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浅谈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浅谈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5-16T11:31:04.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周慧[导读] 其实,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周慧(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黑龙江加格达奇 165000)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373-01

【摘要】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日上升,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在20—60岁年龄段的男性,糖尿病、肥胖、内分泌紊乱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往,且明显高于同龄女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的相对滞后,患糖尿病的人数和潜在高危人群呈不断上升趋势,逐年递增。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刻不容缓。瑞典糖尿病教育家阿索教授在第十六届国际糖尿病大会上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病人教育”[1]。如何寻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问题。从我国国粹中药入手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糖尿病中药中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2]。通过对经临床验证、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用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以益气、清热、养阴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所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清热药、补阴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代表药物为黄芪、山药、麦冬、茯苓、白术和人参等。由此反映出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的共识:气阴两虚为糖尿病的病机关键[3],糖尿病初期多表现阴虚燥热,而血瘀则存在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症。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通过调节糖尿病人的内分泌代谢,改善胰岛功能,增加胰岛素水平,抑制胰高血糖素等途径达到降血糖之目的。同时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改善肾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性激素水平、保护营养神经及调节微量元素等作用,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起着积极作用。

中成药作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武器之一,由于其能够在临床上解决一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糖尿病患者的欢迎。而中成药究竟应该如何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患者甚至包括医生在内也知之甚少,而且存在不少误区。更有一些不法企业和单位,针对患者对中成药疗效的不正确认识和过高期望,把某些降糖西药掺入所谓中成药当中,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花费,而且还可能因用药不当,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甚至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其实,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中医中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作用,主要不是用它来降糖,而是通过滋阴、活血、补肾等方法来改善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因此,中药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主导药,只能是起辅助治疗作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消渴丸,也并非纯中药,其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主要来自于其中所加的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因此,如果经济条件好,或有一些慢性并发症,可以选用一些中药,但必须选用“国药准字”中成药,或经相关部门批准注册的正规医院的制剂。

今后我们应进一步深入开展探讨研究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调节: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肝、脾、肺、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所以治疗方面中医认为必须重视整体调节,旨在通过全身性调理,达到治疗糖尿病、防治并发症的目的。(2)要把中西药降糖机理的研究与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来深入研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供更为详尽的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发展,加快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步伐。(3)应突出复方的整体调节优势,通过多种有效成分在人体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来治疗糖尿病。(4)慢性并发症防治:高血糖为糖尿病主要或唯一原因,但并非是并发症唯一原因。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好而并发症仍然不降低,这归于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需要对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四高进行综合控制,以减轻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正符合中医多渠道、多靶点的整合作用。(5)应突出中医特点,中医药有本身固有的特征和理论体系,因此不能完全按照西医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控制血糖固然是评价治疗糖尿病疗效的重要指标,但是更重要的是评价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终点目标和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相信随着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及其天然药物治疗糖尿病必将具有更广泛的前景。(6)科学评价,合理对待。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合理的评价,正确对待,抵制舆论的错误引导[4]。参考文献

[1]蔡伟红,郭艳芹.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35.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1-305.

[3]高志扬.从养阴益气化瘀治疗糖尿病[J].四川中医,2002, 20(8):39-40.

[4]李正军.糖尿病中医药治疗进展.2010,11.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文选取该 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的12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探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应用中医辨证疗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将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CR以及HOMA-IR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对患者的肾损害程度以及胰岛素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更好地提升患者的综合生活质量,改善并发病证,在今后的临床过程中可以增强对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应用。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临床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造成的,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难以治愈。该病会引发较多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与不适[1]。如糖尿病患者伤口不易愈合,故患者应该加强平素的自我保护,若出现创口应该及时妥善处置,避免感染情况发生[2]。患病后患者应当禁止食用糖食,系统治疗,按时服药,谨遵医嘱,严重情况下还需进行胰岛素的注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目前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患者的不适感,严重时能够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3-5],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选取该院的12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探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对中医辨证疗法进行应用,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37~83岁,平均年龄为(54.23±3.25)岁,糖尿病的平均病程为(7.92±3.23)年,高血压的平均病程为(6.12±2.38)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36~82岁,平均年龄为(53.35±3.12)岁,糖尿病的平均病程为(7.83±3.26)年,高血压的平均病程为(6.11±2.5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以进行对比。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以上120例患者均通过初步诊断确定患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情况;患者排出妊娠期、脑部患有疾病患者;患者了解治疗的方法;患者的家属签署了知情书。 1.3 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服务要求 一、开展2型糖尿病(以下简称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具备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与条件。 二、从事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糖尿病中医保健知识与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临床类别医师。 三、按照社区有关糖尿病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慢病管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保健治疗,每年中医健康管理不少于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不少于1次。 四、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愿意接受服务。 五、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第二部分管理程序 根据各试点地区实际情况,各地区可结合糖尿病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时间要求,每年至少1次中医健康指导与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主要内容为: 一、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证候辨识; 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四季养生、穴位按摩、足浴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 三、对不同证型的糖尿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

