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

合集下载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作者是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作为这学期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的作业,我认真的拜读了林奇《城市意象》的第一、三章,现将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一点见解感受和领会报告如下。

凯文·林奇及其《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

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

在该书中,作者选取了美国的三个城市作为对比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

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他提出了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等概念以及如何建立环境形象等问题。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则主要是介绍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部分。

林奇认为城市中动的因素,尤其是人和人的活动,与静的因素同样重要。

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觉往往是断断续续的。

零打碎敲的,还常与其他有兴趣的东西相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在起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奇强调城市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及其对于城市中静的因素——建筑、公路、标志等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

城市的形象是留存在人的内心里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城市、同一地段的城市形象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属于同一群体,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的个体形成的城市形象才是部分相同的,有共通的一面。

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与该群体有着相似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即“公众印象”。

林奇认为构成形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双向过程。

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在观察城市,需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以形成对城市的意象;同时被观察物形成的是易于被我们所掌握的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我们建立有关于城市的形象。

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城市。

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

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

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

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这方面的祖师爷,他所著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中译为《城市的意象》)一书流传非常广。

他把城市主要景观分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来表达。

一是城市道路,道路两边的景观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的主要元素。

二是城市边缘,就像我们说的城市入城口、城市与其他自然物的边缘带,是城市主要的形象交汇点。

三是城市不同的区域。

如城市商业区、文化区、旅游区、步行街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就是城市螺旋式发展的硬件。

四是节点。

交通道路与河道、森林与山脉、城市与海洋等直接的交叉口,这是最主要的景观。

芝加哥城市为什么美?最根本的原因是将湖泊、高楼群、绿化三者处理得非常协调。

五是标志物。

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如雕塑、建筑、山峦等。

在这方面我们最容易犯错误,如许多城市动辄就要建什么标志性建筑。

杭州就有很多人提出,杭州应该搞一些标志性建筑物,但是搞得再好,也不可能超过保俶塔。

竖立在西湖北边宝石山上的保俶塔,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成为杭州城市久立不衰的地标。

为什么?因为(1)历史形成的;(2)自然的。

是人工建筑与自然山体环境的完美结合;(3)尺度是和谐的;(4)独特的。

城市标志、地标和标志性建筑,并不是以体形是否高大为标准的。

凯文.林奇(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城市的物质形态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

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

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

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

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

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美】 凯文林奇
作者先对环境印象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道 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五大元素构成。
一、环境的印象 注视城市能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快,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空间结构,但尺 度巨大,需要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使人感受。 城市设计是与时间有关的艺术,但又难遇运用类似音乐那样的时效艺术所具 有的能控制进行序列。因为在不同的时刻,对于不同的人,城市序列会发生变化。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城市亦如此。 城市不仅是各个阶层及广大市民所感知的对象,而且也是根据自身需要不断 被改造的产物。在它总轮廓相对稳定时,小的局部变化从未休止。所以,对城市 的发展和它的形式一般做局部控制,只是过程的接续,对任何事物的体验需要与 周围环境、前后序列和以往经验相联系。我们对城市的感知是断断续续的,零碎 的,还常与其它有兴趣的东西混淆,几乎每种感觉都在起作用,因此,城市的形 象是这一切的合成。——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
徐州云龙山公园对面即为市博物馆,与紧邻着的大学校区共同形成城 市文化氛围浓郁的标志性元素,同时其恢宏的建筑造型在周边建筑中惹人 注意。云龙湖公园以其大面积的水域和优美的公园建设成为城市休闲的标 志。
道路是具有统治性的城市要素。主要的交通道路就是主要的形象特征。“要 致富,先修路”。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道路的形象,如宽窄悬殊的能吸引注意, 北京的胡同小道,江南的水乡幽幽小道。 建筑立面的特征对道路特征的形成关系很大。可识别的道路,应有连续性, 这是十分明显的功能要求。马路和人行道的贯通是基本要求,其它方面的连续性 要求可低一些。道路不仅是统一连续的,而且有方向性。线性方向的正反很明显, 这种方向感可以通过梯度变化来取得,即沿着一个方向逐渐递增的特征。道路一 旦有了方向就便于度量,人们可以判定自己的位置,经过的距离和余下的距离。 反之,对度量有利的特征也产生方向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以前我走在城市里,就像个没头的苍蝇,只知道从这儿到那儿,却没真正“看”懂过这个城市。

