为这种不正常的生命现象是由于“元气”大伤的结果。
因此,“中兴”的关键是恢复元气,“元气既损,贵在复之”。
现代医学关于人衰老的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硬化现象40岁以后比40岁前明显加快。
另外,标志衰老的物质“人体生长激素”40岁前95%的人在正常范围内,40岁以后生长激素明显减少。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张景岳的40岁“中兴”观点是有生理心理上的依据的。
那么,如何重振元气呢?张景岳大胆地修正了自己早年推崇的前辈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强调“阳强则寿,阳衰则天”,认为“阴阳互根”,阴阳平衡是人健康的保证。
他还勇敢地批判了老子养生理论中“使吾无身,吾有何患”的精神至上观点,辩证地阐述了“形”“神”的内在联系,强调温补和脾胃在养生中的作用由于他多年的临床实践,使他的“中兴”之道建立在科学正确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到张景岳,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才真正最终走完它的行程。
张景岳中年养生是关键
张景岳中年养生是长寿关键2010-05-05 14:41 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综合共0条评论张景岳,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景岳则认为:形体与精神、形体与生命是辩证的统一,养形主要在于保养精血。
在《景岳全书》中,张景岳强调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张景岳,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天文、地理、史学、兵法均有研究。
中年后,潜心医学,并刻苦钻研《内经》,深有领会。
经过30年的整理、注释,著成《类经》和《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还著有《景岳全书》、《质疑录》等。
主张服用温补精血的药物在明朝以前,养生学家大都注重精神对健康长寿的作用。
张景岳则认为:形体与精神、形体与生命是辩证的统一,养形主要在于保养精血。
在《景岳全书》中,张景岳强调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又说:“夫不神气者,元气也。
元气完固则精气昌盛,无待言也。
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太虚,则神气全去。
神去则机息,可不畏哉!”所以,人一定要“慎养”;而“后天慎养,人能胜天。
”张景岳认为,“形”为“神明之宅”,养生应“先养此形”。
他提出了“精血即形”的观点。
鉴此,张景岳主张饮食有节,并经常服食一些温补精血的药物,例如他所创制的“全鹿丸”之类。
同时,又极力奉劝人们戒欲,尤其要戒酒色以保阴精。
无论在治病疗疾,还是益寿保健上,张景岳都十分重视补肾。
他认为,通过补肾,可以治疗命门水火不足的病症,并提出著名的补肾原则:“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由此制定了左归丸、右归丸等方。
张景岳的这些理论为后世应用补肾法延缓衰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为人体“中兴”老而壮在《景岳全书》中,张景岳还提出了“中兴”养生法。
所谓“中兴”,就是强化一个人中年时期的体质。
张景岳中年修身4法
张景岳中年修身4法
雍履平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3(44)7
【摘要】明代医家张景岳根据<内经>人生四十,脏腑经脉其盛已定,腠理始疏的生理规律,提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景岳全书>,下同)的观点,目的是在"再振根基",有可能使后半生得到强健.此种主张,对于今天中年人修养身心,亦有现实意义.
【总页数】2页(P556-557)
【关键词】张景岳;中年修身法;养身;养元神;惜血气
【作者】雍履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中年养生的经典之作——张景岳的中兴论 [J], 沈晓东
2.张景岳中年求复 [J], 沈钦荣;毛小明;方春阳
3.张景岳中年求复 [J], 沈钦荣; 毛小明; 方春阳
4.张景岳“中年修复,再振根基”学术思想初探 [J], 田蕊
5.张景岳“中年求复再振元气”思想 [J], 张显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健康的成因分析及中医调摄
亚健康的成因分析及中医调摄
师建梅;李俊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6(018)005
【摘要】按中医观点而论,健康是一种自我稳定的生态平衡状态,亚健康状态是指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脏腑、经络不平衡的状态.亚健康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无序、起居失调、心态失衡和饮食不节等使人体内环境稳定受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人体内在脏腑的自稳调节机制所形成的.要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转化,关键是要从整体上发现症结所在,"主动养生"以调节、帮助人体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达到自我平衡稳定.