四、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以下为糖尿病患者中医服务的基本流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流程 第三部分2型糖尿病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糖尿病就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从整体认识疾病、综合防治与个体化治疗的优势,通过合理运用中成药、中药饮片,配合中医饮食调养、运动治疗、非药物防治技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防治并发症。 一、常见中医辨证食疗推荐方饮食养生法对防治消渴病尤为重要。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具体应用应该在辨体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用。 (一)阴虚燥热证 证见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食疗应以养阴消渴饮为基础。 食疗药膳方为: 1.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鸡蛋,蒸。 2.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3.三豆饮:绿豆、黑豆、赤小,煎汤服用。 4.乌梅生津茶: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二、服务内容 (一)筛查 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 )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四)健康体检 三、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一)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由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健康管理要求接受随访的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的连续性。 (二)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通过本地区社区卫生诊断和门诊服务等途径筛查和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掌握辖区内居民2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页脚内容3

五、考核指标 (一)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年内已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总人数×100%。注: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总人数估算:辖区常住成年人口总数×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通过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卫生诊断获得或是选用本省(区、市)或全国近期2型糖尿病患病率指标)。(二)糖尿病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三)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六、附件 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姓名:编号□□□-□□□□□ 页脚内容4

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填写要求

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填表说明 1.本表为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随访服务时由医生填写。每年的综合评估填写居民健康档案的健康体检表。 2.体征: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如有其他阳性体征,请填写在“其他”一栏。体重斜线前填写目前情况,斜线后下填写下次随访时应调整到的目标。 3.生活方式指导:询问患者生活方式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指导,与患者共同制定下次随访目标。 日吸烟量:斜线前填写目前吸烟量,不吸烟填“0”,吸烟者写出每天的吸烟量“××支”,斜线后填写吸烟者下次随访目标吸烟量“××支”。 日饮酒量:斜线前填写目前饮酒量,不饮酒填“0”,饮酒者写出每天的饮酒量相当于白酒“××两”,斜线后填写饮酒者下次随访目标饮酒量相当于白酒“××两”。白酒1两相当于葡萄酒4两,黄酒半斤,啤酒1瓶,果酒4两。 运动:填写每周几次,每次多少分钟。即“××次/周,××分钟/次”。横线上填写目前情况,横线下填写下次随访时应达到的目标。 主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估算主食(米饭、面食、饼干等淀粉类食物)的摄入量。为每天各餐的合计量。 心理调整:根据医生印象选择对应的选项。 遵医行为:指患者是否遵照医生的指导去改善生活方式。 4.辅助检查:为患者进行空腹血糖检查,记录检查结果。若患者在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之间到各医疗机构进行过糖化血红蛋白或其他辅助检查,应如实记录。 5.服药依从性:“规律”为按医嘱服药,“间断”为未按医嘱服药,频次或数量不足,“不服药”即为医生开了处方,但患者未使用此药。