林奇这家伙就像是个城市的解谜大师,他把城市的那些弯弯绕绕都给捋直了讲给我们听。

他说的那几个城市意象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简直就是城市的密码本啊。

就拿道路来说吧,这可不是简单的柏油路或者水泥路,那是城市的脉络。

我就想到我家附近那条老街,那可不仅仅是个走路开车的地方,它两边的店铺、偶尔出现的涂鸦墙,还有那些在路边下棋聊天的大爷们,这些都像是道路这个“故事线”上的小情节,让这条路变得有血有肉的。

边界也特别有意思。

就像城市里的河流或者围墙,它们就像是划分地盘的界线。

我之前老是忽略这些边界的存在,觉得它们就是个隔断。

但是现在想来,那河流两岸不同的建筑风格,围墙这边和那边不同的氛围,就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小世界被这条线给分开又联系起来了。

就像两个性格有点不同的邻居,靠着这道边界,有了各自的特色又互相影响着。

区域就更酷了。

像我们城市里的老城区,那就是个充满故事的区域。

一走进那里,那种古旧的气息、紧凑的小巷子、带着传统风格的建筑,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回忆盒”。

和新城区那些高楼大厦、宽敞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每个区域都像是城市这个大拼图里的一块,有着自己的图案和色彩。

节点呢,那就是城市里的小高潮部分。

像广场、地铁站这些地方。

广场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卖小玩意的小贩、表演才艺的年轻人、遛弯的老人和追逐打闹的孩子。

地铁站里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地,匆匆忙忙又秩序井然。

这些节点就像是城市这个乐章里的强音符,特别抓眼。

标志物就更不用说了,那就是城市的明星啊。

像我们城市的那座古老的钟楼,不管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只要看到它那高高的尖顶,就知道自己大概在什么位置了。

它就像个无声的导游,默默地给我们这些在城市里迷路的人指引方向。

看完林奇的书,我再走在城市里,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城市探险家。

我不再是麻木地赶路,而是开始寻找那些构成城市意象的元素。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林奇提出的那几个城市意象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一开始觉得挺抽象的,就像密码一样。

但是越想越觉得妙啊。

道路可不只是那种让车跑、让人走的水泥路,它就像城市的血管,流淌着故事和生活。

我就想起我家附近那条老街,两边都是小吃摊和一些老店。

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路上都是各种香气,煎饼果子的、豆浆油条的,那就是这条路独特的“味道”。

这条道路连接着家、学校,还有我和小伙伴们的小世界,它就是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林奇说的,在城市意象里它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边界呢,有点像城市的围墙,但又不是那种生硬的隔绝。

像河边的堤岸,它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静静流淌的河。

我经常去堤岸上散步,看着对岸的灯火和这边的车水马龙,就感觉这个边界把两种不同的氛围给划分开了,却又让它们相互映衬。

它就像是城市画卷的一条分割线,让城市的景色有了层次感。

区域这个概念就更有趣了。

比如说我们城市的老城区,那一片房子都是古旧古旧的,巷子里的石板路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溜溜的。

那里的人们说话都慢悠悠的,和新区那种充满现代感、到处是高楼大厦、大家走路都带风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老城区就是一个独特的区域,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小气候。

走进那里,就像走进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但又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

节点这个东西就像是城市的关节点。

像广场,就是那种特别热闹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城市举办音乐节,就在那个大广场上。

好家伙,那天广场上全是人,大家都在跟着音乐摇摆,周围还有各种卖小吃、卖小玩意儿的摊位。

这个广场一下子就成了城市的活力中心,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这里,就像一个磁场一样,把城市里不同的元素都聚集到了一起。