【总页数】3页(P133-135)
【作者】师建梅;李俊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基于张景岳“中兴思想”论析调摄脾肾对亚健康的防治意义 [J], 孟涵;赵玉莹;梁彩君;袁立霞
2.中医养生思想在亚健康状态调摄中的应用 [J], 郑孟姗;何丽云;王天芳;于思源;张雅静
3.包头地区糖尿病患者体质类型分析及中医体质调摄近期效果的评价 [J], 王鑫
4.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分析及其中医调摄 [J], 任萌;商庆新
5.中医“形神调摄”理论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 [J], 李睿;燕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中医衰老起源形成与发展
1中医的衰老理论起源于先秦(1)对人的自然寿命已有正确的认识《老子》:“人生大期,以百二十为限。
” 理由:一是来自当时的客观实践,即当时确有达到这一寿命的老人存在;二是结合中国传统“术数”的推测,即以五十为大之数,六十为一甲子,推算人的寿限均为两个周期,即在100-120岁左右。
(2)对衰老机制已提出一定的理论对精气神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探索和论述:♦《庄子》提出“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管子》以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
“搏气如神,万物备存”♦《吕氏春秋》认为:“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精气的盈虚、精气的流行畅通与人的生命过程直接相关。
(3)对延缓衰老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深根固坻”的指导思想和以清静为核心的延缓衰老方法。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是曰复命”2中医衰老学形成于《内经》(1)进一步确认了“天寿”的寿限《黄帝内经》中,列出了《灵枢·天年》等专篇来阐述有关人的自然寿限问题,进一步确认“人之寿,百岁而死”,在“年四十,阴气自半”的当时,为延缓衰老的迫切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全面提出衰老的机制学说♦对促使衰老的因素进行全面的的归纳,科学地指出:♦先天的不足而造成形气不能相任以及后天在精神、劳逸、饮食、房事等方面失养,乃至所处地理环境因素都可加速衰老的进程。
(2)全面提出衰老的机制学说♦其次提出了有关衰老机制的各种学说,被当今研究所证实其科学性。
♦如先天说、后天说、五脏虚损说、精气神虚衰、精血虚亏说、阴阳失理说、气运失常说等。
(3)概括总结了延缓衰老的基本法则和方法“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的翻译
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的翻译《类经》写作背景:张景岳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个人体会,以类分门,撰成《类经》32卷。
后又以图解形式阐述《内经》中运气学说,编成《类经图翼》11卷,阐发“医易同源”原理写成《类经附翼》4卷。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
”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
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
但当时一般人“目医为小道",视《内经》为无用之物,甚至从医的人,也置《灵》、《素》为罔闻。
张景岳认为,这种情况是严重的,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类经》自序)。
造成这种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文奥衍,研阅较难。
就是说《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