6.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患者服用上述药物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具体描述哪种药物,何种不良反应。 7.低血糖反应:根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之间患者出现的低血糖反应情况。 8.此次随访分类:根据此次随访时的分类结果,由随访医生在4种分类结果中选择一项在“□”中填上相应的数字。“控制满意”意为血糖控制满意,无其他异常、“控制不满意”意为血糖控制不满意,无其他异常、“不良反应”意为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意为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并发症出现异常。如果患者并存几种情况,填写最严重的一种情况,同时结合上次随访情况,决定患者下次随访时间,并告知患者。 9.用药情况:根据患者整体情况,为患者开具处方,填写患者即将服用的降糖药物名称,写明用法。胰岛素具体写明胰岛素的种类、时间、剂量。 10.转诊:如果转诊要写明转诊的医疗机构及科室类别,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并在原因一栏写明转诊原因。 11.随访医生签名:随访完毕,核查无误后随访医生签署其姓名。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 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 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影响;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种重要的疾病,而且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1-2]。本研究我们将从人体自身代谢水平的角度,对比各项生化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DM+HP组患者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5.21±12.73)岁;DM组患者96例,其中男36例,女60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5.21±18.3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本次入选患者均应符合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2型糖尿病,应当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应当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本次研究中,对于同时患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例如心脏病等可能影响到研究中生化指标,应当排除在本次研究之中。 1.2 方法 患者一般资料采集分析:对于两组患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这些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其中基本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米)2,腰臀比(WHR)=腰围/臀围。 测定患者的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应空腹10 h,并停止服用降糖药物以及降血压药物,于清晨时间采集患者血液,化验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1月 ·临床应用· 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 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1历史沿革与发展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而“消渴”又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黄帝内经》比较早的记载了此病,并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有专篇讨论,记载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从宋代开始用上中下三焦分型来指导该病的辨证论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说:“夫消渴着,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3]。清代发展的特点则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同时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有特别见解,不仅注重滋阴清热,而且主张健脾补气。 现代西医学也不断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案,结合消渴的临床表现,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也可以根据消渴病辨证论治。2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因。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长期积热,燥热伤津,津亏液少,引起消渴。情志失调,脏器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发消渴。房事过度,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而化火,终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发消渴。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肾、胃,以肾为关键,三脏虽有偏重,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肺主气,能够敷布津液,肺受燥邪,则敷布津液的功能受到限制,故直趋下行而小便频数量多;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盛,脾阴亏,故口渴多饮;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水谷精微顺小便而下行,故小便味甘;脾主肌肉,脾虚而肌肉不能充分感受濡养,故形体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阴虚则火旺,故烦渴。3辨证分型3.1肾阴亏虚型 治法:补益肝肾,滋肾固本。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茯苓健脾 利湿;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泽泻、丹皮清热泄火。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黄芪、党参;尿量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等益肾缩尿。若烦渴,呼吸深快,唇红舌干,用生脉散加鳖甲、天门冬等育阴潜阳。3.2阴阳两虚型 治法:滋阴温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茯苓健脾利湿;山萸肉、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补益正气;尿量多而浑浊者,加覆盆子、益智仁等益肾缩尿。3.3胃热炽盛型 治法:清胃泻火,增液滋阴。方药:玉女煎加减。麦冬、玄参、生地滋肺胃之阴;栀子、黄连、生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川牛膝引热下行,活血化瘀。大便秘结者,可用增液承气汤来润肠通便,待大便正常后再用玉女煎加减治疗。3.4气阴亏虚型 治法:生津止渴,益气健脾。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白术、茯苓、党参、黄芪、甘草等健脾益气;麦冬、天冬养阴生津。气短汗多者,加山萸肉、五味子等敛气生津;腹胀食少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肺有燥热加黄芩、地骨皮等清肺。 3.5肺热津伤型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黄连、知母、黄 芩清热降火;天花粉、生地、麦冬、葛根、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烦渴不解、小便频数,又见脉数乏力者,为气阴两伤,肺热津亏,可以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4讨论 中医治疗消渴体现了整体观念,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较西药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降低药物对机体的二次伤害。有现代研究认为,中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通过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的方法[4],达到改善血液流变性等目标来降低血糖。但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及治疗也存在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我们在“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理论结合实践,可以借助西医先进的技术,相互补充,同时还要加大对中医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立文.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J].求医问药下 半月刊,2011,9(10):342. [2]李永华,韩裕璧.消渴中医治疗概述[J].中医药信息,2013,30(4):151-15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7-413.[4]马力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1,3(4):21-23. (收稿日期:2014-11-0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陆永攀闫旭张希劲林建鹏杨冰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级,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首先回顾 了消渴这种疾病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其次从病因和病基两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其辩证分为肾阴亏虚型、阴阳两虚型、胃热炽盛型、气阴亏虚型、肺热津伤型等5种类型。该研究还认为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虽有优于西医的地方,但也有不足,应该中西结合,相互补充。[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5)01(a )-0119-01[作者简介]陆永攀,(1993-),男,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在读,中医学专业,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19