标志物就更不用说了,城市的地标啊。

我们城市那个高塔,老远就能看到。

不管我在城市的哪个角落迷路了,只要一抬头看到那个塔,心里就踏实了,就像它在给我指路一样。

而且这个塔也成了我们城市的象征,外地人来旅游,肯定要去那里打卡拍照。

它就像城市的名片,向世界展示着这个城市的独特之处。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城市意象》这本书是凯文·林奇年轻时代的得意之作,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真正把意象从心理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就是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的问世。

根据林奇的观点,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提供区别与关系,而观察着有了很大的适应性,根据他自己的目的,选择组织他所见的一切并赋予意义.书中作者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面熟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做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做了论述。

城市意象,简单直接的解释就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群体认知。

”而林奇的研究本身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在城市空间中方向的指认,这一指认是一种与其他动物相似的本能行为埋在荒漠中的人们能凭借生活经验拉去自由,何况是城市呢?一般来说,这更多的由所在城市居住时间所决定,在此并不否定城市意象对方想指认的作用,但是作为城市意象的真正价值是城市文化中差异性的内容,这种差异性正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城市特色。

通读《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城市意象》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1一、概述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

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

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

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

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

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

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

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

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

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一一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环境与人类感受--我对阅读城市形象感兴趣《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对现代规划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这部书是其花费了5年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的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写成于1959年,并于1960年出版。

凯文·林奇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规划教授。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任教30多年。

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1988年,为了纪念他,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以奖励落后者,并资助建筑学院图书馆。

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

城市形象结构清晰,主题明确。

第一章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强调环境的可取性。

第二章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第三章介绍了影响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阐述了如何设计这些元素,使城市呈现出连贯而强烈的形象。

第五章指出,大都市的形态将不再是一种等级秩序,而是一种复杂的模式。

在城市形象的发展过程中,观察模式的教育和环境的重建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在附录中补充了具体的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整本书逻辑性强,易读。

“意象”对于原文的“image”十分贴切。

image,应解释为apictureespeciallyinthemind。

“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意象两个字就足以说明全书主题。

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生活在城市里的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

但他们对城市的理解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以前吧,我走在城市里,就是从这儿到那儿,看到的无非就是高楼大厦、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可林奇这老兄就不一样,他就像个城市的超级侦探,能把城市里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给挖出来。

他说的城市意象,就像是城市的性格标签。

比如说路径,这可不仅仅是我们平常走的马路那么简单。

在他的描述里,路径就像是城市的脉络,把各个不同的地方连接起来。

我就想到我每天上下班走的那条路,它就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路边的商店、红绿灯的位置,甚至是哪段路有个小坑洼我都一清二楚。

这路径呀,承载了我好多的记忆和情绪,有时候走在路上,要是心情好,就觉得这条路都充满活力;要是心情差,就感觉这条路特别漫长。

还有节点呢,什么广场啊、交通枢纽之类的。

这就像是城市的关节点,大家都在这儿汇聚。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们城市的那个大广场,每次到了节假日,就人山人海的,有跳舞的大妈,玩滑板的小孩,还有各种摆摊卖小玩意儿的。

这个广场就像是城市的一个大舞台,各种各样的故事都在这儿上演。

它给城市带来了一种活力,也让这个城市感觉更加有凝聚力。

区域呢,就像是城市的不同小世界。

就像我们城市有那种老城区,走进去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古旧的房子、传统的小吃店,还有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

和新区的那种现代化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好比一个城市有好几个不同性格的分身,每个分身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边界这个概念也挺有趣的。

就像城市和郊区之间的那道界限,可能是一条河,或者是一排树。

这就像是城市的边缘地带,充满了一种神秘感。

有时候站在城市这边往那边看,就会想象边界那边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元素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而且这些印象还会影响我们在城市里的行为和感受。

就好比如果一个城市的道路特别复杂,像迷宫一样,那住在这儿的人可能就会觉得特别烦躁。

相反,如果一个城市到处都是漂亮的地标建筑,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那大家就会对这个城市有一种自豪感。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基础理论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在实践中应用。