虽然《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是,遗漏处也不少。
例如,有避难不注的;有注释与原义不符的;有注释不便检阅的。
何况《灵枢》尚未注释,使人无不感到遗憾。
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后来,不少医家注释《内经》也只是顺文敷演,难懂之处仍不能明断,精要之处仍得不到阐发。
张景岳认为这样的注释没有什么益处。
于是他专心致志研究《素问》、《灵枢》两书。
开始他是把《内经》中的重要章句摘录下来,作为个人学习之用。
日子久了,摘录多了,反而觉得《内经》中所言是金石,字字有珠玑,结果,竟不知哪句可摘,哪句不可摘。
因而他奋起鼓念,决定自己来整理、注释《内经》,以便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使学者了然,一见便得趣,从而对研究《内经》能提高一步,深进一层,真正熟悉本原,不至于误己误人,使之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就是张景岳汇编注释《内经》的目的。
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浏览甚广。
《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张景岳“中兴”养生思想刍议
2 1 V L9 o 0 1 o2 N 5
关键词
张景岳 ; 中兴; 养生
1 理 论 基 础
为: 形体与精神 、 形体与生命是辩证的统一 , 养形主 要在于保养精血 。 其在《 景岳全书》 中指出 :善养生 “ 者, 必宝其精 , 精盈 则气盛 , 气盛则神全 , 神全则 身 健 , 健 则 病 少 。神 气 坚 强 , 而 益 壮 , 身 老 皆本 乎 精 也 。” 又说 :夫不神气者 , “ 元气也。元气完 固则精气 昌盛 , 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 , 则神气微去 ; 元气太 虚, 则神气全去。 神去则机息 , 可不畏哉! 以, ” 所 人一 定要“ 慎养”而“ ; 后天慎养 , 人能胜天。” 张景岳 曾高度评价阴精在生命中的重要作 用 , 日:精不可竭 , “ 竭则真散 , 盖精 能生气 , 气能生神 ,
织制定并发表了“ 变应性鼻炎的处理及其对哮喘的
影 响 ”ma ae e t f l ri r i tsa di p c ( ng m n l g n i n si at o a e c h it t m
灰尘 ) ④可以使用温度调节器来减少室内的湿度 , 。 最好使空气湿度降到5%以下 。⑤修理潮湿 的地下 0 室 , 气 口和浴 室 , 应 该 去 除室 内或 者 阳 台上 的 通 并
9 2
x啪 n 。ma 。 i gJ l
c
。M ie n
2 o
2 011
专 N 恐 第期 o . 5
髓 经 血 液循 环 到 达 病 变器 官 的 多少 决 定 于 病 变 器
官 的面积 。
均 可 被 发 现 。 以下 1点 可 以帮 助 您 减 少 这 类 过 敏 0 原 。另外还 还 要 注意 减少 霉 菌 和霉 变 的发 生 , 由于
中兴五论
第十一章中兴五论本章目标要求:1、了解《中兴五论》的主要内容。
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未有也。
堂堂中国,而蠢尔丑虏安坐而据之,以二帝三王之所都,而为五十年犬羊之渊薮。
国家之耻不得雪,臣子之愤不得伸,天地之正气不得而发泄也。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乾道五年(公元1169)春天,二十七岁的陈亮以解头资格应试于礼部。
他自揣颇有及第的可能,心头满贮着无限希望,只要能打通这一关,他便可以对策大廷,尽量抒发他平生的抱负。
结局证明了他对自己估计并不准确,他并没有为礼部所录取。
他不得不缩手东归。
但他的思想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国家内政,有那么多应兴应革的问题。
对外策略,和、战、守三者究竟如何取策?朝廷只是朝三暮四地演把戏。
在此以前,陈亮在等待着科场中能给他说话的机会。
那机会既不可得,他得另找机会,将朝廷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将自己的谋略发表出去,他考虑着诣阙上书一条路。
他回家闭门疾书,针对当时弊端,写出《中兴五论》。