2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 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等生活方式指导。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同时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我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4)询问患者疾病史、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6)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及中医药方面的指导。 ①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②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及中医药指导,2周时随访。 ③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7)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一、常见中医辨证食疗推荐方 饮食养生法对防治消渴病尤为重要。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具体应用应该在辨体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用。 (一)阴虚燥热证 证见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食疗应以养阴消渴饮为基础。食疗药膳方为: 1.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鸡蛋,蒸。 2.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3.三豆饮:绿豆、黑豆、赤小,煎汤服用。 4.乌梅生津茶: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

中医区分糖尿病类型

中医区分糖尿病类型 中医如何区分糖尿病类型?黎主任表示,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 (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3)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北京协和医院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共七个证型治疗。1991年全国中医糖尿病学会辨证标准协作组通过1504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分为五期五型论治,分期为糖尿病前期(Ⅰ期)、糖尿病症状期(Ⅱ期)、合并症早期(Ⅲ期)、合并症中期(Ⅳ期)、合并症重危期(Ⅴ期)。 糖尿病前期(Ⅰ期): 1、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 2、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3、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 4、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 病机特点:阴虚为主。 糖尿病症状期(Ⅱ期): 1、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 2、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 3、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 病机特点:阴虚化热。 合并症早期(Ⅲ期):