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

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所引发的问题。

1、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人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

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

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

这正如美国哲学家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

”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

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为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

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

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

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那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

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

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二.城市意象系统分析 o1.城市意象系统要素 (1)路径(Path) (2)边界(edge) (3)区域(District) (4)结点(Node) (5)标志(Landmark) o2.城市意象系统要素 的空间层次 o3.城市意象形成的主 观因素分析
“波士顿的每一部分都不同,你完全说的出自 己身在何处。泽西城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和各阶 层的分区,并无形体的差异。而洛杉矶明显缺 乏区域感。”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一般过程
标志(Landmark)
标志是观察者的外部参考点,是变化无穷的单体的构成因素。城市居民依靠 标志做向导,即对独一无二性和特殊性的关注胜过对连续性的关注。 因为标志就是从大量的事物中选出的构成物,所以其关键特征就是单一性。 空间的突出能使一些构成因素成为标志,构成标志的两种方式:使标志物能在各 个方向都可被看见;与相邻成分形成方向上的对比,如前后相错与高度变化。 位于人们要作方向选择的道路连接点内的标志是比较突出的。如波士顿鲍度 因广场的电话大楼:它为剑桥街的行人指明方向。
土尔其某邻里意象
希腊某社区意象
佛罗伦萨城市意象
一般过程
心理规律
市民城市意象形成遵循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规律,也即格式塔的组织律。格 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倾向于将零散的现象组织起来形成为某一有意义的图形。这 些良好的组织规律包括:主次组织律、近邻组织律、推理组织律和惯性组织律。 1.主次组织律:人对事物整体的认知是按照主次关系组织起来的,这种认知 倾向可称为主次组织律。具体来说,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所内,有些对象突显出 来形成主要的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次要的背景。 2.近邻组织律:近邻组织律指观察者倾向于把一些距离较短或相互接近的部 分,放在一起组成整体。比如,市民习惯于将自己生活的社区看作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形成市民的社区意象。 3.推理组织律:城市意象随环境的功能推理往往呈现出整体的意象。彼此相 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就 城市中的区域来说,某些区域并不具备完整和闭合的形式,但是市民在心理上会 自然地把其看作为一个完整和闭合的区域,形成完整的意象。 4.惯性组织律:城市意象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也即是 说,城市意象具有某种惯性,虽然城市中的某些地物已经不存在,但其内在的某 种东西还存在于市民的城市意象中,并不因为其形式的改变而立刻在市民的城市 意象中消失。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作者是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作为这学期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的作业,我认真的拜读了林奇《城市意象》的第一、三章,现将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一点见解感受和领会报告如下。

凯文·林奇及其《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

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

在该书中,作者选取了美国的三个城市作为对比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

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他提出了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等概念以及如何建立环境形象等问题。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则主要是介绍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部分。

林奇认为城市中动的因素,尤其是人和人的活动,与静的因素同样重要。

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觉往往是断断续续的。

零打碎敲的,还常与其他有兴趣的东西相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在起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奇强调城市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及其对于城市中静的因素——建筑、公路、标志等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

城市的形象是留存在人的内心里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城市、同一地段的城市形象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属于同一群体,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的个体形成的城市形象才是部分相同的,有共通的一面。

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与该群体有着相似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即“公众印象”。

林奇认为构成形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双向过程。

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在观察城市,需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以形成对城市的意象;同时被观察物形成的是易于被我们所掌握的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我们建立有关于城市的形象。

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城市。

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小组成员: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林奇这家伙可真够厉害的,他把城市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故事的大怪物。

以前我看城市啊,就是一堆房子、几条马路,顶多再加上些商场、公园啥的。

但林奇就像个城市的魔法师,他能把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元素,分成什么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大类。

先说这路径吧,就好比城市的血管,大街小巷纵横交错。

我突然就意识到,那些我每天走过的路,不仅仅是从A点到B点的通道。

像我家附近那条弯弯扭扭的小巷子,两边的墙面上有着各种涂鸦,还有些小摊贩在卖着香喷喷的小吃。

这小巷就像城市的秘密通道,每次走在里面,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原来这就是林奇说的有独特“意象”的路径啊。