第一篇《中兴论》,全面论述了中兴图强的政治和军事主张;第二篇《论开诚之道》,是针对两宋君主不肯相信大臣而发的;第三篇《论执要之道》,是针对当时君主收揽政权太过分的弊端而发的;第四篇《论励臣之道》,是就君主怎样激励群臣人尽其才而发的;第五篇《论正体之道》,是就如何端正君臣关系而发的。
如果真能这样,天下还有什么不成功的事呢?当他怀揣满腔热情带着自己几乎是泣血而成的《中兴五论》匆匆地回到临安时,他的太学同窗好友陈傅良看着他的文稿,时而点头称善,时而眉头紧锁,最后陈傅良踱着步子,犹豫片刻道:“老弟,你所写的这《中兴五论》固然都有道理,但你写的太偏激直率,会叫人接受不了的。
”陈亮一股劲地说:“心之所急,又怎能不言呢!”“你总记得吧!”陈傅良还是顾虑重重:“岳飞不是一片忠心为国吗?不料得罪了秦桧,也不合高宗皇上偏安一隅的旨意,结果遭了杀身之祸哩!”“如此说来,我这个《中兴五论》应该烧掉了!”陈亮斩钉截铁地说道:“不,我绝不这样!为国为民,即使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唉!看来老弟你这是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但是,不论陈亮的这次上书动机是多么的纯净,与一般沽名钓誉之辈是如何的不同,其所得的结果却和一般的上书相同,仿佛雪花融于江水,悄无声息。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类经》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
这一著作对《黄帝内经》进行了分类编次和详细注解,对于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类经序》的原文、译文及注解。
原文:“内经者,三坟之一。
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
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然其为书也,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
”译文:《内经》是上古时期“三坟”之一。
大概从轩辕黄帝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互相讨论,阐发阐明最高深的道理,用来遗留教诲给后代。
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朴、深奥微妙,往上极尽天文,往下穷尽地理,中间详尽人事。
大到阴阳的变化,小到草木昆虫,音律象数的开端,脏腑经络的曲折,没有不详细指出并且一一罗列的。
然而这部书,每句话都如同金石之声,每个字都像珍珠美玉,竟然不知道哪些可以摘录哪些可以遗弃。
注解:“三坟”: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三部典籍,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轩辕帝”:即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
“岐伯、鬼臾区”:皆是黄帝时期的大臣,精通医术,与黄帝论医。
“文义高古渊微”:形容《内经》的文字意义高深古老、深奥微妙。
“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说明《内经》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和人事等方面。
“言言金石,字字珠玑”:比喻《内经》的语言珍贵、有价值。
原文:“嗟乎!以神圣之资,阐明神圣之道,其为教也,若天覆群生,地载万物。
虽一时遇灾眚之厄,然其道之流行,终不可泯也。
然吾观之,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固已不少,而遗漏舛讹,亦复多有。
”译文:哎呀!凭借神圣的资质,阐明神圣的医道,它作为教化,就像上天覆盖众生,大地承载万物。
虽然一时遭遇灾祸的困境,然而它的医道的流传,终究不可泯灭。
然而我观察,自唐代以来,虽然依赖有启玄子的注释,他对深奥秘密的阐发,固然已经不少,然而遗漏错误的地方,也还是有很多。
景岳全书
<篇名>景岳全书书名:景岳全书作者:张介宾朝代:明年份:公元1640年<目录><篇名>贾序属性:人情莫不欲寿,恒讳疾而忌医,孰知延寿之方,匪药石不为功;得病之由,多半服食不审,致庸医之误人,曰药之不如其勿药,是由因噎废食也。