浅谈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

浅谈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8-06-06T16:15:51.6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作者:魏辰承 [导读] 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并列举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详细内容。 南京市雨花医院江苏南京 210039 [摘要] 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并列举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详细内容,表明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都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健康教育,才能让糖尿病患者系统地掌握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基本知识,才能合理的使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寻找到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情控制除药物治疗外,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自身管理和控制。因此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药物治疗 1.1 口服降糖药 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和苯甲酸衍生物。 1.1.1 磺酰脲类 胰岛素促分泌剂,主要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分泌,通过与胰岛β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释放胰岛素。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苯脲、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其中格列苯脲降空腹血糖效果好;格列吡嗪(瑞易宁)能降低餐后高血糖;格列齐特(达美康)因作用比较温和,更加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格列喹酮不需经肾排泄,是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格列美脲(亚莫利)则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和锻炼未能控制血糖的患者。为使胰岛素的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此类药物必须在餐前30min服用,才能有效降低餐后1h的血糖。需要注意的是,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多,要注意防范。 1.1.2 双胍类 常用药物二甲双胍,主要机制是增加基础状态下糖的无氧酵解,抑制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糖输出,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是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或伴有高脂血症、高三酰甘油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患者的首选药。因其安全性较高,也成为唯一批准用于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为了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 1.1.3 а-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可逆性抑制或竞争性抑制小肠刷状缘的а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延迟多糖、双糖转化为可吸收的葡萄糖,减缓餐后血糖的升高。不但能减轻对胰岛素的抵抗,还能降低糖基化血红蛋白,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拜糖平、卡博平)和伏格列波糖(倍欣)等,一般用来降低餐后高血糖,是基础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的患者的首选药物。因其胃肠道反应较大,服用时应餐前整片吞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用。 1.1.4 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针对胰岛素抵抗,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增强胰岛素作用。这类药物是一类新型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目前使用的有罗格列酮(文迪雅)、恩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患者,但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因其主要在肝脏代谢,可能引起肝损害,还具有水钠储留引起水肿及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的不良反应。此类药物最好清晨空腹时服用,此时组织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强。 1.1.5 苯甲酸衍生物 第一个餐时体内血糖调节药,能使胰岛素快速释放,主要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和那格列奈。这类药物作用时间短,起效迅速,适宜餐前给药,餐时刺激胰岛素分泌,餐后形成胰岛素分泌高峰,达到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目的。可以根据进餐时间灵活掌握服用时间,又称“餐时血糖调节剂”。在空腹和进餐时均能良好吸收,并且主要在肝脏代谢,更适用于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及老年糖尿病病人。 1.2 胰岛素治疗 多功能的蛋白质激素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治疗药物。 1.2.1 胰岛素 按作用时间可分为:①超短效:注射后15min起作用,高峰浓度1~2h,持续2~5h,如门冬或赖脯胰岛素;②短效(速效):注射后30min起作用,高峰浓度1.5~3.5h,持续7~8h,如诺和灵R;③中效(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1.5h起效,高峰浓度4~12h,持续24~28h,如诺和灵N;④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4~6h起效,高峰浓度4~20h,持续24~36h。⑤预混:即将短效与中效预先混合,可一次注射,且起效快(30min),高峰浓度2~8h,持续时间长达20~24h。市场有70%中效和30%短效预混,如优泌林70/30,诺和灵30R;短、中效各占50%的预混,如诺和灵50R。 1.2.2 胰岛素类似物 能够最接近地模拟餐后胰岛素的生理效应,常用的有三种:一是赖脯胰岛素,具有类似胰岛素的生物效应[1],如优泌乐25R;二是门冬胰岛素,如诺和锐,注射后10~20min起效,高峰浓度1~3h,持续3~5h;还有诺和锐30,注射后10~20 min起效,高峰浓度1~4h,持续时间可达24h;三是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在第一次注射后2~4d血清胰岛素浓度达到稳态。这类药物使胰岛素的使用时间更能适应正常的胰岛素峰值和餐后血糖水平迅速上升的需要。 1.3 联合用药 单用一种药物很难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往往需要联合使用2~3种降糖药或联合胰岛素使用。如二甲双胍与格列齐特联用,能明显降低血脂及体重,减轻磺酰脲类降糖药引起的体重增加;与阿卡波糖联用,能使患者血糖24 h保持相对平稳,有利于血糖的长期控制;与瑞格列奈联用,可用于磺酰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患者[2];与甘精胰岛素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其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总用量、空腹血糖达标率均优于单一使用胰岛素[3];与诺和灵N联用,每日仅需睡前皮下注射一次,不但避免了高胰岛素血症、体重增加

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方剂大全

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方剂大全 方剂1 适应症糖尿病 制用法水煎服。渴甚者加天花粉,大便稀溏加停山楂。 适应症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制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鲜芹菜、青萝卜各500克,冬瓜1000克,绿豆120克,梨2个适应症糖尿病肺热津伤证 适应症糖尿病肾阴虚阳亢证 制用法水煎服 制用法水煎服 方剂2 适应症糖尿病 制用法水煎服 老宋茶10克 适应症糖尿病 适应症糖尿病 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各9克,天花粉6克 适应症糖尿病 适应症糖尿病胃热炽盛证 适应症糖尿病血淤证 方剂18 方剂28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14

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地骨皮、生知母各15克,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粳米各20克,生甘草8克 方剂10 制用法猪胰用净水冲刷清洁,切数片后,再与薏苡仁一块放入碗内,加水吞没。用铁锅隔水炖熟,参加适量食盐和调 生地、枸杞子各12克,天冬、金樱子、桑螵蛸、沙苑子各10克,山萸肉、芡实各15克,山药30克 方剂7 方剂5 红薯叶30克 方剂16 制用法将泥鳅阴干研末,与荷叶末混匀。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方剂20 制用法水煎。每日2次,每次半杯。 葛粉、天花粉各30克,猪胰1具 方剂11 制用法支掉蚕蛹,煎水。代茶饮,每日 1剂。 知母、麦冬、党参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元参12克,生地18克 三七粉3克(冲服) 适应症糖尿病 适应症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多饮,尿糖连续不降 适应症糖尿病阴阳两虚证 西瓜子50克,粳米30克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3