边界呢,就像是城市的皮肤,把不同的区域分隔开来。

我想到了城市里那条穿城而过的大河,河这边是热闹的商业区,高楼大厦林立;河对岸是宁静的住宅区,绿树成荫。

这条河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划分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氛围,站在桥上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

区域就更有趣了。

就像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小部落,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风格。

比如说我们这儿有个老城区,那里全是古旧的四合院,人们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

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下棋,小孩子在胡同里嬉笑打闹。

而离它不远的新城区呢,全是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建筑,上班族们行色匆匆,到处是充满科技感的商店和写字楼。

这鲜明的对比,就像林奇书里说的,每个区域都给人独特的印象。

节点就像是城市的关节点。

像广场、地铁站这些地方。

我每次路过那个大广场,就感觉像是到了城市的心脏。

那里人来人往,有跳广场舞的大妈,有玩轮滑的小朋友,还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小贩。

这个广场就是大家汇聚交流的地方,充满了活力和烟火气。

最后是标志物,那可就是城市的招牌了。

我们这儿有座古老的钟楼,高高地耸立在市中心。

不管你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只要看到那钟楼,就大概能知道自己的位置了。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导航员,默默地为城市里的人们指引着方向。

看了这本书后,我就想啊,城市规划者们要是都能像林奇这样去理解城市就好了。

可意象的城市——读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后的思考

可意象的城市——读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后的思考

【城市广角】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尺度更大的结构。

在这个巨大的空间结构中,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方便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道路(Road)、边缘(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标志(Landmarks)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一、道路对于大多的城市体验者来说,道路是最具统治性的构成要素。

其重要性取决于其对城市是否熟悉。

昆明的道路是高原起伏地形造化的结果,这种结果让其极具南方城市道路的“迷乱”特色。

北方的道路四通八达,横平竖直,如果你在北方问路,指路者口中常会出现“正南”“正北”“西南”“西北”等这样的方位字眼。

出现这种情况,有种说法是由于自古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在北方,所以在道路以及城市布局上特别讲究“正”,体现正统和威严。

而笔者认为,这和北方大部分是平原有更直接的关系。

南方由于多丘陵、山地,道路更多地需要因地制宜,有很多的转弯、起伏,所以“左”“右”的转向名词在南方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

在昆明,哪怕当地人向别人指示自己家的位置时,有时候也会产生误差。

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在当地人心目中会形成一个固有的坐标,然而这种固有的形象特征会在这种普遍的城市道路特征中带来一定的迷失。

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大量道路中的特征,而习惯性的路程则具有最强的形象,所以,主要的交通路线就是主要的形象特征。

比如金碧路、东风路、北京路等道路影响着昆明整个城市的骨架和城市形象,太多的标志性建筑散布周围,就像门帘的一条条绳子上挂满了装饰的物品。

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特定道路的形象。

比如金碧路在金马坊节点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为弯曲,在减缓车流速度,实现技术目的的同时,避免了车流和广场两侧穿梭人流的混乱,通过特点空间的营造获得了良好的整体形象。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林奇这人可真厉害,他就像个城市的“拆穿大师”。

以前我走在城市里,那就是瞎走,觉得这儿有个楼,那儿有个街,都是些零散的东西。

但是他一说,哟呵,原来城市是有“意象”这玩意儿的。

就好比城市是一个超级大的拼图,那些道路啊、边界啊、区域啊、节点啊还有标志物,都是拼图的小碎片。

先说说这道路吧。

道路在城市里就像人的血管一样,到处乱窜。

好的道路呢,就像那种宽敞又明亮的高速公路,让人走起来心里舒坦,一下子就能找到方向。

可有些道路就像迷宫里的小道,七拐八拐的,走进去就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像是被城市给捉弄了。