原夫天地生物,以好生为心,草木、金石、飞潜、溲渤之类,皆可已病,听其人之自取。
古之圣人,又以天地之心为己心,着为《素问》《难经》,定为君臣佐使方旨,待其人善用之。
用之善,出为良医,药石方旨,惟吾所使,寿夭荣谢之数,自我操之,如执左券,皆稽古之力也。
庸医反是,执古方,泥古法,罔然不知病所自起,为表、为里、为虚、为实,一旦杀人,不知自反,反归咎于食忌,洗其耻于方册,此不善学人之过也。
故曰∶肱三折而成良医,言有所试也;不三世不服其药,言有所受之也。
假试之知而不行,受之传而不习,己先病矣,己之不暇,何暇于已人之病?是无怪乎忌医者之纷纷也。
越人张景岳,豪杰士也。
先世以军功起家,食禄千户。
结发读书,不章句。
初学万人敌,得鱼腹八阵不传之秘,仗策游侠,往来燕冀间,慨然有封野狼胥、勒燕然之想,榆林、碣石、凤城、鸭江,足迹几遍。
投笔弃,绝塞失其天险;谈兵说剑,壮士逊其颜色。
所遇数奇,未尝浼首求合也。
由是落落难偶,浩然归里,肆力于轩岐之学,以养其亲。
遇有危证,世医拱手,得其一匕,矍然起矣。
常出其平生之技,着为医学全书,凡六十有四卷。
语其徒曰∶医之用药,犹用兵也。
治病如治寇攘,知寇所在,精兵攻之,兵不血刃矣。
故所着书,仿佛八阵遗意。
古方,经也;新方,权也,经权互用,天下无难事矣。
书既成,限于资,未及流传而殁,遗草属诸外孙林君日蔚。
蔚载与南游,初见赏于方伯鲁公,捐资付梓。
板成北去,得其书者,视为肘后之珍,世罕见之。
予生平颇好稽古,犹专意于养生家言,是书诚养生之秘笈也。
惜其流传不广,出俸翻刻,公诸宇内。
善读其书者,庶免庸医误人之咎,讳疾忌医者,毋因噎而废食也可。
\x时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孟春两广运使瀛海贾棠题于羊城官舍之退思堂\x<目录><篇名>范序属性:我皇上御极五十年,惠政频施,仁风洋溢,民尽雍熙,物无夭札,固无藉于《灵枢》《素问》之书,而后臻斯世于寿域也。
兴利除弊文言文及翻译
夫天下之治,在于兴利除弊。
兴利者,国之大计;除弊者,民之福祉。
今我国自开辟以来,历久弥新,然兴利除弊之事,亦不可小觑。
夫兴利除弊,如拨云见日,使国家政治清明,民生安康。
是以,余不揣浅陋,试论兴利除弊之策。
首先,兴利之策,莫先于广开言路。
自古圣贤,皆言“知政失者在草野”,故治国之道,必先求言于民。
今朝廷之上,有识之士多矣,然往往因言路不通,致使良策不得施。
故当广开言路,使天下之士,各抒己见,共商国是。
如此,则国政之失,可得早知;国家之利,可得早兴。
其次,兴利之策,在于培养人才。
人才者,国之根本。
古有云:“国以才立,政以才治。
”今我国士人,多居庙堂之高,鲜有出谋划策于江湖之远者。
故当选拔贤能,任用良材,使他们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亦能发挥其才智,为国家谋利。
再者,兴利之策,在于改革税制。
自古税制,多为重农抑商,致使商贾不得其利,农民亦受其苦。
今当改革税制,减轻赋税,使民得其所,商得其所。
如此,则国库充盈,民生乐业。
除弊之策,首在惩治贪污。
贪污者,国之蠹虫,民之仇敌。
故当严惩贪污,使官吏不敢贪污,百姓无受其害。
其次,除弊之策,在于整顿官场。
官场之弊,莫过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故当整顿官场,剔除官僚,倡导务实,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
又其次,除弊之策,在于改善民生。
民生之苦,莫过于疾苦。
故当兴修水利,减免徭役,使百姓无疾苦之忧。
此外,还应广设学校,使民知礼义,明法度,成为有用之才。
最后,除弊之策,在于加强法制。
法制者,国之根本。
故当严明法度,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如此,则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总之,兴利除弊,乃国家之大计,民生之福祉。
夫治国之道,在于兴利除弊。
今我国当广开言路,培养人才,改革税制,惩治贪污,整顿官场,改善民生,加强法制,以达兴利除弊之效。
翻译:《论兴利除弊之策》国家的治理,关键在于促进利益和消除弊端。
促进利益是国家的重大策略,消除弊端是民众的幸福所在。
我国自开疆拓土以来,历史悠久,然而促进利益和消除弊端的事情,也不可轻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兴论【原文】试观天地之道,有盈有虚,有消有长,是以日中则昃,月盈则蚀,此即天运之循环,而天亦不能违者,故有先天之说也。