制用法先将西瓜子跟水捣烂,水煎去渣取汁,后入米作粥。任意食用。 制用法先将猪胰切片煎水,调葛粉、天花粉吞服,每日1剂,3次分服。 泥鳅10条,干荷叶3张 桑螵蛸60克 制用法先将芹菜和冬瓜略加水煮,用白纱布包住取汁,同绿豆、梨、青萝卜共煮熟服。 天冬、麦冬、熟地、赤芍各15克,黄芩、大黄(后下)各10克,黄连6克,丹皮12克,元参30克,玉米须6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24 生地、山药各20克,五味子、麦门冬、葛根各10克,蛤粉、海浮石各12克,花粉15克,鸡内金5克 制用法水煎服。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肝郁者加郁金、茵陈早衰者加女贞子、杞子、山萸肉。 制用法水煎服 方剂6 方剂21 方剂19 适应症糖尿病 适应症糖尿病 黄精、丹参、生地、元参、麦冬、葛根、天花粉、黄实各适量 苍术、元参、生黄芪各30克,山药、熟地、生地、党参、麦冬、五味子、五倍子、生龙骨、茯苓各10克 方剂15 西瓜皮、冬瓜皮各15克,天花粉12克 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尿浊症 方剂4

26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13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主证 肝胃郁热证(消渴病前期、早期) 阴虚火旺证(消渴病早期) 气阴两虚证(消渴病中期) 阴阳两虚证(消渴病后期) 兼证 瘀血证 痰湿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 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2 型糖尿病)的患者。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排除消渴病痹证及消渴肾病者,因其需进入相关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全血细胞分析,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I,血酮体、血乳酸、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测量身高、体重、BMI、血压等指标;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检测夜间 0 时、凌晨 3 时等时间点的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和/或 C 肽释放试验;胸部正侧位片+心胸比、心电图、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型,血粘度,胰岛细胞抗体三项、C-反应蛋白、 DIC 初筛、动态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功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功能、垂体功能、心钠素、血浆醛固酮、血管紧张素、肝炎病毒系列、腹部 B 超或彩超、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交感皮肤测定、肢体动脉检查、双光能 X 线骨密度检查、PPG 指、趾动脉检查、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CT、MRI 等影像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③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④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 (2)兼证 ①瘀血证:活血化瘀通络。 ②痰湿证:行气化痰,祛湿降浊。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 (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 ≥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医院公卫科、村卫生室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 ≥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糖尿病随访记录 2

附件3 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填表说明 1.本表为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随访服务时由医生填写。每年的综合评估填写居民健康档案的健康体检表。 2.体征: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如有其他阳性体征,请填写在“其他”一栏。体重斜线前填写目前情况,斜线后下填写下次随访时应调整到的目标。 3.生活方式指导:询问患者生活方式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指导,与患者共同制定下次随访目标。 日吸烟量:斜线前填写目前吸烟量,不吸烟填“0”,吸烟者写出每天的吸烟量“××支”,斜线后填写吸烟者下次随访目标吸烟量“××支”。 日饮酒量:斜线前填写目前饮酒量,不饮酒填“0”,饮酒者写出每天的饮酒量相当于白酒“××两”,斜线后填写饮酒者下次随访目标饮酒量相当于白酒“××两”。白酒1两相当于葡萄酒4两,黄酒半斤,啤酒1瓶,果酒4两。 运动:填写每周几次,每次多少分钟。即“××次/周,××分钟/次”。横线上填写目前情况,横线下填写下次随访时应达到的目标。 主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估算主食(米饭、面食、饼干等淀粉类食物)的摄入量。为每天各餐的合计量。 心理调整:根据医生印象选择对应的选项。 遵医行为:指患者是否遵照医生的指导去改善生活方式。 4.辅助检查:为患者进行空腹血糖检查,记录检查结果。若患者在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之间到各医疗机构进行过糖化血红蛋白或其他辅助检查,应如实记录。 5.服药依从性:“规律”为按医嘱服药,“间断”为未按医嘱服药,频次或数量不足,“不服药”即为医生开了处方,但患者未使用此药。 6.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患者服用上述药物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具体描述哪种药物,何种不良反应。 7.低血糖反应:根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之间患者出现的低血糖反应情况。 8.此次随访分类:根据此次随访时的分类结果,由随访医生在4种分类结果中选择一项在“□”中填上相应的数字。“控制满意”意为血糖控制满意,无其他异常、“控制不满意”意为血糖控制不满意,无其他异常、“不良反应”意为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意为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并发症出现异常。如果患者并存几种情况,填写最严重的一种情况,同时结合上次随访情况,决定患者下次随访时间,并告知患者。 9.用药情况:根据患者整体情况,为患者开具处方,填写患者即将服用的降糖药物名称,写明用法。胰岛素具体写明胰岛素的种类、时间、剂量。 10.转诊:如果转诊要写明转诊的医疗机构及科室类别,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并在原因一栏写明转诊原因。 11.随访医生签名:随访完毕,核查无误后随访医生签署其姓名。