我就想起我家附近有一条小巷子,那里面弯弯绕绕的,每次走进去都感觉像在探险,还生怕一不小心就闯进了别人的院子。

再说说边界。

边界这东西,有点像城市的篱笆。

比如说一条大河把城市分成两半,那这条河就是个大边界。

以前觉得河就是个看风景的地方,现在发现它像个城市的分界线,两边的风格都可能不一样呢。

一边可能是高楼大厦,现代化得很;另一边说不定就是古旧的小房子,充满了烟火气。

区域就更有趣了。

就像城市里的一个个小部落。

比如说商业区,那里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招牌,人来人往,热闹得像一锅煮沸的粥。

还有住宅区,安静得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尤其是到了晚上,大家都回家了,只能听到偶尔几声狗叫。

节点那可就是城市里的“小高潮”了。

像广场啊、交通枢纽这些地方。

广场就像城市的大客厅,大家都在那儿聚集。

我去过的一个大广场,白天的时候有人在那儿放风筝,晚上就变成了广场舞的海洋,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交通枢纽呢,就像个超级大的交换站,人啊、车啊都在那儿来来往往,忙得不可开交。

标志物就像是城市的明星。

比如说那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塔,在上海的大地上一戳,老远就能看见。

它就像个无声的导游,只要看到它,你就知道自己大概在城市的哪个方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意象【美】 凯文林奇
初读此书,略感艰涩,结合案例继续精读,逐渐理清作者对人的 “ 城市感知”的意象要素及相互关系,他说: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 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熟悉细 节,进而掌握全局。
作者先对环境印象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道 路、并且通过研究美国3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对其部分 范围进行城市意象的元素和形态的分析。最后对城市形式,城市设计的 品质进行诠释。
三、城市印象及其构成要素 任何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即许多个人印象共同拥有的。城市印 象的构成要素分为五种: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 1、道路,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可以是大街、 步行道、公路、铁路和运河。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 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其它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于它 相联系。深圳的深南大道。 2、边沿,是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是两个面的界线,连 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其具有水道 和城墙构成城市轮廓线所起的同样作用。梅林关作为关内关外的边沿。
可印象性 即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烈印象的性能。物体的色彩、形 状、排列促成特征鲜明、结构坚固和相当实用的环境心理图像。 在城市大量无计划的发展中发现隐藏的形式,大都市区——一个可 以看得见的总体环境。因为构成印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 的双向过程,所以可以借助象征符号,接受者的反复训练或重视某一环 境区增强形象。 一个容易产生形象、可印象性的城市,应该是有一定形状的,有特 征的,惹人注意的。对这种环境的感知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有广度和深 度的。它将是一个各具特征的各个部分结合明确而且连续统一的城市, 在任何时候都能使人理解和感知的城市。