先天有定数,君子知命,固当听乎天也。
若后天之道,则参赞有权,人力居多矣。
何以见之?第就国家之否泰,可证人身之寿夭。
虽曰天步多艰,无成不败,然如商周汉晋唐宋相传,国运皆有中兴,人道岂无再振?消长一理,小大皆然。
尝闻之康节先生云:一万里区宇,四千年兴亡,五百主肇位,七十国开疆,则此中人事不为不多也。
而何以兴复仅见止此数代。
是亦由知道者少,而不知道者之多耳。
彼知道者,既以得人,又以得天。
得人即所以得天也。
不知道者,既不知本,又不知末,既以失之,而终不知其所以失也。
至若身命之谋,则举世之人孰不爱命,而每多耽误者,其不知道者亦犹是耳。
欲明其道,可无言乎。
然言而无证,则人多不信,故借此国运之征,用效遒人之铎。
试论国家之衰也,或以人心之离,或以财用之匮,或以兵戈之残伤,或以优柔之旷废。
而人之亨否,无非一理。
夫在国曰人心,在人曰神志。
故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
知生气之主在乎心,此元神之不可不养也。
又在国曰财用,在人曰血气。
气为阳,阳主神也;血为阴,阴主形也。
血气若衰,则形神俱败,此营卫之毫厘当惜也。
又在国曰兵戈,在人曰克伐。
夫兵者,凶器也;克伐者,危事也。
未有日加剥削而不致残伤元气者,此消耗之不可不慎也。
又在国曰优柔,在人曰疑贰。
今日云姑且,明日云将就,岂不佥云稳当,然致坐失机宜,变生倏忽,又焉知耽搁之大害,此死机之不可不断也。
凡此数者,姑亦言其大约。
至若人之大数,则犹有先天后天之体用,而兴亡之应变,则来培来覆,亦莫匪人之自为耳。
何谓先天?如《内经》曰:人生十岁,血气始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气血方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五脏大定,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脏腑经脉其盛已定,腠理始疏,故好坐。
五十,肝气衰,故目不明。
六十,心气衰,故好卧。
七十,脾气衰。
八十,肺气虚,故言善误。
九十,肾气竭。
百岁,五脏六腑皆虚,神气皆去,故形骸独居而终矣。
此即先天之常度,是即所谓天年也。
天畀之常,人人有之,其奈今时之人,自有知觉以来,恃其少壮,何所不为。
人生之常度有限,而情欲无穷。
精气之生息有限,而耗损无穷。
因致戕此先天而得全我之常度者,百中果见其几?残损有因,惟人自作,是即所谓后天也。
然而所丧由人,而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且此非逆天以强求,亦不过复吾之固有。
得之则国运人运,皆可中兴,不有明哲,诚难语此;失之则落花流水,逝而罔觉,一衰即已,良可寒心,所以《易》重来复,正为此也。
然求复之道,其道何居?盖在天在人,总在元气,但使元气无伤,何虞衰败?元气既损,贵在复之而已。
常见今人之病,亦惟元气有伤,而后邪气得以犯之。
故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此客主相持之理,从可知矣。
凡虚邪之辨,如情志之消索,神主于心也。
治节之不行,气主于肺也。
筋力之疲困,血主于肝也。
精髓之耗减,骨主于肾也。
四肢之软弱,肌肉主于脾也。
损其一浅,犹肤腠也;损其二深,犹经络也;损其三四,则连及脏腑矣。
当其微也,使不知徙薪牖户,则将为江河,将寻斧柯,恐无及于事矣。
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
敢云心得,历验已多,是固然矣。
然而修理之说,亦岂易言?修国家,良臣不易;修身命,良医亦难。
第观从古至今,数千年来,凡得医之全量者为谁?而今则曰:此医也,彼亦医也,又何良医之多也?医难言矣,其毋为良医之所惑。
【译文】尝试观察天地变化的规律和法则,有盈余与虚损,有消亡与生长。
因此,太阳正午以后就开始西斜,月亮圆盈以后就开始烛缺,这是天道运行的循环规律,而天道是不能违背的,所以有先天之道的说法。
先天之道是有定数的,君子知道天命,当然一定听天由命。
如果是后天之道,是有权可以恊助治理,而人为因素是占大部分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仅仅凭借国家的盛衰,就可以旁证人的长寿和夭折。
虽说国运艰难,但没有不败的,然而如商、周、汉、晋、唐、宋六代相传,国运都有中兴,人生难道不能再振吗?消亡和生长这一道理,大小都是一样的。