浅谈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浅谈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5-16T11:31:04.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周慧[导读] 其实,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周慧(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黑龙江加格达奇 165000)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373-01 【摘要】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日上升,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在20—60岁年龄段的男性,糖尿病、肥胖、内分泌紊乱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往,且明显高于同龄女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的相对滞后,患糖尿病的人数和潜在高危人群呈不断上升趋势,逐年递增。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刻不容缓。瑞典糖尿病教育家阿索教授在第十六届国际糖尿病大会上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病人教育”[1]。如何寻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问题。从我国国粹中药入手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糖尿病中药中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2]。通过对经临床验证、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用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以益气、清热、养阴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所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清热药、补阴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代表药物为黄芪、山药、麦冬、茯苓、白术和人参等。由此反映出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的共识:气阴两虚为糖尿病的病机关键[3],糖尿病初期多表现阴虚燥热,而血瘀则存在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症。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通过调节糖尿病人的内分泌代谢,改善胰岛功能,增加胰岛素水平,抑制胰高血糖素等途径达到降血糖之目的。同时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改善肾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性激素水平、保护营养神经及调节微量元素等作用,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起着积极作用。 中成药作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武器之一,由于其能够在临床上解决一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糖尿病患者的欢迎。而中成药究竟应该如何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患者甚至包括医生在内也知之甚少,而且存在不少误区。更有一些不法企业和单位,针对患者对中成药疗效的不正确认识和过高期望,把某些降糖西药掺入所谓中成药当中,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花费,而且还可能因用药不当,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甚至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其实,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中医中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作用,主要不是用它来降糖,而是通过滋阴、活血、补肾等方法来改善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因此,中药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主导药,只能是起辅助治疗作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消渴丸,也并非纯中药,其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主要来自于其中所加的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因此,如果经济条件好,或有一些慢性并发症,可以选用一些中药,但必须选用“国药准字”中成药,或经相关部门批准注册的正规医院的制剂。 今后我们应进一步深入开展探讨研究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调节: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肝、脾、肺、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所以治疗方面中医认为必须重视整体调节,旨在通过全身性调理,达到治疗糖尿病、防治并发症的目的。(2)要把中西药降糖机理的研究与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来深入研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供更为详尽的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发展,加快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步伐。(3)应突出复方的整体调节优势,通过多种有效成分在人体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来治疗糖尿病。(4)慢性并发症防治:高血糖为糖尿病主要或唯一原因,但并非是并发症唯一原因。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好而并发症仍然不降低,这归于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需要对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四高进行综合控制,以减轻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正符合中医多渠道、多靶点的整合作用。(5)应突出中医特点,中医药有本身固有的特征和理论体系,因此不能完全按照西医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控制血糖固然是评价治疗糖尿病疗效的重要指标,但是更重要的是评价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终点目标和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相信随着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及其天然药物治疗糖尿病必将具有更广泛的前景。(6)科学评价,合理对待。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合理的评价,正确对待,抵制舆论的错误引导[4]。参考文献 [1]蔡伟红,郭艳芹.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35.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1-305. [3]高志扬.从养阴益气化瘀治疗糖尿病[J].四川中医,2002, 20(8):39-40. [4]李正军.糖尿病中医药治疗进展.20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