泽西城,城市划分为各种族和阶层的街坊而且被广场限制了商业中心的发展, 它没有单一中心而是有四五个中心。在象征着美国城市衰败区域的空间和结构的混 乱上又增添了街道系统的混乱和矛盾。整座城市脏乱乏味是初来乍到者的第一印象。 与波士顿相比,泽西城的可识别成分不多,而且面积被许多边沿割裂。结构中的 主要成分是:丘纳尔广场(两个主要商业区之一,赫德逊大街从中穿过)以及分布 在它两侧的伯根区和西公园,伯根区是一个突出的高级住宅区,三条街道掠过山崖 向东延伸在低处汇聚,崖顶上屹立着医院,这就是泽西城的基本图形。丘纳尔广场 因有集中的商业和娱乐而显得较为突出,但它的交通混乱,空间无明确形状。 泽西城的空间无明确形状,这个城市缺少可识别的区域和标志物,缺乏公认的中 心和交叉点。它可以说是以一些明显的边沿来标志的,如高于头顶的铁路和公路、 峭壁和两个河滨。泽西城的特征是它正处于别的地方的边沿上,除了纽约城的河边 轮廓外,这个城市没有别的。
一、环境的印象 注视城市能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快,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空间结构,但尺 度巨大,需要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使人感受。——跬步积千里,用自己的脚步丈量 祖国的每寸土地。 城市设计是与时间有关的艺术,但又难遇运用类似音乐那样的时效艺术所具 有的能控制进行序列。因为在不同的时刻,对于不同的人,城市序列会发生变化。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城市亦如此。 城市不仅是各个阶层及广大市民所感知的对象,而且也是根据自身需要不断 被改造的产物。在它总轮廓相对稳定时,小的局部变化从未休止。所以,对城市 的发展和它的形式一般做局部控制,只是过程的接续,对任何事物的体验需要与 周围环境、前后序列和以往经验相联系。我们对城市的感知是断断续续的,零碎 的,还常与其它有兴趣的东西混淆,几乎每种感觉都在起作用,因此,城市的形 象是这一切的合成。——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
3、区域,主要指城市中等或较大的部分,它在观察者心中产生进入内 部的感受。 4、结点,是观察者借此而进入城市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带 你,多半是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或道路会集处等。 5、标志,这是另类参考点,观察者不进入其内部,只是在它的外部。 通常是明确的限定的具体目标:建筑物、招牌、店铺、山丘。它们可 以在城市内部或一定距离内作为一种永恒的方向标志。如塔、穹窿、 高山、甚至如同太阳那样缓慢而有规律的动点。 以上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由结点构成,受边沿的限定、 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它们有规律地互相穿插。
可识别性 指一些能被识别的城市部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紧密结合的图形。 构成并识别环境是动物必不可少的能力,它们往往借助各种各样的提 示:色彩、形状、光谱、运动视感、嗅觉、听觉、触觉、动觉等。 “迷路”这个词在我们的语言中不单表示地理位置的无法确定, 而且还有“灾难”的含义。在寻路的过程中,全局的联系是环境印象, 这是每个人对外部物质世界概况的心理图像,它是直觉结合以往体验 的产物。清晰的印象便于人们行动。良好的环境印象给它的拥有者感 情庇护。
结构与识别 环境印象分为识别、结构和意义三方面。(发现它、剖析它、诠释 它)这样的提炼是为了便于分析,而事实上它们总是一起出现的,都是 围绕着环境印象的。 一个有效的印象首先是目标的可识别性,表现出与其它事物的区别, 因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被认出。其次,印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 与其它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最后,这一目标对三个方面:首先把门看成是独特的 个体;其次,它与观察者有空间关系;最后它还具有进出的意义。 曼哈顿天际线的形象可能被人们认为是生动、有力、伟大或者是神 秘、堕落、拥挤等等。它的形象可以强调其中的任何一种意义。所以, 城市特征的意义是常常变化的,尽管它的形式是明确无误的意义仍然可 以与它分离,所以,我们的重点是研究形象的识别和结构。