康节先生曾经说过:一万里区域国土,四千年兴盛与衰亡,五百位皇主始登帝位,七十个国家开拓疆土,此中人为过错是很少的。
但为什么能复兴而仅仅只有这些朝代呢?这是因为知道天地之道的人很少,不知道天地之道的人很多而已。
他们知道天地之道的人,既有得到人的相助,又有得到天的相助。
得到人的相助即是得到天的相助。
不知道天地之道的人,既不知道它的本源,也不知道它的终末,既然已经失去(江山),但始终不知道其所以失去的原因。
至于如人身生命养护的方法,世上的人谁不爱护自己的生命呢?而许多耽误生命的人,如同不知道天地之道的人而已。
若要阐明天地之道的本源和终末,是否可以论述呢?如果缺乏论据,许多人是不相信的。
故借用国运的旁证,效仿古人颁布政令时用大铃的方法来聚集众人(阐述天地之道)。
尝试论述国家衰亡的原因,或是因为人心涣散,或是因为财政匮乏,或是因为战争伤残,或是因为优柔荒废。
而人的亨通与坏运气,无非是一样的道理。
在国叫做人心,在人叫做神志。
所以说:劳神太过的人神气易失去,休养神气的人神气能保藏。
知道能生元气的脏器主要在于心脏,这种元神之气是不可不养的。
又在国叫做财用,在人叫做气血。
气为阳,阳主神;血为阴,阴主形。
气血若衰,则形神俱败,气血为营卫精微而应该保护珍惜。
又在国叫做兵戈,在人叫做克伐。
兵是凶器,克伐为危险的事。
没有人对身体日益压榨消耗而不致损伤元气的,这种消耗不可不谨慎对待。
又在国叫做犹豫不决,在人叫做疑惑不定。
今天说暂且如此,明日说勉强将就,难道不众人说的比较稳妥吗?然而变化极快,以致坐失良机。
又怎么知道耽搁的害处呢?此种错失良机的情况不可不决断。
以上几个方面,暂且作大概论述。
至于人的命运,比如有先天和后天的本体与作用,而兴盛与衰亡的变化,则是由后天的保养与后天的消耗而成,也莫非是人的自作自为而已。
什么是先天?如《内经》所说:人生十岁,气血始通,其气在下,故喜欢走。
二十岁,气血方盛,肌肉方长,故喜欢疾走。
三十岁,五脏大定,血脉盛满,故喜欢步行。
四十岁,脏腑经脉盛满已定,腠理开始疏散,故喜欢静坐。
五十岁,肝气衰,故目不明。
六十岁,心气衰,故喜欢卧睡。
七十岁,脾气衰。
八十岁,肺气虚,故说话容易失误。
九十岁,肾气竭。
一百岁,五脏六腑皆虚,神气皆去,故只剩下躯体而死亡了。
这是先天的规律和法度,也称为天年。
老天爷给予人的常度,人人皆有,但奈何当今的人,自从有了感知以来,仗着他年青身壮,无所不为。
人生的常度是有限的,但情欲是无穷的。
精气的生成与养护是有限的,但消耗与损伤是无穷的。
因此,以致破坏先天的常度而能颐养天年的人,一百人当中能有几个呢?残害与损伤是有原因的,惟有人的自作自为,即是称为后天。
然而所丧失的是由于人,而挽回的方法,有不是仍然由人吗?况且这是不违背天道而强求的,也不过是恢复天给予我的常度。
得到天给予的常度,国运人运都可以中兴,没有明智而又通达事理的人,确实很难说出这些道理;失去天给予的常度,国运人运就象落花流水,逝而迷惑的感觉一样,一衰便止,确实可以寒心,所以《易经》重视来复,正是因为于此。
然而求复的道理在哪里呢?是在于天,是在于人,总是在于元气,只要元气无伤,何忧衰败呢?元气既然已经损伤,则贵在恢复元气而已。
常见现代人的疾病,也只有元气先有损伤,而后邪气才得以入侵。
所以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见《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
这是邪气与正气相争的道理,可以从这句话中知晓。
所有虚邪的辨证,如情志消散,是神为心所主。
治节不行,是气为肺所主。
筋力疲惫,是血为肝所主。
精髓耗损,是骨为肾所主。
四肢软弱,是肌肉为脾所主。
损伤身体的浅表,犹如损伤肌肤腠理;损伤身体的深层,犹如损伤经络;进一步再损伤身体,则伤及五脏六腑。
当损伤轻微时,让你不知道搬开灶傍柴禾、下雨之前关紧窗户、细小流水不堵终成大江大河、毫末不拔则将用斧柯的道理(张景岳连续用四个成语,比喻当人的元气损伤轻微时,应先采取恢复元气的措施,以免继续消耗累及五脏六腑而成难治之疾,有防患未然之意),恐怕无及于事。
故人到中年左右,应当进行一次大的调治养护,就能再振根基,余生强壮。
敢于说出心得,而且经过多次检验,这是原有存在的事实。
然而修理之说,难道容易说吗?整治复兴国家,良臣不容易;调养恢复身体,良医也艰难。
但看看从古至今,几千年来,所有能得到全部医理的人是谁呢?而现在的人则说:这个是良医,那个也是良医,又为什么良医这么多呢?当医生的难言啊!(我劝告)他们不要被良医所迷惑。
2020年6月14日于鹏城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