洛杉矶 洛杉矶的研究范围取中部商业区以及边缘,有基本的图形——最规整的方格 网道路。首先是大都市区的分散,靠着中心部分受益于商业区的恩惠,但还有其 它分散人们注意力的核心。其次,方格网本身就是平淡的背景。对于某一因素的 方位常无法把握。第三,中心区的活动扩大了它的空间范围,冲淡了它的影响。 对老房子的不断改建又破坏了它的历史价值。对于这个城市的概括,有一些典型 的词汇“展开的”、“无定形的”、“无中心的”,很难从整体上去想象和概括。 城市形象的基本结构是潘兴广场的结点,它位于百老汇和七号街形成的L形角 部,全处于方格网道路结构中。百老汇的另一头是市政中心,再过去的奥弗拉广 场街是重要结点。与百老汇平行的是金融区。L形的中心随意点缀着使人印象深 刻的标志物,它们主要是旅馆、大厦、图书馆、百货、音乐厅、市政厅等。
建立印象 环境形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双向过程的产物,环境提示了 特征和关系,观察者以其适应能力和目的进行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所 见物一定的意义,从而建立印象。 某人会在别人认为很混乱的表格上一眼认出目标,某人善于识别 第一次所见的目标并建立联系,因为他们符合观察者已形成的模式, 可能是与己关系密切的原因,可能是经过许久锻炼而形成的能力。—— 梁启超“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就浮起来了” 任何一个特定的形状都会使观察者产生印象,每个人形成并持续 各自的印象,同类人便具有很多共同点,正是这种团体印象有利于创 造供公众使用的环境。例如,一位美国人能一眼看见街角的小药房, 而非洲沙漠的土著人就不会那么敏感。因此,一个新的目标,因为有 能启示和强调它的形式的形体特征,就可能会有很强的结构和个性。
二、三个城市 波士顿,是很有特点的美国城市,形式生动,不易确定方向。泽西城因它有 很不确定的形式而被选作考察对象,这是一个难于一眼获得它的形象的城市。洛 杉矶则是一个新城市,具有不同的尺度,市中心有网络状的布局,在每个城市中 被考察的区域面积约2.5*2.5平方英里。 访问者认为波士顿富有特征,但道路弯曲混乱、肮脏邋遢、红砖砌的房屋、 开阔的公共广场、州议院的金穹顶、剑桥附近的河面都是富有象征的特色。历史 悠久,新老建筑相间,街道人群熙攘,无处停车,大街小巷富有对比。缺乏开敞 或娱乐空间,似乎是有个性的中小城市,它包括商业中心、密集的居住区、贫民 窟和高级社区。道路系统中很不规则的系统是由一个挨着一个或全分开的独立成 分组成。这里用图形表达城市印象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混乱、漂移、边沿不 清、孤立、中断、缺乏特征等。
三个城市共同的主题 人们从眼前的材料中抽象出结构和特征并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 大量城市要素在相互关系中显示出来,尤其是那些关系到整体意义 的位置更为清楚。城市的绿化风景主要由水和植物构成,是人们经 常关注的,泽西人对环境中的少数绿洲很敏感,洛杉矶人总是喜欢 就当地植物的变异而大发言论。 道路的视觉控制作用以及道路网对人们体验周围环境的关键作 用。还有另一种普遍的反应:对象征着时间流逝的形体景象的反应。 波士顿人热衷于时间、年代的对比。如“新”马路穿过“老”市场; “新”天主教堂矗立在古建筑中;旧教堂与新大厦的对比等等。人 们对对比事物的反应,包括空间对比、地位对比、用途对比、年代 对比,人为的简洁挺拔线条与天然的逶迤起伏的风景的对比等。各 种构成要素和特征由于它们在整体中一定的位置而变得引人注目。
波士顿的结构是容易理解的,查尔斯河和桥形成一个明确的边沿,后湾的一些 主要街道以与查尔斯河垂直的马萨塞大街为起点,通向波士顿公共广场和公园。公 共广场下面是互相平行的特里孟特街和华盛顿街,一些次要街道贯通其间,它们就 这样围绕着培肯山,另一头还有一条形象鲜明的边沿——大西洋街与河边码头。
两条高速公路穿过市中心,人们既可以把它们看作是老马路的屏障,又可以看 成是汽车道。从这样两个角度去看它们,会有不同的面貌:从下向上看,中心干线 是一条忽隐忽现的绿色屏障;而作为一条公路,它是一条蜿蜒起伏的带子,点缀着 各种标志。人们都感到这两条公路是在城外,与城市无关。中心干线与商业街—— 大西洋街的次序相混,这种不规则的系统是由一个挨着一个或完全分开的独立成分 所组成。
道路是具有统治性的城市要素。主要的交通道路就是主要的形象特征。“要 致富,先修路”。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道路的形象,如宽窄悬殊的能吸引注意, 北京的胡同小道,江南的水乡幽幽小道。 建筑立面的特征对道路特征的形成关系很大。可识别的道路,应有连续性, 这是十分明显的功能要求。马路和人行道的贯通是基本要求,其它方面的连续性 要求可低一些。道路不仅是统一连续的,而且有方向性。线性方向的正反很明显, 这种方向感可以通过梯度变化来取得,即沿着一个方向逐渐递增的特征。道路一 旦有了方向就便于度量,人们可以判定自己的位置,经过的距离和余下的距离。 反之,对度量有利的特征也产生方向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